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九年级 13.2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 13.2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4-28 11:03: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第二节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课型:实验探究课 课时:2
一、教材分析
比热容是《沪科版》九年级第十三章第二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同时也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难点。它是反映物质特性的一个重要物理量,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和生产技术上的许多问题都跟物质比热容有关,但比热容这一概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针对这一特点,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引入课题,突出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特点,进行实验探究,体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按照新课标要求,体现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在正确理解比热容物理意义的基础上,总结出热量的计算公式Q=cm⊿t,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是本节的又一重点。故本节课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实验。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3、会查比热容表,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实验观察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学会用表格法表示物理量间的相互联系;训练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学会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验从实验到理论的科学方法。
三、学情分析(手写)
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等效替代法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究活动教材采用的是一种部分探究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本课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适时启发、参与讨论,引导学生经过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科学探究等方法开展本节教学,探究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给比热容下定义时,用到比值定义法、类比法。
五、教具准备
教师用:多媒体及课件。 学生用:铁架台、电炉子、石棉网、酒精灯、火柴、干沙子、水、煤油、沙子、天平、温度计、手表、大烧杯、大试管、搅棒等。
六、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 理解比热的概念。 2.难点:根据水的比热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有关的简单现象。
七、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习题设计)
1、新课引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进社会,这是新课程理念。(出示课件)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汽车发动机用水冷却,新疆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等实例引出需要探究的物理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学习本节内容:《物质的比热容>>,引入课题。(情景引入,拉近了物理和生活的距离,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2、生活感知:(出示课件)(1)、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有什么关系?(用生活里的现象支持你的观点)(2)、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温度升高多少有什么关系? (用生活里的现象支持你的观点)(这种设置问题的方法,比教材中直接提问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是什么关系,更具开放性,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总结得到:水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跟水的质量有关,和升高的温度有关 。那么(出示课件)(3)、将质量相同的铜块和铁块加热,升高相同的温度,需要的热量一样多吗?(强调质量、升高的温度相等)(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猜想物质吸热可能与物质种类有关,使探究目标更为显性化。)提出探究问题:不同的物质,在质量相等,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实验方案的制定是探究是否顺利的关键,由于本实验涉及的内容较多,学生综合考虑有一定的难度,故教师可引导学生重点探讨如下问题,以帮助学生设计实验。(出示课件)(一)、根据问题讨论设计实验(1).选取什么物质进行对比?用什么工具测质量?(2).用什么工具对它们加热?(3).用什么工具显示它们温度的变化?(4).怎样比较它们吸收热量的多少?(学生在完成本实验提示的基础上来)(二)、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交流讨论、展示设计方案,表述自己的设计思路,应有两种方案(出示课件)。方案一:取等质量的水和煤油,加热相同的时间(吸收相等的热量)后,比较温度的变化。方案二:取等质量的水和煤油,使其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的时间(吸收热量的多少)。 (让各小组讨论,然后教师特别强调“相同条件”是哪些,强调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明确按实验方案二进行实验,与提出的问题一致,简化了实验,可使学生做实验的目的更明确一些)4、进行实验,收集数据(本环节事先应安排好小组分工,明确小组要求)(出示课件)物质名称质量m/g初温t1/oc末温t2/oc升高的温度t2-t1/oc加热时间t/min水 煤油 (将学生划组,明确分工,其目的是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通过评比星级小组,星级组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5、分析和论证选择学生有代表性的一组数据,(实验数据误差大)组织学生讨论。做好两种物质的数据对比,学会分析数据,探究结论,先小组交流意见,再师生共同交流,最后确定实验结论。6、评估:交流实验的得与失,操作是否规范,实验误差的原因(热源不可能绝对一致、加热时间的控制等),结论是否恰当,描述是否准确等等。在学生得到质量相等的不同的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的热量不同的基础上自然引入下面问题?7、交流与合作: (1)、水和煤油谁的吸热能力强? (2)、如何科学地比较不同物质的这种特性?在学生提出该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学:(看课本P34页的的文字,解决下列问题)(出示课件)(1).比热容的物理意义是什么?(2).比热容的定义是什么?(3).比热容的单位是什么?符号呢?讨论如何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不同,引入比热容的概念。在讨论中注意尊重学生意见,适当点拨,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中发现真理。帮助学生正确了解比热容的含义,认识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学会查比热容表,通过读表,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8、练习巩固:主要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及生产生活的应用事例,使物理走向社会,及时反馈矫正。(出示课件)9、课堂总结回扣目标,让学生总结学到了什么,有哪些疑问,及时补救。
八、板书设计
第三节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一)、比热容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符号c。2、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kg ℃)-13、意义: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二)、比热容与生活(三)、热量的计算1、公式:Q=cmΔt2、应用:
九、教学反思(手写)
在不违背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探究方案的设计等等。这些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