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地球的历史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3地球的历史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6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4-28 10:46: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1.3 地球的历史
一、单选题
1.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地层④~①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
A.海生无脊椎—爬行动物—鱼类、两栖类动物 B.海生无脊椎—鱼类、两栖类动物—爬行动物
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鱼类、两栖类动物 D.爬行动物—鱼类、两栖类动物—海生无脊椎
2017年6月12日,吉林延吉龙山白垩纪地层发掘出6种恐龙骨骼和一具完整的鳄类骨骼古生物化石。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白垩纪繁盛的植物是( )
A.孢子植物 B.被子植物 C.裸子植物 D.藻类植物
3.地球的演化史也可以近似的说是生物的进化史,下列关于期间生物的匹配,错误的是( )
A.古生代——鱼类和蕨类 B.前寒武纪——蓝藻
C.中生代——鸟类 D.中生代——三叶虫
4.化石在地质学上的意义是( )
①确定地球的年龄②确定地层的时代和顺序③确定地壳运动的类型④推测古地理环境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琥珀是一种埋藏于地下的有机化石,其形成与地质时期松脂类树木分泌的树脂及地质作用有关。缅甸北部的胡康谷地多沼泽,以洼地为主,是世界上著名的琥珀产地之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胡康谷地开采琥珀最不适宜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6.下列关于琥珀的形成原因,叙述错误的是( )
A.气候湿热,森林植被茂密 B.处于板块的交界处,火山活动频繁
C.森林中松脂类树木和昆虫广泛分布 D.地壳稳定,利于琥珀的形成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1年4月18日22时14分,在台湾花莲县(北纬23.94度,东经121.43度)发生6.1级地震,震源深度5千米,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8.关于地球内部圈层,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圈层由固体岩石组成,为岩石圈 B.②圈层中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
C.③圈层为岩石圈,平均厚度为17千米 D.④圈层为地幔,软流层位于其顶部
读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示意图,完成下题。
9.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动物是
A.原核生物 B.爬行动物 C.真核细胞生物 D.无脊椎动物
10.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时期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地球约有46亿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时间里,研究地层是了解地球的主要途径。科学家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地编年,形成地质年代表。完成下面小题。
11.下列地质年代由老至新排序正确的是( )
A.新生代一古生代-中生代 B.太古宙-新生代-中生代
C.二叠纪-三叠纪-第四纪 D.新近纪一白垩纪-第四纪
12.在地质年代表中,下列属于古生代的是( )
A.白垩纪 B.侏罗纪 C.古近纪 D.二叠纪
13.下列是重要的铁矿产形成时期的是( )
A.前寒武纪 B.第四纪 C.侏罗纪 D.石炭纪
辉腾锡勒湖区位于内蒙古中部,为现代季风气候的过渡地带。该湖区地层出露完整、沉积厚度较大,是研究全新世地层、沉积特征及古气候变迁的理想场所。下图示意辉腾锡勒湖区沉积地层的年龄与深度对应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该湖区沉积速度最快时段对应的深度为( )
A.0-50cm B.50-100cm C.100-200cm D.200-300cm
15.从沉积地层上分析,图示时段该地经历的气候演变过程主要是( )
A.湿润—干旱 B.湿润—干旱—湿润 C.干旱—湿润 D.干旱—湿润—干旱
下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为( )
A.古生代 B.元古宙 C.中生代 D.新生代
17.随着环境变迁,生物在不断演化。新生代时期生物发展阶段进入( )
A.哺乳动物时代 B.爬行动物时代 C.海生藻类时代 D.裸子植物时代
2012年,云南帽天山等地附近的“澄江动物化石群”被列入亚洲唯一的化石类世界自然遗产,这里发现了距今约5.2-5.41亿年大量动物化石。该动物化石群中有大量海生藻类和海生无脊椎动物化石,如海绵动物、腔肠动物、腕足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该动物化石群反映当时云南可能是( )
A.寒冷的海洋 B.温暖广阔的浅海 C.湿热的森林地区 D.干热的陆地环境
19.当时的海陆分布大势是( )
A.全球基本都是海洋 B.主要形成了联合古陆
C.海陆格局已经基本形成 D.各大陆正在漂移中
20.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图中M地层形成的地质时期是( )
A.古生代前期 B.古生代后期—中生代前期
C.中生代后期—新生代前期 D.新生代后期
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层状岩石称为地层,它主要包括沉积岩、火山沉积岩以及由它们经受一定变质的浅变质岩。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1.水平地层( )
A.下老上新 B.下新上老 C.同时形成 D.陆地缺少
22.地层不能够反映的是( )
A.生成顺序 B.新老关系 C.时间长短 D.地层的时代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3.关于甲、乙两个地质年代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是古生代,乙是中生代 B.甲是中生代,乙是古生代
