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3-13 20:59: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全册教案
1 燕子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有关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朗读、观察、想象,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会用“偶尔、活泼”造句,理解课文的内容,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歌曲欣赏《小燕子》,说说听这首歌的感受。
   2、多媒体出示燕子的画面,请学生观察燕子的样子,抓住它的特点说说燕子。
   3、我们要学的课文是怎样来写燕子的呢?今天就一起来学6、燕子。
    教学生字“燕”,“燕”是个象形字,“廿”是燕子的头,“口”是燕子的身子,“北”是燕子的翅膀,四点底是摊子的尾巴。
    在写“燕”的时候各部分要紧凑。
    学生用钢笔在书上描红。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的读音。
   (1)抽读生字卡片,纠正读错的音节。
  提醒学生注意:拢、掠是边音;俊、晕是前鼻音;横是后鼻音。
  (2)学生齐读
  2、掌握生字的写法:
  请学生做小老师说说这些字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交流,并在书上逐个进行描红。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不添字,不漏字,不错读,不破词破句。
  (1)学生读课文。
  (2)学生对照要求进行评价。
  4、交流:课文主要写了燕子的那些方面?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多媒体出示燕子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燕子的外形。
  2、自由读课文,想想从这段中知道了什么?
  3、学生交流。
  4、作者是抓住什么特点来描写的?
  结合交流板书:羽毛乌黑发亮
         翅膀俊俏轻快
         尾巴剪刀似的
  5、指导朗读
  (1)激发情感
  看多媒体:面对这么机灵的燕子,这么可爱的燕子,你愿尽情的夸奖它吗?让我们赞美的语气读。
  (2)自由朗读。
  (3)指名试读、齐读。
  6、指导背诵。
  (1)学生说该怎样背?
  (2)看板书练习背诵。
  6、说说这一段的意思。
  四、指导写字。
  四:作业。
  1、抄写词语三遍。
  2、朗读课文。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燕子有一身(   )的羽毛,一对(   )的翅膀,还有一个(   )的尾巴。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读课文第一段。
  2、说说从第一段中知道了什么?
  3、交流填空。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由读课文第二段,把表示事物的词语画出来,圈出具体描述的词语。
  2、学生交流。
  结合理解“赶集”、“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4、重点品味:(并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
  (1)春天是个热闹、色彩斑斓的季节。
  请学生说说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在书上用横线划出所写的景物,用曲线划出景物的特点)
  学生同桌、全班交流。
  (2)多媒体出示春天的美景,理解为什么说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3)出示填空题。
  二三月间,微风轻轻地()着,毛毛细雨从天上()下来。千万条柔柳(    )了鹅黄色的嫩叶。青的草,绿的芽,各色鲜艳的花,都像(   )似的聚拢来,形成了(    )的春天。
  学生完成填空。
  再次多媒体出示春天的美景,体会作者用词的正确性。
  读好上面的一段话。
  (4)从这段中还知道了什么?
  (燕子为春天增添了生机)
  读好最后一句话。
  5、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想想用怎样的语气读。
  (2)指名读,评议。
  (3)看这多媒体出示春天的美景,齐读第二段
  6、指导背诵。
  (1)请学生说说怎样来背。
  (2)学生试背
  (3)齐背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学生自读课文,从这段知道了什么?
  2、交流。
  3、再读课文燕子飞行给你留下的影象是什么?你从那些地方体会到的?
  4、学生交流。
  5、说说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飞行的快?为什么能体会到?
  (“斜”字不但写出了燕子飞行轻快,而且写出了飞行动作的优美。)
  (“唧”是叫声,只短短的一声一从这飞到了那,速度真快。)
  看多媒体燕子飞行加深印象。
  6、朗读有关句子。
  7、说说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飞行的轻?为什么能体会到?
  (偶而、沾、小圆晕)
  理解:小圆晕
  作者为什么说是小圆晕呢?
  相机理解“偶尔”并用“偶尔”造句。
  看多媒体燕子飞行加深印象。
  8、朗读有关句子。
  9、感情朗读课文第三段。
  10、指导背诵。
  四、学习课文第四段。
  1、指名读第四段。
  2、学生质疑。
  3、理解词句:“五线谱”、“音符”、。
  4、理解句子。
  5、看多媒体燕子的休息。
  6、感情朗读。
  7、指导背诵。
  五、总结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燕子什么地方可爱?春天美在哪里?
  六、作业:
  1、造句:
    偶尔――-
    活泼―――
  2、背诵课文。
            外形  活泼机灵
  板书:  燕子   赶来  
            飞行  轻、快
            休息  音符
2 古诗两首(咏柳,春日)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思想感情。
  2、继续运用“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自能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感知美。
  1、课前唱歌《春天在哪里》,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2、揭题解题,简介作者:这节课,我们就带着愉快的心情一起来学习一首
  写春天的诗——《咏柳》。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诗人贺知章你们知道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3、出示春柳图,使学生初步感知柳树的美。
  4、过渡:柳树真美啊,连诗人贺知章也被柳树的美所陶醉了,所以写下了这一首赞美柳树的诗。(出示诗歌)师:同学们已经按课文的预习要求预习了课文,接下来请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把这首诗再朗读几遍,等一下向老师展示一下你们的朗读能力好吗?读的时候要注意找出能体现柳树美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一下,不懂的地方要做个记号。
  二、朗读全诗,初知大意——领略美。
  1、生自由朗读。
  2、检查朗读情况。
  3、检查自学情况:通过预习和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请大家自由来说说。
  4、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读懂的地方。
  5、看来大家通过预习,都能自己理解词语跟句子的意思。学到这里,大家发现这棵柳树的什么地方最美呢?(树高、绿;枝多;叶细)
  7 、小结:这棵柳树多美啊,它长得又高又绿,树上垂下无数的柳条,它的叶子细细的,多么惹人喜爱啊!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呢?(赞美、喜爱)我们一起读一遍好吗?(学生齐读)
  三、质疑问难交流朗读——品味美。
  1、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读懂的内容,那你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2、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梳理疑问,重点问题再交流朗读)
  3、交流朗读:(帮学生理解,让学生通过反复读及小组讨论体会课文三个比喻句的精妙,品味课文语言的美及柳树的美)
  (1)、出示第一句诗,体会用“碧玉”来比喻柳树新长出的嫩叶,写出了柳树颜色翠绿、生机勃勃的特点,让人感觉柳树的颜色很美;
  (2)、出示第二句诗,体会用“绿丝绦”来比喻“柳条”,写出了柳条随风飘拂,轻柔美丽、颜色翠绿的特点,让人觉得它的样子很美。
  (3)、出示第四句诗,体会用“剪刀”来比喻“二月春风”的精妙之处以及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4、指导朗读,齐读全诗。
  4、小结过渡: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用什么方法来写出柳树的美呢。(生:比喻)是啊,诗人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句,用碧玉来比喻柳树的枝和叶,写出了柳树的颜色美,又用丝绦来比喻柳枝,写出了柳枝的样子美,然后展开大胆的想象,由柳树想到二月春风,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从而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接下来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配乐朗诵边想象一下这首诗的意境,等一下我要请同学们把你们想到的意境描绘出来。
  四、想象意境,熟读成诵——欣赏美。
  1、学生闭目想象意境。后先让学生交流想到的画面,再指名描绘意境。
  2、出示本诗配歌,让学生欣赏诗境的美。
  3、吟诵本诗:现在,你们面对的就是美丽的春景,想不想做一回诗人,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能背下来的同学还可以背一背。
  4、学生吟诗,背诗,互相评价。
  五、选读诗歌,拓展思维——丰富美。
  1、大家吟诗的时候多投入啊,可见这一首诗写得多好啊!想不想多读一些这样的好诗呢?
