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重点】第一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
【难点】第一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和影响;
认识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思
1.阅读课本82至83页,概括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时代背景、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导火索)、民族原因
2.阅读课本83至85页,梳理一战爆发的标志、过程(完成导学案表格)
3.阅读课本85至86页,找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容
4.阅读课本87页,总结国际联盟的性质、宗旨、原则,理解其实质和影响
5.阅读课本87页,总结一战的影响
要求:结合导学案快速梳理课本并做好标注,找出疑惑之处
议
1.“思”中疑惑
2.根据材料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材料一: 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列宁
材料二: 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休战! ——法军元帅福煦
材料三: 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曾把凡尔赛体系称为“胜利者的蠢事”
材料四:《学习指导》94页,[注重论从史出]“材料一”
为什么会爆发一战?
一、战火之引--原因
手工工场
(工业革命前)
工厂制度
(中小企业为主)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大企业
(垄断组织)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一战前欧洲地图(漫画)
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示意图(1914年)
1、时代背景: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材料一:英 德 法 美 比 较 表
项目 英 法 美 德
1870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 2 3 4
1870 — 1913年工业增速(倍数) 1.3 1.9 8.1 4.6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4 1 2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走上了政治民主化的道路,但毕竟政治民主化的发展程度不一致,有两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类是以英法美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较为健全;第二类是以俄德日为代表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色彩较为浓厚。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材料三:
英 德 法 美 比 较 表
项目 英 法 美 德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4 1 2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2 5 4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
资本主义政治发展不平衡
经济实力与所占殖民地面积出现倒挂现象
①以上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②这一问题会产生什么影响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剧
③矛盾的实质是什么
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2、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各国之间矛盾尖锐。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实力与所占殖民地面积出现倒挂现象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激化
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重新瓜分世界
一战前夕欧洲列强的主要矛盾形成发展示意图:
意
贸易摩擦
突尼斯问题
英
法
德
奥
俄
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
世界市场 殖民地问题
巴尔干问题
普法战争积怨和北非殖民地
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
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付出的代价:
①法国把阿尔萨斯与洛林割让予德国
②规定法国付出五十亿法郎作为赔偿德国在战争所失
民族矛盾的激化
列强的争夺
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英德矛盾、法德矛盾、德俄矛盾、俄奥矛盾
地理位置重要
意
德
奥匈
俄
英
法
三
国
同
盟
三
国协
约
3、主要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加剧,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萨拉热窝事件
经过
结果
起因
斐迪南大公及夫人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
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德、俄、法、英相继参战。
一战全面爆发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偕夫人到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并访问其首府萨拉热窝。这次演习是以塞尔维亚做为假想敌人的,引起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极大愤怒,他们组织暗杀小组。6月28日皇储车队经过萨拉热窝街头时,19岁的青年普林西普冲出人群射杀了斐迪南夫妇,这就是震惊世界的“萨拉热窝事件”,它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4、直接原因(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
战争在收获的季节来到欧洲……年轻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兴高采烈……哲学家罗素评论说,英国人一般是赞成战争的,法国作家阿兰·福尼尔指出:“战争是美好的、正义的和伟大的”。 当欧洲国家政府正式宣战后,首都的人们在街头跳舞。当先遣队奔赴前线的时候,人们向士兵投以鲜花,希望他们很快凯旋归来。
——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鼓动民族仇恨的宣传运动,像在所有交战国一样,在德国也很快展开。报摊上出现了印有口号的明信片,例如“一枪干掉一个俄国佬!”“一刀捅死一个法国佬”“一脚踩死一个英国佬”“一拳打死一个日本佬”等等,社会民主党人集中火力向沙皇俄国开火,知识界和学术界则参加对英国的连续不断地谩骂。
——丁建弘《德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在1914年向下院保证:“如果我们参战,我们所遭受的伤亡会很少,甚至比我们不参战也多不了多少。”
5.极端民族主义的高涨。
1、时代背景: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2、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各国之间矛盾尖锐。
3、主要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加剧,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4、直接原因(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怎样的战争?
