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张晓风
一、人物简介
张晓风, 1941年出生于浙江金华,江苏铜山人。8岁随母亲一起赴中国台湾,曾先后就读于北一女中和屏东女中,最后毕业于东吴大学,曾任教东吴大学和香港浸会学院。36岁时,被台湾地区的批评界推为"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阳明大学创校以后就来此校任教,一直担任该校通识教育中心教授至2006年退休。她是国内发行量最大杂志《读者》的签约作家,其作品在诸多的报杂志中有很高的转载率。“写作之于我,越来越像一桩宿命,一份天赐的枷锁,但我愿意背负这沉重,直至永远”。
二、主要作品
成名作《地毯的那一端》抒写婚前的喜悦,情感细腻动人,但她的成就并不止于此。她其后的作品在内容和技巧上都不断发展和突破,从描写生活琐事,渐渐转变为抒写家国情怀及社会世态,融入哲理,不断开拓。张晓风创作过散文、新诗、小说、戏剧、杂文等多种不同的体裁,以散文最为著名。
(一)小说:
张晓风的小说创作虽不很多,亦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出版有小说集有《哭墙》《晓风小说集》等,其中《白手帕》《红手帕》《梅兰竹菊》《潘渡娜》比较为人所乐道。其中,1968年发表于《中国时报》的《潘渡娜》是台湾科幻界公认的第一篇华文科幻小说,虽是创始之作,在科幻本身的特色方面挖掘得不够深入,但文笔优美、哀婉动人,是当代台湾文坛不可多得的小说佳作。
(二)戏剧:
《画爱》《武陵人》《第五墙》《和氏璧》《晓风戏剧集》等。
(三)散文:
《到山中去》《酿酒的理由》《我喜欢》《我有》《愁乡石》《初雪》《初绽的诗篇》《劫后》《癫者》《雨之调》《春俎》《生活赋》《地毯的那一端》《魔季》《林木篇》《念你们的名字》《音乐教室》《母亲的羽衣》《许士林的独白》《西湖十景》《遇见》《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第一个月盈之夜》《问石》《缘豆儿》《一个女人的爱情观》《一句好话》《星约》《玉想》《春日二则》《林中杂想》《只因为年轻啊》《错误》《不知道他回去了没有》《传说中的宝石》《人生的什么和什么》《我知道你是谁》《我有一个梦》《我想走进那则笑话里去》《六桥》《你真好,你就像我少年伊辰》《东邻的竹和西邻的壁》等。
三、荣誉殿堂
1.1968年发表于《中国时报》的《潘渡娜》是台湾科幻界公认的第一篇华文科幻小说。
2.张晓风是中山文艺奖、国家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中国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得主,曾经荣获十大杰出女青年。有多篇作品入选大陆及台湾中学的教科书。
3.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年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
4.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曾荣获中山文艺散文奖。
5.1969年戏剧《画》获“李圣质先生夫人剧本奖”首奖,1971年《第五墙》获新闻局金鼎奖剧本奖。
四、社会评价
1. 其文字“柔宛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
——余光中
2.“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
——资深评论家
3.“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
——知名媒体编辑
4.早在1977年,时年36岁的张晓风,就被台湾地区的批评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评论赞辞说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冰”,可以说是对她诗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
魔季
⑴我沿着革坡往山上走,春草已经长得很浓了。唉,春天老是这样的,一开头,总惯于把自己藏在峭寒和细雨的后面。等真正一揭了纱,却又谦逊地为我们延来了长夏。
⑵山容已经不再是去秋的清瘦了,那白绒绒的芦花海也都退潮了。相思树是墨绿的,荷叶桐是浅绿的,新生的竹子是翠绿的,刚冒尖儿的小草是:黄绿的。还有那些老树的苍绿,以及藤萝植物的嫩绿,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一山。我慢慢走着,绿在我里,我在绿里。
⑶那边,清澈的山涧流着,许多浅紫、嫩黄的花瓣上下飘浮,像什么呢?我似乎曾经想画过这样一张画——只是,我为什么如此想画呢?是不是因为我的心底也正流着这样一带涧水呢?
⑷我们已把窗外的世界遗忘得太久了,我们总喜欢过着四面混凝土的生活。我们久已不能想象那些溪畔草地上执竿的牧羊人,以及他们仅避风雨的帐棚。我们同样也久已不能想象那些在垄亩间荷锄的庄稼人,以及他们只足容膝的茅屋。我们不知道脚心触到青草时的恬适,我们不晓得鼻腔遇到花香时的兴奋。真的,我们是怎么会疾驰得那么厉害的!
⑸忽然,走来一个小女孩。如果不是我曾看过她,在这样薄雾未散尽、阳光诡谲闪烁的时分,我真要把她当作,一个小精灵呢!她慢慢地走着,好一个小山居者,连步履也都出奇地舒缓了。她有一种天生的属于山野的纯朴气质,使我不自已地。想逗她说几句话。
⑹ “你怎么不上学呢?凯凯。”
⑺ “老师说,今天不上学。”她慢条斯理地说,“老师说,今天是春天,不用上学。”
⑻啊,春天!噢!我想她说的该是春假,但这又是多么美的语误啊!春天我们该到另一所学校去念书的。去念一册册的山,一行行的水。去速记风的演讲,又数骤云的变化。春天春天,春天来的时候我们真该学一学鸟儿,站在最高的枝柯上,抖开翅膀来,晒晒我们潮湿已久的羽毛。
⑼那小小的红衣山居者好奇地望着我,稍微带着一些打趣的神情。
⑽我想跟她说些话,却又不知道该讲些什么。终于没有说——我想所有我能教她的,大概春天都已经教过她了。
⑾慢慢地,她俯下身去,探手入溪。花瓣便从她的指间闲散地流开去,她的颊边忽然漾开一种奇异的微笑,简单的、欢欣的、却又是不可捉摸的笑。我又忍不住叫了她一声——我实在仍然怀疑她是笔记小说里的青衣小童。我轻轻地摸着她头上的蝴蝶结。
⑿ “凯凯。”
⒀ “嗯?”
⒁ “你在干什么?”
⒂ “我?”她踌躇了一下,茫然地说,“我没干什么呀!”
⒃多色的花瓣仍然在多声的涧水中淌过,在她肥肥白白的小手旁边乱旋。忽然,她把手一握,小拳头里握着几片花瓣。她高兴地站起身来,将花瓣往小红裙里一兜,便哼着不成腔的调儿走开了。
⒄我的心像是被什么击了一下,她是谁呢?是小凯凯吗?还是春花的精灵呢?抑或,是多年前那个我自己的重现呢?在江南的那个环山的小城里,不也住过一个穿红衣服的小女孩吗?在春天的时候她不是也爱坐在矮矮的断墙上,望着远远的蓝天而沉思吗?她不是也爱去采花吗?爬在树上,弄得满头满脸的都是乱扑扑的桃花瓣儿。等回到家,又总被母亲从衣领里抖出一大把柔柔嫩嫩的粉红。啊,那个孩子呢?那个躺在小溪边打滚,直揉得小裙子上全是草汁的孩子呢?她隐藏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⒅啊,春天多叫入迷惘啊!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谁负责管理这最初的一季呢?他想来应该是一种神奇的艺术家了,当他的神笔一挥,整个地球便美妙 地缩小了,缩成了一束花球,缩成了一方小小的音乐匣子。他把光与色给了世界,把爱与笑给了人类。啊,春天,这样的魔季!