  3、出示与本诗相关的几首古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读。
  六、自主作业,迁移能力——延伸美。
  学了这首诗后,你回去想给自己布置什么作业?(可找一些描写春天的诗来朗诵;可画一幅春天的画,可以《咏柳》为题写一篇作文。
《春日》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3、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课前准备】
  在黑板上划出横线,便于学生板书。
【教学过程】
  一、读春:积累词句(可当作课前活动)
  开小火车,每人读一个词语,看谁的胆量大,谁的普通话标准,谁的声音好听。(学生有困难,师生帮助)
  1、出示二字词语:
立春 早春 初春 春日 开春 新春 仲春 阳春 晚春 残春 暮春 春令 三春 阳春 春辉 春风 春水 春光 春色
春汛 春雨 春景 春花 春草 春耕 春游 春暖 踏春 春雷 春潮 春华 春季 报春
  2、出示四字词语:
春回大地 春光明媚 春光融融 春光旖旎 春色怡人 春燕回巢 春风得意 春色迷人 春色无边 春意盎然 春暖花开
春色满园 春深如海 春寒料峭 春满人间 四季如春 春风和煦 春和日丽 春风送暖 春风浩荡 春风化雨 春潮滚滚
春花怒放 春意正浓 春苗茁壮 百花争春 春到人间 百鸟鸣春 春花烂漫 春桃吐蕊 枯木逢春 春水盈盈 春风轻拂
春风拂面 春和景明 春风荡漾 春风徐来 春江水暖 春雨丝丝 春雨绵绵 红杏闹春 春花似锦
  3、出示佳句名诗:
    ● 春到三分暖。
    ● 春天三日晴。
    ● 春雨贵如油。
    ● 一年四季春为首。
    ● 一年之计在于春。
    ● 春风不刮,草芽不发。
    ● 春天孩子面,一日三变脸。
    ● 肥不过春雨,苦不过秋霜。
    ● 季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
    ● 春天人们起得早,秋后人马吃得饱。
    ● 春天深耕一寸土,秋天多打万石谷。
    ● 十年老不了一个人,一天误掉了一个春。
    ● 青年是人类的春天。——郭沫若
    ● 春城无处不飞花。——韩愈
    ●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
    ● 东方风来满眼春。——李贺
    ● 春到人间万物鲜。——冯梦龙
    ● 春到人间草木知。——张拭
    ●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于门万户中。——卢道悦
二、咏春:享受春天
1、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达到了绝妙的地步。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然而,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是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出示《春日》)
2、今天咱们要学的就是这一首诗。谁知道题目的意思?(春天的日子、春天)(学生板书题目)
3、诗人的名字和朝代大家千万不能忘记!(指名板书“南宋朱熹”)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朱熹酷爱读书,才学渊博,他的文化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4、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朱熹写的《春日》。
5、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高兴、喜悦、兴奋、愉快、欢快、激动、舒畅、舒坦、得意……)(学生板书在黑板两侧)
6、猜测终归是猜测,如果大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测,我是有理由的。(说出一处,请学生将词语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
教师点拨如下:
(1)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好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晴朗的日子,风和日丽的日子,阳光明媚的日子,阳光灿烂的日子。人的心情总是与天气有关系,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
(2)寻芳——春游,踏春,踏青赏花,看花观景,寻找优美的景色。春游时心情肯定很高兴。
(3)泗水滨——泗水河边。泗水河是一条美丽的河,在如此美丽的河边骑马、散步、游玩,心情能不舒畅吗?
(4)无边——一望无际,没有边际,到处。视觉开阔,心情也会开阔。
(5)光景——风光景物,风景。不优美的地方能叫风景吗?优美的风景令诗人喜悦万分。
(6)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一时:速度快,令人感到惊讶、兴奋、激动。万物更新使诗人耳目一新,令人欣喜,就好比你穿上了新衣服。
(7)等闲识得——等闲:随随便便,轻松,容易,不用费心。诗人悠闲自得,忘记了烦恼。说明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说明春光无处不在。识得:感觉到,领略到,认识到、接触到。
(8)东风面——春风的面容。有一个词语叫“春风得意”,春风来了,得意洋洋。诗人是在享受春风,享受春天。
(9)万紫千红——这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首诗,也就是说,这个成语是朱熹“发明”的。什么颜色都有,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现在还用来比喻丰富多彩的事物或无限美好的景象。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诗人能不高兴吗?
(10)总是春——肯定是春天,一定是春天。诗人已完全被万紫千红的景色陶醉了,他从心底里发出“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风吹来的”。
7、指导学生诵读古诗,其间,教师范读一次。
  8、说说古诗的意思。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诗人兴致勃勃,来到泗水河畔观赏美景。满眼望去,无限风光,给人涣然一新的感觉。诗人悠闲自得,感受着春风的清新和温暖:春风吹拂,百花盛开,到处万紫千红,洋溢着春的气息。
  三、惜春:书海求知
  同学们,诗人朱熹在泗水河畔春游,心情为何如此快乐?原因之一,是因为朱熹欣赏到了万紫千红的春色;原因之二,请听我细细说来:
  《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赞美春天的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板书“劝学”,劝告大家努力学习,劝告大家多读书)。(指着学生板书)因为“泗水”在山东地区,是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家乡和他讲学的地方,“寻芳泗水”就是说在孔子的书籍中寻求知识。书中的知识道理,就好像原野上美丽的春色,使诗人耳目一新,深感快乐。试想: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能有春日寻芳与书海求知的联想吗?能有知识道理如明媚春光的认识吗?正因为朱熹酷爱读书,才学渊博,他才成为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这首暗喻读书的《春日》诗,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迪。咱们应该像朱熹一样在书海中求知,因为书海中也有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
享受春日
  古诗短而精,间接而含蓄,有许多地方值得细细玩味,细细品尝。
  教学古诗,如果仅仅停留在“解释”上,肯定枯燥乏味、了无生趣。
  古人写诗,往往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景寓理、借物寓理。
  诵读古诗,不能“千诗一面”,有的豪放,有的婉约,有的高昂,有的低沉,有抑有扬,有急有缓。
  朱熹的《春日》诗,乃咏春诗中的精品,诗人踏春赏春时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得意的心情蕴含在诗中的每一个字中。
诗人是在享受春日,春光无限好!我和孩子们也在享受春日,从诗句中寻找“美丽”的心情,诗人快乐,我们也快乐!
从描写春天的好词佳句中,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就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春天仿佛就在眼前!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进入佳境,随着诗人畅游,享受万紫千红、百花争艳的大好春光。
朱熹曾写过一首《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人运用自然景物来比喻思想要保持清醒开阔而不陈腐,就应不断吸取新知识。而《春日》诗,同样采用比喻的手法,但意蕴更为深藏:书中的知识道理,就好比美丽的春色,使诗人耳目一新,深感快乐。
诗人不仅仅是在享受春日的乐趣,更是在享受读书的乐趣!孩子们学了这首诗,肯定会有所启发。
古诗教学,有待“亲密接触”,因为她就像春天一样充满生机!
3 优美情境为主线 阅读积累为手段 自主创新为核心
——《荷花》创新型教例与点评
设计思想:在阅读教学中创设美好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丰富学生的积累。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交流收集的文字资料或图片。
  师:导语:同学们,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曾经写过这样一首很美的诗(出示古诗《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画面文字课件)大家想读吗?(学生自由读)好!尽情地读吧!看看这首诗中描绘的是什么美景?(读、交流、板书:荷花)
  师:(出示荷花国画的课件)同学们,这就是诗人所吟诵的荷花!那,你对荷花了解多少呢?
  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课前老师请同学们预习课文并收集了有关荷花的资料,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谁第一个来?
  生汇报。老师询问资料来历,并适时鼓励。适时展示图画,并指名说说“荷花、荷叶、藕、莲蓬、莲子”在什么地方。
  师小结:请教别人、请教书本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上网查资料也是现代人常用的一种快捷的学习方法,很好!)
  二、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过渡揭题
  师:正是由于荷花非常美丽,所以历代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写荷花、画荷花。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也曾写过荷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荷花(读题)
  2、检查预习
师:对于这篇课文你在课前读了几遍?(询问两名学生)
  评价:很好!(课前是该认真预习!多读课文也是一种非常好的预习方法。)
  3、激发读书兴趣:你想把这篇课文读给大家听吗?
  自主选择自然段读就挑你最喜欢的那个自然段读!
  (配合学生所读的自然段相机出示有关自然段中的生字词,读词)
  学习生字词(课件出示生字词)
  评价读书情况:刚才读课文谁读得最好?
  4、(激发竞争意识读书)他读得这么好,就没有人能超过他?
  师:这么多的同学都想读?老师给同学们一次机会,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来!(轻声自由读、朗读、同桌合作读)
  (学生初谈感受)
  三、抓二、三自然段中的重点语句,让学生入情入景,欣赏荷花的美丽,激起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配乐范读,创设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师配乐朗读有关课文,学生闭目体会荷花池的美景)同学们,你们似乎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各自想象出的画面)
  师:(课件出示荷花池的画面)同学们,这里就是作者所看到的一池的白荷花呢!让我们一起随着画面再来欣赏一番吧!看的时候可以随意地赞美,可以随意地做写动作。
  师:同学们,看到这一池的荷花,听到你们发自内心的赞美,可见你们显然都已被荷花迷住了!是啊,真美!
