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章节练习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水是生命的源泉,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电解水得到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 8:1 B.用水区分硝酸铵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
C.硬水一定是混合物,软水一定是纯净物 D.水可以与石灰石发生化学反应
2、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拟定的实验方案不可行的是
A.N2(O2):通过灼热的铜网 B.CaO(CaCO3):加水充分溶解,再过滤
C.CuO(木炭粉):在空气中灼烧 D.CO(CO2):通过灼热的木炭层
3、2020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做法不符合该主题的是
A.垃圾分类回收
B.露天焚烧废旧塑料
C.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
D.工业废水净化达标后排放
4、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可以实现的是
A.C→CO2→ CO B.CuO→Cu→Cu(NO3)2
C.CaCO3→CaO→Ca(OH)2 D.Na2CO3→NaCl→NaOH
5、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方法正确的是
A.O2气体(N2)——通过灼热的铜网
B.KCl固体(KClO3)——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加热
C.CaCl2溶液(HCl)——加入过量的碳酸钙,过滤
D.Fe固体(Cu)——加入过量CuCl2溶液,过滤、洗涤、干燥
6、用括号中的试剂除去下列物质中所含杂质,所用药品正确的是
A.NaOH溶液中混有Na2CO3(稀硫酸) B.CaCO3中混有Na2CO3 (水)
C.CaO中混有CaCO3(稀盐酸) D.CO2中混有HCl(NaOH溶液)
7、在高海拔地区煮鸡蛋时,在水中加适量食盐,可使鸡蛋更容易煮熟。这是由于水中加了食盐以后,溶液
A.密度变大 B.凝固点下降 C.沸点升高 D.导电性增强
8、归纳总结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下列归纳总结正确的是
A.复分解反应中可能同时生成两种沉淀
B.氧化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C.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能使紫色石蕊变为红色的物质一定是酸的溶液
9、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杂质,选用的试剂和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杂质 选用的试剂和操作方法
A CO2 CO 点燃
B CaCO3 CaO 高温煅烧
C N2 O2 通过灼热的铜粉
D Fe2O3 C 隔绝空气加强热
A.A B.B C.C D.D
10、化学与生产、生活、科技、环境等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NaHCO3俗称小苏打,可用于治疗胃酸 B.灯泡中加入氖气,发出红色光,作航行指示灯
C.在树下下部涂上石灰浆可除虫灭菌 D.医院透视检查胃镜时让患者口服碳酸钡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某实验中学的同学归纳总结了有关酸和碱的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如图所示。其中A是一种生活中产量最多的金属,B是一种常见的化合物,图中短线表示两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请根据图示回答有关问题。
(1)B的物质分类属于___________。
(2)请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⑨:___________。
(3)请你用文字描述反应⑤的实验现象___________。
(4)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5)上述反应中,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有___________个。
2、比较、归纳是学习的重要方法,小红在学习了酸、碱、盐的知识后进行了总结:
(1)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酸溶液中都含有___________(填微粒的符号)。
(2)常温下呈液态的碱溶液中的阳离子___________(填微粒的符号)。
(3)下列反应中:
①金属氧化物+酸―→盐+水②非金属氧化物+碱→盐+水③酸+碱→盐+水,
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4)在溶液中与CaCl2、Ca(NO3)2均能反应的盐有___________(任举一例,写化学式)。
(5)请你找出一种在溶液中与CaCl2反应而不与Ca(NO3)2反应的物质,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目前我国的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对疫情的战斗还远未结束。我们要注意保护自身健康,减少感染风险。抗疫中用到了许多消毒剂,84消毒液(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钠和二氧化氯(ClO2))是常用消毒剂。
(1)将氯气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可以得到次氯酸钠,根据反应原理推断次氯酸钠的化学式,其反应原理:Cl2+2NaOH=NaCl+H2O+________。
(2)次氯酸钠属于________(选填氧化物或盐),次氯酸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
(3)84消毒液不能与洁厕灵混合使用,原因是84消毒液中的次氯酸钠与洁厕灵中的盐酸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有毒气体氯气,写出其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
(4)欲用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次氯酸钠溶液配制1000g溶质质量分数为0.5%的次氯酸钠溶液。需加水________g。
(5)疫情防控期间,我们一定注意保护自己,写出一条自己常用的有效措施________。
4、味精是生活中的调味品。味精的鲜味来自于主要成分“谷氨酸钠”(化学式是C5H8NO4Na,易溶于水,与AgNO3不反应),另外还含有NaC1及其它成分。
(1)如图是配制过程,正确的操作顺序为______(填序号)。
(2)为测定味精中NaCl的质量分数,进行如下实验:向上述配制好的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至______(填现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3)实验后对比味精袋上的标签,发现所测得的NaCl的质量分数偏高,则可能的原因是______(填字母)。
a.配制溶液时仰视量水b.反应中加入的AgNO3溶液过多
c.洗涤、干燥沉淀不彻底d.味精中有其它能与AgNO3反应生成沉淀的物质
5、现有生活中的下列物质,请回答有关问题。
A.发酵粉 B.纯碱 C.鸡蛋壳
(1)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填化学式)。
(2)工业上可利用上述物质中的___________与石灰水反应制取氢氧化钠,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工业上,煅烧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可制得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如果要制取5.6t氧化钙,需要碳酸钙的质量是多少?
