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考点 专题02 把握文本内容,概括故事情节 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考点 专题02 把握文本内容,概括故事情节 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7 22:40: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02




要点梳理
指点迷津
考点精讲
真题演练
The part one
The part two
The part three
The part four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现代文中的传记、回忆录、游记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和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涵在具体材料之中,是通过对人、事、景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的。记叙文的另一特点,就是以记叙为主,采用综合表达方法,包括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等。
一、记叙文的概念
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小说的情节结构: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二、记叙的六要素
1.按照××(要求),概括相关故事情节。
★题型一:概括故事情节
设问形式
①根据所给提示,明确填写内容对应段落,找出或提炼关键词句。
②仿照已给内容的句式或提示,概括事件或填写相关内容。
解题思路
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②人物+事件
答题格式
2.根据提示,填写故事情节或内容(填写表格)。
★题型一:概括故事情节
设问形式
1.按照××(要求),概括相关故事情节。
2.根据提示,填写故事情节或内容(填写表格)。
解题思路
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②人物+事件
答题格式
★题型二:概括多个事件
设问形式
1、按照××(要求),概括多个事件。
2、概括与某个人物或情节相关的多个事件。
解题思路
①划分情节(找线索、找事件);
②明确人物; ③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答题格式
人物+事件(概括多个事件时,要注意保持主语即主要人物的一致性)。
★题型三:概括内容或事物特点
设问形式
1.概括文章××段的主要内容。
2.概括某个事物具有哪些特点。
解题思路
①审清题干,明确题干要求,确定答题范围。
②划分层次,精准阅读,抓住关键,圈点勾画。
③提炼关键词语,或联系上下文概括相关内容④取干去枝,全面、分条概括(可根据题干赋分情况分条作答)。
答题格式
本文记叙(描写)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节选自朱自清《背影》)
【解析】首先明确题干要求为概括内容及我流泪的原因。由课文可知,文章重点描述父亲为我买橘子的事情,我流泪的原因是父亲买橘子动作的笨拙,体会到父爱而流泪。
【答案】写父亲过铁道给“我”买橘子。“我”被父亲诚挚的爱所感动而流泪。
题目:用—句话概括本段的内容,说说“我”流泪的原因。
1.作者为什么将自己的观点多次说成“书生之见”
2.请结合文本分析……的原因。
★题型四:概括内在原因
设问形式
①审清题干,明确题干要求,确定答题范围。
②精准阅读,针对题干关键词(xx部分、变化、联系xx),快速锁定内容,抓住关键,筛选、圈点勾画。
③联系文章内容、作者情感、主旨,探究深层原因,分条作答,精准表达
解题思路
题目:在这篇文章中,“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 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明确题干要求“我"对父亲的情感产生变化的原因;首先要找出“我”对父亲的情感变化有哪些。针对关键词“情感变化”,快速筛选、圈点勾画,可知:
①父亲送站时向脚夫讲价钱,“我”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耐烦、冷漠)②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笑他迂、不满)③看到父亲爬上爬下月台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我”流泪感动:(感动)④文末交代父亲的近况,表现“我”对父亲的理解与体谅。(理解)
【答案】“我”的情感发生变化,一是父亲对“我”很好,让“我”感动,二是“我”本来对父亲怀有深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父子双方境遇的变化。“我”对父亲的情感从冷漠、不满,慢慢变成了理解和思念。
《背影》“思考探究”
★题型五:文段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设问形式
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个、那些、其他、以上、云云、此……;
解题思路
①通常为往前找;前一句或前一段。
②找到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不是适合。
别把我当陌生人
尉克冰
①去年夏天,我去外地开个笔会。想要看看沿途不同区域的风景,决定去时坐火车。3000多公里的路途,我没有同伴。
②出发前,老公反复叮嘱我:“独自出行,注意安全。路上不要轻易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食物和饮料,只要离开位置,回来时一定要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弄得我还没出门就倍感紧张。
(2021·辽宁·中考真题)
③我刚走进火车包厢,一个男人也进来了,身后跟着个四五岁的小姑娘,大概是男人的女儿。过了一会,一个七岁左右的小男孩蹦蹦跳跳地过来了,他妈妈紧跟在后面。整体环境不错,我心里稍稍平静了些。
④晚上10点多,我锁好门,把手提包压在枕头下面。不知不觉,已到深夜。人们都睡熟了。突然,我在似睡非睡中听到窸窸窣窣开锁的响动,接着,哗啦一声,门被打开了。我看到,一个黑乎乎的脑袋探了进来,身体还在外面。不好,一定是小偷!我猛地打了个激灵,心跳到了嗓子眼儿,身体哆嗦,头皮发麻。他打探一番后,挤进门内。我不知从哪里来了勇气,顿时从铺上弹坐起来,大喝一声:“干什么的?”“我,我上车呀。”刚上车的男人被我的喊声吓了一跳。随后他将行李拖了进来,原来真是上车的。虚惊一场!
