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生命》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朗诵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2、领会文章象征手法的运用,体会文章用形象的比喻表达深刻思想内容的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含蓄深沉的感情,深刻理解人生意义。
一、预习导学
【链接材料】——作者简介: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1900年10月5日生于福建福州长乐。童年是在山东烟台海边度过的。大海以它奇幻多彩的晨昏朝夕,孕育了她丰富的想像,陶冶了她诗人的气质。从1919年9月起,以冰心这一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引起了较为强烈的社会反响。1921年,在理预科毕业后,就考入文本科,写出了为文坛瞩目的短诗集《繁星》和《春水》,造成了所谓“小诗的流行的时代”,当时有人将此类短诗称为“春水体”。冰心的诗歌风格含蓄、温婉、隽美。1923年,冰心出版了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春水》。同年她毕业于燕京大学,于1923年8月赴美留学。这时期的作品中更热衷于以宣扬母爱、自然、童心为内容的“爱的哲学”,代表作有《悟》《寄小读者》等。1926年冰心得文学硕士学位后返国,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女子文理学院。其时,北伐战争的革命风暴使她感到超阶级的“爱的哲学”的虚幻;日寇入侵的炮火将她那个能“融化消灭”世间烦愁的“家”也拆散了。冰心的思想有所变化,写出了《分》《冬儿姑娘》等作品,对劳动者的苦难生活寄予深切的同情。
1、注音或写字。
挟卷( ) 芳馨( ) 怡悦( ) 云翳( ) chán岩( ) 休qì( ) 骄shē( )
2、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把生命比作什么?
二、探究展示:
1、理清行文思路——本文为“一片作”,一气呵成,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清说说你对文章思路的看法。
2、 “生命是什么”与“生命像什么”只有一字之差,作者为什么对前者“不敢说”而对后者“能说”?根据文意说说你的理解。
3、作者将生命比作“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并充发展开,请联系思路,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4、“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分别经历了哪几个生命历程或哪几种生命状态?
5、在几种生命历程和生命状态中,“春水”“小树”表现了怎样的心理品质、情绪状态?
6、最能表达课文主题思想的是哪一句或哪几句?
7、最后一层在全文结构和表达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
8、鉴赏哲理美—— 请找出并品味关键语句,理解其深层含意。
9、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
三、练习反馈:
白手起家,不能手无寸铁
鲁先圣
①我们常常说,“人可以白手起家,但不能手无寸铁”。这里的“铁”,就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资本和能耐,也可以说是你创业的本领。
②哈佛大学教授哈恩曼曾经这样说:即使你再羸弱、再贫穷、再普通,你仍然拥有别人羡慕的优势。对于梦想难成真的人来说,不是缺少才能,而是缺少对自己才能的发现,缺少对自己人生价值的开发利用。
③美国人马克?吐温作为职业作家和演说家,在文学领域和演说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世界范围内受人尊敬的文学和演说大师。但是,在他选择文学和演说之前,他曾经试图成为一名商人。他先是投资开发打印机,花费了整整3年的时间,最后把千辛万苦借来的5万美元全部赔光了。他又发现出版商因为发行他的著作而赚了大钱。他很不服气,心想,我自己写了文章自己出版发行,所有的利润不都是自己的吗?为何不自己开一个出版公司呢?他于是又投资开了一家出版公司。但是,他不知道,写作与经商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他很快就因为债务陷入了困境,出版公司破产了,他也陷入了更大的债务危机当中。
④经过两次经商失败的打击,马克?吐温终于认识到自己经商的无能,他彻底断绝了经商的念头。痛定思痛,他发现自己没有找到自己的强项,自己有写作和演讲的才能,而自己却没有很好地使用。到全国巡回演讲,在演讲的间隙里埋头写作。很快,风趣幽默的马克?吐温声名大噪,成为全国知名的演说家,脍炙人口的作品也迅速走红。
⑤美国政治家富兰克林说:“宝贝放错了地方就是废物。”马克?吐温开始经商的经历就是把宝贝放错了地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你也许兴趣广泛,掌握多种技能,但是,在所有的长处中,总是有你的强项。成功者的原则是:去选择最能够使自己全力以赴的、最能够使自己的品格和长处得以充分发挥的职业。因为,唯有充分利用了自己的长处,才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增值;相反,你总是选择自己的短处,你的人生就只能贬值了。
⑥很显然,一个人的成功,来自于对自己优势的发现,来自于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专注和投入,来自于对自己事业的无怨无悔!而这些,正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人生之“铁”。
⑦当你发现培养了自己的手中之“铁”的时候,等待你去采摘的,都是人生甘甜的果实。
1.作者由“人可以白手起家,但不能手无寸铁”这一俗语说起,以“铁”喻 ;接着用马克?吐温的事例及 ,阐释了一个成功者必备的人生之“铁”是 , , 。
2.本文在论述过程中,举了马克?吐温投资开发打印机失败的事例之后,又举了他投资出版公司失败的事例,这看似多余,其实并非如此,为什么?
