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周国平
一、人物简介
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哲学研究者,是中国研究哲学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
二、代表作品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偶尔远行》《宝贝,宝贝》,随感集《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碎句与短章》,诗集《忧伤的情欲》,以及《人生哲思录》《周国平人文讲演录》等,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三、荣誉金榜
1.2004年荣获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类金奖。
2.2015年荣获“华文好书”生活类金奖。颁奖词是:到底什么是幸福,周国平用他近20年的精神沉淀,告诉读者,人最宝贵的东西,一是生命,二是心灵,而若能享受本真的生命,拥有丰富的心灵,便是幸福。
3.寓言《白兔和月亮》和《落难的王子》,入选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
4.散文《家》入选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据不完全统计,周国平的作品入选语文课本有6篇、读本有13篇,并有多篇作品被编成中高考语文考试题。
四、社会点评
1.大学校园里一直流传着“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之说,周国平的散文以情理并茂、哲理和诗情交融著称,二十余年来长销不衰,滋养了数代年轻人的心灵。[来
2.周国平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花季还是老年,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
四、精彩美文
1.一个不曾用自己的脚在路上踩下脚印的人,不会找到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
2.在这个没有上帝的世界上,谁敢说自己已经贯通一切歧路和绝境,因而不再困惑,也不再需要寻找了?我将永远困惑,也永远寻找。困惑是我的诚实,寻找是我的勇敢。
3.肖伯纳: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
周国平: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追求和创造;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4.我们最熟悉的事物,往往是我们最不了解的。
5.可以没有爱情,但如果没有对爱情的憧憬,哪里还有青春?可以没有理解,但如果没有对理解的期待,哪里还有创造?可以没有所等的一切,但如果没有等待,哪里还有人生?
6.人生唯一有把握不会落空的等待是那必然到来的死亡。但是,人们都似乎忘了这一点而等着别的什么,甚至死到临头仍执迷不悟。我对这种情形感到悲哀又感到满意。
读永恒的书
①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通过各种物质形式保存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就是文字。因而,在我们日常的精神活动中,读书便占据着很大的比重。一般而言,我们很难想像一个关注精神生活的人会对书籍毫无兴趣。“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高尔基说的这句话,非常贴切地表明了这一点。
②然而,古今中外的书不计其数,该读哪些书呢?从精神生活的角度出发,我们也许可以极粗略地把天下的书分为三大类。一是完全不可读的书,这种书只是外表像书罢了,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印刷垃圾,不能提供任何精神的启示、艺术的欣赏或有用的知识。在今日的市场上,这种以书的面目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比比皆是。二是可读可不读的书,这种书读了也许不无益处,但不读却肯定不会造成重大损失和遗憾。世上的书大多属于此类。我把那些专业书籍也列入此类,因为它们只对有关专业人员才可能是必读书,对于其他人却是不必读的书,至多是可读可不读的书。三是必读的书。这类书每一个关心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的人都应该读,不读便会是一种欠缺和遗憾。
③应该说,这第三类书在书籍的总量中只占极少数,但绝对量仍然非常大。它们实际上是指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那些不朽之作,即所谓经典名著。这些伟大作品不可按学科归类,不论它们是文学作品还是理论著作,都必定表现了人类精神某些永恒的内涵,因而具有永恒的价值。在此意义上,我称它们为永恒的书。要确定这类书的范围是一件难事,事实上不同的人就此开出的书单一定有相当的出入。不过只要开书单的人确实有眼光,就必定都会选中一些最基本的好书。例如,他们决不会遗漏掉《论语》、《史记》、《红楼梦》这样的书,柏拉图、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这类作家的著作。
④在我看来,真正重要的倒不在于你读了多少名著,古今中外的名著是否全读了,而在于要有一个信念,那便是非最好的书不读。有了这样的信念,即使你读了许多并非最好的书,你仍然会逐渐找到那些真正属于你自己的最好的书,并且成为它们的知音。事实上,对于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追求的人来说,他的必读书的书单绝非照抄别人的,而是在他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书单本身也体现着他的个性。正像罗曼 罗兰在谈到他所喜欢的音乐大师时说的:“现在我有我的贝多芬了,犹如已经有了我的莫扎特一样。一个人对他所喜爱的历史人物都应该这样做。”
⑤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位。一个在阅读和深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轶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天下好书之多,一辈子也读不完,我们岂能把只有一次的生命浪费在读无聊的东西上。
1.第①段画线的句子意在说明。
2.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永恒的书?
3.第⑤段“人就四他所吃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
4.纵观全文,作者对读书提出了那些建议?
5.好作品往往会在我们心中留下深刻、美好的记忆。请写出你读过的一本好书的书名或一篇好文章的篇名(课内外均可),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思想启迪。
上帝眼中无残疾
读完了琼尼 厄尔克森著、张栩译的《上帝在哪里》一书,我的心情诚然有同情,更有感动和钦佩,但最后占据了优势的却是骄傲,为人的内在生命的高贵和伟大而感到骄傲。
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许多预料不到的灾祸,这些灾祸落在谁的头上完全是偶然的,是个人不能选择也不能抗拒的。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始终是候选人,谁也不能排除明天灾祸落到自己头上的可能性。琼尼只是比我们早一些被选上了,在那一个瞬间由一个充满活力的少女突然变成了一个四肢瘫痪的残疾人。她的故事从那个瞬间开始,人们可以从各个角度来读这个故事,例如把它读做一个堪称典范的康复故事,一个战胜苦难的英雄故事,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故事,如此等等。这一切都符合事实,然而,我认为,这个故事的含义要超过这一切。
在我看来,琼尼的故事给我们的最深刻启示是使我们看到,虽然我们的外在生命即我们的躯壳是脆弱的,它很容易受伤,甚至会严重地残缺不全,但是,无论在怎样不幸的情况下,我们始终有可能保有一个完整的、健康的内在生命。这个内在生命的通俗名称叫做精神或者灵魂。实际上,心理康复的过程就是逐步发现和真切感受到自己的内在生命仍然是完整的,从而克服身体残疾所造成的沮丧和自卑。也正是这个坚不可摧的内在生命具有在苦难中创造奇迹的能力,使表面上似乎失去了任何意义的生命又被意义的光芒照亮。
其实,残疾与健康的界限是十分相对的。从出生那一天起,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就已经注定要走向衰老,会不断地受到损坏。由于环境的限制和生活方式的片面,我们的许多身体机能没有得到开发,其中有一些很可能已经萎缩。严格地说,世上没有绝对健康的人,而这意味着人人在一定意义上都是残疾,区别只在明显或不明显。用这个眼光看,明显的残疾反而提供了一个机会,使人比较容易觉悟到外在生命的不可靠,从而更加关注内在生命。许多事例告诉我,残疾人中不乏精神的圣徒。除了在座的琼尼和张栩,此刻我还想起了英国科学家霍金和中国作家史铁生。相比之下,我们这些身体表面上没有残疾的人却很容易沉湎在繁忙的外部活动中,使得内在生命因为被忽视而日益趋于麻痹,这是比身体残疾更加可悲的心灵瘫痪。
作为一个基督徒,琼尼相信她的康复奇迹来自上帝的恩惠。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她不断地和上帝对话,由怀疑而终于走向坚定的信仰。
我不是基督徒,但是我觉得我能够在广义上理解她的信念。她在书中引用了她的传教士朋友史蒂夫的话,大意是说,身体是一幅肖像画,真正有价值的是这幅画的内在特点和风格。我十分欣赏这个譬喻的含义,因为我也坚信内在生命具有超越于外在生命的神圣价值。上帝在哪里?在我们真正发现了我们的完整的内在生命的地方。如果说我们的易损的外在生命或多或少都是残疾,那么,当我们用上帝的眼光来看自己,就会发现我们的内在生命永远是完整的,是永远不会残缺的。
是的,在上帝的眼中没有残疾,每一个人都能够生活得高贵而伟大。
我相信,把琼尼和张栩,把所有勇敢的残疾人连结起来的不是身体的残疾,而恰恰是灵魂的健康。如果我经过努力也拥有一颗这样健康的灵魂,从而成为他们的同志,我将感到莫大的光荣。
1.怎样理解“她的故事从那个瞬间开始”?
