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11张PPT。第1课时 识字与写字
第2课时 词语(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第3课时 标点符号
第4课时 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第5课时 句子的衔接与连贯、仿写与修辞
第6课时 名著阅读
第7课时 名句默写第一篇 积累与运用第一篇 积累与运用第1课时┃ 识字与写字第1课时 识字与写字第1课时┃ 冀考命题探究考纲展示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认识3500个常用字。
2.识记现代常用汉字的字形,能正确、规范地书写3500个常用字。
3.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 第1课时┃ 冀考命题探究命题规律1.近年来中考考查的重点是辨析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和同音字。
2.识字考查热点是《课程标准》规定的3500个常用汉字,并要求考生掌握拼音基础知识,特别是拼音规则。写字侧重考查常用汉字的字形辨析和书写。
3.常考题型可以分为字音字形辨识题、注音题、书写题和书写改错题。
4.考查形式上以选择题、填空题为主,综合题是近几年较为流行的考查形式。
5.字词考查素材主要源于课文注释及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第1课时┃ 冀考命题探究命题趋势 1.考查内容仍然侧重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同音字等。2013年中考仍将延续这一命题重难点,因此在复习中要重视这些字的字音和字形的训练。
2.考查形式上会采用选择、填空形式进行考查。选择题主要考查对汉字的拼读,对多音字和形近字的辨识。填空题往往结合具体的语境来考查。书写题要引起备考重视。综合题抓住综合考查字音、字形和字义的特点,也要引起备考重视。 第1课时┃ 冀考真题体验 1.2012·河北根据拼音将相应语句规范、工整地写在下面的田字格内。第1课时┃ 冀考真题体验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字音字形掌握情况,本题中出现的字音字形都较为常见,只要会汉语拼音,明确其整体意思,字形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所以难度不大。 [答案] 谦让是和谐的花朵 微笑是温馨的语言 第1课时┃ 冀考真题体验质 制 位 味
幕 募 第1课时┃ 冀考真题体验 [解析] 本题为综合性考查题,考查的内容较为广泛,涉及字形知识,形式新颖,考查贴近生活。但总体上看,难度不大,属于一些基本的常规的考查。 第1课时┃ 冀考真题体验 3.2011·河北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繁花似锦的夏季来临,莎莉文小姐牵着我的手慢步在田纳西河的岸边,望着田野、山坡,人们正在田间地头翻土播种。我们在河边温软的草地上坐下,开始了人生新的课程。在这里,我明白了大自然施与人类的恩慧,我懂得了阳光雨露如何使树木在大地上茁壮成长起来;我懂得了鸟儿如何筑巢,如何繁衍,如何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迁徙;也懂得了松鼠、鹿和狮子等各种各样的动物如何觅食,如何栖息。我了解的事情越多,就越感到自然的伟大和世界的美好。第1课时┃ 冀考真题体验yǎn qī 慢 漫 慧 惠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3500个常用字的字音字形的掌握及运用情况。两个字音考查题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不要将“qī”错读为“xī”;错别字考查虽难度不高,但要在200字左右的文段中准确找出并改正,也需要考生特别细心。本题采用了给文段中的重点字词注音并找出文段中错别字的考查形式,文段选自河北省三套教材的交叉篇目《再塑生命》。所以生字词复习的出发点就立足掌握课本上所学的内容,没有必要大海捞针。尤其要关注河北省三套教材的交叉篇目。 第1课时┃ 冀考真题体验 4.2010·河北根据拼音将相应语句规范、工整地写在下面的田字格内。第1课时┃ 冀考真题体验 [解析] 此题考察根据拼音书写汉字的能力。写完后一定要仔细检查,保证没有错字。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要像小学生一样写字,端端正正! [答案]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第1课时┃ 冀考真题体验 5.2010·河北下面文段中有三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鸟类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生物之一。从冰封雪冻的南北两极到地势显要的世界屋脊,从遮天弊日的热带丛林到寸草不生的沙漠腹地,从浩瀚无际的大洋到人口稠密的城市,几乎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都有鸟儿骄健的身影。
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
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
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 显 险
弊 蔽
骄 矫 第1课时┃ 冀考真题体验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运用汉字的能力。所不同的是要改正常见的错别字。要结合文段认真辨认,慎重修改。 第1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必备知识一、拼写规则
i行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时,要用y开头。
u行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时,要用w开头。
ü行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时,要用y开头。加y后,ü的两点要省去。
ü和n、l以外的声母相拼时都省去两点。
韵母iou,uei,uen前面加声母的时候,写成iu,ui,un。
韵母“er”用作韵尾时写成“r”。如:花儿(huār)。
拼写人名、地名、国名及专有名词时,第一个字母应当大写。句子开头的第一个字母和诗歌每行的第一个字母也要大写。
ɑ、o、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使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时,用隔音符号(')隔开。如:皮袄(pí'ǎo)。第1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二、笔顺规则要领
先横后竖十字架,先撇后捺人不怕。
从上到下看清楚,从左到右没乱抓。
由外到内同携手,由内到外建国家。
先里头来后封口,先中后边水平佳。
三、“六书”歌诀
六书最早见《周礼》,象形指示和会意;
形声转注与假借,“四体二用”须熟记。
描摹事物为象形,造字最早的方式;
辅助造字有指示,象形加符表新义;
会意可分同异体,以上三种纯表意。
半音半意形声字,汉字最多应熟悉;
基本类型有六种,分析结构抓本质。第1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四、形声字诀
形声字好识记,音形义有联系,
取声旁读字音,看形旁辨字义。
上与下左和右,内跟外都熟悉。
析结构多比较,六类型勤练习。第1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常考清单第1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思维轨迹] A项中“猝”应读cù;B项中“绊”应读bàn,“横”应读hènɡ;D项中“衷”应读zhōnɡ,“怏”应读yànɡ。故选择C。第1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思维轨迹] A项中“荣”应读róng,“怡”应读yí;B项中“晨”应读chén,“绰”应读chuò,“涸”应读hé,“崩”应读bēng;C项中“簇”应读cù,“跚”应读shān,“栉”应读zhì。故选D。D第1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三、形似字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因而在辨别形近字时要结合读音和字义来识记汉字的字形。方法一是以义辨形,方法二是抓住形旁,辨义选字。
例3 2011·温州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孩子们在无边的世界的海滨聚会。头上是静止的无(yín)______的天空,不宁的海波奔腾(xuān)________闹。在无边的世界的海滨,孩子们欢呼跳跃地聚会着。
他们用沙子盖起房屋,用空贝壳来游戏。他们把枯叶编成小船,微笑着把它们飘浮在(yáo)________远的海上。他们不搜求宝藏,他们也不会(sā)________网。孩子们在世界的海滨做着游戏。撒垠喧遥第1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四、同音字
