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2.2 城镇化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青岛某住宅小区地处丘陵地带,北面临山,地形最大高差25m,中部有一条天然冲沟,该住宅小区的规划以尊重自然环境、巧妙利用天然条件而著称,下图示意该住宅小区平面布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将原有冲沟改造成下沉式绿地、水面,有利于( )
A.承接和贮存雨水 B.避免视觉遮挡
C.构筑通风走廊 D.加快径流外排
2.该社区小学应格外注意( )
A.通风 B.采光 C.散热 D.排涝
3.观察表明,与附近大多数住宅小区相比,该小区在保持楼房相同日照时长的条件下,楼间距更小,土地利用率更高,这主要得益于( )
①楼栋错位排布②水面广阔③小区组团规划④坡向适宜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下左图为我国某一线城市制造业、服务业空间分布模式图,下右图为该市1998年、2014年制造业就业人口密度与服务业就业人口密度比值(R值)的空间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4.根据左图判断,关于该市制造业、服务业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正确的是
A.①曲线是制造业,影响因素是政策
B.①曲线是服务业,影响因素是交通
C.②曲线是制造业,影响因素是地价
D.②曲线是服务业,影响因素是市场
5.读右图,1998年、2014年该市R值及变化特点所反映的地理现象是
A.从事制造业人口的数量下降
B.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的服务职能提升
C.距市中心30千米附近,服务业和制造业人口密度大,应是住宅区
D.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读“北京城市空间扩张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直接反映出北京市城镇化发展的主要依据是( )
A.城镇人口规模增加 B.城镇人口比重增加 C.城镇道路密度增加 D.城镇用地规模增加
7.北京市城镇化过程中最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是( )
A.就业压力增大 B.人口老龄化加重 C.大气污染严重 D.生物多样性增加
下图为2017年世界部分国家城镇化与人均GDP的关系图,完成下面小题。
8.甲、乙、丙、丁依次代表的国家是( )
A.美国、巴西、中国、印度 B.巴西、美国、印度、中国
C.美国、印度、巴西、中国 D.巴西、美国、中国、印度
9.有关沙特阿拉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均GDP高是因为第三产业高度发达 B.目前城市化进程快
C.国际人口迁移以大量人口迁出为主 D.城市化水平高与国内沙漠广布有关
2021年4月9日,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浙江省调整杭州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杭州市进行行政区划调整(下图)。通过调整,进一步解决杭州市城区“大的过大、小的过小"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城市承载力和辐射力。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调整后,上城区( )
A.服务等级提高 B.重点发展工业 C.服务范围增加 D.交通更加便捷
11.杭州市这次行政区划调整的直接目的是( )
A.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B.扩大城市规模和影响
C.调整工业结构和产业布局 D.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
厦门三面环山一面环海,是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及风景旅游城市。全市下辖6个区,总面积1700.61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常住人口412.9万人,其中常住城镇人口382.69万人。户籍人口261.10万人,其中户籍城镇人口226.01万人。下图示意厦门六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厦门市今后进一步的空间发展主要是受制于( )
A.人口增长 B.政策导向 C.水热条件 D.山海格局
13.厦门的城市空间结构可能属于( )
A.同心圆模式 B.扇形模式 C.多核心模式 D.条带状模式
14.下列关于目前厦门市人口和城镇化,推断正确的是( )
A.总体的城镇化水平较低 B.户籍人口较常住人口高学历比例高
C.城镇外来人口流动性低. D.户籍人口老龄化程度较常住人口低
雄安新区(距北京100多千米)是我国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个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下图为雄安新区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关于图示各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保定的人口规模比天津市大 B.天津的城市等级比石家庄低
C.安新县服务种类比天津市多 D.保定的服务范围比石家庄小
16.与京津地区相比,在河北设立新区的主要原因是( )
①该地区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
②该地区农业历史悠久,基础好
③该地区开发程度低,用地充足
④新区的建设有利于带动河北发展,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丹麦城郊Urban Farming(都市农场),由24个圆形结构组成,每个圆形被绿篱分割成16个梯形结构,成为16个独立又统一的田园结构。每个独立的小田园都拥有一个空阔的屋前花园,住户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在花园里种植植物、放置宠物的温馨小窝、每个圆形结构都有一条主干道通往外面,圆心部分被做成直径10米的圆形停车场。读“都市农场景观俯视图(左图)和都市农场局部景观图(右图)”,完成下列小题。