  师:就让我们把描写白荷花的这两个自然段再美美地读一读吧!随机出示相关文字(指导有感情地读、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读课文)
  (指导理解内容,手势演示)师:同学们,刚才你看到了几种姿态的白荷花?
  生:3种
  生:多种
  师: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同学们,你们的双手就能组成一朵朵美丽的荷花,不信,就试试吧!(指名试)师背诵句子
  生:(演示或生生合作表演)加强对文字的理解。
  师:评价——你们真聪明!
  (指点理解“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同学们,你们都只看到三种姿态的荷花吗?
  师:(指点想象)一池的荷花还会有哪些姿态呢?请根据你的想象同样用手势表示出来!(见机指导语言表述)
  生评价:哇!这么多的荷花,真是各有各的姿态!
  5、词语积累(指两名学生欣赏眼前这手势演示的一池荷花,询问:你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生:千姿百态(相机板书)
  6、再读课文,加深感悟师:同学们,让我们再读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相信你会有更深的感受!(自由读、指名读)
  7、指导学生质疑:师:这两段话你读懂了吗?有疑问吗?(红线打出句子)
  生:“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什么意思?
  师:让我们随着作者的假设就把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觉得怎么样?
  小组讨论解疑。是啊!这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画家是谁?
  师:小结——是啊,除了“大自然”这位画家具有这样的魔力外,还会有谁呢?
  指导读好这句话。
  小结指点学习方法:你们真是学习的主人,既能自己提出问题,又能通过读书、讨论解决问题,真是好样的!
  四、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深入情境(出示课件)师:荷花真美!让我们起立,像作者那样久久地、深情地看着它们!(停顿片刻)
  课件(画面配老师的动情朗读)“我忽然觉得自己……我是在看荷花呢!”
  2、(学生变换角色描述)师:(请学生坐下)同学们,你现在变成谁了?看到或仿佛看到了什么?
  (说话训练)还有哪些小动物会对你这朵荷花说些什么?(青蛙……)
  3、小结并指导读书。
  生:看到这么美的荷花,我们不由得像作者一样,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朵美丽的荷花!
  师:让我们再来扮演一下这美丽的花仙子,读一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五、回归全文,升华感情,丰富积累。
  师:总结——美的景致总让人流连忘返,美的文章总让人百读不厌,叶圣陶老先生用一篇不足400字的短小美丽的文章,写活了一池荷花!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他对荷花的赞叹,对大自然的热爱!(见机处理:指导学生读书)
  (学生运用课前积累的诗文赞美荷花)同学们,课前你们还积累了许多赞美荷花的诗词或文章吧?请试着用其中的一些内容来赞美一下这眼前的荷花,行吗?
  六、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课后请你们:
  1、继续阅读积累赞美荷花的诗词或文章,利用班队课开个“赏荷会”。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如果你觉得有更合适的作业,也可以自主选择完成另外的作业,还可以将你认为很有价值的作业推荐给老师或同学!
教学体会:
本节课,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革,以新理念为指导,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积极性,注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学习,注重借助多媒体进行合理情境的创设,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从而学好语文。
  一、尽可能体现新的课程标准。
  这一节课中虽不能全面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但是已有些尝试及体现。留心课中细节,就会发现这节课正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新的课程标准: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的过程应是学生认知逐步提高的过程。
  综观这一节课,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许多体现学生认知循序渐进,逐级上升的点。比如:在设计读书环节时首先是读通,其次是读懂;再次是读好;最后要求尝试背诵。要求逐层提高,学生的学习逐步深入。
  2、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新课程标准还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不难看出课堂上教者在“导而弗牵”这一尺度的把握上还是处理得比较适度的。学生说荷花的姿态三种,教师就顺势引导,以便学生更自主地理解“一朵有一朵的姿态”。
  再比如作业的设计:“如果你觉得有更合适的作业,也可以自主选择完成另外的作业,还可以将你认为很有价值的作业推荐给老师或同学!”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3、重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会
  新课程标准还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记得在课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对是否让学生闭目体会荷花的状态持相反的两种观点:即一认为要;一认为不要;对此,我们也还曾发生了一些可喜的争论。最后还是认为该用,毕竟那是学生个性化领悟语言文字的过程,记得她在上课时,同学们都说出了各自不同的感悟:有的说“荷花太美了”有的说“叶圣陶爷爷写得太美了”……那是学生多么好的一个听读感悟的心理历程啊!这一切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学生在闭目欣赏的同时,经历了一次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在学生脑海中反映的再造想象的过程。学生凭借各自不同的积累,在不同层次水平上理解了这段文字,想象了这段文字所表现的内容,不仅体现了语文姓“语”这一要求,而且使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过程又成了锻炼思维的过程,可谓一举两得!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段话也给了我们最好的指导:“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4、重视指导学生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我们深知古人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和现代教育家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都是强调的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回顾这一节课,我们会被这许多看似不经意的语言所打动“课前是该认真预习!多读课文也是一种非常好的预习方法。”“请教别人、请教书本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上网查资料也是现代人常用的一种快捷的学习方法”“你们真是学习的主人,既能自己提出问题,又能通过读书、讨论解决问题”
  5、重视课内外的语言积累。
  新的语文教学强调返朴归真,注重学生课内课外知识的积累,在这节课中,学生既有课外关于荷花知识、荷花诗词的丰富积累,又有课中语言文字的学习积累,在老师的辅导下,学生进行了广泛的阅读积累。
  6、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理念倡导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这节课中,对于疑难问题的解决便是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的。
  二、以美的情境打动学生,感染学生。
  一段美的情境会省去我们教者多少繁琐的分析讲解。本节课中设计的就是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课文,升华情感。比如:配乐范读,创设并引学生入情境。(师配乐朗读有关课文,学生闭目体会荷花池的美景)“同学们,你们似乎看到了什么?”深入情境(出示课件)“荷花真美!让我们起立,像作者那样久久地、深情地看着它们!”(停顿片刻)
  (学生变换角色描述)这些情境地创设显然大大优化了教学,节约了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用于阅读、感悟、积累语言文字。
  三、课件美化了语文课堂。
  好的课能处处给人艺术美的享受,课堂上教者得体的语言,亲切的笑容,大方的举止都应是体现这样的目标的。新的课越来越多地得益于优美的课件的辅助,这节课课件也给了学生有艺术美的享受。课件伊始曾出现了一幅配图的古诗《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画面文字课件,那国画的选配那民族音乐的协调配合都体现了多媒体的魅力,它从声音、图象、文字多角度营造了一种浓浓的民族味,艺术味,为学生领悟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奠定了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从这一点上,我们足以看出课件设计真正美化了语文课堂。
4* 珍珠泉
设计理念
  本课的设计以“珍珠泉何以为珍珠”为探索主线,力求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和谐互动的实践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热情参与,积极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走进文中情景,自主地去探寻美、体验美和交流美,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流程
  一、以问促读
   1.教师在黑板上写“泉”:同学们,这是什么字?它是什么意思?拿出字典查一查。教师:对,“泉”是指“从地下流出的水”。
   2.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要写这个字吗?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描写了清澈的泉水,谁来读读有关句子。
   3.课题中还有两个字:珍珠(教师板书)。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谁见过珍珠?来介绍介绍。
  二、以疑促读
   1.请同学们再次根据阅读提示,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要求:要读出问题来,然后尝试利用查字典等方法解决问题,在自己体会最深和感觉还有问题的地方做上记号。
   2.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简单问题立刻互相解决,遇到稍难的问题可保留。
  三、以赛促读
   1.珍珠通常晶莹剔透,历来为人们所爱。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为什么课题中要加上“珍珠”一词呢?下面请大家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在作者家乡的村里,那一眼清泉叫“珍珠泉”?思考以后在小组比赛朗读交流。
   2.全班朗读交流,估计学生从以下方面找到理由,教师相机引导:(1)泉水青绿,如晶莹的珍珠。(2)水泡闪亮,如彩色的珍珠。
  四、以评促读
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水泡给人怎样的感觉?从哪里感觉它像珍珠?学生有感情朗读,特别是“水泡闪亮闪亮的等句子。再读,你还喜欢哪些对水泡的描写,为什么?请学生来读一读,然后互评。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可能还喜欢水泡的有趣。特别注意以下地方——嘟噜——嘟噜,扑哧一笑,还有第五自然段的三个问句,都要体现“有趣”。
(2)泉水晃荡,泼洒一路珍珠。多么富有情趣,请大家一起读一读,评一评。
(3)你最喜欢什么样的珍珠?把喜欢的句子读一读,评一评。
五、以品促读
1.作者对珍珠泉的喜爱流露在字里行间,你还能从什么地方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吗?如果学生回答有难度,让学生通过齐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从读中品味、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2.课文中采用了多种方法描写景物特点。出示例句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这些句子是怎样描写景物特点的,学生互相读、交流、评价。 
3.其实,老师这儿还有一篇类似的文章叫《趵突泉》,请同学们仔细阅读,与这篇文章对比一下,看看有什么相似点。
六、以用促读
1.用赞美的语气感情朗读全文。
2.摘录喜欢的词句,背诵喜欢的段落。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   1、以家乡景物为内容进行口语交际,要讲清景物的特点,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  2、写出家乡景物的特点,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  3、能自己发现一些词语的特点,积累由意思相反的单音节词组成的词语。
 ?  4、积累量词和成语。会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  5、学习在阅读中积累语言,随时记录。
  课前准备:
?   1、搜集家乡景色的照片。
 ?  2、搜集一篇描写大自然美丽景色的文章。
 ?  3、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五课时
  ??????????????????????????????????????????????????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引入:
  师:小朋友,我门祖国历来以风景优美著称,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金浪翻腾的沙漠,又有多少名山大川,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我们的家乡在祖国版图上,虽然只占一点点地方,但是也有许多迷人的地方。让我们互相交流,共同赞美自己的家乡吧:
  二、明确说与听的要求:
  1、讲清你介绍的这处风景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要表达出对家乡的热爱。如有小朋友提问,应耐心解答他们的提问。
  2、认真听别人讲,可以补充,可以提问题。
  三、小组同学互相介绍,并评出介绍得最清楚最动人的同学
  四、全班交流,其他人点评或提问。
  五、布置在生活中的交际。
  请父母或其他长辈介绍一处家乡景物。
  ?????????????????????????????????????????????????? 第二、三课时
  习作
  --、激发兴趣,导入主题
  师:小朋友,通过你们的介绍,我发现,你们的家乡是个非常可爱的地方!你们的介绍,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你们的家乡。要知道,我国多少风景区在最初是名不见经传的,说不定因为你们的介绍,会使你们的家乡成为著名的风景区呢!这次习作就请小朋友们介绍自己家乡的景物。介绍的时候,要注意把景物特点写清楚,如能写上自己的想象或关于家乡景物美妙的传说,就更吸引人了!
