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好教育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涵养新家风与弘扬传统家庭美德的重要性。家风是一个家族在数代传承中形成的价值和道德准则体系。家风蕴含着中华传统美德,滋养了一代代中国人民。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涵养新家风,需要继承家风中的传统美德,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回溯泱泱五千年文明发展史,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长河中,家风虽历经沧桑变迁,但在很多家族里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延续性和稳定性。继承家风中蕴含的优秀传统美德,既是延续中华文化血脉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应有之义。
要深刻领会家风中的传统美德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历史上,一个家族在一个时期内诞生的一批“时代风云人物”,为推动历史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些优秀人物的历史贡献往往与家庭美德密不可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红色家风也体现了革命年代的家庭美德,影响着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彰显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至今在老百姓中仍广为传承和颂杨。要高度重视家风中的传统美德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中的重要作用。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中,虽然时代不同,家风在具体表现形式上会有所变化,但其蕴含的“勤劳朴实”“好学上进”“和而不同”“仁爱孝慈”“清正廉洁”“崇文重德”等理念,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美德在稳定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促进社会发展进步上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良好家风的引领,在个人心灵成长、智慧累积方面,特别是在个人道德品质塑造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如耳熟能详的诸葛亮《诫子书》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深刻反映了中国人对人生、世界、价值的基本判断,也体现了古人对于优良品格的追求方向。
涵养新家风要突出一个“新”字,体现在古为今用、古今转化。首先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尊重传统而不盲从传统。在继承传统家风美德中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积极推动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需要相适应,将其转化为现代社会美德标准。
改造家风表达形式,赋予传统家庭美德新方式。儒家讲“百善孝为先”,“孝文化”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华传统美德之一,是基于血缘、源自人性的重要价值理念。但是,要承认一些传统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历史局限性。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这些表达形式不适合当今的家庭生活方式,存在明显不科学的地方。在今天我们讲“孝”的家庭美德,可以将其转化为现代的表达方式。结合老龄化时代的生活现状,可以体现为满足父母、长辈的实际所需,关心、关注、关爱父母和长辈,实现老有所养的目标。要不断完善传统家庭美德的价值范畴。一方面,对于传统家风中糟粕的部分需要舍弃。如“三从四德”“三纲”等传统家庭道德规范,应转变为强调现代“家庭契约”的平等性、民主性和时效性。另一方面,完善和简化家风仪式。传统社会的道德仪式过于复杂繁缛,可以适当进行简化和规范。如在“修家谱”“祭祖”等仪式中,突出仪式的教育功能,去除与现代社会生活中不适宜的部分。
新家风的“新”,还体现在目标和内容的创新、发展上。从目标上看,新家风要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能,这是新家风与传统家风区分最鲜明的标志。从内容上看,“新家风”不仅要继承传统家风中的优秀品格,还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其价值源泉,进行创新性发展。
(摘编自王杨《涵养新家风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材料二:
扣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才能行得正:打好了价值观的底色,才能走得远。相比万贯家财,好的家风才是对一家一族最好的馈赠。
在山西省闻喜县,有一个被称为“中华宰相村”的裴柏村。据《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出过宰相59人,七品以上官员不完全统计在3000人以上。裴氏家族长期兴盛,背后的密钥是什么?