2、小秋在实验室发现一瓶未知浓度的碳酸钠的溶液,向165.4g的该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发现没有立即产生气泡,查阅资料后发现,碳酸钠和少量的盐酸反应方程式如下:Na2CO3+HCl=NaHCO3+NaCl。继续滴加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产生的气体随着加入盐酸的质量变化如图所示。试回答下列各题:
(1)A点所对应溶质有______________。
(2)加入盐酸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
(3)计算B点溶液中的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3、水垢可以看作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化学组成可表示为aCaCO3·bMg(OH)2·nH2O或aCaCO3·bMg(OH)2·cMgCO3·nH2O。为研究某锅炉水所形成水垢的化学组成,取水垢6.32g,加热使其失去结晶水,得到5.78g剩余固体A。高温灼烧A至恒重,放出的气体若用过量的Ba(OH)2溶液吸收,得到11.82g沉淀;若被碱石灰完全吸收,碱石灰增重2.82克。
(1)写出高温灼烧固体A时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任意正确的两个)
(2)通过计算判断该水垢中是否含有MgCO3 ______________(填“有”或“无”)。
(3)计算固体A中Mg(OH)2的质量是_______g。
4、某纯碱样品中含有氯化钠(假设其成分均匀)。化学兴趣小组按以下步骤测定该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1)配制稀硫酸:
①计算:配制500 g质量分数为19.6%稀硫酸,需要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 g/cm3)___________mL。(精确到0.1 mL)
②量取:用量程为___________的量筒量取所需的浓硫酸。
③稀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测定:
称取10.0 g样品置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烧杯总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反应时间/min 0 t1 t2 t3
烧杯总质量/g 300.0 297.8 296.7 296.7
①完全反应后,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为___________。
②计算该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写出完整的计算步骤)
5、常温下,在20 g盐酸和硫酸的混合液中,逐滴加入17.1%的氢氧化钡溶液。当氢氧化钡溶液滴加至20 g,硫酸钡沉淀达到最大值;当氢氧化钡溶液滴加至60 g时,溶液pH=7。求:
(1)原混合液中硫酸的质量分数。
(2)当pH=7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结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四、实验探究(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酸、碱、盐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化学课堂上同学们正在进行酸、碱、盐知识的探究,请你参与其中并认真填写空格。
(学生实验)将二氧化碳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到前者变浑浊,后者无明显现象。
(学生板书)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无明显现象,两者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猜想假设)猜想①:两者发生了化学反应;猜想②:两者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探究)
(1)小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A、B两个实验。
实验现象:A中软塑料瓶変瘪,B中__________。
(2)小红认为小华的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使容器内压强降低,小明同学却对此提出质疑,他认为小华的实验不严谨,其理由是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要得到科学严谨的结论,需要补做一个对比实验_________。
(3)小宁设计的是通过检验生成物来验证猜想,请帮他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向实验后的溶液中加入__________ __________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拓展延伸)同学们发现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硫酸,也无明显现象,两者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于是继续探究。
小刚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他先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振荡,再滴入稀硫酸,观察溶液颜色变化,证明确实发生了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小杨用相同仪器,利用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稀硫酸也同样证明了两者能发生反应,其中试剂丙是____________。
(反思交流)
化学反应通常伴随着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能量变化等现象,但有些化学反应无明显现象。对于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我们可以借助酸碱指示剂、有色试剂或者温度变化等手段,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证明反应的发生,这两个角度是:①通过检验生成物增加证明反应发生;②______________。
2、某校学生小丽2020年实验操作模拟训练的一个题目是:鉴别稀盐酸、稀硫酸和氢氧化钠三种无色溶液。小组的同学把标有序号1、2、3的三种溶液分别滴入标有对应序号的三支试管中,向三支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如甲图,鉴别出1号溶液,再向另两支试管中滴加BaCl2溶液,如乙图。
请回答:
(1)1号试管中是_______溶液。
(2)乙图中2号试管化学反应实质是_______(填微粒符号)结合生成白色沉淀。把试管反应后的物质进行过滤,得到滤液。
(提出问题)除含有酚酞外,滤液中的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猜想一:HCl; 猜想二:HCl和_______;猜想三:HCl和BaCl2