辨别同音字。首先,对于同音的形声字,可以通过不同的形来判定它们所表示的意义。其次,对于常用的同音字,要随时留意它们经常和什么字在一起搭配使用,表示什么意思。
例4 2011·金华、丽水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
A.油光可鉴 胭脂褪尽 险象叠生 水波鳞鳞
B.引经据典 人迹罕至 天翻地覆 相形见绌
C.英雄气慨 鸡毛掸子 原弛蜡象 锲而不舍
D.津津有味 仙露琼桨 眼花缭乱 怨天忧人 [思维轨迹] A项中“叠”应为“迭”,“鳞鳞”应为“粼粼”;C项中“慨”应为“概”,“弛”应为“驰”;D项中“桨”应为“浆”,“忧”应为“尤”。故选B。B第1课时┃ 方法技巧精粹能力提升一、识记多音字的规律
1.区分语体
有些多音字可以根据其书面读音和方言口语读音的不同来识记。譬如,剥:〈书〉bō,剥削、剥夺;〈口〉bāo,剥笋、剥皮。血:〈书〉xuè,血色、鲜血;〈口〉xiě,出血了、血淋淋。
2.明确词性
有些汉字是由于词性不同而产生几个读音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参照词典注释和其在句子当中的语法功能来识记。例如:背,作名词时读bèi,如脊背;作动词时一般读bēi,如背包袱。处,作名词时一般读chù,如处室、到处;作动词时读chǔ,如处分、处世。第1课时┃ 方法技巧精粹 3.辨析词义
汉字在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步增加了其意义,因此识记多音字时可以采用辨析词义的方法来整理一部分词语。比如:禅,(1)chán,①佛教用语,指排除杂念,静坐:坐禅、参禅;②泛指佛教的事物:禅院、禅师;(2)shàn,禅让(帝王把帝位让给别人):受禅、禅位。与,(1)yǔ,①给:施与;②交往:相与;③赞许、赞助:与人为善;④等待:时不我与;⑤介词,跟:与虎谋皮;⑥连词,和:工业与农业;(2)yù,参与:与会。第1课时┃ 方法技巧精粹 4.记少去多
记住少数读音,甚至是个别特殊用法的读音,而不必死记其通常读音或者其他义项的读音。比如“鲜”字有七八个义项,不便识记,但使用“记少去多”法来识记就显得十分简便。我们只要记住,当它解作“少”的时候读“xiǎn”这个音,其余的读“xiān”就行了。当然,为了使得识记更加准确,我们可以将多音字的形、音、义三者结合起来识记。这样便可以起到举一反三、一箭双雕的功效。比如:“拾”只在书面用语“拾级”一词中念“shè”,其他情况一律念“shí”。第1课时┃ 方法技巧精粹 5.同形异读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有的词语在不同语境当中意思不同,读音也不一样。对此,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整理一些特例。如:澄清,作一个词用时读“chéngqīng”,有以下三个义项:①清亮;②使混浊变为清明,比喻肃清混乱局面;③弄清楚(认识、问题等)。作动宾短语时念“dèngqīng”,解作“使杂质沉淀,液体变清”。再如:累累,解作“屡屡”或“形容累积得多”时,读“lěilěi”,如累累失误、罪行累累;解作“接连成串”或“形容憔悴颓丧的样子”时,读“léiléi”,如果实累累、累累如丧家之犬。第1课时┃ 方法技巧精粹 二、辨析易混字三法
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因而在识记的时候要注意三者的结合,尤其要以义为依托来识记字音、字形。
1.以义辨形
例如“戴”是加在手、面、颈、头等处之义;“带”有“携带”之义,弄清二字的含义,就不会将“披星戴月”中的“戴”写成“带”。
2.抓住形旁,辨义选字
许多音同、音近、形体相近的字,都有共同的声旁,而区别只在形旁。所以,只要抓住形旁加以辨析,就不会用错字。如“鹰”和“膺”,前者从“鸟”部,表示它是鸟类的一种;后者从“月”部,意思为“胸,胸中”,了解了这些以后,就不会把“义愤填膺”的“膺”写成“鹰”。第1课时┃ 方法技巧精粹 3.留意观察,字词搭配
对于常用字,要随时留意它们经常和什么字在一起搭配使用。如“部署”“布置”中的“部”“布”,“刻苦”“克服”中的“刻”“克”,有时从意义辨析也比较困难,但只要随时注意到它们的搭配习惯,就能运用自如了。 第1课时┃ 方法技巧精粹知识链接常见多音多义字
多音多义字是语音考查的重点,为帮助考生有效复习,在此辑录以下常见多音多义字,并组成意思连贯的句子,供考生练习。
单 单(Shàn,姓)老师说,单(chán,单于,匈奴族首领)于只会骑马,不会骑单(dān)车。
折 这两批货物都打折(zhé)出售,严重折(shé)本,他再也经不起这样折(zhē)腾了。
喝 武松大喝(hè)一声:“快拿酒来!我要喝(hē)十二碗。”博得众食客一阵喝(hè)彩。
着 你这着(zhāo,名词)真绝,让他干着(zháo,动词)急,又无法着(zhuó)手应付,心里老是悬着(zhe)。
蕃 吐蕃(bō,藏族的前身)族在青藏高原生活、蕃(fán,繁殖)衍了几千年。第1课时┃ 方法技巧精粹 量 有闲心思量(liɑng)她,没度量(liàng)宽容她。野外测量(liáng)要量(liàng)力而行。
沓 他把纷至沓(tà)来的想法及时写在一沓(dá)纸上,从不见他有疲沓(tɑ)之色。
载 据史书记载(zǎi),王昭君多才多艺,每过三年五载(zǎi)汉匈首脑聚会,她都要载(zài)歌载(zài)舞。
曝 陈涛参加体育锻炼缺乏毅力、一曝(pù)十寒的事情在校会上被曝(bào)光,他十分羞愧。
宁 他宁(nìng)可告上法庭,也不息事宁(níng)人。
和 天气暖和(huo),小和(Hé,姓)在家和(huó,动词)泥抹墙。他讲原则性,是非面前从不和(huò)稀泥,也不随声附和(hè,动词),更不会在麻将桌上高喊“我和(hú)了”。
省 湖北副省(shěng)长李大强如能早些省(xǐng)悟,就不至于丢官弃职、气得不省(xǐng)人事了。第1课时┃ 方法技巧精粹 拗 这首诗写得太拗(ào)口了,但他执拗(niù)不改,气得我把笔杆都拗(ǎo)断了。
臭 “臭气熏天”的“臭(chòu)”是指气味难闻,“无声无臭”的“臭(xiù)”是泛指一般气味。
度 度(Dù,姓)老师宽宏大度(dù,名词),一向度(duó,动词)德量力,从不以己度(duó,动词)人。
哄 他那像哄(hǒng)小孩似的话,引得人们哄(hōng)堂大笑,大家听了一哄(hòng)而散。
丧 他穿着丧(sāng)服,为丧(sāng)葬费发愁,神情沮丧(sàng)、垂头丧(sàng)气。
差 他每次出差(chāi)差(chà)不多都要出点差(chā)错。
扎 鱼拼命挣扎(zhá),鱼刺扎(zhā)破了手,他随意包扎(zā)一下。
埋 他自己懒散,却总是埋(mán)怨别人埋(mái)头工作。
盛 盛(Shèng,姓)老师盛(shèng)情邀请我去她家做客,并帮我盛(chéng)饭。第1课时┃ 方法技巧精粹创 勇于创(chuàng)造的人难免会遭遇创(chuāng)伤。
疟 发疟(yào)子就是患了疟(nüè)疾。
看 看(kān)守大门的保安也很喜欢看(kàn)小说。
行 银行(háng)发行(xíng)股票,报纸刊登行(háng) 情。
艾 他在耆艾(ài)之年得了艾(ài)滋病,整天自怨自艾(yì)。
把 你把(bǎ)水壶把(bà)摔坏了,以后使用没把(bǎ)柄了。
传 《鸿门宴》是汉代传(zhuàn)记而不是唐代传(chuán)奇。
荷 荷(hé)花旁边站着一位荷(hè)枪实弹的战士。
涨 我说她涨(zhǎng)了工资,她就涨(zhàng)红着脸摇头否认。
奇 数学中奇(jī)数是最奇(qí)妙的。
炮 能用打红的炮(pào)筒炮(bāo)羊肉和炮(páo)制药材吗?
给 请把这封信交给(gěi)团长,告诉他,前线的供给(jǐ)一定要有保障。
冠 他得了冠(guàn)军后就总爱说冠(guān)冕堂皇的话。
干 穿着干(gān)净的衣服干(gàn)脏活,真有点不协调。第1课时┃ 方法技巧精粹巷 矿下的巷(hàng)道与北京四合院的小巷(xiàng)有点相似。
薄 薄(bò)荷油味不薄(báo),很受欢迎,但要薄(bó)利多销。
恶 这条恶(è)狗真可恶(wù),满身臭味,让人闻了就恶(ě)心。
便 局长大腹便(pián)便(pián),行动不便(biàn)。
宿 小明在宿(sù)舍说了一宿(xiǔ)有关星宿(xiù)的常识。
号 受了批评,那几名小号(hào)手都号(háo)啕大哭起来。
卡 这辆藏匿毒品的卡(kǎ)车在过关卡(qiǎ)时被截住了。
调 出现矛盾要先调(diào)查,然后调(tiáo)解。
模 这两件瓷器模(mú)样很相似,就像由一个模(mó)型做出来的。
没 驾车违章,证件被交警没(mò)收了,他仍像没(méi)事人一样。
舍 我真舍(shě)不得离开住了这么多年的宿舍(shè)。
殷 老林家境殷(yīn)实,那清一色殷(yān)红的实木家具令人羡慕不已。第1课时┃ 方法技巧精粹系 你得系(jì)上红领巾去学校联系(xì)少先队员来参加活动。
假 假(jiǎ)如儿童节学校不放假(jià),我们怎么办?
降 我们有办法使从空中降(jiàng)落的敌人投降(xiáng)。
脯 “胸脯(pú)”和“果脯(fǔ)”不是同一个读音。
间 他们两人之间(jiān)的友谊从来没有间(jiàn)断过。
石 两石(dàn)石(shí)子不够装一卡车。
劲 球场上遇到劲(jìng)敌,倒使他干劲(jìn)儿更足了。
刨 我刨(bào,推刮)平木头,再去刨(páo,挖掘)花生。
弹 这种弹(dàn)弓弹(tán)力很强。
颤 听到这个噩耗,小刘颤(zhàn)栗,小陈颤(chàn)抖。
扒 他扒(bā)下皮鞋,去追扒(pá)手。
散 我收集的材料散(sàn)失了,散(sǎn)文没法写了。
数 两岁能数(shǔ)数(shù)的小孩已数(shuò)见不鲜了。第1课时┃ 方法技巧精粹参 人参(shēn)苗长得参(cēn)差不齐,还让人参(cān)观吗?
会 今天召开的会(kuài)计工作会(huì)议一会(huì)儿就要结束了。
吓 敌人的恐吓(hè)吓(xià)不倒他。
胖 肥胖(pàng)并不都是因为心宽体胖(pán),而是缺少锻炼。
耙 你用犁耙(bà)耙(bà)地,我用钉耙(pá)耙(pá)草。
伺 边伺(cì)候他边窥伺(sì)动静。
好 好(hào)逸恶劳、好(hào)为人师的做法都不好(hǎo)。
咳 咳(hāi)!你怎么又咳(ké)起来了?