特定的历史因素虽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了裴氏家族的崛起,但无法解释裴氏家族长期兴盛的原因。裴氏家族的兴盛,根源就在于良好的家风,裴氏家族一直倡导重教、廉洁和自强不息。裴氏曾有家规,“子孙考不中秀才者,不准进入宗祠大门”“子弟为官者,如贪污则死后不得入祖坟”。在现在的裴柏村,谁家生了孩子,门口都会挂上“自强不息”的牌匾,书写牌匾的毛笔和砚台也一并钉在门上,以示铭记祖训并躬身践行。
重教为根,廉洁为本。优良家风与严谨家训不断荫泽后人,给予他们建功立业的精神动力与思想财富;而坚守家风的责任与信念,又赋予后人对绵延至今的家训的坚守与自信。这可能是裴氏书写传奇的原因所在。
纵览传统名门世家不难发现,凡家业辉煌、人才兴旺者,无不拥有独树一帜的家风和鲜明的家族文化特征,要求子孙遵守家规和家训。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好的家风成就美好人生,不良的家风则是人生难以承受的负资产,“爱”得越深,错得越离谱。翻看近年来查处的一些案件,这样的教训沉痛而深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刘铁男教育儿子“要学会走捷径”,结果将儿子一同带进“深渊”。
好的家风跨越时代,是对一家一族最好的馈赠。家风不是私事、小事,而是公事、大事,因为国是千万家,国之本在家。
(摘编自王丹《涵养新时代的好家风》)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家风是一个家族在数代传承中形成的价值和道德准则体系。家风虽历经时代变迁,但一直是非常稳定且具有延续性的。
B.家风中的传统美德在推动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历史上,那些优秀人物的历史贡献取决于其对家庭美德的传承。
C.家风蕴含的“仁爱孝慈”等理念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美德在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D.新家风要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能,这是内容的创新与发展,是新家风与传统家风区分的标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红色家风彰显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至今在老百姓中仍广为传承和颂扬。
B.今天我们要结合老龄化时代的生活现状,讲“孝”的家庭美德,这样的“幸”可以体现为关心、关注、关爱父母和长辈,实现老有所养的目标。
C.山西省闻喜县裴氏家族长期兴盛与特定的历史因素有关,但根源在于良好的家风,裴氏家族一直倡导重教、廉洁和自强不息。
D.材料二举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刘铁男教育儿子“要学会走捷径”而最终将儿子带进“深渊”的例子,是为了论证家风不是私事、小事的观点。
3.下列列举的家训中,最能体现“清正廉洁”的中华传统美德的一项是(3分)( )
A.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C.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D.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4.两则材料都论及家风,但阐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请根据材料一,对下列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简要评论。(6分)
某地李氏家族兴盛,于2018年重修家谱,延续家族“崇文重德、勤劳好学”的家风。依据传统,李氏家谱只记载男性子孙的名字。李树是家里的独生子,育有一女,李树和妻子工作繁忙,不愿生育二孩。李树的父母认为自家的香火不能中断,家谱的延续不能中断,就逼迫他们生个儿子,传宗接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红漆大板凳 聂鑫森
湖南乡下,称耕作田地的行家里手为“作家”,称木匠、泥水匠、铁匠之类的手艺人为“师傅”。
高家村的高培德,既是“作家”又是“师傅”,农忙时紧锣密鼓地干田里的活计,农闲时潇潇洒洒当木匠。乡下木匠分为两类,建房架屋的叫“大木匠”,做家具的叫“细木匠”。高培德是细木匠,地位比大木匠高。
虽然高培德只五十来岁,但按族谱的字派,他是“培”字辈的,不少七八十岁的老人都是他的“晚辈”。
四十岁前,高培德挑着工具箱,去做上门功夫,吃的是百家饭;四十岁后,要做家具的,把木头运到高家来,按件论价,绝对公道。儿子高守诚只读了高中就回家跟着他干农活儿、学手艺,如今也小有名气了。
儿子问爹:“细木匠哪有不去做上门功夫的?”
高培德头一昂,说:“想要我的好手艺,就把活计送到我家来!你是我的儿,也是这个规矩。”
儿子不敢吭声儿了。
高培德是家里的最高领导,妻子和儿子是他的兵。
凸显高培德崇高地位的,是堂屋里八仙桌上首的一条红漆长板凳。长板凳又叫大板凳。八仙桌没有上漆,其他三方的大板凳也没有上漆。吃饭时,高培德坐在上方的红漆大板凳上,妻子坐桌子的右方,儿子坐桌子的左方,下方空着。
有客人来访,高培德客气地指着八仙桌下方的大板凳,说:“请坐!”自己则坐在上方,然后叫妻子送茶上来。
背地里,大家都叫他“大板凳”。
没有谁可以和他并排坐在红漆大板凳上,也没有谁敢对他的木匠技艺横挑鼻子竖挑眼因为你根本找不出毛病。
他的手艺太好了,柜、橱、床、椅、凳、案、几,传统的,新式的,没有他不会做的。尤其是关键部位的卯榫,严丝合缝,多少年后,楫与眼儿都牢牢地咬在一起,无半点儿松动。他说:“做家具的本事在卯榫,我可以一个钉子都不用。”又说:“木匠的手艺精不精,只要看他做的大板凳!”
