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赏析字词语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赏析字词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8 23:04: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讲 赏析字词语
强化方法
1. 常见修辞方法及赏析:散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有很多,诸如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反问等都会出现。这里就将比较常见的几种修辞方法及其用法进行整理归纳,便于学生总结积累。
比喻: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将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将平淡的语言生动形象化。
拟人:赋予人以外的他物以人的特征,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拟人不仅能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而且能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3)排比: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排比往往能够加强语势,增加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注意:由于忽略“排比需要由三个及三个以上的相似句子构成”这一要点,常常有学生将两个类似结构的并列句子误认为是排比)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夸张往往能够加强语言的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5)对偶:宇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对偶句子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6)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当然,其他的修辞手法也会出现,这就要求在遇到一些不常见的修辞手法时能做到及时积累。
常见描写方法及赏析:描写方法在散文中出现的几率很大,描写手法又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可分为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常常被用来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反映文章主题。
(2)环境描写又可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是对日月星辰、自然风光等的描写,可以渲染气年,烘托心情等;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生活场所、社会历史背景等的描写,可以起到揭示文章写作背景的作用。
特别要提到的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即对人物、景物、事件等对象的富有特点的地方进行细致的描写,作者往往会通过细节描写表达一些特殊的情感。
3.常见字词及赏析:此处的“常见字词”指一般情況 下的动词和形容词。
(1)经常会在散文的句子中出现连续性的动词,一般情況下,我们会把这些句子归为“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当然,也有某些向子中出现了单个的动词,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动词去体味作者通过句子想表达的情感。
(2)形容词在句子中出现的几率也很大,它们常被拿来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或属性,我们也就可以通过这些形容词去描摩体会作者对于人物某一方面的刻画或对于某一事件的情感态度。
二、规范要求
“答淮答全”是答题的最终要求,要做到这点需要答题者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规律,总而言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审清题干
在这类题目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对于答题有限制性的词。比如“下列句子生动形象”通常暗示答题者往“写作手法”方面答,“下列句子意蕴丰富”则暗示答题者答题倾向于句子背后的情感态度,而“赏析加点宇词”就更为直接地要求答题者通过对加点字词的理解去赏析整个句子。因此,看清楚题目会为你后面的答题提供一定的帮助。
2.理清层次
在解决审题之后,你需要对已大致产生的答案进行整理,这里主要是指在答题的过程中不要混乱,要有序的将你的答案进行组织,通常的答题格式如下:
(1)从修群方法或描写手法人手:本向运用了……的修辞(描写)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2)从词语人手:本句中的……一词,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一般情况下的语向赏析题,答题的顺序是先考虑写作手法,在没有明显写作手法后,再考虑句子中出现的关键性词语
例1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季羡林
①人一老,就容易忘事糊涂。
②我认识一位著名的画家,年过八旬以后,慢慢地忘事糊涂起来。我们于近半个世纪以前就认识了,颇能谈得来,而且平常也还是有联系的。然而,最近几年来,每次见面,他把我的姓名完全忘了。从眼镜后面流露出来的淳朴宽厚的目光,落到我的脸上,其中饱含着疑惑的神情。我连忙说:“我是季美林,是北京大学的。”他点头称是。但是,没过五分钟,他又问我:“你是谁呀!”我敬谨回答如上。在每一次会面中,尽管时间不长,这样尴尬的局面总会出现几次。我心里想:老友的确是老了!
③前几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在富丽堂皇的北京图书馆的大报告厅里举行年会。我这位画家老友是敦煌学界的元老之一,获得了普遍的尊敬。按照中国现行的礼节,必须请他上主席台讲话。但是,这却带来了困难。像许多老年人一样,他脑袋里煞车的部件似乎已老化失灵。一说话,往往像一些新手学开汽车一样,然不住车,说个不停,没完没了。会议是有时间限制的,听众的忍耐也决非无限。在这危难之际,我同他的夫人商议,由她写一个简短的发言稿,往他口袋里一塞,叮嘱他念完就算完事,不悖礼仪常规。然而他一开口讲话,稿子之事早巴忘到九霄云外。看样子是打算从盘古开天辟地讲起。照这样下去,讲上几千年,也讲不到今天的年会。到了听众都变成了化石的时候,他也许才讲到春秋战国!我心里急如热锅上的蚂蚁,忽然想到:按既定方针办。我请他的夫人上台,从他的口袋里掏出了讲稿,耳语了几句。他恍然大悟,点头称是,把讲稿念完,回到原来的座位。于是一场惊险才化险为夷,皆大欢喜。
④我比这位老友小六七岁。有人赞我耳聪目明,实际上是耳欠聪,目欠明。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其中滋味,实不足为外人道。但是,我脑袋里的煞车部件,虽然老化,尚可使用。再加上我有点自知之明,我的新座右铭是:老年之人,煞车失灵,戒之在说。一向奉行不违,还没有碰到下不了台的窘境。在潜意识中颇有点沾沾自喜了。
⑤然而忘事糊涂就一点好处都没有吗?
