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 名家(毕淑敏)作品预测合集 课件+试卷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 名家(毕淑敏)作品预测合集 课件+试卷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8 19:33:33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四节 毕淑敏
2022年中考冲刺名家作品预测合集
2022
4
CONTENTS
知人论世
热点预测
地铁客的风格
白兰瓜
1
2
目录
送你一颗光芒之海
知人论世
毕淑敏,女,汉族,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籍贯山东文登,中共党员,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注册心理咨询师,历任解放军西藏阿里某部战士、医师……
1
一、人物简介
毕淑敏,女,汉族,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籍贯山东文登,中共党员,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注册心理咨询师,历任解放军西藏阿里某部战士、医师;北京作家协会签约作家;北京作协第三届理事会理事,第四、五届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八、九届全国委员;中国婚姻研究会常务理事。 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1969年,从军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等职。1987年,发表中篇小说处女作《昆仑殇》。 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二、主要作品
1994年3月,发表中篇小说《预约死亡》。
1997年1月,发表长篇小说《红处方》。
2001年1月,发表长篇小说《血玲珑》。
2003年6月,出版长篇小说《拯救乳房》。
2007年4月,出版长篇小说《女心理师》;9月,出版长篇小说《鲜花手术》。
2012年1月,出版长篇小说《花冠病毒》。
2014年1月,同月,出版散文集《男生,我大声对你说》《女生,我悄悄对说》。
2016年1月,出版游记《非洲三万里》。
2018年7月,出版游记《南极之南》。
2020年6月,出版散文集《巴尔干的铜钥匙》。
三、荣誉时刻
2004第四届北京市文学艺术奖《女工》获奖
2004北京市庆祝新中国成立55周年征文优秀奖《藏红花》获奖
1999年中国人口文化奖一等奖《红处方》获奖
1999新中国成立50周年征文优秀奖《最晚的晚报》获奖
1994第六届百花文学奖获奖
1992第五届百花文学奖获奖
1990第四届百花文学奖获奖
四、社会评价
1.毕淑敏太正常、太良善,甚至于是太听话了。即使做了小说,似乎也没有忘记她的医生的治病救人的宗旨,普度众生的宏愿,苦口婆心的耐性,有条不紊的规章和清澈如水的医心。她有一种把对于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为冷静的处方,集道德、文学、科学于一体的思维方式、写作方式与行为方式她确实是一个真正的医生,好医生,她会成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昆仑山上当兵的经历,医生的身份与心术,加上自幼大大的良民的自觉,使她成为文学圈内的一个新起的、别有特色的、新谐与健康的因子。
——王蒙
2.毕淑敏与其说是一位作家,不如说是一位心理学家,她的每一部作品都是针对我们的心理疾患而开的心灵处方。这缘于她的善良和对人的心理隐秘的洞悉。
——贺绍俊
四、艺术特色
军旅题材
毕淑敏早期的小说以军旅题材为主,她细致地刻画了一个个个性鲜明、勇于追求爱情的女军人形象。她们不为严肃的军纪所束缚,遵从内心最原始的渴求,力图在沉默数千年的情感荒漠中寻找一丝光亮。肖玉莲、朱瑞阳、游星,这三位女性对爱情的执着态度传达了毕淑敏小说中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
女性人物
毕淑敏在小说文本中大致为读者展现了三种类型的女性人物形象:第一、“圣母”型。此类女性母亲角色博大、无私、坚韧、宽容,如大地一般竭尽全力滋养、呵护一切生命,而且具有一种“不合常理”的孕育渴望。由此可以看出,母性意识在女性意识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第二、“妖女”型。此类女性不再是顺从者、依赖者、被动者,她们是主动的、不可预知的破坏者。她们打破承载在女性身上一切道德的压制,淋漓尽致地表演女性恶的一面,这恰巧是作者对女性在男权社会中艰难处境的揭示以及表达对两性和谐共处的期盼。第三、“女强人”型。此类女性是在事业上勇敢追求、永不言败,甚至有着无谓的奉献精神和悲壮赴死的英勇气息。
热点预测
挤车可见风格。陌生人与陌生人亲密接触,好像丰收的一颗葡萄与另一颗葡萄,彼此挤得有些变形。也似从一个民族刺出的一滴血,可验出一个民族的习惯。……
2
地铁客的风格
  ①挤车可见风格。陌生人与陌生人亲密接触,好像丰收的一颗葡萄与另一颗葡萄,彼此挤得有些变形。也似从一个民族刺出的一滴血,可验出一个民族的习惯。
  ②那一年刚到日本,出行某地,正是清晨,地铁站里无声地拥挤着。大和民族有一种喑哑的习惯,嘴巴钳得紧紧,绝不轻易流露哀喜。地铁开过来了,从窗户看过去,厢内全是黄皮肤,如等待化成纸浆的芦苇垛,僵立着,纹丝不动。我们因集体行动,怕大家无法同入一节车厢,走散了添麻烦,显出难色。巴望着下列车会松些,等了一辆又一辆。翻译急了,告知日本地铁就是这种挤法,再等下去,必全体迟到。大伙说就算我们想上,也上不去啊。翻译说,一定上得去的,只要你想上。有专门的“推手”,会负责把人群压入车门。于是在他的率领下,破釜沉舟地挤车。嘿,真叫翻译说着了,当我们像一个肿瘤,凸鼓在车厢门口之时,突觉后背有强大的助力拥来,猛地把我们抵入门内。真想回过头去看看这些职业推手如何操作,并致敬意。可惜人头相撞,颈子根本打不了弯。
③肉躯是很有弹性的,看似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车厢,呼啦啦一下又顶进若干人。地铁中灯光明亮,在如此近的距离内,观察周围的脸庞,让我有一种惊骇之感。日本人如同干旱了整个夏秋的土地,板结着,默不作声。躯体被夹得扁扁,神色依然平静,对极端的拥挤毫无抱怨神色,艰忍着。我终于对他们享誉世界的团队精神,有了更贴近的了解。那是在强大的外力之下,凝固成铁板一块。个体消失了,只剩下凌驾其上的森冷意志。
地铁客的风格
④真正的苦难才开始。一路直着脖子仰着脸,以便把喘出的热气流尽量吹向天花板,别喷入旁人鼻孔。下车时没有了职业推手的协助,抽身无望。车厢内层层叠叠如同页岩,嵌顿着,只能从人们的肩头掠过。众人分散在几站才全下了车,拢在一起。从此我一想到东京的地铁,汗就立即从全身透出。
  ⑤美国芝加哥的地铁,有一种重浊冰凉的味道,到处延展着赤裸裸的钢铁,没有丝毫柔情和装饰,仿佛生怕人忘了这是早期工业时代的产物。
  ⑥又是上班时间。一辆地铁开过来了,看窗口,先是很乐观,厢内相当空旷,甚至可以说疏可走马,必能松松快快地上车了。可是,且慢,厢门口怎么那样挤?仿佛秘结了一个星期的大肠。想来这些人是要在此站下车的,怕出入不方便,所以早早聚在出口吧。待车停稳,才发现那些人根本没有下车的打算,个个如金发秦叔宝,扼守门口,绝不闪让。车下的人也都心领神会地退避着,乖乖缩在一旁,并不硬闯。我拉着美国翻译就想窜入,她说再等一辆吧。眼看着能上去的车,就这样懒散地开走了,真让人于心不忍。我说,上吧。翻译说,你硬挤,就干涉了他人的空间。正说着,一位硕大身膀的黑人妇女,冲决门口的阻挠挺了上去,侧身一扛就撞到中部敞亮地域,朝窗外等车者肆意微笑,甚是欢快。我说,你看你看,人家这般就上去了。翻译说,你看你看,多少人在侧目而视。我这才注意到,周围的人们,无论车上的和车下的,都是满脸的不屑,好似在说,请看这个女人,多么没有教养啊!
