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
【学习目标】
1.了解姜夔及其词风,培养学生自行阅读鉴赏中国古代作品的能力。
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化用等写作手法。
3.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比较阅读,与辛弃疾《永遇乐》比较。
【学习重难点】
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
【学习过程】
一、作者及背景介绍:
(1)扬州,自从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成为了南北运输的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而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为残破不堪。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虽已时隔十五年了,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荠麦青青”,疮痍满目,不禁追忆丧乱,“感慨今昔”,表露出对国家衰亡的悲痛。虽然情调凄怆,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扬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抒发作者路过扬州时对国事悲凉痛惜的情绪。
(2)姜夔,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少年时期流寓湘、鄂间,后漫游苏、杭、维扬等地。他屡试不中,没有做过官,一生过着清客生活。他与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等为文字交,诗词皆卓然成家。词风清丽典雅,以冷香幽韵和瘦骨逸神独擅胜场,为清代浙派词人所尊奉。他深谙音律,集中十七首自度曲,都旁缀音谱,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宋代词乐资料。著有《白石道人诗集》。
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清空是一种诗词的风格,源出宋张炎《词源》推尊姜夔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
二、梳理基础知识
1.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淳熙( ) 初霁( ) 荠( )麦 怆( )然 自度( )其曲
黍( )离 窥( )江 戍角( ) 豆蔻( )
2.解释字词:
夜雪初霁 霁: 丙申至日 至日: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 则: 寒水自碧 自:
予怀怆然 怆然: 因自度其曲 因: 度:
淮左名都 淮左: 解鞍少驻初程 少:
自胡马窥江去后 去: 荠麦弥望 弥:
清角吹寒 吹寒: 杜郎俊赏 俊赏:
纵豆蔻词工 工: 算而今重到须惊 算:
念桥边红药 念: 渐黄昏 渐:
三、如何理解“慢”?
四、内容梳理
(一)分析小序
1.序作为词的一个部分,起了什么作用?
2.小序中的“黍离”的来源。
3.这段序中的内容,在词中都有相对应的词句。请把这些对应的词句找出来。
(二)整体感知,把握表现手法
1.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如今的扬州城又是怎样的呢?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
2.请结合作者的所见所闻具体谈谈扬州城空在何处?就“空”写一段赏析文字(50字左右)
3.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请从上阕中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
4.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
5.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
6.“名都”是作者联想的,非眼前之景,在写作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7.作者眼前所见空城之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8.那么造成此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9.作者不仅看到了扬州的荒凉,还听到了什么?作用如何?
10.下阕中,词人穿越时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为什么?请用一字概括。
11.词中景物描写是怎样表现词人“黍离之悲”的?
五、巩固训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错的一组是( )
A.暮霭(ǎi) 凝噎(yē) 夜雪初霁(jì) 戍角(shù)
B.怆然(chuàng) 豆蔻(kòu) 荠麦(jì) 弥望(mí)
C.姜夔(kuí) 萧条(xiāo) 留恋(liàn) 窥江(kuī)
D.那堪(kān) 俊赏(shǎng) 芍药(sháo) 黍离(sù)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荠麦弥望 弥:满。
B.自度此曲 度:构思。
C.豆蔻词工 豆蔻: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这里指杜牧写诗的技巧和才情。
D.难赋深情 赋:写作。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B.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C.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D.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4.下列对文学常识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词是古代诗歌的变式,称“长短句”,是按照一定的曲调填写的,根据词的字数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等。
B.词一般有两段,在词中叫“阕”。“阕”就是“遍”,因此,词中的“遍”就是音乐乐曲的一段,上下两阕就是由两段乐曲组成的一个曲子。
C.词除了被称为“长短句”之外,还有“诗余”“乐府”“曲子词”等别名。
D.词“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所以后人的创作一般都是按调填词的,如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