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六年级下册《10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
1、教法,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教学法,图文结合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来体会诗中的深刻内涵,运用拓展延伸的方法加 深 他 们 对 诗 歌 主 旨 的 理 解 。
2、学法,学生通过看图片感受,抓关键词理解,结合一些例子,反复吟诵,来领悟诗情。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 ”络、锤、凿、焚 4 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竹石》。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4.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1、初步领悟托物言志的表方法 。
2、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古诗是中华文化宝库中最耀眼的明珠,他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每一次和古诗的相遇,都会留下美好和永恒的记忆!这节课我们相约三位著名诗人,争取成为他们的知音。我写课题,你们回忆前面学过的古诗。
2.师板书课题.
3.“请 4位同学上台回忆,老规矩,上台就是明星,站姿要帅,感情澎湃。”
4.师评价学生的背诵。“老朋友没有忘,够朋友!去见新朋友吧!”“第一位朋友来了,他的名字叫......”生答师板书。
5.新朋友一见面就送了礼物,“看吧,是什么礼物啊?”
6.多媒体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看诗题明对象,二看作者知背景,三看诗文解大意,四看资料悟诗情,插图注释也要看,反复诵读入诗境。
7.那我们就赶快来学习吧!”
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1、看诗题明对象,马。
2、看作者知背景,诗人简介:李贺(790—817)中唐的浪漫义诗人,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利削都有所反映。
3、创作背景:李贺才华横溢,砺志苦读,诗名早著,但由于得不到力者的引荐,终是不被赏识,只能挣扎于社会下层,于是带着忧愤之情创作了一组咏马诗。
4、读诗文,明五言诗节奏,注意“燕”是多音字,此处读“yān”可组词“燕山”“燕京”“燕都”“燕国”;当读“yàn”时,可组词,“燕子”“燕窝”。
三、细读诗文,理解大意。
1.指生读,借助注释,理解大意:
2.师明确:燕山,指燕然山,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3.指生说大意,师指导明确,平沙覆盖着大漠,宛如白雪茫茫,如弯钩的月亮高高挂在燕然山上。骏马何时才能套上镶金的笼头,冲锋陷阵飞驰在那深秋的战场!
4.请男同学齐读,试背。
5.师示范背,指导生朗读,试背。
四、体察诗蕴,品悟诗情.
1、品读前两句、思考:
①景物 特点 一幅怎样的图画 (景物.色彩、环境气氛等)小组合作,讨论明确:大漠、沙、燕山.月:前两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战场景色。
②这是一句什么描写 有什么作用 指生答,明确:环境描写,描写这幅悲凉肃杀的战场景色,也代表有志之士报国的决心。
③作者为什么描写“大漠、燕山”这些地方,这对表现马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
生思考:指生答,明确:“大漠、燕山”等地方,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也是战马奔驰之地。
④师生共同感受“大漠、燕山”空阔寂寥、清冷大气的场面。师相机点拨:这悲凉、清冷的场面从侧面衬托了诗人壮志未酬、怀才不遇、异常愤懑的心境.
2、自读后两句、思考:
①“金络脑"指什么 为什么不是铁、木、竹呢 (贵重鞍具,象征马受重用)
②“踏清秋”不是“踩春风”,有什么情绪差呢! (“踏清秋”声调铿锵,词语新奇,“清秋”草黄马肥,正好驰骋。)
③这是一匹怎样的马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讨论明确:欲投笔从戎,驰骋沙场,报效国家,建功立业,却英雄无用武之地,诗人渴望、感慨,、愤懑。
3、带着这种感情,读读背背这首诗吧。
同法学习第二首诗
一、明确所写,石灰,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有吟诵.赞美之意。
二、识图明石灰的一生。
三、读创作背景。了解诗人,于谦,明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和诗人,为官清正。
四、读诗文,读通顺。
师示范背诵,让生注意节奏和感情。
五、指名读,读出韵味和感情。
六、明诗意:
等闲,平常。浑,全,全然。清白,指高尚的节操。诗歌大意为: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七、悟诗情:
1、讨论交流:读 1、2句你想到了什么情景 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
2、这种情景你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 (不怕磨难、不畏艰险)
3、读 3、4句,写出了石灰的什么特点 讨论明确: (勇于献身、清白留世、洁身自好)
4、哪位同学来读一读全诗,要读出对石灰的尊敬。
5、讨论思考:由石灰你想到什么样的人 (刚强勇敢、勇敢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
6、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 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他要做个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的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
7、齐读全诗,读出赞美之情。
8、有感情地背一背。
八、入诗境
1、《石灰吟》强调的精神是什么 讨论明确,做人要清白。
2、感悟升华,清白留世是于谦之志,清白留世是立身之本,清白留世是民族之魂!让我们把这首《石灰吟》,读进自己心里,读进每个人的心里去吧!全体起立背诵。
3、大家的激情得到了一位大诗人的赞赏,他就是郑燮,他的代表作就是《竹石》,让我们一起去学习吧。
学习《竹石》
一、简介诗人二、欣赏作品
三、读诗文,强调“劲”的读音,劲,jìng。
四、明诗意,咬住了青山就绝不肯放松,根须已经深扎在岩石之中。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
五、悟诗情
1.同学们,哪一个词最打动你 为什么 预设:
①“咬”,竹子有牙齿吗 什么修辞手法 (拟人手法,表现了竹子具有与人一样的倔强和坚韧的性格。
②谁来读一读竹子的这种性格。评价:你读的“咬“字让我们感受到了竹子顽强的力量。
2.“破岩、东西南北风”代表着什么 “任”表现了什么 讨论明确:“破岩、东西南北风”代表着压制摧残竹枝的生长;“任”写出了竹子凛风而立、无畏无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
3.有感情地诵读,读出竹子的精神、诗人的品质。
六、总结拓展
1、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 马诗——怀才不遇石灰吟——洁身自好竹石——坚韧不拔
2、表达方法:托物言志
3、拓展:自己写的《咏长江》万里红霞江飞龙,雄鸡高唱泽苍生。紫荆莲花并蒂开,四海一统中华兴。我托对长江的描写,表现我渴望祖国统一,我爱我的祖国的强烈感情。希望同学们也多多学习托物言志这种写法。
七、布置作业反复品读这三首侍。
八、板书设计
10 古诗三首马诗——怀才不遇
石灰吟——洁身自好
竹石——坚韧不拔
托物——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