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4.2扬州慢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4.2扬州慢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8 10:41: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扬州慢》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一)古诗是难的
读懂一首古诗词是难的。原因有三:第一是由古诗词本身的特质决定的。有人对“诗”字作过很精妙的解说,“诗”由“言”与“寺”组成,一个人在寺院边自言自语,诗是神的语言。诗是谜语,是符咒,是暗号,充满费解。中国的古诗尤甚。古典中国的语言有其独特的气质,通过文法、声律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感官效果。尤其中国的古诗词,简约精悍,却埋藏着巨大的未知,等待读者挖掘、揭示。任何一首古诗词一旦完成,就自带一种不可复制的气韵,微妙而朦胧,很难诉诸语言。第二是由时空的差距造成的。古诗词表达的古人的生活场景、思想情感、审美习惯、价值取向、思考方式、精神气象,现代人很难去临其境,感其情,引发共时性的感受。第三是经过时间的大浪淘沙,至今流传下来的诗词大多是文人诗词。文人诗对于技巧有高度精致化的追求,对内容有极其深度化的追求。因此研究一首古诗词不可能只关注语词表面的秩序,还要关注其中营造的精神向度:审美,文化,价值、心灵……任何一首古诗都可以视作一个精神样本存在。对十七岁的高二学生而言,哪怕已经拥有阅读古诗词的经验,读懂一首诗词还是不容易的。基于以上原因,本堂课教师尝试用有效的方法——意象聚合法、关键词品读法、细读、互文诠释法打开古诗,降低学生走进古诗的难度。
(二)“扬州”不仅是地理概念,还是文化概念
传统的教法对扬州慢主旨 “黍离之悲”的探求仅仅停留于家国沦陷的悲哀。此种解读某种程度上流于浅泛,主题应该再往深处走一步:一、扬州不是一般的城市,它不仅是地理概念,而且是文化概念。扬州自古繁华,不仅是物质的,而且是审美的,代表情调,代表诗意地栖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扬州这个枕水而居的江南城市,是文化重镇,是一个柔性的象征性的符号,它滋养、修复、保全了汉民族文化的肉身与灵魂。二、姜夔是个文人,文人的家国之悲与商贾的家国之悲、政治家的家国之悲不同,悲的不仅是有形的山河,还有无形的文化。姜夔所生活的年代是南宋。南宋是个小可怜,没任何战斗力,面对草原民族的蛮力,它只有一再地退缩。同时,这个朝代在文化上又非常自恋。它拥有当时世界上最水准的教化,最风雅的文官制度,最深邃的哲学。“南宋”“扬州”这两个符号一聚合,其精神性不言而喻。扬州的陷落,标志着中国的文化版图缺了一角。姜夔写完这首词之后100年左右,发生“崖山战役”,南宋灭亡。许多学者认为“崖山之后无中国”,南宋的灭亡标志着古典意义中华文明的衰败与陨落。这些学者的观点可以看作扬州是文化之城的有力证据。因此此课的主旨侧重对扬州的文化性挖掘。
【教学目标】
(一)通过意象品读,置身诗境,体会战前扬州繁华风雅与战后扬州破败凄凉景象。
(二)通过关键词解读、细读、互文诠释等方法领悟“黍离之悲”的内涵:不仅对有形的河山沦陷的忧伤,还有对文化衰落的悲哀。
【教学重难点】
对扬州古典风雅的精神特质的领悟。
【教学方法】
细读法、诵读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
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一首词《扬州慢》。
