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店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中考
生物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12题每题2分,13-16题每题4分,共40分)
1 - 5 BCCCA 6 -10 DCABC 11-15 BACBC 16 B
17.(共12分)
(1) 纸层析法 叶绿素对绿光吸收最少,绿光被反射出来
(2) 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气孔导度、羧化酶含量等 进入线粒体
和释放到外界环境
(3) 气孔导度不变,但羧化酶含量减少,CO2消耗速率降低
18.(共12分)
(1) 胰岛B
(2) 高 增加
(3) 甲组大鼠胰岛素缺乏,使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来获得能量,导致机体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增加
(4) 获得了因胰岛素缺乏而患糖尿病的动物,这种动物可以作为实验材料用于研发治疗这类糖尿病的药物
19.(共11分)
(1) 进行同株异花传粉,观察子代稻米是否具有香味
(2) a基因纯合,参与香味物质代谢的某种酶缺失
(3) 7∶9
(4) AaRr、AaRr
无香味抗病∶有香味抗病∶无香味感病∶有香味感病=4∶2∶2∶1
20.(共13分)
(1) 桑树、甘蔗 太阳(能)
(2) (含碳)有机物 一 (微生物的)分解
(3) 利用效率 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4) 1.2 kJ/(cm2·a)
21.(共12分)
(1) 抗体 血清成分复杂,对于是否会引起其他问题还存在不确定性(或需
要的血清数量比较大;或血清抗体含量少;或血清抗体纯度低,特异性差)
(2) 灭活的病毒(聚乙二醇、PEG、离心、电激、振动等均可)
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大量制备
(3) X基因的(一段)核苷酸序列
X基因的插入破坏了浆细胞生命活动必需的某些基因(或X基因没有表达,
所以不增殖)陈店实验学校 2021-2022 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生物学科试卷
第 I 部分 选择题
一、 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1-12题每题 2分,13-16 题每题 4分,共 40分。每小题均只有一个选项
符合题目要求)
1.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是一种膜蛋白。当血液中的血管紧张素Ⅱ与该受体结合时,可激活细胞内的第二信
2+
使 Ca 等,进而调节细胞的代谢活动,例如使血管壁平滑肌收缩,导致血压升高。这所体现的细胞膜
的功能是( )
A.分隔细胞与环境 B.信息交流 C.控制物质的进出 D.具有流动性
2.细胞含有多种多样的分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水既可以是化学反应的底物,也可以是化学反应的产物
B.葡萄糖既可以作为能源物质,也可以参与构建细胞
C. 氨基酸是水溶性小分子,只能在转运蛋白协助下进出细胞
D.与 RNA分子相比,DNA分子的稳定性要高得多
3.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功能复杂的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较多
B.能将染色质染成深色的物质有醋酸洋红、龙胆紫和改良苯酚品红溶液等碱性染料
C.细胞核是控制细胞代谢活动的中心,也是细胞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主要场所
D.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细胞分裂时期两种形态,严格说,只在细胞分裂时才出现染色体
4.越野滑雪素有“雪上马拉松”之称,是冬奥会的基础项目。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的血糖虽然不断在
消耗,但是其含量基本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该过程中补充血糖的途径不包括( )
A. 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和吸收 B. 脂肪转化为葡萄糖
C. 肌糖原直接分解成葡萄糖 D. 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
5.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分为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
是( )
A.格里菲斯认为加热杀死的 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基因使 R型活细菌转化为 S型活细菌
B.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没有证明 DNA是遗传物质
C.艾弗里认为 DNA是使 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即 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D.艾弗里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是设法把 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 DNA或蛋白质的作
用
6.科学家从大洋深处的某种细菌体内分离出了一种嗜冷性蛋白酶,并在其他反应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探
究了温度对该酶活性的影响(不同温度下反应体系的底物量充足,反应时间相同)实验结果如下图所
示,其中 A、B为实线和虚线的交点,C点为虚线与横轴的交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反应物剩余量相对值和酶活性相对值
B. A点制约反应物剩余量相对值的主要因素为该反应体系的温度
C. 若在 B点降低反应体系的 pH,则反应物剩余量相对值将增加
D. 由图可知,反应体系温度越高,该嗜冷性蛋白酶的活性越低
共 4 页 第 1 页
