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28 14:15: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23年后
46年后
1848
1871
1917
空想到科学
理论到实践
理想到现实

课标要求:
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了解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认识其历史影响。重点:十月革命的爆发和意义
难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目录 新理论---列宁主义的形成
新纪元---十月革命的胜利
新探索---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阅读教材89至90页“列宁主义的形成”,找出列宁主义形成的背景(经济条件、政治条件、阶级条件、组织条件、思想条件)、形成标志、主要内容及伟大意义。
2、阅读教材90至91页“十月革命的胜利”,概括十月革命的背景(客观条件、主观条件),梳理十月革命的进程,理解其伟大意义(对俄国、对世界)。
比较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革命 对象
革命 力量
革命 结果
革命 性质
两者联系
资产阶级参加并起到积极作用;无产阶级积极参与
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

1、背景:
一、新理论---列宁主义的形成
经济条件:
阶级条件:
政治条件:
组织条件:
思想条件: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
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2、形成标志: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1)帝国主义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洞悉国情: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3)一国胜利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4)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一、新理论---列宁主义的形成
3、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
肯定资本主义进步作用;资产阶级的灭亡与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不可避免。
社会主义应在欧洲发达国家实现
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且几个国家同时发生才能成功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
4、意义:
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列宁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
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材料1:伴随着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完成,俄国开始逐步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俄国的帝国主义……具有浓重的军事封建色彩……一战前,垄断组织……在国家经济生活中起决定性作用……1913年按人口计算,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英国的1/5,法国的1/4……1901年,西欧资本家……控制了俄国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
材料2:俄国在备受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制约的同时,国内垄断资本对无产阶级的无情剥削、专制制度和封建地主对人民的残酷压迫、以及俄罗斯民族对其他少数民族的高压统治,都使阶级矛盾和民族尖锐起来,再加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也是此起彼伏……革命运动一触即发。
二、新纪元---十月革命的胜利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发生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的国家,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却发生在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俄国。为什么?
由俄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材料3:1914年,俄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使得沙俄经济陷入困境……国家债务……猛增……由于军需供应不足,军事指挥失误,再加上士兵情绪低落,俄国在战争中不断失利……国家局势的日益恶化,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掀起了反战、反饥饿、反沙皇专制制度的革命浪潮。
材料4:俄国无产阶级深受压迫,又相对集中,有很强的革命性和战斗力。更为重要的是俄国无产阶级有坚强、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有杰出的革命领袖列宁。还有,俄国的农民深受压迫,较容易结成工农联盟。
(1)阶级基础:
(2)组织基础:
(3)思想基础:
(4)群众基础:
(3)外部条件:
(1)经济基础:
(2)政治基础:
客观条件:
主观条件:
1、背景
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
俄国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一战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
无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有很强的革命性;
有较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
—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
有成熟的革命理论—列宁主义;
广大贫苦农民成为革命的同盟军。
十月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四月提纲指方向
十月革命现曙光
二月革命倒沙皇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和平
夺权
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推翻沙皇统治
两个政权
资产阶级
临时政府
(实权)
工兵代表
苏维埃
推翻临时政府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推翻
成立
布尔什维克领导的苏维埃政权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诞生
武装夺取政权
流血冲突
2、革命进程
二、新纪元---十月革命的胜利
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人民委员会主席。
比较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革命 对象
革命 力量
革命 结果
革命 性质
两者联系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沙皇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资产阶级参加并起到积极作用;无产阶级积极参与
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
推翻沙皇制度
两种政权并存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革命任务决定革命性质
紧密相连,形成急剧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1)地位: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
2)对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3)对世界:①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②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3、历史意义
二、新纪元---十月革命的胜利
请在此输入标题
多角度认识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
理论角度 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在资本主义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取得革命胜利,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革命道路 由中心城市起义发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这是由俄国国情决定的(城市中心暴动)
过程的特殊性 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形成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阶段的革命
革命方式 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
1、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俄国爆发并取得胜利,最主要的客观条件是:
A 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比较成熟 B 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的正确领导
C 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 D 英、法、美等国忙于大战无暇干涉
2、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 世界大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B 没有世界大战就没有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C 战争激化了国内矛盾,导致了革命的发生 D 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必须有对外战争
C

