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灯笼》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灯笼》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8 22:43:2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2张PPT)
灯 笼
吴伯箫
新课导入
灯笼这个物品,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以及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年代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而且灯笼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伯萧的灯笼,看看在他的笔下“灯笼”到底有什么文化内涵吧!
中国的灯笼起源于汉朝初年,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经过历代灯笼艺人的继承和发展,灯笼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从造型上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中国的灯笼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利用各个地区出产的竹、木、藤、麦秆、兽角、金属、绫绢等材料制作而成。在中国古代制作的灯笼中,以宫灯和纱灯最为著名。
灯笼的由来
宫灯
纱灯
吊灯
走马灯
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年03月13日-1982年08月10日),原名熙成,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
吴伯箫一生鞠躬尽瘁,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繁忙的教育工作之余,他撰写了大量充满革命激情的散文,并翻译过海涅的诗《波罗的海》。代表作有《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等。
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也震碎了许多文人墨客们心中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含作者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却采取“不抵抗”政策,这使得吴伯箫感到十分愤慨,忧心如焚,怒火中烧,不吐不快。于是他在坚持教学的同时进行文学创作,用以排解满腔的愤慨。他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激越着爱国的热情,即使是在加快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里,也充满着这种爱国的激情。《灯笼》正是这一时期这种情感的具体表现。
争讼( ) 领域 ( ) 斡旋( ) 静穆( )
思慕( ) 怅惘( )
锵( )然 褪( )色 燎( )原
熙熙( )然 暖( )融融 马前卒()
人情世故( )
预习检测,读字正音
争讼(zhēnɡ sònɡ) 领域 (lǐnɡ yù ) 斡旋 (wò xuán ) 静穆(jìnɡ mù )
思慕(sī mù) 怅惘(chànɡ wǎnɡ)
锵(qiānɡ)然 褪(tuì)色 燎(liáo)原
熙熙(xī)然 暖(nuǎn)融融 马前卒(zú)
人情世故(rén qínɡ shì ɡù)
预习检测,读字正音
生词积累
斡旋:调停,调解。
幽悄:幽深寂静。
静穆:安静庄严。
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铿然:形容声音响亮有力。
垂珠联珑:形容宅第奢华。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4分钟)
带着问题思考:
1、课文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 是从哪些角度来抒写灯笼的
2、文章的层次应该如何划分?
作者的这篇文章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文化和情感两个角度来抒写灯笼。
课文脉络
第一部分(第1、2段):喜欢灯笼。
第二部分(第3~10段):作者由灯笼而引发的各种联想、想象,展示灯笼厚重的文化内涵。
第三部分(第11、12段):作者情感深化,展望光明,显示力量,抒发了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1、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2、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3、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4、 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5 、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喜欢灯笼
由灯笼产生联想、想象,展示文化内涵
感情深化
情感变化
深入探究
读完了全文,文章以“灯笼”为题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 :灯笼是本文的行文线索,文中的内容都是由灯笼引发的想象和联想。
内容:灯笼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有亲情,手中灯笼点亮,指引人们返回温暖的家中;有温情,村口红灯高照,慰藉着孤行客“四面虚惊”的心;有历史沧桑,宅第红灯高挂,显示着主人的地位与权势。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思想情感
本文回忆了“我”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文化层面及个人情感层面抒写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表达了“我”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来抗击敌人,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
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对课文的理解
吴伯箫的这篇散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他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富于想象,善于抓住一件事或不起眼的东西展开联想,回忆往事,憧憬未来,往往在文中营造一种有缘的氛围,仿佛是与读者面对面促膝谈心一般。作者由灯笼抒写了他的一些记忆,想到了祖父、母亲,想到了村口的红灯,想到了宫灯,更想到了将军挑灯看剑,想到了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感,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在纱灯上描红的雅致
对宫灯的想象
提着灯笼迎接祖父
上学放学母亲接灯
跟着各种灯跑
族姐家门的官衔灯


文化意义
情感意义
灯 笼
知识拓展
“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的事件。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
知识拓展
该事件的起因是日本军队炸毁自己修筑的南满铁路,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此次事件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端,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不抵抗政策,即日本在九一八事变后对中国发动全面侵略时,以张学良东北地方当局和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采取的消极不抵抗政策。
感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