⑤昏昏沉沉的一夜过去了,我感觉过了一个世纪。早晨醒来,赶紧摸了摸枕头下面,包在。
⑥随便吃了早点,又躺下看书。中间出去了几次,回来后,我严格按照老公嘱咐的去做,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包厢里,孩子们在嬉闹,大人们都很安静。当我拿出零食吃的时候,挺想给那两个孩子。可我没有。
⑦“阿姨,你怎么躺了半天也不下来玩儿?”下铺的小姑娘仰着脸,忽闪着大眼睛笑着对我说。她把我从铺上唤下来,我就和他们几个大人聊了会儿,孩子们也不闲着,小姑娘唱歌,小男孩儿讲故事,我们的包厢里显得很热闹。
⑧“阿姨,吃荔枝吧!”小姑娘奶声奶气地说,接着递给我一颗饱满的荔枝。我愣了一下,赶忙说了声谢谢,接过荔枝,手有些颤抖,还有些僵硬。上车快一天了,我们都是各吃各的东西,谁都没给过孩子吃的。我想,上车前,他们的父母一定无数次告诫他们,不要接受陌生人的食物。同时我更害怕遭遇被拒绝的尴尬。
⑨接着小姑娘给每个人都发了一颗荔枝,没有人拒绝她。看着大家一起分享她的甜蜜,她笑得眼睛像弯弯的月亮湖。此刻我拿着荔枝,不敢面对孩子天真无邪、清澈透亮的眼睛。和孩子比起来,大人的世界有太多的顾虑。突然间,我觉得非常惭愧。
⑩那颗荔枝,我一直攥在手里,舍不得吃。小小的荔枝,如同两个世界的缩影。成人的世界如同荔枝皮,坚硬、粗糙,常有顾虑;孩子的世界如同荔枝瓤,柔软、晶透,充满善意。我们的小包厢渐渐成了快乐的大家庭,美食共享,格外香甜。我把最好吃的都留给了小姑娘,还让她坐在我腿上,给她讲故事,把她原来松散的头发编成漂亮的小辫,拍了很多照片。那天夜里,她是在我怀里睡着的。
第三天清晨,越过上千里寸草不生的茫茫戈壁滩,终于看到了茂密的树林。“快看,天山!”人们指着远处峻拔高耸、白雪皑皑的群峰喊着。
车停了。人们如潮水般从车身里漫出。我抱着小姑娘,她爸爸帮我提着大行李箱。孩子紧紧搂着我的脖子,趴在我肩上。出站了,外面人头攒动。要分别了,我依旧紧紧抱着孩子,我们脸贴脸。她父亲将她抱走的那一刻,她哭着大声喊:“阿姨!”我心里如此地不舍,背过身去……
手机响了,收到老公发来的短信:“出门在外一定小心,不要轻易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食物和饮品。”我笑了笑,走进人海中……
(选自《读者》,有删改)
时间 刚上火车 当天深夜 第二天 第三天 主要情节 “我”见到了同一包厢的乘客。 B 小姑娘给每个人分荔枝。 D “我”的心情 A 害怕 C 不舍 【答案】A:平静 B:“我”误把上车乘客当小偷。 C:惭愧 D:“我”与小姑娘下车告别。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能力。结合第③段中“整体环境不错,我心里稍稍平静了些”可知,A处我的心情可概括为:平静;结合第④段“我看到,一个黑乎乎的脑袋探了进来,身体还在外面。不好,一定是小偷!我猛地打了个激灵,心跳到了嗓子眼儿,身体哆嗦,头皮发……原来真是上车的。虚惊一场”可知,B处可概括为:“我”误把上车乘客当小偷;结合第⑨段“突然间,我觉得非常惭愧”可知,C处我的心情可概括为:惭愧;结合第 段“我抱着小姑娘,她爸爸帮我提着大行李箱。孩子紧紧搂着我的脖子,趴在我肩……我心里如此地不舍,背过身去”可知,D处可概括为:“我”与小姑娘下车告别。综上分析即可作答。