C
3、 俄国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得不到人民支持的主要原因是它: A 投靠英美帝国主义 B 实行资产阶级专政 C 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D 镇压布尔什维克
C
4、
C
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
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
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
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苏俄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
国内叛军
外国干涉军
内忧:国内反革命叛乱
(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
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通过武装干涉,
使苏俄陷入内战。
外患:外国干涉军的联合进攻
1918年,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
(2)目的: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
……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
(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三、新探索---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材料: 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制, 即绝对禁止任何私人的粮食贸易,必须把 全部余粮按照固定价格交售给国家,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余粮。……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
—— 《列宁选集》
1919年俄国1普特粮食的价格
国家征购价 6卢布
国家零售价 30卢布
黑市价格 200卢布
思考:概括战时共产主义的主要内容,如何理解“我们犯了错误”
余粮收集制
(1)主要内容:
(2)犯了错误:
(影响)
1.战时共产主义(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三、新探索---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积极:保证前线的粮食供应,粉碎武装进攻,缓解了城市饥荒。
消极: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错误实质在于直接过渡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危机:经济衰退!
继续实施后……
喀琅施塔得海军兵变
猫狗等吃完后,吃人就成了一种选择,如果决定活下来。
危机:政治暴动!
危机:大饥荒!
实践证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
2.新经济政策
(1)时间:1921年3月
(2)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导致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
(3)内容:
农业: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
工业: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三、新探索---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新在哪里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工业 不论企业大小,一律收归国有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 实物分配制
结果 企图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结果失败
固定的粮食税
部分企业以租让制和租借制形式转给资本家经营
实行自由贸易
按劳分配的工资制
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在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发展生产
(4)特点
(5)影响: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新经济政策的实验,使苏俄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拄着拐杖走动了!” 材料中列宁的言论,反映了什么?
1922年12月,
苏维尔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简称“苏联”
1924年1月,列宁逝世;
斯大林成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
三、新探索---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俄罗斯帝国(1721——1917)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1917、3——11月)
苏维埃俄国(1917——1922)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22—1991)
俄罗斯发展史
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莫斯科大公国为中心,逐渐形成多民族的封建国家。1547年,伊凡四世(伊凡雷帝)改大公称号为沙皇。1721年,彼得一世改国号为俄罗斯帝国。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丘吉尔
“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落后者是要挨打的。”
——斯大林
(1)背景:
①1922年12月,苏联成立;
②1924年1月,列宁逝世,斯大林确立了领导地位。
③苏联依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在资本主义包围下的苏联必须尽快实现工业化。
三、新探索---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3.斯大林模式
思考:概括斯大林模式的内容,理解斯大林模式的内涵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世界历史》
斯大林认为: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题,因此,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
——《世界历史》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公就越优越。
——《世界历史》
① 工业: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 农业:农业集体化(集体农庄)
③ 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斯大林模式
=(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2)途径: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
和“农业集体化”(集体农庄)。
(3)结果: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苏联在很短时间内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令世界瞩目。
三、新探索---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3.斯大林模式
(4)表现:
经济上: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
西方国家的工业化一般都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而苏联的工业化却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什么?
原因:①落后农业国的现实;
②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利于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
思考:结合材料和教材,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二战时,苏联工厂生产t-34坦克
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奠定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评价
三、新探索---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积极:
材料1: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多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2: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
——徐天新《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 》
(2) 消极:
①高度集中计划经济,排斥市场经济。
②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③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思考:结合材料和教材,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三、新探索---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④影响了苏联的发展,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背景
时间
目的
措施
特点
评价
苏维埃政权遭到国内外敌人联合进攻,形势危急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经济和政治危机
国外资本主义国家的战争威胁,国内落后经济文化和历史传统
1918年
1921年
1924年
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解决国内经济和政治危机
增强国防,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提高国际地位
余粮征集制
粮食税;允许私营企业一定程度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资
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等问题
【课堂小结】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战时”与“共产主义”
在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发展生产
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牺牲农业,优先发展工业;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启示(经验教训)
(1)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建立,都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
(2)调整生产关系必须与本国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
(3)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手段,应将计划和市场相结合来发展经济。
(4)要使国民经济(轻、重工业和农业)按比例协调发展。
(5)要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发展成果要惠及人民。
【课堂小结】
新理论:列宁主义 革命政党:布尔什维克
新纪元:俄国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
四月提纲
十月革命
巩固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恢复发展经济
新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
指导
经济政策
1.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余粮。”这一措施实行于( )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 B.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时期
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2.当苏俄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列宁作出了很好的回答:“退一步,进两步。退是为了进,为了进必须退,不退就不能进。”当时“退一步,进两步”是指
A.实行工业国有化,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B.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向社会主义过渡
C.全面放弃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
D.放弃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

B
B
D
3、苏联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不同之处在于(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轻重工业同步进行
C、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协调发展  D、由城市扩展到农村
A
4.在苏联,1928年1公担裸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利益
5.据说,1931年美国的工人很羡慕苏联工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苏联工人自由快活,美国工人没有民主自由
B.苏联工人工资高,美国工人工资低
C.苏联工人不用担心失业,美国工人大量失业
D.苏联工人剥削农民,美国工人被资本家剥削
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