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单元训练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单元训练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27 21:45: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复习检测题
选择题
1. 2019 年 4 月,智利总统皮涅拉在中国访问期间,考察了被称为对外开放“窗口”的城市,他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还有什么是这个城市制造不出来的!”这个城市是( )
A.重庆 B. 广州
C. 深圳 D. 青岛
2.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与发展都要立足这个最大实际。第一次系统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二大 B. 中共十三大
C. 中共十四大 D. 中共十五大
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其中“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在( )
A.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
C. 改革开放100年时
D. 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00年时
4. 邓小平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由此反映出的邓小平思想是( )
A.实行人民公社化
B. 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C. 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 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5. 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道: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没想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都散伙了。小说中描述的“拢合在一起”和“都散伙了”分别是指( )
A.农业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B. 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
C. 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 改革开放后,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对这个格局表述正确的是( )
A.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
C. 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D. 经济三角洲—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7. 下列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
B.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C.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D.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8.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科学判断。新常态的三个特点是( )
A.高速发展、结构优化、动力转换
B. 低速增长、结构优化、投资驱动
C. 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
D. 高速发展、结构优化、创新驱动
9. 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他的种种罪名,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他”是( )
A.彭德怀 B. 刘少奇
C. 林彪 D. 江青
10. 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明确提出是在
( )
A.1956年中共八大
B.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C. 1992年中共十四大
D.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1. 如图中“?”处最适宜填入的是( )
A. 伟大的历史转折
B. 经济体制改革
C. 对外开放
D.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2. 某同学在团课学习中,从《中国共产党章程》中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部党章通过于(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
C.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D.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13. 当今中国,改革攻坚、发展转型,中华民族正面临复兴之路的“关键一程”。面对新阶段、新形势、 新任务,迎接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需要( )
A. 以全面建小康标定民族复兴总目标
B. 以“新常态”展开中国发展总布局
C. 以新发展理念推动发展全局大变革
D. 以“一带一路”统领世界经济发展
14. 《人民日报》社论折射出时代的风貌,1980年《人民日报》社论中可能出现的主要词汇是( )
A.真理标准、拨乱反正、经济建设
B. 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公私合营
C.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
D. 联产承包、深圳特区、多快好省
15. 阅读右表,指出人均口粮和人均收入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生产技术的进步
B. 生产方式的改革
C. 土地改革的完成
D. 人民公社的建立
16.电视剧《大江大河》讲述了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故事,展现了变革时代不同人物的命运以及激荡热情的岁月。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
A.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
B.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鼓励个体经济存在
D.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邓小平
材料二:邓小平视察深圳后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材料三: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会议正式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喀什将以“东有深圳、西有喀什”为目标,面向东亚、南亚、西亚广阔市场,努力把喀什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国际化大都市。
   ——摘自《亚心网
(1)依据材料一归纳新时期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原因。对外开放是党在哪次会议上作出的决策?
(2)材料二中邓小平说“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请以深圳取得的成就为例加以说明。
(3)材料三中,新疆喀什经济特区的设立,体现出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一说经济特区在对外开放中的作用。
18、思想是变革的先声,是行动的先导。分析下面五幅图片,回答问题:
(1)请你根据图一会议,完成下列表格:
指导思想 解放思想、①     
工作中心 ②      建设
战略决策 实行改革开放
领导集体 以③      为核心
(2)图一和图三在党的历史上分别有什么重大贡献
(3)图二中人物“南方谈话”,产生的重大影响是什么
(4)图四、图五两次会议在新时期分别提出了什么科学理论
19、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到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自强”,再到维新派变法图存,这些复兴之路都失败了,直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才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打开了闸门。
——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
——歌曲《走进新时代》歌词
材料三 “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为什么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打开了闸门
(2)材料二中“当家做主站起来”指的是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3)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实行了什么制度 并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4)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了实现中国梦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根据材料三指出在建党一百年时要实现什么目标 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要实现什么目标
答案
1-5CBADD 6-10ADCBC 11-16CDCABA
17、(1)原因:顺应世界潮流;吸取中国历史上闭关自守的教训;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
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深圳在短短的几年内,建成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3)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经济特区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验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基地;发挥带动和示范作用;是外向型经济的全国排头兵;具有探索作用;为全国提供宝贵经验;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18、(1)①实事求是;②经济;③邓小平。
(2)图一实现了党的工作中心的转移,正式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图三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3)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19、(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2 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使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旗帜第一次飘扬在中国上空;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等。(意思相近即可)
(2)新中国的建立(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国大典都可)。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