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4-28 10:53: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5.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一、单选题
图甲为长白山望天鹅景区一角,图乙为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图丙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从图甲到图乙再到图丙体现了(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从沿海向大陆内部的地域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2.塔克拉玛干地区由于气候干旱,多风沙地貌,体现了( )
A.气候对地貌的影响 B.土壤对地貌的影响
C.地貌对气候的影响 D.植被对气候的影响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3.该图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特征 B.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
C.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 D.垂直地带性规律
4.下列叙述中,属于P环节的是
A.降水多集中夏季—河流有夏汛
B.植被破坏严重一易形成红色沙漠
C.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
D.山区坡陡—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等高活篱笆是指在坡面上大致沿等高线种植的窄条状植物带。篱笆之间的土地常用来种植作物,作物与篱笆构成一种特殊的土地利用方式,称篱笆间作,是农林复合业的一种形式。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5.该农林复合系统在三峡库区使用后,能够
①减少径流总量②削减径流峰值③减少河流泥沙含量④降低径流速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若干年后,该农林复合系统能影响篱间地的
A.作物类型 B.坡度大小 C.气候变化 D.土壤类型
据2017年4月28日卫星遥感监测显示,青海湖面积为4425.38平方千米,与2016年同期相比,扩大49平方千米。青海湖面积创下近17年来同期最大值。读青海湖流域图,完成下面小题。
7.近十几年来青海湖面积不断增大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全球气候变暖使冰川加速融化 B.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
C.沿岸工农业用水大幅度增加 D.大规模围湖造田
8.青海湖面积增大对周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 )
A.气候更趋干旱 B.地下水水位下降
C.湖泊流域面积增加 D.生物多样性增加
在过去20年的时间里,由于高山冰川融化加剧,青藏高原大约70%的湖泊正在扩张,湖泊面积从2.56万平方千米增加到3.23万平方千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引起青藏高原湖泊变化的原因是( )
A.全球变暖 B.臭氧层破坏
C.酸雨范围扩大 D.土地沙漠化
10.资料所述问题引起地理学家的紧张,主要是由于它可能会( )
A.改变地球圈层结构
B.影响水循环,危及水资源安全
C.形成新的生态系统
D.预示着全球的经济将出现衰退
每当秋风吹起,一片片银杏叶由绿变黄,成为秋天最绚烂的景象。10月底至11月初可以去北京的钓鱼台银杏大道,11月中下旬可以转战浙江的长兴十里古银杏长廊,11月中旬至12月初是在云南腾冲银杏村游玩的好时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银杏林属于( )
A.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
12.影响银杏树叶由绿变黄的时间往南推迟的因素可能是( )
A.热量 B.水分 C.光照 D.地形
13.福建省福州市别称“榕城”,“独木成林”而闻名的榕树在福州种植普遍,然而每年都有很多榕树被大风所吹倒。据此推测榕树树冠和树根的特点是( )
A.树冠广展,树根深 B.树冠广展、树根浅 C.树冠扁窄、树根浅 D.树冠扁窄、树根深
森林巨大的水文生态作用,早已为国外的大量观测与研究所证实。森林郁闭度是指林地内树冠的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森林对降雪的截留作用主要受郁闭度和林分因子(树高、胸径、林龄、密度等)的影响,积雪融化速度主要与气温、降水和风速有关,不同林型内有较大差异。下图示意小兴安岭林区条件相近的某区域不同森林类型积雪—融雪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与林内空地相比较,3月15日前林外积雪厚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林外风速较小 B.林外降雪较多 C.林内气温较高 D.林外郁闭度小
15.与云冷杉常绿原始林相比,落叶松人工林内的融雪速度及原因是( )
A.快,风速较大 B.先快后慢,气温先高后低
C.慢,太阳辐射较弱 D.先慢后快,降水量增多
16.云冷杉常绿原始林的水文生态效益更高,主要是由于( )
①春季融雪量增加 ②融雪速度降低 ③融雪时长缩短 ④河流汛期滞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麦哲伦企鹅是一种迁徙性动物,主要生活在大西洋沿岸40°S附近到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以海洋浮游动物为食。瓦尔德斯半岛位于阿根廷东部的海洋中,仅靠狭窄的阿梅希诺地峡与大陆相连,地峡的最宽处只有8千米。半岛上气候干旱,土地贫瘠,多盐湖,栖息着种类繁多的珍禽异兽,是观赏麦哲伦企鹅繁殖的主要地区之一。该岛低矮灌木根部常会见到麦哲伦企鹅挖掘的浅洞巢穴。下图示意瓦尔德斯半岛位置和麦哲伦企鹅洞穴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瓦尔德斯半岛上多珍禽异兽,主要是因其( )