C.甲是古生代,乙是元古宙 D.甲是新生代,乙是古生代
24.关于乙末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蕨类植物由繁盛走向衰退 B.恐龙灭绝 C.出现被子植物 D.爬行动物盛行
读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25.与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相比,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的原因是( )
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②天气晴朗干燥,大气透明度好,光照时间长③地势高,离太阳近,太阳辐射强④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6.假如你是一位太阳能热水器的营销员,只考虑自然因素,应到下列哪组城市营销最合理( )
A.北京、海口、贵阳 B.上海、重庆、台北 C.昆明、兰州、郑州 D.杭州、广州、成都
27.有关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国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 B.利用太阳能发电是西藏主要的能源利用方式
C.利用太阳能发电,连续性好,投资少,收益大 D.太阳能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
28.图中①、②、③、④地区中,地质历史时期积累生物固定的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四大圈层位置示意图,其中C圈层是一个连续的但不规则的圈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图中A、B、C、D四个圈层依次是( )
A.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B.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大气圈
C.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大气圈
D.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水圈
30.D圈层的特征是( )
A.随着海拔高度上升,温度逐渐降低 B.由自然界的各种水体构成
C.由岩石构成,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D.由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构成
二、综合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19年1月8日,搭载“月面微型生态圈”的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面,进行人类首次月面生物实验并培育出第一株被子植物嫩芽。下图为“月面微型生态圈”工作原理图。
(1)对“嫦娥四号”运行产生严重干扰的太阳活动是____、____。
(2)“月面微型生态圈”模拟地球外部圈层特点,其中最活跃的因素是____。在月球上,“月面微型生态圈”运行的能量主要来源于____。
(3)材料中提到的被子植物,主要盛行于___(填写地质年代)。这个地质年代出现一次大冰期,称为____大冰期。
(4)与地球相比,简述月球表面不适宜生物生存的原因。
3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18年1月15日,英国《自然通讯》杂志在线发表了沈阳师范大学胡东宇教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的研究团队的一项科研成果。他们发现了一个和鸟类亲缘关系很近的恐龙新属种——巨嵴彩虹龙。下图为巨嵴彩虹龙复原图。
(1)恐龙生活在 代,这一时期被称为“ 时代”。
(2)在白垩纪,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恐龙也从地球上消失,成为 的标志。
(3)恐龙是地球历史上体型最大的动物,在6600万年前,恐龙突然灭绝。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家提出了很多猜想,代表性的有“陨星撞击说”、“火山爆发说”、“气候变化说”等。请从以上几个猜想中任选一个分析恐龙灭绝的原因。
3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的和政县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据了解,1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
看到这个消息,上海某高中地理研学小组的同学特别感兴趣,他们决定利用暑假前去考察研究一番。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给这次考察命了名,绘制了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剖面(下图示意),并做了大量知识上、物质上的准备工作,如搜集该区域岩层等资料,带上地质锤、指南针、记录工具等。请你帮他们完成本次室内的问题探究。
(1)他们应给这次考察命名为:____________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按成因分类,该地区的地下岩层多属于_______岩;按地质年代,该区域最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_____代。
(3)三叶虫生活的时期该地应为______环境;恐龙繁盛时期,该地应为______环境,气候、植被特点表现为:_______。
(4)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他们的考察结论认为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地理环境经历了______环境向_______环境的演变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最初的生命是出现在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称为原核生物;经历了大约20亿年的漫长演化,在距今约14亿年前,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以后又依次出现了原始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故根据图中化石,动物这一时期经历的演化过程是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
2.C
3.D
【解析】
【分析】
2.
