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第12课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第12课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28 16:03: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高中统编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人类有史以来,战争频繁,烽火不断,但每个时代的战争起因不尽相同。原始社会的人们主要为争夺自然条件优越的生活区而战;奴隶社会和封建时代的人们通过战争开疆拓土,建立帝国;资本主义兴起后,各大国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而进行的战争曾发展为世界大战。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又在客观上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锋。
——教材第五单元导语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文化交流与传播
2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历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认识战争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
自由女神像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3
目 录
CONTENT
一、美洲的独立战争:
文化融合的多样性
二、欧洲拿破仑战争:
文化重构的时代性
三、亚非的殖民战争:
文化侵略的双重性
4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一、美洲的独立战争:
文化融合的多样性
一、美洲的独立战争:文化融合的多样性
5
(一)美国文化:
1. 独立战争前:
1492 哥伦布发现美洲
1607 英国人在北美建立殖民地
1733 英国人已在北美建立13块殖民地
1620 欧洲移民达成《五月花号公约》
18C中 北美经济发展迅速
1775 北美独立战争爆发
一、美洲的独立战争:文化融合的多样性
6
(一)美国文化:
1. 独立战争前:
1620年11月11日,一艘来自英国的名为“五月花”的英国3桅盖伦大帆船载着102名乘客(一半是清教徒)向美洲陆地靠近,来到了现在的科德角外普罗温斯顿港抛锚。为了建立一个大家都能受到约束的自治基础,他们在上岸之前签订了一份公约,这份公约被称为《“五月花号”公约》,签署人立誓创立一个自治团体,这个团体是基于被管理者的同意而成立的,而且将依法而治。 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份重要的政治文献。
“五月花号”
感恩节的由来是第一批到美国的清教徒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学会了狩猎、种植玉米,度过了严寒的冬天,而庆祝感恩节吃美洲特色食物烤火鸡、体现了不同种族在饮食上的融合。
一、美洲的独立战争:文化融合的多样性
7
(一)美国文化:
1. 独立战争前:
(1)文化特征:
①以欧洲文化为主导;
②具有多元特征:各种文化(欧洲移民、非洲黑人和印第安人)相互融合与混合。
(2)文化表现:
①种族、血统和宗教上:具有多源性和多样性;
②语言上:美式英语与英国本土英语不尽相同;
③生活上:饮食文化、艺术生活融入了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因素;
④精神上:地方自治、勤俭务实、重视教育和创造精神等成为北美殖民地文化的一部分;(受到清教因素影响)
⑤文化认同上:“美利坚人”成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共同名称,但白人对黑人、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和文化优越感根深蒂固。
美国文化中的清教因素
清教是基督教新教的派别之一,产生于16世纪的英国,是英国宗教改革的产物,反映了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许多清教徒为避免政治和宗教迫害,来到北美大陆。所以当人们说起清教徒时,一般是指美国的清教徒。清教主张民主政治,注重个性,追求个人的权利、尊严和自由,提倡勤俭致富的价值观,对美国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成为美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但清教所具有的强烈使命感,也影响了美国对外部的世界的看法,成为以后美国对外扩张的内在动力之一。
(1)清教因素(“契约思想”、“上帝选民”、“民主政治”、“注重个性”、 “追求个人的权利、尊严和自由”等思想)丰富了美国政治文化的内容;
②清教因素体现了强烈的使命感,对美国以后的侵略扩张提供了重要动力。
阅读P66【历史纵横】思考:清教因素对美国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一、美洲的独立战争:文化融合的多样性
8
探究一:概括美国早期民族观念形成的条件
材料一 各殖民地经过一段时间后,开始由出生在北美土地上的几代人占支配地位,他们不了解英国,转而将情感倾注在他们视为故乡的北美,在这种认同转换中,清教徒思想成为对美洲独特性意识的重要因素。在北美严酷的生存条件下,移民和印第安人的战争,使得分散的殖民地由此进行联合。在英国和殖民地关系开始紧张后,对英国的挑战进一步强化了美利坚的民族意识。