A.气候干旱 B.土地贫瘠 C.相对孤立 D.盐湖众多
18.瓦尔德斯半岛上,可观赏到企鹅大量离开此地的时段是( )
A.4~5月 B.7~8月 C.10~11月 D.1~2月
19.麦哲伦企鹅在低矮灌木根部挖掘浅洞筑巢的好处主要是利于( )
①避日防晒②免受冻害③躲避天敌④获取食物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下图示意青藏高原北部库赛湖的地理位置及该湖泊中M点的湖底沉积物剖面。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0.图中M点的湖底粗颗粒沉积物形成的地质作用及季节分别是
A.风力作用,春季 B.流水作用,夏季
C.海浪作用,秋季 D.冰川作用,冬季
21.近些年连续观测发现,湖底粗颗粒沉积层的厚度逐渐变薄,推测其原因可能是
A.青藏高原风力减小 B.入湖水量逐渐增加
C.全球变暖,气温上升 D.区域生态环境改善
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气、生相互作用图,完成下面小题。
22.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
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
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
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
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
23.该示意图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判断方框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①土壤水增多
②库区蒸发量增大
③蒸腾加强
④植被覆盖率增加
A.①③②④ B.②④①③
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
25.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特征 B.区域性特征 C.差异性特征 D.不稳定性特征
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6.据图可知( )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 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
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 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
27.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 )
A.⑧ B.⑦ C.⑥ D.⑤
10年被认为是刺槐林生长的速生点。下图为我国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不同林龄刺槐林以及对照荒草地土壤水分垂直剖面变化图(图中数据为各样地不同监测点同一土层深度的土壤含水量的平均值)。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图示不同林龄的刺槐林土壤水分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趋势是
A.逐渐增加 B.逐渐减少
C.先增加,后减少 D.先减少,后增加
29.50-220 cm土层,10年刺槐林土壤水分含量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A.蒸发旺盛,耗水量大 B.生长旺盛,需水量多
C.气候干旱,降水量稀少 D.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
热融湖塘是指在天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因温度升高导致地表土层沉陷,融水汇聚于洼地形成的湖泊。青藏高原是我国热融湖塘分布最广泛的地区,湖塘周边的原生植被多为高寒草甸。热融湖塘的形成与发展对其周围的自然环境产生了较大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0.近年来,青藏高原热融湖塘地面积趋于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
A.冰川融化 B.退耕还牧
C.地面沉降 D.冻土消融
31.随着青藏高原热融湖塘面积扩大,湖塘周边的高寒草甸( )
A.向荒漠转变 B.向耕地转变
C.向灌丛转变 D.未发生转变
下图为“石羊河流城冬季最大冻土深度的空间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2.影响石羊河流域冬季最大冻土深度南北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 B.海拔 C.降水 D.太阳辐射
33.近年来,石羊河下游冬季最大冻土深度呈增加趋势,主要原因是( )
A.蒸发减弱 B.降水减少 C.植被破坏 D.人类活动
二、综合题
34.读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该地年降水量不足3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000毫米以上。湖面万千飞鸟,湖中鱼群游弋,其西北面是面积广阔的芦苇地。
材料二 博斯腾湖及周边事物示意图。
(1)推断博斯腾湖的主要补给水源,并说明理由。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简述湖泊、飞鸟、鱼群、芦苇之间的关系。
