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虽有嘉肴》课件+教案+导学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2.1 《虽有嘉肴》课件+教案+导学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8 08:03:42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新课导入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礼记》二则
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背诵课文。(重点)
2.体会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学习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论述观点。(难点)
3.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素养)
新知认知
《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其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和关于礼乐制度。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包含较丰富的哲学思想。《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作品简介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系统而全面地阐述教育教学的优秀文章,如《劝学》《师说》等。今天我们要学习儒家的论礼丛书《礼记》中的《学记》《礼运》篇。
虽有嘉肴
1.了解本课作者及其代表作品。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3.理解并体会本文论述的道理。
【本课目标】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弟子乐正克。《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了解《学记》
读准字音
嘉肴( ) 自强( )
兑命( ) 学学半( )
教学相长( )
yáo
qiǎng
yuè
xiào
zhǎng
朗读课文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点我朗读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指有骨头的肉
指味美
最好的道理

译读课文
即使
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也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益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
困惑
自我反思
自己鼓励自己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知识)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就能自我勉励。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中的一篇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表示猜测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此之谓乎”是一种固定倒装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兑命》上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齐读译文: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合作探究
1.如果把文章压缩成一句话,你会保留哪一句?理由是什么?
2.本文论述的哪两者的关系?
教学相长。是从“是故,教学相长”一句看出是对全文的总结,即文章的中心观点。
教和学的关系 。
3.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为什么开头却从“佳肴”开始写起?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论证方法叫作“类比论证”。
4.谈谈你对“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理解。
实践非常重要,要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5.学习只会使人知识越来越丰富,思想越来越充实,本文中却说“学然后知不足”,你如何理解?
明确:只有学习,才会知道知识浩如烟海,学问没有止境,所以,越学视野越开阔,越学越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
6.作者是如何论述“教学相长”这一观点的?
逐层论证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7.“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兑命》中的一段话是否多余?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不多余。“学学半”的意思是“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是对本文观点的补充说明。《兑命》的话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讲一讲
8.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①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②“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③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主题思想
文章应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语言特点
1. 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
2. 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拓展延伸
《礼记·学记》 ①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②民,(以)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③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注释】 ①第2节选自《学礼》。②君:这里的意思是统治。
③念终始:始终想着。
【译文】 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尚书·兑命》中说:“自始至终想着学习。”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知识梳理
(1)通假字:《兑命》曰( )
(2)古今异义:
虽有至道(古义: 今义: )
不知其旨也(古义: 今义: )
教然后知困(古义: 今义: )
教学相长也(古义: 今义: )
然后知不足(古义: 今义: )
(3)词类活用:
不知其旨也( )
不知其善也( )
通“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即使
虽然
味美
意义
困惑
困难
促进
增长
名词作形容词,味美
形容词作名词,好处
这样以后
表顺承,可不译
(4)一词多义:
学学半( )
学学半( )
其此之谓乎( )
不知其旨也( )
(5)文言句式:
弗食,不知其旨也。
其此之谓乎?

向别人学习
表示推测
它的
判断句
倒装句(宾语前置)
“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随堂练习
1.填空。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 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
《 》的文章选集,是一部 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 》。与《 》《 》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 , ________,记录 等的问答,记述 。

仪礼
儒家
小戴礼记
仪礼
周礼
礼制、礼仪
解释仪礼
孔子和弟子
修身做人的准则
2. 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肴( ) 自强( ) 兑命( ) 学学半( )
3. 解释下列字词句。
虽 ( ) 旨 ( ) 至道( )
善( ) 困 ( )
是故( ) 自强 ( )自反( )
故曰:教学相长 ( )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jiā yáo
qiǎng
yuè
xiào
即使
味美
最好的道理
自我勉励
好处
困惑
所以
反省自己
教和学互相促进
“教别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这篇文言文。
2. 用现代汉语翻译这篇文言文。
板书设计
类比引入
逐层论证
引用作结——学学半
弗食佳肴,不知其旨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教学能相长实践出真知