(进行实验)①取一定量的滤液于试管中,_______,猜想三正确。
②为了验证该滤液的酸碱性强弱,具体操作是_______读出pH=5。
(交流拓展)2号试管中滤液显酸性,要将该滤液调至中性,在没有指示剂的情况下,可向滤液中加入_____(填序号)。
A.氢氧化钙 B.氧化钙 C.石灰石
3、某班同学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进行中和反应实验:
(1)甲同学在烧杯中加入约5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此时溶液呈红色,接着用滴管滴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再用玻璃棒搅拌,发现溶液变为无色,于是他得出两者恰好中和的结论。
(2)乙同学对甲同学的结论提出了质疑,并对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实验探究)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一:只有NaC1 猜想二:NaC1和HC1 猜想三:NaCl和NaOH
以上猜想中,你觉得不合理的是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
为了验证另外两种猜想,乙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Na2CO3溶液 ________ 猜想二成立
(反思交流)实验结束后,废液处理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填序号)。
A.倒入下水道 B.倒入废液缸 C.带出实验室
(3)丙同学用另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时,发现有少量的气泡冒出。请写出产生气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若另取该溶液,滴加酚酞试液变红,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说明该氢氧化钠溶液为部分变质。
4、现有一包白色粉末,由CuSO4、NaOH、Na2CO3、CaCO3、NaCl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为了探究其组成,进行了如下实验:
(一)取少量白色粉末,向其中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搅拌,得无色透明溶液,则原白色粉末中一定不含有_____。
(二)为了进一步探究白色粉末的组成,请你和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一起完成下列探究。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作了以下猜想:
猜想A:白色粉末为Na2CO3和NaOH的混合物
猜想B:白色粉末为Na2CO3和NaCl的混合物
猜想C:_____
猜想D:白色粉末为NaOH、Na2CO3和NaCl的混合物
(设计实验)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1取上述无色透明溶液与试管中,加入_____。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D成立
2过滤,取滤液少许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Cu(NO3)2溶液 _____
3静置,再向试管中加入_____ 产生白色沉淀
(反思与评价)
(1)步骤2中Cu(NO3)2溶液能否用CuCl2溶液代替,为什么?_____
(2)写出步骤3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反应类型是_____。
5、化学活动课上,老师拿来一包粉末。它是由长期放置在空气中的铁粉和久置的碱石灰干燥剂混合而成,让同学们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固体样品的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
(1)碱石灰干燥剂是CaO和NaOH的混合物。
(2)CaCl2溶液显中性。
(猜想与假设)固体样品中可能含有Fe、Fe2O3、CaO、NaOH、Ca(OH)2、Na2CO3和______等七种物质。
(进行实验)
甲组同学对滤渣B的成分进行探究,记录如表: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化学方程式
取少量滤渣B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①滤渣完全溶解,溶液变为黄色 ②______ 结论:滤渣B中有Fe2O3,CaCO3。 实验操作中Fe2O3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乙组同学对滤液C的成分进行探究,记录如下: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滤液C于试管中,加入过量CaCl2溶液,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振荡 ①有白色沉淀生成 ②酚酞试液由无色变成红色 滤液C中有______;
(解释与结论)乙组同学实验中加入过量CaCl2溶液的目的是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B
【详解】
A、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等于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所以电解水时产生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不是8:1,故A选项错误;
B、硝酸铵溶于吸热,温度下降;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温度上升,所以可用水区分硝酸铵和氢氧化钠固体,故B选项正确;
C、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所以硬水一定是混合物,软水是不含或含有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所以软水不一定是纯净物,故C选项错误;
D、石灰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水不与石灰石反应,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2、B
【详解】
A、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铜和氮气不反应,故A正确;
B、碳酸钙不溶于水,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将氧化钙除去,故B错误;
C、木炭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C正确;
D、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故D正确。
故选B。
【点睛】
3、B
【详解】