⑥我认为,有的,而且很大。自己年纪越来越老,对于“忘”的评价却越来越高,高到了哲学思辨的水平。苏东坡的词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他是把悲和欢、离和合并提。然而古人说:“不如意事常八九。”这是深有体会之言。悲总是多于欢,离总是多于合,几乎每个人都是这样。如果造物主不赋予人类以“忘”的本领,那么,我们人类在这么多的悲和离的重压下,能够活下去吗?人生下来,既能得到一点乐趣,又必须忍受大量的痛苦,后者所占的比重要多得多。如果不能“忘”,或者没有“忘”这个本能,那么痛苦就会时时刻刻都新鲜生动,时时刻刻像初生时那样剧烈残酷地折磨着你。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忍受下去的。然而,人能“忘”,渐渐地从剧烈到淡漠,再淡漠,再淡漠,终于只剩下一点残痕;有人,特别是诗人,甚至爱抚这一点残痕,写出了动人心魄的诗篇,这样的例子,文学史上还少吗?
⑦因此,我必须为我们人类具备“忘”的本能大唱赞歌。
⑧我还必须给“忘”大唱赞歌。试问:如果人人一点都不“忘”,我们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选自《怀旧集》,有删改)
请从修辞手法角度品析下面句子的语言特点。
到了听众都变成了化石的时候,他也许才讲到春秋战国!
精要总结
题目要求赏析角度为修辞手法,所以只要不脱离题目范畴,即可算正确,故答案也可以表达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听众比作化石,将老友的讲话比作中国历史,生动幽默地将老友讲话没完没了、忘事糊涂的形象呈现出来”
思路点拨
初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角度为拟人、比喻、奇张、反复等,所以在思专此题时,找准修辞手法,运用标准的“本句运用了……的修辞(描写)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答题格式,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
运用夸张的修群,将老友讲话没完没了的特点无限夸大,生动形象地将老友忘事糊涂的形象呈现出来。
例2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黑发底下
简默
①父亲如书,我是他的再版。从头到脚,我们神奇地保持一致,像是隔着上下三十年的同一个人。
②我们都顶着一头坚硬的黑发,它仿佛舍有铁质,根根向上,挺立如戟。抬手轻轻拍打,会发出稠密结实的“嘭嘭”声,像电流穿透掌心击中身体。在我们个体生命的海拔上,它高高在上,乌黑茂盛,像潜藏在大地深处的煤一样不说话,我们在它底下日复一日地生活着。
③小时候,我们一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一到星期五,天麻麻亮,父亲就独自一人趟着露水,一根扁担挑起两只箩筐,走上弯弯山道,到几十里外的深山里去挑煤来烧。傍晚踏着夕阳,挑了满满两箩筐煤回家,正赶上吃晚饭。母亲给他准备一只杏儿大的杯子,盛满酒,父亲端起酒,贴近唇边轻抿一下,仿佛浑身的困乏与疲累也被这杯酒解除了。母亲就在这时瞥见了他黑发中躲来躲去的几根白发,惊呼道:“哎呀,你都有白头发了。”说着,她拨开发丝,小心翼翼地拔下那几根白发,摊到父亲掌中。
④那白发寥寥几根,躺在父亲掌心,枕着纵横的掌纹,银光闪亮,像是会发光的羽毛。
⑤南方的冬夜沉静如石,落入幽深漆黑的古井中,漫长而冷清地守望黎明。天难得地飘起了雪,越飘越大,压在银杏枝头,,不时可以听见树枝清脆的断裂声。狭窄的厨房里,头顶豆灯光,炭炉傍墙站立,烧壶沉默不语,散发淡淡的热量。我们一家国炉取暖。父亲注视着我和弟弟,就像牧人盯着两只可爱的羊羔,问道:“你俩谁给我拔白头发?一根一分钱。”正在打瞌睡的我们顿时来精神了,抢着拔。
⑥父亲的白发不多,稀稀疏疏地像微薄的雪花撒入广衣的黑土地,倏忽拧身捉迷藏似的躲了起来,在灯下实在不容易寻找到。每拔到一根,我们都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溅起一片响亮的欢呼。一晚上下来,收获并不多。
⑦然而,明明头天晚上拔光了,可是,过了一夜,父亲的白发叉蹄出了一些,似乎拔的速度总也赶不上蹿的速度。一到晚上,无所事事的我们还是乐意给父亲拔白头发,我们只是觉得自己长大了,父亲坐着,我们站着,我们与父亲一样高了。一个个冷寂无聊的冬夜很快蹑手蹑脚地溜走了,我和弟弟同时分享着一个心照不宣而且自鸣得意的秘密。
⑧等我们都上学了,父亲不再叫我们拔白头发了。生活的困窘和难以排遣的忧愁日渐沉重地压迫着他,他的白发越生越多,几乎占据了“半壁河山”,一眼望去,触目惊心。我想他除了怕耽误我们的功课外,可能连他自己都泄气了,听任那些白发喧嚣地恣肆疯长。
