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大同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8 10:26:49

文档简介

活真实非即艺术真实,因而必须在创作中做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这牵扯到理论界
与实践界争论不下一个问题: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
作家沙汀有言“故事好编零件难找”,这“零件”便是艺术细节。细节的艺术真实往
往可以征服观众甚至掩饰作品整体艺术真实上存在的缺憾;相反,艺术失真则常常令观
众产生被欺骗的感觉,进而在整体上失真。我们对“小事不拘”的深入理解却要求我们
在细节上务必求真。而大事完全都能不虚吗?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大事不经过艺术化、
审美化的提炼,不实现艺术思维的转化便无法成为审美表现合适的对象。
,:(摘编自仲呈祥《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理性梳理》)】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材料三作者看来只有能够抽象认知自己历史的民族,才能被看做一个成熟民族。
B.材料中提及的“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本质是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问题。
C.主旋律影视刷要像《绝密使命》一样取材于真实历史和人物才能做到“大事不虚”。
D.“大事不虚”要求影视刷创作者要尊重历史的本来面目,不能为了好看而进行改动。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觉醒年代》中高君曼蒸包子可能是一个虚构的细节,却有助于让观众产生真实感。
B.材料三作者引用郭沫若和沙汀的话,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艺术细节真实的重要性。
:C.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可以将多个人物的事迹“拼凑”成-个更为感人的艺术人物。
D.“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内涵尚且存在争论,需要理论和实践上的进一步思考。
6.请结合文章简要阐明《绝密使命》是如何做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放鹤徐州
王剑冰
三月的徐州,春正发生。粉红的杏花一层一层,从云龙湖边一直燃到半山腰,仿佛
在赶赴一场经年之约。远远看去,红装素襄,霞绯满天。云龙山下试春衣,一色杏花三
十里,不知此杏花是否还是苏轼时的杏花。阵风吹来,一些花落在湖里,本来被柳抚绿
的水,又多了点点胭红。天上飘着云和鸟,有时鸟会陡然回转,离开那些无序的云。更
大的鸟从水边的草中弹出,像白色的飞碟。想起苏轼在徐州写的《放鹤亭记》,感觉那许
是鹩。湿湿的空气中,有一股泥土的味道。偶尔有笑声,这里那里的溅出,随即又停了,
制造出更加的纯粹与宁静。
初到徐州的人会醉的。原来不知道有那么多的好,徐州的好是藏着的。这里是黄
高二语文试题第4页(共10页)秘密★启用前
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质量监测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1. B (A项《大戴礼记》的记载说明此时的“本味论”还停留在理论阶段,尚未真正进入烹调的实践领域。)
2. D (“对比来写”理解有误。从宋人和李渔的素食“本味”到袁枚的肉食“本味”,这是发展变化的过程,作者并没
有将二人对比的意思。)
3. C (宋人推崇自然之味,并不能推导出他们就多吃“少加甚至不加调料烹制的菜品”的结论,相反原文中“人食
多以五味杂之,未有知正味者”,恰好说明宋朝民间常见的烹饪方式是加入大量调料的。)
4. B (A项“只有……才”条件判断失当,原文是“很大程度上”。C项《绝密使命》取材于真实的历史原型人物,但这