17.丹麦“都市农场”属于( )
A.生态功能区 B.高级住宅区
C.中心商务区 D.交通仓储区
18.影响丹麦“都市农场”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有( )
A.土地价格 B.历史文化 C.科学技术 D.环境质量
19.丹麦"都市农场"的优势是( )
A.有效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 B.将城市与乡村有机结合
C.减少用地规模和少占耕地 D.利于家庭团聚和抵御外敌
我国某沿河城市,在古代是区域中心城市,各城区相对独立发展;近现代以来,该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内部联系加强;目前,该城市吸引投资和人才,扩大城市规模。下图是该城市与河流关系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20.从古至今,河流在该城市发展中( )
①对外交通联系地位上升
②对外交通联系地位下降
③对内部联系的阻碍增强
④对内部联系的阻碍减弱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1.目前,影响该城市扩大规模的主要因素是( )
A.产业 B.土地 C.交通 D.教育
雨水花园是现代海绵城市建设中一项既经济又美观的滞留设施,主要用来处理小面积汇流的初期雨水,在居住小区、停车场、道路等可广泛修建。下图是道路与雨水花园间带缺口的石坎景观图。完成下列小题。
22.图中修建带缺口的石坎主要是为了( )
A.方便城市居民进出雨水花园 B.方便维修车辆进出雨水花园
C.道路上过多雨水及时排入花园中 D.花园中过多雨水及时排入雨水井
23.雨水花园的建造可以( )
A.加快水循环速度 B.减少水汽蒸发量 C.减弱降水量强度 D.增加地下径流量
24.1996~2006年,我国城镇人口数量年均增长4.46%,城镇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5.23%,2006年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是发达国家的1.58倍。由此可推断该阶段我国
A.城镇建成区城镇人口密度升高
B.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发达国家
C.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于发达国家
D.城镇人口增长速度滞后于城镇空间扩张速度
近10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南京市交通拥堵现象越来越严重,虽然不断扩宽主干道,加大交通执法力度,但收效甚微。2017年2月,南京市规划局和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合作完成了《南京市街道设计导则》,指出今后城市街道设计的规划方向为分割大社区,建设开放式社区,增加变通微循环。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5.扩宽主干道不能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根本原因是
A.路网密度低 B.公共交通发展滞后
C.私家车拥有量大 D.交通违规现象频发
26.建设开放式社区的作用是
A.降低社区噪声污染 B.减少交通违规现象
C.优化道路资源配置 D.提高公共设施利用率
半城市化是指人口已进入城市但户籍仍在农村的现象。下图为中国人口半城市化率的演变模型图。完成下面小题。
27.目前,我国东部大多数省份半城市化率处在T2阶段,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城市规模 B.人口数量 C.城乡差异 D.交通状况
28.下列措施,有利于我国半城市化率向T3阶段演变的是( )
①降低人口机械增长②加快户籍制度改革③提高城市服务水平④完善城乡交通体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下图示意2001~2017年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城市常住人口、城市户籍人口增速统计。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9.图示期间城市建成区面积( )
A.呈逐年上升趋势 B.增速始终慢于常住人口
C.总体呈下降趋势 D.增速始终快于户籍人口
30.图示期间我国城市常住人口人均城市用地变化趋势为( )
A.先增后减 B.先减后增 C.不断增加 D.逐渐减少
城市绿心是指主要承担城市中心生态功能和游憩功能的绿色空间。对于城市组团绿心,需要在保护发展原有绿色空间的基础上适当提倡复合利用空间,发展多种生态复合产业,形成复合型城市绿心。下图示意城市组团绿心网络格局。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1.下列产业活动最适合布局在“绿心”区域的是
A.文具用品批发 B.生物制药
C.农产品加工 D.服装制造
32.我国东部沿海城市打造城市绿心将会
A.加剧城市竞争 B.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C.增加地下径流量 D.减缓城市“空心化”现象
二、综合题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十八大以后,我国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实施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地理意义。
材料二:纳瑟姆曲线表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大体上都经历了类似正弦波曲线上升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二个拐点,将城市化分为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下图为我国城市化“纳瑟姆”曲线图(含预测)。
(2)1996—2018年,我国城镇化进程所处阶段有何特点?
