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新课导入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礼记》二则
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背诵课文。(重点)
2.体会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学习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论述观点。(难点)
3.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素养)
新知认知
《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其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和关于礼乐制度。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包含较丰富的哲学思想。《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作品简介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系统而全面地阐述教育教学的优秀文章,如《劝学》《师说》等。今天我们要学习儒家的论礼丛书《礼记》中的《学记》《礼运》篇。
虽有嘉肴
1.了解本课作者及其代表作品。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3.理解并体会本文论述的道理。
【本课目标】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弟子乐正克。《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了解《学记》
读准字音
嘉肴( ) 自强( )
兑命( ) 学学半( )
教学相长( )
yáo
qiǎng
yuè
xiào
zhǎng
朗读课文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点我朗读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指有骨头的肉
指味美
最好的道理
好
译读课文
即使
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也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益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
困惑
自我反思
自己鼓励自己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知识)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就能自我勉励。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中的一篇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表示猜测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此之谓乎”是一种固定倒装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兑命》上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齐读译文: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合作探究
1.如果把文章压缩成一句话,你会保留哪一句?理由是什么?
2.本文论述的哪两者的关系?
教学相长。是从“是故,教学相长”一句看出是对全文的总结,即文章的中心观点。
教和学的关系 。
3.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为什么开头却从“佳肴”开始写起?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论证方法叫作“类比论证”。
4.谈谈你对“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理解。
实践非常重要,要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5.学习只会使人知识越来越丰富,思想越来越充实,本文中却说“学然后知不足”,你如何理解?
明确:只有学习,才会知道知识浩如烟海,学问没有止境,所以,越学视野越开阔,越学越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
6.作者是如何论述“教学相长”这一观点的?
逐层论证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7.“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兑命》中的一段话是否多余?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不多余。“学学半”的意思是“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是对本文观点的补充说明。《兑命》的话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讲一讲
8.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①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②“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③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主题思想
文章应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语言特点
1. 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
2. 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拓展延伸
《礼记·学记》 ①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②民,(以)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③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注释】 ①第2节选自《学礼》。②君:这里的意思是统治。
③念终始:始终想着。
【译文】 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尚书·兑命》中说:“自始至终想着学习。”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知识梳理
(1)通假字:《兑命》曰( )
(2)古今异义:
虽有至道(古义: 今义: )
不知其旨也(古义: 今义: )
教然后知困(古义: 今义: )
教学相长也(古义: 今义: )
然后知不足(古义: 今义: )
(3)词类活用:
不知其旨也( )
不知其善也( )
通“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即使
虽然
味美
意义
困惑
困难
促进
增长
名词作形容词,味美
形容词作名词,好处
这样以后
表顺承,可不译
(4)一词多义:
学学半( )
学学半( )
其此之谓乎( )
不知其旨也( )
(5)文言句式:
弗食,不知其旨也。
其此之谓乎?
教
向别人学习
表示推测
它的
判断句
倒装句(宾语前置)
“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随堂练习
1.填空。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 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
《 》的文章选集,是一部 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 》。与《 》《 》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 , ________,记录 等的问答,记述 。
儒
仪礼
儒家
小戴礼记
仪礼
周礼
礼制、礼仪
解释仪礼
孔子和弟子
修身做人的准则
2. 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肴( ) 自强( ) 兑命( ) 学学半( )
3. 解释下列字词句。
虽 ( ) 旨 ( ) 至道( )
善( ) 困 ( )
是故( ) 自强 ( )自反( )
故曰:教学相长 ( )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jiā yáo
qiǎng
yuè
xiào
即使
味美
最好的道理
自我勉励
好处
困惑
所以
反省自己
教和学互相促进
“教别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这篇文言文。
2. 用现代汉语翻译这篇文言文。
板书设计
类比引入
逐层论证
引用作结——学学半
弗食佳肴,不知其旨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教学能相长实践出真知
虽
有
嘉
肴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 《礼记》二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礼记》的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能借助文下的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领悟古人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实质。
3.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完善自我人生。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文章层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点
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教学难点
领悟古人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实质。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虽有嘉肴》
一、本课目标
1.了解本课作者及其代表作品。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3.理解并体会本文论述的道理。
二、新课导入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三、预习检查
1.了解《礼记》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2.了解《学记》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弟子乐正克。《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重难字音。
嘉肴(jiā 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教学相长( zhǎng )
四、朗读指导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五、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①旨:味美。 ②至道:最好的道理。 ③困:困惑。 ③自反:自我反思。
④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⑤《兑命》:即《说(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 ⑥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2.全文翻译。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之后才知道有不理解的地方。知道自己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困惑,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兑命》说“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六、合作探究
(一)内容探究
1.如果把文章压缩成一句话,你会保留哪一句?理由是什么?