3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风蚀坑是指松散或裸露的沙质地表经风蚀而形成的凹地,在风蚀坑的下风向伴随积沙体的发育。风蚀坑的演化分为两个阶段:阶段Ⅰ的最高风速出现在风蚀坑出口处,风蚀坑以水平生长为主,长轴渐长;阶段II坑体中部至积沙体前的风速最大,积沙体顶部的风速较小,致使风蚀坑深度加深、积沙体加高,以竖向生长为主。风蚀坑发育到一定阶段演化速度会衰减,无法持续扩大。图示意风蚀坑演化两个阶段的剖面状况。
阶段I 阶段II
(1)简述阶段I利于风蚀坑水平生长的条件。
(2)推测阶段II坑底—丘顶、丘顶—背风坡脚的沙粒粒径变化情况,并说明理由。
(3)分析风蚀坑—积沙体规模无法持续扩大的原因。
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广西西北部百色市有一个常年被厚重的白雾所笼罩的天坑一白洞天坑(左图)。白洞天坑的坑口长和宽分别达220米和160米,最深的地方达312米。天坑底部生长着大量的植被,是人迹罕至的自然之地。
材料二:在白洞天坑以东距离不到五百米的地方,还有一个会冒气的山洞。山洞就像人呼吸一样,冬季时呼气呼出的白气(水汽)直上云霄;夏季时吸气,靠近的物体可能被拽入洞中。冒气洞洞口很窄,洞口直径仅7~8米,但洞内十分宽敞洞内气温常年保持在18℃左右、奔腾流淌的地下暗河将它和白洞天坑相连(右图)。
(1)分析白洞天坑常年被白雾笼罩的原因。
(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简析冒气洞呼吸的过程。
(3)分析白洞天坑底部生长着大量植被的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A
【解析】
1.
长白山位于我国东北地区,距海较近,降水多,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位于长白山以西,距海较远,植被为温带草原;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植被为温带荒漠,从图甲到图乙再到图丙,体现了以水分变化为基础的从沿海向大陆内部的地域分异规律。故选C。
2.
塔克拉玛干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气候干旱,多大风,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沙地貌,体现了气候对地貌的影响。故选A。
3.A
4.C
【解析】
【分析】
3.
从图中看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图中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并不能体现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规律,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
从图中看P是气候要素指向土壤要素,反映的是气候对土壤的影响,该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有机质积累少,形成较为贫瘠的红壤,C正确。该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地带性土壤是红壤,夏季降水多且集中,如果植被破坏严重容易造成红色荒漠化,不是形成红色沙漠,B错误。P环节反映的是气候对土壤的影响,没有反映气候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AD错误。故选C。
【点睛】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整体;其中一个要素演变,会导致其他要素也发生演变,甚至导致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牵一发而动全身。
5.D
6.B
【解析】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植被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在坡面上种植植被具有增加下渗、阻挡坡面径流、延缓径流及防止土壤流失等方面的效果,故在三峡库区所进行的等高活篱笆技术试验在防止土壤流失、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径流速度、延缓径流、削减径流峰值及控制土壤流失、减少河流泥沙含量等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②③④对;但不会减少径流总量,①错,故D项正确。
6.由上题分析可知,篱笆带具有延缓径流及减少侵蚀量的效果,在坡面上沿等高线种植的篱笆带密闭以后,可起到削减径流量,延缓产流过程,增加土壤水分入渗,并可拦截径流中大部分的土粒。由于篱笆带阻挡了各因素造成的土壤沿坡面下移,使篱间地的坡度不断降低,对坡地持续生产力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故农林复合系统能影响篱间地的坡度大小,使篱间地的坡度不断降低,B项正确。
7.A
8.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影响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7.
冰川融水是青海湖重要的补给水源,全球气候变暖使冰川加速融化,湖泊补给水量增加,A对。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对青海湖面积持续扩大影响较小,B错。沿岸工农业用水量大幅度增加和大规模围湖造田均会使青海湖面积不断减小,C、D错。故答案选A。
8.
青海湖面积增大,其生态功能增强,会使周边地区气候趋于湿润,地下水水位上升,生物多样性增加,AB错,D对。流域面积主要受地形的约束,C错。故答案选D。
【点睛】
全球气候变暖会加剧全球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导致全球各地旱涝灾害频发。
9.A
10.B
【解析】
【分析】
9.
青藏高原属于高寒气候,降水较少,气候干旱,湖泊、河流的补给水源主要为冰川融水,随着全球变暖,温度升高,冰川融化增多,湖泊的补给增多,从而导致青藏高原湖泊面积扩张,A正确。B、C、D选项与气候变暖无关,故选A。
10.