材料三:下表为某城市市中心与郊区16时的气温差。
时间 1月 2月 7月 10月 全年
平均气温差/℃ 5.2 6.0 5.4 6.0 5.5
(3)据材料三表中数据,分析该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郊之间大气污染物迁移的方向与原因,并提出为改善城区空气质量在郊区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3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市热岛强度是指城市中心区与周围郊区平均气温的差值。太原市位于汾河河谷,东西部为山地。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和扩展,太原市的热岛效应逐渐增强。下图示意大原市某年热岛强度的变化。
(1)说明太原市该年冬季热岛强度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说明随着城市建设与扩展,太原市热岛效应不断增强的原因。
(3)请为缓解太原市热岛强度,提出可行性措施。
35.读下列两段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30年来,某市1980~2009城市化的过程示意图
材料二 该市在城市化过程当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城市病)。专家建议打造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模式是一种理想模式,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1)据材料一说出该市城市化进程的主要表现。
(2)从环境因素考虑,分析材料一中化工厂的布局是否合理,分析原因。
(3)说出材料二中“城市病”的表现。试设想如何将你所生活的城市改造为生态城市。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2.D
3.B
【解析】
【分析】
1.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冲沟地区是流水侵蚀冲刷造成的,将原有冲沟改造成下沉式绿地、水面,可以承接和贮存雨水,既减轻了水土流失,又美化了环境,下游地区还增加了水面。A正确;冲沟地区是地势低洼处,对视觉无遮挡,下沉式绿地,如果植树,反而可能对视觉造成遮挡,B错误;下沉式绿地与当地的夏季风的盛行风向不一致,不是通风走廊,C错误;绿地有利于涵养水源,减缓地表径流的流速,减慢径流外排,D错误。故选A。
2.
该社区小学位于下沉式水面附近,位于丘陵山地的山麓地带,地势平缓,容易出现洪涝现象,应格外注意排涝,D正确;社区小学位于山坡南面,无建筑遮挡,且地处空旷地带,因此通风、散热条件较好,采光条件也较好,ABC错误。故选D。
3.
读图可知,该小区位于山坡南面,向北地势增高,相同楼高下南楼比北楼要矮,南楼对北楼的遮挡作用小;楼栋错位排布,遮挡作用小,因此楼间距更小,土地利用率更高,①④正确;楼间距与水面和小区组团规划无关,②③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
城市通风廊道的构建是提升城市空气流通能力、 缓解城市热岛、 改善人体舒适度、降低建筑物能耗的有效措施, 对局地气候环境的改善有着重要的作用。通风廊应沿盛行风的方向伸展;在可行的情况下,应保持或引导其他天然气流,包括海洋、陆地和山谷的风,吹向已发展地区。
4.D
5.B
【解析】
【分析】
考查城市功能区分布及影响因素。
4.根据地租理论,市中心地租价格最高,不适合制造业布局,但市中心的市场广阔,适合商业等服务业布局,所以图甲中,①曲线是制造业,影响因素是地价,A、B错。②曲线是服务业,影响因素是市场,C错,D对。故选D。
5.读乙图,根据1998年、2014年该市R值的变小,说明制造业就业人数占的比重减小,不能说明制造业人口数量减少,A错。服务业人数占比重上升,说明城市服务职能提升,B对。我国城市化水平低,不能表示出现逆城市化现象,C错。在图乙中,距市中心30千米附近,服务业和制造业人口密度比值大,应是工业区,D错。故选B。
【点睛】
城市功能区的形态、特征与布局:
住宅区:占地面积最大,城市的主要职能。分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高级住宅区布局在环境优美的城市外缘,与高坡和文化区相连。低级住宅区布局在内城,与工业区相连。
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分布。该区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因该区人流货流量大,所以一般布局交通通达度好的交通干线两侧、市中心、街角路口。
工业区:呈现沿着交通干线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的趋势。一般布局在市区外缘,降低对城市的污染,布局在交通干线的两侧,方便进出原料和产品。
6.D
7.A
【解析】
【分析】
试题考查城市化过程特点和影响
6.
