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补易混易错04 近代中国——【查漏补缺】2022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过关(全国通用)(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查补易混易错04 近代中国——【查漏补缺】2022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过关(全国通用)(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29 07:05: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查补易混易错04 近代中国
高考对近代中国的内容考查比较稳定,考查内容、频率、题型难度都变化不大,备考是要熟练掌握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洋务运动以及鸦片战争后思想观念的变化。
高考五星高频考点,从2016年到2021年高考全国卷基本在28题进行考查。
易错点1、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与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易错角度】近代列强侵华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易错点拨】近代列强侵华,一方面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另一方面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对中国落后的农业文明进行了全方位的冲击, 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易错角度】近代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并非始于《马关条约》的签订
【易错点拨】 《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资本输出的阶段,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并非始于《马关条约》的签订。 鸦片战争后, 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办船坞和工厂,这是西方对华资本输出的开端,这一时期列强侵华方式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侵华方式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易错点2、太平天国运动
【易错角度】太平天国并非完全排斥儒家思想, 而是将其删改选用
【易错点拨】太平天国实行反儒, 反孔的文教政策, 但在其刊行的书目中 , 除宣扬拜上帝教之外,还带有明显的儒家思想。 太平天国对儒家经典的态度是在删改的基础上加以利用,进而形成了中西文化畸形结合的拜上帝教思想。
【易错角度】太平天国运动不仅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而且推动了晚清的变革历程
【易错点拨】太平天国运动使清王朝元气大伤,清朝的统治根基遭到严重破坏,清政府兵不能战,财无所调,不得不允许地方练兵筹饷,使军加财权下移,清代兵制也随之改变, 地方军事集团由此兴起,严重削弱了清朝的中央集权, 为日后的军阀统治埋下了伏笔。同时, 太平天国运动激发了清朝统治阶级内部态革自强的意识,为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等提供了借鉴,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易错点3 、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
【易错角度】 清末新政以维护清朝统治为目的,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问近代社会转型
【易错点拨】清末新政以维护清朝统治为目的,但其编练的新军后来成为辛亥車命的主要力量;很多被派遣出国的留学生回国后宣扬革命思想;奖励实业的措施有利千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
【易错角度】 三民主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易错点拨】三民主义体现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民族主义虽提出推翻清朝统治,但没有明确的反帝内容。 民生主义的土地纲领不够彻底,没有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这充分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旧民主主义革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不彻底性,三民主义的局限性决定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可能取得彻底胜利。
易错点4、抗日战争
【易错角度】国民党不仅组织了正面战场的大规模会战,也组织了敌后游击战
【易错点拨】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对日作战以正面战场的大规模会战为主,但后来也开展敌后游击战; 而共产党对日作战则是以敌后游击战为主, 但也参加了一些正面战场的会战,如平型关大捷就是太原会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易错角度】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是相互配合、 相互补充的
【易错点拨】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不是独立存在的, 而是相互配合, 相互补充的.在战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起着主导作用。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的积极抵抗牵制日军大部分兵力, 为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争取了时间。 共产党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广泛的游击战,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迫使日军不得不长期分散兵力两面作战,推动了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阶段转到战略相持阶段,为实现持久抗战发控了重要作用。