1、同学们先把词自由地读一读,把读不来的或者无法确认的字标出来。
(两分钟后 幻灯片出示字词,纠正读音。)
2、【提问一】词中为我们呈现了两个扬州,哪两个?两个扬州有条分界线,用词中的句子来回答。
【明确】“自胡马窥江去后”。胡马窥江后的扬州是姜夔所到达的扬州,胡马窥江前的扬州姜夔并未亲眼所见,他对扬州的印象大部分来自杜牧的诗歌。所以,我们也可以把两个扬州称之为“杜牧时代的扬州”和“姜夔时代的扬州”。
【设计意图】省略繁琐的导入,开门见山地进入诗词,笔直而究竟。正音的环节是为了疏通文本,让学生初步与文本相遇。两个扬州的分割理清词的思路,为下一环节做铺垫。
二、研读两个扬州
(一)杜牧时代的扬州
我们先看看杜牧时代的扬州。词中只有几处明写杜牧时代的扬州,但有一些是暗写,请根据蛛丝马迹修复杜牧时代的扬州。
【提问二】下面我们做一个填空题:
杜牧时代的扬州是【 】之扬州,我们看到了扬州的【 】。
要求:第一个空必须填名词,所填之词在文中必须有依据,不是凭空想出来的。第二个空是根据第一个空推测出来的。
【明确】
1、杜牧时代的扬州是【花】之扬州,我们看到了扬州的【浪漫】。
【引导】诗歌里说“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想象一下,杜牧时代,芍药花开,如锦似霞,一派繁盛。一座城市可以爱的东西实在太多,但扬州却爱花。这个世界上能与花结缘的城市,肯定是浪漫的。芍药之于扬州,正如牡丹之于洛阳,芙蓉之于成都,樱花之于日本。花之扬州,晚唐风流的扬州,浪漫的扬州。
2、杜牧时代的扬州是【桥】之扬州,我们看到了扬州的【诗意】。
【引导】这个句子出自杜牧的诗歌“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扬州的桥与玉人搭配在一起,还有箫声相伴,诗意盎然。
3、杜牧时代的扬州是【水】之扬州,我们看到了扬州的【柔情】。
【引导】诗里说“波心荡,冷月无声”。同样是湖水,现在是冷的,但相对安定的晚唐应该是柔情的一种象征。景物会镀上时代的色彩,就像秦淮的水,在晚明带有秦淮八艳的柔性。。扬州是水之天堂,波光潋滟,是柔情的。
4、杜牧时代的扬州是【月】之扬州,我们看到了扬州的【宁静】。
【引导】诗里说“冷月无声”。月亮还是那轮月亮,在杜牧的年代,月亮照着扬州,非常安详、宁静。扬州自古就有个别称,叫月亮城。古人这样说: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月色是这座城市宁静的面纱。
5、杜牧时代的扬州是【豆蔻】之扬州,我们看到了扬州的【曼妙】。
【引导】诗里说“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豆蔻指年轻十三四岁的女孩子,这些生命鲜活而美好,很曼妙。周国平说:如果一种文化缺乏女性色彩,那这种文化必定是粗鲁的。美女聚集的扬州,是曼妙无比的扬州。
6、杜牧时代的扬州是【词】之扬州,我们看到了扬州的【风雅】。
【引导】“豆蔻词工”说明杜牧写了很多诗词给扬州,这些风华流丽的诗篇都是杜牧写给扬州的情书,那是他对扬州一往情深的告白。能够得到诗人的青睐,有文学气息的城市是无比风雅的。
7、杜牧时代的扬州是【春风】之扬州,我们看到了扬州的【繁华】。
【引导】注解说“春风十里”是写扬州的繁华。扬州是大唐第一繁华之地。在国内,他类似于上海,在国外,他类似于巴黎。
8、杜牧时代的扬州是【青楼】之扬州,我们看到了扬州的【温情】。
