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鹰潭市、宜春市三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鹰潭市、宜春市三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28 07:15:25

文档简介

滨江中学、奉新四中、宜春九中2023届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历 史 试 卷
考试范围:必修三、必修一、选修一 考试时间:2022.4.2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8分)
1.下表为商周时期君主继承方式基本情况,据表可知
商朝前期 商朝后期 西周 东周
“兄终弟及” 47% 42% 9% 17%
“父死子继” 53% 58% 91% 83%
A. 血缘政治走向瓦解 B. 嫡长子继承制确立
C. 社会宗法观念增强 D. 君主专制统治形成
2. 西汉初年,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以长安为中心的周边地区被划分成十五个郡,实行郡县制;对燕、赵、齐、魏、楚等地,则分封同姓子弟,实行分封制。刘邦意在
A. 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B. 维护政权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C. 让郡县与王国之间相互牵制 D. 推动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董仲舒提出了“天意、天志”的概念,继而提出了“天人相与”的理论。这个理论就是
认为天和人之间是相通的,天主宰了一切。天按照自己的面目创造了人,人就应该按照 天的意愿来行动。从该理论出发,董仲舒提出
A. 君权神授 B. 人定胜天 C. 德主刑辅 D. 三纲五常
东汉末年,一些门阀世族左右了乡闾舆论,使察举制滋生出种种腐败现象,黄初元年(220 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选择“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员兼任原籍地的大小中
正官,负责察访散处于本州、郡、县贤才异能之士,供吏部选官参考。据此可知,曹魏 时的选官
A. 有助于抑制门阀世族势力扩张 B. 放弃了注重才德的作法
C. 改变了察举制封闭推荐的体制 D. 壮大了地方分裂的力量
南朝梁武帝崇奉道教,重用炼丹师阿弘景等人;同时他又推崇佛教,在全国各地广建佛教寺庙;他还撰写了《周易讲疏》《春秋答问》等儒学著作二百余卷。这说明梁武帝时期
A. 佛道儒三教并列为统治思想 B. 社会主流思想受到挑战
C. 开始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D. 统治政策随国情变化而调整
2023届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卷 第 1 页 共8页
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 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
A. 相权有所分散 B. 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
C. “外朝”参议要政 D. 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
下图为唐高宗次子李贤墓墓道东壁的壁画《礼宾图》。其中人物自左到右分别是唐朝三位鸿胪寺官员、东罗马使节、高丽使节、
东北少数民族的使节。该壁画可以说明当时
文人画成为绘画主流
统治者生活的奢侈无度
中外贸易的空前兴盛
开放与兼容的社会气象
8.汉唐时期,《五经》的地位很高,宋代以后《孟子》被列入经学,《四书》成为了先于“五
经”的儒学基础读物,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 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B. 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C. 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D. 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9.元世祖末成宗初,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但仍长期保留着代表朝廷分各地的使命和朝廷派出机构的部分性质,元朝人有时还把行省称为“外廷”和“政府”。这反映了行省
A. 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和谐相处 B. 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相互兼顾
C. 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协调发展 D.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主辅结合
都察院是明代中央监察核心机构,地方十三道监察御史“出则巡视方岳,入则弹压百僚,虽与都御史相涉,而非其属官。直名某道不系之都察院,事得转达,都御史不得预
知也”。这说明,明代的监察体系
A. 有意降低了都察院的作用 B. 有力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
C. 提高了地方行政运行效率 D. 造成了中央监察力度不足
清代军机处不在中央机关之列,军机成员是特旨指派兼职的,这就使得军机大臣的地位具有不固定性。军机处的满汉成员只能查阅本民族文字的奏章;军机大臣钤封印信, 也必须在几方监督下进行。这些做法主要目的是
A. 为了君主全面控制朝政 B. 削弱军机大臣的职权
C. 提高中央权力运行效能 D. 缓解满汉贵族的矛盾
2023届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卷 第 2 页 共8页
王夫之认为“读古人之书”,必须“揣当今之务”,“于其得也,而必推其所以得;于其失也,而必推其所以失”,这样才可以“为治之资”,达到为“当世”的政治斗争服务的 目的。这说明王夫之主张
A. 经世致用 B. 钻研古文经学
C. 格物致知 D. 启发民众智慧
明末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因与功名进取无关而长期失传,直到20世纪才被重新发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献给朝廷后,明神宗只批了“书留览,礼部知道”几个
字,就把它束之高阁。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科技思维
A. 重政轻技 B. 重道轻器
C. 顺应自然 D. 重视综合
14.某书云: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
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 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A.对西方科技产生了爆炸性影响 B.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