并非唯一的反映历史真实的方法,虚拟一个历史上没有的人物,但这个人物的活动和思想方式是符合历史环境
的,同样可以真实地反映历史。D项“不能为了好看而进行改动”明显与文章核心观点背离。)
5. B (郭沫若的话,谈的是历史的细节真实,而非艺术细节真实。)
6.(1)主创人员尊重史料,充分利用有限的文献,尽可能还原历史人物和历史环境,做到了整体逻辑上的“大事不虚”;
(2)主创人员充分进行实地访问,获得了大量感人的细节,这些真实的细节保证了本剧的真实感人,不会因为细
节失真伤害全剧整体的真实感;
(3)主创人员并没有完全拘泥于真实,而是加入了很多生动有趣的细节,采用悬疑手法增强了全剧的戏剧性、可
看性。
7. C (“只有一田田青苗,摇荡着昂昂的生机”说明选项中“对战争的控诉”解读有误。)
8.(1)将徐州与风景秀丽、人文荟萃的杭州联系起来,赞扬了徐州之美;(2)突出了徐州变化之大,解释了段首“擦拭
着徐州,打磨着徐州”;(3)这句话交代了苏轼与徐州的联系,照应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4)化用了宋人林升“暖
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与全文旁征博引的行文风格一致;(5)化用了宋人林升的政治讽刺诗“暖风熏
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却用来赞美徐州,二者的反差形成了幽默的效果。(答案 1、2、3从内容角度分析;答
案4、5从表达方面分析;答出任意3点即可。答案5是在答案4上的延伸,难度较大,老师们在讲评时引导学生关
注即可。)
9.(1)地理位置关键;(2)风景秀丽;(3)地灵人杰,精英辈出;(4)有丰厚的历史人文积淀;(5)徐州人的自强自信。
(答出三点4分,四点5分,五点齐全6分。)
10. A (“破之”与前文语义并不相关,应该断开,故排除B;“迁卫司马”的陈述对象是郑吉,应和前文断开,故排除
C“;鄯善以西南道”是一个完整的意义,表达一个地理单位,不能断开,故排除D。)
11. A (根据上下文可以判断,文中的“屯田”应指军屯,即让戍卒垦殖荒地。)
12. B (“率领三百人驻扎在此”理解有误,原文是“郑吉始使吏卒三百人往田车师地”。)
13.(1)车师王害怕匈奴兵回来后自己被杀,于是单骑逃到乌孙。郑吉就迎接车师王后和王子(公主),将他们送到
长安。
(被动句1分,奔,逃,1分;妻子,妻子儿女,1分;句意2分。)
(2)郑吉向皇帝进言:“车师距离渠黎有上千里,驻扎在那里的汉军很少,难以救援,请求增加那里的屯田士兵。
(去,距离,1分;定语后置1分;益,增加,1分;句意2分。)
高二语文试题答案 第1页(共3页)
【参考译文】
郑吉,是会稽人,以普通士兵的身份参军服役,几次出入西域,因此被封为郎。他为人坚强执着,熟悉外国事
情。自从张骞通西域,李广利征讨西域后,汉朝开始在这里设立校尉,在渠黎屯田。到宣帝时,郑吉以侍郎的身份
和校尉司马憙在渠黎屯田,积累谷物。这一年,郑吉就征发各国军队万余人,加上一千五百屯田士卒,攻破车师,车
师王请求投降。朝廷升他为卫司马,派他领护鄯善以西的南道地区。匈奴发兵攻打车师,郑吉和司马喜率军向北
迎击匈奴,匈奴不敢前进。郑吉和司马憙就留下一个低级军官和二十名士兵驻扎此地,他率军回师渠黎。车师王
害怕匈奴兵回来后自己被杀,于是单骑逃到乌孙。郑吉就迎接车师王后和王子(公主),将他们送到长安。匈奴立
车师王的兄弟兜莫为王,收集了残余的百姓东迁,不敢再居住在车师故地。郑吉就派人率领三百人在车师屯田,以
充实汉军的实力。匈奴大臣们都认为:“车师国土地肥沃,又靠近匈奴,如被汉朝得到,在那里大量垦田积谷,必为
我国之害,所以不能不将车师从汉朝手中夺过来。”于是就多次派兵袭击在车师屯田的汉军。郑吉率领在渠黎屯田
的七千多名士兵前来援救,反而被匈奴兵围困。击退匈奴后,郑吉派人向宣帝报告说“:车师距渠黎一千多里,在渠
黎的汉军兵力单薄,难以援救车师,希望能增派屯田军队。”汉宣帝与后将军赵充国等人商量,想趁匈奴国力衰弱,
出兵袭击其西部地区,使其不能再骚扰西域各国。神爵年中,匈奴内部发生动乱,日逐王先贤掸打算投降汉朝,派
人同郑吉联系。郑吉征调渠黎、龟兹等国的五万人迎接日逐王,有一万两千人、小王将十二人跟着郑吉到达河曲,
有许多人逃走,郑吉追赶这些人并把他们杀了,于是将剩下的人带到京城。汉朝皇帝封日逐王为归德侯。郑吉攻
破车师后,又收降日逐王,威名震动西域,于是一并领护车师以西的北道,因此号称都护。都护的设置是从郑吉开
