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九年级 12.3 汽化与液化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 12.3 汽化与液化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4-28 10:04: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汽化与液化
课标与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和沸点联系起来。 。教材分析: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沸腾现象,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通过讨论找到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通过学生实验知道蒸发致冷事 实,,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兴趣 ,在探究与讨论中,培养团结协作精神,乐于交流与合作。
重点:①沸腾及蒸发的特征;沸点;液化及液化的方法。 ②探究水的沸腾
难点:尝试用沸点知识、用液化、汽化的知识解释、说明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一些物态变化的基础上,因此,学习本节就会比较容易些。
教学 目标 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②知道蒸发、沸腾现象及其特点。知道蒸发吸热可以制冷。。 ③知道什么是沸点,尝试用沸点知识解释、说明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 现象
教法学法 实验与交流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及过程(教为学服务——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汽化和液化现象 教师:不用吹气让保鲜袋鼓起来,让学生想想有哪些办法;后将酒精用滴管滴入(带一些红墨水增加可见度)、排出空气、系紧保鲜袋放入装有热水的玻璃水槽中,让学生观察现象。(酒精冒气泡,塑料袋鼓起)再接着将鼓起的塑料袋从热水中拿出来,观察保鲜袋膨胀及袋里液体多少的变化。可以缓缓重复两次,让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得出物质状态的变化及吸放热的情况。 板书: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这种现象叫做汽化。汽化吸热 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这种现象叫做液化。液化放热 (可以图表展示) 让学生联想、讨论交流生活中的汽化现象,有那一种现象与刚才酒精的汽化相似,认识 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与沸腾, 2.实验:探究水的沸腾 (1)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参照前面学习“海波的熔化”的探究,说明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是有条件的。对“水的沸腾”我们需要研究和弄明白些什么问题? 教师补充,提出要研究的问题:(课件展示) ① 水烧开需要哪些条件?是不是一开始加热水就沸腾? ② 水沸腾时有什么现象?你仔细观察过吗? ③ 水沸腾时温度会有什么变化?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 ④ 水沸腾后停止加热,水还会继续沸腾吗?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先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再补充,这是为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补充提出的问题,是有一定目的性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初步明确水沸腾需要加热,还要达到一定温度,以引导学生在后面将要进行的设计和观察实验] (2)设计并进行实验: 1.安装实验仪器. 2.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并观察实验现象(水中气泡变化,温度的变化) 3.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min 记录一次温度,并观察水的沸腾现象. 4.用表格和图像两种不同方式,收集和处理数据,并感受图像的直观效果。 5.实验完毕整好器材。 [说明:实验操作中提示注意安全、规范操作:(酒精灯的火焰、开水、温度计都有安全隐患,特别小心)实验的过程要分工合作,按时完成实验任务] (3)评估与交流: 请学生到讲台前面用实物投影展示收集的数据、做出的图像;同时结合自己小组的实验现象、实验数据跟同学们分析自己小组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4)分析论证:让学生针对提出的四个问题,结合实验现象和结果,对照自己的猜想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得出正确结论。板书 沸腾定义: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腾条件:①吸热;②达到一定温度。 沸腾的特征: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温度保持不变 3. 沸点:液体沸腾时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不同液体沸点不同。 举例:让学生回忆引入实验,说说酒精与水谁的沸点高,理由是什么。 油炸食物可以炸焦,但用水煮不会煮焦(水不要烧干)为什么? ⑴教师给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80页“几种液体的沸点”表格: (课件展示) ①通过阅读表格,你会发现液体的沸点与什么有关? ②刚才的实验中,你所测得的水的沸点高于或低于100℃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③可以用酒精温度计测开水的温度吗?