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人口容量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3人口容量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4-28 10:35: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1.3 人口容量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下图是山西省耕地资源与人口承载力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导致2015~2025年山西省人口承载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数量增加 B.科学技术进步 C.消费水平提高 D.土地资源减少
2.提高山西人口承载力的可行性措施是( )
A.控制人口数量,发展地方经济 B.抑制对外开放,减缓增长速度
C.鼓励人口外迁,减少耕地面积 D.限制消费水平,降低生活内需
人口潜力指数是指目前人口状况下各地区能够继续容纳人口的潜力大小。读“美国人口潜力指数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3.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人口潜力指数最小的是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4.影响图示美国人口潜力指数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科技发展水平 B.生活消费水平
C.资源丰富程度 D.地区开放程度
5.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是 (  )
A.人口的精神生活需求 B.人口的生活消费水平
C.资源状况 D.人口的智力及技术条件
人口算术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总面积之比,人口生理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可耕地面积之比。根据表中数据,完成下面小题。
国家 人口算术密度 人口生理密度
加拿大 3 35
中国 129 934
印度 313 559
日本 336 3054
6.根据表中数据判断,地广人稀但耕地资源比重低的国家是( )
A.加拿大 B.日本 C.中国 D.印度
7.对比中印两国的统计数字( )
A.中国的人口压力较印度大 B.印度的人口压力较中国大
C.两国的人口压力相当 D.两国的人口压力都较小
人口密度是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我国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高原相邻,但人口密度差别很大。下图示意该区域人口密度。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8.导致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两地合理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科技水平 B.消费水平 C.水资源 D.对外开放程度
9.据材料推测鄂尔多斯高原( )
A.自然条件优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大 B.人口密度较大,环境问题突出
C.通过增加耕地,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D.应大规模开矿,吸引人口迁入
下表为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表。读下表,回答下列各题。
10.表中信息反映的影响人口容量的主导因素是( )
A.科技水平 B.自然资源 C.开放程度 D.消费水平
11.青藏地区人口容量的特点是( )
①地域广大,资源丰富,人口容量大
②地处内陆,气候干旱,人口容量小
③地理环境“高寒”,生态脆弱,人口容量小
④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辐射能,能增大人口容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是制约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根据下表数据,若不考虑其他条件,我国四省中,人口容量最小的省份可能是( )
A.甲省
B.乙省
C.丙省
D.丁省
13.位于鄂中大洪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内的黄仙洞(石灰岩溶洞)尽头上方有一个水没坪村,是典型的山地农耕古村落。因夏季多暴雨,经常洪水漫坪(坪为山间平整的场地),故称“水没坪”。该村筑造多级台地,在台地上建造房屋。据说水没坪村居民数百年来维持在90人左右,没有大幅度的增减。下图为该村的地理环境与聚落位置示意图。水没坪村数百年来人口数量变化不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自然灾害 B.环境容量 C.地形地质 D.交通通信
下图为某区域人口总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关系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据图可知,该地区( )
A.在纯自然状态下提供的物资可以养活大约6000人
B.t2时期,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C.t3时期,该地区的社会发展最为繁荣安定
D.t4时期的生态环境优于t1时期
15.图中人口数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说明( )
A.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只受自然资源因素的影响
B.人口数量的变化不受环境承载力的制约
C.人口数量必须低于环境承载力
D.环境承载力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
16.我国下列地区中,环境承载力最大的是
A.青藏地区 B.珠江三角洲 C.新疆南部 D.云贵高原