  二、自主习作
  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全班习作的情况。
  ?????????????????????????????????????????????????? 第四课时
  修改习作
  一、指名读习作,师生评议。
  可选2—4篇各具特点的习作,扣写得比铰清楚的,想象较丰富的,并加上传说的,或者存在带有共性的缺点。
  评价标谁:语言是否通顺明白、是否写出了景物的特点、是否有自己的想象
  二、修改习作
  三、老师范读优秀习作。
  四、宽带网
  1、自读教材中的导语。
  2、读自己搜集的描写大自然的文章,勾画出精彩片断。
  3、抄写在采蜜本上。
  4、鼓励学生经常做摘录,养成好习惯。
  ?????????????????????????????????????????????????? 第五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课本里的词语。
  2、学生自己读词语,想想你发现了什么
  3、交流:每个词中两个字的意悬是相反的。
  4、说一说,还发现哪些词有这个特点?引导学生发现更多类似的词语。
  大小多少东西来往
  二、日积月累?? 1、我会填
  (1)自己尝试填一填
  (2)指名说说是怎样填的,并说几句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
  如:一(身)羽毛。
  句子: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
  2、读读背背  (1)自由读成语
  (2)指名读,读准生字的音。认读生字:姹、紫、嫣、缤、郁、旭、皓、崇、峻、悬、峭
  (3)引导发现:看看每一行成语有什么特点?
  第一行:多用于写花草树木的
  第二行:写日月的
  第三行:描写山的
  (4)多样读
  (5)背诵
翠鸟》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一)引导学生认识翠鸟的外形,了解翠鸟的生活习性及捉鱼的本领,体验翠鸟静立、飞翔的美感,懂得爱鸟、护鸟。
  (二)认识本课14个生字;理解“疾风、注视、逃脱、锐利、荡漾”等词语,并能逐步运用;初步理解准确运用动词的表达效果。
  (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感受翠鸟的美;抓住描写翠鸟外形和活动特点的词句,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三、教具准备 翠鸟挂图。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们喜欢小鸟吗?你们认识哪些鸟?你们知道有一种会捉鱼而又长得非常漂亮的鸟吗?它的名字叫翠鸟。(板书课题;教学“翠(cuì)鸟”)
  (二)范读课文。
  (三)自读课文,画出描写翠鸟颜色鲜艳的句子。
  (四)教学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1.翠鸟长得非常美,这就是翠鸟。(揭示图画)
  2.你们觉得翠鸟什么美?(红色的小爪子美;色彩美;眼睛美;小嘴也美)
   说翠鸟的色彩美用了一个什么词?(教学“鲜艳(yàn)”:色彩非常鲜明好看。)
  3.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怎么鲜艳?(结合教学橄榄(gǎn lǎn)色;赤褐(chìhè)色)
   第一自然段写翠鸟的外形美,一共有几句?每句说的是什么?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第一句:讲翠鸟站立的姿态。
   第二~五句:讲翠鸟鲜艳的色彩。
   第六句:讲翠鸟的眼睛和嘴巴。
   指点:这一自然段叙述有一定的顺序。讲翠鸟的色彩,先总的说一下色彩鲜艳,接着按什么顺序介绍?(头上——背上——腹部。结合教学“腹(fù)部”。)
  4.朗读第一自然段。
  5.讲翠鸟的色彩,不说“头上橄榄色,背上浅绿色,腹部赤褐色”,而说“像……色的头巾”,“像……色的外衣”,“像……色的衬衫”。这样写,让我们觉得翠鸟怎么样?(结合教学“衬衫”)
  6.写翠鸟的眼睛美,用了一个什么词?(结合教学“灵(líng)活”)
  7.翠鸟这么美,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
   语言训练:(______)的翠鸟
   结合理解“小巧玲珑”(形体小而精巧,这里说翠鸟很灵巧、灵活。)
   说说翠鸟的外形怎么美。
   语言训练:翠鸟______。
  (五)集中复习分散教学的生字词。
   翠(cuì)鸟特别指出“翠”字下边的“卒”一竖不超过“从”。
   鲜艳(yàn):色彩很鲜美、很明亮。
   腹(f))部特别指出右半边的“复”中间是“曰”。
   的“衤”最后两笔是撇、点。)
   衬(chèn)衫(突出是“衤”)
   灵(líng)活(引导学生举例理解)
  (六)教学另一部分生字。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
   翠鸟在水面上疾(jí)飞,等待(dài)游到水面的小鱼,小鱼悄悄吹着水泡(pào)也逃脱不了翠(ruì)鸟锐利的眼睛。
   先读句子,在句子中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的意思,结合教生字的音和形。
   疾(jí)飞:“疾”是“快”的意思,即很快地飞。
   等待(dài):“待”是守候,即等着。
   水泡(pào)(可举例解释;注意读准字音,是第四声。)
   锐(ruì)利:“锐”是尖利。这里是说眼睛很尖,一眼就看到。
   饲(sì)养:喂养。
   逮(dǎi),注意“隶”的写法。
   希(xī)望(可用造句的方法理解。)
  (七)指导写字。
  (八)作业:
     写字,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翠鸟(  );(  )鲜艳;(  )灵活;(  )锐利;(  )疾飞; 等待(  )
  (二)教学第二部分。(第二、三自然段)
  1.自读课文。
  2.说说翠鸟叼鱼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又轻又快;敏捷;迅速)
  3.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翠鸟叼鱼的速度极快?把这些句子画下来。
  4.说说翠鸟捉鱼的本领和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
  5.你觉得这些句子中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像让你看到了翠鸟叼鱼的生动情景?
  6.翠鸟贴着水面疾飞,是怎么飞?用手势做做。这和在水面上飞有什么不同?
   比较推敲:
为什么翠鸟要贴着水面飞?
这一段最后一句是“只有苇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写这一句和不写这一句有什么不同?
  写了这一句更感到翠鸟飞得快。翠鸟已经飞远了,“苇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可见翠鸟飞得极快。这句描绘了一幅动态的画面。
朗读全段。
(三)教学第三部分。(第四自然段)
  1.学到这儿,你喜欢翠鸟吗?为什么?
  你会产生什么想法?课文中的小朋友为什么希望翠鸟在苇杆上多停一会儿?
  2.指名读。
  3.翠鸟的家在哪儿?即使翠鸟住的地方很好找,你肯捉它吗?
