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上海卷)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
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3.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可谓好学也己。(《论语·学而》)
(2)》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3)杜牧《阿房宫赋》中“
”这两句提醒统治者如果不吸取历史教训就
会重蹈覆辙。
2.按要求选择。(5分)
(1)高三学生小明在参加大学自主招生面试的自我陈述环节中,表述得体的一项是()(2分)
各位老师:
大家好!感谢老师们给我这个面试的机会。我平时学习刻苦,喜欢钻研数理问题,【甲】一旦进入思
考状态,常常会达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我知道学习贵在持久磨练,【乙】一旦松懈,坏习惯就会集腋
成裘。同时,我喜欢写时事评论,文章屡次发表在校刊上,【丙】虽是一己之见,但都能引起同学们的关
注与过论。我渴望到贵校深造,因为贵校悠久的历史、浓厚的学术氛围,【丁】以及多如牛毛的学术名家
都深深地吸引我。希望贵校能给我一个学习的机会。
A.甲
B.乙
C.丙
D.丁
(2)将下列编号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当我们今天沉浸在“未来已来”的兴奋之中时,人文学科所要坚持的是,一,一。一,
①更为具体地说
②相信人类的悠久历史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东西
③使我们在“未来已来”的时代更加审慎
④人文学科应该推动一种批判立场的形成
⑤我们还要将之保存下去
A.①②⑤④③
B.④②⑤①③
C.②⑤①④③
D.①④③②⑤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3-7题。(16分)
人类自在的天性
一一关于科学与艺术之关系的一些思考
刘兵
①审美和求知是人类自在的天性,与生俱来。当童年的人类睁开惊奇的眼晴而对世界之时,对知识的
习得和对美的感受是同步的。
②大自然是人类的生境,也是人类的遭遇,大自然既平淡浅近又神奇诡奥,温暖明媚和恐怖狰狞在大
自然是一体的,而在人类却是难以化解的巨大谜团。为了生存,人类需要条分缕析地去认识和体察自然的
细节一分工出现了。分工使科学和艺术异径而走,分工也分化了人类的心智,分化了审美和求知。于是,
③在科学认识与艺术创作的这种分化,或者说分离的背后,有着更加深刻的文化背景,20世纪50年代
末,既是出身于科学家,又是文学家和政府科技官员的英国学者斯诺(C·P·Sow),提出了关于科学文
化和人文文化这“两种文化”以及其间之分裂的重要论点。其实,人们在传统中主要来自艺术中的对“美”
的研究与追求,以及在对自然的认识和科学的发展中的对于“真”的追求,大致就分别属于这两种文化。
斯诺在那本关于两种文化讨论的名著中,还提到了科学家阵营和人文学者阵营对各自文化颇为傲慢的良好
感觉和对对方文化带有偏见的轻蔑。斯诺提到,那些人文学者会“嘲笑那些从来没有读过一本重要的英国
文学作品的科学家太可怜,他们把这些科学家当作无知的专家来看待。然而,他们自己的无知和他们自己
的专业化更令人吃惊。…有一两次,我被激怒了,并且问这些朋友,他们是否能够叙述一下热力学第二
定律。反应是冷淡的,结果当然也是否定的。但我提出的问题,不过是相当于问一个科学家一‘你读过
莎士比亚吗?’而已。”艺术与科学似乎真的在疏远。
④但是,我们也看到,一方面,就在这种疏远和分离中,科学的探索与艺术、与审美也一直保持着千
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随着两种文化问题的提出,也随着人们的认识的不断升华,在20世纪,越来越
多的有识之士开始呼吁科学与艺术重新联姻,并身体力行地为之而努力。即使是更多地站在科学的立场上,
我们也仍然能够看出这种发展的明显趋势。
⑤2000年,一本名为《科学与艺术》的画册在中国出版,主编者就是著名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
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先生。在序言中,李政道先生谈到:“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
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