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一、单选题
湖陆风是在较大湖泊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风,包括湖风(出湖风)和陆风(进湖风)。下图为洞庭湖东北部岳阳市某日6~14时的气温与湿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日,湖陆风有明显转变及对应的时刻是( )
A.陆风转湖风8:30~9:30 B.陆风转湖风10:00~11:00
C.湖风转陆风10:00~11:00 D.湖风转陆风13:00~14:00
2.湖陆风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
A.湖陆的湿度差异 B.湖陆的面积差异 C.湖陆的海拔差异 D.湖陆的热力性质差异
2017年10月4日中秋之夜,我国云南省大理、丽江等地出现“火流星”照亮夜空的奇观。据卫星观测,该小行星因摩擦生热引发爆炸的高度只有37km,很可能有未燃尽的陨石落到地面。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小行星爆炸发生在(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大气层以外
4.上题所指大气层的气温( )
A.直接导致小行星的爆炸 B.随高度升高而增加
C.因臭氧吸收红外线而升高 D.达到大气温度的极大值
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可以采用大棚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塑料大棚农业生产景观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5.下列不属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 )
A.有利于充分利用太阳光能,提高大棚内的温度 B.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的湿度
C.有利于提高光照强度,增强农作物光合作用 D.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土壤的水分
6.当大棚的门打开时,门口处空气流动情况与如下图中示意的空气流动情况相同的是( )
A. B.
C. D.
读下图“北半球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示意图”,完成各题。
7.关于图示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气温:甲>乙>丁>丙 B.气压:甲>乙>丙>丁
C.密度:乙>甲>丁>丙 D.海拔:丙>丁>甲>乙
8.此时,图中M地吹(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导光通风系统由自然通风系统与光导照明系统两部分组成。自然通风系统利用室内外空气流动产生的不同空气压力,将自然风吸入室内,排出室内空气,达到通风效果。光导照明系统通过采光罩聚集室外自然光线,经光导管传输到室内,由漫射器完成天然光照明。XT 左图为导光通风系统示意图,右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某地导光通风系统景观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景观图中通风效果最好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0.漫射器照明效果最好的时段为地方时
A.5-8点 B.8-11点
C.11-13点 D.13-15点
11.下列场所最适宜推广导光通风系统的是
A.高层写字楼 B.地下车库
C.电梯公寓 D.独栋别墅
12.跑步已成为当下人们强身健体的时尚选择。1月某日,浙江杭州市的小明同学利用学校所学知识劝爷爷不要出去晨跑。下列4幅不同时段的近地面大气温度垂直分布图,可支持小明观点的是( )
A. B. C. D.
下图为某地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气压图(单位:hPa)(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若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构成热力环流,则流动方向为( )
A.O→P→M→N→O B.P→O→M→N→P C.M→N→P→O→M D.N→M→O→P→N
14.等压面是气压值相等的点所组成的面。等温面是气温值相等的点所构成的面。下面图中正确表示N地在垂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配置的是( )