明确:教学相长。是从“是故,教学相长”一句看出是对全文的总结,即文章的中心观点。
2本文论述的哪两者的关系?
明确:教和学的关系。
3.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为什么开头却从“佳肴”开始写起?
明确: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论证方法叫作“类比论证”。
4.谈谈你对“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理解。
明确:实践非常重要,要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5.学习只会使人知识越来越丰富,思想越来越充实,本文中却说“学然后知不足”,你如何理解?
明确:只有学习,才会知道知识浩如烟海,学问没有止境,所以,越学视野越开阔,越学越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
6.作者是如何论述“教学相长”这一观点的?
明确:文章先以“虽有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类比手法)然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即应用了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教学相长这一观点。
7.“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兑命》中的一段话是否多余?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明确:不多余,”学学半”的意思是“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是对本文观点的补充说明。《兑命》的话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8.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明确:
①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②“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③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二)主旨探究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三)写法探究
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
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3.引用论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文章在总结出中心论点——“教学相长”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以增强对中心论点的阐述且作为有力证据。
七、拓展提升
(一)《礼记·学记》 ①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②民,(以)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注释】 ①第2节选自《学礼》。②君:这里的意思是统治。③念终始:始终想着。
【译文】 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尚书.说命》中说:“自始自终想着学习。”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问说(节选)
(清)刘开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虽有佳肴》论述了________的关系,《〈问说〉(节选)》论述了________的关系。两篇文章的论述,对你的学习分别有什么启发?
《虽有佳肴》:________。《〈问说〉(节选)》:________。
答案示例:教与学 学与问 实践出真知 我们要做一个勤学好问的人
八、知识梳理(PPT)
1.通假字。
①《兑(yuè)命》曰(“兑”同“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②学(xiào)学半(“学”同“敩”,教导。)
2.古今异义。
旨困
长
3.一词多义。 学
4.词类活用: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处。)
5.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弗食,不知其旨也(“……也”表判断。)
②倒装句: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其谓之此乎”。)
九、随堂练习(PPT)
十、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这篇文言文。
2. 用现代汉语翻译这篇文言文。
板书设计:
虽有佳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 《礼记》二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两文。
2.准确翻译课文;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2.领悟古人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实质。
学法指导: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认准字形,读准字音;正确断句,读出节奏。
2.诵读两文,先边读边口译,然后结合课下注释,试着笔译,疑难的语句或问题用红笔做上标记,留至课上互动解决。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二、预习任务
1.你觉得《虽有嘉肴》这篇课文是在跟我们讲什么道理?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3.治理“大同社会”的三个准则是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三个准则的内容吗?
4.《礼记》中大同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相对应的原文是什么?
5.作者认为治理“大同社会”的最高准则是什么?
三、预习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弗学(fú) 男有分(fèn) 天下为公(wéi) B.嘉肴(yáo) 教学相长(zhǎng) 不必为己(wèi)
C.学学半(xiào) 选贤与能(jǔ)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D.兑命(yuè) 讲信修睦(mù) 矜寡孤独(jīn)
2.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人不独亲其亲(名词,父母) B.是故谋闭而不兴(动词,关)
C.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 D.天下为公(介词,为了)
3.下列句子与原文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D.虽有至道,不学,不知其善也
4.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其此之谓乎 B.何陋之有 C.大道之行也 D.宋何罪之有
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译文:对于财货,人们憎恶它,把它扔在地上,自己不会私藏。
B.故曰:教学相长也。译文: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C.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D.《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6填空。
(1)《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正义》。《礼记》,相传是______(朝代)经学家______(作者)编纂的,是______________(时期)间______(学派)论著的汇编。
(2)《虽有嘉肴》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
(3)总领《大道之行也》全文的语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照应此句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出自《大道之行也》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中导读】
第一课时 《虽有嘉肴》
一、朗读指导(文中标记节奏)
二、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①旨:味美。 ②至道:最好的道理。 ③困:困惑。 ③自反:自我反思。
④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⑤《兑命》:即《说(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 ⑥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2.全文翻译。
三、合作探究
(一)内容探究
1.如果把文章压缩成一句话,你会保留哪一句?理由是什么?