3.读了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⑦段划线句的感悟联想。(50字左右)
《那树》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知老树的形象。 2.品味文中精妙的语段,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正确认识科学与环保的关系。 一、资料链接 1.走近作者 王鼎钧,台湾当代作家。1927年生。14岁开始写诗,16岁写成《评红豆诗人的诗》。王鼎钧创有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随笔、杂文、小品、电视剧本、影评、小说批评等等。 2.了解背景 随着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文明造成的环境灾害也日渐严重。作者深刻透彻的看到了人类文明的两重性,写了不少文章来表明他的观点: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那树》即是其中的一篇。 二、整体感知 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佝偻(???? )?? 倒坍(???? )??? 紊乱(??? )???? 踝骨(????? )?? 引颈受戮(???? )??? 周道如坻(??? ) 2.解释下列词语。 屹立不动: 引颈受戮: 豁然开阔: 徒劳无用: 周道如砥: 3.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在“那树”身上发生怎样的故事。 方法链接: ★概括的方法: 通过把握事件的关键语句,并联系文章的标题、主题来概括。 概括的表述: 形式:“谁在何种情况下如何做某事(或怎样),结果怎样”。 要求:简洁、到位、完整。 三、探究赏析 (一)领悟形象 大树这样的经历让我们觉得心痛,这到底是一棵什么样的树呢?作者是怎样描写这棵树的?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细读课文,找出描写树的语句,读一读,感受一下那树的形象。 ??? 示例: ??? “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无畏 (二)品读语言 就是这样一棵集众多特点于一身的老树,有一天,却被砍倒了,连根带枝,此时,作者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呢?你觉得文中哪个地方最能渗透出作者的感情,最值得欣赏,请你找出来,有感情读一读,品一品。 方法链接: 赏析句子的方法一般从:修辞的角度、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分析句式特点(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等)、准确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 (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入手。 (三)探究主旨 1.就这样,一棵充满无限爱心为人类带来无尽福荫的老树被无情的砍倒了,老树倒下了,到死的那一刻也没有一丝抱怨,留给我们的是无限深思。我们假想一下:假如老树不被醉汉撞上,是否能幸免于难?为什么? 2.读完全文,你会受到什么启示? ? 3.我们来看一组资料: 材料一:人们说青藏铁路是一座丰碑,是指它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工程特色,比如:每年春夏季节,藏羚羊都会大规模的由南向北长距离迁徙,设计者在野生动物经常通过的地方修建动物通道,把铁路抬高修过去,这样利用科技手段保护了藏羚羊的迁徙习惯。又如要在某个地方取土,就先把草皮连同它的腐质土一起铲到另外一个地方保护起来,等到取土完了,再把草皮放到原来的地方。很好的保护了这里的高寒植被。 材料二:几百年来,宫廷和民间文化在北京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北京文化,但从1977年起,北京开始了大规模的拆建,如大佛寺改建为内蒙古宾馆,隆福寺拆了盖了人民市场……老北京有3000多条胡同,如今只剩下400多条了,而且还在继续少下去。 这两组资料一对比,你是否有所启发?自然与人类要和谐发展,我们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 四、表达心声 课文我们已经赏析完了,相信学了课文我们同学心中都有了新的想法,现在让我们用一个简短的片段来表达自己的心声。(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 1.想象蚂蚁与那树告别时,会互相倾诉些什么? 2.如果你是交通专家,你会如何处置那树? 3.如果你是那树,面对人类你想说什么? 结束语:自然永远是人类发展的航母,我们的社会要发展,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一方净土,一片森林,是人类迫切需要的,让我们敬畏身边的绿色,关爱生命,让我们永远生活在绿色的空间中,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附参考答案和思路提示 二、1.佝偻( gōu lóu ) 倒坍( tān )? 紊乱( wěn )? 