A. B. C. D.
合理应用大棚种植技术,可以提高蔬菜供应的品种和产量。近年来,二氧化碳施肥(指提高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成为大棚种植中增产效果极为显著的一项新技术。如图为近年来南京地区不同季节常见的两种大棚景观。A大棚覆盖白色塑料薄膜,B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关于A、B两种大棚说法正确的是( )
A.A大棚常见于冬春季节,可以防止热量散失过快,有利于增产
B.A大棚可以保证作物更好地进行呼吸作用,有利于提高蔬菜品质
C.B大棚常见于夏季,目的主要是为了减少夜晚大气逆辐射
D.B大棚可以提高蔬菜的蒸腾作用,进而有效提高棚内湿度
16.关于二氧化碳施肥增产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直接吸收大气辐射 B.二氧化碳施肥提高了光能利用效率
C.二氧化碳加大了昼夜温差 D.二氧化碳施肥量有季节差异
随着电影《中国机长》的热映,川航3U8633航班紧急迫降的事迹展现在大众面前。飞机从重庆起飞,在9800米高空,风挡玻璃无预警脱落,刘传健机长借助自己一百多次来回飞川藏线的经验和从业30年的技术,成功于成都迫降,拯救了全机人的生命。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7.风挡玻璃脱落时,飞机正处于大气的( )
A.平流层 B.电离层 C.对流层 D.高层大气
18.机长迫降时面临的困难主要有( )
①被风挡玻璃砸伤 ②机内温度过低 ③飞机颠簸强烈 ④太阳辐射太强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西宁市四面环山,分布在湟水河及其支流形成的河谷中。下图为西宁市污染物季节平均浓度与逆温频率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据图可知逆温现象( )
A.自19:00至次日7:00加强 B.自冬季至次年春季逐渐减轻
C.对二氧化氮浓度的影响较小 D.使污染物的排放量增加
20.冬季逆温频率较高的原因是( )
①冬季昼短夜长②冬季空气干燥③冬季风势力强④冬季山坡温度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位于瑞士阿尔卑斯山的隆河冰川近年来融化加快。为了挽救隆河冰川,当地居民将白色防水油布“披”在了冰川上,而瑞士科学家提出先将流入峡谷的冰川水收集起来,再将这些冰川水制成人造雪,覆盖在冰川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为冰川铺上巨型白色防水油布主要的目的是( )
A.减轻暴雨冲刷 B.增强大气逆辐射
C.削弱太阳辐射 D.塑造人工冰川景观
22.冰川铺上巨型白色防水油布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是( )
A.地表径流量增多 B.蒸发量减少
C.降水量增加 D.地下径流量增大
23.收集冰川水和制造人造雪的最佳季节分别为( )
A.秋季、冬季 B.冬季、秋季 C.夏季、冬季 D.冬季、夏季
读北半球某地高空气压形式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4.一架飞机从图中a地越过低压槽飞往b地的过程中( )
A.气压高低不变 B.风速由大变小
C.天气现象不变 D.西北风转西南风
25.图中a点对应的近地面的风向可能是( )
A.东风 B.西风 C.西北风 D.东南风
二、填空题
26.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下图为地理模式简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若模式图表示太阳大气层的结构,阴影部分表示色球层,那么曲线①②之间为____层,曲线③④之间的太阳大气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____。
(2)若模式图示意地球大气层的结构,阴影部分表示平流层,层内的空气大多做____运动,该层的温度变化随高度增加而____,原因是____。
(3)若模式图示意近地面等压线图,则甲表示____,乙表示__(城市/郊区)。试用热力环流原理,描述城市“热岛效应”的大气运动过程____。
27.完成下列小题
(1)概念:由于地面④____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2)形成过程:
①A地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____气压;D处空气聚集,密度增大,形成____气压。
②B、F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____气压;C、E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____气压。
③水平运动:在同一水平面上,空气由____气压区流向____气压区。
28.下图为北半球某地热力环流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形成的热力环流呈____(顺或逆)时针方向。
(2)图中A、B两地受热的是____地,该地空气做____(填“上升”或“下沉”)运动。
(3)图中①②③④点中,气压最高的是____,气压最低的是____
(4)若A地为海洋,B地为陆地,仅从热力因素考虑,图示时刻为____(填白天或夜晚),此时吹的风为____(海风或者陆风)
(5)A、B两地中一定为晴天的是____,昼夜温差大的是____,并解释原因____。
(6)若高空等压面的弯曲是城郊热力环流导致的,则把大气污染较重的工厂建设A、B两地之间是否合理____,说明原因____。
三、综合题
29.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该图反映的是________纬度大气的垂直分层,理由是什么________?
(2)A层大气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是什么?
(3)补绘B层气温变化曲线________。该层22~27km高度________含量达到最大值,形成________层,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4)某飞机起飞时,机场风雨交加,飞机起飞后,迅速作爬升运动。结合所学知识,解释这是为什么?
(5)A、B、C层大气密度变化的趋势是什么?
3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下图)……”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可分解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地面”三个环节。下图示意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简述深秋晴朗的夜晚容易出现霜冻危害的原因。
(2)分析主人公朱开山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柴草的作用。
(3)请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D
【解析】
【分析】
1.