⑨后来,父亲被病魔缠身,惊心动魄的手术后,就是不停地吃药、打针,各种治疗……他的头发很快就掉光了,露出了空荡荡的头皮,一根不剩地失去了他无比珍爱的头发,他不得不戴上帽子。不知道为什么,我竟觉得掉了头发的父来是丟了羽毛的孔雀或凤凰,在人群中有些落寞。
11有一天我忽然提起儿时拔白头发的事,父亲一愣,马上孩子似的笑了,瘦削的脸颊上猛地腾起了两片火烧云,沉浸在对往事的愉悦回忆中。良久,才慢悠悠地说:“那时,你俩真淘气,老是拔了黑发糊弄我。”
12秘密像包袱被父亲轻描淡写地抖开,我有些无地自容。在岁月面前,一天天变老的父亲曾束手无策,试图借助剔除白发来抗拒生命的一次次落雪,赶在大雪封山以前挽留住某些悄悄远行的记忆,这很像一个农大靠铲掉杂草来保护庄稼的成长。可我们顽皮的行为却在加快岁月流逝的脚步,我们以帮凶和同谋的身份与父亲鲜明对立。
13今天这个日子,在父亲积雪一样飞速消融的生命海拔上,我多么想为他种下一头黑发,让他重新骄傲地穿过人群,像煤被阳光点燃。
14但岁月如流水,匆匆逝去,不舍昼夜,无法回头。
(本文有删改)
请从描写方法赏析下面的句子。
有一天我忽然提起儿时拔白头发的事,父亲一愣,马上孩子似的笑了,瘦削的脸颊上猛地腾起了两片火烧云,沉浸在对往事的愉悦回忆中。
精要总结
这种题型比较直接地点明赏析的要求,一般我们需要在句子中找到最主要的手法来作答,有些时候,一个句子可能有多种手法,我们在判断主要写人还是写景或写事的同时,就要將储备的相关手法的知识在脑海中罗列,以便筛选出最佳答策。
思路点拨
文题要求赏析的这向话显然是对父亲的人物描写,我们不难发现〝愣”“笑”"騰起了两片火烧云”等是属手人物描写中的神态描写,虽然也有比喻,将“父亲的红脸”比作“火烧云”,但是作者主要还是通过神态描写,表现父亲在我们提起儿时拔白头发事情时的一种回味和幸福的感受。
参考答案
运用神态描写(肖像描写)的方法,表现父亲回忆往事时心情的愉悦。
例3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乡间蜂事
周灿
①在乡间,蜜蜂这种小精灵是极受欢迎的。
②乡人对堂前的燕子、屋后高树上的喜鹊窝总有一种特别的情感。其实喜鹊、燕子并不能为他们带来些许物质上的指望,但他们认为自家屋子周围有这些生灵的鸣叫与飞舞,家中就会增添许多热闹的气氛,艰辛的生活也就仿佛多了许多盼头。
③而对蜜蜂,乡人更视其为天虫地宝,他们坚信只有家庭平安、和顺,蜂群才会嘤嘤嗡嗡地飞到那家定居下来。蜂群会让主人家好几天都眉开眼笑的,一则可以取蜜,有一份口福,更重要的是那些飞舞的小精灵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份热闹、一份希望、一些艰辛生活之外的憧憬。
④到了分蜂时节,自家木屋板壁的缝隙处有了拖长后腿慢慢悠悠探查的“向蜂”时,乡人就会放下一天的活计,匆忙从楼上取下一个半米高的國木桶来,认真扫去桶上的灰生,朝桶盖上面喷些淡盐水或涂抹些蜂蜜,再把木桶小心翼翼地置放在“向蜂”探查的地方,然后静静地仁立一旁,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蜂群的到来。眼见着飞舞的“向蜂”愈来愈多,一旁的乡人就格外有精神,如若一切顺利,不久之后就会有一群蜜蜂嘤嘤嗡嗡从天而降,照照攘攘钻进圆木桶里。那样的情景会让一旁的乡人高兴得手舞足蹈。然而多数时候是热闹一阵之后,“向蜂”们舔净桶盖上的蜂蜜便各自散去,场面渐渐冷清下来,最后只余下一个孤零零的圆木桶和旁边一颗颗失落的心
⑤然而蜜蜂的爽约丝毫不会影响乡人们对共期盼的热情,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小精灵的到来很不容易。
⑥在分蜂时节,有蜂群的人家大多会有人在家守着家中那些宝贝,一旦分蜂了,待蜂群出门一小半,乡人就念忙用早巴淮各好的水不断地向蜂群前瑞没去,蜂王身上沾了水不能运飞,蜂群会就近树技上结成球状,主人家就会乐呵呵地拿一个蜂桶盖把他们“招请”回去,安置在另一个空桶里。有时蜂群飞到半途,飞得低了些,被山坡上干活的乡人发现了,那人就会急忙扔下手中的农活,抓起地上的泥沙,一路迫赶着不断朝蜂群扔去。蜂群经不住这有些蛮橫的挽留,只好停留下来,而那追蜂人便欢天喜地地奔回家取蜂桶去。还常会见一些乡人左手举着蜂桶盖,右手捏着小枝叶轻轻向上扫着结球的蜂群,嘴里还念念有词:“蜂王上盖,
蜂王上盖……”等到蜜蜂全部爬上蜂桶盖,才会长长地舒出一口气,小心翼翼地端着蜂桶盖回家去。
7北时乡人的话题多是关于蜜蜂的。得到蜂群眷顾的人家自是说得眉飞色舞,欢喜之情溢于言表,仿佛生活一下子亮堂起来了。,而那些没有蜂群眷顾的人家自是神情黯然,然而也并没有完全心交意冷,他们默默地收拾好自家的蜂桶静静等待着--不定哪一天蜜蜂就会来了呢。