肴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 《礼记》二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礼记》的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能借助文下的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领悟古人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实质。
3.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完善自我人生。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文章层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点
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教学难点
领悟古人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实质。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虽有嘉肴》
一、本课目标
1.了解本课作者及其代表作品。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3.理解并体会本文论述的道理。
二、新课导入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三、预习检查
1.了解《礼记》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2.了解《学记》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弟子乐正克。《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重难字音。
嘉肴(jiā 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教学相长( zhǎng )
四、朗读指导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五、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①旨:味美。 ②至道:最好的道理。 ③困:困惑。 ③自反:自我反思。
④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⑤《兑命》:即《说(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 ⑥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2.全文翻译。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之后才知道有不理解的地方。知道自己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困惑,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兑命》说“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六、合作探究
(一)内容探究
1.如果把文章压缩成一句话,你会保留哪一句?理由是什么?
明确:教学相长。是从“是故,教学相长”一句看出是对全文的总结,即文章的中心观点。
2本文论述的哪两者的关系?
明确:教和学的关系。
3.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为什么开头却从“佳肴”开始写起?
明确: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论证方法叫作“类比论证”。
4.谈谈你对“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理解。
明确:实践非常重要,要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5.学习只会使人知识越来越丰富,思想越来越充实,本文中却说“学然后知不足”,你如何理解?
明确:只有学习,才会知道知识浩如烟海,学问没有止境,所以,越学视野越开阔,越学越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
6.作者是如何论述“教学相长”这一观点的?
明确:文章先以“虽有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类比手法)然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即应用了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教学相长这一观点。
7.“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兑命》中的一段话是否多余?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明确:不多余,”学学半”的意思是“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是对本文观点的补充说明。《兑命》的话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8.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明确:
①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②“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③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二)主旨探究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三)写法探究
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
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3.引用论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文章在总结出中心论点——“教学相长”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以增强对中心论点的阐述且作为有力证据。
七、拓展提升
(一)《礼记·学记》 ①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②民,(以)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注释】 ①第2节选自《学礼》。②君:这里的意思是统治。③念终始:始终想着。
【译文】 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尚书.说命》中说:“自始自终想着学习。”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问说(节选)
(清)刘开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虽有佳肴》论述了________的关系,《〈问说〉(节选)》论述了________的关系。两篇文章的论述,对你的学习分别有什么启发?
《虽有佳肴》:________。《〈问说〉(节选)》:________。
答案示例:教与学 学与问 实践出真知 我们要做一个勤学好问的人
八、知识梳理(PPT)
1.通假字。
①《兑(yuè)命》曰(“兑”同“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②学(xiào)学半(“学”同“敩”,教导。)
2.古今异义。
旨困

3.一词多义。 学
4.词类活用: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处。)
5.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弗食,不知其旨也(“……也”表判断。)
②倒装句: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其谓之此乎”。)
九、随堂练习(PPT)
十、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这篇文言文。
2. 用现代汉语翻译这篇文言文。
板书设计:
虽有佳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 《礼记》二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两文。
2.准确翻译课文;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2.领悟古人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实质。
学法指导: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认准字形,读准字音;正确断句,读出节奏。
2.诵读两文,先边读边口译,然后结合课下注释,试着笔译,疑难的语句或问题用红笔做上标记,留至课上互动解决。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二、预习任务
1.你觉得《虽有嘉肴》这篇课文是在跟我们讲什么道理?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3.治理“大同社会”的三个准则是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三个准则的内容吗?
4.《礼记》中大同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相对应的原文是什么?
5.作者认为治理“大同社会”的最高准则是什么?
三、预习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弗学(fú) 男有分(fèn) 天下为公(wéi) B.嘉肴(yáo) 教学相长(zhǎng) 不必为己(wèi)
C.学学半(xiào) 选贤与能(jǔ)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D.兑命(yuè) 讲信修睦(mù) 矜寡孤独(jīn)
2.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人不独亲其亲(名词,父母) B.是故谋闭而不兴(动词,关)
C.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 D.天下为公(介词,为了)
3.下列句子与原文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D.虽有至道,不学,不知其善也
4.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其此之谓乎  B.何陋之有 C.大道之行也 D.宋何罪之有
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译文:对于财货,人们憎恶它,把它扔在地上,自己不会私藏。
B.故曰:教学相长也。译文: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C.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D.《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6填空。
(1)《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正义》。《礼记》,相传是______(朝代)经学家______(作者)编纂的,是______________(时期)间______(学派)论著的汇编。
(2)《虽有嘉肴》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
(3)总领《大道之行也》全文的语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照应此句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出自《大道之行也》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中导读】
第一课时 《虽有嘉肴》
一、朗读指导(文中标记节奏)
二、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①旨:味美。 ②至道:最好的道理。 ③困:困惑。 ③自反:自我反思。
④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⑤《兑命》:即《说(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 ⑥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2.全文翻译。
三、合作探究
(一)内容探究
1.如果把文章压缩成一句话,你会保留哪一句?理由是什么?
明确:
2本文论述的哪两者的关系?
明确:
3.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为什么开头却从“佳肴”开始写起?
明确: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论证方法叫作“类比论证”。
4.谈谈你对“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理解。
明确:
5.学习只会使人知识越来越丰富,思想越来越充实,本文中却说“学然后知不足”,你如何理解?
明确:
6.作者是如何论述“教学相长”这一观点的?
明确:文章先以“虽有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类比手法)然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即应用了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教学相长这一观点。
7.“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兑命》中的一段话是否多余?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明确:
8.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明确:
(二)主旨探究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
(三)写法探究
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
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3.引用论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文章在总结出中心论点——“教学相长”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以增强对中心论点的阐述且作为有力证据。
四、拓展提升
(一)《礼记·学记》 ①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②民,(以)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注释】 ①第2节选自《学礼》。②君:这里的意思是统治。③念终始:始终想着。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问说(节选)
(清)刘开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虽有佳肴》论述了________的关系,《〈问说〉(节选)》论述了________的关系。两篇文章的论述,对你的学习分别有什么启发?
《虽有佳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说〉(节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知识梳理
1.通假字。
①《兑(yuè)命》曰(“兑”同“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②学(xiào)学半(“学”同“敩”,教导。)
2.古今异义。
旨困