 ⑦我不解,明明挤一挤就可以上去的,为何如此?翻译说,美国的习俗就是这样。对于势力范围格外看重,我的就是我的,神圣不可侵犯。来的早,站在门口,这就是我的辖地。我愿意让出来,是我的自由;我不愿让,你就没有权力穿越……
地铁客的风格
 ⑧北京地铁的拥挤程度,似介于日本和美国之间。我们没有职业的“推手”(但愿以后也不会有,如果太挤了,政府就应修建更多的交通设施,想更人性化的主意,而不是把人压榨成渣滓),是不幸也是幸事。
  ⑨会不会挤车,是北京人地道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单单挤得上去,不是本事。上去了,要能给后面的人也闪出空隙,与人为善才是正宗。只有民工才大包小包地挤在门口处。他们是胆怯和谦和的,守门不是什么领地占有欲,而是初来乍到,心中无底,怕自己下不去车。他们毫无怨言地任凭人流的撞击,顽强地为自己保有一点安全感。在城里待久了,他们就老练起来,一上车就机灵地往里走,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说着:劳驾借光……车厢内膛相对松快,真是利人利己。北京的地铁客在拥挤中,被人挤了撞了,都当作寻常事,自认倒霉,并不剑拔弩张。比如脚被人踩了,上等的反应是幽默一把,说一句:“对不起,我硌着您的脚了。”中等的也许说:“倒是当心点啊,我这脚是肉长的,您以为是不锈钢的吧?”即便是下等的反响,也不过是嘟囔一句:“坐没坐过车啊,悠着点,我这踝子骨没准折了,你就得陪我上医院CT去!”之后一瘸一拐地独自下车了。
  ⑩人与人的界限这个东西,不可太清,水至清则无鱼,到了冷漠的边缘;当然也不可太近,没有了界限也就没有了个性没有了独立。适当的“度”,是一种文化的约定俗成。
地铁客的风格
  还是喜欢中庸平和之道。将来有了环球地铁,该推行的可能正是北京这种东方式的弹性距离感。
(选自《最阅读》,有删改)
1. 请分别概括东京地铁客和芝加哥地铁客的风格。(4分)
【答案】东京地铁客:习惯暗哑、不流露哀喜、平静坚韧、重视团队
芝加哥地铁客:坚守势力范围、崇尚自由、重视自我、不容侵犯
地铁客的风格
2. 下面语句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加以赏析。(5分)
一位硕大身膀的黑人妇女,冲决门口的阻挠挺了上去,侧身一扛就撞到中部敞亮地域,朝窗外等车者肆意微笑,甚是欢快。
【答案】运用了外貌、动作和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黑人妇女挤地铁动作的鲁莽和挤进车厢后的得意之情,与下文人们对她行为的不满形成对比。
地铁客的风格
3. 北京地铁没有职业携手“是不幸也是幸事”,这是什么意思(4分)
【答案】“不幸”是指:当面对拥挤的地铁欲上不得的时候,没有人能帮你挤上地铁。
“幸事”是指:北京地铁的拥挤程度还没有日本的严重,政府会通过更人道的主意解决交通拥挤这一问题。
地铁客的风格
4. 作者列举了北京地铁客被踩脚后的三种反应,请你选择其中一种,从语言表达及化解矛盾效果的角度进行评析。(4分)
【答案】上等反应:运用反语,轻松幽默又委婉地提醒了踩脚者。语言得体,态度温和,能有效地缓和气氛,解决矛盾。
中等反应:运用夸张、反问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而又幽默地表达了被踩的不满之情,“您”这一敬称的运用,也避免了矛盾的激化。
下等反应:运用感叹号,表达出了被踩之后的强烈不满,暗含讽刺、追责之意,容易激起双方的不满情绪,不利益化解矛盾。
地铁客的风格
5. 作者推崇的“北京这种东方式的弹性距离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实质?你赞赏这种精神实质吗?请简述理由。(5分)
【答案】
体现了中华民族中庸平和,与人为善的精神实质。
①赞赏,因为中庸平和讲究团结和谐,既能让人与人之间不会过于冷漠,又不会使人失去“独立”的个性。中庸平和的精神实质还能让日渐浮躁的我们学会温良谦让,共创和谐美好的社会。
②不赞赏,因为中庸平和会使中华民族缺失了张扬的精神,让我们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不敢坚持自己的原则,只会盲目随大流,使人变得圆滑处事、明哲保身、懦弱自私,也不利于培养个性化的人才。
白兰瓜
①听说我要西行,所有朋友第一个反应都是:“你可以吃到白兰瓜了!”
②北京的街头也常见到白兰瓜,并不白,像个磕碰过的篮球,也不甜,带有青草的气息。不过,这并不影响我对白兰瓜的仰慕希冀之情。
③兰州果真是白兰瓜的大本营,十步之内,必有瓜阵。刀锋倾斜着刺入,浓郁的香气沿着刀柄湍湍流出,光闻着,就知道同北京街头的不同。每人抢一块,吞进嘴里,像喝粥似的往下咽。
④向导笑眯眯地看着大家的贪婪,很为家乡的特产自豪。有人言传了:“闹了半天,白兰瓜也不过如此嘛!真是空有其名!”向导的脸色难看了,忙解释:“今年雨水多……”平心而论,白兰瓜真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闻着还可以,尝尝却不甜。
⑤一路西行,哪里都要款待白兰瓜。刚开始还心想兰州的瓜不甜,别处的可能甜,然而总是失望,哪儿的白兰瓜都不甜。后来就连尝的兴趣也没有了,除非渴极了,拿它顶水喝。辜负了我的信任与渴望的白兰瓜啊!
⑥“到嘉峪关就有好瓜吃了,那儿正在举办瓜节。”向导为大家打气。
⑦只知道嘉峪关是长城的一端,不知道它还是瓜的盛市。西北各省市的瓜,像陨石雨似的降落在小城,满载的瓜车还在源源不断地涌入。前面一个急转弯,几个硕大的甜瓜被车甩了下来,摔碎的瓜的香气像烟雾塞满街道。
白兰瓜
⑧瓜节隆重开幕了。白兰瓜形状的氢气球飘浮在碧蓝的天空,远处是银箔似的祁连雪峰。孩子们头上戴着白兰瓜形的帽子,街上的社火队打扮成瓜的模样……真是一个瓜的世界。向导拈起一块尝尝,说:“怎么瓜节上的瓜也不甜?不要紧,到了安西,就能吃到好瓜了。”
⑨过安西时,正是午后沙漠上最热最寂寞的时光。黑蓝色的柏油路蛇蜕似的蜿蜒着,天空中弥漫着看不见却无处不在的尘埃,仿佛一杯混浊的溶液。太阳在空中发出幽蓝色的光,却丝毫不减其炙烤大地的威力。铁壳面包车成了真正的面包炉。我们关上车窗,是令人窒息的闷热,打开车窗,火焰般的漠风旋涡般地卷来。口唇皲裂,眼球粗糙地在眼眶里转动,全身像烤鱼片似的干燥无力。
⑩突然,在大漠与公路相切的边缘,出现了一个木乃伊似的老人。地上铺一块羊皮,上面孤零零地垛着一小堆瓜。他出现得那样突兀,完全没有从小黑点到人形轮廓这样一个显示过程,仿佛被一只巨手眨眼间贴到苍黄的背景上。
“瓜甜吗?”我们停下车,习惯地问。老人慢吞吞地回答:“这里是安西呀!”因为别无选择,我们买了老汉的瓜。老人树根一样的脸上没有表情。极便宜的价钱。
安西的白兰瓜外观上毫无特色,第一口抿到嘴里,竟然是咸的!过了片刻,才分辨出那其实不是咸,而是一种浓烈的甜。甜到极处便是蜇人的痛,嘴角、舌尖都甜得麻酥酥的,仿佛被胶粘住了。抓
白兰瓜
过瓜缘的手指间的汁水仿佛青蛙的蹼一样,撕扯不开。手背上淌过的瓜汁,留下一道透明的痕迹,舔一舔,又是那种蜂蜜般的甜。
真不知如此苦旱贫瘠的安西怎么孕育出如此甘甜多汁的白兰瓜。
安西地处荒沙,日照极强,自古以来以瓜闻名天下,故称瓜州。白兰瓜原籍美洲,移居中国后,由“蜜露”改名“白兰”,现在已成为甘肃特产。它在安西扎下根来,比在老家长得还要好。也许,白兰瓜要正名为“安西瓜”才更符合历史的真实。
我也想过,是否因为那天的极度干渴才使这沙漠之中的瓜显得格外甘甜。后来遇到过几次同样的情形,才知道唯有安西的瓜无与伦比。
想想这瓜,很有感触。它原本来自大洋彼岸,却在这块古老贫瘠的土地上繁衍得如此昌盛。它入乡随俗,褪去了娇滴滴的洋名字,也不计较人们以讹传讹地称它白兰瓜,寂寞然而顽强地在沙漠之中生长着,以自己甘饴如蜜的汁液濡润着焦渴的旅人。
啊!瓜州的瓜啊!什么叫特产,什么叫真谛,它只限于窄小的区域。好比一个石子丢入湖中,涟漪可以扩散得很远,但要找到石子,必须潜入那最初的所在。蓝色太阳下的沙漠老人,教给我这个道理。
(有删改)
白兰瓜
1.第④到第⑧段写到向导,有哪些作用?(3分)
1.【答案】向导为家乡的瓜感到自豪,为后文写安西瓜的甜做铺垫,向导品尝白兰瓜觉得不错,与后文安西白兰瓜的香甜形成反差;通过向导的话,引出作者从兰州到嘉峪关的西行之路,推出故事发展,避免平铺直叙;以不断进行宣传的向导反衬下文言语不多的沙漠老人。
