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矛与盾
课型
新授课
年 级
六年级
教 师
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1.了解“寓言”这一文体,学会本课7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过程方法:积极参与,深入探究,大胆展示。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
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学 案
导 案
引导复习
温故知新
一、明确问题:
1、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那什么是“寓言”呢?
(寓言: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2、回忆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有哪些?
(认认真真读文章,要读正确,读通顺,并要正确断句。区别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在词语、句式等方面的差别。结合注释,试着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说全文的内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二人小组复述巩固,组员先讲,组长纠正。
一、提出问题。
二、引导归纳。
问题指向
预习先行
一、明确预习任务问题。
依据文言文学习方法预习课文。
二、带着任务问题课内预习,进而生成自己的问题。
三、预习情况自测。
⑴给生字注音。
( )( )( )( )( )
寓 矛 盾 誉 吾
⑵比一比,再组词。
矛( ) 盾( ) 誉( ) 曰( )楚( )
予( ) 质( ) 誊( ) 日( )焚( )
四、质疑、同伴解疑或将问题归纳整理,以待下一环节讨论探究,合作学习。
一、将学习目标以任务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二、预习情况检查。
三、问题反馈。
呈现目标
任务导学
一、明确任务问题。
(一)初读课文,做到读懂、读通。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能读正确、读通顺,将读不通的句子作上记号。
2.听范读,注意字词的读音,并尝试给课文隔词断句。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3.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流畅,并与同学互相评读,看谁读得好。
4.分小组朗读课文。
(二)讨论每句话的意思,疏通课文大意。
(1)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yù)之曰:
注释: ①矛:古代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②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箭用。③鬻(yù):卖;④誉(yù):夸耀;⑤曰:说;⑥者:用在句尾,意思是“……的人”
译文:
(2)“吾(wú)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注释: ①吾(wú):我的;②陷:这里是穿透的意思。③莫:没有什么……④也:语气词,表示句子说完。
译文:
(3)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译文:
(4)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注释: ①或:有人。②以:用。③子:您,对人的尊称。④何如:怎么样。⑤应:回答;
译文:
(5)其人弗(fú)能应也。
注释: ①其人:那个人;②也:语气词,表示句子终结。③应:回答
译文:
(三)、明确寓意,联系实际谈感受。
1.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 想一想: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四)、熟读背诵,积累语言。
1.分角色演读,体会语言的情境。(分为叙述人,卖矛和盾的人,观看的人)
2.练习背诵课文。
二、以任务问题为载体,自主探究学习,完成教学目标。
三、生成自己的问题,为下一环节合作学习做好准备。
1、出示学习目标。
2、根据即时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情境、学生实际等调整教学目标,发挥教学机智,捕捉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生成新的教学目标。
互相探究
合作求解
一、对自学中发现的困惑和疑点质疑问难。
二、组内互动探究,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多边共同研讨。
三、组内总结,归纳本组的质疑问题。
四、小组间讨论探究,质疑问难,合作求解。
1、选择出示具有探究价值的质疑问题。
2、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为互动探究提供材料支撑和分层指导。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强化训练
当堂达标
一、完成《配套练习与检测》“温故知新”。
二、完成《配套练习与检测》“含英咀华”。
1、紧扣教材,针对各层学生的目标要求和具体情况,适当设计一些难易不一、梯度不一的习题。2、对应用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矫正,及时进行变式练习。
课后反思
教研组长(签字)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