根据地球演化的历史可知,白垩纪是裸子植物繁盛的时代,C正确;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A错误;新生代为被子植物时代,B错误;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D错误。故选C。
3.
根据地球演化的历史可知,古生代是鱼类和蕨类植物繁盛的时代,A正确;前寒武纪是蓝藻繁盛的时代,B正确;中生代出现了鸟类,C正确;三叶虫等海洋无脊椎动物出现在早古生代,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地球的演化史:1.太古代(距今25亿年以前),出现了原始细菌、蓝绿藻类。2.元古代(距今25亿~5.41亿年),藻类日益繁盛。3.古生代(距今5.41亿~2.5217亿年),①早古生代:三叶虫、珊瑚等空前繁盛,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后期出现鱼类。②晚古生代动物:鱼类→两栖类植物:蕨类植物繁茂。4.中生代(距今2.5217亿~0.66亿年),蕨类植物衰退,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裸子植物时代”动物:恐龙等爬行动物繁盛,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5.新生代(距今0.66亿年至现在),被子植物为主,被称为“被子植物时代”动物:哺乳动物繁盛,被称为“哺乳动物时代”第四纪出现了人类。
4.B
【解析】
【分析】
【详解】
化石中常含有动植物的遗体或遗迹,能很好地反映地球历史,所以在地质学上常用来确定地层的时代和顺序。同时,由古生物形成的化石种类及特点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当时地理环境的烙印。因此,根据古生物化石可以推测古地理环境。故选②④的组合,即B项正确。
5.B
6.D
【解析】
5.
缅甸北部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量大,且矿区多沼泽洼地,容易被雨水淹没,不适合开采,故本题选B。
6.
琥珀的形成与松脂类树木分泌的树脂有关,所以森林越茂盛,昆虫也越多,琥珀形成的概率越大,A正确。板块交界处火山活动频繁,火山爆发时落下的火山灰等容易砸伤树枝,该地区气温高,树脂分泌多,昆虫多,树脂浸没昆虫的机会大,地壳活动导致地层下沉,使浸没了昆虫的树脂淹没在地层中矿化,因此B、C正确。反之,地壳越稳定,就越不利于琥珀的形成,D错误。故本题选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缅甸的气候类型,缅甸与我国西双版纳接壤,都为热带季风气候。
7.A
8.B
【解析】
7.
此次地震震源深度5千米,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陆地33千米,所以本次地震发生在地壳,位于图中①处地壳,A正确。②是地幔、③是岩石圈、④为软流层及其以下的地幔部分。A正确,BCD错误,故选A。
8.
关于地球内部圈层,说法正确的是:②圈层中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B正确。①是地壳,岩石圈为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A错误。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③圈层为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上部,平均厚度远远超过17千米,C错误。④为软流层及其以下的地幔部分包含软流层,D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
本题组主要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的有关知识。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9.D
10.C
【解析】
9.在生物演化过程中,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动物是海生无脊椎动物,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正确。
10.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时期是古生代末期,由两栖动物向爬行动物进化,即③时期,故C正确。从两图中年代确定,①是太古代,②是元古代,④是中生代,ABD错误。
故选C正确。
11.C
12.D
13.A
【解析】
【分析】
11.
地质年代,早期的太古代和元古代(元古代在中国含有1个震旦纪),以后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共7个纪;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共3个纪;新生代分为古近系(下第三系)、新近系(上第三系)和第四系。根据这个,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12.
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共7个纪,D正确;白垩纪、侏罗纪为中生代,AB错误;古近纪为新生代,C错误。所以选D。
13.