2.“这个故事的含义要超过这一切”中的“这一切”指什么?怎样理解“超过这一切”?
3.“也正是这个坚不可摧的内在生命具有在苦难中创造奇迹的能力,使表面上似乎失去了任何意义的生命又被意义的光芒照亮。”句中两个“意义”各指什么?怎样理解句中的“照亮”?
4. 为什么说“世上没有绝对健康的人”?
5.文中所说的“心灵瘫痪”的表现是什么?为什么说心灵瘫痪是“可悲的”?
何必温馨
①不太喜欢温馨这个词。
②温馨本来是一个书卷气很重的词,如今居然摇身一变,俨然一位通俗红歌星。 她到处走穴,频频亮相,泛滥于歌词中,散文中,商品广告中。
③可是,仔细想想,究竟什么是温馨呢?温馨的爱、温馨的家、温馨的时光、温馨的人生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朦朦胧胧,含含糊糊,反正我想不明白。也许,正是词义上的模糊不清增加了这个词的魅力,能够激起说者和听者一些非常美好但也非常空洞的联想。
④正是这样:美好,然而空洞。这个词是没有任何实质内容的。温者温暖,馨者馨香。暖洋洋,香喷喷。这样一个词非常适合于譬如说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用来描绘自己对爱的憧憬,一个初为人妻的少妇用来描绘自己对家的期许。它基本上是一个属于女中学生词典的词汇。当举国男女老少都温馨长温馨短的时候,我不免感到滑稽,诧异国人何以在精神上如此柔弱化,纷纷竞作青春女儿态?
⑤事实上,两性之间真正热烈的爱情未必是温馨的。这里无须举出罗密欧与朱丽叶,奥涅金与达吉亚娜,贾宝玉与林黛玉。每一个经历过热恋的人都不妨自问,真爱是否只有甜蜜,没有苦涩,只有和谐,没有冲突,只有温暖的春天,没有炎夏和寒冬?我不否认爱情中也有温馨的时刻,即两情相悦、心满意足的时刻,这样的时刻自有其价值,可是,倘若把它树为爱情的最高境界,就会扼杀一切深邃的爱情所固有的悲剧性因素,把爱情降为平庸的人间喜剧。
⑥比较起来,温馨对于家庭来说倒是一个较为合理的概念。家是一个窝,我们当然希望自己有一个温暖、舒适、安宁、气氛浓郁的窝。不过,一味地温馨,结果不是磨灭掉夫妇双方的个性,从而窒息爱情,就是造成升平的假象,使被掩盖的差异终于演变为不可愈合的裂痕。
⑦至于说以温馨为一种人生理想,就更加小家子气了。人生中有顺境,也有困境和逆境。困境和逆境当然一点儿也不温馨,却是人生最真实的组成部分,往往促人奋斗,也引入彻悟。如果否认了苦难的价值,就不复有壮丽的人生了。
⑧写到这里,我忽然悟到了温馨这个词时髦起来的真正原因。我的眼前浮现出许多广告画面,画面上是各种高档的家具、家用电器、室内装饰材料、化妆品等等,随之响起同一句画外音:“……伴你度一个温馨的人生。”一点也不错!舒适的环境,安逸的氛围,精美的物质享受,这就是现代人的生活理想,这就是温馨一词的确切的现代含义!这个听起来好像颇浪漫的词,其实包含着非常务实的意思,一个正在形成中的中产阶级的生活标准,一种讲究实际的人生态度。不要跟我们提罗密欧了吧,爱就要爱得惬意。不要跟我们提哈姆雷特了吧,活就要活得轻松。理想主义的时代已经结束,让我们回归最实在的人生……
⑨我丝毫不反对实在的生活情趣。和突出政治时代到处膨胀的权力野心相比,这是一个进步。然而,实在的生活有着深刻丰富的内涵,决非限于舒适安逸。使我反感的是“温馨”这个流行词所标志的人们精神上的平庸化,在这个女歌星唱遍千家万户的温软歌声中,我不禁缅怀起歌剧《卡门》的音乐和它所讴歌的那种惊心动魄的爱情和人生来了。
⑩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要说:
爱,未必温馨,又何必温馨?
人生,未必温馨,又何必温馨?
(有删节)
1.怎样理解文章中“她到处走穴,频频亮相,泛滥于歌词中,散文中,商品广告中”的含义。
2.作者认为“温馨”“美好,然而空洞”,这种“空洞”体现在哪些方面?
3.请简要梳理作者的思路。
4.文中第⑤⑧⑨段用了“罗密欧和朱丽叶,奥涅金与达吉亚娜,贾宝玉与林黛玉”、“哈姆雷特”、歌剧《卡门》等文学性的内容作素材,这在文章的表达技巧和内容方面有何作用?