高培德做的大板凳远近闻名。凳面刨得平滑,四条凳腿粗细合度,这不难,关键在凳腿不是直立的,必须从上到下向外缓缓斜出,榫头和榫眼也要凿出合理的斜度。做出的大板凳,不但要好看,还要能承重,能经久。高家的四条大板凳就是样板。
镇政府新装修了学习室,要把二十条旧的大板凳换下来,再新做二十条。镇长亲自打电话来,让高培德父子带工具上门去做。
高培德说:“把木头送到我家来吧,我们无法分身前来应卵。外村一户人家,等着家具办喜事。”说完,就把电话挂了。
晚上,年轻的村主任付有根走进了高家,进门就大声说:“高师傅,镇政府喊你去做事,你不去,镇长打电话骂了我一顿。”
堂屋里电灯亮晃晃的。在八仙桌上方,高培德坐在大板凳的正中间,喝着茶,半眯着眼睛,淡淡地说:“骂你做什么?应该骂我呀!”
“骂我没教育好村民,还说我这个培养对象是领导看走了眼。”
付有根急红了脸,几步就蹿到高培德身边,一屁股坐到大板凳上。
高培德的眉头,马上锁紧了。
“高作家,高师傅,你给我个面子,带着你儿子去镇政府吧。过些日子,上级要到镇政府检查工作,学习室要配齐崭新的大板凳,表示这里的读书环境很好。”
高培德说:“这是搞假场合!”话还没落音,他突然站了起来。付有根是坐在大板凳的顶边上,高培德一站起,大板凳失去平衡,翘了起来,付有根重重地跌倒在地上。
“你怎么不打招呼就站起来了?”
“你自己不坐稳,怪谁?你去告诉他们,那些大板凳是我当年做的,再用二十年都不会坏。镇里要是钱多,去捐助贫困户!”
付有根爬起来,悻悻地走了。
妻子说:“老高,你把村主任得罪了,也把镇政府得罪了。”
“我怕个什么!”
儿子讨好地说:“爹,你不去,我去,如何?”
高培德猛地一拍八仙桌,吼道:“你也不能去!”
在高家村,高培德家的院子是最宽敞的,挨墙栽的都是杉树、樟树和芭蕉树,挡风遮日,如绿色的屏风。混凝土打造的院坪,平平整整。院子四角都安上了电灯,随时可以拉亮。
村民各家的自留山,由农技员指导,栽的都是黄桃,三年就挂果了。初夏时节,不少黄桃树突然遭遇了病虫害。
付有根请来了农技员,白天看现场,夜里给村民讲课,课堂就选在高家大院。付有根低声下气地和高培德商量时,高培德说:“没问题!大家带个凳子来就行,茶水我们会备好。”
天刚黑,院子里的电灯全亮了,村民们也陆续到齐。
高培德对妻子说:“你负责烧水泡茶,不能误事。”
“你放心吧。”
高培德又对儿子说:“把我坐的红漆大板凳摆到小黑板前去,人家来义务讲课,是真正的亲农重农,理应受到最大的尊重。”
儿子高喊一声:“爹是个明白人!”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高培德四十岁后不像其他木匠一样做上门功夫,而是要求做家具的人把木头拉到他家,体现了他对自己手艺的自信。
B.高培德做大板凳等家具时从来不用钉子,而是用卯榫。他认为大板凳能体现一个木匠的水平,高培德做的大板凳远近闻名。
C.大家虽然非常佩服高培德的手艺,但是背地里叫他“大板凳”,表达了对他的讽刺,对他为人处世的方式很不满意。
D.虽然镇长亲自打电话,但是高培德还是不愿意给镇里做大板凳,主要是因为镇里不把木头送到家里来,破坏了他的规矩。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介绍了各种称谓,富有地方特色,为人物的出场提供了背景。
B.“这是搞假场合!”,文章通过简洁的语言描写表现出高培德对镇长和村主任所做所为的态度。
C.小说描写了高培德家宽敞而平整的院子,渲染了宁静、祥和的气氛,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
D.高培德不给镇长面子,却爽快答应为村民听课提供院子,前后形成对比,丰富了高培德的形象。
8.“儿子”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9.小说标题“红漆大板凳”内涵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固复使超使于阗,欲益其兵;超愿但将本所从三十六人,曰:“于阗国大而远,今将数百人,无益于强;如有不虞,多益为累耳。”是时于阗王广德雄张南道,而匈奴遣使监护其国。超既至于闻,广德礼意甚疏。且其俗信巫,巫言:“神怒,何故欲向汉?汉使有 马,急求取以祠我。”广德乃遣国相私来比就超请马。超密知其状,报许之,而令巫自来取马。有顷,巫至,超即斩其首;收私来比,鞭笞数百。以巫首送广德,因责让之。广德素闻超在鄯善诛灭匈奴使者,大惶恐,即杀匈奴使者而降。