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3-13 21:22: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于都五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上课时间:2012年 9 月 日 星期六: 编制: 陈金元 审核:陈金元 蹲科领导: 教学班级 学习小组 组内编号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课题:《龟虽寿》 《过故人庄》 第1课时
学习目标:1、掌握作者及背景,了解诗意并背诵全诗。2、结合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3、背诵默写。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学习方法】诵读、赏析、讨论。
预 习 案
1、了解曹操、孟浩然的生平事迹。
A、《龟虽寿》作者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本诗是曹操所作乐府组诗《 》中的第四章。
B、《龟虽寿》体裁 诗, 言古风。
C、《过故人庄》体裁是 诗(格律),从内容看是
诗。作者是 ,朝代是 , 他 诗人。
2、熟读成诵。
3、给下列词语的注。
腾蛇( ) 老骥( ) 养怡( )
鸡黍( ) 郭外( ) 场圃( )
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竟时( )(2)骥( ) (3) 枥( )
(4)烈士( )(5)已( )(6)盈( )
(7)缩( ) (8)但( ) (9)养怡( )
(10)郭( )(11)面( )(12)把酒( )
探 究 案
1、有感情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理解诗意。
一、赏析《龟虽寿》
(1)表达作者人老志仍在的诗句是 ,
深情厚意就在悠然地举杯饮酒,闲谈农事中,反映了农村怎样的生活特点?
⑷尾联:合,收拢全诗。“就”暗含欣赏之意,再来做客,诗人分别时是什么感情?
⑸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检测案
1、下列对《龟虽寿》鉴赏不正确的是( )
a、这是一首抒发人生感慨的咏志诗。作者以神龟、腾蛇、老骥为喻,表明宇宙万物有生必有死,是自然的规律,人应该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业,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b、“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是全诗的核心。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c、“志在千里”中的“志”就是要统一全国。作者认为统一全国是符合历史的需要,决心为此奋斗终生。“老骥伏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都是后人常用以励志之语。
d、“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四句呼应诗的开头,在承认寿命有限这一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强调发挥人的主观作用,反映了诗人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龟虽寿》是一首抒怀言志、富有人生哲理的诗,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它怎样的人生态度和精神思想?全诗抒发作者何种思想感情?
3、“比”,是中国诗学传统,诗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句,就表达了诗人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你能从你所学的古代诗词中另举一例加以说明吗?
4、下面对《过故人庄》中“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一名句描绘的画面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画面:绿树把村子轻轻地环绕起来,青山在村四周远远地倾斜了。
(2)《龟虽寿》中强调了人的主观作用,表现出自己积极进取的旷达胸襟的句子是 , ; ,

(3)《龟虽寿》中点明诗歌主旨的诗句是 ,
(4)如何认识“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5)“盈缩之期,不但在天”体现作者何种哲学思想?
(6)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7)曹操所云:“养怡之福”指什么?
(8) 全诗抒发作者何种思想感情?学完曹操的两首诗后,比较《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你觉得他真的是阴险狡诈的吗?
二、赏析《过故人庄》
⑴首联交代了过故人庄的原因是什么?饭菜丰盛吗?诗人的心情怎样?用“鸡黍”,并一请就到,说明方宾关系怎样?
⑵颔联承接上文,写田庄风光。风景美吗?美在哪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⑶颈联由写景转入写人事。相聚饮酒的情形,把洒闲话,气氛融洽,
B、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C、两句诗运用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相互对应,十分工整。
D、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如“合”字表现了绿树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或“斜”字形象描画出村外青山又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强)
5、“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流露出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6、默写填空
(1)曹操的《龟虽寿》:最能体现诗人曹操慷慨激昂,壮怀激烈的情感的诗句(含比喻)是: , 。
, 。出自本文的成语: 。
(2)王教授已退休多年,仍在勤奋著书。如果要送他一幅书法作品,用曹操的诗句“ , ”作为内容就很合适。
(3)孟浩然《过故人庄》一诗中描绘优美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 。
(4)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中表现对朋友、对乡村的依恋之情的句子是: , 。
(5)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诗句: 。
(6)最能集中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情谊的句子: , 。
(7)《龟虽寿》中表达诗人为统一全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 。 ,