下图为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制约因素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7.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判断,图中①因素表示的是(  )
A.环境承载力
B.科学技术
C.人口合理容量
D.突发性事件(例如战争、地震等)
18.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判断,图中②因素表示的是(  )
A.环境承载力
B.科学技术
C.人口合理容量
D.突发性事件(例如战争、地震等)
19.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判断,图中③表示的是(  )
A.环境承载力
B.科学技术
C.人口合理容量
D.突发性事件(例如战争、地震等)
下表是我国环境与人口信息表,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环境与人口
最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①约16亿人
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温饱型消费水平 ②10亿内
小康型消费水平 ③8-9亿人
富裕型消费水平 ④7亿内
20.表中代表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数据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1.表中相关数据的差异,说明人口合理容量( )
A.只受人口消费水平影响 B.与人口消费水平呈正相关
C.与人口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D.与人口消费水平无关
22.关于环境承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承载力就是环境人口容量
B.环境承载力就是人口的合理容量
C.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D.是衡量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我国宁夏、贵州、云南等省区成功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大大改善了移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完成下面小题。
23.实施生态移民考虑的首要因素是( )
A.人口密度 B.交通运输
C.环境承载力 D.移民意愿
24.生态移民工程的成功实施( )
①促进了迁入区的资源开发②缓解了迁出区人口老龄化程度
③减轻了迁入区的就业压力④实现了迁出区人口的脱贫致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甘肃省永泰地区原是曾是一座宜居的古城,近几十年来,由于水资源匮乏,土地沙化和盐碱化严重,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城中的居民被迫外迁,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5.导致永泰城中居民外迁的主要因素是( )
A.社会经济 B.生态环境 C.家庭婚姻 D.宗教信仰
26.影响永泰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资源 B.科学技术 C.消费水平 D.开发程度
二、综合题
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截至2014年3月,美国的人口的数量为3.178亿,为世界第三人口大国。根据美国每年出生的平均人口数量,其资源浪费量是印度的35倍,比中国人均的资源消耗量高出约53倍。下表为2012年美国人口增长资料表。
人口总增长率人 口出生率人 口死亡率人 口净迁移率
8.99‰ 13.68‰ 8.39‰ 3.7‰
材料二: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大量人口迁入,加利福尼亚州人口迅速增长,目前已成为美国人口第一大州。下图为加利福尼亚州位置示意图。
(1)近几十年来加利福尼亚州吸引大量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2)美国资源丰富,国土辽阔,但媒体称:“对支撑地球生命的自然体系来说,美国人口的快速增长显然不是什么好事。”运用环境人口容量的有关理论进行阐释。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如图所示,甲是我国部分地区图,乙是“A、B两国家人口年龄结构图”。
(1)图甲中,北京的环境人口容量远远大于拉萨。说出北京环境人口容量更大的主要原因。
(2)图甲中箭头表示北京周边省区农村人口流向北京。这种人口流动对北京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3)“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是许多“空巢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图乙两国中,“空巢老人”现象最严重的是 国。
29.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新疆各区域环境承载力存在巨大差异,其中准噶尔盆地南部最高,塔里木盆地南部最低。
(1)读图分析准噶尔盆地南部环境承载力最高的原因。
(2)新疆最大可能人口密度约32人/km2,目前已达13人/km2,有人认为“为促进该区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不宜限制人口”,但对人口环境学颇有研究的某专家却认为这种看法不妥,试为该专家的说法提供依据。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A
【解析】
1.
读图可知,2015-2025年,山西省人口承载力呈下降趋势。人口数量的增加不是人口承载力变化的主要原因,A错误;科学技术进步可以使人口承载力提高,B错误;图示山西省人均耕地面积变化很小,但人均粮食消费量大为提高,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人口承载力降低,C正确;山西省人均耕地面积略微减少,但是由于总人口增加,所以土地资源并未减少,D错误。
2.