A、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可节约资源、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故选项符合主题;
B、露天焚烧废旧塑料,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和烟尘,故选项不符合主题;
C、合理施用农药、化肥,可以防止水污染,故选项符合主题;
D、工业废水坚持达标排放,可以防止水体污染,故选项符合主题。
故选:B。
4、D
【详解】
A、碳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B、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铜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不符合题意;
C、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不符合题意;
D、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氯化钠不能转化为氢氧化钠,符合题意。
故选D。
5、C
【详解】
A、铜与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铜,与氮气不反应,反而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的原则,故选项所用方法不正确;
B、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和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能除去杂质,但引入新的杂质二氧化锰,不符合除杂的原则,故选项所用方法不正确;
C、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过滤,能除去杂质且不带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的原则,故选项所用方法正确;
D、铁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反而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的原则,故选项所用方法不正确。
故选C。
【点睛】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试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原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一般要遵守两个原则: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6、B
【详解】
A 、混合物中加入硫酸后,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都会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不仅除去了杂质,也除去了原物质,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
B 、混合物中加水后,碳酸钠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过滤后就只剩碳酸钙了,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混合物中加盐酸,氧化钙也会盐酸反应而转化成氯化钙,不仅除去了杂质,也除去了原物质,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
D 、混合气通过氢氧化钠后,二氧化碳和氯化氢都会与氢氧化钠反应,不仅除去了杂质,也除去了原物质,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
7、C
【详解】
水中加入食盐后,使溶液的凝固点降低,沸点升高,使鸡蛋更容易煮熟就是主要利用了沸点升高的原理。
故选C。
【点睛】
8、A
【详解】
A、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复分解反应中可能同时生成两种沉淀,如硫酸铜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铜沉淀,故正确;
B、氧化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但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如氢氧化钙,故错误;
C、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不是中和反应,故错误;
D、能使紫色石蕊变为红色的物质不一定是酸的溶液,例如硫酸氢钠溶液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变为红色,错误。
故选A。
9、C
【详解】
A.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中混有一氧化碳,不能通过点燃的方法进行除杂,可以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错误;
B.碳酸钙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碳酸钙中混有氧化钙,采用高温煅烧的方法,除去了需要保留的物质,不符合除杂原则,错误;
C.氮气中混有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粉,氧气能与铜反应生成氧化铜,氮气不与铜反应,不仅除去了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正确;
D.氧化铁中混有碳单质,在隔绝空气加强热,碳单质会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不仅除去了需要保留的物质,而且还引入了新的杂质,不符合除杂原则,错误;
故选C。
【点睛】
10、D
【详解】
A、NaHCO3俗称小苏打,与胃酸中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可用于治疗胃酸,选项A正确;
B、稀有气体通电后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所以可用于电光源,氘气通电会发出红色光,所以可以作航行指示灯,选项B正确;
C、在树杆下部涂上一层石灰浆是利用氢氧化钙的腐蚀性杀死藏于树干中的病虫卵,选项C正确;
D、胃液中的盐酸能将碳酸钡转化成可溶性的氯化钡,会使人中毒,选项D错误;
故选:D。
二、填空题
1、
(1)盐
(2)
(3)黑色固体逐渐消失,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蓝色
(4)
(5)5
【分析】
由题可知,A为一种生活中产量最多的金属,则A为铁。
(1)
由图可知,B既能与稀硫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钙反应,B可能是碳酸钠,碳酸钠属于盐,故填盐;
(2)
反应⑨为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方程式为;
(3)
