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1 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8 19:49: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登飞来峰
1新课导读
2扫清字词
3新知讲解
4拓展延伸
目录
新课导读
文题中的“登”是攀登之意。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相传东晋时,古印度僧人慧理曾称这座山峰像天竺国的灵鹫山,“不知何以飞来”,因此得名“飞来峰”和“灵鹫峰”。
王安石(1021——1086),字_____,晚号_____ ,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又称临川先生,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他是北宋_____家、_____家、_____家、_____家,为______________家之一,被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亦称王文公,曾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
你会填吗?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又称临川先生。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他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被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亦称王文公,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
你填对了吗?
《登飞来峰》: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他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写作背景
扫清字词
很高很高的塔。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塔,这里指应天塔。
4
这里是听到的意思。
5
千寻塔:
1
闻说:
2
自缘:
3
因为。
6
新知讲解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自由朗读古诗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诗歌描写了什么自然景物?
2.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我登上飞来峰上的高塔,听到鸡鸣声,登上飞来峰,见到日出的奇景。我不怕浮云挡住远望的视线,因为我站在山峰塔顶的最高处。
前二句写飞来山上的塔有何特点?又是如何写的?
写塔极高;用夸张手法说塔高“千寻”。又用“闻说”衬托塔的高耸。天刚破晓,在塔上就可以看到红日初升的景象。
“日升”比喻什么?“浮云”“最高层”各比喻什么?“鸡鸣日出”指代什么?
“日”是帝王的象征。
浮云:既是实写也是比喻。“故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浮云是邪臣的代称,诗中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最高层”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鸡鸣日升”的灿烂的图景也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 “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如何理解“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句?
明确:诗句中的“浮云”意指生活中的各种困难、障碍、挫折等;而“望眼”则指对理想的追求。这句诗表达了诗人远大的抱负和宽广的胸襟。
精讲点拨
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为什么?
一因一果的倒置,突出了因“只缘身在最高层”的重要性,可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从自然角度说,站得越高,就愈加不会被浮云遮住视线,可以看得清,看得远。而在古代诗歌中,“浮云”常被用来比喻奸佞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一是来自经验,即从书本上得到的历史经验。二是来自抱负,即他有成就大事业的心胸。再联系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他感到不站得高,就不能扫荡“浮云”,就会贻误自己的大事。这句诗是带有自警、自策意味的,说明王安石在后来的变法中之所以能够抵挡住保守势力的种种打击,不是偶然的。
说说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第一、二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描写充满生机的景物。
第三、四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抒发踌躇满志的情怀。
同样是登高望远,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所表现的情感和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所表现的情感有何不同呢?
01
同样是写山,并极言山高,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和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含义及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02
比较阅读
表达的情感 不同点
相同点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随军出征,因谏言被贬,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寂寥中阐释的是怀才不遇的情感 内容都是登高望远
《登飞来峰》 仕途得意对前途无限憧憬的王安石则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无畏精神。 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不同点(写作背景)
相同点
《望岳》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诗人虽考场失利,仍充满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同样是写山,并极言山高,青年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年少气盛,抱负不凡的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都表现了自己远大的抱负和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精神。
《登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表达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登飞来峰》:诗人借景抒情、语言生动,从自然情景中很自然地提炼出深刻哲理,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难,只有登上“飞来山上千寻塔”,才能用见日出闻天鸡的故实;也只有在天外飞来的高峰见日出闻天鸡,才能导出不畏末俗乱真、站得高看得远的胆识气概。
主旨
拓展延伸
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D
反馈练习
2.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
B.第二句说,登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
C.第三句中“不畏”表现了诗人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D.诗作最后两句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
B(解析: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鸡鸣见日升”仅仅是“闻说”而已。)
1.背诵这首诗歌,并用楷书默写下来。
2.摘抄积累五句蕴含哲理的诗句并说明诗句中所蕴含的哲理。
3.推荐阅读王安石的其他的诗作。
例如《元日》《墨梅》《书湖阴先生壁》等。
布置作业
谢 谢 观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