5.从人生态度和生活理想的角度看,对个体而言,选择“温馨”与否是自由的,但作者为何还是要批判“温馨”这种人生态度和生活理想? 对作者的观点,你如何评价?谈谈你的看法。第五节 周国平
一、人物简介
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哲学研究者,是中国研究哲学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
二、代表作品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偶尔远行》《宝贝,宝贝》,随感集《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碎句与短章》,诗集《忧伤的情欲》,以及《人生哲思录》《周国平人文讲演录》等,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三、荣誉金榜
1.2004年荣获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类金奖。
2.2015年荣获“华文好书”生活类金奖。颁奖词是:到底什么是幸福,周国平用他近20年的精神沉淀,告诉读者,人最宝贵的东西,一是生命,二是心灵,而若能享受本真的生命,拥有丰富的心灵,便是幸福。
3.寓言《白兔和月亮》和《落难的王子》,入选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
4.散文《家》入选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据不完全统计,周国平的作品入选语文课本有6篇、读本有13篇,并有多篇作品被编成中高考语文考试题。
四、社会点评
1.大学校园里一直流传着“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之说,周国平的散文以情理并茂、哲理和诗情交融著称,二十余年来长销不衰,滋养了数代年轻人的心灵。[来
2.周国平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花季还是老年,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
四、精彩美文
1.一个不曾用自己的脚在路上踩下脚印的人,不会找到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
2.在这个没有上帝的世界上,谁敢说自己已经贯通一切歧路和绝境,因而不再困惑,也不再需要寻找了?我将永远困惑,也永远寻找。困惑是我的诚实,寻找是我的勇敢。
3.肖伯纳: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
周国平: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追求和创造;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4.我们最熟悉的事物,往往是我们最不了解的。
5.可以没有爱情,但如果没有对爱情的憧憬,哪里还有青春?可以没有理解,但如果没有对理解的期待,哪里还有创造?可以没有所等的一切,但如果没有等待,哪里还有人生?
6.人生唯一有把握不会落空的等待是那必然到来的死亡。但是,人们都似乎忘了这一点而等着别的什么,甚至死到临头仍执迷不悟。我对这种情形感到悲哀又感到满意。
读永恒的书
①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通过各种物质形式保存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就是文字。因而,在我们日常的精神活动中,读书便占据着很大的比重。一般而言,我们很难想像一个关注精神生活的人会对书籍毫无兴趣。“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高尔基说的这句话,非常贴切地表明了这一点。
②然而,古今中外的书不计其数,该读哪些书呢?从精神生活的角度出发,我们也许可以极粗略地把天下的书分为三大类。一是完全不可读的书,这种书只是外表像书罢了,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印刷垃圾,不能提供任何精神的启示、艺术的欣赏或有用的知识。在今日的市场上,这种以书的面目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比比皆是。二是可读可不读的书,这种书读了也许不无益处,但不读却肯定不会造成重大损失和遗憾。世上的书大多属于此类。我把那些专业书籍也列入此类,因为它们只对有关专业人员才可能是必读书,对于其他人却是不必读的书,至多是可读可不读的书。三是必读的书。这类书每一个关心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的人都应该读,不读便会是一种欠缺和遗憾。
③应该说,这第三类书在书籍的总量中只占极少数,但绝对量仍然非常大。它们实际上是指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那些不朽之作,即所谓经典名著。这些伟大作品不可按学科归类,不论它们是文学作品还是理论著作,都必定表现了人类精神某些永恒的内涵,因而具有永恒的价值。在此意义上,我称它们为永恒的书。要确定这类书的范围是一件难事,事实上不同的人就此开出的书单一定有相当的出入。不过只要开书单的人确实有眼光,就必定都会选中一些最基本的好书。例如,他们决不会遗漏掉《论语》、《史记》、《红楼梦》这样的书,柏拉图、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这类作家的著作。
④在我看来,真正重要的倒不在于你读了多少名著,古今中外的名著是否全读了,而在于要有一个信念,那便是非最好的书不读。有了这样的信念,即使你读了许多并非最好的书,你仍然会逐渐找到那些真正属于你自己的最好的书,并且成为它们的知音。事实上,对于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追求的人来说,他的必读书的书单绝非照抄别人的,而是在他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书单本身也体现着他的个性。正像罗曼 罗兰在谈到他所喜欢的音乐大师时说的:“现在我有我的贝多芬了,犹如已经有了我的莫扎特一样。一个人对他所喜爱的历史人物都应该这样做。”
⑤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位。一个在阅读和深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轶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天下好书之多,一辈子也读不完,我们岂能把只有一次的生命浪费在读无聊的东西上。
1.第①段画线的句子意在说明。
【答案】一个关注精神生活的人必定会对书籍有兴趣。(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的内容来理解句子即可。第①段画线的句子意在说明:一个关注精神生活的人必定会对书籍有兴趣。
2.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永恒的书?
【答案】表现了人类精神某些永恒的内涵、具有永恒价值的书是永恒的书。或:关心、探寻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具有永恒价值的书是永恒的书。(答“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不朽之作”或“经典名著”也可得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先找到对应的段落,根据第三段“表现了人类精神某些永恒的内涵,因而具有永恒的价值”即:表现了人类精神某些永恒的内涵、具有永恒价值的书是永恒的书。或:关心、探寻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具有永恒价值的书是永恒的书。(答“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不朽之作”或“经典名著”也可得分。意思对即可)
3.第⑤段“人就四他所吃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位。或:一个人所读的书影响或决定着他的精神品位(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语句含义的理解。应结合上下文,明确“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可以理解为:“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位”。用原文解答即可)
4.纵观全文,作者对读书提出了那些建议?