全球变暖会加剧冰川融化,长远来看,会导致淡水资源减少,进而会危及水资源安全,B正确。资料所述问题为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不会改变地球圈层结构;全球气候变暖会破坏生态系统,不会形成新的生态系统;全球变暖与全球经济衰退没有必然的联系,A、C、D错误。故选B。
【点睛】
青藏高原的地势特征是西北部较高,东南部较低。由于海拔过高,因此青藏高原冰川广布,一望无际的都是一些冰雪。现如今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导致青藏高原上面出现了许多生态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青藏高原上面的冰川正在逐步的融化,最主要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而且这个问题还正在发展越来越严重。如果不加以控制的话,或许只要几十年的时间,上面的冰川就会完全的融化。
11.C
12.A
13.B
【解析】
11.
从材料和银杏叶的叶片图可知,银杏叶属于阔叶林。“每当秋风吹起,一片片银杏叶由绿变黄”,且从图片中可以观察出有大量落叶,颜色变化明显,所以银杏林属于落叶阔叶林,C正确;我国的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有热带气候分布的云南等地,北京,浙江等地都没有热带雨林的分布,与题意不符,且热带雨林叶片不会出现颜色的明显变化,A错误;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典型植被,树叶更替颜色变化不明显,B错误;针叶林是亚寒带气候区的植被,一般分布在气候较为寒冷地区,树叶多为针状,D错误。故本题选C。
12.
由材料可知,北京、浙江、云南纬度依次变低,纬度越低,热量条件越充足,气温越高,银杏叶变黄的时间越晚,所以影响因素为热量,A正确;影响银杏树叶变黄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地形、水分、光照没有必然关系,BCD错误。故本题选A。
13.
根据材料可知榕树“独木成林”,说明榕树的树冠广展;“每年都有很多榕树被大风所吹倒”,说明榕树树根比较浅,容易被大风吹倒,B正确,ACD错误。故本题选B。
【点睛】
植被是自然地理环境最直接的反映和体现。如影响落叶阔叶林树叶变黄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当秋季温度降低,落叶林的树叶变黄并发生下落现象。植株的形态和根系与风和土壤等因素有关系。
14.D
15.A
16.D
【解析】
【分析】
14.
据材料信息“小兴安岭林区条件相近的某区域不同森林类型积雪—融雪过程”可知,林内与林外空地气温、降雪和风速相差不大,排除ABC三项。与林外空地相比,林区森林郁闭度大,对降雪的截留作用明显,因此积雪薄,D正确。故选D。
15.
读图分析可知,落叶松人工林内的融雪速度比云冷杉常绿原始林快。据材料可知,“积雪融化速度主要与气温、降水和风速有关”,太阳辐射较强,气温较高,融雪速度快;风速大,融雪速度快,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6.
云冷杉常绿原始林郁闭度高,对降雪的截留作用明显,因此积雪薄,春季融雪量减少,①错误;据图中显示,春季融雪云冷杉比落叶松人工林融雪速度降低,因此融雪时间长,②正确,③错误;融雪速度降低,汇水速度慢,所以河流汛期滞后,④正确,这样利于水的下渗,所以生态效益高,②④正确,故选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森林郁闭度”的含义,并读懂图中曲线所示含义,积雪与森林郁闭度的关系。
17.C
18.A
19.C
【解析】
【分析】
17.
瓦尔德斯半岛与南美大陆之间仅靠狭窄的阿梅希诺地峡相连,相对孤立,受外界影响较小,半岛上生物进化环境相对封闭,因此多珍禽异兽。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8.
根据材料,麦哲伦企鹅属迁徙性动物,主要生活和繁殖在大西洋沿岸40°S附近到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夏季主要在纬度较高的地区度过,冬季主要生活在纬度较低的南回归线地区海域,因此离开瓦尔德斯半岛的时间应在秋季,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9.