(选自《张晓风自选集》,有删改)
1.阅读全文,概括文中实写的两幅主要画面。(4分)
2.请为第(2)段中加点词写一段赏析性批注。(4分)
山容已经不再是去秋的清瘦了,那白绒绒的芦花海也都退潮了。
批注: 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语境,理解第(8)段画线句的深刻含意。(3分)
春天我们该到另一所学校去念书的。
4.文章标题为“魔季”,为什么却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一个小女孩?(5分)
5.第(17)段用了十个问号,可是读起来一点也不显得单调,反而别有韵味。仔细阅读这节文字,说说这样表达的作用,并分析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6分)
1.【答案】(1)绿色的谷和清澈涧水里的花瓣。(2)我与小山居者凯凯相遇的画面。
【解析】这题考查概括文本的能力,注意审题,要求概括的是实写的画面,一个是大自然的画面,一个是人在自然中的画面。
2.【答案】“清瘦”这里用来形容去年的秋天,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的山之萧瑟景象,从而反衬出春天山上的丰盛之美。“退潮”这里是写白绒绒的芦花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时芦花繁茂和美丽,像白色的浪花一般,而到了春天,满山是绿色,通过这样的颜色对比,更加突出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
【解析】这题考查的是对修辞的赏析能力。结合上下文理解修辞在这里所起到的表达效果即可。
3.【答案】春天的时候我们人类应该到大自然中去学习。
【解析】这题考查的是句子的含义。通过联系上下文把握句子里比喻词的深层含义。“另一所学校”在文中指的是大自然。
4.【答案】(1)通过小女孩凯凯对春的反应和大自然景物的照应来衬托出春的美妙。(2)通过小女孩的话,自然引出作者的观点“春天我们该到另一所学校去念书的”。(3)小女孩的纯朴快乐就像春天一样美好。(4)小女孩的年纪就正处在人生中的春天。(5)小女孩让作者想起了自己小时候春天的故事。
【解析】解答这个题目,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来回答,理解小女孩和景物之间的关系,小女孩和作者情感之间的关系,小女孩自身的象征含义。
5.【答案】(1)运用了多个疑问句和反问句。多个疑问句连用表现了作者联想的过程,构成了悬念,使读者被带领吸引着往下读,引出了下文写童年自己,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无比喜爱之情。(2)紧接着是几个反问句,回忆了童年对自己春天的生活,非常强烈地表达了对江南的怀念,对童年的追忆,对母亲的爱。(3)最后又是两个疑问句,表现了作者对童年不再的怅然若失之情。
【解析】十个问句,较多,可以根据内容和情感的不同进行划分,逐个解答,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去条分缕析,就会漏掉要点失分。
半局
(1)大家都叫他杜公——①虽然那时候他才三十几岁。
(2)他和我有十几年之久在一个学校里,很多时候甚至是在一间办公室里——但是我不喜欢说他是“同事”。说他是朋友吗?我始终不敢将他列入朋友类。他这人毛病甚多,带棱带刺,在办公室里对他敬而远之的人不少,就连我自己,跟他也不是没有斗过嘴,使过气,但我惊奇我真的一直尊敬他,喜欢他。
(3)那时候我刚毕业,在中文系里做助教,他是讲师,三系合用一个办公室,成天人来人往的,他每次从单身宿舍跑来,进了门就嚷:“我来‘言不及义’啦!”
(4)他的喉咙似乎曾因开刀受伤,非常沙哑,猛听起来简直有点凶恶,细听之下才发觉句句珠玑,令人绝倒。后来我读到唐太宗论魏征(那个凶凶的、逼人的魏征),却说其人“妩媚”,几乎跳起来,这字形容杜公太好了。——虽然杜公粗眉毛,瞪凸眼,嘎嗓子,而且还不时骂人。
(5)他住的屋子极小,大约是四个半榻榻米,宿舍人又杂,他种了许多盆盆罐罐的昙花,不时邀我们请赏,夏天招待桂花绿豆汤、郁李,冬天是腊八粥或猪腿肉红煨干鱿鱼加粉丝。我一直以为他对昙花深感兴趣,后来才弄清楚,原来他只是想用那些多刺的盆盆罐罐围满走廊,好让闲杂人等不能在他窗外聊天——穷教员要为自己创造读书环境真难。
(6)“这房子倒可以叫‘不畏斋’了!”他自嘲道,“四十、五十而无闻焉,其亦不足畏也——孔夫子说的。”
(7)他那一年已过了四十岁了。
(8)杜公能写字,也能做诗,他随写随掷,不自珍惜,却喜欢以米芾自居。
(9)“米南宫哪,简直是米南宫哪!”
(10)杜公爱憎分明,看到不顺眼的人或事他非爆出来不可。有一次他极讨厌的一个人调到别处去了,后来得意洋洋地穿了新机关的制服回来,他不露声色的说:“这是制服吗?”
(11)“是啊!”那人愈加得意。
(12)“这是制帽?”
(13)“是啊!”
(14)“这是制鞋?”
(15)“是啊!”
(16)那个不学无术的家伙始终没有悟过来制鞋、制帽是指丧服的意思。
(17)杜公谈起恋爱,差不多变了一个人,风趣、狡黠、热情洋溢。
(18)他要我带一张英文小纸条回去给那女孩,上面这样写:
(19)“请你来看一张全世界最美丽的图画,会让你心跳加速呼吸急促 ……”
(20)小宝(我们都这样叫她)和我想不通他哪里弄来一张这种图画,及至跑去一看,原来是他为小宝加洗的照片。
(21)他又去买些粗铁丝,用槌子把它锤成烤叉,带我们去内双溪烤肉。也不知他哪里学来那么多稀奇古怪的本领,问他,他也只神秘地学着孔子的口吻说:“吾多能鄙事。”
(22)从一切的理由看,跟杜公结婚是不合理性的——②好在爱情不讲究理性,所以后来他们还是结婚了。他的女儿取名“杜可名”,出于“老子”,真是取得好。
(23)后来就听说他病了,医生已放弃开刀,杜公是何等聪明的人,他立刻什么都明白了,倒是小宝,他一直不让她知道。我和另外两个女同事去看他,我知道那是我最后一次看他了。
(24)对于那些英年早逝弃我而去的朋友,我的情绪与其说是悲哀,不如说是愤怒!
(25)正好像一群孩子,在广场上做游戏,大家才刚弄清楚游戏规则,才刚明白游戏的好玩之处,并且刚找好自己的那一伙,其中一人却不声不响地半局而退了,你一时怎能不愕然得手足无措,甚至觉得被什么人骗了一场似的愤怒!
(26)满场的孩子仍在游戏,属于你的游伴却不见了!
(27)他于八月十四日去世了,享年五十二岁,孤女九岁,他在病榻上自拟的挽联是这样的:
(28)“天道还好,国族必有前途,惟劫难方殷,先死亦佳,勉无深恶大罪,可以笑谢兹世;
(29)“人间多苦,事功早摒奢望,已庸碌一生,幸存何益,忍抛孤嫠弱息,未免愧对私心。”
(30)但写得尤好的则是代女儿挽父的白话联:
(31)“爸爸说要陪我直到结婚生了娃娃,而今怎教我立刻无处追寻,你怎舍得这个女儿;
(32)“女儿只有把对您那份孝敬都给妈妈,以后希望你梦中常来看顾,我好多喊几声爸爸。”
(33)读来五内翻涌。
(34)也许因为没有参加他的葬礼,感觉上我几乎一直欺骗自己他还活着,尤其每有一篇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我总想起他来,他那人读文章严苛万分,轻易不下一字褒语,能被他击节赞美一句,是令人快乐得要晕倒的事。
(35)每想起一次,就怅然久之,有时我自己也惊讶,他活着的时候,我们一年也不见几面,何以他死了我会如此嗒然若失呢?我想起有一次看到一副对联,似乎是江兆申先生写的:
(36)相见亦无事,不来常思君。
(选自张晓风作品,有删节)
1. 请概括杜公的性格特点并结合全文简要分析。(8分)
2. 请阐释标题的内涵。(4分)
3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有人评价张晓风的散文呈现出“小说化”的特点,请联系本文就此特点进行分析。(5分)
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 文中①②两处破折号的用法是一样的,都表示语意的跳跃、转换。
B. 文章主要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的方法表现杜公的性格,抒发了作者对他的怀念之情。
C. 作者和杜公明明是相知相重、生死不舍的朋友,开篇却说始终不敢将他列入朋友类,是因为杜公脾气偏执、带棱带刺,毛病甚多。
D. 作者没有参加杜公的葬礼,是因为不愿面对杜公去世的事实,为了欺骗自己他还活着。
E. 文章结尾处引用的对联意味深长,意在表明真正的朋友不在于平时是否亲密,而在于心灵的契合相通。
【答案】
1.(1)风趣幽默、率直洒脱。说自己说话“言不及义”,给宿舍取名无畏斋,恋爱时设计骗女友,给自己写挽联。
(2)勤奋好学、才华出众。用多刺的盆盆罐罐围满宿舍走廊,为自己创造读书环境;善于引经据典,连女儿的名字都取自《道德经》;能写字、作诗、作联。
(3)刚正不阿,爱憎分明。看到不顺眼的人或事非爆出来不可。读文章严苛万分,轻易不下一字褒语。
(4)热情友善,爱心深沉。常请朋友去宿舍赏花,热情招待。生重病瞒着爱妻,临终前代女儿拟挽联,实际是劝谕女儿爸爸去后要好好孝敬妈妈。
(每个方面的特点1分,分析1分)
2.(1)标题一语双关,(1分)字面上,指孩子们在广场上做游戏,其中一人玩到半局就离开了(1分);文字背后,指杜公英年早逝,没和大家一起更久地享受生命的快乐。(1分) (2)深切地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1分)
3.(1)本文是一篇怀人散文,如小说般,把塑造人物作为重点。(1分)写人的手法小说化,注重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和行为刻画人物、塑造性格。(1分)
(2)像小说一样注重把人物放在特定的环境(工作、生活环境)中加以塑造。(1分)(3)叙述语言简洁生动,多用记叙描写,较少议论抒情。(2分)
(围绕小说的要素,从人物形象、叙事写人方法、语言等方面加以阐释,言之有理即可。从一方面分析得2分,两方面分析得3分,三个方面以上得满分。)
4. A E(B项没有心理描写,C项是出于敬意,D项主观臆断)
六 桥
(1)这天清晨,我推窗望去,向往已久的苏堤和六桥,与我遥遥相对。我穆然静坐,不敢喧哗,心中慢慢地把人类和水的因缘回想一遍。
(2)大地,一定曾经是一项奇迹,因为它是大海里面浮凸出来的一块干地。如果没有这块干地,对鲨鱼当然没有影响,海豚大概也不表反对,可是我们人类就完了,我们总不能一直游泳而不上岸吧!