当湖滨盛行陆风时,风从陆地吹来,水汽少,湿度小,当湖滨盛行湖风时,风从湖面吹来,水汽多,湿度大。读洞庭湖东北部岳阳市某日6~14时的气温与湿度变化示意图可知,图中实曲线表示湿度,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湿度,当图中10:00~11:00湿度明显增加,之后湿度一直较高,说明为陆风转湖风,B正确,C错误;读图可知,8:30~9:30 时,当地湿度持续下降,不可能由陆风转湖风,A错误;读图可知,13:00~14:00时,当地湿度变化较小,不可能由湖风转陆风,D错误。故选B。
2.
湖泊水体热容量大,陆地热容量小,白天湖泊升温慢,陆地升温快,湖泊气温低于陆地,湖泊气流下沉,形成高气压区,陆地气流上升,形成低气压区,风从湖面吹向陆地,形成湖风;夜晚湖泊降温慢,陆地降温快,湖泊气温高于陆地,陆地气流下沉,形成高气压区,海洋气流上升,形成低气压区,风从陆地吹向湖面,形成陆风,因此湖陆风转变的根本原因是湖泊与陆地之间热力性质的差异,D符合题意;湖陆风转变和湖陆的湿度、面积和海拔差异无关,排除ABC。故选D。
【点睛】
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地面受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
3.B
4.B
【解析】
【分析】
3.
小行星因摩擦生热引发爆炸的高度只有37km,据图可知12~50km为平流层,因此小行星爆炸发生在平流层,B正确,排除ACD;故选B。
4.
由于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紫外线而增温,因此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增加,B正确,C错误;小行星因摩擦生热引发爆炸,A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大气温度的极大值并不是出现在平流层,D错误;故选B。
【点睛】
本题以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为切入点,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5.C
6.A
【解析】
【分析】
5.
短波太阳辐射可以透过塑料大棚,而长波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不能通过塑料大棚,所以大棚有利于充分利用太阳光能,提高大棚内的温度,A正确;水蒸气遇到塑料大棚不能通过,大量水蒸汽凝结形成液态水再回到地面,故塑料大棚可以调节大棚内空气的湿度,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土壤的水分,B、D正确;光照强度与太阳辐射强度有关,大棚无法提高光照强度,C不属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故选C。
6.
由于塑料大棚内部的气温高于外部,使得在门口附近形成热力环流,大棚内的空气上升,在门口的上方往外流通,外侧则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则由外向大棚内部流通。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
【点睛】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如果地面受热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这样,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压;上升的空气到上空聚集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7.B
8.A
【解析】
7.根据高压向高处凸,低压向低处凹的原则,同一水平面气压值:甲>乙,丁<丙。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密度增大,气压增大;气温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密度变小,气压减小。对于同一地点,不同海拔的甲丁、乙丙,海拔低的大气密度大,气压高,气温高,因此气压值甲>乙>丙>丁,密度甲>乙>丙>丁,气温乙>甲>丙>丁。图示为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示意图,海拔无法判断,所以B正确。
8.由图中等压面分布可知,近地面等压线应大致东西延伸,甲处气压高于乙处,故M点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为由北指向南,此地为北半球,风向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形成东北风。故选A。
9.D
10.C
11.B
【解析】
9.根据材料“自然通风系统利用室内外空气流动产生的不同空气压力,将自然风吸入室内,排出室内空气,达到通风效果”室内外温差越大,室内外压强差大,通风效果最好,华北地区冬季室内外温差最大,所以通风效果最好,故该题选D。
10.根据材料“光导照明系统通过采光罩聚集室外自然光线,经光导管传输到室内,由漫射器完成天然光照明”可知漫射器照明效果最好的时段,应为当日太阳辐射最强的时段,即地方时12点,故该题选C。
11.由“导光通风系统由自然通风系统与光导照明系统两部分组成。”最适宜推广导光通风系统的场所应为阴暗、不易透风的地方,而地下车库具备这种条件,故该题选B。
【点睛】
本题要理解材料所给信息并运用地理规律解决问题。(1)要能提炼出来自然通风系统原理为热力环流,内外气温的差异导致气压的差异,从而发生空气流动状况。(2)要能提炼出来其光导照明系统的照明效果取决于太阳辐射的强度,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光照最强。(3)结合其作用通风和光照就可以得出结论。
12.B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冬季早晨,近地面大气极易形成逆温现象。当逆温出现时,冷空气在近地面堆积,空气流动性差,污染物不易扩散,空气质量较差,此时不适宜晨练。A图没有出现逆温,A错误。C图虽然逆温,但地表气温高于15℃,不符合浙江杭州市冬季早晨的气温特点,C错误。D图的逆温出现在高空大气,对近地面的出行影响较小,D错误。B选项中出现了明显的逆温天气,空气质量差,不适宜晨练,B正确。故选B。
【点睛】
13.A
14.A
【解析】
【分析】
13.