  4.在大自然里,因为有了翠鸟,有了各种各样的鸟,它们的歌声,它们的色彩,它们的羽毛,它们的姿态,为大自然增添了多少美感和生趣,而且许多鸟为我们人类做了很多好事。我们一定要保护鸟类,你们准备怎样保护鸟类?
  (四)完成课后练习2、3。
  (五)作业。
  写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
往儿童精神世界的友好使者——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翠鸟》教学赏析
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认知活动,往往忽视学生内在的情趣体验,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某些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其实,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形式不仅仅包括认知,还包括感受、体验、内省等多种形式。这就提醒我们,课堂教学不仅要在内容上反映生活,更要注意从学生的思想、感情、愿望的角度来理解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轻松、和谐、风趣、愉快的课堂气氛十分必要,学生可以在这种活泼泼的氛围中努力学习和探求。语文情趣的培养,还要让学生懂得一篇文章的“情”在哪里,“趣”在何处。于永正老师教学的《翠鸟》一课在这些方面给我们诸多启示。
一、扣读导悟,读出情趣
  于老师非常重视小学生的朗读训练,其训练技巧颇有独到之处。
  第一,善于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
  师:同学们,《翠鸟》一课预习了吗?谁知道“翠”是什么意思?
  生:“翠”,就是绿色的。
  师:为什么叫“翠鸟”呢?预习时,你把书读了几遍?(“三遍”、“四遍”、“五遍”)
  师:生字都认识了吧?
  生:认识了。
  师:把生字解决了,了不起!谁愿意把课文读给我听听?为了给老师一个惊喜,给大家一些时间练习读读好吗?
  生:好!
  “把生字解决了,了不起”是对学生课前认真预习的肯定;“为了给老师一个惊喜,给大家一些时间练习读读好吗”则提出了更高的练读要求。同学们为了给老师“一个惊喜”,自然积极地认真地练习读书。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读读第一自然段。(生读略)
  师:读得非常好!你把翠鸟的特点读出来了,可以看出你非常喜欢翠鸟。还有比他读得更好的吗?比一比。都愿意比。哎,你为什么不举手?
  生:读得不好。
  师:谦虚。大胆地试一试。
  (生读: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
  师:听你读第一句,就把我惊呆了,看来,我差点上了你的当。你对翠鸟的感情多丰富!
  “褒奖”加“激励”,双管齐下,又给学生积极读书注入新的活力。
  第二,善于扣读导悟。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所指出,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 。
  师:哪位同学起来读读第二自然段?
  (生读: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
  师:听你读,我怎么感觉不出翠鸟飞得快?(生读: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师:注意,这时静极了,读到“小鱼”,连呼吸都要屏住。同学们小声练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体会“清脆”、“疾飞”、“一眨眼”、“轻轻地停”、“一动不动”,看应如何读出变化。
  师:谁来读一读老渔翁说的话?
  (生读:孩子们,你们知道翠鸟的家在哪里?沿着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洞口很小,里面很深。这它很不容易呀!)
  师:我听你不像老渔翁,像二三十岁的打鱼的人。下面听于老师读读,猜猜我这个老渔翁有多大岁数。
  生:您这个老渔翁有九十多岁了。
  师:同学们都当一回九十岁的老渔翁。
  如果说兴趣是语文教学的敲门砖,情趣则是语文教学的精神催化剂。“听你读,我怎么感觉不出翠鸟飞得快?”“注意,这时静极了,读到‘小鱼’,连呼吸都要屏住。同学们小声练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体会‘清脆’、‘疾飞’、‘一眨眼’、‘轻轻地停’、‘一动不动’,看应如何读出变化。”“我听你不像老渔翁,像二三十岁的打鱼的人。下面听于老师读读,猜猜我这个老渔翁有多大岁数。”于老师用戏剧的语言点出学生读书的不足,然后引导学生读书感悟。学生初读不但做到“正确、流利”,还做到了“有感情”,这得益于于老师的点拨艺术——激情、激趣、导读、导悟。
  二、以画见悟,画出情趣
  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直观性强,中年级学生尤其如此。语文情趣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有所依托方能显现出来。于是,于老师设计了师生画翠鸟的教学环节。
  师:同学们喜爱翠鸟吗?喜欢画翠鸟吗?
  生:喜欢。
  (老师与两名学生在黑板上作画,其余同学在本子上画翠鸟)
  师:我们三人谁画得像?
  生:老师画得像。
  师:这两位同学画得也不错,是属于想象中的翠鸟。
  师:谁愿意把翠鸟的样子介绍给大家?要想介绍好应把第一自然段记好。同学们把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朗读一遍,看书上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翠鸟的外形的?
  生:书上先写了翠鸟的爪子,接着写了翠鸟头上的羽毛、背上的羽毛、腹部的羽毛,然后写翠鸟的眼睛,最后写翠鸟的嘴。
  生:这是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写的。
  师:看书练读,要读进去,要静心读,不要浮躁;读熟后同桌同学练说,相互纠错。
  师:下面,我想请两位同学到前面介绍翠鸟,一位主讲,一位当场外指导。
  生:(用教鞭指图)同学们,这是一只美丽的翠鸟。一双小爪子红红的。它的羽毛非常漂亮,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上面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衣。(师插话:“一连用两个‘衣’,不好听,‘衬衣’还是按书上写的说,改为‘衬衫’。”)一双眼睛非常明亮,红色的嘴巴又细又长。
  师:说得真漂亮!谁再来说一下?
  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画翠鸟是手段,按顺序、有感情生动描述翠鸟的外形特点则是目的。让学生画翠鸟、描述翠鸟的意义有三:一是可以检查学生是不是准确地理解了这段外形描写,头脑中是否形成清晰的翠鸟形象;二是这样做符合小学生长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三是训练说的能力。
  三、虚拟情境,说出情趣
  教学艺术,是移情的艺术。我们看看于老师别出心裁的移情设计。
  师:我知道同学们都非常喜爱翠鸟,想不想当翠鸟?
  生:想。
  师:我是世界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想采访你们,写一篇关于翠鸟的报道,让全世界的人民保护你们。你们愿意接受我的采访吗?
  生:愿意。
  师:你们的声音那么好听,怎么回事?书上怎么说的?
  生:我们鸣声清脆。
  师:大家叫叫我听听。(学生高兴地学着鸟叫)
  师:你们的嗓子那么好,给我唱一支人类的歌曲好吗?哪个翠鸟愿意唱?
  (生唱:天晴朗,兰花朵朵绽放;闻花香,想起我年幼时光……)
  师:果然名不虚传。听说你们有个外号叫“叼鱼郎”,捉鱼的本领很强,谁愿意介绍一下你们是怎样捕鱼的?
  生:停在苇秆上,一动不动,等待小鱼露出头,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
  师:为什么一动不动?
  生:怕惊动小鱼。
  师:有什么证据说明你们飞得快?
  生: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师:各位翠鸟,我想到你们家做客,树上找不到,草丛中也找不到,你们的家在哪里?
  生:沿着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洞口很小,里面很深。
  实践表明,这种采访调动并调节着以情感需要为核心的一切心理、生理因素,把认识与创造、对美的追求与体验统一起来,十分有利于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提高。
  四、含英咀华,诵出情趣
  读文章,善于含英咀华,才能真正把握文章的神韵和精髓,赏阅文章的美感所在,同时,也才能不断陶冶自身的语文情趣。
  师:通过采访,我打算把你们写一写,介绍给全世界的人们,有现成的文章吗?
  生:有。
  师:谁能声情并茂地读给我听听?请同学们再认真练习诵读。
  此次读书训练属于积累层面的诵读训练。这样假戏真唱,不仅可以训练学生内化课文语言的能力,而且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对交际言语的学习和运用。不难看出,于老师训练学生积累语言是有所为的积累,更是情感化的积累。
  一滴水可以折射七彩阳光,一堂课可以看出教学中的精彩艺术。透过于老师教学艺术的七色光环,我们发现支撑教学艺术的基石是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冷静地反思我们的教学,导致学生厌学的致命伤是老师以成人之心度儿童之腹,以成人的心理需求代替儿童的心理需求。于老师则不然,他蹲下来看学生,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用儿童的心去体验世界,自觉地与自己的教育对象“相似”。他引导学生学翠鸟叫,学老渔翁说话,画翠鸟;他让“翠鸟”们学唱人类的歌曲,读他们写出的文章……所有这些万变不离其“读”,以读为本,以画、说、演等促读,走读书内化之路。
  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于老师是成人派往儿童精神世界的友好使者!”