易错点5、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易错角度】洋务运动失败不等于洋务企业破产
【易错点拨】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宣告洋务运动失败,但是洋务运动中的一些企业存活了下来, 洋务运动失败不等于洋务企业破产。
易错点6、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易错角度】北洋政府采取了鼓励民族工业发展的措施
【易错点拨】北洋政府采取了一些鼓励民族工业发展的措施。例如,解除对民间兴办工商企业的限制;对工矿业者采取保护和奖励政策;实行专利制度,奖励植棉、制糖、牧羊;对新办企业予以优惠政策,实行保息制度,对民族工业品及其原料减兄捐税;设立各种示范场所,推广技术,劝导人们创办实业;筹办国货展览会,组织各地产品参加外国博览会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族工业的生存环境,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易错点7、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易错角度】新文化运动并不是全盘否定旧文化
【易错点拨】 新文化的兴起建立在对旧文化的变革之上,新文化脱胎于旧文化,同时也夹杂有旧文化,新文化运动并不是全盘否定旧文化。
一、单选题
1.(2021·河北·高考真题)《顾维钧回忆录》记载:1912年的北京由“废帝宣统管辖之下的紫禁城”“东交民巷和民国首都三部分组成”;1913年,“(袁世凯)对国民党的活动采取了坚决镇压手段”“临时国会被解散了”“袁(世凯)下令逮捕许多重要的国民党党员”。据此可知,当时
A.推翻君主专制迫在眉睫 B.军阀统治丧失基础
C.帝国主义势力异常强大 D.民主革命任务艰巨
2.(2022·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原存于江西赣州某村的标语,中有“工农解放万岁”“红军胜利万岁”等字样。据此判断,这一标语最有可能出现于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全面抗战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3.(2021·全国·高考真题)1861年,慈禧发动政变处置政敌时,特别把“不能尽心和议”列为罪状。英国人在华创办的《北华捷报》称:“在这个特别的关头,我们要比我们同中国发生联系的其他任何时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由此可知
A.太平天国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 B.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C.清廷顽固派势力地位得到加强 D.传统的外交体制被抛弃
4.(2021·北京·高考真题)1912年1月,列宁起草了一份决议,提到辛亥革命“将给亚洲带来解放并将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俄国无产阶级怀着极大的热忱和深切的同情注视着中国革命人民获得的成就”。这表明,列宁认为
A.辛亥革命与十月革命具有相同的性质
B.孙中山领导的政党代表无产阶级利益
C.共产国际的指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D.辛亥革命冲击了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5.(2021·湖南·高考真题)1919年11月,有人指出当时全国新出版物中普遍有“一个‘?’疑问符”,“这个‘疑’字不但把我国固有的思想信仰摇动了,而且把‘舶来品’的思想信仰也摇动起来”。思想界这一状况
A.是基于对五四运动的反思 B.促进了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C.反映中西文化矛盾的激化 D.表明使用新式标点成为时尚
6.(2022·江西·模拟预测)18世纪末,一两白银换铜钱1000文左右,到19世纪30年代后期,上涨到1600文。按清政府规定,完粮纳税须用白银,因而劳动人民实际要多交60%的赋税。这说明当时中国
A.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B.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
C.对外贸易居于优势地位 D.传统经济结构逐步瓦解
7.(2022·内蒙古赤峰·三模)太平军兴起前,清政府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财政体制,收支之权秉于户部,地方财权被严加限制。咸丰三年六月,咸丰帝谕令各地督抚:“其各就本省地方情形,力筹济急之策,权宜变通,其势不得不然”。咸丰四年三月起,江南大营在镇江、丹阳等县相继于米行等行业设卡抽厘。这反映出
A.清政府财政体制完成转型 B.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改变
C.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D.太平天国的势力不断壮大
8.(2021·河北·高考真题)有学者认为,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民国初年,中国有些地区的乡村手工业在艰难中发展起来。在江浙与河北的部分地区,很多农村织户依据棉花、土布的比价,计算实际报酬后,或出售棉花、减少织布,或采用机纱、改进生产工具。这表明
A.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B.采用机器生产成为共识
C.农民灵活应对市场变化 D.自然经济仍居主导地位
9.(2022·浙江·高考真题)1865年,面对西方列强威胁,薛福成提出“防之之策,有体有用。言其体,则必修政刑厚风俗、植贤才、变旧法、祛积弊、养民练兵、通商惠工,俾中兴之治业,蒸蒸日上,彼自俯首帖耳”;“言其用”,则购其利器、学其技艺,“彼之所长,我皆夺而用之矣”。他旨在强调
A.维新变法 B.师夷长技 C.实业救国 D.中体西用
10.(2021·江苏·高考真题)清末某报发表的《论体育》一文提出:“体育者,智育、德育之基础也。今之国势者,定一国之盛衰,不定于版图之大小与人口之多寡,而定于国民身体之强弱。”这表明,当时国人