【引导】勾栏瓦肆,青楼酒馆,这是都是市井繁华的一个标志。但古代的青楼于文人士子有着特殊的意义。古代的青楼不是一般的地方,是文化场所,所以中国古代的风尘女子都是文化精英。中国古代的文人,尤其是落魄的文人,极爱找两类人:一类是风尘女子,还有一类是出家的僧人。要么出世,出到天高云淡,要么入世,入到男欢女爱。中国古代青楼与寺院承担着同样的使命:庇护士大夫无处安放的灵魂。不妨读读杜牧的诗歌(生齐读:“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是落魄的时候流连青楼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扬州青楼不仅是繁华的标志,更代表一种温情,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与灵魂疗伤之地。
【总结】花之扬州,月之扬州、水之扬州,桥之扬州,青楼之扬州,春风之扬州。扬州是风雅的,繁华的,温情的,曼妙的,柔情的。所有这一切,都是杜牧时代的扬州。扬州到底是什么?其实姜夔老早概括好了,读读第一句(“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这样的扬州你向往么?那就让我们看一眼扬州吧。(古扬州的视频,配乐:《流水浮灯》)
【设计意图】此环节分两个步骤:1、修复杜牧时代的扬州2、观看古扬州的视频。诗歌借助意象来表达广袤幽深的精神世界,意象是舟楫,可以将读者从“言”的此岸渡往“意”的彼岸。讲诗歌绕不过意象,单纯地罗列、解析会显得散落无序,难以映现描写对象的完整面貌。此环节的设计透露出小小的匠心,用了意象聚合法。意象聚合法指树立一个核心对象,把来自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的意象收拢、聚集,将意象所携带的各类信息集中到“靶心”上,这样意象群会产生巨大的合力,使核心对象的塑造更鲜眀有力。扬州在词里作为一座江南城市的存在由“花”“月”“水”“桥”“词”“春风”“青楼”这些意象联合塑造而成,教师通过填空的方式,将这些意象聚合,这些意象不仅有对扬州繁华热闹的物质面貌的勾勒,还完成了对其古典风雅的精神特质的构造。这些意象众星拱月,扬州的特点瞬间凸显。古扬州的视频这一小环节主要是通过声光电把扬州的形象化为视觉,巩固学生从文字里得来的扬州形象。
(二)品读过渡词“窥”
有一个哲学家说:美的东西容易受难。扬州太美了,南宋时期的整个江南都太美了,引得胡马窥江。
【提问三】有人评价说;这一窥可不是普通的窥,是扬州命运的风水岭。体悟一下这个“窥”,可否改成“探”或“看”?
【引导】出示一下“窥”字的小篆。(出示小篆的“窥” )古代的文字太传神了,一个人瞪着一只大眼睛趴在门缝里看叫“窥”。胡马瞪大的眼睛里有什么?
【明确】羡慕、嫉妒、满满的野心、强烈的欲望。那只瞪大的眼睛里裹藏着许多不可告人的东西。这是“看”或者“探”不能替代的。用“窥”好处如下:(1)“窥”是偷偷地看,不是名正言顺的,说明胡马的卑劣。(2)窥”是不该看而看,说明“胡马”有野心,想占有江南。(3)“窥”是小人所为,不是光明磊落的举动,写出“胡马”的阴暗心理。(4)江南的繁华与风雅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胡族所没有领略过的,“窥”这也侧面印证江南的繁华与富饶。
【总结】这一窥,不是普通的窥,是草原文明对于农耕文明的窥视,是荒蛮之族对风雅之邦的窥视。
【设计意图】每一首古诗都有自己的关键词,身居要位,牵一发而动全身,品读关键词能起到探骊得珠的功效,在最短时间内接近诗歌的内蕴。关键词的重要性类似锁钥、眼睛、关塞、命门、穴位、津渡…… “窥”就是这样的关键词,它连接历史深处的扬州与现实中的扬州,是全诗的津梁。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的前世今生,对汉字的追根溯源能够让我们无限得接近它的本义。“窥”的小篆还原了简化的“窥”呈现不了的含义,同时将古汉字深厚典雅的构造意蕴纳入课堂,与古诗词厚重的文化气息非常契合。
(三)姜夔时代的扬州
【提问四】读读描写姜夔时代的扬州的句子,说说哪句话或那个词最让你有感触?它写出了扬州怎样的特点?