反应⑤为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反应现象为:黑色固体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4)
反应①为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方程式为
(5)
反应①为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属于置换反应;
反应②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符合“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反应③为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该反应符合“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反应④为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反应⑤为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符合“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反应⑥为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符合“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反应⑦为稀硫酸与酸碱指示剂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反应⑧为氢氧化钙与酸碱指示剂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反应⑨为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符合“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故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②③⑤⑥⑨,共五个,故填五。
2、
(1)H+
(2)
(3)①③
(4)Na2CO3(答案合理均可)
(5)CaCl2+2AgNO3=2AgCl↓+Ca(NO3)2
【解析】
(1)
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酸溶液都能电离产生共同的氢离子,并且是唯一的一种阳离子,所以酸溶液中都含有H+
(2)
常温下呈液态的碱溶液中的阳离子为铵根离子。
故填:
(3)
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①金属氧化物(化合物)+酸(化合物)―→盐(化合物)+水(化合物),存在离子的交换,所以属于复分解反应;
②非金属氧化物+碱→盐+水,不存在离子的交换,所以不属于复分解反应;
③酸(化合物)+碱(化合物)→盐(化合物)+水(化合物),存在离子的交换,所以属于复分解反应;
故填:①③
(4)
;
在溶液中与CaCl2、Ca(NO3)2均能反应的盐(含有碳酸根离子的可溶性盐)有碳酸钠等。
故填:Na2CO3(答案合理均可)
(5)
会与CaCl2反应而不与Ca(NO3)2反应的物质,不能含有碳酸根离子,又要会与CaCl2反应,所以是要含有银离子的可溶性盐,可以是硝酸银,所以硝酸银与CaCl2会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l2+2AgNO3=2AgCl↓+Ca(NO3)2
3、
(1)NaClO
(2) 盐 +1价
(3)NaClO+2HCl=NaCl+H2O+Cl2↑
(4)900
(5)佩戴好口罩
【解析】
(1)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反应前Cl、Na、O、H的原子个数分别为2、2、2、2,反应后Cl、Na、O、H的原子个数分别为1、1、1、2,则次氯酸钠的化学式为NaClO,故填:NaClO;
(2)
次氯酸钠是由钠离子和次氯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
次氯酸钠中钠元素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设氯元素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则有(+1)+ x+(-2)=0,得x=+1价,故填:盐;+1或+1价;
(3)
次氯酸钠与盐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ClO+2HCl=NaCl+H2O+Cl2↑,故填:NaClO+2HCl=NaCl+H2O+Cl2↑;
(4)
解:设需加水的质量为x,则有(1000g-x)×5%=1000g×0.5%,得x=900g,故填:900;
(5)
疫情防控期间,我们一定要注意保护自己,在人员密集的地方要佩戴好口罩,故填:佩戴好口罩(合理即可)。
4、
(1)②①④③
(2) 白色沉淀不再增多
(3)cd
【解析】
(1)
如图是配制过程,正确的操作顺序为:称量、把称量的味精放入烧杯中、量取水倒入烧杯中、利用玻璃棒搅拌使味精溶解,故填:②①④③;
(2)
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向上述配制好的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至白色沉淀不再增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Cl+AgNO3=AgCl↓+NaNO3;
(3)
a.配溶液时仰视量水,会导致水的体积偏大,从而导致配制溶液的质量分数偏小;
b.反应中加入的AgNO3溶液过量时,才能够使氯化钠完全反应,从而使计算结果正确;
c. 洗涤、干燥沉淀不彻底时,会导致氯化钠质量偏大,从而导致计算结果偏大;
d、味精中有其它能与AgNO3反应生成沉淀的物质时,会导致氯化钠质量偏大,从而导致计算结果偏大,故选:cd。
5、
(1)NaHCO3
(2) 纯碱
【解析】
(1)
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化学式为:NaHCO3;
(2)
工业上制取氢氧化钠是用碳酸钠为原料,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为:。
三、计算题
1、解:设需要碳酸钙的质量是x
x=10t
答:需要碳酸钙的质量是10t
【详解】
见答案。
2、
(1)NaCl、NaHCO3
(2)解:设加入盐酸的质量分数是x,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x=10%
y=11.7g
答:加入盐酸的质量分数为10%
(3)B点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
答:B点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5%。
【分析】
(1)
碳酸钠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钠,A点时,恰好完全反应,故A点所对应溶质为:NaCl、NaHCO3;
(2)
见答案;
(3)
见答案。
3、
(1)
或
(2)有
