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第七单元第三章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第七单元第三章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4-28 14:17: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教学目标:
知识:1、能够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2、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论;
能力: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论,锻炼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以及新的研究进展。
教学重点分析:
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关注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对于生命的起源,一直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科学家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之一,也是学生乐于参与辩论的话题,所以此重点可以在学生讨论和归纳观点的同时得到落实。
教学难点分析:
对于米勒实验的装置和原理是学生理解和记忆的难点,要对装置中各部分模拟原始地球的相似性讲清,学生才能够理解此实验的意义所在。
教学策略:
本课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在七下人类起源中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已经了解到人类的祖先是森林古猿,而对于生命的起源还存在很多疑问,在这节课中得到进一步讨论。在教师开始讲解前先给学生时间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自己知道的生命起源学说,然后派代表发言,然后教师再总结和补充。总结中,通过对例证的讲解,学生会逐渐认可“化学起源说”,并关注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和结果。而对形成小分子有机物后的过程,有的过程已被实验证实,而在形成原始生命的这一步还没有实验证实,要鼓励学生有探索的精神并时刻关注关于生命起源新的研究进展。本课需要1课时。
课前准备:制作课件,搜集关于生命起源的学说资料。
教学设计:
时间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说明
15分 一、生命起源假说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自己知道的生命起源学说,然后派代表发言总结并给出相应学说的图片和引导学生阅读书中的资料(1)神创论——《圣经》上说,“起初,神创造天地。” (2)灾变论——每一次灾变后,旧生物被毁灭, 新的生物又被上帝重新创造出来。(3)自然发生论——生物是从非生物环境中自然发生出来的。 如:腐草化萤、腐肉生蛆、淤泥生鼠,有些鱼由淤泥及砂砾发育而成, 树叶落入水中变成鱼,落在地上则变成鸟等。(4)宇生论 —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或构成生命的有机物,来自于其他宇宙星球或星际尘埃。(5)广为接受的生命起源学说 ——化学进化学说板书:一、生命起源学说化学起源学说 小组讨论学生代表介绍宇宙大爆炸、星云假说发言看图 阅读资料了解宇生论
22分 二、原始生命的形成过程 针对米勒实验装置做出解说,指出何处模拟原始海洋,何处模拟原始大气,而成分又如何,放电模拟什么。米勒实验证明了原始地球可以产生生命起源所必须的小分子的有机物。再讲解从有机物小分子到有机大分子再到有机高分子体系的过程,最终形成原始生命的过程未被模拟成功,处于推测想象阶段。播放视频板书:二、原始生命的形成过程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有机高分子体系→原始生命 看图,观察米勒实验的装置,分析实验设计的原理和结果观看图片,推理想象观看视频:对生命起源有整体概念 播放视频:生命的起源
4分 三、生命起源发生在什么时候? 天文学家估计地球形成于约 46亿年前。迄今找到的最早的化石记录了35 亿年前的原核生物。板书:三、生命起源大约发生在距今 45-35 亿年间。 根据资料分析
4分 总结 对于生命的起源学说很多,而最被认可的是化学起源说,证明此学说的实验是米勒实验。对于原始生命的形成过程,在想象后进行了认证,得到了以上的形成过程,但如何形成原始生命还处于推测阶段。 进一步理解生命起源问题,明确生命起源问题的研究方法为推测、想象,而证据是得到正确结论所必需的。
板书:
第七单元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第三章 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一、生命起源学说
化学起源学说
二、原始生命的形成过程
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有机高分子体系→原始生命
三、生命起源大约发生在距今 45-35 亿年间。
课后反思:
本课对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尊重客观 ( http: / / www.21cnjy.com )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搭建了一个较好的平台。在生命起源假说的讨论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大胆发言,这样才能让学生们更关注生命科学。对于米勒实验的装置的合理性要讲清,学生才能理解并认可其实验结果。在有机小分子形成后原始海洋中形成原始生命的过程要给出学生不同科学家提出的假说,让学生们认识到当出现新的证据时,一切科学知识都可能发生变化。更要通过习题和资料分析加强学生对假说、证据、推测、想象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