为什么? [说明:通过设计、补充以上问题,让学生尝试着将实验中、生活中的现象与沸点联系起来,以弥补课本在部分内容的单薄与不足,从而更好的达成课程标准的要求] 4. 蒸发 (1)学生搜集蒸发实例 ①夏天雨后地面上的水干了。 ②开口瓶中的酒精,时间久了,干了。 ③渔民晒干鱼,把鱼中的水分晒干了。④海水嗮盐。 湿衣服晾干等 学生在举例,加深对蒸发现象认识; 结合实例对照沸腾,归纳出蒸发的特点及定义。 ①蒸发是否也像沸腾一样,必须达到一定的温度才能进行? ②液体蒸发时,也是像沸腾那样剧 烈,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吗?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一种平和的汽化现象。蒸发只发生在液体表面。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设计情景,提出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星期天下午,妈妈把小明的校服洗了,可小明怕干不了,耽误星期一早上升国旗的时候穿。同学们能不能想办法,使小明的湿校服干的更快一些? 搜集办法:让学生通过充分讨论,搜集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进行交流;教师板书汇总。 例如:生①放在有阳光的地方晒。②放在通风的地方。③把衣服尽量展开晾。④用电风扇吹。 让学生通过讨论,对搜集的办法进行分类、归纳,得到三种加快蒸发的方法: ⑴提高液体温度;⑵增大液体表面积;⑶加快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速。 5、蒸发吸热可以致冷 创设实验情景, 夏天,上完体育课回到课室,人感到很热,打开风扇一吹,凉爽舒服,同学们想一想,风扇可以使人体降温吗?有时从游泳池游泳出来,风一吹,人也会感到特别冷,为什么? 能否利用桌面上所给的器材,温度计、酒精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方案, 学生实验:拿起温度计,观察它的示数,作好记录; 用扇子扇一扇,观察它的示数是否变化,作好记录; 然后在温度计的玻璃泡涂上酒精,观察它的示数是否变化,作好记录; 过一会儿用扇子扇一扇,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变化情况;让学生用图像描述这种规律。 证明蒸发吸热可以致冷。 6、液化 创设实验情景,感受液化现象: 实验一:用电水壶烧水,将水加热至沸腾后,观察壶嘴处的“白气”,思考这是水蒸气吗?在“白气”多的地方用酒精灯烤一烤,观察“白气”多少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在壶嘴处放一块冷玻璃片,树叶,观察现象 (冷玻璃片上,开始变蒙,后聚集着许多小水珠,这是一种液化现象) 将玻璃片用酒精灯烤一烤放在壶嘴处,观察现象说明什么问题?(水蒸气放热才能液化) 回顾引入的实验与学生分析归纳液化的条件一:⑴降低温度: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有关液化现象的实例:(课外作业) 例如,秋天的早上,窗玻璃上有一层水雾,仔细看是一些小水珠。 做饭时,经常在锅盖上附着着一些小水珠。从冰箱取出的可乐瓶上有一些小水珠。 冬天,从户外走进暖和的屋子里,眼镜片上也有一层水珠。 秋天早上,在树叶上有露珠 下雨,是空气中水蒸气液化成的。 冬天在寒冷的户外讲话时,会看到口中有“白气”哈出,这是人从口中哈出的水蒸气吗? [说明:学生经常会把热水壶口冒出的白气;从冰箱中拿出的冰糕周围的白气等,错误的认为是水蒸气。在这里设计这个练习,主要就是为了纠正学生的这种错误认识] 3、 液化的方法: ⑴降低温度: ⑵压缩体积:演示乙醚的液化 用注射器压缩乙醚蒸汽体积,使其液化。 课件展示: 打火机、煤气罐、火箭里的液态氢。体积小,便于运输与储存。 7、小结:用图表的形式归纳 布置作业2 教后的一些思考: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和沸点联系起来,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根据课标,一是要完成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归纳出物态变化的一些特征。二是加强沸点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三是理解汽化、液化特征及条件,能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要求较高。 教材资源“观察塑料袋变化”的 实验:实验时加了一点红墨水,增强了可见度,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及思考。二是探究“水的沸腾”实验,通过重要环节的设计,让学生的实验、探究、讨论、评估等环节顺利进行,用开水加热,缩短实验时间,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自己得出“沸腾现象和沸腾过程的温度特征”,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合作学习的能力。加强图像描述物理现象特征的方法学习。在蒸发致冷的实验探究中也凸显这一点,三是沸点的教学,教材在这部分所提供的素材仅有纸锅烧水一个小实验,显然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设计有些单薄,我在对沸点这部分的教学设计中,增加了3个解释现象的题目; 本节课教材容量较多,探究“水的沸腾”,蒸发致冷的理解又设计了学生实验,学生的探究活动占用课堂大量时间,而且本节除安排了沸腾的内容之外,还涉及到了蒸发和液化两部分的内容,因此教材容量较多,生活实例现象丰富,时间的控制很难把握;蒸发的特征以学生讨论为主,液化穿插在实验过程,原设用一个课时完成教学,但液化的教学未能完成。 教学中我感到明显不足的是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小组没有明确的分工,评估交流时间太短。一些精彩未能呈现。 复 备
PAGE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