(8)诗人通过比喻来表达自己虽壮年不在,仍然雄心依旧的诗句是: , 。相同意思的诗句还有后两句,即: , 。
(9)诗人通过写景,表现农村自然和谐景色的诗句是: , 。
(10)诗人描写自己与友人畅谈农事,把酒聊天的开心画面的诗句是: , 。
(11)表达诗人对农家依依不舍,相约再来的诗句是:
, 。
于都五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上课时间:2012年 10 月 日 星期六: 编制: 陈金元 审核:陈金元 蹲科领导: 教学班级 学习小组 组内编号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课题:《题破山寺后禅院》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第2课时
1.知识目标 通过诗歌形象,深切体会诗的意境。2.能力目标 品味诗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并学会灵活运用诗中名句。
3.情感目标 结合背景,感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学习方法】诵读、赏析、讨论。
预 习 案
1、作者介绍:常建, 诗人。其作品往往通过对 的描绘,表现对大自然秀丽风光的 和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 ,歌颂 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时流露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本诗是常建的代表作。
李白,字 ,号 , (朝代)伟大的 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 。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 并称“ ”,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2、朗读古诗,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禅房( ) 潭影( ) 万籁( )
钟磬( ) 通幽( ) 都寂( )
3、了解诗歌一般知识。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五言律诗: 句;一句 字;
四联: 联、 联、 联、 联。
压韵字及压的韵:双句末尾一字押韵: 、 、 、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绝句,韵脚是: 、 、
探 究 案
1、有感情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理解诗意。
一、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
1、首联:上句“清晨”二字点明了 。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 之切。下句紧扣“清晨”描绘
4、王昌龄被贬龙标是什么季节?为什么?
5、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6、这首诗借明月抒发了么感情?
检测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
①描绘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意境深邃的诗句是:
, 。
②以动显静,因情生景、含蓄隽永的诗句是:
, 。
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启示的句子是:
, 。
比喻探寻幽远盛景乐趣的句子:
, 。
出这座寺院的全境: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 。
2、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3、“万籁此都寂”与“但闻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4、作者着力描写了后禅院景物的 幽静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襟怀?
5、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
二、赏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解释下面加横线字的意思。
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⑵闻道龙标过五溪( )
2、诗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__ _
_ ,____ 。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被誉为千古名联的句子:
, 。
写景的句子是:
, 。
表明入寺时间的句子:
,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①表达对友人深切同情的诗句是:
, 。
②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深切同情的诗句是:
, 。
③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托付给明月的诗句是:
, 。
①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
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
③“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
于都五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上课时间:2012年 10 月 日 星期六: 编制: 陈金元 审核:陈金元 蹲科领导: 教学班级 学习小组 组内编号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课题:《夜雨寄北》 《泊秦淮》 第3课时
1.知识目标 通过诗歌形象,深切体会诗的意境。2.能力目标 品味诗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并学会灵活运用诗中名句。
3.情感目标 结合背景,感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学习方法】诵读、赏析、讨论。
预 习 案
1、作者介绍:李商隐(813-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著名诗人。李商隐的诗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风格,正如周振甫所评:“有百宝流苏的绮丽,有千丝织网的细密,有行云流水的空明”,他的诗歌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开辟了一种新的意境,丰富了唐诗的艺术成就。
杜牧是 诗人,字牧之。太和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中书舍人等职。以济世之才自负,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其诗多讽谕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俊生动。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有《樊川文集》。
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诗中提到的 被称为“亡国之音”。
李白、杜甫在历史上有“大李杜”之称,李商隐合同时代的 则有“小李杜”之称。
2、补充背景:《夜雨寄北》这首诗是李商隐在一个雨夜写给他妻子的一封信。当时李商隐在巴蜀的一个州府(今四川三台县)做幕僚,妻子却在北方的长安居住,两地分居,长期不能相聚。
《泊秦淮》是杜牧游金陵,夜泊秦淮时所作。流经成内的秦淮河两岸,从六朝以来,一直是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诗人泊舟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的七绝,抨击那些沉湎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3、解释下面加横线字的意思。
⑴何当共剪西窗烛( ) ⑵却话巴山夜雨时( )
(3烟笼寒水月笼沙( )(4)隔江犹唱后庭花( )
二、赏析《泊秦淮》
1、一、二句是写 ,写了 、 、 、 等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 的感觉。  
“笼”的意思是 , “寒”字令你想到了 除了季节的冷外,还包含 之意。
2、“隔江犹唱后庭花”的“犹”字意味深长,蕴含了哪些丰富的内容?
3、“商女不知亡国恨。”真正的“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检测案
《夜雨寄北》
1、本诗中“却话”一词照应了“ ”。
2、诗中蕴含羁旅他乡的抑郁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 , 。
3、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

