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微课教案
教学内容:
课本p8~9页,例1、例2及练习二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 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 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2、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
(1)、夏天到了,校园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今天有8朵红花来我们班做客,它们想考考我们,你们敢接受挑战吗?好,利用学具在小组里分一分,要求把花朵分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情况:
第一组把8朵花分成两份,第一份1朵花,第二份7朵花
第二组把8朵花分成两份,第一份2朵花,第二份6朵花
第三组把8朵花分成两份,第一份3朵花,第二份5朵花
第四组把8朵花分成两份,第一份4朵花,第二份4朵花
第五组把8朵花分成四份,每一份2朵花;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花朵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张杰你说:有些小组分得一样多。
王玲你说:有些小组一人分得不一样多。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师: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教师(板书课题)
师: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提问: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对,每份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1、学生交流、汇报
让学生在分花朵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4.判断是否“平均分”
出示:请你判断三幅图中,那些分法是平均分:葡萄不是,因为每份不一样,苹果是,每份同样多,西瓜也不是,因为每份不是同样多。接下来我们就来动手进行平均分
二、动手操作,学习平均分
1、 教学例2:把10个面包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分法一:我们可以一个一个地分,先往一个盘子里分一个,再把剩下的面包再放到另四个盘子里一个,直到刚好分完,每个盘子分到同样多的2个。
分法二:我们还可以用想乘法口决的方法分,想:五()得一十,二五得一十,因此可以2个2个地分,这样也刚好分完,并且每个盘子分到了同样多的2个。
(4)、小结:同学们的方法都可以,在平均分物品时,除了可以一个一个地分,还可以用想乘法口决的方法几个几个地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但必须是分的同样多。
2、 现在请用你喜欢的方法完成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想好了,就圈一圈吧。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三、巩固平均分 。
1、把16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4份、8份,每份是几个?
2、在小组内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平均分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体现了公平、合理。
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平均分,为以后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四、总结。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知道了每份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张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