二、战火之燃--进程
俄←→德奥
巴尔干半岛
俄、塞尔维亚←→奥匈
局势图
1914年和1916年
重点是西线
南线
英法←→德
西线
东线
1915年重点是东线
决定战场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7-1918.11)
1、爆发: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14
战争阶段 时间 战线 主要事件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其他
第三阶段
马恩河战役
西线
意大利倒戈;
德奥取得胜利,但未能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
其它
2、一战进程
1914年
(德国“速决战”破产)
对德宣战的日本占领中国山东;
1915年
东线
南线
1916年
西 线
(“凡尔登绞肉机”、飞机、毒气)
凡尔登战役
索姆河战役
(“索姆河地狱”、首现机枪和坦克)
(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日德兰海战
1915年提出“二十一条”
索姆河战役:凡尔登战役期间,为牵制德国发动的。
时间: 1916年7月到11月。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比凡尔登战役更加激烈,双方伤亡共计一百多万人,因其残酷性被称之为“索姆河地狱”。
马恩河战役:1914年9月5日——9月12日,双方伤亡约50万人。
凡尔登战役:1916年2月21日——12月19日,双方伤亡约75万人。
索姆河战役:1926年6月24日——11月18日,双方共伤亡约135万人。
德国为打败英国的海上封锁发动日德兰海战(1916.5.31--6.1),日德兰海战是一战期间规模最大的海战。双方参战兵力:英舰151艘,德舰110艘。战斗中双方主力并未进行决战。英国损失较大,被击毁战舰14艘,15.5万吨,伤亡6800人。德国损失战舰11艘,6.1万吨,伤亡近3100人。但德国未能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英国仍牢牢的控制着制海权。
17
战争阶段 时间 战线 主要事件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马恩河战役
西线
意大利倒戈;
德奥取得胜利,但未能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
其它
1914年
(德国“速决战”破产)
对德宣战的日本占领中国山东;1915年提出“二十一条”
1915年
东线
南线
1916年
西 线
(“凡尔登绞肉机”、飞机、毒气)
凡尔登战役
(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日德兰海战
索姆河战役
(“索姆河地狱”、首现机枪和坦克)
1917年
美国和中国(北洋政府“以工代战”)参战
“一战”中,日本凭借英日同盟,对德国宣战,并获得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租借地青岛和所谓的保护领地胶州湾。中国的有识之土希望通过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等协约国胜利后收回山东主权。当时的北洋政府采纳了这个建议,于1917年用“以工代战”的形式,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战争。
十几万名中国劳工在欧洲战场从事各种艰苦工作,为协约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华工参战意义重大。它使中国能够以战胜国的身份出席巴黎和会,并在会上提出山东问题。尽管当时日本拒不将山东主权交还中国,但它毕竟在中国和美英等国的压力下答应“将来”还给中国。中国的这一要求最终在华盛顿会议上实现了。
“华工是世界上一流的劳动者,可以成为出色的士兵,在现代武器的炮火之下仍然能保持良好的队形。”
——法国福熙元帅
“一战华工以血肉之躯架起从战争通往和平的‘桥梁’,他们为欧洲的自由和重建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历史功绩值得永远铭记。”
——比利时波普林格市长克里斯托弗·德雅盖
中国参战
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没有真正派出军队参战。真正作为中国的代表参与战争的,是以14万北方农民为主组成的中国劳工,协约国称为“中国劳工旅”,也被洋人称为倔强沉默的“工蚁”,他们为协约国西线战场提供了重要的劳动力,其中有数千华工最终埋骨异域。
20
战争阶段 时间 战线 主要事件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马恩河战役
西线
意大利倒戈;
德奥取得胜利,但未能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
其它
1914年
(德国“速决战”破产)
对德宣战的日本占领中国山东;1915年提出“二十一条”
1915年
东线
南线
1916年
西 线
(“凡尔登绞肉机”、飞机、毒气)
凡尔登战役
(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日德兰海战
索姆河战役
(“索姆河地狱”、首现机枪和坦克)
1917年
美国和中国(北洋政府)参战
1918年
俄国(十月革命后)退出战争;
1918同盟国投降
第 次世界规模的大战
直接或间接卷入战争的国家达 个
1
33
造成 人死亡, 人受伤
1000万
2000万
战火影响的人口达 之多,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
15亿
2/3
直接经济损失达 美元
2700亿
一战大数据
——以上数据均源自纪录片《世界通史100集》解说词
大战给世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给交战双方带来了惨痛的后果,战胜国的胜利失去了意义,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确立了什么国际秩序?
三、战后之序--影响
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
巴黎和会小档案
时间:1919.1.18—1919.6.28
地点:法国巴黎凡尔赛宫
代表:27个参会国。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蒙梭
成果:签订以《凡尔赛条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
华盛顿会议小档案
时间:1921.11.12—1922.2.6
地点:美国华盛顿
代表: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国北洋政府的代表团
成果:签订《四国条约》《五国条约》和《九国公约》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实质:是战胜国列强重新瓜分欧洲和争夺世界霸权而确立的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北非的新的国际统治秩序
实质:在宰割中国、抑制英日基础上确立的以美国主导的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凡尔赛
体系
华盛顿体系
实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以后帝国主义在宰割战败国和利益再分配暂时平衡的基础上,建立的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新秩序。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以及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
材料一: 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列宁
材料二: 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休战! ——法军元帅福煦
材料三: 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曾把凡尔赛体系称为“胜利者的蠢事”
材料四: 《学习指导》94页,[注重论从史出]“材料一”
积极:
暂时确立了战后国际新秩序,世界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有利于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未能根除列强之间的矛盾,无法长久地维持世界和平,因分赃不均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祸根。
消极:
宰割战败国
分赃不均
敌视社会主义
奴役弱小民族
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
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帝国主义与苏联之间的矛盾:
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国家的矛盾:
2、国际联盟:
国联旗帜
国联会议实况
性质: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宗旨: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原则:“全体一致”。
(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
4.实质:是英法操纵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积极:①开创了国际合作的新形式,顺应了世界整体发展趋势; ②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也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局限性: ①“全体一致”原则无法有效制止战争发生; ②被英法利用,操纵国际事务,成为大国强权政治的工具;③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学思之窗
《国际联盟盟约》(1919年6月28日)第二十二条
(一)凡殖民地及领土于此次战争之后不复属于从前统治该地之各国,而其居民尚不克(不克:不能)于今世特别困难状况之下实行自治,则应适用于下列之原则:即将此等人民之福利及发展视为文明之神圣任务,此项任务之履行应载入本盟约。
(二)实现此项原则之最妥善方法,莫如将此种人民之保佐(保佐:保护)委诸各种资源上、经济上或地理上足以承担此责任且乐于加以接受之各先进国,该国即以受任统治之资格为联盟施行此项保佐。
(三)委任统治之性质应依该地人民发展之程度、领土之地势、经济之状况及其他类似地形之情形而区别之。
——王铁崖、田如萱编《国际法资料选编》
你如何认识国联的委任统治制度?