A.已认识到落后根源 B.重体轻文蔚然成风
C.救亡自强愿望迫切 D.呼吁实施分科教育
11.(2021·天津·高考真题)民国初期,新的教育流派如平民教育、“工读”教育等纷纷出现,各种教育团体相继成立,如1915年的全国教育联合会、1917年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等。这体现了
A.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中西教育理念的冲突
C.民主共和政体的完善 D.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
二、材料分析题
12.(2021·全国·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1年1月,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新政上谕,宣布新政变法开始。4月,清廷催促各省督抚大臣“迅速条议具奏,勿再延逾观望”。7月,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联衔会奏,连上三折,此即《江楚会奏变三折》。第一折关于教育改革,涉及建立近代学校教育体制、变革科举制度、奖劝游学等内容;第二折关于政治改革,大致包含改善用人行政政策、清除吏治腐败、改良司法、革除弊政等方面;第三折关于军事与经济改革,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以实现国家富强,内容包括用西法练兵,学习西方近代农业技术,改良农业,发展工业等。江楚会奏的变法方案对清末的改革拟订了详细规划,得到朝廷嘉许并予以采纳。清末新政正式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据《张文襄公全集》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江楚会奏”变法方案与洋务运动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江楚会奏”变法方案。
三、论述题
13.(2022·北京朝阳·一模)开平煤矿与一位美国总统
1878年,在直隶唐山开平镇,“开平矿务局”诞生。1882年产煤38000吨,1898年达730000吨,不仅能供应轮船招商局和天津机器局等一系列企业使用,还有富余产量可以销售到市场,总资产已近白银600万两。
1899年赫伯特·克拉克·胡佛(后当选为美国第31任总统,曾给自己取中文名“胡华”)被英国矿业投资公司毕威克一墨林公司派到中国工作,同时出任开平矿务局的技术顾问。1900年,英国人以“饲鸽传递消息,疑与拳匪相通”为由,抓捕开平矿务局督办张翼。德国顾问德璀琳要求张翼任命自己为开平矿务局总代理,予以便利行事之权以便保全矿务局。随即,德璀琳以矿务局总代理身份同胡佛(墨林公司代表)签订了“租借”合约,签字时文本由“租”改为“卖”。内容为:开平矿务局所有之地产、码头、铁路、房屋、机器、货物,并所属、所受、执学或应享有之权利、利益,一并允准、转付、移交、过割与胡佛胡佛有权将其由此约所得的一切权利、资料、利益,转付、移交与开平有限公司(该公司由英国财团东方辛迪加投资公司组建),中国的开平矿务局归英国企业家所有。在屡次交涉无果的情况下,清政府派人赴伦敦劳伦斯法庭打了一场国际官司。清政府胜诉,但判决书“无法强制执行”
——秦秀梅《“开平”被卖;晚清的国资流失大案》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开平煤矿的历史变迁。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2021·河北·高考真题)《顾维钧回忆录》记载:1912年的北京由“废帝宣统管辖之下的紫禁城”“东交民巷和民国首都三部分组成”;1913年,“(袁世凯)对国民党的活动采取了坚决镇压手段”“临时国会被解散了”“袁(世凯)下令逮捕许多重要的国民党党员”。据此可知,当时
A.推翻君主专制迫在眉睫 B.军阀统治丧失基础
C.帝国主义势力异常强大 D.民主革命任务艰巨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初期,帝国主义在华享有特权,袁世凯的活动违背民主政治要求,说明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民主革命任务艰巨,D项正确;1912年,清帝宣布退位,君主专制已被推翻,排除A项;当时军阀统治的重要基础是帝国主义的支持,而材料反映了帝国主义在华仍然享有特权,说明军阀统治并未完全丧失基础,排除B项;材料中虽涉及帝国主义,但不能说明其势力异常强大,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2·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原存于江西赣州某村的标语,中有“工农解放万岁”“红军胜利万岁”等字样。据此判断,这一标语最有可能出现于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全面抗战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工农解放万岁”“红军胜利万岁”及所学知识可得,土地革命时期具体指1927年8月—1937年,土地革命又叫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人民为了反对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建立工农民主政权而进行的革命战争,B项正确;国民革命时期指的大概是指1924年至1927年,不符合题意时间,排除A项;全面抗战是从1937年开始的,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解放战争是从1946年开始的,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1·全国·高考真题)1861年,慈禧发动政变处置政敌时,特别把“不能尽心和议”列为罪状。英国人在华创办的《北华捷报》称:“在这个特别的关头,我们要比我们同中国发生联系的其他任何时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由此可知
A.太平天国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 B.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C.清廷顽固派势力地位得到加强 D.传统的外交体制被抛弃
【答案】A