【答案】①养成读书的兴趣;②读具有永恒价值的书;③树立非最好的书不读的信念;④读真正属于自己的最好的书;⑤在独特个性和追求方面成为书的知音。
(答出其中的二点就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提取概括,通读全文,找出作者对读书提出的各种看法建议,提取即可解答。根据第一段“我们很难想像一个关注精神生活的人会对书籍毫无兴趣”,第四段“而在于要有一个信念,那便是非最好的书不读。有了这样的信念,即便你读了许多并非最好的书,你仍然会逐渐找到那些真正属于你自己的最好的书,并且成为它们的知音”,提取关键语句,梳理作答。
5.好作品往往会在我们心中留下深刻、美好的记忆。请写出你读过的一本好书的书名或一篇好文章的篇名(课内外均可),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思想启迪。
【答案】要求:写出书名或文章的篇名; 抓住“思想启迪”,写出具体内容。(语句不通、条理不清的,酌情扣分)示例:阅读查尔斯·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启示我们:做人要善良,待人诚恳,要勤奋好学;除此之外还要有自强不息的勇气、百折不回的毅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名名篇的感悟能力。本题是开放性问题,要结合自己的理解作答,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注意语言流畅,表达准确;写出书名或文章的篇名; 抓住“思想启迪“,写出具体内容。(语句不通、条理不清的,酌情扣分)
上帝眼中无残疾
①读完了琼尼 厄尔克森著、张栩译的《上帝在哪里》一书,我的心情诚然有同情,更有感 动和钦佩,但最后占据了优势的却是骄傲,为人的内在生命的高贵和伟大而感到骄傲。
②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许多预料不到的灾祸,这些灾祸落在谁的头上完全是偶然的,是个人不能选择也不能抗拒的。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始终是候选人,谁也不能排除明天灾祸落到自己头上的可能性。琼尼只是比我们早一些被选上了,在那一个瞬间由一个充满活力的少女突然变成了一个四肢瘫痪的残疾人。她的故事从那个瞬间开始,人们可以从各个角度来读这个故事,例如把它读做一个堪称典范的康复故事,一个战胜苦难的英雄故事,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故事,如此等等。这一切都符合事实,然而,我认为,这个故事的含义要超过这一切。
在我看来,琼尼的故事给我们的最深刻启示是使我们看到,虽然我们的外在生命即我们的躯壳是脆弱的,它很容易受伤,甚至会严重地残缺不全,但是,无论在怎样不幸的情况下,我们始终有可能保有一个完整的、健康的内在生命。这个内在生命的通俗名称叫做精神或者灵魂。实际上,心理康复的过程就是逐步发现和真切感受到自己的内在生命仍然是完整的,从而克服身体残疾所造成的沮丧和自卑。也正是这个坚不可摧的内在生命具有在苦难中创造奇迹的能力,使表面上似乎失去了任何意义的生命又被意义的光芒照亮。
③其实,残疾与健康的界限是十分相对的。从出生那一天起,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就已经注定要走向衰老,会不断地受到损坏。由于环境的限制和生活方式的片面,我们的许多身体机能没有得到开发,其中有一些很可能已经萎缩。严格地说,世上没有绝对健康的人,而这意味着人人在一定意义上都是残疾,区别只在明显或不明显。用这个眼光看,明显的残疾反而提供了一个机会,使人比较容易觉悟到外在生命的不可靠,从而更加关注内在生命。许多事例告诉我,残疾人中不乏精神的圣徒。除了在座的琼尼和张栩,此刻我还想起了英国科学家霍金和中国作家史铁生。相比之下,我们这些身体表面上没有残疾的人却很容易沉湎在繁忙的外部活动中,使得内在生命因为被忽视而日益趋于麻痹,这是比身体残疾更加可悲的心灵瘫痪。
作为一个基督徒,琼尼相信她的康复奇迹来自上帝的恩惠。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她不断地和上帝对话,由怀疑而终于走向坚定的信仰。
④我不是基督徒,但是我觉得我能够在广义上理解她的信念。她在书中引用了她的传教士朋友史蒂夫的话,大意是说,身体是一幅肖像画,真正有价值的是这幅画的内在特点和风格。我十分欣赏这个譬喻的含义,因为我也坚信内在生命具有超越于外在生命的神圣价值。上帝在哪里?在我们真正发现了我们的完整的内在生命的地方。如果说我们的易损的外在生命或多或少都是残疾,那么,当我们用上帝的眼光来看自己,就会发现我们的内在生命永远是完整的,是永远不会残缺的。
⑤是的,在上帝的眼中没有残疾,每一个人都能够生活得高贵而伟大。
⑥我相信,把琼尼和张栩,把所有勇敢的残疾人连结起来的不是身体的残疾,而恰恰是灵魂的健康。如果我经过努力也拥有一颗这样健康的灵魂,从而成为他们的同志,我将感到莫大的光荣。
1.怎样理解“她的故事从那个瞬间开始”?
【答案】①一瞬间的灾祸改变了她的人生命运。②她开始了她的自强不息的生活历程。③她的生活历程能给人们许多启示。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读第2段“在那一个瞬间由一个充满活力的少女突然变成了一个四肢瘫痪的残疾人。她的故事从那个瞬间开始,人们可以从各个角度来读这个故事,例如把它读做一个堪称典范的康复故事,一个战胜苦难的英雄故事,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故事,如此等等”这句话及结合全文可知,一场突发的灾祸改变了琼尼的命运,由此开始了她与命运抗争、自强不息的历程,她的抗争经历也激励、启迪了许多人。
2.“这个故事的含义要超过这一切”中的“这一切”指什么?怎样理解“超过这一切”?
【答案】“这一切”指“人们可以从各个角度来读这个故事,例如把它读做一个堪称典范的康复故事,一个战胜苦难的英雄故事,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故事,如此等等”。即她那自强不息的精神具有感动人、激励人的意义。而这个故事还具有更深的含义,它能给人更高意义上的意义:怎样认识“残疾”。
【解析】本题考查指示代词的指代内容。此类题通常可从附近的上下文中找到答案,“这一切”指代的就是它前面人们从各个角度解读琼尼的故事:“人们可以从各个角度来读这个故事,例如把它读做一个堪称典范的康复故事,一个战胜苦难的英雄故事,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故事,如此等等”。“超过这一切”指的就是这个故事有更深的意义,具体就是作者在第3段所说的:“在我看来,琼尼的故事给我们的最深刻启示是使我们看到,虽然我们的外在生命即我们的躯壳是脆弱的,它很容易受伤,甚至会严重地残缺不全,但是,无论在怎样不幸的情况下,我们始终有可能保有一个完整的、健康的内在生命。这个内在生命的通俗名称叫做精神或者灵魂。”后文的内容就是围绕这个更深的意义来写的。
3.“也正是这个坚不可摧的内在生命具有在苦难中创造奇迹的能力,使表面上似乎失去了任何意义的生命又被意义的光芒照亮。”句中两个“意义”各指什么?怎样理解句中的“照亮”?
【答案】第一个“意义”指身体的残疾使人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发挥某些方面的作用。第二个“意义”指精神、灵魂的健全、完整所能产生的奇迹。“照亮”形象地表明精神、灵魂的健全能克服残疾所造成的沮丧和自卑,使生命有了新的价值和意义(真正的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理解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要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进行,这句话的意思是精神的健全克服了残疾产生的不足,使生命有了新的价值,所以第一个“意义”指因残疾而带来的看似生命失去意义,而第二个意义指因精神、灵魂奋力抗争产生的意义。“照亮”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地说明了精神健全产生的巨大作用。
4. 为什么说“世上没有绝对健康的人”?
【答案】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注定要走向衰老,会不断地受到损坏。我们的许多身体机能没有得到开发,其中有一些很可能已经萎缩。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此题可阅读题干在文中的上下文,即可找到原文并适当加工后作答。第4段“从出生那一天起,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就已经注定要走向衰老,会不断地受到损坏。由于环境的限制和生活方式的片面,我们的许多身体机能没有得到开发,其中有一些很可能已经萎缩”即写出了“世人没有绝对健康的人”的意思。
5.文中所说的“心灵瘫痪”的表现是什么?为什么说心灵瘫痪是“可悲的”?