麦哲伦企鹅在寒冷冬季迁移到温暖的低纬度地区,“免受冻害”不符合题意,②错误;麦哲伦企鹅的食物是海洋浮游生物,因此不是为了获取食物,④错误;瓦尔德斯半岛上气候干旱,植被较少,夏季阳光强烈,其在低矮灌木根部挖掘浅洞筑巢主要是利于避日防晒和躲避天敌,①③正确,综上所述ABD错误,C正确。故选C。
【点睛】
澳大利亚的动植物呈现出古老性和特殊性:1、在很早的地质年代,澳大利亚大陆就同其它大陆相分离,孤立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中,动植物也同其它大陆断绝了交往。2、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比较单一,变化不大,又没有受到第四纪冰川的影响,使动植物演化很缓慢。3、澳大利亚没有高级野生哺乳动物,特别是没有狮、虎、豹等食肉动物,人类的开发亦较晚,所以许多古老动物容易保存下来。
20.A
21.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作用及人类活动对湖泊沉积物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只要掌握区域环境特征即可正确作答,总体难度一般。
20.读图,结合经纬度及地理事物的分布来看,图示区域库赛湖位于青藏高原,冬季温度低、风力强劲,风力搬运作用使大量的陆地砂砾在冰面沉积,春季气温回升,湖泊解冻,冰面上的粗颗粒物质沉积到湖底形成粗颗粒沉积层;夏季流水搬运的粗颗粒泥沙在湖泊边缘沉积,细颗粒泥沙在湖泊中心沉积;冰川前沿不可能进入湖泊中心形成冰川沉积。故选A。
21.可知,粗颗粒沉积层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湖底粗颗粒沉积层的厚度逐渐变薄,说明风力侵蚀、沉积作用减弱。青藏高原的风力在短期内变化不大;粗颗粒沉积层厚度变薄最可能是生态环境改善,地面植被覆盖增加,风力侵蚀作用减轻。故选D。
22.B
23.B
【解析】
【分析】
22.
读图可知,地面蒸发的水汽多,空气湿度才增大,①是地面蒸发的水汽增多。最高温度降低,气温变幅减小,根据箭头方向对应②。蒸腾作用加强,降水增加,封湿度增大,对应③。故选B。
23.
在灌溉影响下,该系统各个要素统一演化,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特征,B正确。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指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组合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该图体现不出地理环境差异性,A错误。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是指环境系统具有一定自动调节功能的特征,即在人类活动作用下,若环境结构所发生的变化不超过一定的限度,环境可以借助于自身的调节功能使其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该图体现不出相对稳定性,C错误。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不是无穷的,且该图体现不出,D错误。故选B。
【点睛】
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4.C
25.A
【解析】
24.修建水库后,库区蒸发加大,水库周围降水增多,从而导致植被覆盖率增加;同时,修建水库后,土壤水增多,也导致植被覆盖率增加;植被覆盖率增加导致蒸腾作用增强,进而使得水库周围降水增多,因此Ⅰ、Ⅱ、Ⅲ、Ⅳ分别对应①④②③,故选C。
25.根据上题可知,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各地理要素相互影响,人类修建水库,使得水文这一自然要素发生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发生变化,这很好地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故选A。
26.A
27.D
【解析】
26.
读图分析,图中①是气候对水文的影响,气候不同,区域降水量不同,从而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A正确;②是地貌对土壤的影响,而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是流水作用,是水文对地貌的影响,B错误;③是水文对土壤的影响,黄土高原千沟万壑体现的是水文对地貌的影响,C错误;④是气候对土壤的影响,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是水土流失,是水文对土壤的影响,D错误。故选A。
27.
图2地貌是沙丘,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塑造图2地貌体现的是气候对地貌的影响,应为箭头⑤,D正确;⑧是土壤对地貌影响,⑦是地貌对水文的影响,⑥是水文对地貌的影响,A、B、C错误。故选D。
【点睛】
气候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
28.C
29.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8.读图可知,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大,不同林龄的刺槐林的土壤水分含量在垂直方向上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C正确。
29.由材料可知,10年是刺槐林生长的速生点,因此相对15年和20年刺槐林,10年刺槐林生长旺盛,消耗土壤水分多,所以50-220 cm土层10年刺槐林土壤水分含量较小。B正确。
30.D
31.A
【解析】
【分析】
30.
热融湖塘是指在天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因温度升高导致地表土层沉陷,融水汇聚于洼地形成的湖泊。气温升高导致冻土融化地表土层沉陷形成洼地,融水在低洼处汇集导致地表积水增多,形成湖塘。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1.