读材料“北京城市空间扩张示意图”直接反应的是城市用地面积的增加,D正确。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比重增加、城市道路密度增加在图中没有体现,A、B、C错。故选D。
7.
北京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住房困难、失业率上升、社会治安混乱等,A正确。北京城市化水平高,人口密集,社会劳动力充足,B错。大气污染为环境污染问题,C错。生物多样性是生态问题,D错。故选A。
【点睛】
城市化问题及解决措施,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过快的城市化不仅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而且还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1)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等,解决措施如合理布局对城市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中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垃圾及时清理,实行分类回收、利用;大的工厂远离城市布局,设置绿化隔离带。(2)社会问题主要表现为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加、造成贫困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解决措施主要为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加快住房建设;优先发展公交、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8.A
9.D
【解析】
【分析】
8.
从图的城市人口比重可知,甲城市化水平高,从均GDP最高,推断为美国,乙城市化水平高,但人均GDP低,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丙城市化率60%,人均GDP低,符合中国情况,丁为印度。故选A。
9.
沙特阿拉伯是石油国,人均GDP高因为石油的开采,A错误。沙特阿拉伯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较高,目前发展速度较慢,B错误。由于开发石油资源,劳动力不足,以迁入为主,C错误。城市化水平高与沙漠广布有关。D正确。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不同国家的城市化。主要根据图中的数据进行判断。
10.C
11.A
【解析】
10.
读图可知,调整后,撤销杭州市上城区、江干区,设立新的杭州市上城区,上城区的服务范围增大,但服务等级并未提高,A错,C正确;上城区是杭州市的中心城区,地租昂贵,不可能重点发展工业,B错;服务范围发生变化,但交通条件变化不大,D错。故选C。
11.
杭州市通过这次行政区划调整,可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统筹做好规划、建设和管理,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其直接目的是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A正确;城市整体规模并未扩大,B错;主要调整的是中心城区附近的行政区划,对工业结构的调整影响不大,C错;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不是其直接目的,D错。故选A。
【点睛】
本题组难度一般,需要加强对图示信息的获取与解读。注意结合图示信息,明确调整前后上城区范围的差异。第2小题抓住行政区划调整的位置是在中心城区附近,同时抓住题干关键词“直接目的”,调动和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判断即可。
12.D
13.C
14.B
【解析】
【分析】
12.
厦门市的空间发展主要受限于自然条件,人口增长与政策导向均非其空间发展的制约因素,故A,B项错误;水热条件与城市空间进一步发展相关较小,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厦门三面环山一面环海,岛屿面积小,还有山地地形阻碍,说明土地有限,因此厦门市的空间发展受山海格局限制,故D项正确。所以选D。
13.
条带状模式指城市的外部形态,与城市空间结构无关;同心圆模式指城市功能区以同心圆的形式向外发展;扇形模式指城市依据几条主要干线从中心向外扇形发展。厦门市是岛屿城市,又由多个主导功能各异的区组成,从六区的主导功能可推断该市的城市空间结构最可能为多核心模式。故A,B,D项错误,C项正确。所以选C。
14.
