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 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加点词语运用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李明发誓一定要做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B.王军上课经常偷看小说,悠然自得。
C.李阿姨的家境优越,一直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
D.做人一定要讲信用,因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那人巧舌如簧,把百花草说得能包治百病,一些围观的老人纷纷开始购买。
B.这次征文比赛,我拿了一等奖。好朋友彭紫嫣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祝贺你!”
C.比赛双方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D.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啊!
3.下面句子中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
A.孩子们很喜欢李大伯,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
B.我看见张原扶着一位老人走下车来,手上提着一个黑色的袋子。
C.他有一个女儿,在医院工作。
D.李老师把铁锹、锄头一放,顾不得休息就又去上课了。
4.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妒忌 颤抖 锻练 胸有成竹 B.眷恋 慈祥 喉咙 心惊胆战
C.难堪 船艄 衔接 出谋划策 D.包袱 崭新 胸膛 摩拳擦掌
5.下列词语的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参谋(cān mú) 锻炼 B.倾注(qīng zhù) 蔚问
C.拟定(nǐ dìng) 暗然 D.踌躇(chóu chú) 革命
二、填空题
6.词海拾贝(补全词语)。
完( )无( ) 起( )回( )
半( )半( ) ( )来( )往
神采( )( ) 小心( )( )
得意( )( ) 白发( )( )
7.读课文,按要求完成填空。
(1)“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这句话是对毛主席得知噩耗后的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描写,从中能体会到毛主席_______的心情。
(2)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毛主席想。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想法。
这句话是对毛主席的______、______和______描写,有“这种想法”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很快打消这种想法”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8.照样子写句子。
例:这难道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这是伟大的奇观。
1.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照样子,展开想象把句子补充完整。
例:他头也不抬,冷冷地问:“什么名字?”
1.他突然对护士吩咐:“_____”
2.他终于开口对病人说:“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选段,完成练习。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毛主席在他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父爱。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他送到毛主席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毛主席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10.对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毛主席的内心独白,他多么希望毛岸英能像前几次一样,平安回到自己身边啊!
B.省略号的运用,突出了毛主席无比悲痛的心情。
C.这两句话,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慈爱的父亲形象。
D.这是对毛主席的语言描写,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11.读选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回答问题。
这句话是对毛主席接到电报后的______描写,深刻揭示了主席失去爱子后___________的心情。
12.对于选段的最后一句,应该如何朗读?( )
A.语速较快,语调激昂。
B.语速略慢,语调低沉。
C.语速适中,语调低沉。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
刘伯承手心练字
欧政芳
刘伯承小时候家境贫寒,父母节衣缩食送他上私塾(shú)读书,但掏不出钱给他买笔墨纸张。没有笔墨纸张,无疑是读书识字过程中的一大障碍,可机智的刘伯承并没有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而是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手心练字法”——以食指作笔,把掌心当纸,将要写的字一笔一画地在手心上练习。
有一天早上,先生布置了作业,要求学生们临摹赵孟頫(fǔ)的书法,字帖发下去,学生们都动手磨墨、铺纸张了,唯独刘伯承一人呆坐着看字帖,先生看在眼里,气在心里,却一言不发。下午,交作业的时间到了,先生( )问刘伯承:“你写的作业呢?”刘伯承( )回答:“在手上,我已经在手上写妤了,也默记在心中了。”话音刚落,同学们便发出一阵阵嘲笑声。
“在手上写好了?在手上能写好字?”先生黑着脸举起戒尺,吼道:“狡辩,把手伸出来!”刘伯承只好向先生道出自己买不起笔墨的苦衷,并且说出了自己独创的“手心练字法”。先生从学生那里拿来笔墨,刘伯承当场挥毫疾书,先生看了看刘伯承功底深厚的书法,点头认可了。后来,刘伯承还对自己的“手心练字法”做了总结,写成一首打油诗:“穷人只有一双手,笔墨纸张随身走。手心写满写手背,左手写完写右手。”
①“手心练字法”不仅让刘伯承练就了一手好书法,还帮助他打赢过一场漂亮的战斗。据说在一次起义中,刘伯承的队伍被敌军包围。②刘伯承一边焦急地对着地图观察地形,一边不由自主地在手心划拉地图上标注的山名,写着写着,笔画结构一连,一条栩栩如生的跃龙门的鲤鱼就出现在眼前。刘伯承豁然开朗,立即布下鱼鳞阵,采取中央突破战术:主兵力中央集结,分作若干鱼鳞状的小方阵,按梯次配置,集中兵力对敌阵中央发起猛攻。最终刘伯承率领部队以少胜多,成功突围,把敌人打了个落花流水。
(有删改)
13.为第二自然段中的对话选择恰当的语气,填在文中括号里。
恭敬地胆怯地生气地由衷地