踝骨( huái? )?? 引颈受戮( lù )??? 周道如坻( dǐ) 2.屹立不动: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的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豁然开阔:形容由狭小幽暗顿时变得宽敞明亮;也形容(经过别人的指点或自己的思考)突然明白和领悟。 徒劳无用:白费力气,没有用处。 周道如砥:这里是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3.概括:那树屹立在路边很久,经济的发展让它成为了无用品,最终被砍伐,连根也被挖走。? 三、(一)1.“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定稳固,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 ”——坚固稳定2.“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奉献3.“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善良 (二)1.“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的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 一千码 一千码 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以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运用排比的修辞,人类文明的发展极为迅速,与老树的发展之慢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我们看到了自然界各物种在人类的破坏面前显得极为脆弱,暗示了老树的悲惨命运。(抓住“ 一厘米 一厘米 ”、“一里一里”、“ 一千码 一千码 ”、“一排一排”来分析) 2.“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咬”、“白森森的骨粉”、“呻吟”刻画出一幅人类屠戮大自然生命的图景。“咬”给人以视觉的感受,“骨粉”诉诸视觉,“呻吟”则诉诸听觉,都给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表达对砍树人的愤恨。(提示:①哪些词语最值的品味?②这是从人的哪种感观写?③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受?) 3.“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 运用拟人修辞,树长久在这里生长繁衍,至死也不愿离开这土地,也要为人类服务,表现作者的敬重之情。 ??????? 4.“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 ????? “割”“ 刽子手”“ 切断” 这些词语充分体现人类的无情,斩草除根,残忍至极。 ??? (三)1.这一切都已经预示:老树的消失是一个必然,因为它已经阻碍了迅速发展的现代文明,成为城市发展的绊脚石,是人与自然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人类无情的毁掉了曾给人们带来绿荫的大树。这也应引起我们的警醒。 2.关爱自然、善待生命。 3.利用爱心、高科技更好的保护自然和生物,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完美的回答。这应引起我们的警醒
《地下森林断想》导学案
一、自主探究、交流展示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探究
1、生字注音
岑寂(cén)无垠(yín)黑黝黝(yǒu)袅袅(niǎo)沙砾(lì)瘠薄(jí)愤懑(mèn)徘徊(huái)孱弱(chán)草茎(jīng)
2、区分形近字組詞
袅(袅袅) 砾(瓦砾) 缅(缅怀) 炯(炯炯)
栎(栎树) 湎(沉湎)
凫(凫水) 烁(闪烁) 腼(腼腆) 迥(迥异)
3、读课文,结合作者对地下森林的描写,简要说说地下森林有怎样的“品格”?再说说作者由地下森林升华出一个怎样的主题?
[析]此题意在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把握课文思想内容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一是提炼课文的主题思想。
[参考答案]地下森林的“品格”:
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
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
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终究能战胜一切困难,任何时候都不悲伤或消沉;
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
主题: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不屈的生命力,抒发对恶劣环境中挣扎成长的生命的礼赞,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启示人们,不怕命运不公平,只要努力,只要忍耐,终究能获得转机,获得应有的荣耀和尊敬。