【明确】
1、 “尽”——写出了野麦子的分布之广,写出了扬州城的荒芜。与前面的繁华形成鲜明的对比。
2、“渐黄昏、清角吹寒”—— “淳熙丙申至日”,冬至的黄昏,充满悲凉感的时间,还有悲凉的音乐响起,营造了扬州城凄凉的特点。
3、 “空”——“空”不仅是空间上的,还是心理上的。扬州城的“空”与之前的“花月水桥”的热闹、繁华形成强烈的反差,写出扬州城的空寂,同时 也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虚空。
4、“冷”——“冷”字让这首诗有触感,传达出一种凛冽感。
5、 “无声”——写出一个死气沉沉的扬州,与杜牧时代的扬州形成一个巨大的落差。
6、“难赋深情”——扬州遭受金兵掠夺后,满目苍凉,连杜牧这么深情,这么好文采的人面对它都无法再写出诗句,可见扬州城的破败不是一般的破败,而是毁灭性的。
7、“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用了移情的技法,以无情之物写有情之人,读来尤为凄楚。废池乔木这样无生命的东西都讨厌说战争,可见战争对扬州的老百姓而言是恐怖的,不堪回首的。
8、 “仍在”——仍”是虚词,但虚词不虚,连接了历史与现实的扬州,引发物是人非的感慨。
【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导学生用文本细读法。能流传下来的作品都出自高手,耐得咀嚼。简约,凝练,字字珠玑,句句留情,每一粒文字都裹藏着巨大的信息量,不深味无法得其精髓。学生通过细读,触及到《扬州慢》每一道微小而柔软的褶皱,开采出诗歌中沉睡着的生命气息,领略诗的情味与奥义。
三、探求主旨
站在扬州的废墟上,词人看到了荒凉、破败、物是人非的扬州,看到这样的扬州词人内心生发悲哀。这种“悲”在小序里被称作“黍离之悲”。
1、生齐读小序,师解释“黍离之悲”。
黍离之悲: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周大夫行役路过镐京,看到埋没在荒草中的旧时宗庙遗址,有感于周室的被颠覆,悲伤而作《黍离》。黍是野麦子,离是茂盛。
2、【提问五】姜夔的“黍离之悲”悲的是什么呢?前后桌讨论三分钟。
【引导】一个文人的家国之悲与一个商贾、一个政治家的家国之悲是不同的。我们不妨来做一个对比。
(投影:东南财赋地 ,江左文人薮。——清 乾隆)
【明确】作为帝王的乾隆只能看到有形的物质财富与人才资源。作为文人的姜夔不仅悲哀城市的沦陷,百姓的流离失所,更悲哀一种无形的东西——文化的失落。浪漫、风雅、温情等等这些都是扬州这座城市的文化。扬州不仅是地理概念,而且是文化概念。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哪怕不出生在扬州,都对那个城市怀有乡愁,怀有精神之恋。有人说,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一肩挑着河山,一肩挑着明月。河山指有形的城市,明月指无形的文化,不仅有家国担当,还有文化情怀。一座城市可以遭受无数次的战争,只要文化还在,这座城市就可以不死,文化没落了,这座城市将万劫不复。《扬州慢》里有姜夔深深的忧伤,忧伤一座被践踏的城市,忧伤一种消逝了的浪漫、风雅的文化。
【设计意图】黍离之悲包含文化,学生很难一步到位,此环节的设置做了一个小小的铺垫,用乾隆的诗句与《扬州慢》做互文性的参照,扶学生一把,渡他们一程,得出主旨的难度就降低许多。
四、朗诵作结
扬州——多么古典而惆怅的名字,让我们来读一读。(往复两遍 配乐《空》
【设计意图】配乐朗诵,读出情感,涵咏文字,深化主旨。
扬 州 慢
姜夔
浪漫 破败
曼妙 凄凉
温情 死寂
风雅 荒芜
城 市
文 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