明确:
2本文论述的哪两者的关系?
明确:
3.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为什么开头却从“佳肴”开始写起?
明确: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论证方法叫作“类比论证”。
4.谈谈你对“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理解。
明确:
5.学习只会使人知识越来越丰富,思想越来越充实,本文中却说“学然后知不足”,你如何理解?
明确:
6.作者是如何论述“教学相长”这一观点的?
明确:文章先以“虽有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类比手法)然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即应用了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教学相长这一观点。
7.“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兑命》中的一段话是否多余?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明确:
8.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明确:
(二)主旨探究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
(三)写法探究
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
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3.引用论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文章在总结出中心论点——“教学相长”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以增强对中心论点的阐述且作为有力证据。
四、拓展提升
(一)《礼记·学记》 ①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②民,(以)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注释】 ①第2节选自《学礼》。②君:这里的意思是统治。③念终始:始终想着。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问说(节选)
(清)刘开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虽有佳肴》论述了________的关系,《〈问说〉(节选)》论述了________的关系。两篇文章的论述,对你的学习分别有什么启发?
《虽有佳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说〉(节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知识梳理
1.通假字。
①《兑(yuè)命》曰(“兑”同“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②学(xiào)学半(“学”同“敩”,教导。)
2.古今异义。
旨困
长
3.一词多义。 学
4.词类活用: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处。)
5.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弗食,不知其旨也(“……也”表判断。)
②倒装句: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其谓之此乎”。)
六、随堂练习(PPT)
七、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这篇文言文。
2. 用现代汉语翻译这篇文言文。
【课后导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选自刘开《问说》)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其善也 善:好。 B.教学相长也 长:促进。
C.非问无以广识 广:广大。 D.而或不达于事 或:有时。
2.用“/”为文中两个画横线的句子标出停顿。(每句标一处)
(1)教 然 后 知 困 (2)君 子 之 学 必 好 问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学半。________________
(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选文【甲】论述了① 的关系,选文【乙】论述了② 的关系。两篇选文的论述,对你的学习分别有什么启发
选文【甲】:③ 。
选文【乙】:④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 《礼记》二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两文。
2.准确翻译课文;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2.领悟古人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实质。
学法指导: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认准字形,读准字音;正确断句,读出节奏。
2.诵读两文,先边读边口译,然后结合课下注释,试着笔译,疑难的语句或问题用红笔做上标记,留至课上互动解决。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二、预习任务
1.你觉得《虽有嘉肴》这篇课文是在跟我们讲什么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明确: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3.治理“大同社会”的三个准则是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三个准则的内容吗?
明确:治理“大同社会”的三个准则是:(1)天下为公;(2)选贤与能;(3)讲信修睦。(解答第二问,学生只要理解没有偏差即可肯定,若能结合现实生活则更要予以鼓励、赞扬。)
4.《礼记》中大同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相对应的原文是什么?
明确:(1)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男有分,女有归);(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5.作者认为治理“大同社会”的最高准则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治理“大同社会”的最高准则是:行大道。
三、预习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弗学(fú) 男有分(fèn) 天下为公(wéi) B.嘉肴(yáo) 教学相长(zhǎng) 不必为己(wèi)
C.学学半(xiào) 选贤与能(jǔ)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D.兑命(yuè) 讲信修睦(mù) 矜寡孤独(jīn)
2.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人不独亲其亲(名词,父母) B.是故谋闭而不兴(动词,关)
C.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 D.天下为公(介词,为了)
3.下列句子与原文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D.虽有至道,不学,不知其善也
4.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其此之谓乎 B.何陋之有 C.大道之行也 D.宋何罪之有
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译文:对于财货,人们憎恶它,把它扔在地上,自己不会私藏。
B.故曰:教学相长也。译文: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C.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D.《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答案及解析:
1.D 解析 “矜”在这里是通假字,同“鳏”,应读“guān”。
2.C 解析 A项,第一个“亲”应为“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B项,“闭”应为“动词,闭塞”;D项,“为”应为“动词,是”。
3.D 解析 课文原文为“弗学”。
4.C 解析 C项,“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其余三句中的“之”均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5.A 解析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正确的翻译应是:财货,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
动等)。
6填空。
(1)《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正义》。《礼记》,相传是西汉(朝代)经学家戴圣(作者)编纂的,是战国至秦汉(时期)间儒家(学派)论著的汇编。
(2)《虽有嘉肴》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也。
(3)总领《大道之行也》全文的语句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照应此句的是: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出自《大道之行也》的成语有:鳏寡孤独、夜不闭户、天下为公。
【课中导读】
第一课时 《虽有嘉肴》
一、朗读指导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二、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①旨:味美。 ②至道:最好的道理。 ③困:困惑。 ③自反:自我反思。
④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⑤《兑命》:即《说(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 ⑥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2.全文翻译。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之后才知道有不理解的地方。知道自己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困惑,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兑命》说“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三、合作探究
(一)内容探究
1.如果把文章压缩成一句话,你会保留哪一句?理由是什么?