前寒武纪时期是重要的矿物质金属成矿时期,此时期内成矿物质由单一到多种,成矿区由局部到全面,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点睛】
地质年代,早期的太古代和元古代(元古代在中国含有1个震旦纪),以后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共7个纪;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共3个纪;新生代分为古近系(下第三系)、新近系(上第三系)和第四系。
14.C
15.B
【解析】
【分析】
本题组以内蒙古辉腾锡勒湖区沉积地层的年龄与深度对应关系示意图为载体,考查该地气候的变化过程,侧重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14.
依据图中不同深度沉积物的历时可知。0-50cm深度沉积物的历时约3800年;50-100cm深度沉积物的历时约2200年;100-200cm深度沉积物的历时约2000年;200-300cm深度沉积物的历时约3000年。所以该湖区沉积速度最快时段对应的深度为100-200cm,故C项正确。故选C。
15.
由图可知,距今约8000年以前,该地地层主要是湖泊沉积物,说明当时气候湿润;距今3800-8000年,该地地层主要是沼泽环境下的沉积物,说明当时气候较为干旱;距今约3800年以来,该地地层主要是湖泊沉积物,说明该时期气候又变湿润。所以图示时段该地经历的气候演变过程主要是湿润—干旱—湿润。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图示不符,故排除。故选B。
【点睛】
湖泊是陆地上的积水洼地,湖泊的大小和深度相差悬殊。湖泊一旦形成,就受到外部自然因素和内部各种过程的持续作用而不断演变。入湖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和生物残骸年复一年在湖内沉积,湖盆逐渐淤浅,变成陆地,或随着沿岸带水生植物的发展,逐渐变成沼泽;干燥气候条件下的内陆湖由于气候变异,冰雪 融水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等,补给水量不足以补偿蒸发损耗,往往引起湖面退缩干涸,或盐类物质在湖盆内积聚浓缩,湖水日益盐化,最终变成干盐湖,某些湖泊因出口下切,湖水流出而干涸。此外,由于地壳升降运动,气候变迁和形成湖泊的其他因素的变化,湖泊会经历缩小和扩大的反复过程,不论湖泊的自然演变通过哪种方式,结果终将消亡。
16.C
17.A
【解析】
16.
材料信息表明,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读图可知,图中爬行类宽度最大的地质年代为中生代,因此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为中生代,C符合题意;图中显示,古生代后期爬行类动物才开始出现,不是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排除A;元古宙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还没有产生爬行类动物,排除B;图中显示,新生代时期爬行类动物宽度窄,表明此时期不是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排除D。故选C。
17.
随着环境变迁,生物在不断进化,图中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新生代时期哺乳类动物横向宽度逐渐变大,物种不断丰富,说明生物发展阶段进入哺乳动物时代,A符合题意;图中显示,爬行动物时代繁盛期在中生代,B不符合题意;海生藻类时代为古生代早期,C不符合题意;中生代是裸子植物时代,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生物总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演化。地壳演化史中,动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为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为人类时代。植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祼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为被子植物时代。
18.B
19.A
【解析】
18.
注意材料信息:该动物化石群中有大量海生藻类和海生无脊椎动物化石,如海绵动物、腔肠动物、腕足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等。而这些动物适宜生活在温暖广阔的浅海环境中,由此可推测当时云南可能是温暖广阔的浅海,B正确。故选B。
19.
注意时间“距今约5.2-5.41亿年”,为早古生代,全球基本都是海洋,海陆格局尚未形成,A正确,C错误。该古生代晚期,各块大陆汇聚成一个整体,称为联合古陆。联合古陆在中生代开始解体并向现在的位置漂移,BD错,故选A。
【点睛】
本题组难度一般,一是需要注意化石可间接反映当时的地理环境特点,海生藻类和海生无脊椎动物等适合生活在温暖广阔的浅海环境;二是要注意材料时间信息,明确该时期位于早古生代,调动和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判断即可。
20.B
【解析】
【分析】
【详解】
图中M地层位于三叶虫化石和恐龙化石地层之间,下面的三叶虫化石所在地层先形成,然后是M,之后才是恐龙化石所在的地层,三叶虫是早古生代生物(古生代前期),恐龙是中生代的生物,所以M地层最可能是处于古生代-中生代之间,B正确,ACD错。故选B。
【点睛】
21.A
22.C
【解析】
21.