始的。皇上为嘉奖他的功绩,就下诏说:“都护西域骑都尉郑吉,安抚外国蛮夷,宣示大汉的威望和信用,迎来匈奴
单于的堂兄日逐王和他的部下,攻破车师兜訾城,功绩显著。封郑吉为安远侯,赐食邑一千户。”郑吉于是在西域设
立幕府,官署设置在乌垒城,镇抚各国,诛杀讨伐安抚管理他们。汉朝的号令颁布到西域,开始于张骞而完成于郑
吉。郑吉死后,谥号为缪侯。他的儿子郑光继承爵位,死后没有儿子,封国被废除。元始年中,查找功臣中不是因
犯罪而绝后的,封郑吉曾孙郑永为安远侯。
14. D (“表现了北地土地广袤的特点”错“,薰风一万里”是指薰风来自于万里之外。)
15.【答案示例】
同情:1、诗歌首联和尾联写出太和公主从温暖富裕的长安被迫远嫁北方苦寒之地,心情极为悲苦;2、颔联、颈联
着重描写公主远嫁途中的场景,弱质女流经受这样的颠沛之苦,让读者不由得心生同情。(每点3分,两点6分。)
称赞:1、“”薰风”既是和暖的风,也是和平的风,诗人借此称赞了太和公主牺牲自己给两国带来和平;2、“花门”
本是大唐边镇,现在被回纥占领,说明大唐国力衰微,太和公主远嫁和亲是舍己为国;3、诗中极力描写途中苦
寒场景,从反面衬托了太和公主高尚的情操和坚韧顽强的精神。(每点3分,两点6分)
16.(1)匪我愆期 子无良媒;(2)蚕丛及鱼凫 开国何茫然;(3)僮仆欢迎 稚子候门。
17. B (千奇百怪和五光十色都可以表示样式繁多,但“五光十色”还强调“色彩多样”,所以千奇百怪更符合语境。
特立独行,指特殊的,与众不同的,多用于形容人的志向高洁,不同流俗,故排除。“鲜艳夺目”指色彩,与前面的
“外形”不匹配,故排除。“青睐”和“垂青”两个词都有对某种事物喜爱的意思,但“垂”字略带上级对下级的喜爱
的意思,因此青睐更合适。)
18. B (A、D两项错误使用了被动句式,排除;B两项C从信息陈述的角度基本一致,但“捕食”一词的使用,使B生
动形象,和语段的语体色彩保持一致。)
19. B (原句有两处问题:(1)“毛腺中分泌的消化酶就会大量分泌”语义重复;(2)昆虫第四天时被逐渐消化,不合
逻辑。A未处理错误 2;C未修改错误 1;D项错误 2修改正确,但错误 1没有修改正确,它解决了语义重复的问
题,但“消化酶大量分泌”依然有语病。)
高二语文试题答案 第2页(共3页)
20.(1)热播古装剧带火了投壶这种古老的游戏;(2)国家需要择选武艺高的人才;(3)以矢投入“壶”口之内者为胜。
21.【答案示例】
(1)孔武有力的武夫不再是人们崇拜的对象,文质彬彬的君子却成为社会的普遍追求。
(2)全社会对孔武有力武夫的需求下降,对文质彬彬君子的崇敬提升。
得分细则:内容齐全且满足字数要求3分,句式大致对仗2分。
22.【命题思路和写作提示】
选择性必修下前三个单元全部是中国文学经典,在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后,学生需要以这样一种方式
反思一下,是否已经真切感受到了经典的意义和价值,这也是日常教学的重要内容。如《孔雀东南飞》《氓》中
女性的自尊自强,《种树郭橐驼传》《庖丁解牛》中的顺其自然,《陈情表》《项脊轩志》中的尊亲孝敬、眷恋家园;
《离骚》《归去来兮辞》中的独立自尊,《石钟山记》中实事求是的精神……这些经典文章的学习保证了“有话说”
的底线。
题目命制比较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写作内容和方式。长于理性分析的学生可以从“经典
的含义”“经典的产生和流传过程”“经典价值和作用”等多方面分析和讨论,经典和现实生活的互动关系。长
于叙事或情感抒发的学生可以书写自己走进一篇或几篇经典作品的过程。只要把握住“经典价值和现实生
活”的互动关系即可。
在讲评和修改时,可以引导学生从如下几个方向进行思考和提升。
1.尊重经典,不能歪曲,这是我们对待经典的基本态度;(从经典的含义看经典和现实的关系)
2.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一定是它思考和回答了超越古今、时空的普遍性话题,这是“经典和现实握手”的前提
条件;(经典为什么能和今天对话)
3.但是时空条件不同,古人和今人面对的具体问题是有差别的,以今律古或者以古非今都不是正确的方法;
(经典与今天握手容易出现的问题)
4.用今天激活经典是应对文化产品“文化失语”与“低俗媚俗”的好办法,像《典籍里的中国》这样厚重历史与艺
术传播的结合,好节目是能赢得观众喜爱的。(经典和今天握手的价值)
高二语文试题答案 第3页(共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