7. 多细胞生物要经历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等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分化与基因选择性表达有关 B.衰老细胞的呼吸速率减慢,细胞膜通透性改变
C.凋亡细胞的细胞核体积变小,细胞膜破裂 D.细胞的长大会受细胞表面积与体积比的限制
8.我国科学家利用二倍体竹子和二倍体水稻杂交,得到 F1,F1幼苗再经秋水仙素处理最终培育出新品
种,命名为“中华竹稻”。下列相关推理合理的是( )
A.F1幼苗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有 4个染色体组
B.培育“中华竹稻”的原理是秋水仙素诱发基因突变
C.“中华竹稻”自交,所得子代既有竹子,也有水稻
D.F1幼苗无同源染色体,属于单倍体植株
9.对现代进化理论的理解,错误的是( )
A.能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B.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C.突变与基因重组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
D.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确叙述是( )
A.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
B.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强
C.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也越强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11.为了探究乙烯对子房发育的影响,某实验小组以野生型番茄为实验材料,进行了如下实验。下列有关该
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实验组别 甲组 乙组 丙组 丁组
授粉情况 授粉 未授粉 授粉 未授粉
实验处理 施加清水 施加清水 施加乙烯利 施加乙烯受体抑制剂
子房是否发育为果实 是 否 否 是
A. 在对果实发育的调控作用中生长素和乙烯相互协同
B. 根据实验结果可知乙烯对果实的发育具有抑制作用
C. 植物体中的乙烯受体仅分布在成熟器官的细胞膜上
D. 不产生种子的子房由于缺乏生长素都不能发育成果实
12.用抗虫非糯性水稻(GGHH)与不抗虫糯性水稻(gghh)为亲本杂交得 F1,F1自交得 F2,F2的性状分
离比为抗虫非糯性:抗虫糯性:不抗虫非糯性:不抗虫糯性=25:2:2:7,据此判断 F1中两对基因
最可能的位置关系是 ( )
A . B. C. D.
13.线粒体外膜分布着孔蛋白构成的通道蛋白,分子量小于 5000Da的丙酮酸可以经此通道通过。线粒体
内膜由于蛋白质含量高导致通透性低,丙酮酸通过与 H+(质子)协同运输[利用 H+(质子)电化学梯度]的
共 4 页 第 2 页
方式由膜间隙进入线粒体基质,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丙酮酸经过孔蛋白进入线粒体膜间隙的方式为自由扩散
B. 丙酮酸从膜间隙进入线粒体基质没有消耗 ATP,属于协助扩散
C. H+(质子)通过质子泵由线粒体基质进入膜间隙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D. 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提高线粒体内膜对各种物质运输的速率
14.甲基化是指在酶的催化下,甲基由甲基化合物转移至其他化合物的过程。正常情况下,某害虫的基因
CYP4C64 可以表达合成少量杀虫剂解毒酶,但该基因某个位点发生突变,产生的 mRNA 经甲基化修饰后,
促进翻译使抗性增强,有关机理如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mRNA的碱基 A甲基化后,改变了碱基排列顺序
B. mRNA甲基化可以促进该害虫体内合成更多杀虫剂解毒酶
C. 抑制 CYP4C64的过量表达可以降低害虫对杀虫剂的敏感性
D. 敏感变为抗性的根本原因是 mRNA上的碱基 T突变为 A
15.赤霉素(GA3)和生长素(IAA)都能促进植物茎的生长,为探究赤霉素与生长素是否具有协同作用,研究人
员做了如下实验:利用不同浓度的 GA3 溶液和 IAA 溶液处理生理状态相似的 30cm 长的豌豆茎段,观察
其对豌豆茎段的影响,经重复多次实验后,结果如图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和相关知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在植物体中,合成赤霉素的主要场所是根冠和萎焉的叶片
B. 赤霉素和生长素都是通过促进细胞的分裂来促进豌豆茎段的生长
C. 由实验结果可知,赤霉素与生长素不具有协同作用
D. 该实验结果能体现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16.下图为大鼠视网膜局部神经细胞间的突触示意图。当 BC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甲膜内的突触小泡释
放谷氨酸,与乙膜上的谷氨酸受体结合,使 GC兴奋,诱导其释放内源性大麻素。内源性大麻素和甲膜上
+
的大麻素受体结合,抑制 Ca 通道开放;内源性大麻素与丙膜上的大麻素受体也能结合,并产生相应效
应。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内源性大麻素和甲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能使 BC 释
放的谷氨酸减少
B. 内源性大麻素与丙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能使甲膜上
Ca2+通道活性升高
C. AC与 BC间突触的突触前膜为丙膜
D. 上述调节是负反馈调节,该调节机制能维持机体的稳态
第Ⅱ部分 非选择题(共 60 分)
17.(12分)为研究供氮水平对某植物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某研究小组采用水培方法,每天定时浇灌含
不同氮素浓度的培养液,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各组植物幼苗叶片的相关指标,结果如
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注:羧化酶能催化 CO2的固定;气孔导度指的是气孔张开的度。)