根据所给数据,可以求出厦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均超过80%,总体的城镇化水平高,故A项错误;高学历人口较低技能劳动力落户大城市的比例高,落户更容易,故B项正确;城镇外来人口流动性高,故C项错误;外来人口中青壮年占比高,户籍人口的老龄化程度更高,故D项错误。所以选B。
【点睛】
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 城市各个要素通过其内在机制(包括与社会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而表现出的空间形态。主要有同心圆布局、多核心布局以及扇形布局等。
15.D
16.C
【解析】
【分析】
15.
天津市是我国四大直辖市之一,人口规模大于保定,因此A错误;天津与河北省会石家庄等级是一样的,B错误;城市等级越高,服务种类最多,安新县等级低,服务种类少于天津,C错误;石家庄是河北省省会城市,是河北等级最高的城市,服务范围也是最大的,因此D正确。故选D。
16.
与京津相比,雄安新区基础设施显得不完善,交通不便利,因此①错误;雄安新区农业历史悠久,基础好,不是在此设立城市新区的原因,②错误;该地经济欠发达,土地开发程度低,用地充足,为新区建设提供有利的土地空间,③正确;雄安新区的设立利于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因此④正确。综上所述,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设立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对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17.B
18.D
19.B
【解析】
【分析】
17.
由材料可知,丹麦“都市农场”有住户,说明其是为人们提供住所的,应属于高级住宅区,B正确;排除生态功能区、中心商务区、交通仓储区,故选B。
18.
每个独立的小田园都拥有一个空阔的屋前花园,住户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在花园里种植植物、放置宠物的温馨小窝,说明丹麦“都市农场”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是环境质量,D正确;土地价格、历史文化、科学技术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故选D。
19.
丹麦"都市农场"的优势是将城市与乡村有机结合,B正确;丹麦"都市农场"位于乡村,对有效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影响小,A错误;用地规模较大,C错误;并不是用于抵御外敌,D错误;故选B。
【点睛】
本题以都市农场景观俯视图(和都市农场局部景观图为切入点,设置道试题,考查学生利用地理信息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0.B
21.A
【解析】
20.该城市在古代是区域中心城市,各城区相对独立发展,各城区之间联系少,河流的对内联系较弱,对内阻碍不强;主要是发挥中心城市的对外辐射作用,通过水运功能加强对外联系。近现代以来,该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内部联系加强,河流对内部联系阻碍增强,水运速度慢、对外联系主要是通过陆地交通,河流对外交通联系地位下降,因此②③正确,①④错误。B正确。故选B。
21.据材料信息“目前,该城市吸引投资和人才,扩大城市规模”判断,该城市该城市扩大规模的途径是吸引投资和人才,应该重点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通过这些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化发展,扩大城市规模,A正确。土地是自然因素,目前对城市规模扩大影响不大,B错误。交通会影响城市扩张方向,对城市规模扩张影响不大,C错误。教育对城市规模扩张促进作用较小,D错误。故选A。
22.C
23.D
【解析】
【分析】
22.
雨水花园是“滞留设施”,根据硬化路面与雨水花园下垫面的区别可知,硬化路面不利于地表水下渗,在道路上排水不及时的时段,雨水能通过带缺口的石坎排入花园中,可防止路面大量积水,C正确,D错误。石坎缺口对市民、车辆进入雨水花园没有影响,AB错误。故选C。
23.
雨水花园是“滞留设施”,可涵养水源,增加下渗,增加地下径流,增加水汽蒸发量,减缓地表水汇集速度,减缓水循环速度,对降水强度无明显影响,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
雨水花园是自然形成的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被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或使之补给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城市用水。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洪控制与雨水利用设施。
24.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城市化和资料获取能力。从题干来看,城镇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明显慢于城市面积增长速度,故答案为D,人均建设面积是发达国家的1.58倍,说明我国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低于发达国家。
25.A
26.C
【解析】
25.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路网不畅、设施不足、路网密度低是城市交通拥堵等城市化问题的根本原因,拓宽主干道不能解决路网密度低引发的交通拥堵,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6.