2.第⑨段描绘安西午后沙漠的环境,请分析其用意。(4分)
2.【答案】这段话描绘出安西的干燥炎热,为沙漠老人的出现做铺垫,凸显出白兰瓜和沙漠老人生存环境的恶劣,烘托出白兰瓜顽强的生命力。
白兰瓜
3.第12段对白兰瓜“浓烈的甜”的描写,给人印象深刻,请加以赏析。(4分)
3.【答案】通过描绘多种感觉来表现白兰瓜浓烈的甜,如味觉上,从咸到甜的变化,“舔一舔,蜂蜜般的甜”等,触觉上,“蜇人的痛”、“嘴角、舌尖都甜得麻酥酥的”等,写出了浓烈的甜带来的多方面感受。
(也可以从比喻的角度赏析。)
白兰瓜
4.第17段说“蓝色太阳下的沙漠老人,教给我这个道理”,请对这个道理进行评析。(4分)
【答案】这个道理是,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会在流传过程中被误传,我们要深入事实,才能发现真理。这个道理对认识当下社会现象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有很多事实,在流传中发生变化,但这些变化如包装和宣传并不能改变事物本质。我们在认识社会现象时,应该深入原点,才能抓住事实真相。
送你一颗光芒之海
①到伊朗旅行,还没出发,同行女友就说咱们一定要挑个好日子,伊朗有个珍宝博物馆,是一定要看的。如果碰到它闭馆,就太遗憾了。
②珍宝馆在伊朗中央银行地下室,里面储藏着波斯帝国历代的王座、王冠、宝剑、珠宝、首饰等宫廷用品。翻译是位资深的伊朗学者,对波斯历史颇有研究。他说,这些价值连城的宝贝,本来是属于国王他们家的。1938年,当时在位的礼萨·汗国王,把王室的藏品交给了伊期国家银行,作为发行纸币的担保。1960年底,这个馆开始对公众开放。
③悠长的台阶,走得人心惊肉跳。馆内昏晦如夜,在黯淡的底色当中,一处处闪亮的岛屿,就是防弹玻璃构成的陈列柜,就是那些惊世骇俗的珠宝栖息之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巴列维国王的王冠,翻译告诉我们其上镶有3380颗钻石,共重2000余克拉。他悄声向我们普及钻石的知识。由于钻石的珍贵和细小,重量就不能大刀阔斧地计量,改用了谨小慎微的“克拉”。这个标准是古希腊人最先制定的,他们所用的砝码,是生长在爱琴海岸边的角豆树种子。重量在1克拉以下的钻石,只能用更微小的计量单位,叫作“分”。常见某个女子被富豪家迎娶,大秀特秀她的钻戒重量是几克拉,引得人们尖叫。
④我们在这厢刚被钻石闪得目光迷离,转过身去再被巨大的刻花金板晃得头晕眼花……目瞪口呆之时,翻译说,所有熠熠生辉的宝贝,在镇馆之宝“光芒之海”面前,还是相形见绌了。来,请跟我走。
送你一颗光芒之海
⑤“光芒之海”落落寡合地独立陈放在地中央,可能是为了人们可以从四面八方围观它的风采,它的颜色是极清淡的浅粉。打个比方吧,好像满天飘洒坠落的樱花,被取来了一瓣,轻轻地放在白丝帕中,拧出了一小滴汁。然后将这极微小的一粒粉汁,放入一大盆矿泉水中,然后放到北极,经过周天寒彻的冷冻,成为一块无瑕的冰。小心翼翼地敲下一块儿,就成了钻石。它清冷寒澈,极浅淡的樱红色,散射着柔和无比的光芒,好像一系花在害羞地沉思,整个钻石呈现出令人心痛的美丽。
⑥待我们翻来覆去瞧了个够,翻译微笑着问,你们可知道钻石究竟是什么东西?大家说,知道。就是金刚石嘛!
⑦翻译说,把金刚石和钻石混为一谈,这种说法不准确。钻石是金刚石精加工而成的产品,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同麦子和馒头。麦穗要经过多少寒暑和碾磨,还有蒸煮,才能成为食品?金刚石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在世界天然矿物中,它是最坚硬的晶体。因为无与伦比的坚硬,很多人想当然地以为钻石一定成分很复杂。其实它是最简单的宝石,只由碳元素这独一味组成。说起这碳元素的底子,实在是平常之物。
⑧大家笑起来说,知道,钻石和咱平日吃的大米饭,是未出五服的近亲。
⑨翻译说,人们常常以为复杂才有力量,神秘才不平凡。却不料身为宝石之王的钻石,单一到了不可思议。那么,是什么使普通的碳元素,变成了光艳闪烁的珠宝呢?翻译接着强调,所有的秘密在于原
送你一颗光芒之海
子之间的连接。每一粒金刚石,都是碳原子忍受过极高的温度和极大的压力之后才形成的。目前开采出来的钻石,几乎全部形成于距今33亿年前或是12亿—17亿年这两个时期,来自南非的钻石辈分就更大了,大约在45年左右,那时地球刚刚诞生不久,钻石便已开始在地球深部结晶。
⑩古老而单纯的金刚石一经形成,在自然界就没有任何力量能让它们磨损和消失。像“光芒之海”这种极其稀少的带色艳钻,身世更为不凡。它们主要是由火山爆发才显露人间。地球深处的岩石由于火山活动,被带到地表或地球浅部,经过风吹雨打而风化、破碎,在水流冲刷下,破碎的原岩连同钻石被带到河床,甚至海岸地带沉积下来,在某一天被某人幸运地发现,从此崭露头角。沧海桑田千变万化中,唯有钻石坚定地保持原始而单纯的透明,雄视天下。同对如此的繁复和悠久,你不由得对钻石蕴籍的时间和品质肃然起敬。
走出珍宝馆,在明亮的阳光下,我们有一刻悄然无声。翻译说,现在,作为纪念,我送大家每人一颗“光芒之海”。我们大笑,说别逗乐了,你送不起的。“光芒之海”根本就是无价之宝。这颗钻石曾引发波斯王国和印度的血雨腥风,岂是你可以拱手相送的?再说啦,送每人一颗,好像可以批发似的,谁不知道,“光芒之海”是倾城倾国的孤品啊!
翻译收敛起笑容说,不错,粉红艳钻“光芒之海”,这世上只有一颗,我们没法子也不应该将它攫为己有。不过,____________
送你一颗光芒之海
在德黑兰熙熙攘攘的大街上,我们不由自主地把手掌微微地拳了起来。每个人的手心,都握住了一颗“光芒之海”。
1.理解第⑧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1.【答案】运用比拟(或拟人),写出了钻石和大米饭的成分有相近之处,强调了钻石成分的单一和平常。
送你一颗光芒之海
2.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2.【答案】
第四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珍宝馆内的其他宝物和“光芒之海”进行对比,强调了镇馆之宝“光芒之海”无与伦比的价值和光彩。结构上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对珍宝馆的直接感言,又引出下文对“光芒之海”的详细描述和深刻感悟。
送你一颗光芒之海
3.请赏析第⑤段语言运用的特点。
3.【答案】
第五段在语言运用上主要有以下特点: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如“光芒之海”落落寡合地独立陈放在地中央”“好像一朵花在害差地沉思”),写出“光芒之海”独具一格的品质和清冷内敛的美,使作者的欣赏之情和众人的仰慕之情(“整个钻石呈现出令人心痛的美丽”)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②运用联想的方法,想象“光芒之海”形成和制作的过程(如“好像满天飘洒坠落的樱花,被取来了一瓣……小心翼翼地敲下一块儿,就成了钻石”),使这颗钻石的色泽深浅、通透程度更加具体可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③此段语言清新细腻,柔和婉约。(意思相近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能紧扣文本也可)
送你一颗光芒之海
4.请根据文章内容,设想你是翻译,填写第 段你会说的话。(100字左右)
4.【答案】
示例:不过,每个人都可以藏有一颗心灵的“光芒之海”。你可以像它那样高贵而尊严,天下独霸,没有人能够重复你,你拥有无与伦比的价值。你可以始终如一地像它那样清澈如水,无论深陷怎样的泥沼,抹上多少血腥,依然洁身自好,单纯如一,不计人间宠辱,还要说说它的颜色,如最浅的碧桃花落入流动的溪水中,疏淡静雅,内敛安宁。真正的爱,正是以这种颜色这种状态为最佳,不汹涌澎湃,但永不停息地流动。它简单到只用一个“爱”字就可以全然概括,如钻石的组成成分唯碳一味那般单纯。心灵的连接应该做到如此繁密,就像钻石无坚不摧,永不弯曲。我真欢它的名字——“光芒之海”……想想看,数不清的金色的线条汇聚成海,那是多大的能量和多么持之以恒的温暖啊!