《燕子专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认识“欧、洲”等11个生字,会写“欧、洲、瑞”等14个字。正确读写“欧洲、瑞士、舒适”等词语。
?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的情意。
  教学重点:
??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教学难点:
??   领会描写恶劣气候与环境的内容与人们风险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教学准备:
???   小黑板(生字词)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深情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师:还记得《燕子》一课吗?每年春天,燕子都会给我们带来欣喜。它们春来秋去,在这一来一回的跋涉中,会发生多少事,可能还会遇到很多危险!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燕子》这篇课文,它一定会让你产生很多感慨!板书课题:6 燕于专列
  二、自读自语,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
  2、边读边思考:人们为了燕子,做了什么?从中体会到什么:
  三、汇报交流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棍据实际进一步指导读流利。
  2、认读生字。
  欧洲、瑞士、舒适、空调、启程、特殊、长途、骤降、疲劳、
  饥寒交迫、温暖、政府、救护、车厢、致谢
  3、交流思考的问题。
  ①人们为燕子做了什么?
  提示:可从两方面想:A政府方面(做决定、呼呈人们、燕子专列)B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竭尽全力寻找、专程送行)。
  ②根据自己的体会,在“人”和“燕子”之间加上合适的词。
  人→燕于(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可能加上“帮助、喜欢、爱、救助”等词。)
  四、围绕“爱”,读书讨论,感情朗读
  1、人们帮助燕子:救助燕子,都是源于一种最朴素、最真挚的感情,那就是对动物的爱!从文中哪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到“爱“呢?
  2、读书圈画,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体会人对燕子的爱。
  政府作出决定真了不起。(人力、物力、财力)
  人们救助燕子竭尽全力。(大人孩子、山间岩缝、不顾自己)
  2、重点指导读好第3、4段。
  (1)你觉得该怎么读?
  (2)生练习后指名读。
  (3)评议,再读。
  3、看图,引导想象,对课文做思维上补充,丰富课文内容。
  ★小贝蒂在哪儿发现燕子?她怎么做的?会说什么?
  A 自己练习讲一讲。
  B 指名说一说。
  说话举例:
  小贝蒂一边走一边低头仔细寻找,连树下草丛里也下放过。她仿佛听见有燕子微弱的叫声,赶紧蹲下来,在雪里用手拨动着,果然,在树下雪窝里,一对燕子依偎在一起,已经快冻僵了。
  “爸爸,妈妈,我又找到两只!”她兴奋地喊着,把燕子捧在手里,用嘴里的热气温暖它们冰凉的身体。
  4、总结,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多么感人的一幕啊!在寻找燕子的过程中,这样感人的故事又何止一个!人们用爱,用情纺织了多么美好的故事,让我们再读课文,去体会这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感情。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出示图,创设情境,进行小练笔。
  1、师:燕子专列开走了,燕子平安了,救助燕子的事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尤其是那个可爱的小姑娘贝蒂,她简直成了新闻人物。人们纷纷给她打电话或写信,把自己心里话告诉她。你读了这个故事,想对贝蒂说什么呢。
  2、学生自主说。
  3、指名说,评价。
  5、动手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四、拓展交流学生生活积累的资料。
  1、听歌曲《丹顶鹤的故事》,出示歌词。知道歌曲中讲述的是什么故事吗?(师简要讲述一个姑娘救助丹顶鹤的故事)
  2、你还知道这样的故事吗?请讲一讲。
  3、总结: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我希望,同学们都能象故事的主人公那样爱护动物,爱护环境,更希望这样的故事不再是新闻!
                 第三课时
  一、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自主记忆字形,提出难写的字。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生字结构上的特点,如:“欧、洲、瑞、舒、殊、骤、涉、踏、救”都属于左右结构,“启、疲、载”都属于半包围结构。
  3、指导书写。
  提醒:“舒”不要将“予”写成“矛”;“涉”的右半部分“步”不要多写一点;注意“载”的笔顺。
  4、书写、抄词语。
  二、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摘抄好词佳句。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了解不加节制地砍伐树木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2.继续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3.学会本课15个生字、12个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课文中蕴含着蕴含着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指导学生观察图画,根据图画加以想象,说一说这篇课文会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生字画出来并小组解决。
   2、让学生分组,用自己的话把课文所说的故事说一说。
   3、质疑问难
   4、带者问题再读课文。
  三、整体感悟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2)试着让学生把这个美丽的小村庄画一画,感受小村庄原来的美丽。
    (3)再读一读,深入感受。
   2、学习第五自然段
    (1)学生自由小声读第五自然段
    (2)说说读懂了什么?
    (3)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共同解疑
    (4)学习该段生字
  四、设置悬念
   1、把第一和第五个自然段连起来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个美丽的小村庄毁灭的?
   2、小结:惋惜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学生对本课生字掌握的情况
   2、联系第一与第五段思考:是谁毁了这个美丽的小村庄?
  二、探究学习
   1、学生浏览第二第三第四自然段。讨论以上问题
   2、深入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齐读。
    (2)说说这段话写了什么。
    (3)谈一谈你读懂的,未懂的组织同学共同解决。
   3、深入学习第三自然段
    (1)反复读第三自然段
    (2)把“一间间、一栋栋、应有尽有的家具、工具”说一说,画一画。
    (3)讨论理解:“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中”
    (4)说一说你从这一段指导了什么。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去掉“还”跟原句比较出问题的实质。
    (3)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句子或词语同桌一起想办法解决。
   5、学习最后一段
    (1)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该怎样读好,试试
    (2)什么都没有了是指“——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还有——也没有了。
  三、总结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什么?
  四、巩固本课生字
  五、课后扩展
    以“保护绿色家园”为主题办一个手抄报。
8* 路旁的橡树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2.认识本课3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3.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理解“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板书课题
   1、有位苏联的教育家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人们都为此感动,你想听吗?
   2、学生老师齐读课文
   3、读准要求认识的字
  二、认读课文,领悟道理
   1、以小组为单位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你能读懂哪一个自然段?
   3、有什么不懂吗?
   4、辩论:建筑计划可以修改吗?
   5、说说课文那些地方最使你感动?
   6、你统一“筑路工人有一课高尚的心”这种说法吗?
   7、学生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8、师:你现在是一位乘客,坐车经过了这课橡树,你有什么话要说吗?
  三、总结升华
   1、你从建筑工人的做法中懂得了什么?
   2、爱护树木,正当环境小卫士,你有什么建议能给大家提出来吗?
                第二课时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摘抄好词好句到阅读笔记本上
  三、完成《一课一练》
小学语文第六册《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2、写出综合性实践活动中的见闻或想象。练习修改习作。
   3、能发现比喻句的特点,体会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形象。
   4、积累意思相反的几组词及优美的诗句。会认7个生字。
   5、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
  教学准备:
   1、词语卡片。
   2、学生用各种不同方式表现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教学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已经积极行动起来,去了解我们家乡的环境。大家都了解了什么了呢?这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二、在小组交流:
  1、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情况。
  推举代表,准备在班组汇报。
  三、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提醒:与其他组一样的不重复说。
  四、总结、引导讨论
  1、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所掌握的情况。
  2、引导讨论:面对家乡的环境情况,我们小学生能做些什么呢?
  如:从我做起,不乱扔垃圾;遇到破坏环境行为,予以制止;做父母及周围人的工作,增强环保意识,为树林做广告拍;亲手种花种树等。
  3、评出合理化的建议。
  五、延伸拓展:
  希望小朋友们真正行动起来,做环保小卫士。并把今天我们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看看他们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第二课时
  习作
  一、明确习作要求,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1、师:这一段时间,这个单元的课文让我们的视线始终停留在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上,通过调查,我们不仅了解了家乡的环境状况,也在思考我们能做些什么?那么,你一定有值得记下来的东西,或者你对未来也曾想象过,在综合性学习中,没准还发生了有趣事情。想跟大家进一步交流吗?
  2、根据习作提示,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二、自拟题目,自主习作
  提醒:把材料想完全,把想法说清楚或把事情的过程想仔细再写。
  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三课时
  修改习作
  一、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1、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2、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二、指名读习作,大家共同修改
  1、选择不同内容习作,指名读,师生评议。
  评议要点:
  (1)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
  (2)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
  2、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展示台
  1、学生自读展示台中学习伙伴的话,了解展示内容。
  2、展示自己想展示的内容。
  (1)在小组内展示
  (2)在全班展示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课本里的两句话,让学生想一想发现了?