4、对本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第一句中的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B、一个“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
C、后两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以未来想象中的欢聚许诺友人,不仅是暂且宽慰自己,也是安慰友人。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令人的思绪在现实和想象的时空之间徘徊不已,由此表达思“君”的深情,觉得有点累赘。
5、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亲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亲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探 究 案
1、有感情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理解诗意。
一、赏析《夜雨寄北》
1、李商隐在信中究竟对妻子说了些什么呢?表达了个什么意思?
2、秋池——秋天的池塘,有什么特点?这雨是哪里的雨,哪个季节的雨?
3、“共剪西窗烛”意味着什么?“话”什么?
4、本诗共28个字,两次出现“巴山夜雨”就占据了8个字。后人对重复使用“巴山夜雨”评价极高,不仅是在声韵上回环和谐,朗朗上口,在表达上更有极强的表现力。第一个表现的是 ,第二个表现的是 ,重复的作用是

5、再读这首诗,看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感情,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泊秦淮》
1、本诗点名时间和地点的一句是 ,运用典故的一句是 ,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的一句是 。
2、诗中以烟雾笼罩寒水创造了一种凄清、幽冷氛围的诗句是:
, 。
3、诗人以商女犹唱,讽刺了不顾国难、只顾自己享乐的上层人物,这两句诗是: , 。
4、表现诗人的忧患意识(借古讽今)的诗句是 ,

5、对本诗中词语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寒水”寒冷的江水,指穿过南京流入长江的秦淮河。
B、“商女”,茶楼酒馆里侍奉客人的歌女。
C、“隔江”的“江”,指秦淮河,商女在岸上酒楼歌唱,诗人从船舱听去,所以说“隔江”。
D、“后庭”,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作的乐曲,历来被人看做“亡国之音”。
6、对本诗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笼”字,说出夜色的迷茫,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做了铺垫。
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图,寄寓诗人的忧愁与伤感。
C、商女热衷歌唱《后庭花》的靡靡之音,诗人意只在借批判她们的幼稚无知,沉湎于纸醉金迷的生活,而告诫统治者不要沉湎于享乐。
D、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加上活用典故,是唐诗中的优秀之作。
7、对本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互文见义,“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两个“笼”字连用,将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
B、从第二句中“夜”字可知时间,“泊”字告之诗人是乘船而来停在此处,“秦淮”“近酒家”五字晓知秦淮河畔为灯红酒绿之地。
C、第三句批评歌女纵情声色,醉生梦死,沉湎于歌舞升平,不知国之将亡而唱亡国之音,诗人耳闻目睹,心中激起无限的忧愤。
D、第四句里一个“犹”字意味极其深长,令人发历史的联想,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于都五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上课时间:2012年 10 月 日 星期六: 编制: 陈金元 审核:陈金元 蹲科领导: 教学班级 学习小组 组内编号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课题:《浣溪沙》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第4课时
1.知识目标 通过诗歌形象,深切体会诗的意境。2.能力目标 品味诗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并学会灵活运用诗中名句。
3.情感目标 结合背景,感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学习方法】诵读、赏析、讨论。
预 习 案
1、《浣溪沙》作者和词作的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十三岁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他是北宋前期较早的词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贵悠闲的生活,但他的词艺术成就较高,能以疏淡闲雅的语言写出较深的含义,音韵和谐,意境清新。这首词选自《珠玉词》。《浣溪沙》是词牌名,即曲的谱子。《浣溪沙》是一首小令,其格式是分上下两片(也叫上下两阕),各有三个七字句,一、二、三、五、六句押同一个平声韵。这首词写作者在暮春时节的思绪,表现了年华易逝的伤感。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传诵名句。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水现在江西吉水人。宋代人。南宋杰出的诗人。一生力主抗金,与龙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此诗是绍熙三年诗人在建康江东转运副使任上外出纪行之作。
2、晏殊是 时代人,在词的创作上属于 派,代表作是《珠玉词》。“浣溪沙”是词的 ,它选自 。
3、解释下面加横线字的意思。
⑴ 一曲新词酒一杯 ( )⑵小园香径独徘徊 ( )
探 究 案
1、有感情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理解诗意。
一、赏析《浣溪沙》
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1、杨万里描写夏季的古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小池》: ,
2、“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蕴含怎样的哲理?
3、赏析“拦”字的妙处。
检测案
《浣溪沙》
1、诗中有两句对偶句,被称为“奇偶佳对”,它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岁月无情的感概,原句是: , 。
2、追忆难忘欢聚,感叹流光易逝的句子是: ,