山西省人口承载力的降低与人口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应当控制人口数量,积极发展经济,A正确;抑制对外开放,减缓增长速度,会使得人口承载力进一步降低,B错误;耕地面积的减少会加剧人口与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C错误;限制消费,降低生活水平,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趋势,D错误,故选A。
【点睛】
影响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有自然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等。
3.C
4.C
【解析】
【分析】
本题组以美国人口潜力指数分布示意图为背景,考查了等值线的判读、影响人口潜力的因素等相关知识,注重培养考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素养。
3.读图分析可知,四地人口潜力指数分别是:①地:450—500,②地:400—450;③地:100—150;④地:150—200,四地中人口潜力指数最小的是③地。故C项正确。
4.人口潜力指数是指目前人口状况下各地区能够继续容纳人口的潜力大小。制约人口潜力指数的因素主要有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人类的生存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因而资源是制约人口潜力指数分布的主要因素。故C项正确。
5.C
【解析】
【分析】
考查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详解】
科技的发展、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可以对环境人口容量产生影响,并可能使环境人口容量增大,但并不会使其无限制地增长。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其中资源是首要因素,科技发展水平和人口的文化及生活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都有很重要的影响。C正确,故选C。
6.A
7.A
【解析】
6.
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地广人稀但耕地资源比重低,说明该国人口算术密度低。人口生理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可耕地面积之比,所以人口算术密度与人口生理密度的比值即为耕地面积占国面积的比重。据此进行分析,表中加拿大3/35=0.09,中国129/934=0.138,印度0.56,日本0.11,加拿大的耕地资源比重最低,符合题意,A正确,BCD错误,故选A。
7.
人口压力主要是看人口生理指标,即每平方千米的耕地需要负担的人口数,比较中国、印度这两个国家的指标,可看出这两国的人口压力都较大,其中中国的人口压力更大。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
本题组主要考查人口的合理容量的有关知识。印度面积297万平方公里,但却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多的国家,应为它的耕地比例达到1/2,约150万平方公里;中国是10%,约100万平方公里。
8.C
9.B
【解析】
【分析】
8.
据图可知黄土高原合理人口密度较大,鄂尔多斯高原合理人口密度较小。两地的科技水平、消费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相差不大,故ABD错误;图中显示,鄂尔多斯高原沙漠广布,水资源更少,而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游,且支流较多,水资源较多,这会导致黄土高原合理人口密度大于鄂尔多斯高原,故C正确。故本题选C。
9.
据图可知,鄂尔多斯高原沙漠广布,水资源缺乏,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小,故A错误; 据图可知,鄂尔多斯实际人口密度是合理人口密度的将近5倍,人口密度较大,环境问题突出,故B正确;鄂尔多斯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是水资源,所以增加耕地,是不能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故C错误;鄂尔多斯高原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小, 若大规模开矿,吸引人口迁入,会加剧当地水资源的紧张,故D错误。故本题选B。
【点睛】
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科技水平、消费水平等。
10.B
11.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环境人口容量。
10.根据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表中数据的变化,可知表中各地的可承载人口与最大可能人口密度是根据当地土地生产潜力(年生物量)来估算的,故选B。
11.青藏地区地理环境具有“高寒”的特点,并且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容量小,即①②错,③对;如果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辐射能,可增大人口容量,④对;所以选B。
【点睛】
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
12.C
【解析】
【分析】
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是制约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
【详解】
根据木桶理论,人口容量大小由短板决定。根据表中数据,若不考虑其他条件,我国四省中,人口容量最小的省份是丙省,水资源总量制约人口容量数值最小,C对。其它因素制约人口容量较大,A、B、D错。
13.B
【解析】
【分析】
【详解】
该村数百年来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该地为典型的山地农耕古村落,耕地面积有限,环境人口容量小,人口自然增长率低,B正确;该地环境容量小受到自然灾害、地形地质、交通通信等因素的共同影响,B选项表述更为全面。ACD只阐述了其中一方面,故选B。
【点睛】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1资源丰富程度:资源越丰富,环境人口容量越大;资源越贫乏,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2、科技发展水平:科技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科技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3、经济发达程度:经济越发达,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经济越落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4、人口受教育水平:人口受教育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人口受教育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5、地区开放程度:地区开放程度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地区越封闭,环境人口容量越小。6、生活消费水平: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消费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14.B
15.D
【解析】
【分析】
14.