(3)岸,对我们是重要的,我们需要一个岸,而且,还希望这个岸就在我们一回头就可以踏上去的地方(所谓“回头是岸”嘛)!我们是陆地生物,这一点,好象已经注定了。
(4)但上了岸,踏上了大地,人类必然又会有新的不满足。大地很深厚沉稳,而且像海洋一样丰富。她供应的物质源源不绝。你可以欣赏它的春华秋实,她的横岭侧峰,但人类不可能忘情于水,从胎儿时代就四面包围着我们的水。水,一旦离开我们而去,日子就会变得很陌生很干瘪。
(5)而古代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想要看到海,对大多数的人而言,并不容易。中国人主动去亲近的水是河水、江水、湖水。尤其是湖,它差不多是小规模的海洋。中国人动不动就把湖叫成海,像洱海、青海。犹太人也如此,他们的加利利海分明只是湖。
(6)有了湖,极好——但人类还是不满足。人类是矛盾的,他本来只需要大水中有一块可以落脚的陆地,等有了陆地他又希望陆地中有一块小水名叫湖。有了这块小水湖,他更希望有一块小陆地,悄悄插入湖中,可以容他走进那片小水域里。那是什么?那是堤。
(7)如果要给“堤”设一个谜语供小孩猜,那便该是:水中有土,土中有水,水中又有土。
(8)苏堤、白堤便是经两位大诗人督修而成的“诗意工程”。诗人,本是负责刺探人类心灵活动的情报员。他知道人类内心的隐情密意。他知道人类既需要大地的丰饶稳定,也需要海洋的激情浪漫。于是白居易挖了湖又筑了堤(农人因而得灌溉之利,常人却收取柳雨荷风),后来苏东坡又补一堤。有名的白堤、苏堤就是指这两条带状的大堤。
(9)更有意思的是,有了长堤以后,有人更希望这小土地上仍能有点水意。于是,苏堤中间设了六道桥,这六道桥的名字分别是映波、锁谰、望山、压堤、东浦、跨虹。桥有点拱背,中间一个圆洞,船只因而可以穿堤而过。如果再为“六桥”设一道谜题,那也容易,不妨写成下面这种笨笨的句子:水中有土,土中有水,水中又有土,土中又有水。
(10)这天早晨,我呆呆地望着着全长2.8公里的苏堤。由于拥有六座桥,刚好把苏堤分成七个段落,算来恰如一句七言。啊!那一定是苏东坡写得最长最大的一句七言了,最有气魄而且美丽。
(11)苏堤因为是无中生有的一块新地(浚湖而得的最高贵华艳的废土),所以不作经济利益的打算,只用来种桃花和杨柳。明代袁宏道形容此地,说“六桥杨柳一络,牵风引浪,萧疏可爱”。苏轼的诗也说“六桥横绝天汉上”。如果你随便抓一个中国人来,叫他形容天堂,大概他讲来讲去也跳不出“六桥烟柳”或“苏堤春晓”的景致。六桥,大概已是中国人梦境的总依归了。
(12)我自己最喜欢的和六桥有关的句子出自元人散曲:贵何如,贱何如?六桥都是经行处。
(13)对呀,在春暖花开的时候,难不成因为他是某主席或某部长,就可以用八只眼睛来看波光的潋滟吗?不,在面对桃红柳绿的时刻,我们都只能虔诚的用两腿走过风景,用两眼膜拜,用一颗心来贮存,如此而已。
(14)绝美的六桥,是大家都可以平等经行的,恰如神圣的智慧,无人不可收录在心。眼望着苏东坡生平所写下的最长最美的一句诗,我心里的喜悦平静也无限的华美悠长。
1.文章写的是六桥,开篇作者却花大量笔墨“慢慢地把人类和水的因缘回想一遍”,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6分)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1)诗人,本是负责刺探人类心灵活动的情报员。
(2)贵何如,贱何如?六桥都是经行处。
3.作者为什么说六桥和苏堤是苏东坡写得“最长最大”“最有气魄而且最美丽”的一句七言?(6分)
4.在观赏六桥的过程中,作者获得了哪些情感体验?(6分)
【答案】
1.(1)指出水和陆地的和谐交融是人类心灵追求的一种平衡。
(2)解释了诗人建造六桥的原因。
(3)为下文就六桥引出的议论和抒情做铺垫。 (6分,每小点2分)
2.(1)诗人能精确洞察人的内心愿望,表明六桥的建造符合人生活和心理的要求。(2分)
(2)引用元人的诗句写出美景面前人人平等,用平和虔诚的心去欣赏美景才能有所收获。(2分)
3.(1)从形式上看,六座桥刚好把苏堤分成七个段落,恰如一句七言诗,因而“最长最大”也“最有气魄”。
(2)从价值上看,不作经济利益打算,只用来种桃花和杨柳,成为中国人审美意境的绝佳去处,因而最美丽。 (6分,每小点3分)
4.(1)水和陆地对人来说同样重要,是人类生理和心理不可或缺的要素。
(2)六桥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在审美上和谐的原则。
(3)欣赏美景正如收藏智慧,人生而平等,生命需要亲自走完,用心感悟。
(6分,每小点2分)第一节 张晓风
一、人物简介
张晓风, 1941年出生于浙江金华,江苏铜山人。8岁随母亲一起赴中国台湾,曾先后就读于北一女中和屏东女中,最后毕业于东吴大学,曾任教东吴大学和香港浸会学院。36岁时,被台湾地区的批评界推为"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阳明大学创校以后就来此校任教,一直担任该校通识教育中心教授至2006年退休。她是国内发行量最大杂志《读者》的签约作家,其作品在诸多的报杂志中有很高的转载率。“写作之于我,越来越像一桩宿命,一份天赐的枷锁,但我愿意背负这沉重,直至永远”。她如是说。
二、主要作品
成名作《地毯的那一端》抒写婚前的喜悦,情感细腻动人,但她的成就并不止于此。她其后的作品在内容和技巧上都不断发展和突破,从描写生活琐事,渐渐转变为抒写家国情怀及社会世态,融入哲理,不断开拓。张晓风创作过散文、新诗、小说、戏剧、杂文等多种不同的体裁,以散文最为著名。
(一)小说:
张晓风的小说创作虽不很多,亦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出版有小说集有《哭墙》《晓风小说集》等,其中《白手帕》《红手帕》《梅兰竹菊》《潘渡娜》比较为人所乐道。其中,1968年发表于《中国时报》的《潘渡娜》是台湾科幻界公认的第一篇华文科幻小说,虽是创始之作,在科幻本身的特色方面挖掘得不够深入,但文笔优美、哀婉动人,是当代台湾文坛不可多得的小说佳作。
(二)戏剧:
《画爱》《武陵人》《第五墙》《和氏璧》《晓风戏剧集》等。
(三)散文:
《到山中去》《酿酒的理由》《我喜欢》《我有》《愁乡石》《初雪》《初绽的诗篇》《劫后》《癫者》《雨之调》《春俎》《生活赋》《地毯的那一端》《魔季》《林木篇》《念你们的名字》《音乐教室》《母亲的羽衣》《许士林的独白》《西湖十景》《遇见》《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第一个月盈之夜》《问石》《缘豆儿》《一个女人的爱情观》《一句好话》《星约》《玉想》《春日二则》《林中杂想》《只因为年轻啊》《错误》《不知道他回去了没有》《传说中的宝石》《人生的什么和什么》《我知道你是谁》《我有一个梦》《我想走进那则笑话里去》《六桥》《你真好,你就像我少年伊辰》《东邻的竹和西邻的壁》等。
三、荣誉殿堂
1.1968年发表于《中国时报》的《潘渡娜》是台湾科幻界公认的第一篇华文科幻小说。
2.张晓风是中山文艺奖、国家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中国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得主,曾经荣获十大杰出女青年。有多篇作品入选大陆及台湾中学的教科书。