谢谢观看
2022年中考冲刺名家作品预测合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第四节 毕淑敏
一、人物简介
毕淑敏,女,汉族,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籍贯山东文登,中共党员,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注册心理咨询师,历任解放军西藏阿里某部战士、医师;北京作家协会签约作家;北京作协第三届理事会理事,第四、五届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八、九届全国委员;中国婚姻研究会常务理事。 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1969年,从军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等职。1987年,发表中篇小说处女作《昆仑殇》。 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二、代表作品
1994年3月,发表中篇小说《预约死亡》。
1997年1月,发表长篇小说《红处方》。
2001年1月,发表长篇小说《血玲珑》。
2003年6月,出版长篇小说《拯救乳房》。
2007年4月,出版长篇小说《女心理师》;9月,出版长篇小说《鲜花手术》。
2012年1月,出版长篇小说《花冠病毒》。
2014年1月,同月,出版散文集《男生,我大声对你说》《女生,我悄悄对你说》。
2016年1月,出版游记《非洲三万里》。
2018年7月,出版游记《南极之南》。
2020年6月,出版散文集《巴尔干的铜钥匙》。
三、荣誉
2004第四届北京市文学艺术奖《女工》获奖
2004北京市庆祝新中国成立55周年征文优秀奖《藏红花》获奖
1999年中国人口文化奖一等奖《红处方》获奖
1999新中国成立50周年征文优秀奖《最晚的晚报》获奖
1994第六届百花文学奖获奖
1992第五届百花文学奖获奖
1990第四届百花文学奖获奖
四、社会评价
1.毕淑敏太正常、太良善,甚至于是太听话了。即使做了小说,似乎也没有忘记她的医生的治病救人的宗旨,普度众生的宏愿,苦口婆心的耐性,有条不紊的规章和清澈如水的医心。她有一种把对于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为冷静的处方,集道德、文学、科学于一体的思维方式、写作方式与行为方式她确实是一个真正的医生,好医生,她会成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昆仑山上当兵的经历,医生的身份与心术,加上自幼大大的良民的自觉,使她成为文学圈内的一个新起的、别有特色的、新谐与健康的因子。
——王蒙
2.毕淑敏与其说是一位作家,不如说是一位心理学家,她的每一部作品都是针对我们的心理疾患而开的心灵处方。这缘于她的善良和对人的心理隐秘的洞悉。
——贺绍俊
五、艺术特色
军旅题材
毕淑敏早期的小说以军旅题材为主,她细致地刻画了一个个个性鲜明、勇于追求爱情的女军人形象。她们不为严肃的军纪所束缚,遵从内心最原始的渴求,力图在沉默数千年的情感荒漠中寻找一丝光亮。肖玉莲、朱瑞阳、游星,这三位女性对爱情的执着态度传达了毕淑敏小说中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
女性人物
毕淑敏在小说文本中大致为读者展现了三种类型的女性人物形象:第一、“圣母”型。此类女性母亲角色博大、无私、坚韧、宽容,如大地一般竭尽全力滋养、呵护一切生命,而且具有一种“不合常理”的孕育渴望。由此可以看出,母性意识在女性意识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第二、“妖女”型。此类女性不再是顺从者、依赖者、被动者,她们是主动的、不可预知的破坏者。她们打破承载在女性身上一切道德的压制,淋漓尽致地表演女性恶的一面,这恰巧是作者对女性在男权社会中艰难处境的揭示以及表达对两性和谐共处的期盼。第三、“女强人”型。此类女性是在事业上勇敢追求、永不言败,甚至有着无谓的奉献精神和悲壮赴死的英勇气息。
地铁客的风格
  ①挤车可见风格。陌生人与陌生人亲密接触,好像丰收的一颗葡萄与另一颗葡萄,彼此挤得有些变形。也似从一个民族刺出的一滴血,可验出一个民族的习惯。
  ②那一年刚到日本,出行某地,正是清晨,地铁站里无声地拥挤着。大和民族有一种喑哑的习惯,嘴巴钳得紧紧,绝不轻易流露哀喜。地铁开过来了,从窗户看过去,厢内全是黄皮肤,如等待化成纸浆的芦苇垛,僵立着,纹丝不动。我们因集体行动,怕大家无法同入一节车厢,走散了添麻烦,显出难色。巴望着下列车会松些,等了一辆又一辆。翻译急了,告知日本地铁就是这种挤法,再等下去,必全体迟到。大伙说就算我们想上,也上不去啊。翻译说,一定上得去的,只要你想上。有专门的“推手”,会负责把人群压入车门。于是在他的率领下,破釜沉舟地挤车。嘿,真叫翻译说着了,当我们像一个肿瘤,凸鼓在车厢门口之时,突觉后背有强大的助力拥来,猛地把我们抵入门内。真想回过头去看看这些职业推手如何操作,并致敬意。可惜人头相撞,颈子根本打不了弯。
  ③肉躯是很有弹性的,看似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车厢,呼啦啦一下又顶进若干人。地铁中灯光明亮,在如此近的距离内,观察周围的脸庞,让我有一种惊骇之感。日本人如同干旱了整个夏秋的土地,板结着,默不作声。躯体被夹得扁扁,神色依然平静,对极端的拥挤毫无抱怨神色,艰忍着。我终于对他们享誉世界的团队精神,有了更贴近的了解。那是在强大的外力之下,凝固成铁板一块。个体消失了,只剩下凌驾其上的森冷意志。
  ④真正的苦难才开始。一路直着脖子仰着脸,以便把喘出的热气流尽量吹向天花板,别喷入旁人鼻孔。下车时没有了职业推手的协助,抽身无望。车厢内层层叠叠如同页岩,嵌顿着,只能从人们的肩头掠过。众人分散在几站才全下了车,拢在一起。从此我一想到东京的地铁,汗就立即从全身透出。
  ⑤美国芝加哥的地铁,有一种重浊冰凉的味道,到处延展着赤裸裸的钢铁,没有丝毫柔情和装饰,仿佛生怕人忘了这是早期工业时代的产物。
  ⑥又是上班时间。一辆地铁开过来了,看窗口,先是很乐观,厢内相当空旷,甚至可以说疏可走马,必能松松快快地上车了。可是,且慢,厢门口怎么那样挤?仿佛秘结了一个星期的大肠。想来这些人是要在此站下车的,怕出入不方便,所以早早聚在出口吧。待车停稳,才发现那些人根本没有下车的打算,个个如金发秦叔宝,扼守门口,绝不闪让。车下的人也都心领神会地退避着,乖乖缩在一旁,并不硬闯。我拉着美国翻译就想窜入,她说再等一辆吧。眼看着能上去的车,就这样懒散地开走了,真让人于心不忍。我说,上吧。翻译说,你硬挤,就干涉了他人的空间。正说着,一位硕大身膀的黑人妇女,冲决门口的阻挠挺了上去,侧身一扛就撞到中部敞亮地域,朝窗外等车者肆意微笑,甚是欢快。我说,你看你看,人家这般就上去了。翻译说,你看你看,多少人在侧目而视。我这才注意到,周围的人们,无论车上的和车下的,都是满脸的不屑,好似在说,请看这个女人,多么没有教养啊!
  ⑦我不解,明明挤一挤就可以上去的,为何如此?翻译说,美国的习俗就是这样。对于势力范围格外看重,我的就是我的,神圣不可侵犯。来的早,站在门口,这就是我的辖地。我愿意让出来,是我的自由;我不愿让,你就没有权力穿越……
  ⑧北京地铁的拥挤程度,似介于日本和美国之间。我们没有职业的“推手”(但愿以后也不会有,如果太挤了,政府就应修建更多的交通设施,想更人性化的主意,而不是把人压榨成渣滓),是不幸也是幸事。
  ⑨会不会挤车,是北京人地道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单单挤得上去,不是本事。上去了,要能给后面的人也闪出空隙,与人为善才是正宗。只有民工才大包小包地挤在门口处。他们是胆怯和谦和的,守门不是什么领地占有欲,而是初来乍到,心中无底,怕自己下不去车。他们毫无怨言地任凭人流的撞击,顽强地为自己保有一点安全感。在城里待久了,他们就老练起来,一上车就机灵地往里走,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说着:劳驾借光……车厢内膛相对松快,真是利人利己。北京的地铁客在拥挤中,被人挤了撞了,都当作寻常事,自认倒霉,并不剑拔弩张。比如脚被人踩了,上等的反应是幽默一把,说一句:“对不起,我硌着您的脚了。”中等的也许说:“倒是当心点啊,我这脚是肉长的,您以为是不锈钢的吧?”即便是下等的反响,也不过是嘟囔一句:“坐没坐过车啊,悠着点,我这踝子骨没准折了,你就得陪我上医院CT去!”之后一瘸一拐地独自下车了。
  ⑩人与人的界限这个东西,不可太清,水至清则无鱼,到了冷漠的边缘;当然也不可太近,没有了界限也就没有了个性没有了独立。适当的“度”,是一种文化的约定俗成。
   还是喜欢中庸平和之道。将来有了环球地铁,该推行的可能正是北京这种东方式的弹性距离感。
(选自《最阅读》,有删改)
1. 请分别概括东京地铁客和芝加哥地铁客的风格。(4分)
2. 下面语句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加以赏析。(5分)
一位硕大身膀的黑人妇女,冲决门口的阻挠挺了上去,侧身一扛就撞到中部敞亮地域,朝窗外等车者肆意微笑,甚是欢快。
3. 北京地铁没有职业携手“是不幸也是幸事”,这是什么意思(4分)
4. 作者列举了北京地铁客被踩脚后的三种反应,请你选择其中一种,从语言表达及化解矛盾效果的角度进行评析。(4分)
5. 作者推崇的“北京这种东方式的弹性距离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实质?你赞赏这种精神实质吗?请简述理由。(5分)
1. 【答案】东京地铁客:习惯暗哑、不流露哀喜、平静坚韧、重视团队
芝加哥地铁客:坚守势力范围、崇尚自由、重视自我、不容侵犯
2. 【答案】运用了外貌、动作和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黑人妇女挤地铁动作的鲁莽和挤进车厢后的得意之情,与下文人们对她行为的不满形成对比。
3. 【答案】“不幸”是指:当面对拥挤的地铁欲上不得的时候,没有人能帮你挤上地铁。
“幸事”是指:北京地铁的拥挤程度还没有日本的严重,政府会通过更人道的主意解决交通拥挤这一问题。
4. 【答案】上等反应:运用反语,轻松幽默又委婉地提醒了踩脚者。语言得体,态度温和,能有效地缓和气氛,解决矛盾。
中等反应:运用夸张、反问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而又幽默地表达了被踩的不满之情,“您”这一敬称的运用,也避免了矛盾的激化。
下等反应:运用感叹号,表达出了被踩之后的强烈不满,暗含讽刺、追责之意,容易激起双方的不满情绪,不利益化解矛盾。
5. 【答案】体现了中华民族中庸平和,与人为善的精神实质。
①赞赏,因为中庸平和讲究团结和谐,既能让人与人之间不会过于冷漠,又不会使人失去“独立”的个性。中庸平和的精神实质还能让日渐浮躁的我们学会温良谦让,共创和谐美好的社会。
②不赞赏,因为中庸平和会使中华民族缺失了张扬的精神,让我们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不敢坚持自己的原则,只会盲目随大流,使人变得圆滑处事、明哲保身、懦弱自私,也不利于培养个性化的人才。
白兰瓜
①听说我要西行,所有朋友第一个反应都是:“你可以吃到白兰瓜了!”