处 教务处(chù)正在处(chǔ)理这个问题。
缝 这台缝(féng)纫机的台板有裂缝(fèng)。
澄 澄(dèng)清混水易,澄(chéng)清问题难。
扇 他拿着扇(shàn)子却扇(shān)不来风。
得 你得(děi,需要)把心得(dé)体会写得(de)具体、详细些。第1课时┃ 方法技巧精粹屏 他屏(bǐng)气凝神躲在屏(píng)风后面。
几 这几(jǐ)张茶几(jī)几(jī)乎都要散架了。
卷 考卷(juàn)被风卷(juǎn)起,飘落到了地上。
乐 教我们音乐(yuè)的老师姓乐(Yuè),他很乐(lè)于助人。
吭 小李一声不吭(kēng),小王却引吭(háng)高歌。
粘 胶水不粘(nián)了,书页粘(zhān)不紧。
畜 畜(xù)牧场里牲畜(chù)很多。
称 称(chèng,通“秤”)杆的名称(chēng)、实物要相称(chèn)。
弄 别在弄(lòng)堂里玩弄(nòng)小鸟。
俩 他们兄弟俩(liǎ)耍猴的伎俩(liǎng)不过如此。
重 老师很重(zhòng)视这个问题,请重(chóng)说一遍。第1课时┃ 方法技巧精粹泊 小船漂泊(bó)在湖泊(pō)里。
朝 我朝(zhāo)气蓬勃地朝(cháo)前走。
校 上校(xiào)到校(jiào)场找人校(jiào)对材料。
强 小强(qiáng)很倔强(jiàng),做事别勉强(qiǎng)他。
塞 塞(sài)外并不闭塞(sè)。塞(sāi)子塞(sāi)不住漏洞。
辟 随意诬陷人搞封建复辟(bì)可不行,得辟(pì)谣。
倒 瓶子倒(dǎo)了,水倒(dào)了出来。
匙 汤匙(chí)、钥匙(shi)都放在桌子上。
率 他办事从不草率(shuài),效率(lǜ)一向很高。
空 有空(kòng)闲就好好读书,尽量少说空(kōng)话。第1课时┃ 方法技巧精粹第1课时┃ 方法技巧精粹第1课时┃ 方法技巧精粹第1课时┃ 方法技巧精粹第1课时┃ 方法技巧精粹第1课时┃ 方法技巧精粹第1课时┃ 方法技巧精粹第1课时┃ 方法技巧精粹第1课时┃ 方法技巧精粹第1课时┃ 方法技巧精粹第1课时┃ 方法技巧精粹第1课时┃ 方法技巧精粹第1课时┃ 方法技巧精粹第1课时┃ 方法技巧精粹第1课时┃ 方法技巧精粹第1课时┃ 方法技巧精粹第1课时┃ 方法技巧精粹第1课时┃ 方法技巧精粹第1课时┃ 方法技巧精粹第2课时┃ 词语(成语)的理解与运用第2课时 词语(成语)的理解与运用第2课时┃ 冀考命题探究考纲展示 正确理解和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第2课时┃ 冀考命题探究命题规律 这一考点是从2010年开始《考试说明》中新增的考点。2011年考查了词语的选择,2012年考查成语的理解运用,试题难度不大。“词语”这一考点,归纳起来,大致包括积累、理解和运用三个层面。从考查的内容来看,有课内外词语的积累,有在具体语境中对多义词、同义词、关联词语的辨析,有对词语(特别是成语)的准确理解和正确运用等。词语考查素材主要来源于课本。从考查的形式来看,仍以选择题和填空题为主。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词语的理解运用还包括一种特殊词语——关联词语的理解和运用,难度稍大些。另外,今年应格外关注成语的理解运用。将课本中出现的重要成语进行整理,从正确书写到词义理解,尤其是19篇文言文和公共篇目中的成语。第2课时┃ 冀考命题探究命题趋势 纵观各地中考试题的走势,可以预见,其内容将更趋丰富充实,也将更综合地考查我们运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根据语境,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运用能力,是各地中考试卷中的常考题。
第二,对成语,现在延伸至熟语的考查,近年来有固本求新的态势,要注意对报刊上一些语句中词语的辨析。
第三,对关联词语的考查,近年也有不少地区的试卷涉及。考查的重点是运用,这一点我们在复习中不能忽视。
第四,对加点词含义的理解,这类题型在各地中考试题中比较常见,要引起注意。 第2课时┃ 冀考真题体验C 第2课时┃ 冀考真题体验 [解析] 这道题创设了四个富有生活情境的句子,考查的这四个成语都是考生所熟悉的,并且都是容易理解的。其中三个出自《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文言篇目。“无人问津”出自《桃花源记》;“门庭若市”出自《邹忌讽齐王纳谏》;“水落石出”出自《醉翁亭记》。考查成语是今年试卷的一个新考点,同时也与高中的语文教学链接起来。 第2课时┃ 冀考真题体验2.2011·河北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1)春天来了,天气________变暖,冰雪开始融化,树枝上也绽出了嫩芽。
(2)我和同行的人谈起这件事,大家的________并不十分强烈。
(3)这篇文章段落之间________自然,前后相互照应,结构十分严谨。
A.逐步 反映 过度
B.逐渐 反应 过渡
C.逐步 反应 过渡
D.逐渐 反映 过度B 第2课时┃ 冀考真题体验 [解析] 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能力。第(1)小题,“逐步”是一步一步地,用于说明做事的具体过程;“逐渐”是渐渐地,故应选择后者。第(2)小题,“反应”主要指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反映”则是向上级或有关部门介绍或者是汇报情况,故选前者。第(3)小题,“过渡”是指事情由一个阶段或状态逐渐发展变化而转入另一个阶段或另一种状态,“过度”则是超过适当的限度的意思,所以明显应选择前者。解答本题,要注意品析每个同音词的意义,尤其要注意它们意义的细微区别。同时解题时可运用排除法进行解题,一般而言,只要有一个小题的答案确定了,便可排除掉两个干扰选项。 第2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必备知识 一、积累常用的词语、成语
首先要抓住课本注释中的重要词语与成语,做到读得准确、写得正确、用得自如。在此基础上,着重掌握各册教材附录中的“字词表”,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给这些字词注音、解释、造句。其次,把平时学习及总复习中遇到的易读错、写错、用错的词语或成语整理、归纳,每隔一段时间,分批分类复习,并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做上一年的中考词语、成语试题)达到准确识记、加深印象的目的。最后,要注意在作文训练时字斟句酌,力求准确使用词语或成语。第2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二、要正确理解词语、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1.要结合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转化意义。
2.要通过词语的表面意义深入挖掘,理解词语的潜在意义。
3.要通过比较分析,理解词语的特定意义。
4.弄清写作手法,理解词语的比喻义或象征义。
三、辨析同义词,给词语找出反义词
辨析同义词,主要方法有:
1.看词性的差异。
2.看适用对象的差异。
3.看运用场合的差异。
4.看感彩的差异。第2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5.看词义范围的差异。
6.看词义轻重的差异。
反义词指含义相反或相对的词,有的词往往有几个反义词,但在具体语境中一般只有一个最恰当的,应根据具体语境细细推敲,然后确定其最恰当的反义词。
四、理解词语、成语的感彩与语体色彩
按词义的感彩,词可以分为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要注意在特定的语境中,有褒词贬用、贬词褒用的现象。按语体色彩,词有口语、书面语、文学语言、科学术语之分。口语,通俗易懂,适合谈话时用;书面语,庄重文雅,适用于书面表达或正规、庄重的场合;文学语言,讲究生动形象;科学术语,讲究简明、准确、严密。第2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五、成语误用一般容易出现的几种情况
1.色彩不当
例:我们要虚张声势把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虚张声势”是贬义词,指假装出强大的气势,用在这里感彩明显不当)
2.轻重不分
例:全厂涌现出四个“先进集体”,一百多位“先进个人”,可歌可泣的事迹不胜枚举。(“可歌可泣”是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用在这里明显大词小用)
3.词义不明
例:听到有儿童落水了,正在江边消夏的人们,纷纷忘乎所以地跃入水中去营救。(“忘乎所以”是指由于过度兴奋或骄傲自满而忘记了一切。这个句子只断取了这个成语中“忘”字的意思,造成误用)第2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4.对象不辨
例:黄山的石、雾、松是大自然的造化,无不巧夺天工,令人赞叹不已。(“巧夺天工”一般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显然这句中对象搞错了)
5.谦敬误用
例:我的成功经验最主要的一条是做到海纳百川,虚怀若谷。(“虚怀若谷”形容非常谦虚,能容纳别人的意见,是敬辞,当做谦辞明显不当)
6.前后矛盾
例:同学们听到集合铃声响起,一个接一个争先恐后地往操场跑去。(“一个接一个”指秩序井然,与“争先恐后”意思矛盾)
7.语境不合
例:当我纵横决荡于纽约街头时,他又来信勉励,劝我用英文写作。(“纵横决荡”的意思是纵横驰骋,冲杀追击,一般用于战斗方面,不符合本句语境)第2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8.词意相近而混淆
例:随着他位高权重,周围巴结奉承的人也越来越多,开始人家送上烟酒他都不收,让人家拿回去,时间长了他就以为是小事一桩,犯不着太认真,也就不以为然了。(“不以为然”表示不同意,多含贬义;“不以为意”表示不认真对待,本句中后者误用为前者)
六、常用的关联词语
1.并列关系:“既……也(又)……”“不是……而是……”“一边……一边……”“也”“又”“还”
2.递进关系:“不但(不仅)……而且(并且、也)……”“尚且……何况……”“而且”“并且”
3.选择关系:“或者……或者……”“是……还是……”“与其……不如……”“宁可……也……”“要么……要么……”第2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4.转折关系:“虽然(尽管)……但是(可是)……”“但是”“却”“不过”“然而”
5.因果关系:“因为……所以……”“既然……就……”
6.假设关系:“如果……那么……”“假如……就……”“倘若……就……”“即使……也……”“哪怕……也……”
7.条件关系:“只有……才……”“只要……就……”“除非……才……”“不论(无论、不管)……都(也)……”第2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常考清单 一、关联词的辨析选用
关联词有两种:一种是单独的关联词,如“那么”“因而”等;另一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形成的关联词,如“因为……所以……”“即使……也……”等。使用最多的是第二种形式即成对出现的关联词。成对使用的关联词,每一对都表示特定的语法关系,它们的搭配是固定的,不能随意调换。不管是哪一种形式,要正确选用,均需借助对句意的把握。第2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例1 2012·河南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公益与每个人____。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微公益”,真正实现了公益的平民化、常态化。____你没有亿万身价,没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____不妨碍你从事公益事业。捐赠一本书,提供一份午餐,甚至转发一条微博,爱心就在你我之间____。
