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文档属性

名称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1-29 20:5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下册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中心: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一、生字、重点词和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重点词:任:责任,担子。 苦,劳,饿,空乏,均为使动用法,翻译为“使 ……痛苦”“使……劳累”“使……受到贫困之苦” 拂:违背,逆,不顺。乱:扰乱。
  句义: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重点词: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征验 。 喻:明白,了解。
  句义: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重点词:入:在里面,指国内。 出:在外面,指国外。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读bì,辅佐。 恒:常。
  句义: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重点词:生:生存发展。
  句义: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6、问题设计及解答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3)第一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 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曾益其所不能。
  (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三、思考、应用。(1)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
  (2)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附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勾践,卧薪尝胆。
  艰难困苦,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六、开放题。 1、请再举出一些成功背后付出无数艰辛的例子或名言。(张海迪、爱迪生)
  (名言:艰难困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例:司马迁惨遭宫刑而愤作《史记》;越王勾践,经受奴仆之苦,而卧薪尝胆,战胜吴国,成就大业。)
  “自古英雄多磨难”。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 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一、词语解释
  舜发于:被任用 人恒过:犯过失。 傅说举于:被选拔 衡于虑同“横”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责任,担子;这 而后作:奋起
  苦其心志:使┅┅痛苦 征于色:脸色 劳其筋骨:使┅┅劳累
  发于声:吟咏叹息 饿其体肤:使┅┅饥饿 而后喻:了解
  空乏其身:使┅┅贫困 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乱其所为:使┅┅错乱、扰乱 入则:在里面。指国内 所以动心忍性:用来;使┅┅惊动;使┅┅坚韧;
  出则:在外面。指国外 曾益其所不能:增加。曾同“增”
  二、 翻译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人恒过,然后能改 人常犯过失,然后才能改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三、中心内容
  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练,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经受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将会有怎样的益处
  答: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答: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