3.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年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
4.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曾荣获中山文艺散文奖。
5.1969年戏剧《画》获“李圣质先生夫人剧本奖”首奖,1971年《第五墙》获新闻局金鼎奖剧本奖。
四、社会评价
1. 其文字“柔宛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
——余光中
2.“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
——资深评论家
3.“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
——知名媒体编辑
4.早在1977年,时年36岁的张晓风,就被台湾地区的批评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评论赞辞说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冰”,可以说是对她诗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
魔季
⑴我沿着革坡往山上走,春草已经长得很浓了。唉,春天老是这样的,一开头,总惯于把自己藏在峭寒和细雨的后面。等真正一揭了纱,却又谦逊地为我们延来了长夏。
⑵山容已经不再是去秋的清瘦了,那白绒绒的芦花海也都退潮了。相思树是墨绿的,荷叶桐是浅绿的,新生的竹子是翠绿的,刚冒尖儿的小草是:黄绿的。还有那些老树的苍绿,以及藤萝植物的嫩绿,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一山。我慢慢走着,绿在我里,我在绿里。
⑶那边,清澈的山涧流着,许多浅紫、嫩黄的花瓣上下飘浮,像什么呢?我似乎曾经想画过这样一张画——只是,我为什么如此想画呢?是不是因为我的心底也正流着这样一带涧水呢?
⑷我们已把窗外的世界遗忘得太久了,我们总喜欢过着四面混凝土的生活。我们久已不能想象那些溪畔草地上执竿的牧羊人,以及他们仅避风雨的帐棚。我们同样也久已不能想象那些在垄亩间荷锄的庄稼人,以及他们只足容膝的茅屋。我们不知道脚心触到青草时的恬适,我们不晓得鼻腔遇到花香时的兴奋。真的,我们是怎么会疾驰得那么厉害的!
⑸忽然,走来一个小女孩。如果不是我曾看过她,在这样薄雾未散尽、阳光诡谲闪烁的时分,我真要把她当作,一个小精灵呢!她慢慢地走着,好一个小山居者,连步履也都出奇地舒缓了。她有一种天生的属于山野的纯朴气质,使我不自已地。想逗她说几句话。
⑹ “你怎么不上学呢?凯凯。”
⑺ “老师说,今天不上学。”她慢条斯理地说,“老师说,今天是春天,不用上学。”
⑻啊,春天!噢!我想她说的该是春假,但这又是多么美的语误啊!春天我们该到另一所学校去念书的。去念一册册的山,一行行的水。去速记风的演讲,又数骤云的变化。春天春天,春天来的时候我们真该学一学鸟儿,站在最高的枝柯上,抖开翅膀来,晒晒我们潮湿已久的羽毛。
⑼那小小的红衣山居者好奇地望着我,稍微带着一些打趣的神情。
⑽我想跟她说些话,却又不知道该讲些什么。终于没有说——我想所有我能教她的,大概春天都已经教过她了。
⑾慢慢地,她俯下身去,探手入溪。花瓣便从她的指间闲散地流开去,她的颊边忽然漾开一种奇异的微笑,简单的、欢欣的、却又是不可捉摸的笑。我又忍不住叫了她一声——我实在仍然怀疑她是笔记小说里的青衣小童。我轻轻地摸着她头上的蝴蝶结。
⑿ “凯凯。”
⒀ “嗯?”
⒁ “你在干什么?”
⒂ “我?”她踌躇了一下,茫然地说,“我没干什么呀!”
⒃多色的花瓣仍然在多声的涧水中淌过,在她肥肥白白的小手旁边乱旋。忽然,她把手一握,小拳头里握着几片花瓣。她高兴地站起身来,将花瓣往小红裙里一兜,便哼着不成腔的调儿走开了。
⒄我的心像是被什么击了一下,她是谁呢?是小凯凯吗?还是春花的精灵呢?抑或,是多年前那个我自己的重现呢?在江南的那个环山的小城里,不也住过一个穿红衣服的小女孩吗?在春天的时候她不是也爱坐在矮矮的断墙上,望着远远的蓝天而沉思吗?她不是也爱去采花吗?爬在树上,弄得满头满脸的都是乱扑扑的桃花瓣儿。等回到家,又总被母亲从衣领里抖出一大把柔柔嫩嫩的粉红。啊,那个孩子呢?那个躺在小溪边打滚,直揉得小裙子上全是草汁的孩子呢?她隐藏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⒅啊,春天多叫入迷惘啊!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谁负责管理这最初的一季呢?他想来应该是一种神奇的艺术家了,当他的神笔一挥,整个地球便美妙 地缩小了,缩成了一束花球,缩成了一方小小的音乐匣子。他把光与色给了世界,把爱与笑给了人类。啊,春天,这样的魔季!
(选自《张晓风自选集》,有删改)
1.阅读全文,概括文中实写的两幅主要画面。(4分)
2.请为第(2)段中加点词写一段赏析性批注。(4分)
山容已经不再是去秋的清瘦了,那白绒绒的芦花海也都退潮了。
批注: 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语境,理解第(8)段画线句的深刻含意。(3分)
春天我们该到另一所学校去念书的。
4.文章标题为“魔季”,为什么却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一个小女孩?(5分)
5.第(17)段用了十个问号,可是读起来一点也不显得单调,反而别有韵味。仔细阅读这节文字,说说这样表达的作用,并分析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6分)
半局
(1)大家都叫他杜公——①虽然那时候他才三十几岁。
(2)他和我有十几年之久在一个学校里,很多时候甚至是在一间办公室里——但是我不喜欢说他是“同事”。说他是朋友吗?我始终不敢将他列入朋友类。他这人毛病甚多,带棱带刺,在办公室里对他敬而远之的人不少,就连我自己,跟他也不是没有斗过嘴,使过气,但我惊奇我真的一直尊敬他,喜欢他。
(3)那时候我刚毕业,在中文系里做助教,他是讲师,三系合用一个办公室,成天人来人往的,他每次从单身宿舍跑来,进了门就嚷:“我来‘言不及义’啦!”
(4)他的喉咙似乎曾因开刀受伤,非常沙哑,猛听起来简直有点凶恶,细听之下才发觉句句珠玑,令人绝倒。后来我读到唐太宗论魏征(那个凶凶的、逼人的魏征),却说其人“妩媚”,几乎跳起来,这字形容杜公太好了。——虽然杜公粗眉毛,瞪凸眼,嘎嗓子,而且还不时骂人。
(5)他住的屋子极小,大约是四个半榻榻米,宿舍人又杂,他种了许多盆盆罐罐的昙花,不时邀我们请赏,夏天招待桂花绿豆汤、郁李,冬天是腊八粥或猪腿肉红煨干鱿鱼加粉丝。我一直以为他对昙花深感兴趣,后来才弄清楚,原来他只是想用那些多刺的盆盆罐罐围满走廊,好让闲杂人等不能在他窗外聊天——穷教员要为自己创造读书环境真难。
(6)“这房子倒可以叫‘不畏斋’了!”他自嘲道,“四十、五十而无闻焉,其亦不足畏也——孔夫子说的。”
(7)他那一年已过了四十岁了。
(8)杜公能写字,也能做诗,他随写随掷,不自珍惜,却喜欢以米芾自居。
(9)“米南宫哪,简直是米南宫哪!”
