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5.1阿Q正传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5.1阿Q正传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8 11:44: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阿Q正传(节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与作品创作背景;分析阿Q这人物形象,理解精神胜利法的内涵以及作者创作意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质疑探究,理解“阿Q精神”以及鲁迅的创作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内涵,学会如何看待“精神胜利法”。
【教学重难点】
分析阿Q这人物形象,理解精神胜利法的内涵以及作者创作意图。
【教学方法】
点拨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回顾以前所学过的鲁迅创作的小说,如《孔乙己》、《祝福》等文章的人物特征,温故其小说创作反映的主题。
(二)作者与《呐喊》的简介
1.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坟》《二心集》等。
2.《呐喊》: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社会,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的农村和小城镇中的人物形象。如:《药》、《孔乙己》、《阿Q正传》等。取名《呐喊》是要以呐喊声“ 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破毁“ 铁屋子 ”并“ 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
3.《阿Q正传》的创作背景:《阿Q正传》写于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后不久。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辛亥革命,已经过去整整10年,在革命与反革命的较量中,无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与此同时,新文化运动也在深入开展。“文学研究会”应运而生,挑起了“为人生的艺术”的大旗,这时的鲁迅,经过上下求索,已经摆脱了辛亥革命的失败给自己带来的苦闷和彷徨,决心甘听将令,为革命呐喊助威了。
《阿Q正传》就是在这种政治氛围中产生的。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曾说:我“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未能忘怀于当日寂寞的悲哀,这恐怕是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直接原因。
(三)分析主人公阿Q人物形象特征
1.社会地位如何?
明确:无姓无名、无籍贯、无固定职业、无家。是一个地位卑微的被践踏者。
2.找出文中写阿Q动手打人或被人打的段落,这几次被打大致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可看出它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大致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言语进攻他人或言语反击他人——饱受皮肉之苦——“胜利者”走后,他独自用“精神胜利法”疗治创伤,很快从不平衡达到了新的平衡。
阿Q受着深重的压迫,却没有觉悟。他不能正视自己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每当他受欺凌的时候,不是正视现实,而是用“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从而实现精神上的自我安慰和陶醉。他是一个忘性很重的人,对所受的痛苦易于忘却。同时,他也看不清谁是敌人,谁是朋友。当受到地主豪绅们欺侮,往往到阶级兄弟身上去出气。
3.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现他“精神胜利法”的细节:
如:(1)我的儿子会阔得多了!(2)你还不配……(3)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世界真不像样。(4)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5)赌博赢钱被抢,就自打嘴巴假想打的是另一个而转败为胜。(6)反而觉得轻松些……将到酒店门口,早已有些高兴了。等等。
4.这种精神胜利法的形成发展的历程与实质?
历程:受践踏——自尊——反抗——怒目主义——腹诽战——在假想中克敌制胜以转移痛——欺凌弱小以转移痛苦。
其实质就是屈服和逃避、麻木和健忘,就是愚昧和怯弱。无聊,狭隘,善于忘却,受人欺凌却又欺凌弱小。可憎可恨。“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灯下漫笔》)
5.小结:
阿Q:是一个流浪的雇农,无财产,只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生活。身受残酷的剥削压迫和凌辱,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尤其令人痛心的是,他对来自统治阶级的残酷迫害竟然麻木健忘,自轻自贱,自欺自慰,甚至用欺侮弱者来发泄自己被别人欺压的不平之气。
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即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譬自解的方法,在想象中取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
(四)小说语言特色
(1)生动形象幽默准确的语言
(2)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
(3)生动简洁的白描手法
(4)灵活尖锐的杂文笔墨
(五)小说的主题
通过对阿Q这一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精神胜利法的刻画,揭示了一种严重的国民劣根性,这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弱点,呼唤人们要从阿Q这面镜子上获得自省的途径。
(六)拓展延伸
谈谈你对“精神胜利法”的看法。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