3.一词多义。 学
4.词类活用: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处。)
5.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弗食,不知其旨也(“……也”表判断。)
②倒装句: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其谓之此乎”。)
六、随堂练习(PPT)
七、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这篇文言文。
2. 用现代汉语翻译这篇文言文。
【课后导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选自刘开《问说》)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其善也 善:好。 B.教学相长也 长:促进。
C.非问无以广识 广:广大。 D.而或不达于事 或:有时。
2.用“/”为文中两个画横线的句子标出停顿。(每句标一处)
(1)教 然 后 知 困 (2)君 子 之 学 必 好 问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学半。________________
(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选文【甲】论述了① 的关系,选文【乙】论述了② 的关系。两篇选文的论述,对你的学习分别有什么启发
选文【甲】:③ 。
选文【乙】:④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 《礼记》二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两文。
2.准确翻译课文;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2.领悟古人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实质。
学法指导: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认准字形,读准字音;正确断句,读出节奏。
2.诵读两文,先边读边口译,然后结合课下注释,试着笔译,疑难的语句或问题用红笔做上标记,留至课上互动解决。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二、预习任务
1.你觉得《虽有嘉肴》这篇课文是在跟我们讲什么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明确: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3.治理“大同社会”的三个准则是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三个准则的内容吗?
明确:治理“大同社会”的三个准则是:(1)天下为公;(2)选贤与能;(3)讲信修睦。(解答第二问,学生只要理解没有偏差即可肯定,若能结合现实生活则更要予以鼓励、赞扬。)
4.《礼记》中大同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相对应的原文是什么?
明确:(1)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男有分,女有归);(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5.作者认为治理“大同社会”的最高准则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治理“大同社会”的最高准则是:行大道。
三、预习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弗学(fú) 男有分(fèn) 天下为公(wéi) B.嘉肴(yáo) 教学相长(zhǎng) 不必为己(wèi)
C.学学半(xiào) 选贤与能(jǔ)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D.兑命(yuè) 讲信修睦(mù) 矜寡孤独(jīn)
2.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人不独亲其亲(名词,父母) B.是故谋闭而不兴(动词,关)
C.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 D.天下为公(介词,为了)
3.下列句子与原文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D.虽有至道,不学,不知其善也
4.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其此之谓乎  B.何陋之有 C.大道之行也 D.宋何罪之有
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译文:对于财货,人们憎恶它,把它扔在地上,自己不会私藏。
B.故曰:教学相长也。译文: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C.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D.《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答案及解析:
1.D 解析 “矜”在这里是通假字,同“鳏”,应读“guān”。
2.C 解析 A项,第一个“亲”应为“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B项,“闭”应为“动词,闭塞”;D项,“为”应为“动词,是”。
3.D 解析 课文原文为“弗学”。
4.C 解析 C项,“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其余三句中的“之”均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5.A 解析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正确的翻译应是:财货,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
动等)。
6填空。
(1)《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正义》。《礼记》,相传是西汉(朝代)经学家戴圣(作者)编纂的,是战国至秦汉(时期)间儒家(学派)论著的汇编。
(2)《虽有嘉肴》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也。
(3)总领《大道之行也》全文的语句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照应此句的是: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出自《大道之行也》的成语有:鳏寡孤独、夜不闭户、天下为公。
【课中导读】
第一课时 《虽有嘉肴》
一、朗读指导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二、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①旨:味美。 ②至道:最好的道理。 ③困:困惑。 ③自反:自我反思。
④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⑤《兑命》:即《说(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 ⑥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2.全文翻译。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之后才知道有不理解的地方。知道自己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困惑,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兑命》说“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三、合作探究
(一)内容探究
1.如果把文章压缩成一句话,你会保留哪一句?理由是什么?
明确:教学相长。是从“是故,教学相长”一句看出是对全文的总结,即文章的中心观点。
2本文论述的哪两者的关系?
明确:教和学的关系。
3.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为什么开头却从“佳肴”开始写起?
明确: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论证方法叫作“类比论证”。
4.谈谈你对“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理解。
明确:实践非常重要,要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5.学习只会使人知识越来越丰富,思想越来越充实,本文中却说“学然后知不足”,你如何理解?
明确:只有学习,才会知道知识浩如烟海,学问没有止境,所以,越学视野越开阔,越学越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
6.作者是如何论述“教学相长”这一观点的?
明确:文章先以“虽有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类比手法)然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即应用了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教学相长这一观点。
7.“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兑命》中的一段话是否多余?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明确:不多余,”学学半”的意思是“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是对本文观点的补充说明。《兑命》的话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8.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明确:
①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②“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③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二)主旨探究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三)写法探究
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
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3.引用论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文章在总结出中心论点——“教学相长”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以增强对中心论点的阐述且作为有力证据。
四、拓展提升
(一)《礼记·学记》 ①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②民,(以)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注释】 ①第2节选自《学礼》。②君:这里的意思是统治。③念终始:始终想着。
【译文】 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尚书.说命》中说:“自始自终想着学习。”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问说(节选)
(清)刘开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虽有佳肴》论述了________的关系,《〈问说〉(节选)》论述了________的关系。两篇文章的论述,对你的学习分别有什么启发?
《虽有佳肴》:________。《〈问说〉(节选)》:________。
答案示例:教与学 学与问 实践出真知 我们要做一个勤学好问的人
五、知识梳理
1.通假字。
①《兑(yuè)命》曰(“兑”同“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②学(xiào)学半(“学”同“敩”,教导。)
2.古今异义。
旨困