A.休戚相关 因为 所以 传递
B.休戚相关 即使 也 传承
C.息息相关 即使 也 传递
D.息息相关 因为 所以 传承C第2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思维轨迹] 此题考查词意的理解运用。根据二、三两空,可以把答案锁定在B、C两项,即关联词语连接的两句是假设关系。“休戚相关”指彼此间生死祸福相互关联,“息息相关”指关系密切;“传承”指传授继承,传递指由一方交给另一方。同时根据第四个空,就可选择出是C。故选C。第2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二、结合语境辨析选用词语
解答这类题,首先要辨析选项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然后读懂语段或语句的意思,二者结合,综合考量,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例2 2012·天津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品茶,亦可谓品历史、品文化,一盏佳茗在手,盏中是清淡的龙井,鼻端_______的茶香似有若无,思绪慢慢随着汤茶中的涟漪向悠远的中华文明______开来,细细地品,那浸泡在盏中的不是茶,而是滚滚红尘中偶尔_______的一颗散淡的心。
A.缭绕 荡漾 歇息 B.环绕 荡漾 栖息
C.环绕 飘扬 歇息 D.缭绕 飘扬 栖息A第2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思维轨迹] “缭绕”指回环旋转,“环绕”意为围绕,故选前者;“荡漾”指水波一起一伏地动,“飘扬”指在空中随风摆动;“歇息”指休息,“栖息”指停留、休息,多指鸟类。故选A。第2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三、解释词语的语境义
把握好词语的语境义,要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加以分析推敲,才能准确地理解。语境义的类型有:①比喻生成的语境义。词语的比喻义在特定语境中生成了新的含义。②感彩转换后的语境义。选择不同感彩的词,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但有时贬义的可以褒用,褒义的也可以贬用。③反语表达的语境义。反语是作者含蓄曲折地表达本意的一种修辞手法。它实际要表达的意思与字面的意思完全相反。④旧词新用的语境义。一些旧的词语,作者赋予它新的含义。⑤对比形成的语境义。在同一语段中,同一词语表达的意义有时也不尽相同。第2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例3 2012·铜仁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格物:探究事物的原理。致知:获得知识)
B.做一个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做一个公民,我们要恪尽职守。(恪尽职守:谨慎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
C.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叹为观止:看着令人叹气,不想再看下去了)
D.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C第2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四、近义词的辨析
要辨析近义词,必须结合实际语境,根据词语的具体功能,做到“求同”“辨异”,也就是找出近义词的“共性”和“个性”来,使“个性”与语境相配。 例4 2012·湖州根据下面的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1)黑色的土地,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大豆……多么美丽、多么________的关东原野啊!
(2)今天第一次看到这棵果实如此________的柚子树,霎时间,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
(3)放眼望去,塔里木河两岸________的胡杨林似一道绿色的长城。
A.丰硕 B.丰茂 C.丰饶[答案] (1)C (2)A (3)B第2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五、根据语境填写词语
这种题型,所要填写的词语多是动词、形容词、名词或关联词,考查的是用词的准确性或语意的连贯性。需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作出恰当的选择。 例5 2012·嘉兴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人类素来以生存为第一需要。农耕,养育了一代代浙江子民:一粒米,________着顺天应时的智慧;一把土,________着细腻踏实的性格;一只碗,________着励精图治的梦想;一片天,深藏着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孕育 满载 启迪)[答案] 启迪 孕育 满载第3课时┃ 标点符号第3课时 标点符号第3课时┃ 冀考命题探究考纲展示 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第3课时┃ 冀考命题探究命题规律 1.中考考查的重点是标点符号的综合运用,而且“错因”分明。
2.试题的重点是常用标点,特别是标点运用易错处、易混处和标号、点号连用的处理。
3.教师复习时精心选取标点符号的知识重点,不必面面俱到。第3课时┃ 冀考命题探究命题趋势 1.考查的内容主要是标点的书写、用法及作用。
2.考查形式上还是以选择题为主,也有修改题。 第3课时┃ 冀考真题体验 1.2011·河北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榆林很古,一下车就感觉到了。出站的地方就是残缺的城墙,一条旧街上,坐落着三种不同样式的古楼,人与车在楼下穿行。
B.宋代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是从隋炀帝杨广的诗句“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中化用来的。
C.花种得好,姹紫嫣红,满园芬芳,可以欣赏,菜种得好,嫩绿的茎叶、肥硕的块根和果实,却可以食用。
D.现在的天文学,不是光研究太阳、月亮、星星在天上的位置和运行规律,还要研究星星里头的变化,研究宇宙的演化。C 第3课时┃ 冀考真题体验 [解析]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用法。很明显,C项是一个并列对举的句子,在后半句“菜种得好”前面应使用分号。这道题相对出得比较浅易。但考生不可掉以轻心,需要认真审读每个选项,细心来做。 第3课时┃ 冀考真题体验 2.2010·河北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B.“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
C.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
D.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B 第3课时┃ 冀考真题体验 [解析]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用法。用的例句全是课本上的原句,难度不大。其中B项中,前半句“哎呀,真是美极了。”也是皇帝说的话,所以后面的“皇帝说”后面应用逗号。此句正确的标点为:“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 第3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必备知识 一、顿号、逗号、分号的使用
1.顿号是句子内部最小的停顿,常用在并列的词或短语之间(分句之间不能用顿号)。但并列性的谓语、补语之间不用顿号,只用逗号。
2.带语气词的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只用逗号。
例:这里的山啊,水啊,树啊,草啊,都是我从小就熟悉的。
3.并列词语中已使用连词“和、或、及、与”等,不能再用顿号。
例:我国科学、文化、卫生、教育和新闻出版业有了很大发展。(一般情况下,并列词语的最后两项使用连词而不用顿号)第3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4.相邻的数字表示约数,不用顿号。
例:他已经走了有三四里的路了。
注意:要区别于表示两种并列的情况。
例:国内的大学要求学生在一、二年级时都必须选修一门外语。
5.集体词语之间关系紧密,不用顿号分隔。
例:公安干警、中小学生、大专院校、男女老少等。
6.表并列性的引号、书名号之间不用顿号,一定要用,只能使用逗号。
例:(1)近期我观看了许多出色的电影,如《英雄》《无间道》《美丽人生》等。
(2)这时课堂里响起了“向孔繁森学习”“向孔繁森致敬”的口号。
7.并列词语注意分类,小的用顿号,大的用逗号;分句间小的用逗号,大的用分号,甚至句号。
例: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回收,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第3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8.分号一般是用在复句内部的并列分句之间;但如果分句之间没有逗号,不可以直接使用分号。
例: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建筑的美感是朦胧的,但又可以是明确的;建筑的美感是抽象的,但又可以是具体的。
天才出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
二、问号的使用
1.有的句子虽然有疑问词,但只充当整个句子的一个部分(通常是主语或宾语),句末不用问号。
例:(1)她什么时候走,坐哪趟车,我都打听清楚了。
(2)我不知道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第3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2.选择问句中无论有多少个选择项,都只能在句末使用一个问号,其他各句之间均用逗号。
例:你是坐飞机来呢,还是坐汽车来呢,还是坐轮船来呢?请尽快给我一个答复。
要区别于:告诉我你是坐汽车来呢,还是坐飞机来。
3.如果连续几个问句不是表示选择关系,而是各自发问,那么有多少问,就要用多少个问号。
例:这个问题该由谁来解决呢?该怎么解决呢?
4.倒装句中,问号放在句末。
例:(1)“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同志们?”厂长问。
(2)怎么啦,你?
[注] 倒装句中,感叹号具有相同的情况。例:你放着罢,祥林嫂!第3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三、引号的使用
1.引文独自成句,意思完整,句末点号放在引号里面,且引号前用冒号。
例:我联想到了唐朝贾岛的诗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引文不完整,或引文虽然完整,但只作为整句话的一部分,句末点号放在后引号的外面,且前面不用冒号。
例:写文章要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 色”。
3.引文之内又有引文时,外面的一层用双引号,里面的一层用单引号;如果单引号之内又有引文,则又用双引号,以此类推。
例:他走上前来问:“老师,‘有条不紊’的‘紊’字是什么意思?”