C.指南针被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 D.改变了整个世界的事物面貌和状态
15.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
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 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从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可以了解到古希
腊戏剧
A. 渐失人文主义色彩 B. 可以培育公民素养
C. 迎合贵族文化味 D. 表演形式的程式化
16. 在奥林匹亚等赛会兴起之后,吸引了无数的希腊人同场竞技,争夺桂冠。但他们最在意的并不是不断刷新和打破纪录,而是展现人的全面优秀。所以,并没有专业的运动员, 只有“业余的“或者说“爱美的”参与者。这说明,在古希腊
A. 群众体育运动否定了神学的权威 B. 体育运动的开展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
C. 注重通过体育运动体现人的价值 D. 民主政治发展与群众体育运动互为补充
2023届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卷 第 3 页 共8页
17.基于自然法学说权利的天然性和不可剥夺性,罗马的诸多法律开始对父亲处置子女及其
财产的行为进行规定或限制;到罗马帝国后期,父亲对子女抚养义务的法律理念也出现 在罗马法中。这反映了
A. 自然法学说具有实际法律效力 B. 罗马的习惯法已经被自然法取代
C. 罗马的家庭结构被自然法破坏 D. 自然法理念推动法律趋向人性化
世纪的思想家蒙田从教育要培养“完全的绅士”理念出发,强调要注重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即不仅体魄强健、知识渊博,而且具有良好的判断力和爱国、坚 韧、勇敢、关心公益等优秀品质。蒙田的教育主张
A.体现了文艺复兴思想对人的认识 B.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
C.反映了启蒙运动生而平等的理念 D.摆脱了宗教观念的长期束缚
1617年,德意志萨克森的新教徒们制作了一张《宗教改革百年纪念宣传画》,画中的路德正就着从天堂射下的一束光阅读《圣经》,他抬起了头,光芒照在他面前的书页上,阅 读它就是与上帝相逢——而这一切并非发生在教堂内。这表明,宗教改革
A. 否定天主教会及其教皇的权威 B. 打破了宗教对人的精神束缚
C. 维护了德意志各个阶层的利益 D. 把矛头对准了封建专制制度
20.18世纪中后期,原本文学落后的德国,一批青年作家陡然掀起“狂飙突进”运动,如《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作者青年歌德和《阴谋与爱情》的作者青年席勒成为两只报春的燕子,
以澎湃的激情高翔于欧洲上空,令人刮目相看。这一现象反映出
A. 法国大革命传播自由平等博爱思想 B. 启蒙思想家对于理性的反思
C. 德国宗教改革推动德语文学的发展 D. 德国统一完成促进文学的发展
21.伽利略在《新界的报告》中叙述,他用望远镜观察到的新天象。即月亮并不像亚里士多
德所说的那样完美无缺,木星有四颗卫星,它们绕木星而不是绕地球转动,银河有大量 恒星组成。这一认识
A. 拉开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序幕 B. 为经典力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C. 标志着天体力学已趋于成熟 D. 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22. 美国文学理论家韦勒克说:“就诗歌观来说是想象,就世界观来说是自然,就诗体风格来说是象征与神话。”与其描述相符的文学作品是
A. 《巴黎圣母院》 B. 《人间喜剧》
C. 《老人与海》 D.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023届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卷 第 4 页 共8页
23.1896年军机大臣及总理衙门的《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说:“近年各省所设学堂,虽名为中西兼习,实则有西而无……各省学堂,既以洋务为主义,即以中学为具文,其所定
中文课程,不过循例咿唔之事。”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的中国
A. 传统纲常礼教已经被抛弃 B. 中西文化呈现出交融之势
C. 教育近代化取得一定成效 D. 西学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
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
应用科学、各种技术 自然常识 基础科学 奇异和其他问题
42.5% 22.8% 17.5% 17.2%
A. 中体西用思想得到传播 B. 维新变法思想深入人心
C.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 崇尚科学成为主流思潮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将三民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同时,还提出“我坚信,只有当中国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时候,人民才会更幸福,痛苦才会减轻”。国民革命时期,孙
中山更以“天下为公”的政治理念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据此可知,孙中山
A. 积极吸收国内外思想充实自身理论体系 B. 将实现社会主义视为毕生的最高理想
C. 具有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时代使命感 D. 提出了适合国情的崭新革命道路理念
26.1919-1923年,马克思主义与以胡适为代表的实验主义,以张东荪、梁启超为代表的社会改良主义和以黄凌霜、区声白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进行了三次论战。这些论战
A. 表明马克思主义已占据舆论主导 B.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C. 促使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中共二大《宣言》指出,国际资本帝国主义正是通过各个军阀,来实现他们侵略掠夺中国的目的,军阀混战的实质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利益冲突的反映。正因为如此,“列强
的压迫不去,军阀的势力不除,中国是万难实际统一的,而且内乱还会不止!”中共得出 这种认识主要基于
A. 中国社会两大矛盾趋于汇流 B. 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C. 认清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 D. 意识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
2023届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卷 第 5 页 共8页