【解析】1861年,慈禧特别把“不能尽心和议”列为罪状,说明慈禧主张和英法议和;“在这个特别的关头,我们要比我们同中国发生联系的其他任何时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说明英国有勾结清政府的意图。由此可知,当时的太平天国将面临中外联合勾结的严峻形势,故A正确;《辛丑条约》签订标志着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故B错误;材料无法得出顽固派地位得到加强,故C错误;材料没有外交体制变化的信息,故D错误。
4.(2021·北京·高考真题)1912年1月,列宁起草了一份决议,提到辛亥革命“将给亚洲带来解放并将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俄国无产阶级怀着极大的热忱和深切的同情注视着中国革命人民获得的成就”。这表明,列宁认为
A.辛亥革命与十月革命具有相同的性质
B.孙中山领导的政党代表无产阶级利益
C.共产国际的指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D.辛亥革命冲击了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答案】D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客观上打击了欧洲列强的在华势力,冲击了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所以列宁对辛亥革命表示了极大认可,D项正确;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它们具有不相同的性质,排除A项;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代表资产阶级利益,排除B项;共产国际成立于1919年,此时辛亥革命早已发生,所以不可能指导中国的辛亥革命,排除C项。故选D项。
5.(2021·湖南·高考真题)1919年11月,有人指出当时全国新出版物中普遍有“一个‘?’疑问符”,“这个‘疑’字不但把我国固有的思想信仰摇动了,而且把‘舶来品’的思想信仰也摇动起来”。思想界这一状况
A.是基于对五四运动的反思 B.促进了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C.反映中西文化矛盾的激化 D.表明使用新式标点成为时尚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19年11月”、“这个‘疑’字不但把我国固有的思想信仰摇动了,而且把‘舶来品’的思想信仰也摇动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对中西文化进行了反思,在反思中西文化中更认同马克思主义,促进了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故B正确;材料内容不涉及对五四运动的反思,故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西文化的矛盾,只是讲中国人反思文化,故C错误;通过材料无法判断新式标点成为时尚,故D错误。
6.(2022·江西·模拟预测)18世纪末,一两白银换铜钱1000文左右,到19世纪30年代后期,上涨到1600文。按清政府规定,完粮纳税须用白银,因而劳动人民实际要多交60%的赋税。这说明当时中国
A.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B.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
C.对外贸易居于优势地位 D.传统经济结构逐步瓦解
【答案】A
【解析】材料所述现象是鸦片输入导致白银外流、银贵钱贱所造成。中国丧失对外贸易的优势、白银外流、人民负担加重都是经济受到严重破坏的表现,A项正确;政府税收是收白银,老百姓需要用更多的铜钱去换白银,政府收到的白银数量并没有增加,排除B项;银贵钱贱是白银外流造成的,体现了中国丧失对外贸易的优势地位;外贸居于优势地位应体现在白银流入中国,排除C项;传统经济结构逐步瓦解应体现在纺织分离、耕织分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破坏,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7.(2022·内蒙古赤峰·三模)太平军兴起前,清政府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财政体制,收支之权秉于户部,地方财权被严加限制。咸丰三年六月,咸丰帝谕令各地督抚:“其各就本省地方情形,力筹济急之策,权宜变通,其势不得不然”。咸丰四年三月起,江南大营在镇江、丹阳等县相继于米行等行业设卡抽厘。这反映出
A.清政府财政体制完成转型 B.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改变
C.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D.太平天国的势力不断壮大
【答案】B
【解析】据题意可知,由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晚清的地方财政制度发生了变化,说明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导致清政府的权力结构发生了改变,B项正确;晚清的地方财政是发生了变化,而不是完成了转型,排除A项;材料内容和民族资本主义无关,不能说明太平天国势力的壮大,排除CD项。故选B项。
8.(2021·河北·高考真题)有学者认为,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民国初年,中国有些地区的乡村手工业在艰难中发展起来。在江浙与河北的部分地区,很多农村织户依据棉花、土布的比价,计算实际报酬后,或出售棉花、减少织布,或采用机纱、改进生产工具。这表明
A.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B.采用机器生产成为共识
C.农民灵活应对市场变化 D.自然经济仍居主导地位
【答案】C
【解析】近代前期,江浙等地的农村织户“依据棉花、土布的比价”,灵活安排生产、销售,或者减少生产,出售棉花,或者顺应形势,采用机纱、改进生产工具等,表明农民正逐渐适应市场,灵活应对市场的变化,C项正确;农村手工业者在恶劣环境下做出的选择,不能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中发展,排除A项;部分手工业者购买机纱织布,不能说明机器生产成为共识,排除B项;自然经济仍居主导地位与很多织户“出售棉花”“采用机纱”生产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9.(2022·浙江·高考真题)1865年,面对西方列强威胁,薛福成提出“防之之策,有体有用。言其体,则必修政刑厚风俗、植贤才、变旧法、祛积弊、养民练兵、通商惠工,俾中兴之治业,蒸蒸日上,彼自俯首帖耳”;“言其用”,则购其利器、学其技艺,“彼之所长,我皆夺而用之矣”。他旨在强调