4.只把别人的话的大意说出,不是直接引述,不用引号。
例:她跑过来告诉我说,会议改在了下午四点钟召开。第3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5.一般的专有名词上不用引号,但含有概括性的、有特定含义的名词要加上引号。
例:三峡工程、京广铁路、“三个代表”“一国两制”“四化”建设。
四、书名号的使用
1.书名、篇名(文章、规章制度等)、报刊名、文件名、戏曲名、歌曲、电影剧作、绘画作品等用书名号。
2.电视节目、报刊栏目、主题等不能滥用书名号。
五、省略号的使用
1.省略号不能与“等、等等”连用。
例:第二代无绳电话采用了数字技术,主要有泛欧数字无绳电话、个人便携式电话、个人接入通信系统……等,具有双向互呼和越区切换性能。(要删去省略号)第3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2.一般情况下,句末的省略号连同标点符号一同省略。
例: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型建筑材料、生物医药……,这些新兴产业在中国的“硅谷”勃发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逗号应省略)
六、括号的使用
1.句内括号:只注释和补充说明句中一部分词语的叫句内括号。
例:猴子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他是船长的儿子)面前,把他的帽子摘下来。
[注] 句内括号内的文字末尾不能用句号;但可用问号或叹号。例:她先是寄希望于刘女士的丈夫(那个美男子!),后又寄希望于Q男士。第3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2.句外括号:补充和注释全句的叫句外括号。它放在正文的句末点号之后。
例:他培育了许多香花,繁殖和训练了许多小动物。(他后来还曾照顾动物园里的一只没有妈妈的小虎,每天用牛奶喂它。)
[注] 句外括号里的注释如是一句话,句末用点号。第3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常考清单 标点符号的考查难点在辨认、识别上。因此,下面就常见标点符号在试卷中出现的错误举例说明,以帮助学生复习应考。
一、概数用顿号
概数是表示大概的数目,有时拿数词连用来表示,如三五个、七八十人等。因为表示约数,所以概数中间不需要停顿。因此,如果加上顿号,就是错误的。
例:小河对岸三、四里处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三四里”是邻近的两个数字连用,表示大概的距离数目。既然是概数便不能加顿号。因为概数之间不需要停顿,一加上顿号,便成了“三”和“四”的并列,这就不符合表达的原意。第3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二、缩写的集合词用顿号
一些词语,如父母、中小学生、干群、干警等是一些缩写的表示集合群体意义的词语,它们之间结构紧密,不能用顿号分隔开来。
例:这次“实战演习”的成功,与广大的指、战员的积极参与和努力是分不开的。
“指战员”是一个集合词,“指”是指导员,“战”指战士。“指战员”中间不能用顿号隔开。
三、连词前用顿号
并列词语中如果有连词“和”“与”“或”“或者”等,就不必再用顿号。这类连词一般用在只有两项的并列词语之间或多项并列词语的最后两项之间。
例:这种真率与坦白,本身就很能引起读者的好感、关切、和共鸣。第3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连词“和”连接“共鸣”和“关切”,表示并列,而再加上顿号就多余了,应该删去顿号。
另外,还要注意不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前面,如“或者”“甚至”“以至”“但是”“而且”等,均不能用顿号。可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或者删去顿号,或者改用逗号。
例:(1)大院里五十多岁、甚至六十多岁的老年人也参加了植树活动。
(2)不论是刻画自己、或者描叙人世,他都毫不隐蔽地融进自己的个性,灌入自己的热情。
“甚至”“或者”是连词,不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前面,也不能用顿号。“甚至”表示更进一步,删去“五十多岁、甚至六十多岁”中间的顿号;“或者”表选择,把“或者”前面的顿号,改为逗号。第3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四、并列谓语、补语用顿号
并列词语或短语作谓语、作补语,并列成分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例:(1)你要不断学习、进步。
(2)这篇小说写得真实、动人。
“学习、进步”和“真实、动人”分别作谓语、补语,中间的顿号应改为逗号。
五、分句间用顿号
分句间的停顿时间较长,并列成分之间各自成句,各自表达自己的意义,所以应用逗号,不能用顿号。
例:今年春季,这个省的沿海地区要完成3700万土方的河堤加高和河口截流改道工程,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
“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是三个并列的分句,因此,中间的顿号应改为逗号。第3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六、并列成分不同层次间用顿号
如果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因为不在一个层次上,所以大的并列词语要用逗号,小的并列词语之间要用顿号。
例:这个经济协作区,具有大量的科技信息、较强的工业基础、巨大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市场、较丰富的动植物、矿产、海洋、旅游等资源。
“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动植物、矿产、海洋、旅游”是一个层次,“大量的科技信息、较强的工业基础、巨大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市场、较丰富的动植物、矿产、海洋、旅游”又是一个层次。不同层次间用顿号,造成脉络不清。大的并列层次间应用逗号。第3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七、分句间没有逗号直接用分号
顿号、逗号、分号、冒号都是句内点号,但是停顿时间有长短之分,不能乱了次序。停顿先用逗号,再用停顿长的分号。只有在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才能直接用分号。
例:辽宁官员谈“死虎事件”中不能上山救虎的三点原因:其一是经验不足;其二是没有专业捕兽队伍;其三是捕兽枪支不够。
“三点原因”之间没有逗号,并且停顿较小,不能用分号,应用逗号。
八、单句排比用分号
例: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的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单句排比,要求气势贯通,一气呵成,一般用逗号,不用分号。第3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九、无疑问处用问号
有的句子虽然有疑问代词,但是并没有疑问。这时,就不能用问号。
例:写什么景?怎么写景?为什么写景?是我们阅读分析散文时应注意的问题。
“写什么景?怎么写景?为什么写景?”虽然有疑问代词“什么”“怎么”“为什么”,但是它是整个句子的主语,三个短语没有疑问,是表达了一个陈述语气,不能用问号。
十、倒装疑问句中问号前置
有的疑问句,主语和谓语倒置,问号应放在句末,才能准确表达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
例:“怎么啦?你。”我看到他在呕吐就吃惊地喊。
“怎么啦?你”是一个倒装句,“你”是这个句子的主语,问号放在“你”后面,才能准确表达出句子的疑问语气。第3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十一、选择疑问句中问号前置
选择疑问句虽然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择分句,但仍然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完整的意思,因而只在句末用一个问号,句中各分句之间用逗号。
例:明天是你去监考呢?还是我去监考呢?
这是一个选择问句,两个分句之间应用逗号,只在句末用一个问号。
十二、冒号后揭示范围不清
冒号的揭示作用要发挥到句子末尾,也就是说,冒号要管到句末,不能只管到句中。
例:毛泽东有两句诗:“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我从中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
从句子表面看,冒号后面的内容,全是提示的范围。其实不然,这里提示的,只是两句诗。冒号不能管到句末。因此,或将冒号改为逗号,或将逗号改为句号,放到后引号内。 第3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十三、句中“说”后用冒号
“某某说”出现在一段引语的中间,这个“某某说”之后不能用冒号,而只能用逗号。
例:“你瞧,多美啊,”她低声喃喃地说:“可惜碎了。”
引语中间插入“某某说”,这“说”后只能用逗号,不能用冒号。因为冒号是用来提示下文的,如果用了冒号,前面的话便没有着落了。
十四、冒号中再用冒号
在一个句子中冒号一般只能用一个,否则就会眉目不清,脉络不明。
例:昨天开校会,校长宣布:学校要实行两项改革措施:一是岗位工资制,二是岗位聘任制。
“宣布”后面有冒号,“措施”后面又有冒号。在同一个句子中使用了两个冒号,致使句子脉络不清,两个冒号有一个应改为逗号。第3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十五、短暂停顿用冒号
同位语中间只需短暂停顿,可不必用标点符号。如果想使用标点符号,只应使用破折号来表示短暂停顿。
例:全市十大杰出青年:李洋、张杰、朱军等在一起畅谈创业理想。
“全市十大杰出青年”与“李洋、张杰、朱军等”是同位主语,中间只需短暂停顿,不必用标点符号。
十六、省略号后用“等等”
省略号就表示“等”“等等”,所以省略号表示并列列举时后面不必再用“等”“等等”。
例:他看着大地渐渐地从黑夜中醒来,在阳光的照耀下,森林、田野、山峦、河流、湖泊……等,显现着越来越绚丽的色彩和磅礴的生命力。
“森林、田野、山峦、河流、湖泊……等”是一组并列列举,省略号就表示“等”,所以省略号和“等”保留其一。第3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十七、引文独立成句时句末点号外用
如果引文独立成句,句子就应该保留引文的句末标点符号,即句末点号放在引号的里面。
例:我联想到了唐朝贾岛的诗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句中贾岛的两句诗是完整的,句末点号应放在引号内。
十八、引文不完整或是一个成分时句末点号内用
引文不完整或者说引文成为一个成分,这时,句末点号放在后引号的外面。但是,要注意问号和感叹号仍保留在后引号内。
例:写文章要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只是句中的宾语部分,句末点号应放在引号外。一般来说,前面用了冒号,便是提示下面的引文是独立成句的。第3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十九、句内括号句末点号保留
句内括号只是注释或补充说明句中一部分词语,注释语如果有标点,那么最末一个点号(问号、感叹号除外)应省去。
例:中国猿人(全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或简称“北京人”。)在我国的发现,是对古人类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括号中的内容“全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或简称‘北京人’”是对句子主语“中国猿人”的注释,属于句内括号,括号内句末句号应去掉。
二十、句外括号句末点号省去
句末括号是注释或补充说明全句内容的,注释语可根据语气和停顿的需要使用必要的标点。
例:写研究性文章跟文学创作不同,不能摊开稿纸搞“即兴”。(其实文学创作也要有素养才能有“即兴”)
括号内的内容是对整个句子的注释,括号内的句末点号应保留,在句末加上句号。第4课时┃ 病句的辨析与修改第4课时 病句的辨析与修改第4课时┃ 冀考命题探究考纲展示 借助基本的语法知识,辨析、修改常见病句(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成分多余、结构混乱等)。第4课时┃ 冀考命题探究命题规律 1.辨别句子正误和病句修改,是中考中考查的重点,难度较大,也是最能检测考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备受命题者的青睐。
2.考查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客观选择题,主要考查病句辨析;二是主观题,主要考查病句的修改,写出修改后的句子。考查的重点是常见病句的辨析及修改,难点是对文段中的病句进行辨析、修改。第4课时┃ 冀考命题探究命题趋势 1.能准确判定一个句子有无语病,并指出属于哪一种病句类型。
2.能针对语病,在不改变句意的情况下,进行恰当的修改。
3.考查形式上还是以选择题、填空题、纠错题为主。 第4课时┃ 冀考真题体验1.2009·河北请对下列病句提出修改意见。