建设开放式社区的作用可以优化道路资源配置 ,C正确。建设开放式社区通过的车辆可能增多,可能会增加社区噪声污染,A错误。对减少交通违规现象、提高公共设施利用率其作用不大,BD错误。故选C。
【点睛】
27.C
28.B
【解析】
【分析】
27.
我国东部大多数省份城市经济较发达,就业机会多,乡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使得农村人口大量迁入城市,导致半城市化率较高,处于T2阶段,C正确;城市无论规模大小,通常都比其所辖范围内的农村地区经济发达,对农村地区的人口有较强的吸引力,A错误;人口数量、交通对人口的迁移影响较小,故对半城市化率影响小,BD错误。故选C。
28.
我国半城市化率向T3阶段演变,即降低半城市化率。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吸引城市中的农村户籍人口落户城市,能降低半城市化率,②正确;提高城市服务水平,有利于吸引城市常住人口中的农村户籍人口落户城市,从而降低半城市化率,③正确;人口机械增长往往是因为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国家不会限制人口流动和迁移,①错误;完善城乡交通体系,使得人们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来往更便利,不会因此降低半城市化率,④错误。故选B。
【点睛】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从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大方面进行分析考虑。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矿产资源和自然灾害等;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经济因素、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宗教以及政治、军事、文化等。而影响人口自发性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
29.A
30.C
【解析】
29.
图中显示2001~2017年间,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速始终是正值,可判定城市建成区面积呈逐年上升趋势,A正确,C错误。同时,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速曲线始终高于常住人口增速曲线,故增速始终快于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增速曲线在2014-2017年间高于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速曲线,B、D错误。故选A。
30.
依据图示信息可知,得出“城市常住人口人均城市用地面积=城市建成区面积/城市常住人口”,从而判断常住人口人均城市用地面积的变化取决于两者增速的大小。图中显示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速始终快于常住人口增速,因此城市常住人口人均城市用地面积望不断增加的趋势,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城市人口变化及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依据所给折线统计图获取相应地理要素纵向和横向对比信息进行判断和分析。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速曲线始终高于常住人口增速曲线说明城市发展不合理,会有大量住房无人居住。
31.B
32.C
【解析】
31.城市绿心的生态环境好,在保护发展原有绿色空间的基础上适当提倡复合利用空间,发展多种生态复合产业。生物制药对环境质量要求高,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小,最适合布局在“绿心”区域,B对。文具用品批发、农产品加工、服装制造等产业,来往人流、车流量大,不利于保护绿心的生态环境,不适宜布局在绿心,A、C、D错。所以选B。
32.我国东部沿海城市打造城市绿心将会利于雨水下渗,增加地下径流量,C对。城市竞争与绿心建设关系不大,A错。绿心不是交通线,不能改善城市交通状况,B错。城市中心环境质量改善,地价上涨,城市“空心化”现象可能加重,D错。所以选C。
33.(1)有利于缓解城市压力,壮大城市经济实力;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或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2)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镇聚集,城市化水平加速提高(城市人口总量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加速上升)﹔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大幅度增加;出现城市密集地区和城市群。
(3)方向。高空污染物由城市向郊区扩散,近地面污染物由郊区流向城市。原因:城郊气温差产生了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或城市热岛效应)。措施:在郊区布局有大气污染的工业时,应该选择在热力环流下沉气流之外的区域,提高郊区绿化率。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我国城市化发展为材料,考查城市化标志及城市环境问题,难度一般。
【详解】
(1)城乡一体化的地理意义需要从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方面回答,其最终目的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对于城市来讲,城乡一体化,可以为城市发展提供大量的资源,缓解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各种问题,同时,壮大城市经济实力。对于农村来讲,促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实现就地城镇化,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繁荣。