②北京的街头也常见到白兰瓜,并不白,像个磕碰过的篮球,也不甜,带有青草的气息。不过,这并不影响我对白兰瓜的仰慕希冀之情。
③兰州果真是白兰瓜的大本营,十步之内,必有瓜阵。刀锋倾斜着刺入,浓郁的香气沿着刀柄湍湍流出,光闻着,就知道同北京街头的不同。每人抢一块,吞进嘴里,像喝粥似的往下咽。
④向导笑眯眯地看着大家的贪婪,很为家乡的特产自豪。有人言传了:“闹了半天,白兰瓜也不过如此嘛!真是空有其名!”向导的脸色难看了,忙解释:“今年雨水多……”平心而论,白兰瓜真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闻着还可以,尝尝却不甜。
⑤一路西行,哪里都要款待白兰瓜。刚开始还心想兰州的瓜不甜,别处的可能甜,然而总是失望,哪儿的白兰瓜都不甜。后来就连尝的兴趣也没有了,除非渴极了,拿它顶水喝。辜负了我的信任与渴望的白兰瓜啊!
⑥“到嘉峪关就有好瓜吃了,那儿正在举办瓜节。”向导为大家打气。
⑦只知道嘉峪关是长城的一端,不知道它还是瓜的盛市。西北各省市的瓜,像陨石雨似的降落在小城,满载的瓜车还在源源不断地涌入。前面一个急转弯,几个硕大的甜瓜被车甩了下来,摔碎的瓜的香气像烟雾塞满街道。
⑧瓜节隆重开幕了。白兰瓜形状的氢气球飘浮在碧蓝的天空,远处是银箔似的祁连雪峰。孩子们头上戴着白兰瓜形的帽子,街上的社火队打扮成瓜的模样……真是一个瓜的世界。向导拈起一块尝尝,说:“怎么瓜节上的瓜也不甜?不要紧,到了安西,就能吃到好瓜了。”
⑨过安西时,正是午后沙漠上最热最寂寞的时光。黑蓝色的柏油路蛇蜕似的蜿蜒着,天空中弥漫着看不见却无处不在的尘埃,仿佛一杯混浊的溶液。太阳在空中发出幽蓝色的光,却丝毫不减其炙烤大地的威力。铁壳面包车成了真正的面包炉。我们关上车窗,是令人窒息的闷热,打开车窗,火焰般的漠风旋涡般地卷来。口唇皲裂,眼球粗糙地在眼眶里转动,全身像烤鱼片似的干燥无力。
⑩突然,在大漠与公路相切的边缘,出现了一个木乃伊似的老人。地上铺一块羊皮,上面孤零零地垛着一小堆瓜。他出现得那样突兀,完全没有从小黑点到人形轮廓这样一个显示过程,仿佛被一只巨手眨眼间贴到苍黄的背景上。
“瓜甜吗?”我们停下车,习惯地问。老人慢吞吞地回答:“这里是安西呀!”因为别无选择,我们买了老汉的瓜。老人树根一样的脸上没有表情。极便宜的价钱。
安西的白兰瓜外观上毫无特色,第一口抿到嘴里,竟然是咸的!过了片刻,才分辨出那其实不是咸,而是一种浓烈的甜。甜到极处便是蜇人的痛,嘴角、舌尖都甜得麻酥酥的,仿佛被胶粘住了。抓过瓜缘的手指间的汁水仿佛青蛙的蹼一样,撕扯不开。手背上淌过的瓜汁,留下一道透明的痕迹,舔一舔,又是那种蜂蜜般的甜。
真不知如此苦旱贫瘠的安西怎么孕育出如此甘甜多汁的白兰瓜。
安西地处荒沙,日照极强,自古以来以瓜闻名天下,故称瓜州。白兰瓜原籍美洲,移居中国后,由“蜜露”改名“白兰”,现在已成为甘肃特产。它在安西扎下根来,比在老家长得还要好。也许,白兰瓜要正名为“安西瓜”才更符合历史的真实。
我也想过,是否因为那天的极度干渴才使这沙漠之中的瓜显得格外甘甜。后来遇到过几次同样的情形,才知道唯有安西的瓜无与伦比。
想想这瓜,很有感触。它原本来自大洋彼岸,却在这块古老贫瘠的土地上繁衍得如此昌盛。它入乡随俗,褪去了娇滴滴的洋名字,也不计较人们以讹传讹地称它白兰瓜,寂寞然而顽强地在沙漠之中生长着,以自己甘饴如蜜的汁液濡润着焦渴的旅人。
啊!瓜州的瓜啊!什么叫特产,什么叫真谛,它只限于窄小的区域。好比一个石子丢入湖中,涟漪可以扩散得很远,但要找到石子,必须潜入那最初的所在。蓝色太阳下的沙漠老人,教给我这个道理。
(有删改)
1.第④到第⑧段写到向导,有哪些作用?(3分)
2.第⑨段描绘安西午后沙漠的环境,请分析其用意。(4分)

3.第12段对白兰瓜“浓烈的甜”的描写,给人印象深刻,请加以赏析。(4分)

4.第17段说“蓝色太阳下的沙漠老人,教给我这个道理”,请对这个道理进行评析。(4分)
1.【答案】向导为家乡的瓜感到自豪,为后文写安西瓜的甜做铺垫,向导品尝白兰瓜觉得不错,与后文安西白兰瓜的香甜形成反差;通过向导的话,引出作者从兰州到嘉峪关的西行之路,推出故事发展,避免平铺直叙;以不断进行宣传的向导反衬下文言语不多的沙漠老人。
2.【答案】这段话描绘出安西的干燥炎热,为沙漠老人的出现做铺垫,凸显出白兰瓜和沙漠老人生存环境的恶劣,烘托出白兰瓜顽强的生命力。
3.【答案】通过描绘多种感觉来表现白兰瓜浓烈的甜,如味觉上,从咸到甜的变化,“舔一舔,蜂蜜般的甜”等,触觉上,“蜇人的痛”、“嘴角、舌尖都甜得麻酥酥的”等,写出了浓烈的甜带来的多方面感受。
(也可以从比喻的角度赏析。)
4.【答案】这个道理是,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会在流传过程中被误传,我们要深入事实,才能发现真理。这个道理对认识当下社会现象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有很多事实,在流传中发生变化,但这些变化如包装和宣传并不能改变事物本质。我们在认识社会现象时,应该深入原点,才能抓住事实真相。
送你一颗光芒之海
①到伊朗旅行,还没出发,同行女友就说咱们一定要挑个好日子,伊朗有个珍宝博物馆,是一定要看的。如果碰到它闭馆,就太遗憾了。
②珍宝馆在伊朗中央银行地下室,里面储藏着波斯帝国历代的王座、王冠、宝剑、珠宝、首饰等宫廷用品。翻译是位资深的伊朗学者,对波斯历史颇有研究。他说,这些价值连城的宝贝,本来是属于国王他们家的。1938年,当时在位的礼萨·汗国王,把王室的藏品交给了伊期国家银行,作为发行纸币的担保。1960年底,这个馆开始对公众开放。
③悠长的台阶,走得人心惊肉跳。馆内昏晦如夜,在黯淡的底色当中,一处处闪亮的岛屿,就是防弹玻璃构成的陈列柜,就是那些惊世骇俗的珠宝栖息之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巴列维国王的王冠,翻译告诉我们其上镶有3380颗钻石,共重2000余克拉。他悄声向我们普及钻石的知识。由于钻石的珍贵和细小,重量就不能大刀阔斧地计量,改用了谨小慎微的“克拉”。这个标准是古希腊人最先制定的,他们所用的砝码,是生长在爱琴海岸边的角豆树种子。重量在1克拉以下的钻石,只能用更微小的计量单位,叫作“分”。常见某个女子被富豪家迎娶,大秀特秀她的钻戒重量是几克拉,引得人们尖叫。
④我们在这厢刚被钻石闪得目光迷离,转过身去再被巨大的刻花金板晃得头晕眼花……目瞪口呆之时,翻译说,所有熠熠生辉的宝贝,在镇馆之宝“光芒之海”面前,还是相形见绌了。来,请跟我走。
⑤“光芒之海”落落寡合地独立陈放在地中央,可能是为了人们可以从四面八方围观它的风采,它的颜色是极清淡的浅粉。打个比方吧,好像满天飘洒坠落的樱花,被取来了一瓣,轻轻地放在白丝帕中,拧出了一小滴汁。然后将这极微小的一粒粉汁,放入一大盆矿泉水中,然后放到北极,经过周天寒彻的冷冻,成为一块无瑕的冰。小心翼翼地敲下一块儿,就成了钻石。它清冷寒澈,极浅淡的樱红色,散射着柔和无比的光芒,好像一系花在害羞地沉思,整个钻石呈现出令人心痛的美丽。
⑥待我们翻来覆去瞧了个够,翻译微笑着问,你们可知道钻石究竟是什么东西?大家说,知道。就是金刚石嘛!