在水平方向上,空气自高压向低压流动,MN两地海拔高度相同,M气压大于N,空气自M向N流动,排除D。OP的海拔高度相同,O气压大于P,空气自O流动向P,排除BC。故本题选A。
14.
MN两地位于近地面,且N地气压较低,所以等压面向地面弯曲;N地气压低,可能是因为气温高,气流上升,形成低压,所以等温线向高空凸出,故A正确。
【点睛】
等压面的判读:(1)某地等压面向上弯曲,说明该地为高压,反之,为低压;(2)高空与近地面气压状况相反。
15.A
16.B
【解析】
【分析】
15.
根据材料信息,合理应用大棚种植技术,可以提高蔬菜供应的品种和产量。近年来,二氧化碳施肥(指提高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成为大棚种植中增产效果极为显著的一项新技术。A大棚覆盖白色塑料薄膜,A大棚常见于冬春季节,可以防止热量散失过快,有利于增产,A正确;大棚内呼吸作用受到抑制,不利于提高蔬菜品种,B错误;B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黑色尼龙网可以吸收白天的太阳辐射,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常见于夏季,C错误;B大棚可以减少蔬菜的蒸腾作用,不能提高棚内的湿度,D错误。故选A。
16.
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的是地面长波辐射,A错误;二氧化碳能够吸收较多的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提高光能的利用效率,B正确;二氧化碳增加,白天削弱作用增强,夜晚保温作用增强,减小昼夜温差,C错误;根据材料信息,二氧化碳施肥(指提高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可知二氧化碳施肥量主要取决于人类对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程度,受人类措施影响大,与季节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B。
【点睛】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削弱作用后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外放出能量,地面辐射的热量大部分被大气所吸收,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大气向外放射能量,一部分以大气辐射的形式射向宇宙空间,另一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还给地面,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17.C
18.B
【解析】
【分析】
17.
由材料可知,风挡玻璃脱落时飞机的飞行高度9800米,川藏线位于中纬度地区,对流层平均高度为10-12千米,故飞机飞行的大气层,是对流层,C正确;平流层、电离层、高层大气高度均高于对流层,ABD错误。故选C。
18.
对流层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飞机颠簸强烈,③正确;在9800米高空,由于高度较高,大气温度较低,机内温度过低,②正确;被砸伤、太阳辐射飞机飞行影响较小,不是主要困难,①④错误。故选B。
【点睛】
对流层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极地平均为8~9公里,并且夏季高于冬季。对流层位于大气的最低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质量和90%以上的水气质量。其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
19.C
20.B
【解析】
【分析】
19.
频率代表次数,不代表强度,由图可知,西宁在7:00的逆温频率高,在19:00的逆温频率低,不能说明自19:00至次日7:00逆温现象是加强的,A错误;图示信息是逆温频率的季节变化,只能反映冬季逆温频率高,春季低,但无法判断逆温现象自冬季至次年春季逐渐减轻,B错误;读图可知,逆温频率季节变化大,但二氧化氮浓度季节变化小,可推测逆温对二氧化氮浓度的影响较小,C正确;逆温不利于污染物消散,但污染物的排放量与逆温现象无关,D错误。故选C。
20.