4、全文有九个问句,找出来,分别说说各有什么意味?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析]此题旨在引导学生要抓住关键语句,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参考答案]第一、二、三问:“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飞来?……熬过那漫长的岁月?”一方面改变陈述句带来的阅读的沉闷,提醒读者的阅读注意,另一方面也提示了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
第四、五、六问:“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与第一、二、三问句有疑而问有所不同的是,这里的三问句是无疑而问的,其作用是强化对阳光不公平的怨恨情绪,因为上文就专门谈及阳光的偏私,“都说阳光是公平的,在这里却不,不!”这里已经否定了阳光的公平,那么再以反问的形式提出阳光的不公平,是换一种语式强化这种否定的情绪。
第七问:“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着什么呢?”这一问句的意义和作用同第一、二、三问句是一样的。
第八、九问:“你的歌是唱给曾在困难中真诚地帮助过你的伙伴们听的吗?它们如今都到哪儿去了呢……”这是对经历劫难之后的地下森林的问话,不再有沉重之感,却有另一种动情的感觉,那就是回首往事,怀念艰苦岁月里的患难真情。与前面所有问句的作用有所不同,这两问句是提示回味上文的内容。
5、本文语言规范而优美,作者的丰富感情贯穿于字里行间,语句“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岁月?”作者在这里不用“它”,而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倾注了什么感情?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析] 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咀嚼课文文笔精华,深化对课文思想感情的认识和体会。
[参考答案] 课文有时用“它”,有时用“你”来称呼地下森林,表达的情感的强弱度有所不同,用“你”表达情感更加强烈,表达对地下森林的敬仰和热爱,对读者更具有感染力。
第二部分 阅读知识探究
阅读课文9~20自然段回答问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狼嗥虎啸(háo)碾成粉末(niǎn)渗进石缝(shèn)怜悯(mǐn)
2.选文部分是实写还是虚写?采用了那一种写作顺序?(一半是实写,写得非常逼真,好像作者亲眼所见似的;一半是虚写,作者不可能亲见几万年前的地质变迁,而纯粹是发挥想象写成的。插叙)
3.文中写阳光的无情和不公,有什么作用?(通过写环境的恶劣,从反面衬托地下森林的生命力的神奇伟大。)
4.文中“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着什么呢?”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作用是设置疑问,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同时也揭示了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
二、拓展延伸、灵活运用
第三部分 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习题。
榕树,生命进行曲(节选) 刘再复
我爱恋的榕树,不知道使多少陌生人为它兴叹过,倾倒过。
真是太壮阔了。只要你接近它,就会感到它的全身,都充满着一种最动人的东西,这就是生命。
善于思辩的哲学家说,美就是充满生命的人和物。我相信,因为榕树,我才相信。
几乎是整个童年时代与少年时代,我都在观赏这种洋溢着生命的大树。
我喜欢这种绿色世界在无风中的平静、雍容、丰盛、满足,像沉默的大山一样岿然而立。
我更喜欢它在风中的时刻。榕树的每一片绿叶,都像风帆那样善于捕捉最弱的微风。因此,当轻风吹拂的时候,它的叶子就会颤动起来,刹那间,树上好像千百万绿色的蝴蝶,在一开一翕地扇着翅膀,共同编织着生命的织绵。
更使我陶醉的是雄风吹动的时候。此时的榕树,瞬息间从沉默的大山变成汹涌的大海,波浪在树梢上澎湃着,时时发出拍打蓝天的沙沙响声。
有一位很重感情的北方朋友告诉我,他第一次见到南国土地上的高大榕树时,几乎吓呆了。榕树那企图笼罩大地的浓阴,那企图吞没白云的树冠,那企图饮尽地下全部水分的根群,那陡立而又弯曲多节的巨枝所构筑的殿廊、山脉、峡谷和道路,一起在放射着生命的光波与音波。这种柔和而强大的波浪,把他的心灵摇撼得很久很久。
在撼动中,他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另一种强大的生命所照明,所溶解,所征服。觉得自己完全被这种强大的生命所俘虏,并且被剥夺了身上的渺小、卑琐、颓唐与消沉。在树下,澄清的空气中,他觉得自己的灵魂升腾起来了,仿佛也变成了一只扇动着翅膀的绿蝶,也在这个充满生命的葱茏世界中快乐地翔舞。
我比这位北国的友人更了解榕树,生命里积淀着更多的榕树的碧叶。