★阅读选文③~ 段,完成下面表格。
【答案】
A:平静 B:“我”误把上车乘客当小偷。 C:惭愧 D:“我”与小姑娘下车告别。
★阅读选文③~ 段,完成下面表格。
时间 刚上火车 当天深夜 第二天 第三天
主要情节 “我”见到了同一包厢的乘客。 B 小姑娘给每个人分荔枝。 D
“我”的心情 A 害怕 C 不舍
去艾青先生故乡
钱红莉
艾青先生故乡,是距金华市区很远的一个小村子。
先生老家,大极,无数房子,一进又一进,灰了,旧了。走着走着,至一中庭,天井储满白亮亮的阳光。墙壁阴影处,挂一匾额,《蒋氏家训》,松花黄的底,衬几行淡青的字:
一戒溺爱护短,要严慈相济。
二戒重男轻女,要一视同仁。
(2021·吉林中考真题)
三戒粗暴任性,要说服疏导。
“二戒重男轻女”——民国时期的乡绅,早有如此心胸眼界,着实了不起。艾青先生自小便生长于这样自由气氛的家庭,难得。
艾青先生家,至少有三十间屋子吧,陈列他各个时期的照片,犹如黑白老电影,将一名游子的一生,定格于故乡的庭院。离开众人,我一人自这间屋迈至那间屋,一点点了解他的生命历程……我在一张聂鲁达的生日宴会照前,徘徊良久——原来,艾青与聂鲁达处在同一时代。我的脑海里储存的,仅仅有艾青对于一位乡下妇女大堰河的深情,以及那首著名的家国之诗,却不知他足迹遍布东欧、南美,竟也去过聂鲁达的国度,参加他五十岁生日宴会。
看完墙上相片,再去陈列柜寻觅,无数诗集封面,已然泛黄,风一吹,似要折断。许多竖排繁体版本,让人有点儿恍惚,仿佛一脚踏入旧日时光。所有人影都是旧的,唯有思想簇新。
自旧到新,这里有一位诗人一生的路程。
十几位孩子站在厅堂,朗诵艾先生的名篇。稚嫩的脸,闪亮的眼,青葱的语气,阳光映射于孩子们光亮的额上,有白银一样的质地。站在阴影处,认真倾听这些孩子们的发声,一字一顿,语感、韵律以及内在的节奏……忽然感动起来,这是《诗经》里的中国,几千年了,这种民间的气质依然在,未曾消逝。
一群鸟一样欢快的孩子,有不少热爱写诗的。他们将打印好的诗,呈给诗人蓝蓝批阅。蓝蓝汗流浃背,毫无焦躁之气,一行一行认真地读着,赞美着。对每一个孩子,她皆不吝溢美之词。其中一个女孩,默默等在最后,腼腆不前。她的老师牵着她走向蓝蓝,帮她寒暄介绍……这位金华乡下的小学老师,很了不起,她在孩子们心里种上了诗歌的种子。
去年在黄山宏村,我们放弃午休,静静地坐在餐桌旁,听诗人树才讲自己如何启发孩子们写诗。今年在金华乡下,看蓝蓝大汗淋漓地赞美孩子们稚嫩的文笔。对于真正的诗人,我一直心存敬畏。如果说人类的文明一直在曲径通幽地流转,那么,诗人们是一盏盏明灯,照亮了许多光所不能抵达的幽暗角落。
一直相信,一个国家,只要有诗人在,它也就不至于沉堕到哪里去。诗歌的力量潜移默化,它并非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而是一片星光映衬另一片星光,是用心的陪伴,是清新的启蒙,也是永久的照耀。
我们去赤松镇,参观佛手园。来得不是时候,佛手的果实十月成熟,那时该是满目橙黄,雍容交错,像抒情的动词,生生不息,绚烂多姿。如今,一派青色,郁郁累累于枝头,温柔沉静。也好,人世过于喧嚣,适当的寡言,何尝不是一种净化?