(1)该植物幼苗叶片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方法是______,
叶片通常呈现绿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的因变量有____________,当培养液中氮素浓
度在 4 mmol/L条件下,该植物幼苗的叶肉细胞中,叶绿体
在光反应阶段产生的 O2去路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 4 页 第 3 页
(3)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当培养液中氮素浓度大于 8 mmol/L以后,该植物幼苗叶肉细胞间 CO2浓度会
变大,原因是_________。
18.(12分)某研究人员用药物 W进行了如下实验:给甲组大鼠注射药物 W,乙组大鼠注射等量生理盐
水,饲养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大鼠的相关生理指标。实验结果表明:乙组大鼠无显著变化;与乙组大
鼠相比,甲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升高,尿中葡萄糖含量增加,进食量增加,体重下降。回答下列问题:
(1)由上述实验结果可推测,药物 W破坏了胰腺中的______细胞,使细胞失去功能,从而导致血糖浓度
升高。
(2)由上述实验结果还可推测,甲组大鼠肾小管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增加,导致肾小管液的渗透压比正常
时的_______, 从而使该组大鼠的排尿量_____。
(3)实验中测量到甲组大鼠体重下降,推测体重下降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上述推测都成立,那么该实验的研究意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 1 点即可)。
19.(11分) 香米稻是种具有诱人特殊芳香的优质稻种,香味性状是优质水稻品种的重要特性之一。
(1)假设水稻品种甲的香味性状受显性基因(Y)控制,现有一株香米稻(水稻是雌雄同株异花的植物),
请写出一种既可判断其基因型又能保持其纯种的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设香稻品种乙的香味性状受隐性基因(a)控制,其香味性状的表现是因为香味物质 2 乙酰基 1 吡
喀啉(2AP)等累积导致,而 2 乙酰基 1 吡喀啉(2AP)等物质在细胞中是普遍存在的,请解释 a基因如何控
制香味性状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一块农田间行种植等数量基因型为 Aa和 aa的香稻品种乙,假定每株水稻结的子粒数目相同,收
获的水稻种下去,具有非香表现型和香米稻型的水稻比例应接近____________。
(4)水稻香味性状与抗病性状独立遗传,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为选育抗病香稻新品种,进行一系列
杂交实验。其中,无香味抗病与无香味抗病植株杂交的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性状 抗病 感病 无香味 有香味
数量 778 248 780 231
推测两个亲代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再将 F1 中无香味抗病类型分别与有香味感病类型进行杂交,则
产生的 F2表现型及其比例理论上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3分) 下图是“桑基鱼塘”简化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属于生态系统基石的生物有____________,它们所需的能量最终都来自于____________。
(2)蚕粪中碳元素可以以____________形式被鱼食用,这是第____________营养级的同化能量流向鱼,而
鱼产生的粪便可以作为肥料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后被桑树利用。
(3)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蚕粪、猪粪等再度被利用,体现了桑基鱼塘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
能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中的甘蔗必须在光照时间为 11.5h~12.5h 时才会开花,
这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4)科研小组又对蚕的能量流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表(数字为能量值,单位是 kJ/(cm ·a))
蚕摄入的能量 蚕粪便中的能量 蚕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蚕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47,8 25.4 ? 21.2
据表分析,蚕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的能量是____________。
21.(12分) 2020年初,武汉出现了不明原因的肺炎,经检测是由一种新型冠状病毒(NCP)引起的。科研人
员正在加紧研制生产 NCP的疫苗和探索相应抗体的制备。回答有关的问题:
(1)科研人员提出用康复者血清治疗新冠型肺炎,是因为康复者血清中存在____________(填“抗原”
或“抗体”),但该方法存在缺陷,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2)针对血清治疗存在的缺陷,研究者从治愈患者捐献的血液中提取浆细胞,然后用____________诱导
该细胞和骨髓瘤细胞发生融合。几经努力,最终生产出单克隆抗体,此种方法生产的抗体具有
____________________优点。
(3)科研人员还设想将控制无限增殖的基因(记作 X基因)转入人的浆细胞,构建出产生单克隆抗体的细
胞系。用 PCR技术扩增 X基因的前提是需要知道____________。若在浆细胞中的染色体 DNA上检测到 X
基因,但该浆细胞死亡或不能增殖,则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 4 页 第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