⑧在少有的空闲时节,乡人最愜意的事情英过于搬一把椅子端一杯茶走到蜂桶旁坐下,看着蜜蜂们匆忙的身影,听着蜜蜂们喻嗡的闹声,看着听着竞有些困了,就在椅子上小憩一会儿,那小憩的梦中一定有热闹的喻嗡声。
⑨取蜜是一件紧张而刺激的工作。乡人常常在漆黑的夜晚,先把蜂桶倒过来,然后用另一个蜂桶扣在倒着的蜂桶上,再用木棍急促地敲打下面的蜂桶,蜂群受惊,便匆忙向上爬去,估摸着蜂群都到上面的蜂桶里去了,这才把那蜂桶挪开,用小刀把蜂桶的蜂蜜割取下来,一层一层地轻放在准备好的盆中。这时那紧皱不安的眉头才舒展开来,闪着亮光的喜悦就挂满了整张脸。取下的蜂蜜无论多少,乡人总会给邻里送一些尝尝,让大家一起分享自家的甜蜜。
10乡人看看蜂桶中稳定下来的蜂群,看看空中依旧飞舞着的蜜蜂,心中比吃了蜂蜜还要甜,觉得日子因为蜜蜂带来的热闹而变得格外甜美。
(本文有删改)
下面文段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还常会见一些乡人左手举着蜂桶盖,右手捏着小枝叶轻轻向上扫着结球的蜂群,嘴里还念念有词:“蜂王上盖,蜂王上盖……”等到蜜蜂全部爬上蜂桶盖,才会长长地舒出一口气,小心翼翼地端着蜂桶盖回家去。
精要总结
赏析类题目主要是考查学生对语言效果的把握。常见的问法不同,答题的侧重也有所区别,该题明确“文段的语言富有表现力”,那么我们在赏析过程中需要特别留意有特点的词语,从修辞、描写或者感官等角度着手思考。
思路点拨
本题要求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首先要观察文段的语言特色,我们不难发现文段中的“左手举着”右手捏着”向上扫着”“念念有词”等词语是从动作的角度表现分蜂之时乡人的小心翼翼,而同时“蜂王上盖”“蜂王上盖”的念念有词,“长长地舒出一口气”等又凸显着乡人的期许和得文不易的喜悦,可见这一处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乡人在分蜂之时的情态。
参考答案
文段运用了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地表现了在分蜂之时,乡人对待这些得之不易的宝贝的小心、虔诚和难以掩饰的喜悦头奋的心情。
习题练习
枯萎的蒲公英
叶子
①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触一触还是有着沁骨的凉。冬以它的冷漠,裹挟尽百花的艳影,留一地斑驳的枯黄。我不由得竖起大衣的领子。蓦地,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
②那是一株怎样的蒲公英!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A】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也是呢,霜一次又一次从天而降,树叶渐渐飞去,草茎慢慢垂下头来。生命的“红灯”,已经在不远处,正一点点逼近自己,那就用尽全部的力,贴向地面,贴向地面……这就是蒲公英最聪明、最刚强也最负责任的举动。他们明白,要想延续久远,就不能把头昂得太高,这样才能把最沉实的爱,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儿女。
③我的心不由得疼了一下,这像极了我的母亲。
④去年的这个时节,冬阳阻不住东奔西跑的北风,正如我阻不住我八十岁老母的脚。她在楼下,为我寻挖着蒲公英。“经霜的婆婆丁(蒲公英的俗称)能消炎败火,你这嗓子,应该吃点。”
⑤她半弓着腰,在衰草连片的枯黄里,神情专注地寻找那一小簇一小簇的绿。她时不时地弓下腰,用那曾经丰腴饱满而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检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有些蹒跚。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为了让孩子们正常地进入学校,她携夫带子,脚板直探向千里外陌生的异乡;为了一家老小能吃上饭,她不分白天和夜晚,不惧严寒和冰霜,用那细小的绣花针,绣出蟒袍上那呼之欲出的龙的模样,再用一双脚板,驱北风,走冰路,登火车,为一家换回不很丰裕的口粮。
⑥【B】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白的蒲公英种子。它是想探寻那丝丝缕缕里,藏着多少生活的艰辛?那就去问问太阳和月亮,几十年晨昏的默默相伴,它们如何把一个面如花、发如墨的纤纤女子,伴成了眼已花、头覆雪的颤颤老妪!探询那长长短短里,浸着多少爱意的疲累?那就去问问星辰,千千万万次的斗转星移,如何刻录下一个个儿女渐渐长大的足迹,还有母亲的血泪和汗滴。