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写道:“这个贫农大群众,乃是农民协会的中坚,打倒封建势力先锋,成就那么多年未曾成就的革命大业的元勋”。这一思想
A. 认识到农民阶级的重要性 B. 发展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 坚持了农民阶级对革命的领导 D. 推动了国民革命的高涨
29.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指出:“共产党人决不抛弃其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他们
将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而达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阶段。”与该言论相符的著作 是
A. 《论人民民主专政》 B. 《新民主主义论》
C. 《论联合政府》 D. 《论十大关系》
1966年,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时任中宣部部长的陆定一说:“在学术、艺术、技术的发展上,我们不要做‘盖子’;学术问题艺术问题、技术问题应该放手 发动党内外知识分子进行讨论放手让知识分子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一讲话
A. 消除了文艺界“左”倾思想 B. 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C. 明确了科学技术工作的方向 D. 反映了科技文艺的空前繁荣
1970年,英国某报刊曾经报道:“中国这次向空间进军的成功,意味着毛泽东和他的科学家通知美国和俄国这两个核大国,中国也有了投掷洲际距离核武器的能力了。”材料所
述事件
A. 改变了中国科技落后的局面 B. 开启了新中国的航天时代
C. 标志着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 D. 掀起“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1980年8月,在答外国记者问时,邓小平说:“有些东西并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的。比如说,技术问题是科学,生产管理是科学,在任何社会,对任何国家都是有用的。我们学
习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科学、先进的管理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而这些东西本身并没有阶
级性。”邓小平这一论述
A. 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B. 进一步解放了当时人们的思想
C. 成为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 D. 明确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2023届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卷 第 6 页 共8页
二、材料题(33题25分,34题12分,35题15分,共计5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传统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是对立统一的。汉代董
仲舒“独尊儒术”的主张把传统文化的统一性推向了极致。但事实上,统治者宣扬的“吾 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又使它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
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
与融合,传统文化又经历了继承性与变革性的过程。古代中国虽历经战乱、分裂和王朝更
替,但传统文化从未中断,总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和包容性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包容性又利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
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 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
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 明清时期的启蒙思想与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中外启蒙思想的最大差异是什么?影响有何不同?(13分)
2023届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卷 第 7 页 共8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文化的传播是双向的,指的是两种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交往,但是在一定
时期内,总是表现为比较高级的文化处于传播的主导地位,而比较低级的文化则主要处于
吸收的他位。总的来说,文化的传播呈现出多方向、多层次的特点,在方向上同时并行,
在层次上相互交错。由于吸收文化的区域基于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政治、思想条件,不同
的阶级、集团和派别对于外来文化不同要素的需求有着轻重缓急的不同,这就使得文化传
播的方向和层次不可能绝然齐头并进,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阶级或阶层,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吸收的文化元素,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新、演变、
递嬗,于是构成了文化传播与吸收中的时间与层次序列。在一般情况下,对外来文化的选
择与吸收,遵循着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轨迹,近代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吸收,正经历了从技 术层次到思想层次,进而又推进到政治层次的发展过程。
——王翔《论中国近代化的三个层次》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简要评析材料中关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 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
3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军事方面,隋继承了西魏、北周的府兵制,府兵是职业兵,兵士皆入兵籍, 不属州县地方管辖。家属亦随营居住,编为军户,不属民户。这种战时的军事制度在隋统