(10)杜公爱憎分明,看到不顺眼的人或事他非爆出来不可。有一次他极讨厌的一个人调到别处去了,后来得意洋洋地穿了新机关的制服回来,他不露声色的说:“这是制服吗?”
(11)“是啊!”那人愈加得意。
(12)“这是制帽?”
(13)“是啊!”
(14)“这是制鞋?”
(15)“是啊!”
(16)那个不学无术的家伙始终没有悟过来制鞋、制帽是指丧服的意思。
(17)杜公谈起恋爱,差不多变了一个人,风趣、狡黠、热情洋溢。
(18)他要我带一张英文小纸条回去给那女孩,上面这样写:
(19)“请你来看一张全世界最美丽的图画,会让你心跳加速呼吸急促 ……”
(20)小宝(我们都这样叫她)和我想不通他哪里弄来一张这种图画,及至跑去一看,原来是他为小宝加洗的照片。
(21)他又去买些粗铁丝,用槌子把它锤成烤叉,带我们去内双溪烤肉。也不知他哪里学来那么多稀奇古怪的本领,问他,他也只神秘地学着孔子的口吻说:“吾多能鄙事。”
(22)从一切的理由看,跟杜公结婚是不合理性的——②好在爱情不讲究理性,所以后来他们还是结婚了。他的女儿取名“杜可名”,出于“老子”,真是取得好。
(23)后来就听说他病了,医生已放弃开刀,杜公是何等聪明的人,他立刻什么都明白了,倒是小宝,他一直不让她知道。我和另外两个女同事去看他,我知道那是我最后一次看他了。
(24)对于那些英年早逝弃我而去的朋友,我的情绪与其说是悲哀,不如说是愤怒!
(25)正好像一群孩子,在广场上做游戏,大家才刚弄清楚游戏规则,才刚明白游戏的好玩之处,并且刚找好自己的那一伙,其中一人却不声不响地半局而退了,你一时怎能不愕然得手足无措,甚至觉得被什么人骗了一场似的愤怒!
(26)满场的孩子仍在游戏,属于你的游伴却不见了!
(27)他于八月十四日去世了,享年五十二岁,孤女九岁,他在病榻上自拟的挽联是这样的:
(28)“天道还好,国族必有前途,惟劫难方殷,先死亦佳,勉无深恶大罪,可以笑谢兹世;
(29)“人间多苦,事功早摒奢望,已庸碌一生,幸存何益,忍抛孤嫠弱息,未免愧对私心。”
(30)但写得尤好的则是代女儿挽父的白话联:
(31)“爸爸说要陪我直到结婚生了娃娃,而今怎教我立刻无处追寻,你怎舍得这个女儿;
(32)“女儿只有把对您那份孝敬都给妈妈,以后希望你梦中常来看顾,我好多喊几声爸爸。”
(33)读来五内翻涌。
(34)也许因为没有参加他的葬礼,感觉上我几乎一直欺骗自己他还活着,尤其每有一篇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我总想起他来,他那人读文章严苛万分,轻易不下一字褒语,能被他击节赞美一句,是令人快乐得要晕倒的事。
(35)每想起一次,就怅然久之,有时我自己也惊讶,他活着的时候,我们一年也不见几面,何以他死了我会如此嗒然若失呢?我想起有一次看到一副对联,似乎是江兆申先生写的:
(36)相见亦无事,不来常思君。
(选自张晓风作品,有删节)
1. 请概括杜公的性格特点并结合全文简要分析。(8分)
2. 请阐释标题的内涵。(4分)
3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有人评价张晓风的散文呈现出“小说化”的特点,请联系本文就此特点进行分析。(5分)
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 文中①②两处破折号的用法是一样的,都表示语意的跳跃、转换。
B. 文章主要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的方法表现杜公的性格,抒发了作者对他的怀念之情。
C. 作者和杜公明明是相知相重、生死不舍的朋友,开篇却说始终不敢将他列入朋友类,是因为杜公脾气偏执、带棱带刺,毛病甚多。
D. 作者没有参加杜公的葬礼,是因为不愿面对杜公去世的事实,为了欺骗自己他还活着。
E. 文章结尾处引用的对联意味深长,意在表明真正的朋友不在于平时是否亲密,而在于心灵的契合相通。
六 桥
(1)这天清晨,我推窗望去,向往已久的苏堤和六桥,与我遥遥相对。我穆然静坐,不敢喧哗,心中慢慢地把人类和水的因缘回想一遍。
(2)大地,一定曾经是一项奇迹,因为它是大海里面浮凸出来的一块干地。如果没有这块干地,对鲨鱼当然没有影响,海豚大概也不表反对,可是我们人类就完了,我们总不能一直游泳而不上岸吧!
(3)岸,对我们是重要的,我们需要一个岸,而且,还希望这个岸就在我们一回头就可以踏上去的地方(所谓“回头是岸”嘛)!我们是陆地生物,这一点,好象已经注定了。
(4)但上了岸,踏上了大地,人类必然又会有新的不满足。大地很深厚沉稳,而且像海洋一样丰富。她供应的物质源源不绝。你可以欣赏它的春华秋实,她的横岭侧峰,但人类不可能忘情于水,从胎儿时代就四面包围着我们的水。水,一旦离开我们而去,日子就会变得很陌生很干瘪。
(5)而古代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想要看到海,对大多数的人而言,并不容易。中国人主动去亲近的水是河水、江水、湖水。尤其是湖,它差不多是小规模的海洋。中国人动不动就把湖叫成海,像洱海、青海。犹太人也如此,他们的加利利海分明只是湖。
(6)有了湖,极好——但人类还是不满足。人类是矛盾的,他本来只需要大水中有一块可以落脚的陆地,等有了陆地他又希望陆地中有一块小水名叫湖。有了这块小水湖,他更希望有一块小陆地,悄悄插入湖中,可以容他走进那片小水域里。那是什么?那是堤。
(7)如果要给“堤”设一个谜语供小孩猜,那便该是:水中有土,土中有水,水中又有土。
(8)苏堤、白堤便是经两位大诗人督修而成的“诗意工程”。诗人,本是负责刺探人类心灵活动的情报员。他知道人类内心的隐情密意。他知道人类既需要大地的丰饶稳定,也需要海洋的激情浪漫。于是白居易挖了湖又筑了堤(农人因而得灌溉之利,常人却收取柳雨荷风),后来苏东坡又补一堤。有名的白堤、苏堤就是指这两条带状的大堤。
(9)更有意思的是,有了长堤以后,有人更希望这小土地上仍能有点水意。于是,苏堤中间设了六道桥,这六道桥的名字分别是映波、锁谰、望山、压堤、东浦、跨虹。桥有点拱背,中间一个圆洞,船只因而可以穿堤而过。如果再为“六桥”设一道谜题,那也容易,不妨写成下面这种笨笨的句子:水中有土,土中有水,水中又有土,土中又有水。
(10)这天早晨,我呆呆地望着着全长2.8公里的苏堤。由于拥有六座桥,刚好把苏堤分成七个段落,算来恰如一句七言。啊!那一定是苏东坡写得最长最大的一句七言了,最有气魄而且美丽。
(11)苏堤因为是无中生有的一块新地(浚湖而得的最高贵华艳的废土),所以不作经济利益的打算,只用来种桃花和杨柳。明代袁宏道形容此地,说“六桥杨柳一络,牵风引浪,萧疏可爱”。苏轼的诗也说“六桥横绝天汉上”。如果你随便抓一个中国人来,叫他形容天堂,大概他讲来讲去也跳不出“六桥烟柳”或“苏堤春晓”的景致。六桥,大概已是中国人梦境的总依归了。
(12)我自己最喜欢的和六桥有关的句子出自元人散曲:贵何如,贱何如?六桥都是经行处。
(13)对呀,在春暖花开的时候,难不成因为他是某主席或某部长,就可以用八只眼睛来看波光的潋滟吗?不,在面对桃红柳绿的时刻,我们都只能虔诚的用两腿走过风景,用两眼膜拜,用一颗心来贮存,如此而已。
(14)绝美的六桥,是大家都可以平等经行的,恰如神圣的智慧,无人不可收录在心。眼望着苏东坡生平所写下的最长最美的一句诗,我心里的喜悦平静也无限的华美悠长。
1.文章写的是六桥,开篇作者却花大量笔墨“慢慢地把人类和水的因缘回想一遍”,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6分)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1)诗人,本是负责刺探人类心灵活动的情报员。
(2)贵何如,贱何如?六桥都是经行处。
3.作者为什么说六桥和苏堤是苏东坡写得“最长最大”“最有气魄而且最美丽”的一句七言?(6分)
4.在观赏六桥的过程中,作者获得了哪些情感体验?(6分)
(共29张PPT)
第一节 张晓风
2022年中考冲刺名家作品预测合集
2022
4
CONTENTS
知人论世
热点预测
魔季
半局
1
2
目录
六桥
知人论世
