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 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说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 能说清楚《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以及理解,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4.推荐阅读,尝试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说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重点)
能说清楚《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以及理解,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说明自己的观点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用“辩”有依据
1.“辨”字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文言文二则》中的《两小儿▁日》。
2.说依据
我们如何选择这个字,把课题补充完整,说出你的依据?
选择“辩”的意思,“争辩”“辩论”,题目的意思是两个小孩在争论,争辩。
二、读准、读通,“辩”音有依据
(一)初读课文
之前我们已经学过很多文言文,我想问问大家,我们积累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注释,从而就能够做到疏通文意。课前,大家都进行了预习,谁能来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区分字音
你们很厉害,把每个字音读准了。这里有几个字音不好区分,谁来说说这几个字音怎么读?为什么这样读?
师:这几个句子中都有一个“为”,怎么区分的?说出自己的依据。(学生回答)
师:原来,我们可以通过字义辨别字音,这是咱们辨别字音的依据。
(三)再读课文,注意读通语句。
三、结合方法,说出句意
1.学生汇报。
师:如果你觉得她翻译得不对,或者翻译得不完整,你可以举手补充。
2.顺势引导最后一句话:“孔子不能决也”,如何通过上下文理解“决”?说明依据。
小结:关键字的理解,课文的理解,也要有依据。
四、说出观点有依据
(一) 找观点。
自学提示:
1.圈画两小儿观点和依据。
2.四人一小组交流:他们是怎么样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二)学生反馈。
预设:
一小儿的观点是:——因为——
一小儿的观点是:——因为——
(三)分析观点。
一小儿从看到的,一小儿从自己感受到的两方面。说明自己观点,认为自己有理有据,所以才会辩斗,因此我们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要把理由说清楚。让我们还原一下情节,同桌相互练习两小儿辩斗过程。
1.小组展示
2.生生评价
3.学生再展示
4.师生合作
小结:从我们刚才的学习中,两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观点,同时用不同的事例说明观点,有理有据, 这个故事中还有一个人物,就是孔子。孔子在我们的认知世界里,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学识渊博,被世人敬仰,那么他怎么说的呢?
(四)说明不能决的原因。
师:“不能决”,孔子认为这是他自己不能决定的。孔子曾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宇宙之大,天地之广,世界万物,即使是智者,也不会全部知道,这也是孔子的谦虚。那么太阳离我们有远近吗?这两个小孩儿说的到底对不对呢?
(五)观看视频,用科学的知识来回答。
师:这就需要我们用科学的知识来回答了。在两千年之前的她们,曾经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两千年后的我们,经过科学的不断探索,终于有了答案。但是这两个孩子细心观察,不断探索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五、拓展阅读
1.读 《鹬蚌相争》这个故事。
2.视频观看《鹬蚌相争》这个故事,说说这个故事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师:对鹬蚌二人阐述的观点和依据,说明在各种纷乱复杂的矛盾中,如果对立的双方争持不下,结果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
小结:孩子们,人类在科学的探索中,从没有停止过脚步,无论是古时候的他们,还是现在的我们。《两小儿辩日》和《鹬蚌相争》都是选自《列子·汤问》,而在这本书中,还有《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故事,无一不在展示人类一直在对自然进行观察、思考和探索。在那个时代,观察和思考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古人探索科学的大门!如果有兴趣,大家可以找来读一读。
六、作业设计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