3.一词多义。 学
4.词类活用: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处。)
5.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弗食,不知其旨也(“……也”表判断。)
②倒装句: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其谓之此乎”。)
六、随堂练习(PPT)
七、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这篇文言文。
2. 用现代汉语翻译这篇文言文。
【课后导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选自刘开《问说》)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其善也 善:好。 B.教学相长也 长:促进。
C.非问无以广识 广:广大。 D.而或不达于事 或:有时。
2.用“/”为文中两个画横线的句子标出停顿。(每句标一处)
(1)教 然 后 知 困 (2)君 子 之 学 必 好 问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学半。________________
(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选文【甲】论述了① 的关系,选文【乙】论述了② 的关系。两篇选文的论述,对你的学习分别有什么启发
选文【甲】:③ 。
选文【乙】:④ 。
答案及解析:
1.C 解析广:动词,扩充。
2.解析划分停顿必须依据几个原则:①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②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③凭借语感,根据句意进行划分。第(1)句的意思是“经过教授才知道自己的困惑”,根据句意划分为:教/然后知困。第(2)句可根据句子结构划分为:君子之学/必好问。
答案(1)教/然后知困 (2)君子之学/必好问
3.解析翻译时,不但要把握特殊句式,还要注意抓句子中的关键词,它们往往是得分点。如第(1)句中的第一个“学”翻译成“教”,是关键所在。第(2)句是判断句,句中的“者”解释为“……的人”,应当注意。
参考答案(1)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2)好学而不能够勤于请教的人,不是真正好学的人。
4.解析第①空的答案可分析【甲】文主旨句“故曰:教学相长也”得到;第②空答案也较为明显,“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等句揭示了答案。第③④空考查两文主旨,分别抓住两文的主旨句提炼答案即可。
答案①教与学 ②问与学 ③实践出真知 ④学习要勤学善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