——颜震《美国早期民族国家与帝国的双重构建》
材料二 在这近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历程中,英属北美殖民地已经由一个荒无人烟土地贫瘠的蛮荒地带发展为一个拥有近200万人口,农、工、商都得到一定程度发展的生机勃勃的新兴经济区。而且在此期间,随着经济的发展,各殖民地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北美殖民地不仅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且在这块广阔的大陆上最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美利坚民族。随着统一民族的形成,民族意识也不断滋长,他们渐渐地对母国的高压掠夺政策产生了不满,一部分先进的人们开始起来进行反抗。……法国借北美独立战争之机大力援助北美人民抗击英军,希望能够重夺霸权。
——王晓辉《美国独立战争对英法争霸的影响》
⑥统一民族形成促进民族意识的滋长
①移民后代对北美的认同感与归宿感增强
②清教徒思想的影响
③在与印第安及英国人的对抗中走向联合
④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推动
⑤经济发展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
⑦国际因素:法国援助客观上助推了北美的反英斗争
一、美洲的独立战争:文化融合的多样性
一、美洲的独立战争:文化融合的多样性
10
“现代文明的美国历史,是由一场伟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战争开始的。” ---列宁
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1781年约克镇战役
1775莱克星顿抢声
1776年《独立宣言》
1777萨拉托加大捷是转折点
一、美洲的独立战争:文化融合的多样性
11
(一)美国文化:
2. 独立战争后:
③经济:发展种植园经济和继续实行奴隶制。
独立战争直接推动了美利坚民族与美利坚文化的形成。
(2)表现:
①政治:1787宪法(联邦制共和国、权力制衡原则);
(1)原因:
②精神: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3)评价:
①积极:自由、平等思想深入民心,对美国影响深远;
②消极:发展种植园经济和继续实行奴隶制,是与美利坚主流文化相违背的,是美国历史上黑暗的一面。
未废除奴隶制;种族歧视
一、美洲的独立战争:文化融合的多样性
12
(一)美国文化:
2. 独立战争后:
自由女神像(法语:Statue de la liberté,英语:Statue of liberty),全称自由女神像国家纪念碑,又名自由照耀世界,位于美国纽约自由岛。
女神双唇紧闭,头戴光芒四射的冠冕,七道尖芒象征七大洲,身着罗马古代长袍,右手高擎长达12米的火炬,左手紧抱一部象征美国《独立宣言》的书板,上面刻着《独立宣言》发表的日期“1776.7.4”字样。脚上残留着被挣断了的锁链,象征着挣脱暴政的约束和自由。花岗岩构筑的神像基座上,镌刻着美国女诗人埃玛·娜莎罗其(Emma Lazarus)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十四行诗《新巨人》 )
▲美国南方的种植园
一、美洲的独立战争:文化融合的多样性
(一)美国文化:
2. 独立战争后:
13
▼奴隶制
一、美洲的独立战争:文化融合的多样性
14
(二)拉美文化
拉丁美洲独立战争(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
一、美洲的独立战争:文化融合的多样性
15
(二)拉美文化
1. 独立运动前:
巴西里约基督山
印第安人图腾崇拜
拉丁舞
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P67归纳独立前的拉美文化的表现。
①形成了种族融合但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
②欧洲移民活动的区域内:印第安文化逐渐消失、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天主教成为主要宗教、拉丁舞成为重要文化符号;
③偏远的内陆地区:印第安人保留了自身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总之,拉丁美洲的文化多元性非常明显。
拉丁舞
在跳拉丁舞时,人体的状态应分成3部分。
1.上半身,尤其是肩部应巍然不动,体现了西班牙人的高贵,是拉丁舞中白人文化的精髓体现。
2.身体中部,包括腰部和胯部应收紧且尽情地扭动,彰显了非洲文化活泼、外向的特点。
3.下半身,腿和脚的动作起源于印第安人的文化,拉丁舞中的舞步有一些是起源于此。
16
一、美洲的独立战争:文化融合的多样性
③葡属巴西独立:
1822年,巴西摆脱葡萄牙的统治获得了独立,建立了君主制。1889年,巴西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
1822独立;
1889建立共和国
回顾:《纲要(下)·第13课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之“拉美独立”的内容:
玻利瓦尔是“委内瑞拉国父”被誉为“南美洲的解放者”
圣马丁是阿根廷"国父"
被誉为“南美洲的解放者”
海地革命领袖
杜桑·卢维杜尔
①法属海地独立:
1804年,法属海地在黑人杜桑·卢维杜尔领导下独立,揭开了拉美独立运动的序幕。
②西属拉美独立:
在土生白人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的领导下,西属拉美殖民地于1826年基本实现了独立,建立了15个共和国。
一、美洲的独立战争:文化融合的多样性