⑦翻译说,把金刚石和钻石混为一谈,这种说法不准确。钻石是金刚石精加工而成的产品,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同麦子和馒头。麦穗要经过多少寒暑和碾磨,还有蒸煮,才能成为食品?金刚石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在世界天然矿物中,它是最坚硬的晶体。因为无与伦比的坚硬,很多人想当然地以为钻石一定成分很复杂。其实它是最简单的宝石,只由碳元素这独一味组成。说起这碳元素的底子,实在是平常之物。
⑧大家笑起来说,知道,钻石和咱平日吃的大米饭,是未出五服的近亲。
⑨翻译说,人们常常以为复杂才有力量,神秘才不平凡。却不料身为宝石之王的钻石,单一到了不可思议。那么,是什么使普通的碳元素,变成了光艳闪烁的珠宝呢?翻译接着强调,所有的秘密在于原子之间的连接。每一粒金刚石,都是碳原子忍受过极高的温度和极大的压力之后才形成的。目前开采出来的钻石,几乎全部形成于距今33亿年前或是12亿—17亿年这两个时期,来自南非的钻石辈分就更大了,大约在45年左右,那时地球刚刚诞生不久,钻石便已开始在地球深部结晶。
⑩古老而单纯的金刚石一经形成,在自然界就没有任何力量能让它们磨损和消失。像“光芒之海”这种极其稀少的带色艳钻,身世更为不凡。它们主要是由火山爆发才显露人间。地球深处的岩石由于火山活动,被带到地表或地球浅部,经过风吹雨打而风化、破碎,在水流冲刷下,破碎的原岩连同钻石被带到河床,甚至海岸地带沉积下来,在某一天被某人幸运地发现,从此崭露头角。沧海桑田千变万化中,唯有钻石坚定地保持原始而单纯的透明,雄视天下。同对如此的繁复和悠久,你不由得对钻石蕴籍的时间和品质肃然起敬。
走出珍宝馆,在明亮的阳光下,我们有一刻悄然无声。翻译说,现在,作为纪念,我送大家每人一颗“光芒之海”。我们大笑,说别逗乐了,你送不起的。“光芒之海”根本就是无价之宝。这颗钻石曾引发波斯王国和印度的血雨腥风,岂是你可以拱手相送的?再说啦,送每人一颗,好像可以批发似的,谁不知道,“光芒之海”是倾城倾国的孤品啊!
翻译收敛起笑容说,不错,粉红艳钻“光芒之海”,这世上只有一颗,我们没法子也不应该将它攫为己有。不过,____________
在德黑兰熙熙攘攘的大街上,我们不由自主地把手掌微微地拳了起来。每个人的手心,都握住了一颗“光芒之海”。
1.理解第⑧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3.请赏析第⑤段语言运用的特点。
4.请根据文章内容,设想你是翻译,填写第 段你会说的话。(100字左右)


1.【答案】
运用比拟(或拟人),写出了钻石和大米饭的成分有相近之处,强调了钻石成分的单一和平常。
2.【答案】
第四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珍宝馆内的其他宝物和“光芒之海”进行对比,强调了镇馆之宝“光芒之海”无与伦比的价值和光彩。结构上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对珍宝馆的直接感言,又引出下文对“光芒之海”的详细描述和深刻感悟。
3.【答案】
第五段在语言运用上主要有以下特点: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如“光芒之海”落落寡合地独立陈放在地中央”“好像一朵花在害差地沉思”),写出“光芒之海”独具一格的品质和清冷内敛的美,使作者的欣赏之情和众人的仰慕之情(“整个钻石呈现出令人心痛的美丽”)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②运用联想的方法,想象“光芒之海”形成和制作的过程(如“好像满天飘洒坠落的樱花,被取来了一瓣……小心翼翼地敲下一块儿,就成了钻石”),使这颗钻石的色泽深浅、通透程度更加具体可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③此段语言清新细腻,柔和婉约。(意思相近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能紧扣文本也可)
4.【答案】
示例:不过,每个人都可以藏有一颗心灵的“光芒之海”。你可以像它那样高贵而尊严,天下独霸,没有人能够重复你,你拥有无与伦比的价值。你可以始终如一地像它那样清澈如水,无论深陷怎样的泥沼,抹上多少血腥,依然洁身自好,单纯如一,不计人间宠辱,还要说说它的颜色,如最浅的碧桃花落入流动的溪水中,疏淡静雅,内敛安宁。真正的爱,正是以这种颜色这种状态为最佳,不汹涌澎湃,但永不停息地流动。它简单到只用一个“爱”字就可以全然概括,如钻石的组成成分唯碳一味那般单纯。心灵的连接应该做到如此繁密,就像钻石无坚不摧,永不弯曲。我真欢它的名字——“光芒之海”……想想看,数不清的金色的线条汇聚成海,那是多大的能量和多么持之以恒的温暖啊!第四节 毕淑敏
一、人物简介
毕淑敏,女,汉族,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籍贯山东文登,中共党员,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注册心理咨询师,历任解放军西藏阿里某部战士、医师;北京作家协会签约作家;北京作协第三届理事会理事,第四、五届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八、九届全国委员;中国婚姻研究会常务理事。 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1969年,从军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等职。1987年,发表中篇小说处女作《昆仑殇》。 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二、代表作品
1994年3月,发表中篇小说《预约死亡》。
1997年1月,发表长篇小说《红处方》。
2001年1月,发表长篇小说《血玲珑》。
2003年6月,出版长篇小说《拯救乳房》。
2007年4月,出版长篇小说《女心理师》;9月,出版长篇小说《鲜花手术》。
2012年1月,出版长篇小说《花冠病毒》。
2014年1月,同月,出版散文集《男生,我大声对你说》《女生,我悄悄对你说》。
2016年1月,出版游记《非洲三万里》。
2018年7月,出版游记《南极之南》。
2020年6月,出版散文集《巴尔干的铜钥匙》。
三、荣誉
2004第四届北京市文学艺术奖《女工》获奖
2004北京市庆祝新中国成立55周年征文优秀奖《藏红花》获奖
1999年中国人口文化奖一等奖《红处方》获奖
1999新中国成立50周年征文优秀奖《最晚的晚报》获奖
1994第六届百花文学奖获奖
1992第五届百花文学奖获奖
1990第四届百花文学奖获奖
四、社会评价
1.毕淑敏太正常、太良善,甚至于是太听话了。即使做了小说,似乎也没有忘记她的医生的治病救人的宗旨,普度众生的宏愿,苦口婆心的耐性,有条不紊的规章和清澈如水的医心。她有一种把对于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为冷静的处方,集道德、文学、科学于一体的思维方式、写作方式与行为方式她确实是一个真正的医生,好医生,她会成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昆仑山上当兵的经历,医生的身份与心术,加上自幼大大的良民的自觉,使她成为文学圈内的一个新起的、别有特色的、新谐与健康的因子。
——王蒙
2.毕淑敏与其说是一位作家,不如说是一位心理学家,她的每一部作品都是针对我们的心理疾患而开的心灵处方。这缘于她的善良和对人的心理隐秘的洞悉。