小时候我迷恋过一棵倔强的小榕树。它就在几乎没有泥土的地方发展它的生命。它那生的征程,就在我家屋后的一块浑圆形的岩石上进行。大约三年时光,我一直追随着它的足迹,注视着它那平衡而坚实的脚步。
我不知道它是在岩缝的哪一处破芽而出,只看着它从缝穴里长出来的最初的嫩枝。这株嫩枝在岩石的悬崖上,沉着地、缓慢地跋涉,攀登,开拓着本没有路的路,本没有前方的前方。当它发现岩石身上的小坑洼处,有一点薄薄的尘土,就果断地在那里扎下了根,扎下一个营寨,然后又向前伸延,迈进,不倦地继续寻找着前方险峻的路,险峻的希望。
更使我惊讶的是,它在找不到任何营寨的时候,竟从生命深处撒出一束根须,像蚕儿抛出的银丝。柔韧的丝朝下生长,直至亲吻到地面上的小草。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所谓气根。在没有泥土的时候,气根凭借它奋发的天性,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然后把自己养育成榕树另一翼的生命线。
突破、挣扎、发展、挺进,这是一支青绿色的生命进行曲,这是一支铁流似的生命凯旋曲。
正是这支无声、无畏的歌,把巍峨的韧性,第一次灌进了我的贫穷而干旱的童年,灌进了我的还在襁褓中的人生。
1.从上文看,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情感有:爱恋、喜欢、陶醉、迷恋、惊讶、赞叹。(用文中词语填空)
2.“(我)生命里积淀着更多的榕树的碧叶”一句中“碧叶”的意思是榕树的精神品格 。
3.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北方朋友被榕树的强大生命力所震撼,所鼓舞,从而使心灵得以净化,灵魂得以升华。)
4.作者说“我比这位北国的友人更了解榕树”,作者还了解到榕树的哪些特点? (顽强而默默无闻,沉稳而奋发进取。)
5.本文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请你以读书笔记的形式,摘录两处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并作简要的点评。(友情提醒:点评,可谈语句的表达效果,可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摘录 1.“此时的榕树……沙沙响声。” 2.“它在找不到任何营寨的时候……像蚕儿抛出的银丝。”
点评 1.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榕树沉稳的特点,突出其强大旺盛的生命力。2.“撒”“抛”两个动词,用得生动传神,表现了榕树顽强的生命力。)
三、回归整体、漫谈收获
通过大家对本课内容的探究、交流、展示和感悟,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四、巩固新知、检测反馈
A、基础知识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沉湎(miǎn ) 孱(chán )弱 浩瀚无垠(yín )袅袅(niǎo )烟云
万籁(lài )俱寂 启迪(dí ) 徘徊(pái )(huái ) 愤懑(mèn )
2、《地下森林断想》作者是张抗抗。“断想”意思是片段感想 。
3、仿照下面语句中画线句子的句式特点,以“大海”为描写对象写两句话。
“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
略
4、文章最后一句话:“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会屈服啊!”饱含深刻的哲理,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一哲理既与地下森林的形成和发展相关,同时又超越了地下森林事件的局限性,而上升到“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的普遍道理层面。)
B、中考阅读链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回答文后问题
又见红叶
①你红了!
②秋风萧瑟,山川寂寥,严寒自远方步步逼来,万木惊悸,天地变色,这时候,你点燃自己 翠绿的生命,升腾起红彤彤的火焰,漫山遍野熊熊燃烧。
③今秋读你,心头顿觉恍然,你的每一片叶子,都是一面高高飘扬的鲜红的旗帜啊!
④我又见到往日硝烟弥漫、杀声震天的战场上那猎猎飞舞的红旗,在血雨里,在火海里,毅 然奋飞,如雷电劈开明霾,一往无前,直取敌阵。
⑤你红了!
⑥面对寒秋第一千次、第一万次的威迫,你泰然自若,从高接云汉的制高点上,举起火红的 旗,血红的旗,烧得周天一派通红的旗,烧毁的秋色,辉耀我们生命的天空。
⑦你红了!
⑧在行将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你怡然自得地唱起歌,唱红艳艳的歌,唱嫩生生的歌,唱热腾腾的歌……湿润、明媚、宛若春光的歌声,憩栖在稚嫩的、成熟的心原上,便有一簇簇、一丛丛情的嫩芽、爱的枝桠,萌生出来;便有□□如火的花,□□如血的花,□□如玉的花,□□如霞的花,一一绽放开来。
⑨待你与金秋一同老去,便有严冬走来,撒下一天雪的洁白,把你,把世界,丝毫不露地遮盖起来,天地间不再有污秽与创伤,只有无际天涯一片圣洁。
⑩而你的歌,就在这洁白的世界上,在我们广阔的心野上,绽放着灼灼燃烧的花——纯情、深情、炽热、火红、永不枯萎的花。
1.在文中方框中选填上恰当的形容词。(绚美 炽热 晶莹 殷红)?
答:_炽热、殷红、晶莹、绚美_
2.从第③段到第④段,作者展开联想的翅膀,那么,两者之间的相关点是什么?
