《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体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实验和具体事物,经历建立体积概念和体积单位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实验、观察、交流等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的概念。
(突破方法:通过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和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物体占有一定空间,进而引出体积的概念。)
难点: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米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表象。
(难点的突破方法:通过自学、交流,实验、亲身经历,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去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情境激趣法、实验观察法。
【教学准备】玻璃杯、水、石子、不同大小的实物模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重温《乌鸦喝水》的故事。
问题: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为什么瓶子里的水上升了?
引导学生说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水就升上来。
【设计意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抓住学生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特点,在上课时以《乌鸦喝水》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
1.初步感知体积
(1)实验一: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吗?我们做实验进行验证。取一个量筒,倒入一定量的水,放入一块石头,大家观察水位所发生的变化。
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量筒中的水位上升了,因为石头占了一部分空间。
(2)实验二:把大小不同的两个石块分别放入盛有高度相同水的两个量筒中,又会出现什么情况?
师:它们水面上升的高度相同吗?这说明什么?(大的物体占的空间大,小的物体占的空间小)。
【设计意图】:体积的意义十分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这里的第一个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认识物体“占有空间”。再通过第二个实验,让学生形成“空间有大小”的鲜明表象,帮助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便于建立“体积”的概念。
2.揭示体积概念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引入课题并板书)
3.认识体积单位的必要性
(1)出示生活中体积相差较大的三个物体进行比较。
(2)出示体积接近的两个长方体进行比较。(学生发现不好比较,从而指出计量物体的体积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引入“体积单位”的教学)
4.认识体积单位
出示:棱长是1cm的正方体,体积是1cm3;
(一个手指尖的体积大约是1cm3,请同学们估出身边体积是1cm3的物体)
出示:棱长是1dm的正方体,体积是1dm3;
(一个粉笔盒的体积接近于1dm3,请同学们用手捧出1dm3大小的物体)
出示:棱长是1m的正方体,体积是1m3。
(用3根1m长的木条做成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把它放在墙角,看看1m3有多大,估计一下,大约能容纳几个同学)
强调: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是常用的体积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用准确的数值和学生熟悉日常生活的实物来加深对知识的应用和内化,使学生对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大小有深刻的认识。
三、练习
要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设计两个练习让学生通过数小正方体的个数感受物体的体积。
四、总结巩固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和总结,进一步巩固1cm3、1dm3、1m3的意义,强化学生对这些体积单位的大小表象的建立。通过分类,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系统中,完善并丰富原有经验,深化体验。
五、分享收获
【设计意图】:这样的总结,可以突出重点,是学生学会总结知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并且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促进学生养成正确评价的观念。
六、课后作业 完成教材本课的3、4题。
【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cm3,dm3,m3。
【设计意图】:我们的板书力求体现知识性和简洁性,既突出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教学反思】
“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个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因此我们在教学本课时,提供了充分的直观素材,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活动,积累感知,建立表象,注重动手操作与实验观察相结合的方式,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