水平地层先形成的在下,后形成的在上,因此下老上新,A正确,BC错误,陆地不缺少地层,D错误。故选A。
22.
地层可以反映生成顺序、新老关系以及地层的时代,但是不能反映时间的长短,地层厚度不仅受到形成时间长短的影响,也受到沉积速度等因素影响。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地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准确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回答问题,难度一般。
23.B
24.A
【解析】
【分析】
23.
读甲、乙两个地质年代示意图可知,甲对应的动物是恐龙,故甲为中生代。乙对应的是两栖动物、鹦螺(无脊椎动物),故乙是古生代,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4.
读图可知,古生代未期进入裸子植物时期,蕨类植物由繁盛走向衰退,A对。恐龙灭绝是在中生代未期,B错。没有出现被子植物,C错。爬行动物盛行是在中生代,D错。故选A。
【点睛】
本题组主要考查地球的地质历史的相关知识。
25.D
26.C
27.D
28.A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我国太阳能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
25.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纬度相当,①错误。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③错误;再加上降水较少,晴天多,光照时间长,太阳能丰富,②④正确,ABC项错误,D项正确。故选D。
26.若只考虑自然因素,太阳能热水器应在太阳能较丰富的地方影响最合理。从图中信息判断,A选项中北京太阳能资源较为丰富,但海口是可利用区,贵阳市贫乏区。B项中上海和台北市可利用区,重庆市贫乏区。C项中昆明大致是在丰富区或较丰富区,兰州在丰富区,郑州在较丰富区。D项杭州和广州是在可利用区,成都是在贫乏区。综合对比,C项正确,ABD项错误。故选C。
27.除青藏高原外,中东和北非等沙漠地带的太阳能资源也非常丰富,青藏高原只是世界上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之一,A项错误;除太阳能外,西藏还拥有丰富的地热能、水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发电受天气影响较大,连续性较差,所以太阳能只是其利用方式之一,BC错误;太阳能资源是取自于大自然的清洁能源,也是属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D项正确。故选D。
28.地质历史时期积累生物固定的太阳能主要体现在煤藏方面,石炭纪和二叠纪早期,我国北方地区以陆地环境为主,气候温暖湿润,因而形成煤藏。二叠纪中期以后,气候逐渐转为干旱,煤田难以形成,而当时我国南方是浅海广布的时期,只有海退间隙在滨海低地形成不多的煤藏。地史上第二个重要的成煤期是在中生代侏罗纪,我国北方的陕甘宁盆地具备合适的气候和持续下陷的盆地,形成了重要的煤田,其范围还可以扩展到现在的内蒙古的南部,再加上新疆一些大型的盆地的煤田,A项正确,CD项错误。而当时我国南方的大型盆地如四川盆地,气候普遍偏于干旱,形成了大面积的红色岩层,所以南方中生带煤田也显得较为贫瘠,B项错误。故选A。
【点睛】
我国晚古生代“南海北陆“的格局造就了北方煤藏较多,中生代侏罗纪时期煤藏主要与合适的气候以及持续下陷的盆地有关,北方地区陕甘宁地区符合这些条件,煤藏比南方丰富。
29.A
30.D
【解析】
29.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C圈层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圈层,应为水圈,排除D;A圈层位于最外围,应为大气圈,BC错;B圈层应为岩石圈,D圈层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以及岩石圈上部,应为生物圈,故选A。
30.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D圈层为生物圈,是由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构成,D正确; A选项是大气圈中对流层和高层大气的特点,水圈是由自然界的各种水体构成,岩石圈是由岩石构成,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故选D。
【点睛】
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其中内部圈层包括地壳(莫霍界面以上)、地幔(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地核(古登堡界面以下);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另外,岩石圈表示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属于地球内部圈层向外部圈层过渡的一个特殊圈层。