(2)读我国城市化纳瑟姆曲线图可知,在1996-2018年间,城市人口比重增长很快,城市人口比重增速快,为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此阶段,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化水平加速增加。与此同时,我国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增加,出现城市带或者城市群。
(3)城市中心区与郊区存在着热力环流,由于城市工业和人口密集,排放大量人为热,使得城区温度高,出现城市热岛,气流上升,在高空形成高压中心,较郊区气压高,在高空污染物由城市向郊区扩散。而近地面郊区为高压,城市为低压,污染物由郊区向城市运动,所以要合理规划城市,避免城市中心区与郊区的环境受到热力环流的影响,在郊区布局有大气污染的工业时,应该选择在热力环流下沉气流之外的区域,提高郊区绿化率。
【点睛】
34.(1)冬季热岛强度强。冬季正值供暖期,人为排放热量多;建筑物削弱了西北(偏北)对城区的影响或谷地地形不利于热量的散失;燃煤取暖,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增强大气逆辐射。
(2)人口密度增加,产业不断发展,生活、生产和交通向大气释放的废热增多;建筑物密度增加,对冬季风的影响增强;城市建筑物增多,地面硬化率升高,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多,向大气传送热量多。
(3)科学进行城市规划与建设;提高城市的绿地覆盖率;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推广新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鼓励绿色出行,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等。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热岛效应。
【详解】
(1)读图可得,冬季热岛强度强于夏季。成因需要从冬季对城市的影响来分析。冬季城区集中供暖,排放的废热较多,而且冬季易出现逆温天气,不利于城区散热,故冬季时市区与郊区温差最大,热岛效应最明显。
(2)需要从城市发展方面分析。随着城市建设与扩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汽车拥有量增多,排放废气多;且工业企业不断发展,排放温室气体多。
(3)针对太原市,缓解热岛强度,可以把消除裸地、消灭扬尘作为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而且在控制城市发展的同时,要控制城市人口密度、建筑物密度,才能有效缓解太原市热岛效应。
【点睛】
受城市下垫面特性的影响。城市内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反射率小,热量传导较快)。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都需要燃烧各种燃料,每天都在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城市中的机动车、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产生了大量的氮氢化物、二氧化碳和粉尘等排放物。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中的建筑、广场和道路等大量增加绿地、水体等却相应减少。缓解热岛效应的能力被削弱。
35.(1)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②城市人口不断增加;③出现明显的功能分区。(任意答出两点得)
(2)化工厂布局不合理 因为化工厂是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比较严重的工业,布局在最大风频的上风向,其大气污染对居住区影响较大;且其布局在城市河段的上游方向,对城市水质影响较大。
(3)表现:居住困难,交通拥堵,受教育费用高,就医困难,环境质量恶化、幸福感下降。
设想:环境方面:经济发展以清洁生产为主;合理布局有污染的企业。交通方面: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增加立交桥等交通设施。能源利用方面:使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节能减排。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区域城市化过程为背景,考查城市化的特征,考查城市化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详解】
(1)考查城市化特征。城市化进程的表现从城市规模、人口多少及功能分区等角度去分析。据图可知,从城市规模分析,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从人口数量分析,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从城市功能分区分析,城市内部出现了商业区、工业区、仓储区等功能区,出现明显的功能分区。
(2)考查环境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据图可知,化工厂位于城市的西南部,据城市风频图可知,该地盛行西南风,布局在最大风频的上风向,其大气污染对居住区影响较大;据图可知,化工厂位于河流的上游,化工厂会排放出污水,对城市水质影响较大。
(3)城市病主要表现在住房、交通、就医和环境质量等方面。住房方面,人口增加导致居住困难;交通方面,人口增加,私家车数量增长,出现交通拥堵问题;教育方面,教育资源不足,导致受教育费用高;医疗方面,医疗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就医困难;环境方面,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导致环境质量恶化、幸福感下降。改造生态城市,主要从环境、交通和能源等方面分析。环境方面:经济发展以清洁生产为主,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发展循环经济;科学规划污染企业,合理布局有污染的企业。交通方面:完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控制私家车的使用;增加立交桥等交通设施。能源利用方面: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节能减排;开发新能源,使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