【答案】“心灵瘫痪”的表现是:沉湎在繁忙的外部活动中,使得内在生命因为被忽视而日益趋于麻痹。他们的可悲在于他们不关注内在生命,精神、灵魂上的残疾比身体的残疾更可怕,也更可悲,因为精神、灵魂上的残疾将会使他们的生命失去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此题可阅读题干在文中的上下文,即可找到原文并适当加工后作答。第4段“相比之下,我们这些身体表面上没有残疾的人却很容易沉湎在繁忙的外部活动中,使得内在生命因为被忽视而日益趋于麻痹,这是比身体残疾更加可悲的心灵瘫痪”这句话写出了“心灵瘫痪”的表现及可悲之处。
何必温馨
①不太喜欢温馨这个词。
②温馨本来是一个书卷气很重的词,如今居然摇身一变,俨然一位通俗红歌星。 她到处走穴,频频亮相,泛滥于歌词中,散文中,商品广告中。
③可是,仔细想想,究竟什么是温馨呢?温馨的爱、温馨的家、温馨的时光、温馨的人生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朦朦胧胧,含含糊糊,反正我想不明白。也许,正是词义上的模糊不清增加了这个词的魅力,能够激起说者和听者一些非常美好但也非常空洞的联想。
④正是这样:美好,然而空洞。这个词是没有任何实质内容的。温者温暖,馨者馨香。暖洋洋,香喷喷。这样一个词非常适合于譬如说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用来描绘自己对爱的憧憬,一个初为人妻的少妇用来描绘自己对家的期许。它基本上是一个属于女中学生词典的词汇。当举国男女老少都温馨长温馨短的时候,我不免感到滑稽,诧异国人何以在精神上如此柔弱化,纷纷竞作青春女儿态?
⑤事实上,两性之间真正热烈的爱情未必是温馨的。这里无须举出罗密欧与朱丽叶,奥涅金与达吉亚娜,贾宝玉与林黛玉。每一个经历过热恋的人都不妨自问,真爱是否只有甜蜜,没有苦涩,只有和谐,没有冲突,只有温暖的春天,没有炎夏和寒冬?我不否认爱情中也有温馨的时刻,即两情相悦、心满意足的时刻,这样的时刻自有其价值,可是,倘若把它树为爱情的最高境界,就会扼杀一切深邃的爱情所固有的悲剧性因素,把爱情降为平庸的人间喜剧。
⑥比较起来,温馨对于家庭来说倒是一个较为合理的概念。家是一个窝,我们当然希望自己有一个温暖、舒适、安宁、气氛浓郁的窝。不过,一味地温馨,结果不是磨灭掉夫妇双方的个性,从而窒息爱情,就是造成升平的假象,使被掩盖的差异终于演变为不可愈合的裂痕。
⑦至于说以温馨为一种人生理想,就更加小家子气了。人生中有顺境,也有困境和逆境。困境和逆境当然一点儿也不温馨,却是人生最真实的组成部分,往往促人奋斗,也引入彻悟。如果否认了苦难的价值,就不复有壮丽的人生了。
⑧写到这里,我忽然悟到了温馨这个词时髦起来的真正原因。我的眼前浮现出许多广告画面,画面上是各种高档的家具、家用电器、室内装饰材料、化妆品等等,随之响起同一句画外音:“……伴你度一个温馨的人生。”一点也不错!舒适的环境,安逸的氛围,精美的物质享受,这就是现代人的生活理想,这就是温馨一词的确切的现代含义!这个听起来好像颇浪漫的词,其实包含着非常务实的意思,一个正在形成中的中产阶级的生活标准,一种讲究实际的人生态度。不要跟我们提罗密欧了吧,爱就要爱得惬意。不要跟我们提哈姆雷特了吧,活就要活得轻松。理想主义的时代已经结束,让我们回归最实在的人生……
⑨我丝毫不反对实在的生活情趣。和突出政治时代到处膨胀的权力野心相比,这是一个进步。然而,实在的生活有着深刻丰富的内涵,决非限于舒适安逸。使我反感的是“温馨”这个流行词所标志的人们精神上的平庸化,在这个女歌星唱遍千家万户的温软歌声中,我不禁缅怀起歌剧《卡门》的音乐和它所讴歌的那种惊心动魄的爱情和人生来了。
⑩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要说:
爱,未必温馨,又何必温馨?
人生,未必温馨,又何必温馨?
(有删节)
1.怎样理解文章中“她到处走穴,频频亮相,泛滥于歌词中,散文中,商品广告中”的含义。
【答案】“温馨”一词广泛流行于各种文体、各个行业中。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这句话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温馨一词广泛流行于各种文体、各个行业中”的现象。
2.作者认为“温馨”“美好,然而空洞”,这种“空洞”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①精神上的柔弱化;②忽视爱情中的悲剧性因素;③磨灭个性,造成裂痕;④显得小气。
【解析】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应结合文本从四个方面作答。
3.请简要梳理作者的思路。
【答案】①先说不喜欢流行而时髦的“温馨”;②再阐释不喜欢“温馨”的原因;③反思“温馨”在当下流行的原因;④点明主旨,反对人们精神上的平庸。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这篇说理散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描写现象,再表明观点,再阐释原因,最后点明主旨。
4.文中第⑤⑧⑨段用了“罗密欧和朱丽叶,奥涅金与达吉亚娜,贾宝玉与林黛玉”、“哈姆雷特”、歌剧《卡门》等文学性的内容作素材,这在文章的表达技巧和内容方面有何作用?
【答案】①证明作者的观点;②这些事例中的人与现实中的人形成对比,强化了文章的主旨;④使文章的内容更富于文化内涵,更有深度。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些材料的内容和作用是通过运用它们,作为文章的典型材料来论证文章的观点,进而深化文章内涵。其表达作用则是通过对比的手法,起到突出强调深化主题的作用。
5.从人生态度和生活理想的角度看,对个体而言,选择“温馨”与否是自由的,但作者为何还是要批判“温馨”这种人生态度和生活理想? 对作者的观点,你如何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①从社会的角度看,单一的个体选择“温馨”作为自己的人生态度和生活理想,本无可厚非,但当这种态度流行,成为一种社会潮流时,就会使人们失去对理想主义和真正的情感的追求,在精神上趋于平庸化。作者是从社会的角度对此提出批评。
②从真正的人生态度和生活理想看,“温馨”追求的是舒适的环境,安逸的氛围,精美的物质享受,只是一种物质的、实在的生活情趣,只是人生价值的极次要的内容,把“温馨”作为自己的人生态度和生活理想会使人们忽视生活应有的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也使人们不复有壮丽的人生。
③作者从社会与时代的角度、从深层的人文关怀的角度提出批评,表现出了难得的清醒和忧思。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一般是观点加分析。要结合对文章的理解,并联系实际,做到言之成理,有理有据。[来源:学(共33张PPT)
第五节 周国平
2022年中考冲刺名家作品预测合集
2022
4
CONTENTS
知人论世
热点预测
读永恒的书
上帝眼中无残疾
1
2
目录
何必温馨
知人论世
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哲学研究者,是中国研究哲学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
1
一、人物简介
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哲学研究者,是中国研究哲学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
二、主要作品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偶尔远行》《宝贝,宝贝》,随感集《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碎句与短章》,诗集《忧伤的情欲》,以及《人生哲思录》《周国平人文讲演录》等,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三、荣誉时刻
1.2004年荣获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类金奖。
2.2015年荣获“华文好书”生活类金奖。颁奖词是:到底什么是幸福,周国平用他近20年的精神沉淀,告诉读者,人最宝贵的东西,一是生命,二是心灵,而若能享受本真的生命,拥有丰富的心灵,便是幸福。
3.寓言《白兔和月亮》和《落难的王子》,入选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
4.散文《家》入选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据不完全统计,周国平的作品入选语文课本有6篇、读本有13篇,并有多篇作品被编成中高考语文考试题。
四、社会评价
1.大学校园里一直流传着“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之说,周国平的散文以情理并茂、哲理和诗情交融著称,二十余年来长销不衰,滋养了数代年轻人的心灵。[来
2.周国平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花季还是老年,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
五、精彩美文
1.一个不曾用自己的脚在路上踩下脚印的人,不会找到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
2.在这个没有上帝的世界上,谁敢说自己已经贯通一切歧路和绝境,因而不再困惑,也不再需要寻找了?我将永远困惑,也永远寻找。困惑是我的诚实,寻找是我的勇敢。
3.肖伯纳: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
周国平: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追求和创造;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4.我们最熟悉的事物,往往是我们最不了解的。
5.可以没有爱情,但如果没有对爱情的憧憬,哪里还有青春?可以没有理解,但如果没有对理解的期待,哪里还有创造?可以没有所等的一切,但如果没有等待,哪里还有人生?