A.环境承载力受到资源、科技等因素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环境承载力最大值为6000人,这是考虑到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各种因素而做出的估计数值,故A错误。B.t2时期,该地人口数量和环境承载力均得到提高,据此推测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故B正确。C.t3时期,该岛实际人口超出环境承载力,环境恶化,故C错误。D.t4时期该岛实际人口接近环境承载力,环境质量较t1时期差,故D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5.
.A.根据所学知识,环境承载力受到资源、科技、对外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等因素影响,故A错误。B.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变化受到环境承载力的制约,不能超过环境承载限制,故B错误。C.读图,t3时期人口数量超过了环境承载力,会导致环境承载力的下降,故C错误。D.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地区环境持续供养人口的能力,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
本题组主要考查环境承载力和合理人口容量的相关知识。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资源是有限的,显然,它的承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地球承载力的极限之内。
16.B
【解析】
【详解】
选项地区中,我国环境承载力最大的是珠江三角洲,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都有优势,限制性因素少,B对。青藏地区 气候高寒,热量不足,环境承载力小,A错。新疆南部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C错。云贵高原地形崎岖,平原面积小,地表水缺乏,D错。故选B。
【点睛】
我国环境承载力最大的是珠江三角洲,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都有优势,限制性因素少。其它地区有限制性因素,制约着环境承载力提高。
17.A
18.B
19.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是考查对于影响合理人口容量主要因素的了解程度。
17.环境承载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环境承载能力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结合图中其它因素可知主要缺少的是环境承载能力,所以正确答案为A项。
18.人口容易受资源状况、科技水平、消费水平等影响。其中影响获取、利用资源的手段主要是科学技术水平,所以正确答案为B项。
19.从图中所给的要素可以推理出应该是影响合理人口容量的因素,所以正确答案为C项。
【点睛】
人口容量的大小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最大。资源是制约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20.A
21.C
【解析】
【分析】
20.
资源环境承载力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由于它只考虑生存条件,因此表示一个极限值即最大值,即表中的“最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A正确。表中信息表明,②、③、④都是不同消费水平下的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更接近人口合理容量,排除B、C、D。故选A。
21.
表中②、③、④数据值的差异是在不同的消费水平(温饱、小康、富裕)下得到的环境人口容量,数据表明,人口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合理容量越小,因此环境人口合理容量与人口消费水平呈负相关关系,C正确,B、D错误。人口合理容量与资源、科技水平、开放程度有密切关系,表中数据不能说明人口合理容量只受人口消费水平影响,A错误。故选C。
【点睛】
影响人口容量和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资源、技术、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等,人口容量与资源、技术和开放程度呈正相关关系,与消费水平呈负相关关系。
22.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环境承载力。人口容量是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是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故D项正确。
【点睛】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因素 相关性 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
资源丰富程度 正相关 资源越丰富,环境人口容量越大;资源越贫乏,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科技发展水平 正相关 科技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科技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经济发达程度 正相关 经济越发达,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经济越落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人口受教育水平 正相关 人口受教育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人口受教育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地区开放程度 正相关 地区开放程度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地区越封闭,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生活消费水平 负相关 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消费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23.C
24.D
【解析】
【分析】
23.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区域人口数量超过区域环境承载力时,该区域的生态环境会出现危机,生态移民能够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因此实施生态移民考虑的首要因素是环境承载力,C正确。实施生态移民需考虑人口密度 、交通运输、移民意愿,但不是首要因素,ABD错误。故选C。
24.