A.维新变法 B.师夷长技 C.实业救国 D.中体西用
【答案】D
【解析】根据“防之之策,有体有用”“言其体,则必修政刑厚风俗”“则购其利器、学其技艺”可知,材料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故D项正确;甲午战后出现维新变法思想,排除A项;“师夷长技”只反映了学习西方技术,不能体现“有体有用”,排除B项;甲午战后出现实业救国思潮,排除C项。故选D项。
10.(2021·江苏·高考真题)清末某报发表的《论体育》一文提出:“体育者,智育、德育之基础也。今之国势者,定一国之盛衰,不定于版图之大小与人口之多寡,而定于国民身体之强弱。”这表明,当时国人
A.已认识到落后根源 B.重体轻文蔚然成风
C.救亡自强愿望迫切 D.呼吁实施分科教育
【答案】C
【解析】根据“体育者,智育、德育之基础也。今之国势者,定一国之盛衰,不定于版图之大小与人口之多寡,而定于国民身体之强弱”可得出,面对民族危机,国人开始探索救国之路,如体育强国,反映出救亡自强愿望迫切,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当时国人认识到根源,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到体育,未反映“重体轻文蔚然成风”,排除B项;材料与分科教育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1.(2021·天津·高考真题)民国初期,新的教育流派如平民教育、“工读”教育等纷纷出现,各种教育团体相继成立,如1915年的全国教育联合会、1917年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等。这体现了
A.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中西教育理念的冲突
C.民主共和政体的完善 D.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民国的建立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人们的思想获得了极大的解放,推动了新的教育流派的出现和各种教育团体的成立,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西教育理念的冲突,排除B项;新的教育流派的出现和各种教育团体的成立与民主共和政体的完善无关,主要是受到思想解放运动发展的影响,排除C项;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要早于材料时间,排除D项。故选A项。
二、材料分析题
12.(2021·全国·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1年1月,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新政上谕,宣布新政变法开始。4月,清廷催促各省督抚大臣“迅速条议具奏,勿再延逾观望”。7月,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联衔会奏,连上三折,此即《江楚会奏变三折》。第一折关于教育改革,涉及建立近代学校教育体制、变革科举制度、奖劝游学等内容;第二折关于政治改革,大致包含改善用人行政政策、清除吏治腐败、改良司法、革除弊政等方面;第三折关于军事与经济改革,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以实现国家富强,内容包括用西法练兵,学习西方近代农业技术,改良农业,发展工业等。江楚会奏的变法方案对清末的改革拟订了详细规划,得到朝廷嘉许并予以采纳。清末新政正式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据《张文襄公全集》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江楚会奏”变法方案与洋务运动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江楚会奏”变法方案。
【答案】(1)迫于外来压力作出的改革;均有富国强兵之目的;受到中央与地方势力的推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均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
(2)涉及政治体制层面的改革;较为系统的新政改革方案;推动了清末新政的开展,对清末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未能使清政府摆脱社会危机与政治困境。
三、论述题
13.(2022·北京朝阳·一模)开平煤矿与一位美国总统
1878年,在直隶唐山开平镇,“开平矿务局”诞生。1882年产煤38000吨,1898年达730000吨,不仅能供应轮船招商局和天津机器局等一系列企业使用,还有富余产量可以销售到市场,总资产已近白银600万两。
1899年赫伯特·克拉克·胡佛(后当选为美国第31任总统,曾给自己取中文名“胡华”)被英国矿业投资公司毕威克一墨林公司派到中国工作,同时出任开平矿务局的技术顾问。1900年,英国人以“饲鸽传递消息,疑与拳匪相通”为由,抓捕开平矿务局督办张翼。德国顾问德璀琳要求张翼任命自己为开平矿务局总代理,予以便利行事之权以便保全矿务局。随即,德璀琳以矿务局总代理身份同胡佛(墨林公司代表)签订了“租借”合约,签字时文本由“租”改为“卖”。内容为:开平矿务局所有之地产、码头、铁路、房屋、机器、货物,并所属、所受、执学或应享有之权利、利益,一并允准、转付、移交、过割与胡佛胡佛有权将其由此约所得的一切权利、资料、利益,转付、移交与开平有限公司(该公司由英国财团东方辛迪加投资公司组建),中国的开平矿务局归英国企业家所有。在屡次交涉无果的情况下,清政府派人赴伦敦劳伦斯法庭打了一场国际官司。清政府胜诉,但判决书“无法强制执行”
——秦秀梅《“开平”被卖;晚清的国资流失大案》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开平煤矿的历史变迁。
【答案】面对外来侵略与统治危机,洋务运动兴起。为解决军工企业资金、燃料等困难所创办的开平煤矿,是中国早期民用工业之一,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以涉嫌参与义和团运口动为借口,英商违背契约规则,巧取豪夺中国企业;中国的合法权益亦未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开平煤矿的历史变迁,反映着近代中国与世界接轨的过程;折射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艰辛曲折;暴露了西方列强所宣扬的契约精神、法治精神在与侵略利益冲突时奉行的双重标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