答:_红色与奉献精神。
3.第⑧段开头写秋叶高歌而去时,有“唱红艳艳的歌,唱嫩生生的歌”两句,联系下文理 解,如果说“唱红艳艳的歌”表现了红叶逝去时的洒脱、坦荡和壮烈,那么“唱嫩生生的歌 ”又该怎样理解?
答:_表明把生命寄托于未来和春天,所以它是希望之歌。(可联系“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意境来理解。)
4.文章第②段和第⑨段都有写秋冬季节的词句,第②段用的是“秋风萧瑟”、“严寒自远方步步逼来”等词句,第⑨段用的是什么词句?这两组词语从意义和作用上有什么区别?
答:第9段用的词句为“金秋”“撒下一天雪的洁白”;这两组词语从意义和作用上的区别为:第2段的词句用词含贬义,以反衬手法突出红叶傲视险恶环境的雄姿,第九段的词句是褒义词,用比喻手法突出红叶的圣洁。
12.《人生》导学案
?设计:老骥伏枥
?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瞻望、攫取、增益、臆测、馈赠、乐此不疲”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勃兰克斯及其创作成就
????3.概述四个场面,三大人群,培养概括提炼,分析归纳的能力
????4.学习通篇为喻,进行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学习重点】
1.分析概括四个场面,三大人群,体验揣摩人生意义
2.学习虚拟情景,进行说理的写法,深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习难点】
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生命珍爱的情感,及让一生过得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自主预习案】
1.了解勃兰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成就
勃兰克斯,????文学?????、???????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在法国结识了泰纳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评论了拿破仑称帝前后到1848年法、德、英6个主要文学流派的作家巨著基本上运用泰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决定论来研究文学发展史,同时也注重作家的生平和心理状态1890年出版,轰动了丹麦思想界,也受到教会的猛烈攻击重要著作还有1888年发表的??????和???????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瞻(??)望???攫(???)取???臆(???)测???馈(????)赠
3.解释下列词语
???乐此不疲:??????????????????攫取 :??????????
???臆测:??????????????????????馈赠:
4.《人生》一文以“????????”“???????”“????????”和“????????”为喻,从不同的角度、视野描述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表达了作者对???????、??????的深刻理解,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的感情,以及让一生过得更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自主预习案】答案
1、丹麦??批评家??文学史家??《波兰印象记》和《俄国印象记》2、?zhān???jué?Yì???kuì???3、 瞻望:往远处看,往将来看攫取:掠夺臆测:主观的推测 馈赠:赠送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4、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工场??人的生命本质??对人类社会生活??珍爱
二、学案引导,自主探究,指向目标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2.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三、聚集主题,合作探究,初达目标
(二)品读课文
?????3.作者把人生比作高塔,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
????
?????4.归纳概括描述的四个场面
??
?
????5.分析三类人的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念
????学生按刚才的小组讨论交流,不同的是小组体会“作者在描述这些人群时,肯定或赞扬了什么精神”?
????????????????????
?
(三)赏读课文
?????6.难句释疑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整体把握,探明了主旨,有没有理解得还不透彻的难句?请摘选出来,互相讨论交流
?
?
7.写法探究
????作者只虚写四种场景、三大人群,便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这叫什么写法?
明确:按说还可以描写更多的人的生活场景作者只是举例性作简单概述,突出这几种人的特点和优秀品质,表达了他的人生志向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即通过个别展现一般,寓深刻的道理于一系列形象之中
四、总结梳理、整合提高、内化目标
回顾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作者只是举例性作简单概述,突出这几种人的特点和优秀品质,表达了他的人生志向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即通过个别展现一般,寓深刻的道理于一系列形象之中
五、达标检测,反馈矫正,反思目标
【拓展检测案】
1.给加粗的字注音
攫( )取 馈( )赠 厌倦( ) 停滞(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zhān( )望 yì( )测 陷?jǐnɡ( ) liáo( )望
领?yù( ) 赏心?yuè( )目
??3.结合语境,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1)失败和胜利,以及梦想、臆测、幻想,无不以这种或那种方式给他们的工作带来益处
臆测:
(2)当一些亲切的思想给他以馈赠,他是知道的
馈赠:
5.文学常识填空
《人生》作者是 ,他是 (国家)的文学、 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