6.人生唯一有把握不会落空的等待是那必然到来的死亡。但是,人们都似乎忘了这一点而等着别的什么,甚至死到临头仍执迷不悟。我对这种情形感到悲哀又感到满意。
热点预测
①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通过各种物质形式保存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就是文字。因而,在我们日常的精神活动中,读书便占据着很大的比重。……
2
读永恒的书
①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通过各种物质形式保存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就是文字。因而,在我们日常的精神活动中,读书便占据着很大的比重。一般而言,我们很难想像一个关注精神生活的人会对书籍毫无兴趣。“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高尔基说的这句话,非常贴切地表明了这一点。
②然而,古今中外的书不计其数,该读哪些书呢?从精神生活的角度出发,我们也许可以极粗略地把天下的书分为三大类。一是完全不可读的书,这种书只是外表像书罢了,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印刷垃圾,不能提供任何精神的启示、艺术的欣赏或有用的知识。在今日的市场上,这种以书的面目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比比皆是。二是可读可不读的书,这种书读了也许不无益处,但不读却肯定不会造成重大损失和遗憾。世上的书大多属于此类。我把那些专业书籍也列入此类,因为它们只对有关专业人员才可能是必读书,对于其他人却是不必读的书,至多是可读可不读的书。三是必读的书。这类书每一个关心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的人都应该读,不读便会是一种欠缺和遗憾。
读永恒的书
③应该说,这第三类书在书籍的总量中只占极少数,但绝对量仍然非常大。它们实际上是指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那些不朽之作,即所谓经典名著。这些伟大作品不可按学科归类,不论它们是文学作品还是理论著作,都必定表现了人类精神某些永恒的内涵,因而具有永恒的价值。在此意义上,我称它们为永恒的书。要确定这类书的范围是一件难事,事实上不同的人就此开出的书单一定有相当的出入。不过只要开书单的人确实有眼光,就必定都会选中一些最基本的好书。例如,他们决不会遗漏掉《论语》、《史记》、《红楼梦》这样的书,柏拉图、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这类作家的著作。
④在我看来,真正重要的倒不在于你读了多少名著,古今中外的名著是否全读了,而在于要有一个信念,那便是非最好的书不读。有了这样的信念,即使你读了许多并非最好的书,你仍然会逐渐找到那些真正属于你自己的最好的书,并且成为它们的知音。事实上,对于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追求的人来说,他的必读书的书单绝非照抄别人的,而是在他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书单本身也体现着他的个性。正像罗曼 罗兰在谈到他所喜欢的音乐大师时说的:“现在我有我的贝多芬了,犹如已经有了我的莫扎特一样。一个人对他所喜爱的历史人物都应该这样做。”
读永恒的书
⑤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位。一个在阅读和深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轶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天下好书之多,一辈子也读不完,我们岂能把只有一次的生命浪费在读无聊的东西上。
读永恒的书
1.第①段画线的句子意在说明。
【答案】一个关注精神生活的人必定会对书籍有兴趣。(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的内容来理解句子即可。第①段画线的句子意在说明:一个关注精神生活的人必定会对书籍有兴趣。
读永恒的书
2.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永恒的书?
【答案】表现了人类精神某些永恒的内涵、具有永恒价值的书是永恒的书。或:关心、探寻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具有永恒价值的书是永恒的书。(答“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不朽之作”或“经典名著”也可得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先找到对应的段落,根据第三段“表现了人类精神某些永恒的内涵,因而具有永恒的价值”即:表现了人类精神某些永恒的内涵、具有永恒价值的书是永恒的书。或:关心、探寻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具有永恒价值的书是永恒的书。(答“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不朽之作”或“经典名著”也可得分。意思对即可)
读永恒的书
3.第⑤段“人就四他所吃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位。或:一个人所读的书影响或决定着他的精神品位(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语句含义的理解。应结合上下文,明确“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可以理解为:“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位”。用原文解答即可)
读永恒的书
4.纵观全文,作者对读书提出了那些建议?