  2、说说自己的发现:
  第二句话加上了作者的想象,就更形象了。
  3、说说你还积累了哪些这类的句子。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
  (1)自己读一读,认一认。
  (2)指名读,注意字音是否正确。
  (3)小组比赛,看谁生字认得准,并说说用什么办法认识的
  (4)组词大列车
  2、读读背背
  (1)自己练习读诗句。
  (2)指名读
  (3)想一想:五组诗句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
  (诗句都是写景的,并且每句中都有动物)
  (4)男女生比赛读
  (5)背诵诗句。引导背诵:抓住诗写的对了特点
  (6)抄写诗句。
9 寓言两则(亡羊补牢,南辕北辙)
教学思路:
这篇课文,是用两则生动有趣的寓言,揭示出深刻的道理。教学时,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接着学生根据阅读要求自学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从而进一步了解课文。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自由讨论并交流读了这两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最后让学生谈一谈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像《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样的事情。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寓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能够正确读写。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则寓言故事。
3.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准备:相关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问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你们读过寓言故事吗?(板书:寓言)
“寓”,是寄托的意思(板书);“言”,讲道理。寓言的意思就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启发和教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寓言。两则就是两篇的意思。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篇:亡羊补牢。(板书)
2.读题,谁知道“亡”、“牢”分别是什么意思?
(“亡”的意思是失去。“牢”畜的圈。)
3.谁能连起来把题目解释一下?
(羊丢失以后修补羊圈。)
二、初读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不明白的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解决。
2.边读边思考,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三、检查复习。
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提醒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读音方面:
“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读“ju4n”,不要读成“qu1n”。
“窟窿”的“窿”读轻声。
字形方面:
“叼”:左右结构,左边最后一笔是“提”,不要写成“撇”。
“悔”:左右结构,左边是“忄”不要写成“十”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两点写成竖。
“修”:左右结构,右下方是“三撇”,不要写成“三点”
词语解释:
叼走:衔在嘴里拖着。
街坊:邻居。
劝告:说服,讲清道理,使人感动听从。
后悔:懊恼过去做得不对。
四、学习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1.出示课件,思考:《亡羊补牢》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不听街坊的劝告,第二天又丢了羊。他后悔没有听街坊劝告,赶紧把羊圈修好,从此,再也没有丢羊。)
2.养羊人对街坊的劝告开始是怎么想的?后来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1)读书,小组讨论。
(2)班上交流。
开始想:羊丢了,修圈已晚,没用。
后来想:如果现在不补羊圈,就不是丢一只、两只的事,而会丢得更多。因此现在修还不晚。做:动手,堵上,修得结结实实。
结果: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五、小结
1.明确寓意。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有了错,只要认真改,就不算晚。
2.联系实际,谈感想。
六、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七、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复述《亡羊补牢》的内容和寓意)
今天,我和同学们合作,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南辕北辙
请学生观看动画片《南辕北辙》问:动画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拿出字典,自己读书,试着读懂课文。
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找找生字的特点,比如:
?“辕”和“辙”都有车字旁,表示和车有关系。
?“固”很有趣,古表示它的读音,大口框表示它的意思是非常结实,可以组成“坚固”、“牢固”。
?“驾驶”都是形声字,“马”表示意思,“加”、“史”表示字的读音。“奔驰”这两个字在电视广告上见过。
2.在小组内互相听读课文,读通课文之后,看看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学生质疑。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三、再次朗读,解决问题。
1.请大学带着刚才的问题再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边读书边思考)
2.我们要想解决刚才的问题弄清到底是谁不明白,就应该弄清车下的人跟朋友说了什么,我们该怎样来读他们的对话呢?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后学生评价(可以反复读或老师范读)
4.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分角色读书,并讨论刚才的问题。
四、讨论。同学们,到底是谁不明白,谁来谈一谈?
不是车下的人不明白,是而车上的人不明白。因为通过读书我们知道,是车下的人告诉车上的人去楚国应该往南走,往北走错了。所以,是车上的人不明白。
(老师对同学们的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性评价)
通过学习本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体会寓意:
通过学习知道一个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目标的。
五、表演课文。
下面我们跨越时空,飞到古时候去感受一下南辕北辙的故事,我们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吧!(学生分角色表演)
六、课堂延伸
1.假如车上的人来到我们中间,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2.如果自己做错了事情,朋友给你指出来,你该怎么办呢?
10 惊弓之鸟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懂得“能手”“并不”“直”“大吃一惊”“孤单失群”“惊弓之鸟”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更羸最后说的4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3、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学懂更羸说的话,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
  教学难点:
    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联系全文内容体会更羸分析判断的合理与正确性为重点。根据魏王由“不信”到“吃惊”“奇怪”的态度变化,使学生明确,把观察、思考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的思维方法是正确的,是值得学习
  教具准备:CAI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文题,范读全文(或听课文录音)。
   1.导语: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两则寓言故事,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新课是一则成语故事——《惊弓之鸟》。这则故事的内容特别新奇有趣,会使大家领悟出更多的东西,尤其能启发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作出正确判断。现在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
   2.有表情地范读或放配乐录音。
  二、指导自学。
   1.自由默读课文。要求:
    (1)一边读一边将遇到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
    (2)读通每个句子,注意在长句中用“/”标出句中的停顿。
    (3)把每个自然段用数码标记清楚。
   2.自由朗读。要求:
    (1)看清句子的标点符号,试着读出说话人的语气来。
    (2)把不理解的词抄写在本子上,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全文,结合正音。
    “魏国”的魏读作wèi。“更羸”人名,读作gēngléi。“嘣”象声词,后鼻音,读作bēng。“悲惨”的惨,平舌音,读cǎn。“愈合”的愈,整体音节,读作yù。“拼命”的拼,前鼻音,读作pīn。
   2.指名学生列举不理解的词语,并鼓励查阅工具书的同学帮助解释。
   3.出示幻灯或小黑板:
    (1)指导学生巩固生字(辨形、正音)。
    (2)熟读并理解词意。
   4.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
    能手:具有某种技能,对某项工作、运动特别熟练的人。文中指更羸善长射箭。
    本事:就是本领的意思。
    悲惨:处境和遭遇极其痛苦,令人伤心。
    愈合:伤口长好。
    拼命:不顾及性命,文中指大雁尽最大力量往高处飞。大吃一惊:因出乎意料而非常惊奇。
  四、思考、讨论。
   1.课文写到几个人物?主要写谁?为什么?(更羸、魏王两个人。主要人物是更羸,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他只张弓不搭箭就使大雁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追问: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
   2.讨论: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
    (1)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句:“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2)引导学生揣摩词语,诱发联想,进而产生逻辑推理:①大雁一般是成群地飞翔,这里却是“一只”,说明什么?②“慢慢地飞”又说明什么?为什么用“鸣”而不用“叫”?③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不做统一的要求。)
  五、齐读全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课文先写更羸向魏王提出不用箭,只拉弓,大雁就能掉下来;接着试了一下,只拉弓,不用箭,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最后更羸介绍他是怎样知道只要拉一下弓,大雁就能掉下来的。这样先叙写故事的梗概,再揭示事情的原因,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六、作业。
    朗读全文并抄写课后题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课文《惊弓之鸟》。(板书课题)
   (2)“惊弓之鸟”什么意思,同学们明白吗?(释题:“惊”从它的偏旁你知道什么?“弓”指弓箭,“之”是“的”的意思,)谁能说说“惊弓之鸟”的意思?
   (3)了解了课题的意思,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故事中的鸟是一只怎样的鸟?它为什么害怕弓箭?它害怕到什么样的程度?)
   (4)同学们,是谁有这样的本事,了解到那只鸟连听到弓箭的声音都害怕呢?
     (教师将学生的质疑归纳,用几个“?”在黑板上标出)
  二、深入学习课文,自读自悟。
    检查提问:通过自己读和听同学读课文,你弄懂了什么?
   1、弄懂:那是一只怎样的鸟?
     那是一只受了箭伤的大雁。你从课文的哪里知道的?
    ①“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②“更羸笑笑说:‘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大雁是一种候鸟,每到秋天就从北方飞到南方去,春天又从北方飞回南方。同学们看,雁字是这样写的(边写边板书),字理分析“雁”:“厂”是它的声旁,古时候读作“han”,里面的“隹”指鸟,单人旁指鸟飞时能排成人字形。可不要写成燕子的“燕”。
   2、读了课文,你还懂得了什么?
    (1)“惊弓之鸟”其实是指害怕弓弦响的大雁。
       从哪里看出那只鸟害怕弓弦响?