一南北以后显得不合时宜。开皇十年(公元590年),隋文帝改革府兵制。“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军人除原有军籍,隶属军府外,
又与家属一同列入州县的户籍,成为民户。他们及家属与百姓一样,按均田制授田。军人
有较为稳定的家庭生活,他们平时耕作和生产,但须在一定的时间轮番宿卫,遇有战争则
随军出征。由于府兵要负担兵役,出征时自备衣粮,因而虽授田但却免租调力役。府兵的统率,隋文帝设置了卫府制度。中央设置12府,军权集中于皇帝,有利于府兵行使保卫国
家统一和镇压人民的职能。
——摘编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文帝改革后府兵制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文帝府兵制改革的军事作用。(9分)
2023届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卷 第 8 页 共8页2023届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A A B A D D D B A A A B B C
题号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答案 D A A B B A C A C B B A B B B B
1.【详解】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稳固统治的制度,材料信息表明,商周时期,君主继承方式逐渐由“兄终弟及”走向“父死子继”,这是当时社会宗法观念逐渐增强的具体表现,C项正确;“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都属于血缘政治,排除A项;“嫡长子继承制”仅是“父死子继”的一种形态,排除B项;先秦没有形成君主专制制度,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2.【详解】西汉初年,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主要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强化君主专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郡县与王国之间相互牵制,排除C项;为推动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实行的是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3.【详解】根据材料“这个理论就是认为天和人之间是相通的,天主宰了一切。天按照自己的面目创造了人,人就应该按照天的意愿来行动”可知体现了天人感应所学,君权神授属于这一思想的一个方面,A项正确;人定胜天不符合“人就应该按照天的意愿来行动”的限定,排除B项;材料主旨强调君权神授,并没有涉及德主刑辅、三纲五常,排除C、D两项。故选A选。
4.【详解】魏王曹丕通过选择“中央官员兼任原籍地的大小中正官”,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助于抑制当时门阀世族势力肆意扩张的社会问题,A项正确,排除D项;材料中的“察访散处于本州、郡、县贤才异能之士”等信息表明,“九品中正制”用人依然注重才德,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具有封闭推荐人才的特征,排除C项。故选A项。
5.【详解】梁武帝崇奉道教,推崇佛教,撰写儒学著作,体现了当时三教并行趋势,说明当时社会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受到挑战,选项B正确;当时的统治思想是儒家思想,排除A;材料未体现出“三教合一”,排除C;材料未体现出梁武帝统治政策的调整,排除D。
6.【详解】“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政事堂的设立是加强皇权、分散相权的反映,故A正确;材料和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无关,故B错误;“内朝”“外朝”是在西汉,故C错误;古代的政治决策不可能走向透明开放,故D错误。
7.【详解】根据“自左到右分别是唐朝三位鸿胪寺官员、东罗马使节、高丽使节、东北少数民族的使节”可知,这可以说明唐朝开放与兼容的社会气象,D项正确;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由图片信息无法判断出该壁画是否为文人画,排除A项;B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中外贸易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
8.【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汉唐时期,《五经》的地位很高,宋代以后《四书》地位高于《五经》,结合所学可知,《四书》属于程朱理学的经典著作,南宋时,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使得《四书》地位高于《五经》,D项正确;材料与“仁政”理念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科举制发展无关,排除B项;《四书》属于程朱理学的经典著作,与心学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9.【详解】材料“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但仍然长期保留着代表朝廷分各地的使命和朝廷派出机构的部分性质”体现的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特征,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D。
10.【详解】材料信息表明,明代形成中央与地方相互配合,系统内部互不统属,相互监督的监察系统,这种监察体系的设置,有力的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B项正确;明代通过督察员监察其他机构以强化皇权,并不会有意降低都察院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行政运行效率”问题,排除C项;“中央监察力度不足”在材料中不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1.【详解】材料反映军机大臣无专职,亦无定员,不设官署,满汉官员的职责划分和对钤封印信的监督,这些做法都有利于加强君主对朝政的全面控制,故选A;B、C两项不是根本目的,排除;满汉官员虽有职责划分,但其与“缓解满汉贵族的矛盾”无直接关系,排除D。
12.【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世致用思想指的是做学问应该有益于国计民生,因此根据材料“于其得也,而必推其所以得;于其失也,而必推其所以失”体现的是经世致用思想,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13.【详解】根据材料“《天工开物》因与功名进取无关而长期失传”、“就把它束之高阁”可知这反映了科技巨著在封建社会遭到冷落,这与此时人们的“重政轻技”理念有关,并影响了科技的传播,A正确;根据材料“因与功名进取无关而长期失传”可知,强调的是中国古代科技重视政治,没有体现重视“道”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顺应自然,排除C项;重视综合不符合古代科技成就的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14.【详解】根据“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可以看出,作者强调的是中国古代的科技没有能够推动中国的社会转型,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中国的影响,而不是对外,排除A项;C项只针对指南针,排除C项;材料强调对中国的影响,而不是世界,排除D项。故选B项。