⑦渐次地,她的儿女乘着她那用善良、勤苦织成的爱的伞,找到自己生根发芽的一片片土地。她的脚,不怎么好用了——移动缓慢,脚步蹒跚,但她的心,还是不断地牵挂,就像那天,风在楼下,母亲在楼下。
⑧如今,母亲已去,留一棵蒲公英在这冬日里与我面对。我伏下身,看着那泛黄的叶片,眼里就情不自禁地盈满了泪。我伸出手指,沿着叶脉轻抚,与你对话。你知道,你知道你碰到了我心里最柔软的角落,它在疼吗?在我疼惜的泪光里,我看到你透着如铁的刚强与坚毅,打着爱的“旗语”,温暖着我层层叠叠的孤寂。
⑨一阵风吹过,蒲公英的叶子触碰着我的手指,散着阳光融融的暖意,如轻柔的爱抚,久久不去。
1、文章第②段的描写突出了蒲公英____________的特点。(3分)
2、文章两次提到“我”的心“疼”,结合全文说一说为什么“疼”。(5分)
3、请从文中画线的【A】【B】两处任选一个句子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4分)
4、试分析文章最后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一、1、刚强坚毅(生命力顽强) 点拨:从“透着铁一般的绿”“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霜一次又一次从天而降”“刚强”等词句可以看出蒲公英的刚强坚毅。
2、①为母亲的付出而心疼;②为蒲公英尚在、母亲已逝而心疼。
3、示例一:【A】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蒲公英紧贴地面、努力生长的状态鲜活地表现出来。
示例二:【B】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母亲的白发比喻为蒲公英种子,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母亲的白发,突出了母亲为子女的辛勤付出。
点拨:答题时应注意题目要求,“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须先点明使用的修辞手法,再分析表达效果。
那年花开
钱海燕
夏季,是栀子花盛开的季节。那纯洁的花瓣,幻化成一张张灿烂的笑脸,那弥散在空气中的花香,凝聚成记忆中的欢声笑语。那些深藏在记忆深处的想念,便随着这清新的栀子花香弥漫开来。
初三那年,我对写小说特别感兴趣,经常把自己写的小说拿给班里的好朋友看,他们都夸我写得好。我高兴极了,写得更起劲。有次上课的时候,一位同学偷偷看我写的小说,被老师抓个正着,于是我被请进了老师的办公室。
“这么闲啊?”班主任徐老师拿着我写的小说,摇晃着举到我面前。
“老师,我写小说没有占用课堂时间,都是在作业做完了以后再写的……”我吞吞吐吐地说。
“作业做完了,再做其它的练习题巩固啊!要知道,你现在上初三,正是关键的时候,怎么还有空写这些东西!”徐老师显得非常失望。
“老师,我保证以后再也不写了,您别生气。”我小心翼翼地说。
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墙上的钟“嘀嗒嘀嗒”地走着,仿佛在敲打着我的心,我紧张得快要窒息了。
谁知他看完后,对我说道:“文笔很不错嘛!不过目前学业最重要,千万不能因为写小说而影响了学业。我倒是很愿意做你的第一个读者。”他顿了顿,接着说道:“我这里有杂志社的征文启事,你可以试着投稿。”我听了他的话,惊讶地抬起头看着他。看到他脸上微笑的表情,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征文比赛。不过出师不利,什么名次都没有得到,我气得把稿纸全部撕掉,发誓再也不写小说了。徐老师得知后,又把我喊到了他的办公室。
“喝杯茶吧。” 徐老师温柔地拍拍我的肩膀,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递到我手上。“今天找你聊聊,给你讲个故事。”看着我沮丧的神情,徐老师微笑着说道。
“在伊朗德黑兰的一座宫殿,人们会欣赏到世界上最美的建筑。宫殿的天花板和四周墙壁都闪闪发光,好似镶满璀璨的宝石。但如果你走近细看,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宝石其实只是普通的玻璃碎片。”听到这儿,我疑惑地看着徐老师。
“建筑师原本打算把当时十分珍贵的镜子嵌进墙面。镜子运到的时候,不小心被工人打碎了,工期又非常紧张,再运镜子已经来不及了,建筑师灵机一动,把那些碎裂的镜片敲得更小,镶嵌在天花板和墙壁上,从远处看,那些镜片就像是钻石一样熠熠生辉。”
“这太神奇了!”我不由得惊叹道。
“是的,”徐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的挫折,谁的梦没有被打碎过?挫折是把双刃剑,既会让你感受到失败的痛苦,又会让你快速成长。听说你把稿子撕成了碎片,希望你能把失败的碎片,变成成功的宝石。”