【答案】①养成读书的兴趣;②读具有永恒价值的书;③树立非最好的书不读的信念;④读真正属于自己的最好的书;⑤在独特个性和追求方面成为书的知音。
(答出其中的二点就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提取概括,通读全文,找出作者对读书提出的各种看法建议,提取即可解答。根据第一段“我们很难想像一个关注精神生活的人会对书籍毫无兴趣”,第四段“而在于要有一个信念,那便是非最好的书不读。有了这样的信念,即便你读了许多并非最好的书,你仍然会逐渐找到那些真正属于你自己的最好的书,并且成为它们的知音”,提取关键语句,梳理作答。
读永恒的书
5.好作品往往会在我们心中留下深刻、美好的记忆。请写出你读过的一本好书的书名或一篇好文章的篇名(课内外均可),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思想启迪。
【答案】要求:写出书名或文章的篇名; 抓住“思想启迪”,写出具体内容。(语句不通、条理不清的,酌情扣分)示例:阅读查尔斯·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启示我们:做人要善良,待人诚恳,要勤奋好学;除此之外还要有自强不息的勇气、百折不回的毅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名名篇的感悟能力。本题是开放性问题,要结合自己的理解作答,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注意语言流畅,表达准确;写出书名或文章的篇名; 抓住“思想启迪“,写出具体内容。(语句不通、条理不清的,酌情扣分)
上帝眼中无残疾
①读完了琼尼 厄尔克森著、张栩译的《上帝在哪里》一书,我的心情诚然有同情,更有感 动和钦佩,但最后占据了优势的却是骄傲,为人的内在生命的高贵和伟大而感到骄傲。
②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许多预料不到的灾祸,这些灾祸落在谁的头上完全是偶然的,是个人不能选择也不能抗拒的。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始终是候选人,谁也不能排除明天灾祸落到自己头上的可能性。琼尼只是比我们早一些被选上了,在那一个瞬间由一个充满活力的少女突然变成了一个四肢瘫痪的残疾人。她的故事从那个瞬间开始,人们可以从各个角度来读这个故事,例如把它读做一个堪称典范的康复故事,一个战胜苦难的英雄故事,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故事,如此等等。这一切都符合事实,然而,我认为,这个故事的含义要超过这一切。
在我看来,琼尼的故事给我们的最深刻启示是使我们看到,虽然我们的外在生命即我们的躯壳是脆弱的,它很容易受伤,甚至会严重地残缺不全,但是,无论在怎样不幸的情况下,我们始终有可能保有一个完整的、健康的内在生命。这个内在生命的通俗名称叫做精神或者灵魂。实际上,心理康复的过程就是逐步发现和真切感受到自己的内在生命仍然是完整的,从而克服身体残疾所造成的沮丧和自卑。也正是这个坚不可摧的内在生命具有在苦难中创造奇迹的能力,使表面上似乎失去了任何意义的生命又被意义的光芒照亮。
上帝眼中无残疾
③其实,残疾与健康的界限是十分相对的。从出生那一天起,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就已经注定要走向衰老,会不断地受到损坏。由于环境的限制和生活方式的片面,我们的许多身体机能没有得到开发,其中有一些很可能已经萎缩。严格地说,世上没有绝对健康的人,而这意味着人人在一定意义上都是残疾,区别只在明显或不明显。用这个眼光看,明显的残疾反而提供了一个机会,使人比较容易觉悟到外在生命的不可靠,从而更加关注内在生命。许多事例告诉我,残疾人中不乏精神的圣徒。除了在座的琼尼和张栩,此刻我还想起了英国科学家霍金和中国作家史铁生。相比之下,我们这些身体表面上没有残疾的人却很容易沉湎在繁忙的外部活动中,使得内在生命因为被忽视而日益趋于麻痹,这是比身体残疾更加可悲的心灵瘫痪。
作为一个基督徒,琼尼相信她的康复奇迹来自上帝的恩惠。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她不断地和上帝对话,由怀疑而终于走向坚定的信仰。
④我不是基督徒,但是我觉得我能够在广义上理解她的信念。她在书中引用了她的传教士朋友史蒂夫的话,大意是说,身体是一幅肖像画,真正有价值的是这幅画的内在特点和风格。我十分欣赏这个譬喻的含义,因为我也坚信内在生命具有超越于外在生命的神圣价值。上帝在哪里?在我们真正发现了我们的完整的内在生命的地方。如果说我们的易损的外在生命或多或少都是残疾,那么,当我们用上帝的眼光来看自己,就会发现我们的内在生命永远是完整的,是永远不会残缺的。
上帝眼中无残疾
⑤是的,在上帝的眼中没有残疾,每一个人都能够生活得高贵而伟大。
⑥我相信,把琼尼和张栩,把所有勇敢的残疾人连结起来的不是身体的残疾,而恰恰是灵魂的健康。如果我经过努力也拥有一颗这样健康的灵魂,从而成为他们的同志,我将感到莫大的光荣。
1.怎样理解“她的故事从那个瞬间开始”?
【答案】①一瞬间的灾祸改变了她的人生命运。②她开始了她的自强不息的生活历程。③她的生活历程能给人们许多启示。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读第2段“在那一个瞬间由一个充满活力的少女突然变成了一个四肢瘫痪的残疾人。她的故事从那个瞬间开始,人们可以从各个角度来读这个故事,例如把它读做一个堪称典范的康复故事,一个战胜苦难的英雄故事,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故事,如此等等”这句话及结合全文可知,一场突发的灾祸改变了琼尼的命运,由此开始了她与命运抗争、自强不息的历程,她的抗争经历也激励、启迪了许多人。
上帝眼中无残疾
2.“这个故事的含义要超过这一切”中的“这一切”指什么?怎样理解“超过这一切”?
【答案】“这一切”指“人们可以从各个角度来读这个故事,例如把它读做一个堪称典范的康复故事,一个战胜苦难的英雄故事,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故事,如此等等”。即她那自强不息的精神具有感动人、激励人的意义。而这个故事还具有更深的含义,它能给人更高意义上的意义:怎样认识“残疾”。
【解析】本题考查指示代词的指代内容。此类题通常可从附近的上下文中找到答案,“这一切”指代的就是它前面人们从各个角度解读琼尼的故事:“人们可以从各个角度来读这个故事,例如把它读做一个堪称典范的康复故事,一个战胜苦难的英雄故事,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故事,如此等等”。“超过这一切”指的就是这个故事有更深的意义,具体就是作者在第3段所说的:“在我看来,琼尼的故事给我们的最深刻启示是使我们看到,虽然我们的外在生命即我们的躯壳是脆弱的,它很容易受伤,甚至会严重地残缺不全,但是,无论在怎样不幸的情况下,我们始终有可能保有一个完整的、健康的内在生命。这个内在生命的通俗名称叫做精神或者灵魂。”后文的内容就是围绕这个更深的意义来写的。
上帝眼中无残疾
3.“也正是这个坚不可摧的内在生命具有在苦难中创造奇迹的能力,使表面上似乎失去了任何意义的生命又被意义的光芒照亮。”句中两个“意义”各指什么?怎样理解句中的“照亮”?
【答案】第一个“意义”指身体的残疾使人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发挥某些方面的作用。第二个“意义”指精神、灵魂的健全、完整所能产生的奇迹。“照亮”形象地表明精神、灵魂的健全能克服残疾所造成的沮丧和自卑,使生命有了新的价值和意义(真正的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理解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要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进行,这句话的意思是精神的健全克服了残疾产生的不足,使生命有了新的价值,所以第一个“意义”指因残疾而带来的看似生命失去意义,而第二个意义指因精神、灵魂奋力抗争产生的意义。“照亮”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地说明了精神健全产生的巨大作用。
上帝眼中无残疾
4. 为什么说“世上没有绝对健康的人”?
【答案】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注定要走向衰老,会不断地受到损坏。我们的许多身体机能没有得到开发,其中有一些很可能已经萎缩。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此题可阅读题干在文中的上下文,即可找到原文并适当加工后作答。第4段“从出生那一天起,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就已经注定要走向衰老,会不断地受到损坏。由于环境的限制和生活方式的片面,我们的许多身体机能没有得到开发,其中有一些很可能已经萎缩”即写出了“世人没有绝对健康的人”的意思。
上帝眼中无残疾
5.文中所说的“心灵瘫痪”的表现是什么?为什么说心灵瘫痪是“可悲的”?
