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口技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3-14 18:46: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编码2yw006 主备:韩勇 主审:张云鸿 审批:张云鸿
《口技》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2、学生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学习重点、难点:
1、背诵课文,掌握表时间的词语;
2、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
3、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
课时安排:二课时
资料链接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模拟)各种声音的技艺。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技艺的高超。
林嗣环,字铁崖,清代福建省晋江县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晚年住在杭州。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和《秋声诗》等。《口技》就是节选自《秋声诗自序》(见清人张潮编辑的一部笔记小说《虞初新志》卷一),文字稍有删改。
《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林嗣环的《口技》一文被收入《虞初新志》。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 组长签字:
一、读一读,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读音准确,停顿正确,注意划出不会读、读不准的字,并利用工具书解决字音。
少顷(  ) 犬吠(  ) 呓语(  )
夫叱大儿声(  ) 夫齁声起(   ) 意少舒 (   )
中间(   ) 曳(  )屋许许( )声 几欲先走(  )
二、试一试,借助课文注释,解释重要字词。
会宾客大宴: 施八尺屏障: 少顷: 但闻:
满坐: 寂然: 犬吠: 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 妇抚儿乳: 儿含乳啼: 妇拍而呜之: 夫叱大儿: 当是时: 一时齐发: 众妙毕备: 未几: 夫齁声起: 宾客意少舒: 2012年 月 日 使用人 班级 姓名
俄而: 中间力拉……: 曳屋许许声: 虽人有百手: 不能名其一处:
奋袖出臂: 两股战战: 几欲先走:
三、译一译: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四、比一比: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 )人  一( )桌 一( )椅    一( )扇   一( )抚尺     
两( )儿  百千( )人   百千( )犬   百(  )手  百(  )舌 
百( )口
课堂展示 大显身手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1、自由朗读(画出不会读的句子)
2、同桌相互读听(纠正读错的句子)
3、译一译: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学习文言翻译五字法:留、替、调、补、删 )小组合作译读练习 。
4、疑难词语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把还没有解决的写在黑板上。
5、其他小组解答展示自己,教师适当提示、指导。
6、教师提语: 字、词、 句。
7、齐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了解全文大意及结构。全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进行记叙的。也就是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来叙事的。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四、布置作业
结合练习四掌握表时间的词语,进一步熟读课文,力求能背下来。
1?表示突然发生:   2?表示同时发生:   
3?表示相继发生: 4?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 组长签字:
1、本文选自《 》,这本书是 朝的 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本文的作者是 朝的 。
2、巩固课文中的重要词语。
妇抚儿乳 ( ) 手有百指( )
儿含乳啼 ( ) 不能指其一端( )
宾客意少舒:)(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虽人有百手:( ) 不能名其一处:( )
奋袖出臂:( ) 两股战战:( ) 几欲先走:( )
3、掌握活用的词
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属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
“妇抚儿乳”中的“乳”是(   ),作(     )讲。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     )(原为名词),作(     )讲。
“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    )(原为名词),作(    ) 讲。
“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    )(原为名词),作(      )讲。
4、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
会: 古义:   今义:       施:古义:     今义
厅事:古义:    今义        奋:古义:     今义
闻:古义:     今义        但:古义:     今义
虽:古义:     今义        走:古义:     今义
5、解释下列多义词。
众宾团坐( ) 手有百指( )
满坐寂然( ) 不能指其一端( )
课堂展示 大显身手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三、品读课文
1、朗读第1段找出表演的地点、道具、气氛。
2、思考:
(一)①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②“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3.学生熟读,背诵第一部分。
(二)文章的第2、3、4这三个文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形象而逼真地描述了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而多变的声响,听读这一部分:
1、找出口技人表演了哪三个场景?
(1)第一个场景:
(2)第二场景:
(3)第三场景:
2、作者按什么顺序描摹的?描摹了哪些声音?
① 第一个场景的声音
②第二个场景
② 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
④ 从三个场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情形是:
⑤ 这三个文段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还描写了其他方面吗?如果有,请一一找出来。
a、三个文段都描写了听众的情绪变化,请找出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
第3段中听众的反应是:
第4段写听众的反应是:
b、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4、温馨小结
(三)朗读第5段、理解课文结尾一段的作用。
1、思考:这一段写到“抚尺一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向已。”似乎与第1段相重复,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2、文中前后两次把极简单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
合作释疑:
1、分析理解:课文除了直接从正面写表演的过程,还有侧面的衬托,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有何作用?课文是怎样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2.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