听了徐老师的这番话,我重拾了信心,写作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有越来越多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在那年中考中,我发挥出色,作文得了满分。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常态,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
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
(选自《中学生阅读》2016年第 2期,有删改)
1、根据文意,说说文题“那年花开”的含义。(2分)
2、文中徐老师给“我”讲“建筑师的故事”有什么用意?说说你的理解。(2分)
3、结合语境,品读下面的两个句子,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①“……都是在作业做完了以后再写的……”我吞吞吐吐地说。
②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常态,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
文中的徐老师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段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1)答:“那年花开”指的是初三那一年在老师的鼓励下,“我”重拾了信心,获得了成功.(或:“我” 重拾了信心,越来越多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中考作文得了满分.)
(2)答:徐老师用“故事”深入浅出地说明失败可以转化为成功的道理,鼓励和开导“我” 化挫折为成功的动力.(或:说明了“挫折是把双刃剑,既会让你感受到失败的痛苦,又会让你快速成长”的道理,鼓励“我”将失败转化为成功的动力.) (意思相近即可)
(3)(1)答:“吞吞吐吐”的意思是说话有顾虑,想说又不敢说.这个词语写出了“我”当时害怕老师批评的紧张、不安的心理.(2)答:“一反常态”的意思是突然改变了平时的状态.这个词语写出了徐老师得知“我”中考作文得满分后行为的巨大反差,突出了徐老师内心的喜悦和兴奋. (意思相近即可)
(4)从耐心看“我”的小说,愿意当“我”的读者,引导“我”投稿这些情节可以看出徐老师是个赏识学生,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好老师;从“我”失败后,主动约“我” 谈心,用“故事”来引导“我”等情节,可以看出徐老师是个始终关注学生成长,有教育智慧的好老师. (准确概括形象2分,结合选文分析2分.
当爱抵达深处
安宁
⑴父亲一辈子都没有学会说好话听,别人给他送的东西,他瞅一眼成色,便说,值不了多少钱。甚至有一年,因为与他吵架,为了弥补自己心内的愧疚,我用攒下的钱,从小摊上给他买了一件衬衫。回家后以为他至少会给我一个宽容的微笑,却是没想,他只淡淡瞥一眼,便下结论道:“一看就是地摊货。”我当时便眼泪哗哗涌了出来,与他大吵了一通,且发誓,这辈子再也不会给他买任何东西。
⑵尽管为了父亲的这张刻薄嘴,母亲没有少跟他发脾气,但他依然我行我素,从来不顾及别人的颜面。所以我最初工作的两年里,每次回家,从没有单独给他捎过什么礼物,只将钱打到他的卡里,便算尽了孝心。母亲便私下里小心翼翼地开导我,说,如果有时间,记得给你爸买件衣服;要不,只给我买,穿得时候,在你爸面前会觉得不好意思的。我听了便笑,说,即便是把一个城市,给他买回去,怕也得不到他一句好,不如不买,给钱省心。母亲听完便叹气道:“可是你爸他其实不缺钱呢。”
⑶尽管心底不太情愿,但还是不想让母亲太过伤心,便去了茶叶市场,买了半斤可以养胃的上等普洱茶。回家后一样样地将给家人买的东西拿出来,父亲习以为常地在分发礼物的时候,到阳台上去吸烟赏花。等母亲将一袋包装精美的普洱茶,递到他的面前时,他稍稍诧异了片刻,随即便疑惑地问道:这是女儿专门给我买的么?母亲笑道:“咱家谁的胃最不好,当然这普洱茶就是送给谁的。”隔了阳台的门,我看见躺椅上的父亲,没吱声,却是眯起眼,对了阳光,将那上面的说明文字,凝神看了许久。
⑷第二天吃过午饭,一家人泡茶喝。我看见父亲很小心地将自己的专有茶叶拿出来,捏了一些到茶杯里,便又细心地封好口,放进了抽屉。几分钟后,我听见父亲端着茶杯,一脸惊喜地赞道:“果真是好茶呢,喝到胃里像是熨烫过一样舒服。”我假装没听见,继续看自己的电视,小弟却是突然叫道:“爸,你端错茶杯了耶!那是我泡的绿茶,都喝好几遍了,你的普洱还在桌上放着呢!”