逆温现象的产生主要与大气的稳定状况、天气状况有关。冬季风势力强,有利于空气的流动,不易形成逆温现象,③错误;冬季昼短夜长,地面热量散失多,导致近地面的大气气温低,形成逆温,冬季空气干燥,近地面的大气降温快,冬季山坡地形开阔,散热快,冷空气沿坡下沉,加剧谷地的逆温,①②④正确。故选B。
【点睛】
逆温的分类、特点以及成因:1、辐射逆温:是地面长波辐射冷却而形成的。在晴朗无风的夜晚,地面辐射减弱,地面大气迅速冷却,上层大气降温较慢,形成逆温。2、平流逆温: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底层空气因受下垫面的影响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3、锋面逆温:是暖空气运移到冷空气之上,形成冷暖相交的锋面,如果锋面上下暖冷空气的温度差较大,则形成逆温。4、地形逆温:是局部地形条件引起的。在山谷和盆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晚上较重的冷空气,沿山坡流动,聚集在山谷底部,由此形成下部是冷气层、上部是暖气层。
21.C
22.B
23.C
【解析】
【分析】
21.
为冰川铺上巨型白色防水油布,可阻挡太阳光的直接照射,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冰雪的融化,C正确;高海拔冰川地区无暴雨冲刷;大气逆辐射是大气对地面的影响,铺油布与大气逆辐射无关;遮挡冰川是保护现有冰川而不是人造冰川。选C正确。
22.
为冰川铺上巨型白色防水油布可阻挡太阳光的直接照射,减少冰川的蒸发量,B正确;减少冰雪的融化,当地的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对当地降水量无影响。选B正确。
23.
冰川水是夏季气温升高冰川融化产生的,夏季可收集冰川水;冬季气温低,利于利用收集到的冰川水造成人造雪,覆盖在冰川上,秋季气温转凉,冰川融化量减少,不利于收集冰川水;冬季冰川不融水,更不利于收集冰川水;秋季虽然气温降低,但还没有很冷,铺设人造雪易再次融化。选C正确。
【点睛】
大气的受热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大减少。太阳加热地面,地面产生的长波辐射被大气吸收,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24.D
25.A
【解析】
【分析】
24.
一架飞机从图中a地越过低压槽飞往b地的过程中,气压应选变低后变高,不会气压高低不变,A错误;图中显示,图中a地等压线稀疏,风力小,图中b地等压线密集,风力大,因此从图中a地飞往b地风速由小变大,B错误;天气现象包括气压、风力等要素,前面分析可知,飞行途中天气现象会有明显变化,C错误;材料信息表明,图中等压线表示高空气压形势,风向应与等压线平行,顺着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指向右(北半球),因此在a处附近应为西北风,超过低气压槽转为西南风,D正确。故选D。
25.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高空气压形势与低空大致相反,图中a点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由西南指向东北,则低空水气压梯度力由东北指向西南,近地面的风向要考虑摩擦力影响,顺着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偏转一个锐角,大致形成偏东风,A符合题意,B、C、D错误。故选A。
【点睛】
等压线图判读规律:
1、高压中心:等压线闭合,数值中高周低
2、低压中心:等压线闭合,数值中低周高
3、高压脊: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4、低压槽: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5、等压线密集,该地气压差大,风力大;反之,风力小
26.(1) 日冕 太阳黑子
(2) 平流 升高 该层存在臭氧层,会吸收紫外线,使大气增温。
(3) 郊区 城市
由于城市气温较高,气压较低,气流上升,郊区气温较低,气压较高,气流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
【解析】
(1)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结构以内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由于阴影部分表示色球层,因此①②之间为光球层;曲线③④之间是光球层会出现太阳黑子。
(2)
大气层从近地面到高空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若阴影部分表示平流层,该层大气做平流运动,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由于该层存在臭氧层,臭氧层可以吸收紫外线,使其增温。
(3)
若模式图表示近地面等压线,根据高凸低凹的原则可以判断甲为高压,乙为低压,因此甲代表郊区,乙代表城市;由于城市人口众多,排放的热量多,因此气温较高,郊区气温较低,城市为低压,气流上升,郊区为高压,气流下沉,近地面风从郊区吹向城市。
【点睛】
等压线的判读规律为“高凸低凹”,即高压区等压线凸起,低压区等压线下凹。
27. 冷热不均 低 高 高 低 高 低
【解析】
略
28.(1)顺
(2) A 上升
(3) ② ③
(4) 夜晚 陆风
(5) B B 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
(6) 不合理 工厂排出大气污染物会经近地面风从郊区流向城区,加剧城市污染。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北半球某地热力环流示意图为材料设置问题,涉及热力环流的原理和应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程度和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地理科学素养。
(1)
根据图中等压面判断,A地上空3000米高空气压大于B地上空3000米高空气压。近地面气压状况与高空气压状况相反,故A地气压小于B地,A地为低压,气流上升;B地为高压,气流下沉;近地面水平气流由B地流向A 地,3000米高空水平气流与近地面相反。因此,图中热力环流呈顺时针方向。