一、美洲的独立战争:文化融合的多样性
18
(二)拉美文化
2. 独立运动后:
(1)取得的进步:
①政治:颁布了宪法,取消了奴隶贸易和奴隶制以及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强制劳役(追求法治、自由);废除教会特权。
②经济:鼓励自由贸易。
(2)存在的问题:
①对黑人与印第安人的种族压迫与歧视仍然存在;
②促成了战后独裁权力考迪罗的形成。
1810—1826年独立战争的领导人们,向往社会进步和自由,放弃了已有的家产和奴隶,提出了解放奴隶,取消对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劳役制,废除教会特权,鼓励自由贸易等进步主张。
——《论1810-1826年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性质》
(拉丁美洲)独立的经济意义限于摆脱衰落中的宗主国的野蛮掠夺和落后统治,但独立后却缺乏独立迅速建立民族经济的能力,经济依附性的状况没有改变……尽管革命后建立了十几个“共和国”,但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本质相去甚远。拉美独立运动是在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民族独立运动的有利国际环境中出现的由落后的地主阶级占有成果的革命。
——摘编自张伟伟《美国独立战争与拉美独立运动比校研究》
亦称考迪罗主义、考迪罗制度,原意是首领、头领。考迪罗制是拉丁美洲特有的军阀、大地主和教会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独裁制度。拉美地区的大多数国家在19世纪20年代独立后至20世纪前盛行。考迪罗经济上依靠大地产大庄园主,在政治上靠军人专政来维持其政治统治。对外投靠外国势力,对内残酷镇压人民反抗。
独立后虽然部分考迪罗在人民压力下作出一些改革,但由于其和大庄园主在经济及政治上的垄断密不可分,所以未触及大地产制度,是拉美经济发展的阻碍。
拉美各国考迪罗统治从19世纪末开始瓦解。整个过程延续至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以后,大致通过几种方式展开,包括暴力革命、选举、政变等。
考迪罗(Caudillo)
一、美洲的独立战争:文化融合的多样性
(二)拉美文化
2. 独立运动后:
19
20
一、美洲的独立战争:文化融合的多样性
p67【思考点】美国文化的多样性与拉丁美洲文化的多样性有哪些异同
美国 拉丁美洲
相同点 背景
特点
共同缺陷
不同点 种族
宗教
语言
政治文化
重要文 化符号
都受到殖民侵略、种植园经济和黑奴贸易的影响
对美洲印第安文化造成破坏;种族压迫和歧视长期存在
多元性;以欧洲文化为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美洲文化
多元;白人、黑人、印第安人融合较少
多元;白人、黑人、印第安人融合较多
多信奉新教(清教徒)
多信奉天主教印第安原住民保留多神信仰、图腾崇拜
美式英语
拉丁语族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
民主法治、权力制衡
独立后具有“考迪罗”独裁政治特点
自由女神
拉丁舞
21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二、欧洲拿破仑战争:
文化重构的时代性
二、欧洲拿破仑战争:文化重构的时代性
22
拿破仑战争前,欧洲大陆散布着大大小小的王国、邦国和自由城市。
14世纪,西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从15世纪后期开始,西班牙、法国和英国的一些君主设法限制封建贵族的势力,力图建立强大的王权。但是这种加强了的王权仍然是封建性质的。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和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是欧洲人的普遍信仰。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14-18世纪,西欧相继发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这些运动旨在反抗封建王权与特权,打破宗教禁铜,解放人们的思想。特别是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在法国大革命以前,已经不断扩散到欧洲以及美洲地区。
(一)拿破仑战争前欧洲文化概况: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后的欧洲格局
1.政治:17---18C大多数国家仍处于封建统治之下(分散的王国、邦国和自由城市;15C后期封建王权加强);
2.经济:庄园与农奴制,但14C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经济有一定的发展;
3.思想:思想解放,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不断发展(14C-17C初 文艺复兴;1517年 宗教改革;16-17C 近代科学的兴起;17-18C 启蒙运动)。
拿破仑战争是1803年—1815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战争的总称,也可以说是自1789年法国大革命所引发的战争的延续。
法国在短期内,迅速崛起,雄霸欧洲,拿破仑战争引起了欧洲其他封建君主国的忌惮,纷纷组织反法同盟对抗法国,对外战争也激化了欧洲各国的民族矛盾。最终,拿破仑帝国走向败亡。
二、欧洲拿破仑战争:文化重构的时代性
(二)拿破仑战争:(1803-1815)
23
结合教材p68第一段思考:拿破仑是欧洲民族国家的解放者,还是侵略者?为什么?