⑸那一刻,全家人的眼光,都聚焦到父亲身上。而父亲,就这样尴尬地端着那杯已经喝乏了的绿茶,不知如何进退。是母亲出来打圆场,说,你爸那是因为心里美,所以喝什么都觉得香,心情不好的时候,万元的茶叶他都不一定喜欢呢。父亲这才忙不迭地附和:“可不是么,今天心情出奇地好呢。”本以为他的面子,就这样保住了,一旁的小弟,却是嘻嘻笑道:“爸爸是在说谎呢,他平时最讨厌喝绿茶了,怎么今天就这么特别,喝到口中都觉不出是什么味道来?还不是因为我姐今天终于给他买了礼物,他才这样圆滑地说好话,来讨好姐姐嘛。”
⑹父亲的脸,在小弟直白的解释里,终于红了又白,白了又红。最终,将手中那杯绿茶啪地放到桌上,转身去了阳台。我看着他瘦削的脊背,还有颤抖着点烟的手指,一颗心,突然地就软下去。默默端起那杯还没有品过的普洱茶,走到烟雾缭绕的阳台上去,柔声说道:“爸,尝尝我买的普洱,好不好喝,如果真的好,以后每次来,我都买给你。”
⑺父亲终于转过身来,接过茶杯,一小口一小口地喝着,而我,则没有听他的评语,就悄无声息地走了开去。我知道这个始终不肯向任何人妥协的男人,当他“糊涂”到分不清绿茶与普洱的时候,那只是因为,他对自己的女儿,爱得太深。
⑻而每一份爱,抵达最深处的时候,当都是这样地不辨是非与对错吧。
1、根据(1)(2)段的内容回答,为什么我与母亲会和父亲发生争吵、闹脾气,并且“父亲习以为常地在分发礼物的时候,到阳台上去吸烟赏花” (4分)(温馨提示:此处有两问)
2.赏析下列画横线的句子。(4分)
隔了阳台的门,我看见躺椅上的父亲,没吱声,却是眯起眼,对了阳光,将那上面的说明文字,凝神看了许久。
3.请你结合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中人物的心理。(4分)
(1)父亲的脸,在小弟直白的解释里,终于红了又白,白了又红。
(2)而我,则没有听他的评语,就悄无声息地走了开去。
4.作者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使文章波澜起伏,请你试着找出一例并加以分析。(4分)
1.因为父亲说话刻薄,或不会说好话;我每次回家,从没有单独给他捎过什么礼物,父亲习惯了没有他的礼物。
2.动作描写,生动形象细腻传神地写出了父亲收到普洱茶时仔细阅读普洱茶说明的情态,表现了父亲收到女儿的礼物时暗暗激动和高兴的心情。
3(1)写出了父亲被弟弟揭穿了他的谎言, 有些不好意思和尴尬的心理。
(2)写出了我不需要答案,已经明白父亲对我爱的深沉。
4.示例一:我对父亲说刻薄话的不满和冷落,与后文我对父亲的理解形成对比。突出强调了父爱的深沉和我对父亲的愧疚,理解,爱和感激。
示例二:父亲之前收到礼物的刻薄和父亲收到我送的普洱茶的欣喜形成对比。突出强调了父爱的深沉和我对父亲的爱和感激。
贩卖一段绿
李丹崖
⑴春天的乡下老宅,院子里青草如树,檐下的老砖上苔藓恣肆,房子闲得久了,野草和青苔就开始忙碌了。
⑵院子里,墙体早已开始剥落,我每次回家,都要去锄草,用镰刀和斧头,砍断硕大的灰灰菜,这种草,嫩的时候,可以拌面蒸着吃,长老了,有大拇指粗,很难拔掉。只有用斧头,一院子野草拾掇下来,裤管上溅的全是青草汁,异常难洗。
⑶我有时候想,这些草汁也是在寻仇,我杀戮了它的草子草孙,它以绿色的血液来报复我。但是,这原本就是我的家呀,只不过很少回来,被“鸠占鹊巢”了。看来,一座房子,谁住得久了,就是谁的家了。
⑷人有乡愁,走得远了,会想家,且懂得叶落归根,年迈时都要回到故土,让身体在故乡的土地里安眠。而草没有乡愁,它们从出生开始,就没有离开过自己的故乡,在自己的脚跟下的土地里生根发芽,繁衍子嗣,一辈子,壮大的是一片草丛,终其一生,贩卖一段绿。