15.【详解】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用来表达情感,而且可以让人的情感得到陶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重视戏剧,由此可知,古希腊的戏剧可以培育公民素养,B项正确;古希腊戏剧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排除A项;古希腊戏剧面向所有民众,而非贵族,排除C项;材料主旨不是关于悲剧表演过程的描述,排除D项。故选B项。
16.【详解】奥林匹亚等赛会在意的是展现人的全面优秀,说明在古希腊注重通过体育运动体现人的价值,体现人文主义精神,故选C;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民主政治发展的信息,排除D。
17.【详解】从材料中看出人权思想对法律的影响,这反映出法律人性化的发展方向,D项正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自然法学说的天赋人权理念对罗马法的影响,自然法只是法律理念,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它通过影响现实法律条文的改变和法律程序的实体化来实现,排除A、B两项;从材料看,法律的变化只是限制父权——父亲随意处置子女及其财产,还规定了父亲对子女抚养的义务,并没有改变家庭结构,排除C项。故选D项。
18. 略
19.【详解】据题意可知,该画作中天堂射下的光照在阅读《圣经》的路德身上,这些场景却没有发生在教堂内,由此可知是在否定天主教会和教皇的权威,A项正确;宗教改革是反对天主教会,而非宗教信仰和封建专制制度,排除BD项;“维护了德意志各个阶层的利益”说法过于夸张,排除C项。故选A项。
20.【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启蒙运动传到了德国,启蒙思想家主张反对一切的权威,主张真正的自由,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传播,排除A项;德国宗教改革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德国统一完成是在19世纪70年代,排除D项。故选B项。
21.【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伽利略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哥白尼拉开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序幕,排除A项;拉普拉斯是天体力学的主要奠基人,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相对论和量子论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排除D项。故选B项。
22.【详解】材料中的“就诗歌观来说是想象”“就诗体风格来说是象征与神话”符合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文学,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A项正确;《人间喜剧》是现代主义文学,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排除B项;《老人与海》是现代主义文学,反传统与反理性,排除C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属于苏联社会主义文学,表达革命意识和反抗精神,排除D项。故选A项。
23.【详解】根据“虽名为中西兼习,实则有西而无……各省学堂,既以洋务为主义,即以中学为具文,其所定中文课程”可以看出材料表明,当时各省兴办的学堂以传授西学为主,说明当时中国的教育近代化取得了一定成效,故C项正确;A项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交融的趋势,排除B项;当时西学不是主流,排除D项。故选C项。
24.【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可知,《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中应用科学、各种技术占到将近一半,说明西学在中国得到传播,A项正确;维新思想产生在19世纪末,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时间在甲午战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崇尚科学成为主流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5.【详解】根据“我坚信,只有当中国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时候,人民才会更幸福,痛苦才会减轻”“天下为公”等信息可得出,孙中山具有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时代使命感,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吸收国外思想,排除A项;孙中山并不推崇社会主义,排除B项;他没有提出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排除D项。故选C项。
26.【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主要经过三次主要论战:问题与主义之争、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通过上述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三次大论战,肯定了在中国需要马克思主义,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建立共产党和无产阶级专政,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因此B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艰巨性,A排除;CD是五四运动的意义,排除。故选B。
27.【详解】材料反映出中共二大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准确指出中国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强调帝国主义是封建军阀的总后台,也就点明了中国革命将仍然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一根本性质,故选B项;《辛丑条约》签订后清王朝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社会两大矛盾趋于汇流,但由于缺乏科学理论作指导,中国各革命阶级并未看清这一基本国情,故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强调中国革命的双重任务,这取决于社会主要矛盾而不是革命动力和阶段特征,故排除C、D两项。