(1)只有一到周末,他就去少年宫学习书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于运用了科学的复习方法,他的学习效率有了很大改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删除“只有”,或把“只有”改为“只要”,或删除“一”并把“就”改为“才”。[答案]把“改进”改为“提高”。 第4课时┃ 冀考真题体验 2.2010·河北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
B.全国人民支援玉树灾区的事实充分表明:人间有情,大爱无疆。
C.在节能环保型社会里,人们的低碳意识正在进一步增强。
D.据刚刚最新收到的消息,我国男子乒乓球队再次获得世乒赛团体冠军。D [解析] “刚刚”与“最新”语义重复。 第4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必备知识常见病句类型
一、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
例:他的革命精神时刻浮现在我眼前。(“精神”与“浮现”不能构成主谓关系,可将“精神”改为“形象”)
2.动宾搭配不当
例:纪念三八节的到来。(“纪念”的只能是“三八节”,不能是“到来”)
3.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我们严肃地研究了职工们的建议,又虚心地征求了专家们的意见。(“严肃”不能修饰“研究”,可以改为“认真”“慎重”等)第4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4.主宾搭配不当
例:我们坚信,有这么一天,中国的工业和农业终会成为发达的国家。(应将“国家”改为“产业”)
5.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例:既然你来了,我也该走了。(“既然”和“也”不能搭配使用,应将“也”改为“就”)
二、语序不当
1.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
例: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棉花的生产”应为“生产的棉花”)
2.把定语放在状语的位置上
例:广大青年表现出无比的进行改革的热情。(将“无比的”调至“热情”前,第一个“的”去掉)第4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3.把状语放在定语的位置上
例:应该发挥广大青年的充分的作用。(将“充分”调至“发挥”前,并删掉一个“的”)
4.多层定语语序不当
例:展出几千年前刚出土的文物。(应将“几千年前”调至“文物”的前面,并在“文物”前加一个“的”)
5.多层状语语序不当
例:我们再也不是任意被列强欺侮的国家了。(应将“任意”调至“欺侮”之前)
6.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例: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他”应移到“如果”的后面)第4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7.主客颠倒
例: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于中国青年是不陌生的。(应改为“中国青年对奥斯特洛夫斯基的……”)
8.分句位置不当
例: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寻找着,他们在思考着。(应改为“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思考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寻找着”)第4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三、成分残缺、赘余
1.成分残缺
(1)缺主语
例:由于她这样好的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应改为“由于这样好的成绩,她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
(2)缺谓语
例:旧社会,劳动人民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或去掉“的生活”,或在“吃”前加“过着”)
(3)缺宾语
例:他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大力发扬了敢拼敢搏,终于夺得了冠军。(应在“敢搏”后加“的精神”)第4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4)缺少必要的附加成分
例:一开春,小麦就长得很好,获得了可喜的收获。(应在“获得”前加“在夏季”以限制时间)
(5)关联词语残缺
例:这次学术会,收获很大,时间并不长。(应在“时间”前加“尽管”一词)
2.赘余
(1)主语多余
例:我们的革命前辈,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流了多少血,献出了多少宝贵的生命。(前边有了主语“革命前辈”,因而“他们”不必要有)
(2)谓语多余
例:同学们正在努力复习,迎接高考到来。(“迎接”的是“高考”,而不是“到来”,故应删去“到来”)第4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3)宾语多余
例:今天,我来到扬州瘦西湖的地方,游览了白塔、钓鱼台和五亭桥等风景点。(“的地方”多余,应去掉)
(4)附加成分多余
例:为精简字数,不得不略加删改一些。(“一些”与“略加”重复,可以删掉一个)
四、结构混乱
1.句式杂糅
例:你不认真学习,那怎么可能有好成绩是可想而知的。(把反问句和判断句式糅在一起,破坏了句子结构和语气的完整。如果用反问句,应是“那怎么可能会有好的成绩呢?”如果用判断句,应是“成绩不好是可想而知的”)第4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2.语句杂糅
例: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生存》,作者是一位蛰居海外二十多年的加拿大籍华裔作者之手。(由主谓谓语句和动词谓语句杂糅而成,要去掉句末的“作者之手”)
小结:以上对病句的分类并不严格,对于病句,不必死记其类型,只要多练习,能够发现语病并改正就可以了。第4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常考清单 一、辨析病句
做题思路通常是:梳理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看成分是否残缺或者赘余,看句子的主要成分即主、谓、宾之间,句子的枝叶即定、状、补与中心语之间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语序是否恰当―→综合思考,看是否符合逻辑思维,表意是否明确。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即所谓的标志性病句:第4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1.句子中出现了并列短语时
句子中出现了并列短语时,一般情况下要条件反射地考虑是否要考查以下三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考查并列成分的包含问题。如“我上街买了些蔬菜、花菜和小白菜”,“蔬菜”和“花菜、小白菜”之间有包含关系,不能并列。
第二种可能:考查各并列成分的语序问题。这是一个常考的问题,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童年、中年、少年、青年和老年几个阶段”,“中年”就只能放在“青年”之后。
第三种可能:考查并列短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的问题。这是中考中关于并列短语考法中最重要的一种考法。第4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例:(1)今年春节期间,这个市的210辆消防车、30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持在各自执勤的岗位上。
(2)这个文化站已成为教育与帮助后进青年,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年的场所,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扬。
分析:(1)中“210辆消防车、3000多名消防官兵”是一个并列短语,但只有“官兵”能“放弃休假”,“消防车”却不能。(2)中有两个并列短语:“教育与帮助”“挽救和培养”。“教育与帮助后进青年,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年”,在第二个并列短语中,“失足青年”只能“挽救”,不能“培养”,前后搭配不当。故此两句均为病句。第4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2.句子中出现正反两方面的词语时
句中有“是否”“能否”“优劣”“好坏”“成败”等肯定与否定、正面与反面相叠的词时,可能要考正反两方面的前后呼应是否得当的问题。句子中的正反两方面的词语一般要讲求呼应,否则将视为病句。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呼应有明呼应和暗呼应之分。明呼应就是指前后都出现正反两方面的词语,暗呼应就是后面不出现正反方面的词语,但是能从语意上体会出正反两方面的含义。
例:(1)机器质量的好坏是保证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条件。
(2)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第4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3)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业中去,关键在于要加强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技术人才。
分析:(1)前面“好坏”是两面,后面也应在“安全”前加“能否”,形成两面。(2)中的“能不能”,(3)中的“能否”后面均无表示正反两方面相呼应的词语,故视为病句。第4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3.谓语是“是”“成为”时
如果句子的谓语是“是”“成为”时,要考虑主语和宾语意义上是否一致。一般的规律是:主语和宾语应该都表示同一事物或同类事物,或都表示某行为活动。
例:今年麦子的收成是几年来麦子收成最好的一年。
分析:本句从外形上看,“是”将主语“收成”和宾语“一年”等同起来,表示同一关系,但是它们不是同一关系。可以删去“一年”或“麦子的收成”。第4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4.句子的开头出现了介词时
如果句首出现介词,可能要考主语残缺的问题,即因此使全句无主语而成的病句。这种句子一般有两种修改方法,一是去掉介词,让本该做主语的成分作主语;二是保留介词,在后面的句子中去掉某一个词,从而另外找一个适合作主语的词来作主语。
例:(1)经过这次下乡调查,使我们看到了改革开放政策给农村带来的变化。
(2)经过老主任的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一丝笑容。
分析:(1)因句首介词“经过”,使“这次下乡调查”的主语地位丧失,可去掉“经过”;如果要保留“经过”,则可去掉“使”,从而整个句子的主语变为“我们”。(2)的改法与例(1)相同,也可去掉“经过”或“使”。第4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5.句中出现“与”“和”“对”“对于”时
如果句中出现“与”“和”“对”“对于”时,要考虑主客位置是否倒置。
例:(1)去年的学习情绪和今年比较起来大不相同。
分析:本句表达比较的意思,本来要表达的是“今年”和“去年”比较,“今年”的情况怎样。但是因为有了“和”,却表达成了“去年”的情况,所以要将这两个词语换位置。第4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6.句子中出现多个否定词时
如果句子中出现两个以上的否定,我们要条件反射地想到可能要考查多重否定是否得当的问题。首先应该明确一个问题,“否定”不仅包括否定副词“不、非”等,还包括两类比较特殊的形式:一是反问句,二是表示否定意义的动词、名词、形容词等,如“禁止、忘(记)、终止、否认、否定、推翻、排除、免去、取消、禁令、忽视、忌、忌讳、放弃、难以、拒绝、避免、预防、仿造”等。另外类似“无时无刻”“不明不白”等格式的词表达一重否定的意思。第4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例:(1)春游之前,老师反复强调要防止不发生事故。
(2)雷锋精神虽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
(3)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分析:(1)中刚好把意思说反了,删去“不”。(2)中“否认”“不”和反问构成三个否定,表达一个否定意义,与实际相反,故为病句。(3)中“忌”与“不可”构成双重否定,表示肯定意义,又与实际相反,也是病句。第4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7.句子出现谦辞或敬辞时
句子中出现谦辞或敬辞时,考虑是否用错对象。
例:我们将光临贵馆参观。
分析:“光临”指宾客来到。
8.句子出现数词和集体概念的名词时
如果句子中出现数词和集体概念的名词时,要考虑是否搭配。
例:想起过去500多个岁月,我不禁流下了眼泪。