——贺绍俊
五、艺术特色
军旅题材
毕淑敏早期的小说以军旅题材为主,她细致地刻画了一个个个性鲜明、勇于追求爱情的女军人形象。她们不为严肃的军纪所束缚,遵从内心最原始的渴求,力图在沉默数千年的情感荒漠中寻找一丝光亮。肖玉莲、朱瑞阳、游星,这三位女性对爱情的执着态度传达了毕淑敏小说中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
女性人物
毕淑敏在小说文本中大致为读者展现了三种类型的女性人物形象:第一、“圣母”型。此类女性母亲角色博大、无私、坚韧、宽容,如大地一般竭尽全力滋养、呵护一切生命,而且具有一种“不合常理”的孕育渴望。由此可以看出,母性意识在女性意识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第二、“妖女”型。此类女性不再是顺从者、依赖者、被动者,她们是主动的、不可预知的破坏者。她们打破承载在女性身上一切道德的压制,淋漓尽致地表演女性恶的一面,这恰巧是作者对女性在男权社会中艰难处境的揭示以及表达对两性和谐共处的期盼。第三、“女强人”型。此类女性是在事业上勇敢追求、永不言败,甚至有着无谓的奉献精神和悲壮赴死的英勇气息。
地铁客的风格
  ①挤车可见风格。陌生人与陌生人亲密接触,好像丰收的一颗葡萄与另一颗葡萄,彼此挤得有些变形。也似从一个民族刺出的一滴血,可验出一个民族的习惯。
  ②那一年刚到日本,出行某地,正是清晨,地铁站里无声地拥挤着。大和民族有一种喑哑的习惯,嘴巴钳得紧紧,绝不轻易流露哀喜。地铁开过来了,从窗户看过去,厢内全是黄皮肤,如等待化成纸浆的芦苇垛,僵立着,纹丝不动。我们因集体行动,怕大家无法同入一节车厢,走散了添麻烦,显出难色。巴望着下列车会松些,等了一辆又一辆。翻译急了,告知日本地铁就是这种挤法,再等下去,必全体迟到。大伙说就算我们想上,也上不去啊。翻译说,一定上得去的,只要你想上。有专门的“推手”,会负责把人群压入车门。于是在他的率领下,破釜沉舟地挤车。嘿,真叫翻译说着了,当我们像一个肿瘤,凸鼓在车厢门口之时,突觉后背有强大的助力拥来,猛地把我们抵入门内。真想回过头去看看这些职业推手如何操作,并致敬意。可惜人头相撞,颈子根本打不了弯。
  ③肉躯是很有弹性的,看似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车厢,呼啦啦一下又顶进若干人。地铁中灯光明亮,在如此近的距离内,观察周围的脸庞,让我有一种惊骇之感。日本人如同干旱了整个夏秋的土地,板结着,默不作声。躯体被夹得扁扁,神色依然平静,对极端的拥挤毫无抱怨神色,艰忍着。我终于对他们享誉世界的团队精神,有了更贴近的了解。那是在强大的外力之下,凝固成铁板一块。个体消失了,只剩下凌驾其上的森冷意志。
  ④真正的苦难才开始。一路直着脖子仰着脸,以便把喘出的热气流尽量吹向天花板,别喷入旁人鼻孔。下车时没有了职业推手的协助,抽身无望。车厢内层层叠叠如同页岩,嵌顿着,只能从人们的肩头掠过。众人分散在几站才全下了车,拢在一起。从此我一想到东京的地铁,汗就立即从全身透出。
  ⑤美国芝加哥的地铁,有一种重浊冰凉的味道,到处延展着赤裸裸的钢铁,没有丝毫柔情和装饰,仿佛生怕人忘了这是早期工业时代的产物。
  ⑥又是上班时间。一辆地铁开过来了,看窗口,先是很乐观,厢内相当空旷,甚至可以说疏可走马,必能松松快快地上车了。可是,且慢,厢门口怎么那样挤?仿佛秘结了一个星期的大肠。想来这些人是要在此站下车的,怕出入不方便,所以早早聚在出口吧。待车停稳,才发现那些人根本没有下车的打算,个个如金发秦叔宝,扼守门口,绝不闪让。车下的人也都心领神会地退避着,乖乖缩在一旁,并不硬闯。我拉着美国翻译就想窜入,她说再等一辆吧。眼看着能上去的车,就这样懒散地开走了,真让人于心不忍。我说,上吧。翻译说,你硬挤,就干涉了他人的空间。正说着,一位硕大身膀的黑人妇女,冲决门口的阻挠挺了上去,侧身一扛就撞到中部敞亮地域,朝窗外等车者肆意微笑,甚是欢快。我说,你看你看,人家这般就上去了。翻译说,你看你看,多少人在侧目而视。我这才注意到,周围的人们,无论车上的和车下的,都是满脸的不屑,好似在说,请看这个女人,多么没有教养啊!
  ⑦我不解,明明挤一挤就可以上去的,为何如此?翻译说,美国的习俗就是这样。对于势力范围格外看重,我的就是我的,神圣不可侵犯。来的早,站在门口,这就是我的辖地。我愿意让出来,是我的自由;我不愿让,你就没有权力穿越……
  ⑧北京地铁的拥挤程度,似介于日本和美国之间。我们没有职业的“推手”(但愿以后也不会有,如果太挤了,政府就应修建更多的交通设施,想更人性化的主意,而不是把人压榨成渣滓),是不幸也是幸事。
  ⑨会不会挤车,是北京人地道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单单挤得上去,不是本事。上去了,要能给后面的人也闪出空隙,与人为善才是正宗。只有民工才大包小包地挤在门口处。他们是胆怯和谦和的,守门不是什么领地占有欲,而是初来乍到,心中无底,怕自己下不去车。他们毫无怨言地任凭人流的撞击,顽强地为自己保有一点安全感。在城里待久了,他们就老练起来,一上车就机灵地往里走,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说着:劳驾借光……车厢内膛相对松快,真是利人利己。北京的地铁客在拥挤中,被人挤了撞了,都当作寻常事,自认倒霉,并不剑拔弩张。比如脚被人踩了,上等的反应是幽默一把,说一句:“对不起,我硌着您的脚了。”中等的也许说:“倒是当心点啊,我这脚是肉长的,您以为是不锈钢的吧?”即便是下等的反响,也不过是嘟囔一句:“坐没坐过车啊,悠着点,我这踝子骨没准折了,你就得陪我上医院CT去!”之后一瘸一拐地独自下车了。
  ⑩人与人的界限这个东西,不可太清,水至清则无鱼,到了冷漠的边缘;当然也不可太近,没有了界限也就没有了个性没有了独立。适当的“度”,是一种文化的约定俗成。
   还是喜欢中庸平和之道。将来有了环球地铁,该推行的可能正是北京这种东方式的弹性距离感。
(选自《最阅读》,有删改)
1. 请分别概括东京地铁客和芝加哥地铁客的风格。(4分)
2. 下面语句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加以赏析。(5分)
一位硕大身膀的黑人妇女,冲决门口的阻挠挺了上去,侧身一扛就撞到中部敞亮地域,朝窗外等车者肆意微笑,甚是欢快。
3. 北京地铁没有职业携手“是不幸也是幸事”,这是什么意思(4分)
4. 作者列举了北京地铁客被踩脚后的三种反应,请你选择其中一种,从语言表达及化解矛盾效果的角度进行评析。(4分)
5. 作者推崇的“北京这种东方式的弹性距离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实质?你赞赏这种精神实质吗?请简述理由。(5分)

白兰瓜
①听说我要西行,所有朋友第一个反应都是:“你可以吃到白兰瓜了!”
②北京的街头也常见到白兰瓜,并不白,像个磕碰过的篮球,也不甜,带有青草的气息。不过,这并不影响我对白兰瓜的仰慕希冀之情。
③兰州果真是白兰瓜的大本营,十步之内,必有瓜阵。刀锋倾斜着刺入,浓郁的香气沿着刀柄湍湍流出,光闻着,就知道同北京街头的不同。每人抢一块,吞进嘴里,像喝粥似的往下咽。
④向导笑眯眯地看着大家的贪婪,很为家乡的特产自豪。有人言传了:“闹了半天,白兰瓜也不过如此嘛!真是空有其名!”向导的脸色难看了,忙解释:“今年雨水多……”平心而论,白兰瓜真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闻着还可以,尝尝却不甜。
⑤一路西行,哪里都要款待白兰瓜。刚开始还心想兰州的瓜不甜,别处的可能甜,然而总是失望,哪儿的白兰瓜都不甜。后来就连尝的兴趣也没有了,除非渴极了,拿它顶水喝。辜负了我的信任与渴望的白兰瓜啊!