战后文化特征:
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成为欧洲普遍的政治诉求.
战前文化特征: 封建专制统治
废除封建贵族特权、
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启蒙思想。
解放者(革命性)
侵略者(侵略性)
拿破仑战争
结合教材p68第一段思考:拿破仑是欧洲民族国家的解放者,还是侵略者?为什么?
二、欧洲拿破仑战争:文化重构的时代性
(二)拿破仑战争:(1803-1815)
24
拿破仑压迫被征服地区(掠夺财富、摊派兵役),引起当地人不满,欧洲各地出现了不断高涨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
废除封建特权,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启蒙思想。
压迫被征服地区,掠夺财富、摊派兵役。
拿破仑的统治
受到各国革命者的欢迎;
促进欧洲文化的重构。
反抗法国的征服;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高涨。
影响:
欧洲政治文化重构,反对封建专制,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
表现
德意志
波兰
俄国
“十二月党人起义”
争取民族解放
争取民族统一
实质:
反封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二、欧洲拿破仑战争:文化重构的时代性
(三)欧洲的文化重构:
解放者(革命性)
侵略者(侵略性)
25
项目 俄国 波兰 德意志(普鲁士)
背景
领导者
内容
结局
受到启蒙思想影响的一批贵族青年军官参加1812年卫国战争。
俄国控制波兰,民族矛盾激化。
二、欧洲拿破仑战争:文化重构的时代性
(三)欧洲的文化重构:
德意志分裂;普鲁士战败于拿破仑,失去大量土地;后来随着经济发展,改革与统一呼声高涨。
26
贵族青年军官组成
“十二月党人”
成立秘密革命组织,1825年武装起义,试图推翻沙皇专制和农奴制
失败,但宣传了革命的主张。
贵族青年军官和学生
1830年在华沙发动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
被镇压,但进一步推动了波兰的民族解放斗争。
(改革)普鲁士政府
(革命)普鲁士、奥地利资产阶级
1807年颁布《普鲁士改革赦令》废除农奴制; 1848年爆发革命
改革成功废除农奴制;而1848年革命失败,但德意志统一之势已不可阻拦。
二、欧洲拿破仑战争:文化重构的时代性
(三)欧洲的文化重构:
27
P68【学思之窗】谈谈你对列宁这个评价的看法?
1.列宁承认“十二月党人”革命者的身份;
2.他们出身贵族,社会地位与民众差距悬殊,使得他们不可能真正发动群众;
3.起义以推翻沙皇专制和农奴制为目标,作出了很好的榜样;
4.布尔什维克领导的1905年俄国革命,可视为十二月党人革命精神和革命目标的继续。
十二月革命党人起义的情景
列宁曾评价十二月党人:
这些革命者的圈子是狭小的。他们同人民的距离非常远。但是,他们的事业没有落空。
——[苏]列宁《纪念赫尔岑》,《列宁选集》第二卷
二、欧洲拿破仑战争:文化重构的时代性
(三)欧洲的文化重构:
28
【思考点】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政治文化出现哪些新因素?