超重赐其王以下,因镇抚焉。初,龟兹王建为匈奴所立,倚恃虏威,据有北道,攻杀疏勒王。立其臣兜题为疏勒王。班超从间道至疏勒,去兜题所居槃橐城九十里,逆遣吏田虑先往降之,敕虑曰:“兜题本非蔬勒种,国人必不用命;若不即降,便可执之。”虑即到,兜题见虑轻弱,殊无降意。虑因其无备,遂前劫缚兜题,左右出其不意,皆惊惧奔走。虑驰报超,超即赴之,悉召疏勒将吏,说以龟兹无道之状,因立其故王兄子忠为王,国人大悦。超问忠及官属:“当杀兜题邪,生遣之邪?”咸曰:“当杀之。”超曰:“杀之无益于事,当令龟兹知汉威德。”遂解遣之。十一月,遣奉车都尉窦固、驸马都尉耿秉、骑都尉刘张出敦煌昆仑塞,击西城,秉、张皆去符、传以属固。合兵万四千骑,击破白山虏于蒲类海上,遂进击车师。车师前王即后王之子也其廷相去五百余里固以后玉道远山谷深士卒寒苦狱攻前王秉以为先赴后王并力根本则前王自服固计未决,秉奋身而起曰:“请行前。”乃上马引兵北入,众军不得已,并进,斩首数千级。后王安得震怖,走出门迎乘,脱帽,抱马足降,秉将以诣固,其前王亦归命,遂定车师而还。
(选自《通鉴经事本末·西域归附》,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车师前王/即后王之子也/其廷相去五百余里/固以后王道远山/谷深/士卒寒苦/欲攻前王/秉以为先赴后王/并力根本/则前王自服/
B.车师前王/即后王之子也/其廷相去五百余里/固以后王道远/山谷深/士卒寒苦/欲攻前王/秉以为先/赴后王并力根本/则前王自服/
C.车师前王/即后王之子也/其廷相去五百余里/固以后王道远/山谷深/士卒寒苦/欲攻前王/秉以为先赴后王/并力根本/则前王自服/
D.车师前王/即后王之子也/其廷相去五百余里/固以后王道远山/谷深/士卒寒苦/欲攻前王/秉以为先/赴后王并力根本/则前王自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匈奴,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秦时始称“匈奴”“戎”。
B.巫,古代以求神、占卜为职业的人,女巫与男巫合称“巫覡”。
C.西域,名称始于汉,狭义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
D.符,古代朝廷封官、传命和调遣兵将的凭证,如调兵的“虎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班超出使于阗时,趁着国相私来比索求马的机会让巫师自己来取马,后来斩下巫师的头,收押了私来比,于阗王最终杀死匈奴使者并归降汉朝。
B.班超派田虑去招降兜题,兜题毫无投降之意。田虑按照班超的命令逮捕了他,并立即上报班超,班超召集疏勒的官员,对他们进行劝说。
C.朝廷派窦固、耿秉、刘张率领军队从敦煌郡昆仑塞出发,进攻西域,汉军总共有一万四千骑兵,先在蒲类海击败了匈奴的部队,后向车师国进攻。
D.在如何攻打车师国这件事上,窦固与耿秉存在分歧。耿秉决定向北进军,窦固最终拥护并响应,众军一同进军,斩杀几千人,后王安得请求投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于阗国大而远,今将数百人,无益于强;如有不虞,多益为累耳。(4分)
(2)虑因其无备,遂前劫缚兜题,左右出其不意,皆惊惧奔走。(4分)
14.在处置兜题的问题上,班超与新立的疏勒王忠的主张有何不同?最终结果如何?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5一16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① 苏轼
其三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②,滞留江海得加餐。
其五
未成小隐③聊中隐④,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注】①苏轼谪居杭州,在游览西湖时创作了五首诗。②会灵观,在东京汴梁。古代于孟秋之际以新收获的五谷祭祀祖先,然后尝食新谷。③小隐,隐居山林,晋王康琚《反招隐》诗:“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④中隐,这里指做闲官。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乌菱白芡不论钱”,表明乌菱、白芡这些东西都是杭州西湖中的寻常之物。