委任统治制度是帝国主义战胜国所建立的通过国际联盟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和统治的一种制度。
这种制度比原来的殖民统治有所进步,但是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仍然有殖民统治的烙印。
一战的影响
“凡尔登绞肉机”
德国一战中阵亡将士陵园
(1)一战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造成人力财力的巨大损失。
直接或间接卷入战争的国家达33个,造成1000万人死亡,2000万人受伤,战火影响的人口达15亿,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2/3,直接经济损失达2700亿美元
战前:欧洲的海外投资额每年高达3.5亿英镑,1913年世界制成品出口的60%来自欧洲的英法德三国。伦敦是世界金融中心。
战后: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开始从伦敦向纽约转移;1914-1918英国海外投资下降50%,1913-1920欧洲制造业下降23%。
材料二:大战结束时,全世界进出口总额减少了40%,而美国却猛烈扩大。到1919年,协约国欠美国债务约100亿美元。世界黄金储备40%在美国手中。 日本趁火打劫……英国的对外贸易联系破坏了……沿着盛及而衰的下坡路跌落下去,法国工农业生产 损失严重,沙皇俄国永远从帝国主义列强的名单中勾销了。德国战败,削弱比英法更甚,陷入经济困境。 ——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2)改变帝国主义力量对比,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美日实力增强,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战争期间,帝国主义宗主国忙于互相撕杀,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它们的民族工业得以乘隙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队伍也随之壮大起来,成为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的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
——吴于廑、齐世荣 《世界史·现代编(上册)》
(3)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醒,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材料四:大战导致的政治经济危机,引起了人民要求和平、反对战争运动的高涨。……大战造成的巨大伤亡和破坏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长久的阴影,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4)改变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材料五:一战前,发明不久的飞艇、飞机等在战争中受到重视,一战后很快向民用方面推广。一战中汽车的机动性被人们重视,逐渐代替马车成为陆上主要交通工具。战争还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及生产流程和管理的不断改进。
(5)科技方面:一战成为新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催化剂。
(6)摧毁了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了新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性质:
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一战的背景
一战的进程
一战的影响:
国际联盟
1、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
2、导火线:
3、性质:
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非正义战争
1、爆发:
2、时间:
3、过程: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萨尔维亚宣战。
1914--1918
三条战线、三个阶段、特点
构建战后
国际秩序
国际会议:
重要条约:
国际组织:
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
《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
没有带来真正和平,反而孕育另一场大战
小结
1.下图是一幅反映近代国际形势的政治漫画,其中的含义显示的时代背
景是( )
A.普法战争时两方的针锋相对
B.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军事结盟集团的对立
C.瓜分殖民地时各国的利害冲突
D.两大集团形成后,内部完全没有了利害冲突
B
检
2.“德军初期进展迅猛,一度到达可用望远镜看到巴黎埃菲尔铁塔塔尖地
区,法国政府被迫迁到了波尔多。但德军在协约国军队的抵抗下被迫退却。
”以上描述的是( )
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萨拉热窝事件
A
3.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这一结论的最主要依据是( )
A.交战双方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
B.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
C.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压倒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D.英德矛盾是导致战争爆发的主要因素
B
4、在下列各项中,使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火药桶”的主要因素是
①地理位置 ②民族矛盾 ③资源丰富 ④大国干预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C
5、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展开激烈斗争,主要围绕
A.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 B.建立两大军事集团
C.维持欧洲大陆均势 D.争夺巴尔干地区
A
6.“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以及太平洋地区的统
治秩序,是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这里的“它”
指的是( )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雅尔塔体系
C.布雷顿森林体系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A
7.20世纪人类第一场大搏杀之后确立了世界新秩序,建立了世界性国际
组织,以适应世界整体化进程的需要。这一国际组织是( )
A.国际联盟 B.联合国 C.华约 D.北约
A
8.《凡尔赛和约》签订后,法国元帅福煦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这主要是因为《凡尔赛和约》( )
A.引发了欧洲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B.企图扼杀俄国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C.导致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
D.没有消除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