随着全球变暖的发展,冻土融化水分下渗流失,蒸发加剧,使得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土壤干燥化,导致草甸草原向冻融荒漠化、土地退化方向转化。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
本题组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有关知识。由于自热营力和人为破坏,破坏了多年冻土的热平衡,造成地表的凹陷。成为热熔沉陷,当凹地有积水时,成为热融湖塘。
32.B
33.A
【解析】
【分析】
32.
据图,可以得知,冬季最大冻土深度大致是南部深,北部浅,纬度和太阳辐射因素排除。该流域地处西北内陆地区,远离海洋,降水稀少,降水在流域的南北差异非常小,故C错误。石羊河流域南部为祁连山脉,海拔高,气温低,冻土深度大,B正确。故选B。
33.
蒸发和降水通过影响土壤水分条件影响冻土的冻结,水分条件越好越容易冻结,冻土深度加大,说明气温变低,蒸发减弱,故A对,冻土深度增加,说明土壤水分增加,说明降水增多,B错;植被破坏导致热量更容易向地下传导,故C错;人类活动一般会向地下传导更多热量,故D错。故选A。
【点睛】
本题以石羊河流域的冬季最大冻土深度作为背景材料,考查区域特征的影响因素。
34.(1)高山冰雪融水。该区域深居内陆,降水量少;周边高大山脉有较多的冰雪融水汇入湖泊 (2)适宜的湖水深度有利于芦苇生长;芦苇为鱼群提供饵料;芦苇地为飞鸟提供栖息地;鱼群为飞鸟提供食物;鸟粪为芦苇提供肥料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湖泊的补给水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知识。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图,博斯腾湖深居内陆,降水量少。周边高大山脉有较多的冰雪融水汇入湖泊。所以水源补给以高山冰雪融水为主。
(2)从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该地适宜的湖水深度有利于芦苇生长,芦苇又为鱼群提供饵料,芦苇地又是飞鸟提供栖息地。鱼群为飞鸟提供食物,鸟粪为芦苇提供肥料。湖泊、飞鸟、鱼群、芦苇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
【点睛】
利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说明地理事物的关系,主要是考查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掌握情况。分析这类问题,要结合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整体性是地球各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圈层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来实现的。其中,能量是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也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的桥梁和纽带。本题分析湖泊、飞鸟、鱼群、芦苇之间的关系,结合整体性原理来分析,可以看出适宜的湖水深度有利于芦苇生长,芦苇为鱼群提供饵料,芦苇地又是飞鸟提供栖息地。鱼群为飞鸟提供食物,鸟粪为芦苇提供肥料,这些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体现出环境的整体性。
35.(1)风蚀坑出口处的强风侵蚀能力强,导致沟谷宽度增加;地表组成物质疏松,易被外力侵蚀;积沙体高度有限,对宽度增加的阻碍弱。
(2)从坑底到丘顶粒径变小,从丘顶到背风坡脚粒径变大。理由:坑底长期遭受风蚀,小颗粒侵蚀殆尽,残留大颗粒;从积沙体前到丘顶,风速减小,搬运能力减弱;从丘顶到背风坡脚,重力作用导致大颗粒向下滑落。
(3)松散的地表物质深度有限;随着风蚀坑的加深,侧壁后退,坍塌物向坑底运移、堆积;随着积沙体增高,到达丘顶的风速越来越弱,堆积至此的沙粒越来越少。
【解析】
【分析】
本题以风蚀坑演化为载体,考查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风力侵蚀堆积规律等内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能力以及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1)