28.【详解】毛泽东认为是农民大众造就了国民大革命的伟业,可见当时毛泽东已经认识到了农民阶级的重要性,A项正确;这一时期尚未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排除B项;当时的革命领导阶级不是农民阶级,排除C项;北伐运动推动了国民革命的高涨,而且思想本身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排除D项。故选A项。
29.【详解】根据材料“共产党人决不抛弃其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他们将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而达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阶段”可知,材料主张强调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第一步为民主革命,第二步为社会主义革命,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内容,B项正确;《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于1949年,抗日战争已经结束,排除A项;《论联合政府》发表于抗日胜利时,排除C项;《论十大关系》发表于建国后,排除D项。故选B项。
30.【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双百方针的主要观点: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贯彻“双百方针”,有利于促进艺术发展,科学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因此根据材料“学术问题艺术问题、技术问题应该放手发动党内外知识分子进行讨论放手让知识分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可知体现的是“双百”方针的精神,B正确;当时左倾思潮影响较大,A说法错误;C与材料无关,排除;当时受到左倾思想的影响,科技文艺领域受到较大的冲击,D排除。故选B。
31.【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向空间进军的成功”,同时也意味着我国具有了投掷洲际距离核武器的能力,这一事件开启了新中国的航天时代,B项正确;我国在“文革”时期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并未改变科技落后的局面,排除A项;标志着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的是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的建成,排除C项;掀起“向科学进军”热潮的是1956年《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不是“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排除D项。
32.【详解】材料“我们学习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科学、先进的管理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而这些东西本身并没有阶级性”体现的是邓小平主张淡化经济领域中的阶级斗争色彩,这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B正确;A是在1992年南方谈话上,排除;1978年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讲话,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C排除;D是十二大的内容,排除。故选B。
二、材料题(33题25分,34题12分,35题15分,共计52分)
33. 【答案】
(1)特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继承性和变革性相结合;连续性和包容性相结合;保守性和开放性并存。(6分,每点2分,答到三点即给满分)
成因: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大一统始终是历史发展主流;小农经济占居主导地位;儒家思想占据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中华文明历史悠久,长期领先世界;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儒家文化自身的传承积淀交融创新。 (6分,每点2分,答到三点即给满分)
(2)差异: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实质是修补封建专制制度;欧洲的启蒙思想则构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4分)
影响: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没有形成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未能有力地推动中国社会转型;欧洲的启蒙思想则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并成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基础。(9分)
34.【答案】
下面以赞成为例,答题思路为:
(1)赞成对中国近代吸收西方文化的解释。
(2)通过史实说明近代两文化碰撞中,中国处于落后地位,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的阶级和派别从自身立场出发吸收两方文化,表现出不同层次。
(3)通过史实分析对于西方文化的吸收是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从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后,再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经历了技术—思想—制度三个层次。
(持反对意见可以从学习西方过程中逐渐出现齐头并进局面的角度论述:如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清末新政、新文化运动等。)
35.【答案】
(1)特点:军人拥有双重户籍;兵农合一、寓兵于农;府兵自备衣粮;军人免除租调力役;军权集中于君主(6分,每点2分,答到三点即给满分)
(2)军事作用:形成了一种新的军事体制;一定程度上节约军费开支;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成为维护封建统治、镇压人民的有力武器。(9分,每点3分,答到三点即给满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