出佛手园,远处有山,山中有岚,有云。岚清,云白,绸缎一般,棉花一般,曼妙而行,逍遥自在。除了爱,还有眼前这山川草木。小小人类身处自然,永不孤单。那些草木,那些动物,那些自然界中的生灵,各安其所,相处自洽。而人类,不免焦虑,屡屡焦虑,内在小宇宙紊乱,何不走到自然中,谦卑蹲下,去学习一株草、一颗露珠的宁静?
金华美食,名不虚传。吃到最为新鲜的菱角、莲子,有着自河里采下便来到餐桌的鲜嫩簇新。菱角、莲子这两样水中仙物,生熟皆宜。老菱角皮厚,需双手捧了,以尖齿叩开,吃相颇不雅观。老菱角要怎样吃呢?在小河之上,双腿悬空于老木桥,悠悠荡荡吹着藕花风,如此心无旁骛地吃起来,才契合人类的野性。
有一餐,晕车导致对肉类失去胃口,事后方知,那一道道肉类佳肴,正是大名鼎鼎的金华两头乌烹制而成。我一块也未品尝,但那餐饭,确乎吃出了诗性。只说平常无奇的猪尾、猪头、猪耳之流,是不好登大雅之堂的,但这也拦不住厨师的一颗匠心,他在这些庸常食物下,垫一张荷叶。正是这青翠无尘的荷叶,让一盘菜变得雅致起来。虽未动箸,我一直在观赏它,何其美焉。建于雅俗之间的美,接地气,又有底气,像汪曾祺的那些水墨画,哪怕一棵葱一瓣蒜,涵容不尽,怎么看,怎么美气。你能说一盘被荷叶衬托的猪头肉俗吗?不能,因为它让你看见了一颗诗心。
夜里,来自各地的诗人们,坐在灯光下,讨论“人文精神与诗歌”。所谓人文,莫非人性与文明。诗歌呢?如果土地的伦理,是长出庄稼,那么,诗歌的伦理,就是要有温暖的心肠。因为和冰冷的智力相比,我们更相信温暖的心肠。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答案】(1)十几位孩子站在厅堂,朗诵艾青的诗歌;(2)蓝蓝大汗淋漓地批阅孩子们的诗稿,并不吝惜赞美之词。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事件的能力。文中写到了与“诗”有关的事情有:“十几位孩子站在厅堂,朗诵艾先生的名篇。稚嫩的脸,闪亮的眼,青葱的语气,阳光映射于孩子们光亮的额上,有白银一样的质地……”,可概括出“十几位孩子站在厅堂,朗诵艾青的诗歌”;“他们将打印好的诗,呈给诗人蓝蓝批阅。蓝蓝汗流浃背,毫无焦躁之气,一行一行认真地读着,赞美着。对每一个孩子,她皆不吝溢美之词”,可概括出“蓝蓝大汗淋漓地批阅孩子们的诗稿,并不吝惜赞美之词”。
★1.艾青先生的故乡充满诗情。文中写了哪些与诗有关的事情?(写出两件即可)
【答案】因为诗人是一盏盏明灯,可以照亮幽暗的角落;诗歌具有潜移默化的力量,诗人能够影响人或国家积极向上。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句子含义一般与上下文有关,作者为什么对“真正的诗人”一直心存“敬畏”?此句应与后文有关,后文是“如果说人类的文明一直在曲径通幽地流转,那么,诗人们是一盏盏明灯,照亮了许多光所不能抵达的幽暗角落”,可概括出“因为诗人是一盏盏明灯,可以照亮幽暗的角落”;“一直相信,一个国家,只要有诗人在,它也就不至于沉堕到哪里去。诗歌的力量潜移默化……”,可概括出“诗歌具有潜移默化的力量,诗人能够影响人或国家积极向上”。
★2.文章画线处,作者为什么对“真正的诗人”一直心存“敬畏”?请分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