B.诗人想起在会灵观尝食新谷之事,还感慨被外放地方的自己需要保重身体。
C.“其五”一、二句化用典故,诗人“未成小隐”而做了官,就想先建功再赋闲。
D.这两首诗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既写眼前的境遇,也有对过去的回忆。
16.请结合“其五”全诗,简要分析“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的含意及其蕴含的思想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离骚》中,与成语“方枘圆凿”意思相近,表达“道不同,不相为谋”之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描写青泥岭山路曲折盘旋、峰回路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客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陶渊明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近年来,诸子学尤其是近代诸子学研究逐渐升温,成为哲学、文学和史学等诸多学科共同关注的话题。近代思想家的诸子学研究与肇始于乾嘉学派的诸子学______。因此,( )。事实上,近代诸子学既与乾嘉学派具有______的理论渊源,又与乾嘉学派不可______。其中的重要原因是两者立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相去甚远,秉持的立言宗旨和价值诉求______。正如近代哲学肩负着救亡图存和思想启蒙的双重历史使命,近代思想家对诸子思想的解读和诠释也直接服务于近代中国社会的政治斗争和现实需要。也就是说,近代诸子学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和有别于其他时代的理论初衷与意蕴特质。深入剖析近代诸子学的时代特征,有助于既直观感受近代诸子学与乾嘉诸子学的差异,又有助于当下诸子学研究进行历史借鉴。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一脉相承 亲密无间 相提并论 截然不同
B.一脉相承 不可分割 等量齐观 迥然相异
C.一以贯之 亲密无间 等量齐观 截然不同
D.一以贯之 不可分割 相提并论 迥然相异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学术界一直侧重强调近代诸子学与乾嘉诸子学的传承关系,而对二者之间的差异重视不够
B.学术界一直对差异重视不够,关于近代诸子学与乾嘉诸子学,而侧重强调传承关系
C.学术界一直侧重强调传承关系,关于近代诸子学与乾嘉诸子学,而对差异重视不够
D.学术界一直对近代诸子学与乾嘉诸子学之间的差异重视不够,而侧重强调二者的传承关系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有助于既直观感受近代诸子学与乾嘉诸子学的差异,又有助于为当下诸子学研究进行历史借鉴。
B.既有助于直观感受近代诸子学与乾嘉诸子学的差异,又有助于当下诸子学研究提供历史借鉴。
C.既有助于直观感受近代诸子学与乾嘉诸子学的差异,又有助于为当下诸子学研究进行历史借鉴。
D.既有助于直观感受近代诸子学与乾嘉诸子学的差异,又有助于为当下诸子学研究提供历史借鉴。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一22题。
在特定的天气条件下,云层内的各种微粒因为碰撞摩擦而积累电荷,当积累的电荷量足够多时,会产生放电的现象。而放电通道中释放的巨大热量使周围空气受热而急剧膨胀,在相互挤压的过程中发出强烈的震动,并伴随巨大的爆炸声。这就是我们能看见闪电和______。
云层与地面间发生放电时,喜欢挑软柿子捏,即优先通过距离近且导电性好电阻小的路径,电阻越小就越吸引喜好走捷径的闪电。人体、树木、金属等的导电性远比空气的导电性好,这就给人或建筑物等带来被雷击的风险。