张晓风, 1941年出生于浙江金华,江苏铜山人。8岁随母亲一起赴中国台湾,曾先后就读于北一女中和屏东女中,……
1
一、人物简介
张晓风, 1941年出生于浙江金华,江苏铜山人。8岁随母亲一起赴中国台湾,曾先后就读于北一女中和屏东女中,最后毕业于东吴大学,曾任教东吴大学和香港浸会学院。36岁时,被台湾地区的批评界推为"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阳明大学创校以后就来此校任教,一直担任该校通识教育中心教授至2006年退休。她是国内发行量最大杂志《读者》的签约作家,其作品在诸多的报杂志中有很高的转载率。“写作之于我,越来越像一桩宿命,一份天赐的枷锁,但我愿意背负这沉重,直至永远”。
二、主要作品
成名作《地毯的那一端》抒写婚前的喜悦,情感细腻动人,但她的成就并不止于此。她其后的作品在内容和技巧上都不断发展和突破,从描写生活琐事,渐渐转变为抒写家国情怀及社会世态,融入哲理,不断开拓。张晓风创作过散文、新诗、小说、戏剧、杂文等多种不同的体裁,以散文最为著名。
(一)小说:
张晓风的小说创作虽不很多,亦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出版有小说集有《哭墙》《晓风小说集》等,其中《白手帕》《红手帕》《梅兰竹菊》《潘渡娜》比较为人所乐道。其中,1968年发表于《中国时报》的《潘渡娜》是台湾科幻界公认的第一篇华文科幻小说,虽是创始之作,在科幻本身的特色方面挖掘得不够深入,但文笔优美、哀婉动人,是当代台湾文坛不可多得的小说佳作。
二、主要作品
(二)戏剧:
《画爱》《武陵人》《第五墙》《和氏璧》《晓风戏剧集》等。
(三)散文:
《到山中去》《酿酒的理由》《我喜欢》《我有》《愁乡石》《初雪》《初绽的诗篇》《劫后》《癫者》《雨之调》《春俎》《生活赋》《地毯的那一端》《魔季》《林木篇》《念你们的名字》《音乐教室》《母亲的羽衣》《许士林的独白》《西湖十景》《遇见》《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第一个月盈之夜》《问石》《缘豆儿》《一个女人的爱情观》《一句好话》《星约》《玉想》《春日二则》《林中杂想》《只因为年轻啊》《错误》《不知道他回去了没有》《传说中的宝石》《人生的什么和什么》《我知道你是谁》《我有一个梦》《我想走进那则笑话里去》
《六桥》《你真好,你就像我少年伊辰》《东邻的竹和西邻的壁》等。
三、荣誉殿堂
1.1968年发表于《中国时报》的《潘渡娜》是台湾科幻界公认的第一篇华文科幻小说。
2.张晓风是中山文艺奖、国家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中国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得主,曾经荣获十大杰出女青年。有多篇作品入选大陆及台湾中学的教科书。
3.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年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
4.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曾荣获中山文艺散文奖。
5.1969年戏剧《画》获“李圣质先生夫人剧本奖”首奖,1971年《第五墙》获新闻局金鼎奖剧本奖。
四、社会评价
1. 其文字“柔宛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
——余光中
2.“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
——资深评论家
3.“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
——知名媒体编辑
4.早在1977年,时年36岁的张晓风,就被台湾地区的批评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评论赞辞说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冰”,可以说是对她诗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
热点预测
我沿着革坡往山上走,春草已经长得很浓了。唉,春天老是这样的,一开头,总惯于把自己藏在峭寒和细雨的后面。等真正一揭了纱,却又谦逊地为我们延来了长夏。……
2
魔季
⑴我沿着革坡往山上走,春草已经长得很浓了。唉,春天老是这样的,一开头,总惯于把自己藏在峭寒和细雨的后面。等真正一揭了纱,却又谦逊地为我们延来了长夏。
⑵山容已经不再是去秋的清瘦了,那白绒绒的芦花海也都退潮了。相思树是墨绿的,荷叶桐是浅绿的,新生的竹子是翠绿的,刚冒尖儿的小草是:黄绿的。还有那些老树的苍绿,以及藤萝植物的嫩绿,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一山。我慢慢走着,绿在我里,我在绿里。
⑶那边,清澈的山涧流着,许多浅紫、嫩黄的花瓣上下飘浮,像什么呢?我似乎曾经想画过这样一张画——只是,我为什么如此想画呢?是不是因为我的心底也正流着这样一带涧水呢?
⑷我们已把窗外的世界遗忘得太久了,我们总喜欢过着四面混凝土的生活。我们久已不能想象那些溪畔草地上执竿的牧羊人,以及他们仅避风雨的帐棚。我们同样也久已不能想象那些在垄亩间荷锄的庄稼人,以及他们只足容膝的茅屋。我们不知道脚心触到青草时的恬适,我们不晓得鼻腔遇到花香时的兴奋。真的,我们是怎么会疾驰得那么厉害的!
魔季
⑸忽然,走来一个小女孩。如果不是我曾看过她,在这样薄雾未散尽、阳光诡谲闪烁的时分,我真要把她当作,一个小精灵呢!她慢慢地走着,好一个小山居者,连步履也都出奇地舒缓了。她有一种天生的属于山野的纯朴气质,使我不自已地。想逗她说几句话。
⑹ “你怎么不上学呢?凯凯。”
⑺ “老师说,今天不上学。”她慢条斯理地说,“老师说,今天是春天,不用上学。”
⑻啊,春天!噢!我想她说的该是春假,但这又是多么美的语误啊!春天我们该到另一所学校去念书的。去念一册册的山,一行行的水。去速记风的演讲,又数骤云的变化。春天春天,春天来的时候我们真该学一学鸟儿,站在最高的枝柯上,抖开翅膀来,晒晒我们潮湿已久的羽毛。
⑼那小小的红衣山居者好奇地望着我,稍微带着一些打趣的神情。
⑽我想跟她说些话,却又不知道该讲些什么。终于没有说——我想所有我能教她的,大概春天都已经教过她了。
⑾慢慢地,她俯下身去,探手入溪。花瓣便从她的指间闲散地流开去,她的颊边忽然漾开一种奇异的微笑,简单的、欢欣的、却又是不可捉摸的笑。我又忍不住叫了她一声——我实在仍然怀疑她是笔记小说里的青衣小童。我轻轻地摸着她头上的蝴蝶结。
魔季
⑿ “凯凯。”
⒀ “嗯?”
⒁ “你在干什么?”
⒂ “我?”她踌躇了一下,茫然地说,“我没干什么呀!”
⒃多色的花瓣仍然在多声的涧水中淌过,在她肥肥白白的小手旁边乱旋。忽然,她把手一握,小拳头里握着几片花瓣。她高兴地站起身来,将花瓣往小红裙里一兜,便哼着不成腔的调儿走开了。
⒄我的心像是被什么击了一下,她是谁呢?是小凯凯吗?还是春花的精灵呢?抑或,是多年前那个我自己的重现呢?在江南的那个环山的小城里,不也住过一个穿红衣服的小女孩吗?在春天的时候她不是也爱坐在矮矮的断墙上,望着远远的蓝天而沉思吗?她不是也爱去采花吗?爬在树上,弄得满头满脸的都是乱扑扑的桃花瓣儿。等回到家,又总被母亲从衣领里抖出一大把柔柔嫩嫩的粉红。啊,那个孩子呢?那个躺在小溪边打滚,直揉得小裙子上全是草汁的孩子呢?她隐藏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⒅啊,春天多叫入迷惘啊!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谁负责管理这最初的一季呢?他想来应该是一种神奇的艺术家了,当他的神笔一挥,整个地球便美妙 地缩小了,缩成了一束花球,缩成了一方小小的音乐匣子。他把光与色给了世界,把爱与笑给了人类。啊,春天,这样的魔季!