14.刘伯承因为_____________,只好以_________为笔,以_________为纸,练习写字。这就是刘伯承独创的“____________”。
15.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文中画“﹏﹏”的句子并在下面横线上做批注。
_______
16.下列对短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学们的嘲笑,是为了衬托出刘伯承家庭的贫困和他自己的懒惰。
B.画线句①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C.画线句②运用了神态、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刘伯承布鱼鳞阵的想法源于他的“手心练字法”,表现出了刘伯承的足智多谋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D.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刘伯承是一个勤奋刻苦、善于学习的人。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
要结合积累的词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词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A项,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慨雄伟豪迈。
B项,悠然自得:形容悠闲而舒适。形容“偷看小说”不合适。
C项, 养尊处优:处在优裕的地位或环境中,安于享乐。
D项,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意思是,人如果连信用都不遵守的话,也不知道这个人他还能够做成什么事情了。
2.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正确使用。
A选项,巧舌如簧:舌头灵巧得就像乐器里的簧片一样,形容能说会道,善于狡辩。根据句意,结合词义,使用恰当。
B选项,语重心长:话语恳切而有分量,情意深长。我得了奖,作为好朋友的彭紫嫣应该很高兴,此处应用“兴高采烈”。使用不恰当。
C选项,摩拳擦掌:形容战斗或劳动前,人们精神振奋、跃跃欲试的样子。根据句意,结合词义,使用恰当。
D选项,恍然大悟:一下子完全明白了或觉悟过来了。根据句意,结合词义,使用恰当。
故答案为:B。
3.D
【解析】
【详解】
考查句子意思理解。
A项“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没有说具体的对象是谁。谁有说有笑。表意不明。
B项“手上提着一个黑色的袋子。”没有说明具体地对象,谁提着袋子,表意不明。
C项“他有一个女儿,在医院工作。”不知道是“他”还是“他女儿”在医院工作,表意不明。
D项主语都是李老师,表意明确。
4.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字形易错字,注意平时对易错字的积累和识记。
本题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项,锻练——锻炼
5.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易错音和易错字。
A项中,“参谋”的“谋”读móu。
B项中,“蔚问”应为“慰问”。
C项中,“暗然”应为“黯然”。
D项全部正确。
6. 好 损 死 生 信 疑 南 北 奕 奕 翼 翼 洋 洋 苍 苍
【解析】
【详解】
略
7. 语言 动作 神态 悲痛 动作 神态 心理 主席深爱儿子,想见儿子最后一面 想到千千万万安葬在朝鲜的志愿军烈士,不愿搞特殊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理解。
(1)“岸英!岸英!”是语言描写;”“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是动作描写;“情不自禁地喃喃着”是神态描写,表现出了毛主席此时痛失爱子的悲伤。
(2)“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是动作描写;“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是神态描写;“‘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毛主席想。”是心理描写;由“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可知这种想法是:想把儿子归葬于中国。结合课文中“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国家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 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得知,毛主席打消这种想法的原因是:自己不想搞特殊化。
8. 他们的父母非常悲痛。 他们很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
【解析】
【详解】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表达能力,仿照题中所给的例句,仿写一个句式相同或相似的句式,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只要合理即可。认真审题,通过所给例句会发现是让我们把所给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而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9. 准备手术。 你忍不住时可以哼叫。
【解析】
【详解】
略
10.D
11. 细节 无比悲痛
12.B
【解析】
略
13.生气地 恭敬地
14. 没有笔墨纸张 食指 掌心 手心练字法
15.此句是对刘伯承的神态描写。“呆坐着”一词形象的描写了当时的情境。
16.A
【解析】
13.本题考查选词填空的能力。联系上下句分析出对话中的语气,选择恰当的词语进行搭配。
第一处联系上下句可知刘伯承没有交作业,所以先生对他问话的语气应该是“生气地”;
第二处写刘伯承回答老师的问话,语气应该是“恭敬地”。
14.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首先需要找到相应语段,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
文章第②段讲了“手心练字法”故事,根据提示补全内容即可。
15.本题考查作批注的能力。批注是阅读方法之一,批注采取的角度有很多。本题可知画波浪线是一个神态描写,以描写手法来作分析。在阅读过程中,会产生阅读的感受,对作者情感产生共鸣,要学会把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16.本题主要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文中第二自然段末写道“同学们便发出一阵阵嘲笑声。”联系上文可知,同学们嘲笑刘伯承的原因是他说道“在手上,我已经在手上写好了,也默记在心中了。”同学们不敢相信他说的话才会嘲笑。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