当建筑物上空出现带电云层时,避雷针上会聚集大量感应电荷,与带电云层形成一个电容很小的电容器。当感应电荷量聚集到一定程度时,避雷针尖端的电场强度足够大,使得它与云层之间的空气被击穿,电阻急剧减小,形成放电通道。避雷针通过导线连接地面,其电阻与建筑物相比小很多,电荷将沿着导线传入大地,避免______。由此可见,所谓“避雷针”,______。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请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长津湖战役中,“冰雕连”战士冻死在阵地上。他们以战斗队形散开,卧倒在雪地中,人人都是手执武器的姿态,怒目注视前方,没有一个人向后,坚持到最后一刻。是怎样的信念支撑着这些年轻的战士?“冰雕连”已成为一座精神丰碑、一种文化符号。
孟晚舟滞留异国他乡1028天,历经艰辛才踏上了归途。她在归国飞机上发表感言,“正是那一抹绚丽的中国红,燃起我心中的信念之火,照亮我人生的至暗时刻,引领我回家的漫长路途”。
人民坚定的国家认同感与精神信念赢得了和平,成就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国家的强盛保障了人民的利益,也不断强化人民的国家认同感与精神信念。
以上材料对当代青年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重庆市好教育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C(A项,不合文意,“但一直是非常稳定且具有延续性的”错误,原文是“家风虽历经沧桑变迁,但在很多家族里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延续性和稳定性”:B项,分析不当,“那些优秀人物的历史贡献取决于其对家庭美德的传承”错误,原文是“这些优秀人物的历史贡献往往与家庭美德密不可分”:D项,张冠李戴,不是“内容的创新与发展”,而是“目标的创新与发展”)
2.D(分析不当,“是为了论证家风不是私事、小事的观点”错误,应是为了论证“不良的家风则是人生难以承受的负资产,‘爱’得越深,错得越离谱”的观点)
3.B(A项体现的是为人处世,“修身养德,淡泊宁静”:C项体现的是交友,“与善人居”:D项体现的是学习,“学而知道”)
4.①材料一侧重从涵养新家风与弘扬传统家庭美德关系的角度,阐述涵养新家风,需要继承家风中的传统美德,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②材料二侧重从家风与家族兴衰关系的角度,阐述好的家风跨越时代,是对一家一族最好的馈赠。(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5.①“崇文重德、勤劳好学”属于中华传统美德,李氏家族重修家谱,延续家族“崇文重德、勤劳好学”的家风,是值得肯定的。②依据传统,李氏家谱只记载男性子孙的名字。这样的传统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历史局限性,应进行创造性转化,在重修家谱中记载子孙的名字时不分男女。③李树的父母逼迫李树和妻子生儿子,传宗接代。这违背了现代“家庭契约”的平等性和民主性,是需要舍弃的。李树的父母可以和李树夫妻协商,化解分歧。(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6.A(B项,不合文意,“高培德做大板凳等家具时从来不用钉子”错误,原文是“做家具的本事在卯榫,我可以一个钉子都不用”。C项,无中生有,“表达了对他的讽刺,对他为人处世的方式很不满意”于文无据。D项,分析不当,“主要是因为镇里不把木头送到家里来,破坏了他的规矩”错误,主要是因为他认为这是形象工程,没有必要)
7.C(分析不当,“渲染了宁静、祥和的气氛,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错误,这里应是为后文的情节做铺垫)
8.①衬托了高培德的形象,通过儿子和高培德的对话描写,表现了高培德的自信、耿直和坚守原则。②推动了情节发展,儿子是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儿子和高培德在是否去镇政府做事等问题上有分歧,推动了情节发展。