魔季
1.阅读全文,概括文中实写的两幅主要画面。(4分)
【答案】(1)绿色的谷和清澈涧水里的花瓣。(2)我与小山居者凯凯相遇的画面。
【解析】这题考查概括文本的能力,注意审题,要求概括的是实写的画面,一个是大自然的画面,一个是人在自然中的画面。
2.请为第(2)段中加点词写一段赏析性批注。(4分)
山容已经不再是去秋的清瘦了,那白绒绒的芦花海也都退潮了。
批注: 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清瘦”这里用来形容去年的秋天,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的山之萧瑟景象,从而反衬出春天山上的丰盛之美。“退潮”这里是写白绒绒的芦花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时芦花繁茂和美丽,像白色的浪花一般,而到了春天,满山是绿色,通过这样的颜色对比,更加突出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
【解析】这题考查的是对修辞的赏析能力。结合上下文理解修辞在这里所起到的表达效果即可。
魔季
3.结合语境,理解第⑧节画线句的深刻含意。(3分)
春天我们该到另一所学校去念书的。
【答案】春天的时候我们人类应该到大自然中去学习。
【解析】这题考查的是句子的含义。通过联系上下文把握句子里比喻词的深层含义。“另一所学校”在文中指的是大自然。
4.文章标题为“魔季”,为什么却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一个小女孩?(5分)
【答案】(1)通过小女孩凯凯对春的反应和大自然景物的照应来衬托出春的美妙。(2)通过小女孩的话,自然引出作者的观点“春天我们该到另一所学校去念书的”。(3)小女孩的纯朴快乐就像春天一样美好。(4)小女孩的年纪就正处在人生中的春天。(5)小女孩让作者想起了自己小时候春天的故事。
魔季
5.第17段用了十个问号,可是读起来一点也不显得单调,反而别有韵味。仔细阅读这节文字,说说这样表达的作用,并分析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6分)
【答案】
(1)运用了多个疑问句和反问句。多个疑问句连用表现了作者联想的过程,构成了悬念,使读者被带领吸引着往下读,引出了下文写童年自己,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无比喜爱之情。
(2)紧接着是几个反问句,回忆了童年对自己春天的生活,非常强烈地表达了对江南的怀念,对童年的追忆,对母亲的爱。
(3)最后又是两个疑问句,表现了作者对童年不再的怅然若失之情。
【解析】十个问句,较多,可以根据内容和情感的不同进行划分,逐个解答,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去条分缕析,就会漏掉要点失分。
半局
(1)大家都叫他杜公——①虽然那时候他才三十几岁。
(2)他和我有十几年之久在一个学校里,很多时候甚至是在一间办公室里——但是我不喜欢说他是“同事”。说他是朋友吗?我始终不敢将他列入朋友类。他这人毛病甚多,带棱带刺,在办公室里对他敬而远之的人不少,就连我自己,跟他也不是没有斗过嘴,使过气,但我惊奇我真的一直尊敬他,喜欢他。
(3)那时候我刚毕业,在中文系里做助教,他是讲师,三系合用一个办公室,成天人来人往的,他每次从单身宿舍跑来,进了门就嚷:“我来‘言不及义’啦!”
(4)他的喉咙似乎曾因开刀受伤,非常沙哑,猛听起来简直有点凶恶,细听之下才发觉句句珠玑,令人绝倒。后来我读到唐太宗论魏征(那个凶凶的、逼人的魏征),却说其人“妩媚”,几乎跳起来,这字形容杜公太好了。——虽然杜公粗眉毛,瞪凸眼,嘎嗓子,而且还不时骂人。
(5)他住的屋子极小,大约是四个半榻榻米,宿舍人又杂,他种了许多盆盆罐罐的昙花,不时邀我们请赏,夏天招待桂花绿豆汤、郁李,冬天是腊八粥或猪腿肉红煨干鱿鱼加粉丝。我一直以为他对昙花深感兴趣,后来才弄清楚,原来他只是想用那些多刺的盆盆罐罐围满走廊,好让闲杂人等不能在他窗外聊天——穷教员要为自己创造读书环境真难。
半局
(6)“这房子倒可以叫‘不畏斋’了!”他自嘲道,“四十、五十而无闻焉,其亦不足畏也——孔夫子说的。”
(7)他那一年已过了四十岁了。
(8)杜公能写字,也能做诗,他随写随掷,不自珍惜,却喜欢以米芾自居。
(9)“米南宫哪,简直是米南宫哪!”
(10)杜公爱憎分明,看到不顺眼的人或事他非爆出来不可。有一次他极讨厌的一个人调到别处去了,后来得意洋洋地穿了新机关的制服回来,他不露声色的说:“这是制服吗?”
(11)“是啊!”那人愈加得意。
(12)“这是制帽?”
(13)“是啊!”
(14)“这是制鞋?”
(15)“是啊!”
(16)那个不学无术的家伙始终没有悟过来制鞋、制帽是指丧服的意思。
(17)杜公谈起恋爱,差不多变了一个人,风趣、狡黠、热情洋溢。
(18)他要我带一张英文小纸条回去给那女孩,上面这样写:
半局
(19)“请你来看一张全世界最美丽的图画,会让你心跳加速呼吸急促 ……”
(20)小宝(我们都这样叫她)和我想不通他哪里弄来一张这种图画,及至跑去一看,原来是他为小宝加洗的照片。
(21)他又去买些粗铁丝,用槌子把它锤成烤叉,带我们去内双溪烤肉。也不知他哪里学来那么多稀奇古怪的本领,问他,他也只神秘地学着孔子的口吻说:“吾多能鄙事。”
(22)从一切的理由看,跟杜公结婚是不合理性的——②好在爱情不讲究理性,所以后来他们还是结婚了。他的女儿取名“杜可名”,出于“老子”,真是取得好。
(23)后来就听说他病了,医生已放弃开刀,杜公是何等聪明的人,他立刻什么都明白了,倒是小宝,他一直不让她知道。我和另外两个女同事去看他,我知道那是我最后一次看他了。
(24)对于那些英年早逝弃我而去的朋友,我的情绪与其说是悲哀,不如说是愤怒!
(25)正好像一群孩子,在广场上做游戏,大家才刚弄清楚游戏规则,才刚明白游戏的好玩之处,并且刚找好自己的那一伙,其中一人却不声不响地半局而退了,你一时怎能不愕然得手足无措,甚至觉得被什么人骗了一场似的愤怒!
(26)满场的孩子仍在游戏,属于你的游伴却不见了!
