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04
名师点拨
03
自主学习
02
读图学文
01
考点描述
05
随堂训练
06
链接中考
08
思维导图
07
天盘归纳
课标要求 中考考点
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新中国重大科技成就
年第一颗氢弹爆炸
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1967
1964
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70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1964年我国第一颗 爆炸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 爆炸成功。
2. 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 ,成为世界上第 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3.“两弹一星”指 、 和
。
人造地球卫星
导弹
核弹
五
东方红一号
1970
氢弹
原子弹
4.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 。1999年11月, 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2003年10月,航天员 乘坐 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球。我国成为世界上 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8年9月, 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
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翟志刚
神舟七号
第三个
神舟五号飞船
杨利伟
神舟一号无人飞船
载人航天工程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 成功培育出
。这种杂交水稻能比常规水稻增产
左右。这一技术对解决 问题也有重要贡献。袁隆平被称为“ ”。
2.20世纪70年代,中国药学家 领导科研团队,发现了能有效抵抗疟疾的 。屠呦呦获得
。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青蒿素
屠呦呦
杂交水稻之父
世界性的饥饿
20%
籼型杂交水稻
袁隆平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1.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
“ ”“ ”的方针。
2.2012年,中国作家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
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
1.易错点:两弹一星的概念。
两弹包括:核弹(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2.易错字:屠呦呦、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
一、选择题
1. “1959年,一批中国最优秀的科学家突然从公众的视线里消失了,甚至连他们的家人也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这个谜底直到五年之后,才随着大西北戈壁荒原上升起的蘑菇云得以揭开。”这个“谜底”是我国研制( )
A.战略核潜艇
B.人造地球卫星
C.长征运载火箭
D.原子弹
D
2.如图是2020年4月24日,国家邮政局发行的纪念邮票。和此邮票有关的卫星是( )
A.嫦娥一号
B.东方红一号
C.神舟一号
D.北斗导航卫星
B
3.在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之前,早在2011年,居呦呦就获得了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下列选项中,可以作为她的获奖理由的是( )
A.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
B.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C.将中医药古典文献应用于现代医学,将中医研究科学推向世界
D.率先发明治疗疟疾的方法,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
B
4. 1964年10月某报纸上的头条新闻题目是“看西北荒漠,万里人罕见。蘑菇云突起,举世皆惊”。这篇新闻报道的是我国( )
A.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近程导弹飞行试验成功
D.神舟一号飞船发射成功
B
5.导弹是“导向性飞弹”的简称,是--种可以指定攻击目标,甚或追踪目标动向的飞行武器。我国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的时间是( )
A.1950年
B.1956年
C.1964年
D.1966年
D
6.有一位科学家、物理学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妻子说:“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这位科学家是( )
A.焦裕禄
B.邓稼先
C.钱学森
D.黄继光
B
7.表明我国在卫星通信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是( )
①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和实用通信卫星②发射返回式卫星③用一枚运载火箭将三颗不同用途的卫星发射到太空④发射无人飞船和载人飞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B
8.齐奥尔科夫斯基说过:“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没有人能永远留在摇篮里。”中国人迈出“摇篮”的第一步是( )
A.神舟一号飞船发射成功
B.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遨游
D
9. 2013年6月11 日,神舟十号发射成功,烟台籍的王亚平是本次航天任务中唯一的女航天员(见图)。高兴之余,请指出我国航天事业喜报频传的原因有哪些
( )
①推行“科教兴国”战略 ②科技人员的钻研、探索 ③综合国力的提升 ④国家的大力支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A
10.邓小平曾说:“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下列最能体现这一说法的是( )
A.“铁人”王进喜参加大庆石油会战
B.中国宜布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C.袁隆平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11. 2017年10月5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在石黑一雄之前,获此奖项的中国籍作家是( )
A.袁隆平
B.邓稼先
C.钱学森
D.莫言
D
二、材料题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邓稼先说:“一不为名、二不为利。 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
材料二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是 邓小平,二是袁隆平。”
请回答:
(1)邓稼先的研究成果对巩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中国农民为什么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 二是袁隆平”
答:邓小平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为解决中国的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稼先、袁隆平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答: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强烈的爱国和奉献精神。(意思相近即可)
一、选择题
1.(2020·广东省·20)1964年10月17日《光明日报》社论指出:“中国发展核武器,不是由于中国相信核武器的万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国发展核武器,正是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要消灭核武器。”该社论评述的是中国(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升空 D.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
A
2.(2020·湖南永州)2020年新冠肺炎席卷全球,钟南山、李兰娟等一大批医学科学家在这场抗疫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科学家与他们属于同个领域的是( )
A.袁隆平 B.钱学森
C.屠呦呦 D.邓稼先
C
3.(2020·黑龙江大庆)1970年,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 )
A.东方红一号 B.神舟一号
C.神舟五号 D.神舟六号
A
4.(2020·成都)每年4月24日是“中国航天日”。50年前的这一天,我国航天领域发生的一件大事开创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使我国成为第五个进入太空时代的国家。这件大事是指中国( )
A.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B.第一艘无人飞船试验成功
C.第一位航天员被送入太空
D.第一位航天员完成太空行走
A
5.(2020·四川乐山)如图稻田“守望者”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引领着我国杂交水稻育种技术路线。稻田“守望者”是( )
A.袁隆平 B.钱学森
C.邓稼先 D.屠呦呦
A
6.(2020·贵州遵义)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是
( )
A.贾平凹 B.莫言
C.屠呦呦 D.路遥
B
二、材料题
7.(2020·新疆节选)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1邮票纪念的“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名称是什么
图2成就说明我国在航天技术上居于怎样的地位
图3人物2015年在国际上获得了哪项大奖
答:东方红一号。
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8.(2020·四川资阳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三次科技革命,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次科技革命似惊雷闪电,迅速席卷了整个世界。在这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中,中国在多个领取得了重大突破。
材料二: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但是,科技发展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到21世纪初,人类不止一次打开“潘多拉的盒子”:全球变暖、臭氧层受损、沙漠化加剧、物种灭绝、核威胁和核危机……以科技进步为核心的人类文明如何发展,已成为人类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重大课题。
(1)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中,1964年我国在原子能技术方面首次取得的重大突破是什么 在生物科学方面,1973年首次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的科学家是谁
答:重大突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科学家:袁隆平。
(2)根据材料四,谈谈你对科技革命的认识。
答:认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围绕题意,言之有理亦可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