③有助于表达主题,小说通过儿子与父亲的分歧以及最后儿子对父亲“爹是个明白人”的赞美,揭示了“基层政府只有真心诚意为老百姓做实事,才能赢得民心”的主题。(每点2分,答对两点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红漆大板凳”指高培德自己坐的板凳,这是他的作品,他对这件作品感到骄傲和自豪,暗指其手艺好。
②在家里,只有高培德能坐“红漆大板凳”,它象征着高培德在家中和村里的地位。③“红漆大板凳”,村主任不能坐,但高家拿来给农技员坐,因为农技员为老百姓做好事,“红漆大板凳”代表着民心和民意。(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C(原文标点:车师前王,即后王之子也,其廷相去五百余里。固以后王道远,山谷深,士卒寒苦,欲攻前王:秉以为先赴后王,并力根本,则前王自服。)
11.A(不是“戎”,而是“胡”)
12.D(“耿秉决定向北进军,窦固最终拥护并响应”错误,根据“秉奋身而起日:‘请行前。’乃上马引兵北入,众军不得已”可知,耿秉自己打先锋,向北进军,众军不得已,跟随他进军)
13.(1)于阀国家大而且(路途)遥远,现在(我)率领几百人(同去),对于(我们)变强没有好处:如果有意外的事,人多了更是累赘。(“将”“不虞”“累”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1分)
(2)田虑趁他没有防备,就(突然)上前胁迫兜题并把他绑起来,(兜题的)左右亲信没有料到会出此事,都惊恐害怕而逃跑了。(“因”“缚”“左右”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1分)
14.①新立的疏勒王忠主张杀死兜题。②班超主张放了兜题,让他回龟兹,让龟兹知道汉朝的威严德政。③最终遣送兜题回国。(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
【参考译文】
窦固又派班超出使于闲,想给他增派随同的士兵:但是班超只愿带原本跟随他的三十六人,他说:“于闲国家大而且(路途)遥远,现在(我)率领几百人(同去),对于(我们)变强没有好处;如果有意外的事,人多了更是累赘。”这时候于闻王广德在西域南道称雄称霸,但匈奴仍派遣使者驻守监护于闲国。班超到了于闻,广德用简略的礼节接待班超。而且于闻的风俗是相信巫术,巫师说:“天神发怒了,责问你们为什么要归附汉朝?汉朝使者有黄身黑嘴的马,赶快取来祭祀我。”于是广德就派国相私来比到班超那里索求马。班超秘密探知了这个情况,回答说可以,但要让巫师自己来取马。不久,巫师到来,班超立即斩下巫师的头:收押了私来比,并打了他几百鞭。班超把巫师的头交给广德,并责备了他。广德早就听说班超在鄯善杀死匈奴使者的事情,十分恐慌,就立即杀死匈奴使者,归降汉朝。班超重重地奖励了于闲王广德以及他的下属官员,并留在于闲进行安抚。一开始,龟兹王建是匈奴拥立的,他依靠句奴的威势,称霸北道,进攻并杀死了疏勒王。立他的臣子兜题为疏勒王。班超从偏僻的小路到了疏勒,在离兜题所住的禁案城还有九十里处住下,他先派官吏田虑去招降兜题,并命令田虑说:“兜题本来不是疏勒的后代,国内人一定不听从他的命令:如果他不立即投降,就马上逮捕他。”田虑到了槃索城,兜题见田虑人少力弱,就毫无投降的意思。田虑趁他设有防备,就(突然)上前胁迫兜题并把他绑起来,(兜题的)左右亲信没有料到会出此事,都惊恐害怕而逃跑了。田虑飞驰向班超报告,班超马上奔赴篥案城,召集疏勒的全体文武百官,列举龟兹王建的昏庸无道和暴虐行为,说服他们反抗龟兹,并立原蔬勒王哥哥的儿子忠为王,国内人很高兴。班超问忠及其官员:“是应当杀死兜题呢,还是活着放他回龟兹呢?”都说:“应当杀死他。”班超说:“杀死他对我们没有什么好处,应当让龟兹知道汉朝的威严德政。”于是遣送兜题回国。十一月,(朝廷)派奉车都尉窦固、驸马都尉耿秉、骑都尉刘张率领军队从敦煌郡昆仑塞出发,进攻西域,耿秉、刘张都把兵符、符信交给了窦固。汉军部队集合在一起有一万四千骑兵,在蒲类海击败了匈奴屯驻在天山的部队,于是向车师国进攻。车师前王,是车师后王之子,前后两王庭之间相距五百多里。窦固认为后王庭路途遥远,山谷深险,士兵行军寒冷辛苦,因而想攻打前王庭:耿秉则认为应先去攻打后王庭,集中力量攻陷车师的主要根据地,那么前王自然会归服。窦固还没有决定采用哪个计策,耿秉猛然站起来说:“请让我打先锋。”于是跳上战马举兵向北进军,众军不得已,与他一同进军,斩杀几千人。后王安得震惊,走出门迎耿秉,摘下王冠,抱住马足请求投降,耿秉便带后王到窦固那里,前王也听命投降,于是平定了车师回营。