半局
(27)他于八月十四日去世了,享年五十二岁,孤女九岁,他在病榻上自拟的挽联是这样的:
(28)“天道还好,国族必有前途,惟劫难方殷,先死亦佳,勉无深恶大罪,可以笑谢兹世;
(29)“人间多苦,事功早摒奢望,已庸碌一生,幸存何益,忍抛孤嫠弱息,未免愧对私心。”
(30)但写得尤好的则是代女儿挽父的白话联:
(31)“爸爸说要陪我直到结婚生了娃娃,而今怎教我立刻无处追寻,你怎舍得这个女儿;
(32)“女儿只有把对您那份孝敬都给妈妈,以后希望你梦中常来看顾,我好多喊几声爸爸。”
(33)读来五内翻涌。
(34)也许因为没有参加他的葬礼,感觉上我几乎一直欺骗自己他还活着,尤其每有一篇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我总想起他来,他那人读文章严苛万分,轻易不下一字褒语,能被他击节赞美一句,是令人快乐得要晕倒的事。
(35)每想起一次,就怅然久之,有时我自己也惊讶,他活着的时候,我们一年也不见几面,何以他死了我会如此嗒然若失呢?我想起有一次看到一副对联,似乎是江兆申先生写的:
(36)相见亦无事,不来常思君。
(选自张晓风作品,有删节)
半局
1. 请概括杜公的性格特点并结合全文简要分析。(8分)
【答案】
1.(1)风趣幽默、率直洒脱。说自己说话“言不及义”,给宿舍取名无畏斋,恋爱时设计骗女友,给自己写挽联。
(2)勤奋好学、才华出众。用多刺的盆盆罐罐围满宿舍走廊,为自己创造读书环境;善于引经据典,连女儿的名字都取自《道德经》;能写字、作诗、作联。
(3)刚正不阿,爱憎分明。看到不顺眼的人或事非爆出来不可。读文章严苛万分,轻易不下一字褒语。
(4)热情友善,爱心深沉。常请朋友去宿舍赏花,热情招待。生重病瞒着爱妻,临终前代女儿拟挽联,实际是劝谕女儿爸爸去后要好好孝敬妈妈。 (每个方面的特点1分,分析1分)
2. 请阐释标题的内涵。(4分)
【答案】(1)标题一语双关,(1分)字面上,指孩子们在广场上做游戏,其中一人玩到半局就离开了(1分);文字背后,指杜公英年早逝,没和大家一起更久地享受生命的快乐。(1分) (2)深切地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1分)
半局
3.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有人评价张晓风的散文呈现出“小说化”的特点,请联系本文就此特点进行分析。(5分)
【答案】
(1)本文是一篇怀人散文,如小说般,把塑造人物作为重点。(1分)写人的手法小说化,注重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和行为刻画人物、塑造性格。(1分)
(2)像小说一样注重把人物放在特定的环境(工作、生活环境)中加以塑造。(1分)(3)叙述语言简洁生动,多用记叙描写,较少议论抒情。(2分)
(围绕小说的要素,从人物形象、叙事写人方法、语言等方面加以阐释,言之有理即可。从一方面分析得2分,两方面分析得3分,三个方面以上得满分。)
半局
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 文中①②两处破折号的用法是一样的,都表示语意的跳跃、转换。
B. 文章主要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的方法表现杜公的性格,抒发了作者对他的怀念之情。
C. 作者和杜公明明是相知相重、生死不舍的朋友,开篇却说始终不敢将他列入朋友类,是因为杜公脾气偏执、带棱带刺,毛病甚多。
D. 作者没有参加杜公的葬礼,是因为不愿面对杜公去世的事实,为了欺骗自己他还活着。
E. 文章结尾处引用的对联意味深长,意在表明真正的朋友不在于平时是否亲密,而在于心灵的契合相通。
【答案】
A E(B项没有心理描写,C项是出于敬意,D项主观臆断)
六桥
(1)这天清晨,我推窗望去,向往已久的苏堤和六桥,与我遥遥相对。我穆然静坐,不敢喧哗,心中慢慢地把人类和水的因缘回想一遍。
(2)大地,一定曾经是一项奇迹,因为它是大海里面浮凸出来的一块干地。如果没有这块干地,对鲨鱼当然没有影响,海豚大概也不表反对,可是我们人类就完了,我们总不能一直游泳而不上岸吧!
(3)岸,对我们是重要的,我们需要一个岸,而且,还希望这个岸就在我们一回头就可以踏上去的地方(所谓“回头是岸”嘛)!我们是陆地生物,这一点,好象已经注定了。
(4)但上了岸,踏上了大地,人类必然又会有新的不满足。大地很深厚沉稳,而且像海洋一样丰富。她供应的物质源源不绝。你可以欣赏它的春华秋实,她的横岭侧峰,但人类不可能忘情于水,从胎儿时代就四面包围着我们的水。水,一旦离开我们而去,日子就会变得很陌生很干瘪。
(5)而古代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想要看到海,对大多数的人而言,并不容易。中国人主动去亲近的水是河水、江水、湖水。尤其是湖,它差不多是小规模的海洋。中国人动不动就把湖叫成海,像洱海、青海。犹太人也如此,他们的加利利海分明只是湖。
六桥
(6)有了湖,极好——但人类还是不满足。人类是矛盾的,他本来只需要大水中有一块可以落脚的陆地,等有了陆地他又希望陆地中有一块小水名叫湖。有了这块小水湖,他更希望有一块小陆地,悄悄插入湖中,可以容他走进那片小水域里。那是什么?那是堤。
(7)如果要给“堤”设一个谜语供小孩猜,那便该是:水中有土,土中有水,水中又有土。
(8)苏堤、白堤便是经两位大诗人督修而成的“诗意工程”。诗人,本是负责刺探人类心灵活动的情报员。他知道人类内心的隐情密意。他知道人类既需要大地的丰饶稳定,也需要海洋的激情浪漫。于是白居易挖了湖又筑了堤(农人因而得灌溉之利,常人却收取柳雨荷风),后来苏东坡又补一堤。有名的白堤、苏堤就是指这两条带状的大堤。
(9)更有意思的是,有了长堤以后,有人更希望这小土地上仍能有点水意。于是,苏堤中间设了六道桥,这六道桥的名字分别是映波、锁谰、望山、压堤、东浦、跨虹。桥有点拱背,中间一个圆洞,船只因而可以穿堤而过。如果再为“六桥”设一道谜题,那也容易,不妨写成下面这种笨笨的句子:水中有土,土中有水,水中又有土,土中又有水。
(10)这天早晨,我呆呆地望着着全长2.8公里的苏堤。由于拥有六座桥,刚好把苏堤分成七个段落,算来恰如一句七言。啊!那一定是苏东坡写得最长最大的一句七言了,最有气魄而且美丽。
六桥
(11)苏堤因为是无中生有的一块新地(浚湖而得的最高贵华艳的废土),所以不作经济利益的打算,只用来种桃花和杨柳。明代袁宏道形容此地,说“六桥杨柳一络,牵风引浪,萧疏可爱”。苏轼的诗也说“六桥横绝天汉上”。如果你随便抓一个中国人来,叫他形容天堂,大概他讲来讲去也跳不出“六桥烟柳”或“苏堤春晓”的景致。六桥,大概已是中国人梦境的总依归了。
(12)我自己最喜欢的和六桥有关的句子出自元人散曲:贵何如,贱何如?六桥都是经行处。
(13)对呀,在春暖花开的时候,难不成因为他是某主席或某部长,就可以用八只眼睛来看波光的潋滟吗?不,在面对桃红柳绿的时刻,我们都只能虔诚的用两腿走过风景,用两眼膜拜,用一颗心来贮存,如此而已。
(14)绝美的六桥,是大家都可以平等经行的,恰如神圣的智慧,无人不可收录在心。眼望着苏东坡生平所写下的最长最美的一句诗,我心里的喜悦平静也无限的华美悠长。
六桥
1.文章写的是六桥,开篇作者却花大量笔墨“慢慢地把人类和水的因缘回想一遍”,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6分)
【答案】
(1)指出水和陆地的和谐交融是人类心灵追求的一种平衡。
(2)解释了诗人建造六桥的原因。
(3)为下文就六桥引出的议论和抒情做铺垫。 (6分,每小点2分)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1)诗人,本是负责刺探人类心灵活动的情报员。
(2)贵何如,贱何如?六桥都是经行处。
【答案】
(1)诗人能精确洞察人的内心愿望,表明六桥的建造符合人生活和心理的要求。(2分)
(2)引用元人的诗句写出美景面前人人平等,用平和虔诚的心去欣赏美景才能有所收获。(2分)
六桥
3.作者为什么说六桥和苏堤是苏东坡写得“最长最大”“最有气魄而且最美丽”的一句七言?(6分)
【答案】
(1)从形式上看,六座桥刚好把苏堤分成七个段落,恰如一句七言诗,因而“最长最大”也“最有气魄”。
(2)从价值上看,不作经济利益打算,只用来种桃花和杨柳,成为中国人审美意境的绝佳去处,因而最美丽。 (6分,每小点3分)
六桥
4.在观赏六桥的过程中,作者获得了哪些情感体验?(6分)
【答案】
(1)水和陆地对人来说同样重要,是人类生理和心理不可或缺的要素。
(2)六桥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在审美上和谐的原则。
(3)欣赏美景正如收藏智慧,人生而平等,生命需要亲自走完,用心感悟。
(6分,每小点2分)
谢谢观看
2022年中考冲刺名家作品预测合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