(3)若被碱石灰完全吸收,碱石灰增重2.82克,说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和为2.82g,由(2)可知,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64g,则生成水的质量为:2.82g-2.64g=0.18g。
设固体A中氢氧化镁的质量是m
m=0.58g
答:固体A中氢氧化镁的质量是0.58g。
【分析】
(1)
高温灼烧固体A,固体A中可能含碳酸钙、碳酸镁、氢氧化镁,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碳酸镁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镁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氢氧化镁在高温下分解生成氧化镁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
放出的气体若用过量的Ba(OH)2溶液吸收,得到11.82g沉淀,该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水,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钡完全吸收,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假设该二氧化碳全部来自于碳酸钙,即水垢中不含碳酸镁,结合化学方程式: ,可得关系式:CaCO3~CO2~BaCO3。
设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碳酸钙的质量为y
x=2.64g
y=6g大于5.78g
假设二氧化碳全部来自碳酸镁,即水垢中不含碳酸钙,结合化学方程式:,可得关系式:MgCO3~CO2~BaCO3
设碳酸镁的质量为z
z=5.04g小于5.78g
故该水垢中一定含有碳酸镁,故填:有;
(3)
见答案。
4、
(1) 54.3 100 mL 将54.3 mL浓硫酸沿烧杯壁慢慢倒入400 g水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
(2) 3.3 g 解: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y
y=7.95 g
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100%=20.5%
答:该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20.5%
【分析】
(1)
①解:设需要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的质量为x,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可得:500g×19.6%=98%x,x=100g,故所需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的体积为:100g÷1.84g/cm3≈54.3mL;
②量筒量程的选择应遵循“大而近”的原则,故用量程为100mL的量筒量取所需的浓硫酸;
③所需水的质量为:500g-100g=400g,即400mL,稀释浓硫酸:将54.3 mL浓硫酸沿烧杯壁慢慢倒入400 g水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使热量尽快散发出去;
(2)
①完全反应后,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为:300.0g-296.7g=3.3g;
②见答案。
5、
(1)解:设原混合物中硫酸的质量为x,反应生成沉淀质量为y
x=1.96g
y=4.66g
原混合液中硫酸的质量分数为:
答:原混合液中硫酸的质量分数为9.8%
(2)解:设pH=7时,溶液中溶质BaCl2的质量为y
y=8.32 g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当pH=7时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1.0%
【分析】
(1)
见答案;
(2)
见答案。
四、实验探究
1、 气球变大(变鼓) 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体积的水 稀盐酸(或者氯化钙溶液等可与碳酸钠反应的物质) 有气体产生(或者有白色沉淀生成等) 硫酸铜溶液CuSO4溶液 通过检验反应物的减少(消失)证明反应发生
【详解】
学生板书:澄清石灰水溶质是氢氧化钙,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探究:
(1)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气体减少,压强变小,所以大气压将空气压入气球,看到的现象是B中气球变大。
(2)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气体也会减少。所以不严谨。化学方程式为。为消除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及溶于水产生的影响,可以设计对比实验,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体积的水,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现象做对比。
(3)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所以可以检验是否有碳酸根存在,进而判断是否发生了反应。
所以实验步骤可以是向实验后的溶液中加入稀盐酸,现象是有气体产生(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也可以是向实验后的溶液中加入氯化钙溶液,现象是有白色沉淀生成(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其他合理也可。
拓展延伸: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是。
要证明硫酸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应先向试管中加入硫酸和氢氧化钠,然后加入硫酸铜溶液看是否出现沉淀进行判断。所以试剂丙是硫酸铜溶液。
反思交流:要证明反应是否发生,可以①通过检验生成物增加证明反应发生;②通过检验反应物的减少证明反应发生(如拓展延伸中进行的实验)。
【点睛】
2、氢氧化钠 Ba2+、SO42- H2SO4 向试管中加入 Na2SO4溶液,如果产生白色沉淀 用玻璃棒蘸取该滤液,滴到pH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pH标准比色卡进行对照 C
【详解】
(1)酚酞试液遇碱性溶液变红,遇酸性、中性溶液不变色。稀盐酸、稀硫酸显酸性,氢氧化钠显碱性。1号试管中加入酚酞试液变红,则1号试管中是氢氧化钠溶液。
(2)2号试管中加入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2号试管中的溶液是稀硫酸,产生的白色沉淀是硫酸钡沉淀,则乙图中2号试管化学反应实质是Ba2+、SO42-结合生成白色沉淀。
[猜想假设]
因为2号试管中发生反应:H2SO4+BaCl2=BaSO4↓+2HCl。反应物可能恰好反应,也可能有一种物质过量,若稀硫酸过量,则猜想二:HCl和H2SO4;
[进行实验]