由所学知识可知,生态移民能够增加迁入区劳动力数量,有利于促进迁入区的资源开发,①正确;生态移民通过将生活在恶劣环境条件下的居民搬迁到生存条件更好的地区,对于缓解迁出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影响较小,同时可能增加迁入区的就业压力,②③均错误,即ABC错误。生态移民能够实现迁出区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迁出区人口脱贫致富,④正确,即①④正确,D正确。故选D。
【点睛】
人口迁移的影响:对迁出地:有利的:加强了和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减轻了人口压力,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等产生积极地影响。不利的:造成了人才外流。对迁入地:有利的:弥补了劳动力不足,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节约了教育和培训费,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带动经济的发展。不利的:引发种族冲突,影响社会治安,给自然和生态环境、人口与城市带来巨大的压力。
25.B
26.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环境承载力。
25.由于水资源匮乏、土地沙化和盐渍化、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城中的居民不得不外迁;即该地因缺水,最终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人口外迁。永泰城因水资源不足、生态环境恶化,导致当地的环境承载力降低,促使人口外迁。B正确。
26.永泰城因水资源不足、生态环境恶化,导致当地的环境承载力降低,促使人口外迁。选A正确。
27.(1)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阳光充足,环境污染较少。
(2)美国人均资源消耗量大,使环境承载力降低,导致全球环境人口容量下降。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和人口容量,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
(1)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已成为美国人口最多的州,这是因为由于高新技术等产业的发展,如硅谷的发展,经济发达,带来众多的就业机会;另外该地主要位于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夏季阳光充足,环境污染较少,从而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2)环境人口容量与科技水平、经济水平、资源量呈正比,与消费水平呈反比。美国是发达国家,人均资源消耗量大,据材料可知“其资源浪费量是印度的35倍,比中国人均的资源消耗量高出约53倍”。这种高消费的生活方式,随着人口增长会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将使美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减小,进一步会导致全球环境人口容量下降。
【点睛】
28.(1)北京经济更发达;北京科学技术更发达;北京对外交通更便利,对外开放程度更高;北京人口受教育水平更高。(任答3点)
(2)有利: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不利: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加大就业压力;加大社会治安压力(任答三点)
(3)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口问题,包括人口迁移、人口年岭结构等问题。平面等边三角形坐标图将三角形的三条边作为坐标轴,形象直观地揭示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变化发展规律,经常用来考察人口年龄的构成情况、产业结构构成等问题。常见的三角形坐标图具有如下2个特点:①图中数据只表示相对量,即“比重”或“比例”,不表示绝对量;②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总和是100%。
【详解】
(1)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包括资源丰富程度、对外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科技文化水平等。北京市为我国首都,比拉萨市科技发达,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高,受教育水平更高,所以环境人口容量大于拉萨。
(2)农村人口流向北京的影响主要包括有利及不利两方面进行分析。有利:大量人口进入城市,为北京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会缓解北京的劳动力紧缺状况,促进北京的经济发展。不利:大量人口迁入,导致北京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的环境质量下降;会造成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压力、社会治安压力加大的城市环境问题。
(3)"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反映了人口老龄化现象,读图,B国65周岁以上人口占比在20%以上(A国仅仅5%左右),因此B国出现严重人口老龄化现象。
【点睛】
29.(1)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较好;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较高;水资源较丰富。
(2)环境承载力决定人口的最大容量,如果人口密度达到最大值,不但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较快,因此应控制人口;新疆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以及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知识。难度一般,需要加强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迁移运用。
【详解】
(1)环境承载力的高低与区域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与科技水平、人们的消费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有关。读图可知,准噶尔盆地南部矿产资源以及水资源较丰富,经济基础较好;同时,铁路经过,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高,所以环境承载力相对较高。
(2)首先需要明确该专家的意见是该地区应该限制人口,因此可根据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点,从该区域如果不限制人口的不利影响的角度分析作答。新疆地处我国内陆地区,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同时,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一般,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较快,如果不限制人口,容易加大生态环境压力,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另外,环境承载力决定人口的最大容量,如果一味追求资源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使得人口大量增加,人口密度达到最大值,不但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又会进一步加大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