1.政治制度:
冲破了欧洲各国的封建秩序,加速了欧洲各国实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和革命:欧洲国家开始不同程度地争取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的斗争。
2.政治观念:
(1)对内: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观念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2)对外:民族民主意识的空前觉醒,反对专制制度,争取民族独立,要求实现国家统一。
3.阶级力量:
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力量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日益强大,进一步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知识拓展:拿破仑战争与拉美民族解放运动
在17世纪上半叶,欧洲爆发了拿破仑战争,战争之后,拉美爆发了民族独立运动。
拿破仑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了自由、平等、法治、共和等思想,被一些拉美的先进知识分子接受;同时,一些拉美独立运动的领导人参与了法国大革命或拿破仑战争,回国后投入到民族解放运动中;此外,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势力在拿破仑战争中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其统治的合法性出现危机,为拉美民族独立运动提供了契机。
1808年,拿破仑军队占领了马德里,消息传到拉丁美洲,加拉加斯(后来的委内瑞拉首都)的爱国者们涌向了市政厅,他们愤怒的质疑殖民当局:“西班牙国家都灭亡了,我们为什么不成立新政权?”于是,第二天就召开了新议会,成立了新政权,驱逐了殖民当局,参与了此事的玻利瓦尔热情邀请米兰达从英国回归拉美,开始招募军队,拉开了拉美大陆的独立运动大潮的序幕。
二、欧洲拿破仑战争:文化重构的时代性
(三)欧洲的文化重构:
29
30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三、亚非的殖民战争:
文化侵略的双重性
三、亚非的殖民战争:文化侵略的双重性
31
(一)文化侵略的含义:
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比先灭其文化。
——清代龚自珍《定庵续集》
文化侵略:指一个国家和民族试图用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去取代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从而使其对于外来文化产生一种依赖感,最终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
英国人到印度的时候,马克思说,英国在印度应该完成双重任务。第一个是摧毁性的,是把原来的鬼佬的陈旧的过时的制度给予破坏。第二个任务是建设性的,是在摧毁印度旧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以西方的物质文明为基础的新印度。
——《欧洲文明十五讲》
三、亚非的殖民战争:文化侵略的双重性
32
(二)近代欧洲的文化侵略:
1.目的:
殖民国家改造甚至消灭被殖民地区的文化,淡化其民族意识,达到殖民的目的。
2.方式:
(1)通过教育和其它文化活动强行推行西方语言、宗教(主要是通过教会、学校、报刊书籍等途径,用传教布道、开办学堂、兴办慈善事业等方式进行渗透,推行殖民主义的奴化教育。 )
(2)强行改造被殖民地的社会政治结构;
(3)强行输入西方价值观念。
3.结果:
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33
三、亚非的殖民战争:文化侵略的双重性
4.表现:
(二)近代欧洲的文化侵略:
外来文化的接受 传统文化的保留
中国
印度
埃及
① 林则徐、魏源、郑观应等为代表的志士仁人,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②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使一些新技术、新思想传入中国。
家国情怀、自强不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君主立宪制
伊斯兰教仍是主要宗教;
阿拉伯民族的传统方式
英国把英语、英国的法律体系、政府体制、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
①“印度人的印度”口号;
②印度的传统文化顽强地保留下来(印度教、伊斯兰教还是主要宗教;种姓制度)
19C40S
19C70S
20C初
师夷长技以制夷
新文化运动
维新思想
19C60-90S
中体西用
19C90S
早期维新
20C初
开眼看世界
军事技术
三民主义
洋务运动科学技术
戊 戌 变 法
君 主 立 宪
辛亥革命民主共和
马克思主义
民主科学
器物技术
政 治 制 度
思 想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
概括近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历程的特征。
三、亚非的殖民战争:文化侵略的双重性
34
35
三、亚非的殖民战争:文化侵略的双重性
5.特点:
(二)近代欧洲的文化侵略:
(1)明确的侵略目的性。殖民国家通过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等,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达到殖民目的。
(2)侵略方式的多样性。通过制度、教育、宗教、兴办慈善事业等方式进行。
(3)侵略方式的隐蔽性。文化侵略不像武力侵略那样明显,它可以在文化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完成,对本土传统文化的破坏更大。
(4)侵略范围的广泛性。
西方文化侵略是伴随着殖民活动进行的,涉及到亚、非、拉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5)侵略影响的双重性。
亚、非、拉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深受其害,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接受了其先进文化的熏陶,客观上推动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课堂小结: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一)美国文化:
(二)拉美文化:
36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文化融合的多样性
文化重构的时代性
文化侵略的双重性
三、亚非的殖民战争:
二、欧洲拿破仑战争:
一、美洲的独立战争:
1.独立战争前:特征、表现
2.独立战争后:原因、表现、评价
1.独立运动前:表现
2.独立运动后:成就、问题
(一)拿破仑战争前欧洲文化概况:政治、经济、思想
(三)欧洲文化重构:反封建,追求民主、自由
(二)拿破仑战争: 1803-1815
(一)文化侵略的含义:
(二)近代欧洲文化侵略:目的、方式、结果、表现、特点
37
谢谢聆听!
THANK YOU FOR WATCHING!
仙桃中学高二历史组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