分析:“500多个”不能修饰集体概念的名词“岁月”,应将“岁月”改为“日子”。第4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二、修改病句
1.修改病句的基本原则
(1)不能改变原句的基本意思和内容,不能重起炉灶另写。
(2)改动尽可能少。
(3)要注意试题的修改要求,忌盲目修改。
(4)修改后的文字只要符合语法等基本规则即可。不需要润色使其“更好”。
2.修改病句的基本方法
(1)了解病句的基本类型。中考《考试说明》中要求“辨析并修改病句”,并对病句的类型做了说明,它们分别是:①语序不当;②搭配不当;③成分残缺或赘余;④结构混乱。因此在复习时,首先要参照《考试说明》中对病句的四种考查类型,并结合具体例句,加深对各种病句特征的了解。第4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2)语法分析。把握语句的各个成分,注意各成分的搭配与照应;删除多余成分,补足缺少成分。
(3)语意分析。主要是结合语段的整体意思,理清语段中各层次之间的关联,注意关联词语的使用是否恰当。
(4)逻辑分析。
综上所述,修改病句可以概括为五字诀:增(成分残缺的)删(多余的)换(用词不妥当的)简(修改应简要)调(不搭配、不照应的)。第5课时┃ 句子的衔接与连贯、仿写与修辞第5课时 句子的衔接与连贯、仿写与修辞第5课时┃ 冀考命题探究考纲展示 1.排列语序,使之衔接连贯。
2.能根据要求仿写句子。第5课时┃ 冀考命题探究命题规律 1.所谓语言连贯,就是句子与句子的自然衔接和有机组合。保持语言的连贯,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各个句子要围绕统一的话题,即有一个共同的中心;第二,句子间要有一个合理的句序,形成清晰的思路;第三,讲求语言的衔接和呼应。对这部分内容,中考命题者主要是通过语句衔接连贯题和句子排序题的形式来考查考生的。而且考虑到考生的实际能力,往往会用选择题的形式来进行考查。第5课时┃ 冀考命题探究 句子排序是对句子与句子之间内在逻辑性的考查,是通过对语句间连贯性的考查来完成的。此种题型对考生的理解能力与分析能力的要求较高。近几年的中考句子排序题往往具有以下两个特点:(1)所选语句的内容体现了对时代生活的关注,体现了对真善美的赞美与引导;(2)引导考生关注语段的内在逻辑,关注句子与句子间的内在联系。
语句衔接题,指的是将某一语段中的某一句话抽出来,随之设计几种和它相近的答案,让考生选出原句。实际上语句表达要连贯,它要求一个语段的各个句子之间,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能接得上,脉络清晰,文笔顺畅,准确而又完整。第5课时┃ 冀考命题探究 2.仿写题,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品析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对修辞知识、语法知识、句式知识的积累与运用。这种题型,一般是命题者提供一定的语境,要求考生参考规定的句式模仿写作,其实质是要求考生根据不同的语境和要求,写出与例句内容和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上有密切关系和关联的句子。它将语言运用与思维创新,将表达形式与思想内容、知识水平、品德情操结合起来,是—种综合性较强的题型。仿写题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从思维角度看,考查考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从语法的角度看,考查学生对有关词性、短语、复句及各种句式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从修辞的角度看,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能力。正因为有如此多的优点,近年来,许多地区的中考都采用了这种题型。第5课时┃ 冀考命题探究 3.修辞部分的考查,近年来单独考查的不多,有时与句子的连贯结合在一起考,有时与仿写结合在一起考,有时在阅读分析中考。第5课时┃ 冀考命题探究命题趋势 1.按照一定顺序重新组合句子。
2.把语句放到原文中最适合的位置。
3.能准确地判断和辨析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4.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或指定的例句进行仿写。第5课时┃ 冀考真题体验 1.2012·河北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归结起来,有两种态度是正好相反的。
②前者是错误的,注定会失败;后者是正确的,必然会胜利。
③人们对待事物运动的力量可以采取种种不同的态度。
④一种是积极疏导使之顺利发展。
⑤一种是堵塞事物运动发展的道路。
A.③⑤④①② B.③①⑤④②
C.①⑤④②③ D.①②⑤④③B 第5课时┃ 冀考真题体验 [解析] 此题是一道语序题,对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进行了一次准确而又实际的考查,这告诉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在平时的教学和学习中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在2011年这种题型已经出现,但是难度不大,错误率小,但是今年的难度有所提升,错误率随之升高。阅卷中我们发现,有不少人选择A选项,是因为受到了“归结起来”一词的影响,可是考生没有考虑全面,此句中是“有”而不是“这”,这一细节容易被忽视,所以在中考复习阶段应着重复习,以免再次失分。 第5课时┃ 冀考真题体验 2.[2011·河北] 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由“形符”和“声符”组合起来的字就是形声字。
②现在的汉字,大部分都是用这种方法造出来的。
③我们的祖先想到一个好办法,他们把一个字分成两部分。
④用图形构成的象形文字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无法分辨相似的事物。
⑤另一部分是一个同音(或近音)的字,用来表示事物的读音,这部分称为“声符”。
⑥一部分是一个“象形字”,表示事物的类别,这部分称为“形符”。
⑦这样,事物的形状无论多么相似,只要读音上有区别,都可造出不同的字形去表达了。
A.②③⑤⑥⑦①④ B.④②①⑤⑥③⑦
C.⑦①②④③⑥⑤ D.④③⑥⑤①⑦② D 第5课时┃ 冀考真题体验 [解析] 本题考查排列语序,使之衔接连贯。首先将需要排序的七个句子通读一遍,可知道这是一段说明性文字,说明的是形声字的造字原理。这个原理遵循的是一种内在的逻辑顺序,在此基础上,即可确定正确的顺序。 第5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必备知识 一、语序衔接的基本类型
1.“话题同一”类语句的衔接
看前后语句的陈述对象(主语、话题、叙述角度)是否保持同一,是“语句衔接题”常见的解答思路。
2.“句间关系吻合”类语句的衔接
句间的关系必须在其内在的逻辑上吻合。
3.“句间顺序合理”类语句的衔接
几个句子先说哪一个,有着一定合理的顺序。常见的顺序有三种:时间、空间、逻辑(由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主到次等)。第5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4.“语境氛围协调”类语句的衔接
选填这一类语句要充分考虑到原文语境,在情感基调、感彩及语言风格等方面做到与原文协调。
5.“词语照应、暗示”类语句的衔接
语句的照应和暗示是语言连贯的重要条件。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通过语意的把握和关键词语的分析,能准确地找出与所提示或暗示的词句相照应的题肢。
6.“短语类型一致”类语句的衔接
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一组短语、句子,我们可以根据其上句或下句的提示,利用结构上的对称性,来选择所填的语句。第5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7.“句式关联”类语句的衔接
从所处语句的地位和作用上看,不外乎这样三种情况:一是在语段的开头,选填的语句有概括、总结和提示作用;二是在语段的中间,多用来承上启下或过渡照应;三是在语段的末尾,用来总结或呼应。
8.“音韵和谐”类语句的衔接
音韵的和谐,常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句式的对称,二是上下文的押韵。语句节奏和韵律的巧妙组合,常常能使语句结构更加紧凑,语意更为流畅。第5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二、常用的修辞手法的特点及其作用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排比、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反复等。
比喻是在两种具有相似点的事物中,用其中的一种来描写和说明另一种事物,也称打比方。在比喻中,被比喻的事物叫本体,用来作比喻的事物叫喻体,中间连接的叫比喻词。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
比拟是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把抽象的概念当做人或物,或者把人当做物、把此物当做彼物来描写。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正确运用比拟,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可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第5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排比的作用是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夸张是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有意扩大或缩小。夸张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人或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对偶是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反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对偶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第5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设问是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目的是强调问题,引起人们的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
反复是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手法。第5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常考清单 一、句子衔接与连贯
1.常考点解题思路与方法
第一步:明确中心话题。浏览各句,看各围绕一个怎样的意思说的。
例1 注意下列句子相互间用语的逻辑照应,把它们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①窗子和门的根本区别,绝不仅仅是有没有人进来出去。②我们都知道,门和窗有不同的作用。③窗子有时也可作为进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说里幽会的情人就喜欢爬窗子。④譬如从赏春一事来看,我们不妨这样说: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⑤当然,门是造了让人进出的。第5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思维轨迹] 答此题时,要注意“相互间用语的逻辑照应”:第②句应为中心句,按句内语序要先从门的作用谈起,所以第⑤句排在第二位,第③句又紧承“进出”话题而谈,①④两句又紧承第③句话题,从“不仅仅……进来出去”谈到“我们可以不必出去”。[答案] ②⑤③①④第5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第二步:理清句子思路。语言表达都应该有清晰的思路,严密的排序题更是如此。一般排序题中依据的基本的句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例2 下面语句的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①极目远望。②那波浪互相拥挤着,追逐着,越来越近,越来越高。③那从天边垂下来的波涛,一排赶着一排,浩浩荡荡。④那由地心里泛起的浪花,沸沸扬扬,一层紧追着一层。⑤像冲锋陷阵的大军。⑥像秋天田野上盛开的棉朵。
A.③⑥①②④⑤ B.①③⑤④⑥②
C.③⑥④⑤①② D.①④⑥②③⑤B第5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思维轨迹] 这段话是描写海浪情景的,我们在描写时,一般都是按照我们的观察顺序来写的,我们观察时特别是在空旷的地方都是先看到远的景物,后看到近的景物,从几个句子中可以看出“极目远望”是领起句,后面的几句按由最远的情景开始,同时兼顾比喻和搭配,③⑤是一个远景单元,④⑥是一个近景单元,由远①及近②。故选B 。第5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第三步:抓语言标志,把握句子间的逻辑关系。