⑥“到嘉峪关就有好瓜吃了,那儿正在举办瓜节。”向导为大家打气。
⑦只知道嘉峪关是长城的一端,不知道它还是瓜的盛市。西北各省市的瓜,像陨石雨似的降落在小城,满载的瓜车还在源源不断地涌入。前面一个急转弯,几个硕大的甜瓜被车甩了下来,摔碎的瓜的香气像烟雾塞满街道。
⑧瓜节隆重开幕了。白兰瓜形状的氢气球飘浮在碧蓝的天空,远处是银箔似的祁连雪峰。孩子们头上戴着白兰瓜形的帽子,街上的社火队打扮成瓜的模样……真是一个瓜的世界。向导拈起一块尝尝,说:“怎么瓜节上的瓜也不甜?不要紧,到了安西,就能吃到好瓜了。”
⑨过安西时,正是午后沙漠上最热最寂寞的时光。黑蓝色的柏油路蛇蜕似的蜿蜒着,天空中弥漫着看不见却无处不在的尘埃,仿佛一杯混浊的溶液。太阳在空中发出幽蓝色的光,却丝毫不减其炙烤大地的威力。铁壳面包车成了真正的面包炉。我们关上车窗,是令人窒息的闷热,打开车窗,火焰般的漠风旋涡般地卷来。口唇皲裂,眼球粗糙地在眼眶里转动,全身像烤鱼片似的干燥无力。
⑩突然,在大漠与公路相切的边缘,出现了一个木乃伊似的老人。地上铺一块羊皮,上面孤零零地垛着一小堆瓜。他出现得那样突兀,完全没有从小黑点到人形轮廓这样一个显示过程,仿佛被一只巨手眨眼间贴到苍黄的背景上。
“瓜甜吗?”我们停下车,习惯地问。老人慢吞吞地回答:“这里是安西呀!”因为别无选择,我们买了老汉的瓜。老人树根一样的脸上没有表情。极便宜的价钱。
安西的白兰瓜外观上毫无特色,第一口抿到嘴里,竟然是咸的!过了片刻,才分辨出那其实不是咸,而是一种浓烈的甜。甜到极处便是蜇人的痛,嘴角、舌尖都甜得麻酥酥的,仿佛被胶粘住了。抓过瓜缘的手指间的汁水仿佛青蛙的蹼一样,撕扯不开。手背上淌过的瓜汁,留下一道透明的痕迹,舔一舔,又是那种蜂蜜般的甜。
真不知如此苦旱贫瘠的安西怎么孕育出如此甘甜多汁的白兰瓜。
安西地处荒沙,日照极强,自古以来以瓜闻名天下,故称瓜州。白兰瓜原籍美洲,移居中国后,由“蜜露”改名“白兰”,现在已成为甘肃特产。它在安西扎下根来,比在老家长得还要好。也许,白兰瓜要正名为“安西瓜”才更符合历史的真实。
我也想过,是否因为那天的极度干渴才使这沙漠之中的瓜显得格外甘甜。后来遇到过几次同样的情形,才知道唯有安西的瓜无与伦比。
想想这瓜,很有感触。它原本来自大洋彼岸,却在这块古老贫瘠的土地上繁衍得如此昌盛。它入乡随俗,褪去了娇滴滴的洋名字,也不计较人们以讹传讹地称它白兰瓜,寂寞然而顽强地在沙漠之中生长着,以自己甘饴如蜜的汁液濡润着焦渴的旅人。
啊!瓜州的瓜啊!什么叫特产,什么叫真谛,它只限于窄小的区域。好比一个石子丢入湖中,涟漪可以扩散得很远,但要找到石子,必须潜入那最初的所在。蓝色太阳下的沙漠老人,教给我这个道理。
(有删改)
1.第④到第⑧段写到向导,有哪些作用?(3分)
2.第⑨段描绘安西午后沙漠的环境,请分析其用意。(4分)

3.第12段对白兰瓜“浓烈的甜”的描写,给人印象深刻,请加以赏析。(4分)

4.第17段说“蓝色太阳下的沙漠老人,教给我这个道理”,请对这个道理进行评析。(4分)
送你一颗光芒之海
①到伊朗旅行,还没出发,同行女友就说咱们一定要挑个好日子,伊朗有个珍宝博物馆,是一定要看的。如果碰到它闭馆,就太遗憾了。
②珍宝馆在伊朗中央银行地下室,里面储藏着波斯帝国历代的王座、王冠、宝剑、珠宝、首饰等宫廷用品。翻译是位资深的伊朗学者,对波斯历史颇有研究。他说,这些价值连城的宝贝,本来是属于国王他们家的。1938年,当时在位的礼萨·汗国王,把王室的藏品交给了伊期国家银行,作为发行纸币的担保。1960年底,这个馆开始对公众开放。
③悠长的台阶,走得人心惊肉跳。馆内昏晦如夜,在黯淡的底色当中,一处处闪亮的岛屿,就是防弹玻璃构成的陈列柜,就是那些惊世骇俗的珠宝栖息之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巴列维国王的王冠,翻译告诉我们其上镶有3380颗钻石,共重2000余克拉。他悄声向我们普及钻石的知识。由于钻石的珍贵和细小,重量就不能大刀阔斧地计量,改用了谨小慎微的“克拉”。这个标准是古希腊人最先制定的,他们所用的砝码,是生长在爱琴海岸边的角豆树种子。重量在1克拉以下的钻石,只能用更微小的计量单位,叫作“分”。常见某个女子被富豪家迎娶,大秀特秀她的钻戒重量是几克拉,引得人们尖叫。
④我们在这厢刚被钻石闪得目光迷离,转过身去再被巨大的刻花金板晃得头晕眼花……目瞪口呆之时,翻译说,所有熠熠生辉的宝贝,在镇馆之宝“光芒之海”面前,还是相形见绌了。来,请跟我走。
⑤“光芒之海”落落寡合地独立陈放在地中央,可能是为了人们可以从四面八方围观它的风采,它的颜色是极清淡的浅粉。打个比方吧,好像满天飘洒坠落的樱花,被取来了一瓣,轻轻地放在白丝帕中,拧出了一小滴汁。然后将这极微小的一粒粉汁,放入一大盆矿泉水中,然后放到北极,经过周天寒彻的冷冻,成为一块无瑕的冰。小心翼翼地敲下一块儿,就成了钻石。它清冷寒澈,极浅淡的樱红色,散射着柔和无比的光芒,好像一系花在害羞地沉思,整个钻石呈现出令人心痛的美丽。
⑥待我们翻来覆去瞧了个够,翻译微笑着问,你们可知道钻石究竟是什么东西?大家说,知道。就是金刚石嘛!
⑦翻译说,把金刚石和钻石混为一谈,这种说法不准确。钻石是金刚石精加工而成的产品,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同麦子和馒头。麦穗要经过多少寒暑和碾磨,还有蒸煮,才能成为食品?金刚石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在世界天然矿物中,它是最坚硬的晶体。因为无与伦比的坚硬,很多人想当然地以为钻石一定成分很复杂。其实它是最简单的宝石,只由碳元素这独一味组成。说起这碳元素的底子,实在是平常之物。
⑧大家笑起来说,知道,钻石和咱平日吃的大米饭,是未出五服的近亲。
⑨翻译说,人们常常以为复杂才有力量,神秘才不平凡。却不料身为宝石之王的钻石,单一到了不可思议。那么,是什么使普通的碳元素,变成了光艳闪烁的珠宝呢?翻译接着强调,所有的秘密在于原子之间的连接。每一粒金刚石,都是碳原子忍受过极高的温度和极大的压力之后才形成的。目前开采出来的钻石,几乎全部形成于距今33亿年前或是12亿—17亿年这两个时期,来自南非的钻石辈分就更大了,大约在45年左右,那时地球刚刚诞生不久,钻石便已开始在地球深部结晶。
⑩古老而单纯的金刚石一经形成,在自然界就没有任何力量能让它们磨损和消失。像“光芒之海”这种极其稀少的带色艳钻,身世更为不凡。它们主要是由火山爆发才显露人间。地球深处的岩石由于火山活动,被带到地表或地球浅部,经过风吹雨打而风化、破碎,在水流冲刷下,破碎的原岩连同钻石被带到河床,甚至海岸地带沉积下来,在某一天被某人幸运地发现,从此崭露头角。沧海桑田千变万化中,唯有钻石坚定地保持原始而单纯的透明,雄视天下。同对如此的繁复和悠久,你不由得对钻石蕴籍的时间和品质肃然起敬。
走出珍宝馆,在明亮的阳光下,我们有一刻悄然无声。翻译说,现在,作为纪念,我送大家每人一颗“光芒之海”。我们大笑,说别逗乐了,你送不起的。“光芒之海”根本就是无价之宝。这颗钻石曾引发波斯王国和印度的血雨腥风,岂是你可以拱手相送的?再说啦,送每人一颗,好像可以批发似的,谁不知道,“光芒之海”是倾城倾国的孤品啊!
翻译收敛起笑容说,不错,粉红艳钻“光芒之海”,这世上只有一颗,我们没法子也不应该将它攫为己有。不过,____________
在德黑兰熙熙攘攘的大街上,我们不由自主地把手掌微微地拳了起来。每个人的手心,都握住了一颗“光芒之海”。
1.理解第⑧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3.请赏析第⑤段语言运用的特点。
4.请根据文章内容,设想你是翻译,填写第 段你会说的话。(100字左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