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记录色彩 教学设计
【对应的课程标准要求】
第三学段(5、6年级) 运用线条、形状、色彩、肌理和空同等造型元素,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合适的工具、媒材,记录与表现所见所回、所感所想,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表达思想与情感。尝试不同的造型表现方法(如写实、夸张、抽象、装饰等),运用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描绘事物,表达思想与情感。学习对比、调和等色彩知识以及简单的绘画构图和透视知识。
【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造型·表现”领域的课。本课让学生通过本节内容,使学生感受色彩的魅力,了解色彩基本知识。并引导学生学会用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养成积极观察、传达情感和表现美好生活的良好习惯。提高色彩的感知能力,培养善于想象、大胆表现的学习态度。
2.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美术课兴趣浓厚,并具有较好的绘画基础,其中对绘画材料的运用能力较强。大部分学生能较好地表现平面形象、立体造型,并能大胆地发挥想象,作品内容丰富,富有生活情趣;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和较好的心理品质。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空间感较弱,有待进一步地提高。经过了五年的美术学习,他们对美术了解的也相对较多,大多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其抽象思维、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也相对有所提高。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内容,使学生感受色彩的魅力,了解色彩基本知识。并引导学生学会用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2.通过欣赏大量的图片感知色彩,感受画家笔下的线条与色彩所传达的不同的感觉。自主探索用色彩等绘画语言表现情感的方法。
3.感受艺术家对艺术的真挚感情,养成积极观察、传达情感和表现美好生活的良好习惯。提高色彩的感知能力,培养善于想象、大胆表现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针对色彩的感知、识别中感受色彩的美,了解色彩的相关概念。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欣赏、运用色彩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能力。
教学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的同时融入色彩的基本知识。运用不同线条、色彩的组合与搭配进行有主题的表现。
【所需要条件】
1.教具准备:风景照片、优秀色彩对比鲜明的风景画。
2.学具准备:白纸、彩色笔等。
【评价任务】
1.了解基本的构图知识,合理地安排画面。
2.在绘画作品中表现物体的近大远小的空间关系。
3.运用对比色、邻近色,表现适合的主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新课
1、感悟发现、感受色彩
播放幻灯片,创设情境:夜幕降临后,大地在黑暗中苏醒。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绚丽多彩的,美丽的色彩从何而来?
思考哪种光源对我们的视觉经验影响最大?
师小结:可以说“光创造了色彩的世界,没有光便没有色”。物体本身无色。色光有很多颜色。白色光通过三棱镜被分离出赤橙黄绿青蓝紫,这是可见光谱。物体反射和吸收不同色光,这才形成了自然界五彩斑斓的色彩。
(设计意图:使学生轻易感受到自然色彩的丰富。了解光线对色彩的形成的重要作用。从生活中挖掘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讲授新课
1、欣赏名家名作,了解印象主义注重在绘画中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
(1)师:印象主义画家提倡户外写生,直接描绘在阳光下的物象,根据画家自己的眼睛的观察和直接感受,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从印象主义开始,欧洲的画家们更多的注意绘画语言本身。
(2)认识大师莫奈——法国印象主义画派创始人之一。
莫奈最关心的是如何忠实的在画布上记录下自然界那瞬息万变、丰富的光色变化。为了研究自然界中物体的色彩变化规律,莫奈有意识地以不同时间、不同光线下的相同景象为题材作画,如1892-1894年创作"鲁昂大教堂组画"时,莫奈租下了教堂对面的一间房子,从天明开始动笔,根据日光的变化,每隔两个小时改画一幅。一天下来,作品竟有20件,在捕捉瞬间的光色效果方面,莫奈取得了惊人的成功。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鉴赏能力,此阶段以实例分析为引导,学生将知识点进行总体归纳。迁移拓展印象画派的知识,引导学生以艺术的眼光看世界,看生活。)
演示方法
演示光源色和环境色的区别与变化。
通过演示白纸在不同光线下的变化试验,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根据风景照片现场演示分析。
引导学生分析老师是怎样运用冷暖色、光源色、环境色的。
光源色
自然界中不同光源发出的光是不一样的,他们照在物体上引起的色彩感觉也会不同,这便是光源色。如晨光偏淡蓝紫色,晚霞偏黄红色光。
环境色
自然界中的物体都处于特定的空间环境中,因为光反射的缘故,周围环境的色彩必然会影响到物体,这为环境色。
(设计意图:分析总结物体随着光源和环境的变换,物体的色彩也会发生变化。平时我们往往忽略外部条件的影响而赋予物体一个固有的色彩面貌。但在表现时一定要关注光源色、环境色。)
第二课时
一、创作体验
(1)师:绘画中的色彩是变化万千的,我们平时看到的世界没有莫奈眼中的多姿多彩,但只要我们运用本课知识,多家留意光色的微妙变化,相信大家会更多的体会到物体的色彩之美。
(2)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发现问题,交流解决。将知识应用于生活与作品中。
(3)学生自主选择创作角度,请学生留心观察变化。观察早晨、中午、傍晚、阴天、晴天的色彩变化,并进行创作。
(4)教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指导。
二、展示评价
学生展示作品,谈谈作品要表达的情绪,其他同学评述对他作品的感受。
三、课后拓展
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留心观察美好的事物,并积极大胆的去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