31.(1)耀斑 日冕物质抛射 日珥(2点,顺序可调换)
(2)生物 太阳辐射(或太阳能)
(3)新生代 第四纪
(4)昼夜温差大,没有适宜的温度;没有液态水;没有大气。
【解析】
【分析】
试题考查天体、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地质年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详解】
(1)太阳风和耀斑增多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大气层,会引起大气层扰动,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出现短暂的中断,会干扰“嫦娥四号”与地面的联系,干扰其运行。
(2)地球外部圈层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月球上和地球上,生态圈运行的能量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3)被子植物盛行于新生代。新生出现的大冰期为第四纪大冰期。
(4)地球有生命存的条件为有适宜的温度,有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有液态水。月球体积太小,表面没有大气;因没有大气,自转周期长,昼夜温差大,没有适宜的温度,也没有液态水。
【点睛】
32.(1)中生 爬行动物
(2)中生代结束
(3)陨星撞击说:陨星是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小行星,如果陨星体积、质量较大,与地球撞击会在地球表面形成巨大的撞击力,产生强烈震动,引发森林大火,烟尘遮蔽阳光,植被难以生长,破坏恐龙的生存环境。
火山爆发说:大规模、大范围的火山爆发,大量火山熔岩喷出地表,大量火山灰进入大气,破坏了恐龙的生存环境,导致恐龙灭亡。
气候变化说:地球气候发生变化,由温暖湿润的气候逐渐转变为寒冷干燥的气候,导致恐龙灭绝。
【解析】
本题立足英国《自然通讯》杂志发表的我国关于发现新属种恐龙的成果,考查地球的形成与演化,注重对学生调动与运用知识、论证与探讨问题的能力的考查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恐龙生活在中生代,中生代是爬行动物时代。
(2)根据所学知识,恐龙在中生代末期的白垩纪灭绝,此时期的物种大灭绝事件标志着中生代的结束。
(3)根据所学知识可推知,地球自然环境的变化使恐龙食物匮乏,最终灭亡。因此,不论哪个猜想都离不开恐龙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言之有理即可。陨星撞击主要从小行星撞击地球产生的烟尘遮蔽阳光,导致植被大量死亡从而破坏恐龙的生存环境,导致恐龙的灭绝;火山爆发说与之类似,火山烟灰云进入大气,遮蔽阳光,改变和破坏了恐龙的生存环境,导致恐龙灭绝;气候变化说,也是从气候出现异常改变,导致恐龙的生存环境被破坏,从而导致恐龙灭亡。
【点睛】
33. (古)生物化石 沉积 古生 海洋 陆地 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 海洋 陆地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地质时期演化顺序及不同时期生物的种类等知识点,结合教材知识不难解答。
【详解】
(1)据材料分析,“1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看到这个消息,他们决定利用暑假前去考察研究一番”,考查涉及到古脊椎动物化石、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所以他们应给这次考察命名为:(古)生物化石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考查古生物化石,化石存在于沉积岩,按成因分类,该地区的地下岩层多属于沉积岩;化石有恐龙化石、三叶虫化石、哺乳类化石,三叶虫出现在古生代的寒武纪,恐龙属于中生代,按地质年代,该区域最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古生代。
(3)寒武纪的海洋生物主要是底栖的三叶虫,三叶虫生活的时期该地应为海洋环境;中生代时,陆地的不断扩大,爬行动物(恐龙百类、色龙类、翼龙类等)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动物时代之称,或称恐龙时代。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
(4)三叶虫生活的时期该地应为海洋环境;陆地的不断扩大,爬行动物(恐龙百类、色龙类、翼龙类等)空前繁盛,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他们的考察结论认为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地理环境经历了海洋环境向陆地环境的演变。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