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选择题
1.把下列带点字中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兴”字意思相同的一项选出来。( )
A.兴办 B.复兴 C.兴奋 D.兴建
2.“但这是在外国人的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改为陈述句是( )。
A.但这是在外国人的租界里,谁都敢怎么样。
B.但这是在外国人的租界里,谁都不敢怎么样。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是( )。
A.“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B.炎帝总结经验,写出了中国第一部医学著作《本草经》。
C.扁鹊为什么一声不响就跑掉了。
D.它的确在向上长——人们都可以看到它在生长。
给带点的字选取恰当的解释。
4.光耀门楣( )
A.景物。 B.荣誉。 C.使显赫。
5.左顾右盼( )
A.拜访。 B.回头看,泛指看。 C.照管,注意。
6.斩钉截铁( )
A.到一定期限停止。 B.割断,弄断。 C.充满。
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合适的答案。
7.“谁知中国刑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这个女人。”的意思是( )。
A.谁也不知道中国刑警为什么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这个女人。
B.谁也想不到的是中国刑警不去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这个女人。
8.“中华不振”的意思是( )。
A.中国人面对外国的侵略熟视无睹,只是敢怒不敢言。
B.中国人们很久都没有遇到过令人振奋人心的消息了。
二、填空题
9.照样子,写词语,每组三个。
得意扬扬(ABCC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左顾右盼(含反义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条条(ABB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根据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填空。
魏校长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大家踊跃回答,有的说________,有的说________,也有的说________,而周恩来却说________,因为少年恩来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________,就要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11.句子练习。
(1)今天我非去上学不可。(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梅兰芳高兴地向大家宣布:“胜利了,我该登台演出了!”(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讨论会上,萌萌首先第一个发言。(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综合实践]一天,我们班开展了“讲神话故事”的主题活动,每位同学都要上台讲一个自己最喜欢的神话故事,本班的任课老师也都来参加,他们是我们的特邀嘉宾。
(1)请以主持人的身份,先说一段开场白。
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同学讲故事讲得特别精彩,请你以老师的口吻表扬一下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节选》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13.在文中的□里加上合适的标点。
14.选文中加点的“为之一振”写出了魏校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侧面写出了这位同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有志者当效此生”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别的学生是为家父为明理和光耀门楣而读书,而周恩来却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请你说一说周恩来和大家的回答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 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chóng zhòng)分量(liang liáng)。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nán nàn)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 这个问题像一团(烈 列)火一直燃烧在周思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 题)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17.在正确的字音下面画上“ ”。
18.用“ ”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这句话把 比作 ,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作用是
19.说说你是为什么而读书呢?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
【分析】
【详解】
考查了多义字。“多义字”也就是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词语或句子中因不同的读音就有不同的意义。准确地说,就是指在不同的意义时(于不同的词语或句子中),亦有不同的读音的汉字。中国地区之广,历史文化悠久,多义字就会因地方方言不同而不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人都有一份责任。兴:兴盛。
A.兴办:兴起创办。兴:兴起。意思不同。
B.复兴:重新兴盛;使重新兴盛。兴:兴盛。意思相同。
C.兴奋:高兴到极点。兴:高兴。意思不同。
D.兴建:建造;创立。兴:举办,发动。意思不同。
2.B
【解析】
【详解】
原句“但这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是反问句,这里的反问句虽然是疑问的形式,但是其表达的意思却是肯定的,这是反问句这种句型的表达特点,所以,这里的句子所表达的原意是肯定的,即没人敢怎么样。这里改写为陈述句时,需要将原句中的反问词“呢”去掉,同时把问号改为句号,即:在外国租界里,没人敢怎样。改为陈述句后其所表达的感彩不如反问句强烈了,这是陈述句的特点,只是陈述一个事实或者道理,不包含感彩。
3.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标点符号的使用。
本题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是C项,这句话是疑问语气,用问号结尾。
4.C
5.B
6.B
【解析】
4.
本题考查理解字词意思。
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字词意思。
光耀门楣:指子孙做了官出了名,使祖先和家族都荣耀。
光:使显赫。
5.
本题考查理解字词意思。
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字词意思。
左顾右盼:向左右两边看。
盼:看。
6.
本题考查理解字词意思。
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字词意思。
斩钉截铁:释义砍断钉子切断铁,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这里“截”意思是割断,弄断。
7.B
8.A
【解析】
7.根据文章内容可知,这句话是指谁也想不到的是中国刑警不去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这个女人。
故答案为B。
8.中华不振是指:中国人面对外国的侵略熟视无睹,只是敢怒不敢言。
故答案为A。
9. 千里迢迢 风尘仆仆 波浪层层 左邻右舍 里应外合 口是心非 一次次 一排排 一天天
【解析】
【详解】
略
10. 为明理而读书 为做官而读书 为挣钱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不受帝国主义欺凌 振兴中华
【解析】
【详解】
这道题是按课文原文填空,如果学生对课文内容熟悉,应该没问题,但书写时一定注意不要写错别字。特别注意“崛”字,不要写成“倔”。
【点评】
根据课文填空,一是看学生对课文的熟练程度,二是加深学生对周恩来的认识和印象,他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但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和形近字。
11. 今天我一定要去上学。 梅兰芳高兴地向大家宣布,胜利了,他该登台演出了。 在讨论会上,萌萌首先发言。
【解析】
略
12.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班级举办“讲神话故事”的主题活动。首先让我们欢迎我们本次活动的特邀嘉宾,我们班级所有任课老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进入奇幻的神话世界,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吧!有请第一位同学上台。 小明同学的神话故事讲得非常好!语言生动形象,肢体动作配合得非常好,神态恰到好处,值得大家学习。
【解析】
略
13., :“ ! , !”
14. 内心的震撼 志向的远大
15.有志向的人就应该向周恩来学习
16.为家父、为明理和光耀门楣都是为了自己,眼界狭窄,而为中华崛起是将国家的生死存亡和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中,是胸怀祖国。
【解析】
【分析】
13.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如果提示语在引语前,它后面一般应该用冒号,而不应该用逗号,说的话用引号。表示感叹的语气用感叹号。
14.
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阅读文段可知,“为之一振”写出了魏校长的内心震撼,侧面写出了这位同学志向的远大。
15.
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有志者当效此生”的意思是有志向的人就应该向周恩来学习。
16.
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阅读文段可知,从其他同学的回答“为家父为明理和光耀门楣而读书”和周总理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看出,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都只是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心理需求,而周恩来读书的目的是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表现周恩来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这就是周恩来的回答与大家的回答的不同之处。条理清晰,语句通顺即可。
17.zhòng liang nàn 烈 提
18.这个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思来心中。 问题 烈火 说明周总理一心为民的深切情怀。
19.我为中国的科研事业而读书,要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
【解析】
17.略
18.略
19.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