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7《鹿角和鹿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会写本课生字,理解相应的词语。通过朗读,感受明白鹿对自己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反复诵读,通过品读,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鹿角和鹿腿一样也很重要,因为美丽的事物本身就能让人心情愉悦,而且鹿角除了美丽,还有很多作用,只不过,在被狮子追捕的时候,鹿腿比鹿角更有用!在生活中我们既要看到事物的长处,又要看到事物的短处。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感受明白鹿对自己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
教学难点:
明白在生活中我们既要看到事物的长处,又要看到事物的短处。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7 鹿角和鹿腿
鹿角 美丽 高兴 差点 送命
鹿腿 难看 抱怨 狮口 逃生
教学过程:
一、寓言导入
1.同学们,我们学过了很多寓言故事,下面有几幅图,请大家猜一猜都是什么寓言故事?(课件展示:乌鸦喝水、龟兔赛跑、农夫和蛇图片)
2.介绍伊索寓言,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按要求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习字词。
(1)检查生字认读情况。认识:称、禁、皱、配、怨、狮、逼、撒。
(2)认读词语:皱纹、配不上、抱怨、狮子、逼近。
(3) 写字:注意结构和写法(以“鹿”字为例)
(4)多音字:认识本课三个多音字并组词、造句:称、禁、撒
三、课文研读
1.(课件出示“鹿”的图片)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了解故事的主人公。
2.细读课文第 2-3自然段,鹿是怎样发现自己漂亮的?他说了什么?
生答:
(1)鹿在池塘边喝水,看到了自己的倒影,发现自己很漂亮。
(2)“咦,这是我吗?”“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3)齐读“咦,这是我吗?体会这句话表现出鹿的什么心情?生答:惊讶、想不到、怀疑让学生带着惊讶与怀疑的语气再读这句话。
(4)齐读“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理解鹿的心情。生答:惊喜、陶醉、自豪让学生带着惊喜与自豪的表情再读这句话。
3.学习课文第 4自然段
(1)可是,当鹿正在高兴的时候,他忽然发现了什么 请同学们读课文第 4段,说一说。生答:看到自己的腿太细、难看。
(2)指导学生读出鹿说的话,体会鹿的心情。“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3)请找出体现鹿说话时的动作和表情的词语。“噘起了嘴,皱起了眉头”
(4)体会鹿此时的心情。生答:抱怨、不满。
4.学习课文第 5自然段。
当鹿正在抱怨的时候,忽然发生了什么事情?
5.学习课文第 6 自然段。
(1)鹿一开始是怎样逃跑的?找出鹿逃跑的句子。画出描写鹿腿动作的词。“鹿不敢犹豫,撒开长腿就跑。有力的长腿在灌木丛中蹦来跳去,不一会儿,就把凶猛的狮子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2)鹿摆脱危险了吗?什么原因没有使他摆脱危险?是什么使他狮口逃生?“就在狮子灰心丧气不想再追的时候,鹿的角却被树枝挂住了。狮子赶紧抓住这个机会,猛扑过来。眼看就要追上了,鹿用尽全身力气,使劲一扯,才把两只角从树枝中挣脱出来,然后又拼命向前奔去。这次,狮子再也没有追上。”讨论和总结:“鹿角差点让他送命”“鹿腿使他狮口逃生”。
6.学习第 7自然段。
(1)鹿最后明白了什么? “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让我送了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2)这篇寓言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事物各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既要看到它的长处,又要看到它的短处。
7.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四、课堂演练:
1.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珊瑚 ( )的身段 ( )的池水
( )的狮子 ( )的鹿角 ( )的细腿
2.根据课文内容选一选。
救了鹿的是(),差点儿害了鹿的是()。
A.美丽的角 B.难看的腿
五、课后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2.像这样的小故事中都会有一些大道理,有些可以终身受用,再找一些这样的故事读一读。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主要发挥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文意,另外,注重学生积累与运用,如、字、词、句子、写作方法、以文达意、不做无病呻吟等,教学效果明显。但由于拘泥于公开课的完整性和正常有序,学生的灵感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在指导学生理解、表达和发挥想象力方面,还没有充分放开。在积累和运用方面,落实和巩固还很不够。在检查生字词语的自学状况时,都是让学生读词语,没有对应的变化和梯度,不能激发学生更大的兴趣和热情。另外,在指导感情朗读方面,我觉得还不够到位,不能够很好地透过朗读体会态度的变化。这些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仔细琢磨和推敲。今后的教学应注重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在课堂上预设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启发学生思考,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要加强字词句的落实和学习方法的学习,尤其是运用能力。要注意重点句子的品读,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逐步明白课文蕴含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