明确:教学相长。是从“是故,教学相长”一句看出是对全文的总结,即文章的中心观点。
2本文论述的哪两者的关系?
明确:教和学的关系。
3.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为什么开头却从“佳肴”开始写起?
明确: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论证方法叫作“类比论证”。
4.谈谈你对“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理解。
明确:实践非常重要,要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5.学习只会使人知识越来越丰富,思想越来越充实,本文中却说“学然后知不足”,你如何理解?
明确:只有学习,才会知道知识浩如烟海,学问没有止境,所以,越学视野越开阔,越学越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
6.作者是如何论述“教学相长”这一观点的?
明确:文章先以“虽有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类比手法)然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即应用了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教学相长这一观点。
7.“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兑命》中的一段话是否多余?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明确:不多余,”学学半”的意思是“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是对本文观点的补充说明。《兑命》的话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8.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明确:
①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②“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③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二)主旨探究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三)写法探究
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
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3.引用论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文章在总结出中心论点——“教学相长”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以增强对中心论点的阐述且作为有力证据。
四、拓展提升
(一)《礼记·学记》 ①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②民,(以)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注释】 ①第2节选自《学礼》。②君:这里的意思是统治。③念终始:始终想着。
【译文】 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尚书.说命》中说:“自始自终想着学习。”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问说(节选)
(清)刘开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虽有佳肴》论述了________的关系,《〈问说〉(节选)》论述了________的关系。两篇文章的论述,对你的学习分别有什么启发?
《虽有佳肴》:________。《〈问说〉(节选)》:________。
答案示例:教与学 学与问 实践出真知 我们要做一个勤学好问的人
五、知识梳理
1.通假字。
①《兑(yuè)命》曰(“兑”同“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②学(xiào)学半(“学”同“敩”,教导。)
2.古今异义。
旨困
长
3.一词多义。 学
4.词类活用: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处。)
5.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弗食,不知其旨也(“……也”表判断。)
②倒装句: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其谓之此乎”。)
六、随堂练习(PPT)
七、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这篇文言文。
2. 用现代汉语翻译这篇文言文。
【课后导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选自刘开《问说》)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其善也 善:好。 B.教学相长也 长:促进。
C.非问无以广识 广:广大。 D.而或不达于事 或:有时。
2.用“/”为文中两个画横线的句子标出停顿。(每句标一处)
(1)教 然 后 知 困 (2)君 子 之 学 必 好 问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学半。________________
(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选文【甲】论述了① 的关系,选文【乙】论述了② 的关系。两篇选文的论述,对你的学习分别有什么启发
选文【甲】:③ 。
选文【乙】:④ 。
答案及解析:
1.C 解析广:动词,扩充。
2.解析划分停顿必须依据几个原则:①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②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③凭借语感,根据句意进行划分。第(1)句的意思是“经过教授才知道自己的困惑”,根据句意划分为:教/然后知困。第(2)句可根据句子结构划分为:君子之学/必好问。
答案(1)教/然后知困 (2)君子之学/必好问
3.解析翻译时,不但要把握特殊句式,还要注意抓句子中的关键词,它们往往是得分点。如第(1)句中的第一个“学”翻译成“教”,是关键所在。第(2)句是判断句,句中的“者”解释为“……的人”,应当注意。
参考答案(1)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2)好学而不能够勤于请教的人,不是真正好学的人。
4.解析第①空的答案可分析【甲】文主旨句“故曰:教学相长也”得到;第②空答案也较为明显,“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等句揭示了答案。第③④空考查两文主旨,分别抓住两文的主旨句提炼答案即可。
答案①教与学 ②问与学 ③实践出真知 ④学习要勤学善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