风蚀坑水平生长从两个方向描述和分析,一是长轴方向,二是短轴方向。读图和材料可知,首先,风蚀坑要形成,地表要有松散或裸露的沙质地表,才容易被风蚀形成风蚀坑。其次,地表物质侵蚀和搬运要有强大的动力,也就是风。读图可知有盛行风,且阶段Ⅰ的最高风速出现在风蚀坑出口处。第三,要描述和分析风蚀坑水平生长特点,哪一方向为主。结合材料知,风蚀坑以水平生长为主,受盛行风风蚀影响,使与盛行风方向一致的长轴方向逐渐增长;而由于风蚀坑出口处的强风侵蚀能力强,导致沟谷宽度(短轴方向)开始时是增加的,但是因为风蚀坑下风向的积沙体高度有限,对宽度增加的阻碍弱,最终使得短轴方向宽度有限。
(2)
读阶段 II 图,理清风蚀坑各部位名称,并结合风力大小在风蚀坑不同位置的变化,可以推测出:从坑底-丘顶,沙粒粒径变小;从丘顶-背风坡脚,沙粒粒径变大。
具体分析理由如下:
首先,无论阶段I,还是阶段II,盛行风的风蚀作用一直都存在,但与之前不同的是:阶段II,风蚀坑深度加深、积沙体加高,以竖向生长为主。这就导致坑底长期遭受风蚀,小颗粒沙粒被侵蚀搬运殆尽,使得坑底只残留下大颗粒的物质;
其次,根据材料,阶段 II 风力大小分布规律是坑体中部至积沙体前的风速最大,而积沙体顶部的风速较小。这就导致携带沙粒的盛行风到达积沙体顶部时,由于风速减小,搬运能力减弱,沙粒产生沉积,导致小颗粒的沙粒堆积在积沙体顶部,形成丘顶,而大颗粒物质则因重力作用由丘顶滑落至背风坡脚。
最终,造成坑底-丘顶,沙粒粒径变小;从丘顶-背风坡脚,沙粒粒径变大。
(3)
风蚀坑以及积沙体的规模不能持续扩大因为:
首先,松散的地表物质的埋藏深度的有限的,可能往下一定深度就是较硬的岩石了,风蚀搬运作用就减弱了;
其次,由阶段II可以看出,随着风蚀坑的加深,侧壁后退出现坍塌,并且坍塌物向坑底运移、堆积,使得风蚀坑变浅;
第三,随着积沙体增高,对盛行风的阻碍作用加强,到达丘顶的盛行风风速越来越弱,堆积至此的沙粒越来越少,粒径也越来越小,不能再促进积沙体堆积增高、竖向生长。
【点睛】
36.(1)地下暗河流经,产生大量水汽;地形闭塞,雾气容易积聚;不易受其他气象因素影响,大气比较稳定。
(2)白洞天坑洞口开阔,气温年变化比冒气洞大。夏季时,白洞天坑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冒气洞洞内的气流顺着地下暗河流向白洞天坑,导致冒气洞洞口吸气;冬季时,白洞天坑气温较低,气压较高,天坑内的气流顺着地下暗河流向冒气洞,再加上地下暗河补充大量水分,使得洞口呼出大量白气。
(3)该地纬度较低,热量充足,适合生长多种植物;位于季风区,降水充沛,利于植物的生长;天坑规模大,能生长更多的植物;天坑人迹罕至,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少。
【解析】
【分析】
本大题以广西白洞天坑相关图文介绍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热力环流、喀斯特地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
(1)
材料“奔腾流淌的地下暗河将它和白洞天坑相连”,可知地下暗河为白洞天坑提高充足的水汽;材料“白洞天坑的坑口长和宽分别达220米和160米,最深的地方达312米”可知,整个天坑比较封闭,水汽容易在坑内聚集,且很少受外界自然因素的影响,大气比较稳定,天气变化较小。
(2)
从热力环流的角度分析冒气洞呼吸的过程,关键是要找到同一水平方向的冷热源。据材料可知冬季白洞天坑坑内气温较低,冒气洞洞内气温较高,导致白洞天坑坑内气压较高,冒气洞洞内气压较低,且白洞天坑和冒气洞地下相互连通,因此气流由白洞天坑通过地下通道流向冒气洞,再由冒气洞洞口上升至洞外,冒气洞与地下河相连,其洞内空气水汽含量高,最后冒气洞的暖湿气流上升至洞口遇冷凝结,形成“白烟";夏季的形成过程与冬季时相反。
(3)
白洞天坑底部生长着大量植被可以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来分析。自然原因从影响植被生长的自然地理要素方面分析,主要包括热量、水分、土壤。该地纬度低,热量充足,植物的生长速度较快;位于我国季风区,降水充足,利于植物的生长;大量坍塌物质为植物生长提供土壤条件;天坑规模大,植物的生存空间大。人为原因主要是天坑周围为悬崖峭壁,人迹罕至,天坑底部人类活动的干扰较小。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