15.C(分析不当,“就想先建功再赋闲”错误,表达的意思应是“做不到隐居山林,暂时先做个闲官吧,这样还可得到胜过暂时的长期悠闲”)
16.(1)含意:我本来就没有家,不在这里安身又能到哪里去呢!何况我的故乡也没有像这里这样优美的湖光山色。(2分,意思答对即可)
(2)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随遇而安的闲适和豁达之情,(2分)诗人感慨做个闲官也不错,还喜欢上了谪居之地,觉得故乡没有这么好的风景。(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17.(1)何方圆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2)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3)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每空1分,多字、漏字、错字等均不得分)
18.B(一脉相承: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指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一以贯之:做人做事,按照一个道理,从一而终不会改变。根据语境,第一空选用“一脉相承”。不可分割:不容许割裂、拆开。亲密无间:形容十分亲密,没有任何隔阂。根据语境,第二空选用“不可分割”。等量齐观: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事不加区别地放在一起谈论或同等地看待。根据语境,第三空选用“等量齐观”。迥然相异:差别很大,明显不一样。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根据语境,第四空选用“迥然相异”)
19.A(先说“传承”,再说“差异”,和前后文衔接更好,排除B、D两项。再比较A、C两项,C项中,“关于近代诸子学与乾嘉诸子学”独立成句,与前后文衔接不好,排除C项)
20.D(A项,语序不当,将“既”放在第一个“有助于”前面;搭配不当,将“进行”改为“提供”。B项,成分残缺,在“当下诸子学”前添加介词“为”。C项,搭配不当,将“进行”改为“提供”)
21.①听到雷声的原因②建筑物被雷电破坏③其实是“引雷针”(每处2分,意思答对即可)
22.因为云层与地面间发生放电时,优先通过距离近且导电性好的路径,(2分)而人体等的导电性远比空气的导电性好,(2分)所以有被雷击的风险。(1分)(意思答对即可,句子不包含因果关系的酌情扣分)
23.【写作提示】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一)材料解读和参考立意
材料第一段讲述长津湖战役中“冰雕连”的故事,“坚持到最后一刻”,绝不屈服于冰雪。坚定的信念让“冰雕连”成为一座精神丰碑、一种文化符号。第二段写孟晚舟在滞留异国他乡1028天后终于回来了,她发表感言,“正是那一抹绚丽的中国红,燃起我心中的信念之火,照亮我人生的至暗时刻,引领我回家的漫长路途”。材料引导广大青年正确认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增强国家认同感,坚定精神信念,肩负时代责任,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而奋斗。写作任务是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体现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参考立意:1.增强国家认同感,坚定信念:2.个人有信仰,国家有力量:3.国家的强盛让人民更有信念。
(二)写作任务和要求
1.感悟和思考
作文必须写出自己的认识和感悟,体现自己的一些思考。
2.结合材料
材料的内容必须在行文中有所体现,有概述或分析。要由材料引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3.明确文体
文体不限,自定文体,但要有文体意识,选择使用什么文体,就要符合相应的文体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