       你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第5自然段。)
    (2)朗读前指导:读课文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得有感情,能读出感情来,就不仅证明你理解了,而且说明你学得相当不错了。怎样读的得有感情呢?要学会“过电影”,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自由读第五自然段,说说你读的时候,脑子里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什么?还听到什么声音?
    (3)这一段有两个“直”,意思一样吗?
       出示句子:只听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大雁边飞边鸣的情形为“→”“直往上飞”:↗
  ↑;“直掉下来”:↘↓。)(让学生理解,“直往上飞”的“直”是一个劲的意思,应这样表示↗,“直往下掉”的“直”是垂直的意思,应这样表示:↓)
    (4)该怎么读?语速要快稍快,紧张一点。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
       指名读,强调两个“直”字。生用手势配合表演。全班同学边读句子边演示。
    (5)看到这样的情形,魏王大吃一惊,同学们自由朗读6-8自然段。
      ①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大吃一惊”的意思。与“惊弓之鸟”的“惊”相比较,联系第八自然段,了解“惊”是非常奇怪的意思。
       告诉学生,联系上下文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
      ②感情朗读课文,读出魏王奇怪的语气。(强调“啊!”读“á”,抓住“啊”“大吃一惊”“更加”等词语。)
   3、更羸为什么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而且迅速作出判断,不用射箭,只要拉一下弓弦,就能使大雁落下来?你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
  学习课文第九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九自然段,思考课后思考、练习的第2题。
      实物投影仪出示:想想更羸说的话,哪些讲的是他看到的听到的?哪些是他的分析?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分析的?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检查自学情况。
      ①哪些是更羸听到和看到的?他观察到什么?
       板书:观察:飞得慢叫得惨
       字理学习“惨”。(从竖心旁分析字义),注意读准平舌音。
      ②哪些句子讲的是他的分析?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分析的?
       板书:分析:箭伤作痛孤单失群
       学习生字;愈(古时候愈是有个病字头的,是指病好了。课文中的“愈合”指伤口长好了。)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孤单失群”的意思:这里的“失”可以用上文中的哪一个词来理解?(“离开”)“群”字呢?(“同伴”)看字形能不能说出它的意思?(形声字,形旁是羊字旁,羊喜欢成群地在一起。)
      ③根据这样的分析,更羸断定这是一只怎样的鸟?(受过箭伤的孤单失群的鸟。)
      ④因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所以,更羸又做了怎样的分析,要怎样做就能使这只大雁掉下来?
                     伤口裂开
               往高处飞 ↗ ∣
             心里害怕 ↗   ∣
      板书:  听到弦响 ↗     ↓
                     掉了下来
       谁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更羸分析思考的过程?(先分说,后总说。)
      ⑤更羸得出结论,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这只大雁掉下来。板书:不用箭只拉弦事实证明更羸的判断是正确的,更羸创造了奇迹。
      ⑥教师引读,然后让学生朗读、背诵第九自然段。
   4、更羸是个什么人?怎么有这样的本事,知道那只大雁那么害怕弓箭,甚至听到弓箭的声音就会掉下来呢?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评议:谁读得好?好在哪里?(强调了“有名”和“能手”)理解“能手”的意思:对某一项技术、某一种工作特别熟练,干得特别出色的人,称作“能手”。织布技术特别熟练的人,我们称他为—“织布能手”,种菜特别出色的人就称为“种菜能手”。射箭技术很高明的人就称为“射箭能手”。“有名”的“射箭能手”说明更羸不是一般的射箭能手,他射箭的技术特别高明、射箭的经验特别丰富,因而大家都知道他。你们能不能想象一下,他的箭法怎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百步穿杨、箭无虚发、百发百中)
    (2)是不是因为更羸射箭射得特别准,所以才大雁落下来的呢?是因为他有丰富的经验,善于观察周围的现象,而且能对观察到的进行认真、深入地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魏王听了更羸的话,还后会对更羸说什么?
  三、复述课文。
   1、同学们能不能看着课题和板书讲这个成语故事。(同桌练说—指名说)
   2、能不能先说更羸是观察分析的,然后再说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要求学生变换顺序说一说)
   3、这个成语中的鸟字可以换成人字吗?大家想想比喻怎样的人?他遇到类似的情况怎么样?
  板书设计:           18、惊弓之鸟
        观察:飞得慢  叫得惨
                               伤口裂开
        思考:箭伤作痛 孤单失群    往高处飞 ↗  │
                      心里害怕 ↗    ↓
        结果:不用箭  只拉弓 听到弦响 ↗     掉了下来
  教学后记:
  本课抓住两点进行训练:
  1、为什么更羸只拉以下弓就使大雁掉下来了?让学生抓住最后一段话反复朗读体会,弄清之中的逻辑关系,领悟更羸认真观察、仔细分析、思考的精神;
  2、感情朗读训练,更羸的话应该读出什么语气?魏王的话读出什么语气?然后进行各种形式的分角色朗读训练。
《画杨桃》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图画课上,对杨桃进行写生练习,“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通过这件事,既启发我们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结果,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同时又教育我们要尊重他人的多元理解,要设身处地地去看待事物。
  作者第一部分先略写父亲教导我画画要实事求是。第二部分具体细致地叙述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事,以杨桃为主线,写“我”、老师和同学看杨桃时的不同情景。“我”看杨桃时,按照父亲的教诲在自己的角度认认真真地看杨桃,并实事求是地画成了像五角星的形状,自己觉得很满意;老师看杨桃,是老师听到同学们想当然地嘲笑我画的杨桃时,亲自到我的座位上审视杨桃;同学们看杨桃,是老师请同学们轮流坐到我的位置上看杨桃,发现这个角度看杨桃,确实就像个五角星。老师借机教育同学们看事物要有自己的角度,并能实事求是地反映。同时要尊重别人的看法。因为即使对待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看,都是不同的。不同的人物在看杨桃时候,体现出不同人物的思想情感。最后写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作者通过人物的对话、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观察有不同结果的思想方法。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应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与创造,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课文。同时,作为新课程改革之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还应该关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学习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学会本课生字词语,理解“叮嘱”、“教诲”、“受用”等词语。
  2、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阅读,合作学习,体会出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3、情感和态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事实,尊重他人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难点是从课文内容体会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教学准备
  杨桃、图片、课件。
  教学流程
  一、 创设情境,真实体验
   1、同学们,在美术课上,我们画过很多东西。今天的语文课上,老师也要请同学们来画画。
   2、(教师出示杨桃)谁知道这种水果叫什么?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点。
   3、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座位上观察杨桃,把你看到的杨桃实事求是地画下来。
   4、展示中间与前排旁边同学的画,看看有什么不同。或者让同学从前排靠边的座位上实际观察一下,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并激发阅读与思考的兴趣。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本文作者小时候也画过一次杨桃,并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你已经读懂了什么?
   2、 学生交流,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脉络层次与立意主旨
  三、 研读课文,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理清第二大段的小脉络。以杨桃为主线,写“我”、老师和同学三看杨桃。不同的人物在看杨桃时候,体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 
   2、请同学们仔细研读第二大段,选择其中一个人物研究一下。我们可以怎样研究?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变化来研究。
   3、学生寻找研究同一人物的学习伙伴,合作学习,共同研究。
  (二)学生交流,相机引导
  (三)引导学生抓住“我”的动作,神态,体会“我”的实事求是与情感变化。
   1、“我”之所以把杨桃画成了“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是因为____________。
    (1)、我的座位在前排的地方.
    (2)、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3)、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2、自由轻读,体会我的情感变化。我遵从父亲的教诲,认真地看,老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满以为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但我怎么也想不到会被同学们误解和嘲笑。在老师的教育下,同学们又理解了我。课文,没有直接描写“我”被同学们嘲笑与误解时的迷惑不解,伤心委屈;得到同学们理解时的轻松愉快与欣慰满足。但是可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与“我”感同身受,深刻体会“我”的思想感情,从而体会以事实为依据的重要性。
  (四)引导学生抓住“同学们”的语言变化,体会“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的变化过程。
   1、 对比朗读教师与同学们的两次对话,体会“同学们”态度的变化。
    (1)出示两段对话,学生自由对比读两段对话。你有什么发现?(第一段话中同学们的答句后面都是感叹号,表示想当然不假思索的语气;第二段话语中多了两处省略号,说明同学们的回答支支吾吾,结结巴巴,迟迟疑疑。)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
       “它像什么?”“像五角星!”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
       “好,下一个。”
    (2)补充提示语,在体验中表情朗读同学们嘲笑我的话语。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可以用肢体语言,如神态,手势,抓重点词、标点、语势等,同时说说为什么要这么朗读?学生互相评价。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