3、曹操在《短歌行》中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仅从对人生与时空关系的思考上看,《浣溪沙》与其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
4、对本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一曲新词酒一杯”表明词人常常饮酒助兴,犹喜填词,歌咏了自己富贵闲适的生活。B、“去年天气旧亭台”写眼前景物,面对着像去年一样的天气,、亭台,物是人非,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C、“夕阳西下几时回”写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D、全词六句,中间四句写眼前景物,并借以抒写伤春之情。同时表露了词人向往美好事物、奋发向上的情怀。
1.本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上阙写了什么?下阙又写了什么?
3.词中作者借助 、 、 、 、 及自己的观察与感受,书写对人生的体验,对人生的思考,做到了
结合,浑然一体。
4、词的上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夕阳西下几时回”暗含了怎样的哲理?
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试简析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1、诗人描写下山情景,同时蕴含着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 。
2、李玉同学刚升入初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感觉学习没有什么困难,于是学习有些松懈了。请你用《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的两句诗告诫他:
, 。
综合训练
1、孟浩然《过故人庄》写农村优美风光的诗句是:
, 。写农村劳动生活句是: , 。
2、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写出优美意境的句子是: , 。
3、李白对朋友寄托满怀思念的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抒发思念之情的句子是: ,
其他你知道的表达思友之 情的诗句有哪些?
4、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表现离别之情的诗句: , 。
5、唐诗人杜 牧常常感叹国事衰败,他在《泊秦淮》中,含蓄的批评了统治阶层只知享乐不顾国难之句是: ,
。你知道的抒发家国忧思的诗句有:
, 。
11.宋代婉约派词人晏殊讲究词的意境幽微、淡雅敦厚,他的《浣溪沙》中最能体现淡淡闲愁的句子是: ,

12.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蕴含人生哲理之句:
, 。
于都五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上课时间:2012年 10 月 日 星期六: 编制: 陈金元 审核:陈金元 蹲科领导: 教学班级 学习小组 组内编号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课题:《如梦令》 《观书有感》 第5课时
1.知识目标 通过诗歌形象,深切体会诗的意境。2.能力目标 品味诗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并学会灵活运用诗中名句。
3.情感目标 结合背景,感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学习方法】诵读、赏析、讨论。
预 习 案
1、《如梦令》作者简介: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1084-1151)。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观书有感》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侨寓建阳(今属福建)。曾任秘阁修撰等职。主张抗金,并强调备战。被主和派韩侂胄等目为“伪学”。平生广注儒学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均有贡献。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藕花( ) (2)争渡( )
(3)一鉴开( ) (4)那得清如许( )
探 究 案
1、有感情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理解诗意。
一、赏析《如梦令》
3. 结尾两句是议论,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它暗含了什么哲理?
4.其实我们接触过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回忆吗?
(1)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
, 。
(2)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
, 。
(3)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
, 。
(4)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这正是
, 。
(5)人只有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会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正是: , 。
检测案
《如梦令》
1、描写诗人醉意未消,不知归路的诗句是:
, 。
2、描写诗人划舟回家,误入荷塘,惊起飞鸟情景的诗句是:
, , , ,

3、起承上启下的诗句是: 。
4、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的诗句是:
, 。
《观书有感》
1、描写池塘如镜,将天光云影倒映入内的诗句是:
, 。
2、思如泉涌,文章一气呵成,正如《观书有感》中所形容的:
, 。
1.《如梦令》这首词的词牌名是什么?它属于词中的哪一类呢?
2.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
这件事是发生在词人写作的当天吗?( )
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 )
为什么要争渡?( )
为什么会误入?( )
既误入,慢慢划出来不行吗?( )
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 )
3.古人说:诗言志。意思就是写诗歌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或心境。那么,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了这么一种美妙的场景,表达了她的什么意愿呢?
二、《观书有感》
1、“半亩方塘”一鉴开”分别比喻什么?这一句涛该如何理解?
2.“天光”“云影”又比喻什么?
3、成语“源头活水”的源出句是:
, 。
4、借景喻理,说明只有思想永远活跃,接受种种不同新思想、新知识,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表现作者这种哲理性思考的句子是: , 。
5、蕴含“想要学问深,必须不断努力,常学才能常新新境界”的名句是: , 。
理解性默写
1、《观沧海》中表现诗人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 ; , 。
2、《次北固山下》中既是写景又被后人蕴含哲理的诗句是
, 。
3、《钱塘湖春行》中写春花春草情态的诗句是
, 。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用拟人手法用明月寄情的诗句是 : , 。
5、《论语》中揭示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 。
6、《浣溪沙》中被誉为天然奇偶的诗句是 :
, 。
7、《泊秦淮》中表达诗人忧愤之情的诗句是 :
, 。
8、学习中,我们要不断地积累、创新,方能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如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所说的那样:
, 。
9、《天净沙 秋思》中直抒游子羁旅之思的句子是:
, 。
10、《钱塘湖春行》中以小鸟的活动写出早春特色的诗句是:
, 。
11、奥运会在北京举办之时,中国人民向世界张开双臂,绽放笑脸。此可谓: , 。
12、学无常师,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孔子关于这一方面的名言是:
, 。
13、春天是诗人最绚丽的一笔,请从课内外积累的古诗中写出两句描写春天景物的句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