⑸苔藓呢,这种小东西通常一夜之间就蔓延整个墙根。通常,它们还会在我脚下的老砖头上跟我使绊子,我在锄草的时候,一不小心滑到,一屁股坐在地上,弄得满身是泥污,一旁的女儿哈哈大笑说,爸爸真笨。是的,在女儿面前,我有时候会故意装笨。这样做,是为了让她觉得她已经长大了,马上会逐步超越父亲,给孩子培养一些自豪感。
⑹我整理好院子里的野草,吱呀——推开老屋的门。嚯——原来,屋内不知道什么时候窜出来一棵小泡桐树苗,青嫩嫩的,恰如豆蔻。老屋并没有用水泥砌地,院子里的泡桐树也许太溺爱它的子女了,唯恐它遭受风吹雨打,看老屋闲着也是闲着,索性把它送到了屋内来。
⑺我看了一眼屋内的泡桐树苗,黄蔫蔫的,得不到阳光雨露的恩泽,也得不到母爱,它一定是孤寂了,我把它移栽到院子里的阳光里,与它的“父母兄弟”俯仰生姿,整个院子就有了生机,树木也在享受它的天伦之乐了,兴许隔几日再看,先前那个黄蔫蔫的树苗,已经转绿了,这样一种繁衍,也是一种基因的“贩卖”。
⑻院子收拾差不多的时候,突然在院子一角发现了一根葡萄藤,顺藤找它的所在,看到从邻居家的院子里长过来。硕大的葡萄,一个个足有小小乒乓球那么大,一串串压枝欲坠。女儿看到葡萄,大声指给我看:爸爸,爸爸,看,紫霞仙子!
⑼女儿总是喜欢把葡萄说成紫霞仙子,我把这些葡萄摘下来,放在小盆里,满满当当,我让女儿给邻居家送去。哪知道,刚刚送过去,就被送过来了,邻居马叔说,这根葡萄藤是他故意甩到我家院子里的,怕到是院子常年不住,没有生机,只为增添一番绿意。
⑽那些葡萄,马叔说什么也不要,说,给孩子吃吧。我把那些葡萄洗净了,掇了条小凳子坐在院子里,看着满目葱茏的绿,女儿说,爸爸,我们回来住吧。妻笑着说,看这孩子,尽管没在这里出生,也喜欢这里,真是难能可贵的地缘呀!
⑾是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女儿也应该是从这片土地上走出去的“小泡桐树苗”。
1、文章开头第一段“春天的乡下老宅,院子里青草如树,檐下的老砖上苔藓恣肆,房子闲得久了,野草和青苔就开始忙碌了”中的“恣肆”和“忙碌”两词生动形象,请赏析它们的妙处。(2分)
2、文章依次写了哪几种不同的“绿”的贩卖 (4分)
3.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的代词分别指什么。(2分)
这样做,是为了让她觉得她已经长大了,马上会逐步超越父亲,给孩子培养一些自豪感。(“这样”指代什么?)
我把它移栽到院子里的阳光里,与它的“父母兄弟”俯仰生姿。(“它”指代什么?)
4、为什么作者在结尾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女儿也应该是从这片土地上走出去的‘小泡桐树苗’” (2分)

1.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苔藓和野草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它们迅速生长繁衍的情态,表现了它们的生机勃勃,对故乡春天孕育生命的热爱。
2.院子里小草和青苔的繁衍,屋内泡桐树苗的繁衍,邻居家甩进我们家院子里葡萄藤的生长,女儿作为我们在这块土地上生命的繁衍。
3.(1)在女儿面前,我有时候会故意装笨(2)屋内的泡桐树苗。
4.因为虽然女儿没在故乡出生, 但女儿也喜欢这里,是被这里的人情2风物所滋润而茁壮成长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