(2)
由上题可知,A地为低压,是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的,因此A、B两地中受热的是A地,空气做上升运动。
(3)
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因此①的气压小于②;③的气压小于④;图中①④位于同一等压面,①④气压相等;因此,①②③④四点气压大小关系为②>①=④>③,气压最高的是②,气压最低的是③。
(4)
由第(1)题可知,A为低压,B为高压,风由B地吹向A地。若A为海洋,B为陆地,由于夜晚陆地降温快,相对海洋气温较低,陆地气流下沉,海洋气流上升,风由陆地吹向海洋,为陆风,故图示时刻为夜晚。
(5)
A为低压,盛行上升气流,多云雨天气;B为高压,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故两地中晴天的是B。晴朗天气白天云量少,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下降快,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阴雨天气反之。故昼夜温差大的是B。
(6)
由第(1)题可知,A高空为高压,B高空为低压,近地面气压状况与高空相反,A为低压,B为高压,风由B地吹向A地;工厂排出大气污染物会经近地面风从郊区流向城区,加剧城市污染,因此把大气污染较重的工厂建设A、B两地之间的做法不合理。
29.(1) 中 对流层厚度为12km
(2)该层集中了大气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上部冷、下部热,大气对流运动显著。
(3) 臭氧 臭氧
(4)平流层水汽和杂质少,天气晴朗,大气平稳,有利于航空飞行,飞机升至平流层比较安全。
(5)逐渐变小。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大气垂直分层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图文分析及知识迁移能力,难度较低。
(1)
对流层的厚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度为17—18千米,中纬度为10—12千米,高纬度为8—9千米。图中对流层的高度为12千米,可知该图反映的是中纬度大气的垂直分层。
(2)
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而地面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红外部分,所以对流层的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地面辐射。该层大气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是该层集中了大气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且空气的对流运动显著,气流上升时,气温下降,容易成云致雨。
(3)
B层气温变化曲线补绘方法:B层为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上升,如下图。在平流层22~27km处臭氧含量达到了最大值,形成了臭氧层,其能够大量吸收紫外线,使射向地面的紫外线大大减少,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因而被形象的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4)
平流层中水汽和固体杂质含量极少,天气晴朗,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大气稳定,有利于高空飞行,因此某飞机起飞时,机场风雨交加,飞机起飞后,迅速作爬升运动,爬升到了平流层。
(5)
大气层越高距地心越远,地球的吸引力越小,故大气密度越来越小。
【点睛】
30.(1)深秋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弱,大气温度低,大气逆辐射弱,大气保温作用弱,地面温度很低且下降很快。温度低,空气中的水汽容易凝华成霜,出现霜冻。
(2)烟雾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水汽、尘埃,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可预防霜冻。
(3)“太阳暖大地”即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増温;“大地暖大气”即对流层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大气还大地”即大气逆辐射将一部分地面长波辐射返还给地面。
【解析】
【详解】
(1)深秋晴朗的夜晚,空中的云量较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热的能力比较弱,大气温度较低,这样大气的逆辐射就比较弱,大气保温作用也比较弱,此时地面温度极低且降温速度较快。在温度低到一定程度时,空气中的水汽容易凝结成霜,此时便会出现霜冻现象。
(2)柴草在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烟雾,柴草烟雾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以及尘埃,这些物质能大量吸收地面所产生的长波辐射,大气温度会随之逐渐升高,这样大气逆辐射的强度便会增强,大气逆辐射会把一定量的热量返还给近地面,这样可以减少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可以用来预防霜冻灾害的发生。
(3)“太阳暖大地”即地面吸收太阳的短波辐射后而逐渐升温;“大地暖大气”即对流层中的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后而升温;“大气还大地”即大气逆辐射会将一部分大气吸收的地面长波辐射的热量返还给近地面,这就是所说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点睛】
第3题在解答本题时把大气受热过程的三个环节逐个解释一下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