①取一定量的滤液于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 Na2SO4溶液,如果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有氯化钡存在,则猜想三正确。
②为了验证该滤液的酸碱性强弱,具体操作是用玻璃棒蘸取该滤液,滴到pH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pH标准比色卡进行对照,读出pH=5。
[交流拓展]
2号试管中滤液显酸性,要将该滤液调至中性,在没有指示剂的情况下,可向滤液中加入石灰石,因为石灰石与酸反应产生气泡,当加入石灰石无气泡产生时,说明滤液中的酸恰好被反应完了,故选C。
3、猜想三 溶液呈无色,说明溶液不显碱性,所以猜想三不合理 有气泡产生 B 不能
【详解】
[实验探究]
甲同学在烧杯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此时溶液呈红色,接着用滴管滴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发现溶液变为无色,说明溶液不显碱性,所以猜想三不合理,故填:猜想三;溶液呈无色,说明溶液不显碱性,所以猜想三不合理。
由于实验结论猜想二成立,说明反应后溶液中含有稀盐酸,滴入碳酸钠溶液,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观察到的现象是有气泡产生,故填:有气泡产生;
[反思交流]
实验室剩余的药品不能倒入下水道 ,也不能带出实验室,应该将废液倒入废液缸中,故填:B。
(3)丙组同学用另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时,发现有少量的气泡冒出,是因为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产生气泡,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另取该溶液,滴加酚酞试液变红,不能说明该氢氧化钠溶液为部分变质,这是因为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都是显碱性溶液,都能够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故填: ;不能。
4、CuSO4、CaCO3 NaOH和NaCl 适量的硝酸钙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稀硝酸和硝酸银溶液 不能,如果加入氯化铜溶液,氯化铜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生成的氯化钠影响对氯化钠的判断 NaCl+AgNO3=AgCl↓+NaNO3; 复分解反应
【详解】
(一)取少量白色粉末,向其中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搅拌,得到无色透明的溶液,因为硫酸铜溶液为蓝色,碳酸钙不溶于水,所以原白色粉末中一定不含有硫酸铜和碳酸钙;
故填:CuSO4、CaCO3;
(二)由(一)中条件可知:白色粉末可能为Na2CO3、NaOH、NaCl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猜想A:白色粉末为Na2CO3和NaOH的混合物;
猜想B:白色粉末为Na2CO3和NaCl的混合物;
猜想D:白色粉末为NaOH、Na2CO3和NaCl的混合物;
故猜想C:白色粉末为NaOH和NaCl;
故填:NaOH和NaCl;
[设计实验]
1取上述无色透明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硝酸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碳酸钠与硝酸钙反应生成硝酸钠和碳酸钙白色沉淀);
2过滤,取滤液少量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Cu(NO3)2溶液,产生蓝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与硝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硝酸钠);
3静置,再向试管中滴加稀硝酸和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也有氯化钠(氯化钠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和硝酸钠,加入稀硝酸,白色沉淀不消失,氯化银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
故填:适量的硝酸钙溶液;产生蓝色沉淀;稀硝酸和硝酸银溶液;
[反思与评价]
(1)步骤2中Cu(NO3)2溶液不能用CuCl2溶液代替,因为如果加入氯化铜溶液,氯化铜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生成的氯化钠影响对氯化钠的判断;
故填:不能,如果加入氯化铜溶液,氯化铜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生成的氯化钠影响对氯化钠的判断;
(2)步骤3是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Cl+AgNO3=AgCl↓+NaNO3,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交换成分生成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故填:NaCl+AgNO3=AgCl↓+NaNO3;复分解反应。
【点睛】
本题考查的酸碱盐的相关知识,要熟练掌握这些知识才能解决问题。
5、碳酸钙3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Na2CO3和NaOH 验证碳酸钠并将滤液中的碳酸钠除尽
【详解】
猜想与假设:该包粉末是由长期放置在空气中的铁粉和久置的碱石灰干燥剂混合而成,铁粉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反应生成氧化铁,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氢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固体样品中可能含有Fe、Fe2O3、CaO、NaOH、Ca(OH)2、Na2CO3、CaCO3等七种物质;
进行实验:结论:滤渣B中有Fe2O3,CaCO3,取少量滤渣B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故现象为:①滤渣完全溶解,溶液变为黄色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取少量滤液C于试管中,加入过量CaCl2溶液,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振荡,现象为①有白色沉淀生成;氯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说明滤液中含碳酸钠,且过量的氯化钙能将碳酸钠除尽,②酚酞试液由无色变成红色,说明滤液中含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填:NaOH、Na2CO3;
解释与结论:乙组同学实验中加入过量CaCl2溶液的目的是:验证碳酸钠并将碳酸钠除尽,防止对氢氧化钠的检验产生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