【答案】“心灵瘫痪”的表现是:沉湎在繁忙的外部活动中,使得内在生命因为被忽视而日益趋于麻痹。他们的可悲在于他们不关注内在生命,精神、灵魂上的残疾比身体的残疾更可怕,也更可悲,因为精神、灵魂上的残疾将会使他们的生命失去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此题可阅读题干在文中的上下文,即可找到原文并适当加工后作答。第4段“相比之下,我们这些身体表面上没有残疾的人却很容易沉湎在繁忙的外部活动中,使得内在生命因为被忽视而日益趋于麻痹,这是比身体残疾更加可悲的心灵瘫痪”这句话写出了“心灵瘫痪”的表现及可悲之处。
何必温馨
①不太喜欢温馨这个词。
②温馨本来是一个书卷气很重的词,如今居然摇身一变,俨然一位通俗红歌星。 她到处走穴,频频亮相,泛滥于歌词中,散文中,商品广告中。
③可是,仔细想想,究竟什么是温馨呢?温馨的爱、温馨的家、温馨的时光、温馨的人生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朦朦胧胧,含含糊糊,反正我想不明白。也许,正是词义上的模糊不清增加了这个词的魅力,能够激起说者和听者一些非常美好但也非常空洞的联想。
④正是这样:美好,然而空洞。这个词是没有任何实质内容的。温者温暖,馨者馨香。暖洋洋,香喷喷。这样一个词非常适合于譬如说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用来描绘自己对爱的憧憬,一个初为人妻的少妇用来描绘自己对家的期许。它基本上是一个属于女中学生词典的词汇。当举国男女老少都温馨长温馨短的时候,我不免感到滑稽,诧异国人何以在精神上如此柔弱化,纷纷竞作青春女儿态?
⑤事实上,两性之间真正热烈的爱情未必是温馨的。这里无须举出罗密欧与朱丽叶,奥涅金与达吉亚娜,贾宝玉与林黛玉。每一个经历过热恋的人都不妨自问,真爱是否只有甜蜜,没有苦涩,只有和谐,没有冲突,只有温暖的春天,没有炎夏和寒冬?我不否认爱情中也有温馨的时刻,即两情相悦、心满意足的时刻,这样的时刻自有其价值,可是,倘若把它树为爱情的最高境界,就会扼杀一切深邃的爱情所固有的悲剧性因素,把爱情降为平庸的人间喜剧。
何必温馨
⑥比较起来,温馨对于家庭来说倒是一个较为合理的概念。家是一个窝,我们当然希望自己有一个温暖、舒适、安宁、气氛浓郁的窝。不过,一味地温馨,结果不是磨灭掉夫妇双方的个性,从而窒息爱情,就是造成升平的假象,使被掩盖的差异终于演变为不可愈合的裂痕。
⑦至于说以温馨为一种人生理想,就更加小家子气了。人生中有顺境,也有困境和逆境。困境和逆境当然一点儿也不温馨,却是人生最真实的组成部分,往往促人奋斗,也引入彻悟。如果否认了苦难的价值,就不复有壮丽的人生了。
⑧写到这里,我忽然悟到了温馨这个词时髦起来的真正原因。我的眼前浮现出许多广告画面,画面上是各种高档的家具、家用电器、室内装饰材料、化妆品等等,随之响起同一句画外音:“……伴你度一个温馨的人生。”一点也不错!舒适的环境,安逸的氛围,精美的物质享受,这就是现代人的生活理想,这就是温馨一词的确切的现代含义!这个听起来好像颇浪漫的词,其实包含着非常务实的意思,一个正在形成中的中产阶级的生活标准,一种讲究实际的人生态度。不要跟我们提罗密欧了吧,爱就要爱得惬意。不要跟我们提哈姆雷特了吧,活就要活得轻松。理想主义的时代已经结束,让我们回归最实在的人生……
何必温馨
⑨我丝毫不反对实在的生活情趣。和突出政治时代到处膨胀的权力野心相比,这是一个进步。然而,实在的生活有着深刻丰富的内涵,决非限于舒适安逸。使我反感的是“温馨”这个流行词所标志的人们精神上的平庸化,在这个女歌星唱遍千家万户的温软歌声中,我不禁缅怀起歌剧《卡门》的音乐和它所讴歌的那种惊心动魄的爱情和人生来了。
⑩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要说:
爱,未必温馨,又何必温馨?
人生,未必温馨,又何必温馨?
(有删节)
何必温馨
1.怎样理解文章中“她到处走穴,频频亮相,泛滥于歌词中,散文中,商品广告中”的含义。
【答案】“温馨”一词广泛流行于各种文体、各个行业中。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这句话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温馨一词广泛流行于各种文体、各个行业中”的现象。
何必温馨
2.作者认为“温馨”“美好,然而空洞”,这种“空洞”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①精神上的柔弱化;②忽视爱情中的悲剧性因素;③磨灭个性,造成裂痕;④显得小气。
【解析】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应结合文本从四个方面作答。
何必温馨
3.请简要梳理作者的思路。
【答案】①先说不喜欢流行而时髦的“温馨”;②再阐释不喜欢“温馨”的原因;③反思“温馨”在当下流行的原因;④点明主旨,反对人们精神上的平庸。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这篇说理散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描写现象,再表明观点,再阐释原因,最后点明主旨。
何必温馨
4.文中第⑤⑧⑨段用了“罗密欧和朱丽叶,奥涅金与达吉亚娜,贾宝玉与林黛玉”、“哈姆雷特”、歌剧《卡门》等文学性的内容作素材,这在文章的表达技巧和内容方面有何作用?
【答案】①证明作者的观点;②这些事例中的人与现实中的人形成对比,强化了文章的主旨;④使文章的内容更富于文化内涵,更有深度。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些材料的内容和作用是通过运用它们,作为文章的典型材料来论证文章的观点,进而深化文章内涵。其表达作用则是通过对比的手法,起到突出强调深化主题的作用。
何必温馨
5.从人生态度和生活理想的角度看,对个体而言,选择“温馨”与否是自由的,但作者为何还是要批判“温馨”这种人生态度和生活理想? 对作者的观点,你如何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①从社会的角度看,单一的个体选择“温馨”作为自己的人生态度和生活理想,本无可厚非,但当这种态度流行,成为一种社会潮流时,就会使人们失去对理想主义和真正的情感的追求,在精神上趋于平庸化。作者是从社会的角度对此提出批评。
②从真正的人生态度和生活理想看,“温馨”追求的是舒适的环境,安逸的氛围,精美的物质享受,只是一种物质的、实在的生活情趣,只是人生价值的极次要的内容,把“温馨”作为自己的人生态度和生活理想会使人们忽视生活应有的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也使人们不复有壮丽的人生。
③作者从社会与时代的角度、从深层的人文关怀的角度提出批评,表现出了难得的清醒和忧思。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一般是观点加分析。要结合对文章的理解,并联系实际,做到言之成理,有理有据。[来
谢谢观看
2022年中考冲刺名家作品预测合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