从局部看,句与句之间往往呈现出并列、承接、解说、对比、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逻辑关系。而这些关系往往体现在一些语言标志上,如:①关联词语的呼应,或并列、或转折、或条件、或假设、或递进、或因果……②暗示性词语的使用,“同时”表示并列,位在后;“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表示相反、相对关系,中间不可插入别的词语;“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不可倒置;“过去”“现在”与“将来”,表示时间先后;“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表示要提出结论;“诸如此类”,表示综合……③有指代意义的词语,有指代意义的词语往往紧跟在所指代的内容后面;④句子之间的过渡、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也往往体现语言顺序的一致性;⑤陈述对象前后一致。抓住这些语言标志,可以把握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利于尽可能多地确定出必然相连接的句子。第5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2.答题技巧
句子排序主要根据语句间的逻辑联系和前后照应关系判断。
(1)上下文的句式要相互对应;
(2)总起与分承的照应;
(3)句子结构的照应;
(4)词语的照应。
首先,要确定中心、首句或尾句,再排列中间句;也可以从局部入手,再向整体扩展。
其次,要根据相关的词语判断出文段所采用的具体顺序。若是有明显的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便是时间顺序。若是有明显的表示空间方位或处所的词语,便是以空间顺序为主(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远到近、由内到外等)。如果不是时间顺序,也不是空间顺序,便可判断可能是逻辑顺序(总分、因果、主次、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一般到特殊等)。第5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再次,要抓住语言标志。如代词的指代内容,连词(包括关联词)的连接对象,一些特征性词句(如“总之”“因此”“这样”),表示顺序的词语,前后对应的词句等等。 第5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二、句子仿写
句子仿写是对考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测试。因是仿写,它不同于一般的造句和作文,而供仿写的例句,考生可以先从分析命题入手,挖掘仿句和例句在内容和结构上的相同点。具体地说,在内容上,重视“神似”,使仿句在陈述对象、思想内容、语气语调和情感基调等方面与命题前后连贯、语意衔接;在结构上重视“形似”,分析例句在句式、修辞手法、句子成分、短语结构、前后过渡等方面的特征,使仿句有的放矢,针对性强。中考仿写题在仿写时不仅要求“形”似,更要求“神”合,力求做到“形神兼备”。做题时应该注意四个方面:句式统一、内容相关、修辞一致、语气连贯。总的来说,仿写要与原句语言情境相吻合。考生在完成仿写题时应做到以下几点:第5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1.内容上的统一性
仿写时要根据上下文语境,弄懂文意,把握主旨,并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精心选材。仿句要顺应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做到文脉相通。 例3 根据你的观察和对生活的感悟,仿照下面的句子再写一个句子。
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滴水可以穿石,是在告诉我们做事应持之以恒;大地能载万物,是在告诉我们求学要广读博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维轨迹] 此题中仿写的句子要求先写出一种自然现象,然后写出对这一现象的合乎情理的感悟,这才能与前面的句子在内容上相统一。第5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2.结构上的一致性
仿写句突出的特点就是形式上的约束性,即严格按要求去写。仿句要与例句的短语类型、单句成分、复句关系一致,字数相近。 例4 仿照下面例句写一句话,要求与例句格式相似,并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例句:我不是挺立在高山峻岭中的巨松,而是辽阔草原上的一棵小草——为壮丽的河山添上一笔绿意。 [思维轨迹] 此题例句的谓语部分用“不是……而是……”构成一个并列复句,且前后分句的中心语形成鲜明对照,后一分句用破折号引导末句对其中心语进行补充说明。那么仿句也必须是这样。第5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3.修辞上的一致性
仿写句子的考查一般与运用修辞的考查联系在一起。因此,仿写时要仔细分析例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仿句要与例句中的修辞手法相同,符合句子的语境。 例5 仿照例句,另写一组句子。
例句:一棵树,是一艘大地的船。大地的船,为春风升起绿帆。 [思维轨迹] 此题例句运用了比喻、顶针的修辞手法,所仿的句子也必须运用这两种修辞手法。第5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4.语意上的协调性
要求与例句内容要协调一致,做到前后照应。内容协调一致,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仿句和被仿句(或称例句)的内容要有内在的联系,要能够互相搭配,互相衔接;二是仿句与被仿句的内容和精神实质要一致。感彩、正反对立关系、富有哲理性和启迪性等方面一定要结合被仿句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前后呼应是指如果被仿句前边的句子与后面的句子在语意上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对应的关系,那么仿句也要在语意上体现这种相互联系、相互呼应的关系。
5.联想、想象的创造性
要求仿写的句子除了做到前面的四点,还应根据平时的积累,精心构思,做到有创新、有个性,语句精彩,而不是人云亦云。第6课时┃ 名著阅读第6课时 名著阅读第6课时┃ 冀考命题探究考纲展示 1.识记课本中涉及的中外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国别和代表作。
2.识记《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读物所涉及的作家和作品知识。包括:鲁迅的《朝花夕拾》、冰心的《繁星·春水》、吴承恩的《西游记》、施耐庵的《水浒》、老舍的《骆驼祥子》、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罗曼·罗兰的《名人传》、高尔基的《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3.了解常见文体的基本知识。第6课时┃ 冀考命题探究命题规律 1.对于文学常识的考查内容涉及初中课本里的中国古代、现当代作家作品,外国著名作家及其作品,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精彩片段、名言警句,以及文学体裁和古代文体知识。对于名著的考查,主要是从作家作品、阅读体验与评价等方面进行。
2.考查形式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为主。第6课时┃ 冀考命题探究命题趋势 1.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侧重对名著主要内容和文学常识的识记,以及对具体情节的叙述。
2.考查点将逐渐由宏观转到微观,题目的设置将逐渐由面到线然后到点,问题的设置在坚持开放的前提下考虑相对具体性,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趋势。
3.名著阅读试题的题型越来越灵活多变,除填空、选择、简述题外,侧重感悟、品味、鉴赏、评论等较高阅读能力层级的题型将备受瞩目。 第6课时┃ 冀考真题体验 1.2012·河北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妈一定刚刚起床,可是我已经下班回来了,”他一面想着,一面加快脚步,嘴里吹着口哨。“离开学校倒也好。反正那个该死的神父是不会让你好好念书的,现在我恨不得吐那家伙一脸唾沫。”他正想着,已经到了家。
(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这段文字中的他是指作品的主人公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原著中这段文字之外的相关内容,说说他为什么对神父如此愤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尔(保尔·柯察金) 神父对他态度蛮横,经常体罚、侮辱他,最后他因往面包团里撒烟末而被神父无情地从学校开除。 第6课时┃ 冀考真题体验 [解析] 这道题为名著考查,提示学生不仅要知道作者、出处、主人公,更要确实知道其中的内容,考查较为深入,难度较大,这也是今后语文学习中学生应该加强的部分。 第6课时┃ 冀考真题体验2.2009·河北选取《西游记》《水浒》《童年》《鲁滨孙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五部名著中的人物和相关内容,为给出的上联拟写下联。
上联:贝多芬呕心沥血谱名曲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唐三藏跋山涉水求真经 第6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必备知识 新课标推荐必读十大名著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孙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繁星·春水》《朝花夕拾》《西游记》《水浒》《骆驼祥子》《名人传》《童年》
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理想主义的旗帜与人生的教科书
作者档案:奥斯特洛夫斯基,苏联作家。
作品简介:它是一部长篇小说,以保尔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从1915到1930年前后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第6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主要人物及精彩情节:保尔·柯察金——从小就在社会最底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其后他经历了一系列的人生挑战,使自己越来越坚强。即使在伤病无情地夺走他的健康,使他不得不卧在病榻上时,他仍然不向命运屈服,而是以顽强的毅力进行写作,以另一种方式实践着自己的生命誓言。保尔有着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题目含义: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解释这部作品的题目时说:“钢是在烈火里烧、高度冷却中炼成的,因此它很坚固。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斗争和艰苦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中从不灰心丧气。”第6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艺术特色:(1)这是一部闪烁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长篇小说;(2)成功地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3)小说写人物以叙事和描写为主,同时穿插内心独白、书信和日记、格言警句等,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4)小说的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也相当出色,语言简洁优美,富有表现力。 第6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二、《鲁滨孙漂流记》
作者档案:笛福,英国作家。
作品简介:小说讲述了英国青年鲁滨孙不安于中产阶级的安定平庸生活,三次出海经商的故事。因遇海盗被土耳其人掳住,做了几年奴隶后逃往巴西,成了种植园主。为解决劳动力缺乏问题,在去非洲贩运黑奴途中遭遇风暴只身漂流到一座无人荒岛。小说主要写他在岛上28年的生活。他战胜悲观情绪,建住所,制器皿,驯野兽,耕土地,用各种方法寻找食物。他终于战胜了自然,改善了生活环境。在第26年时他救了一个土人,并给他取名为“星期五”,将“星期五”训练成为自己忠实的奴仆。最后乘英国商船回国。作品歌颂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冒险进取的精神。第6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小说主人公:鲁滨孙。他敢于冒险,勇于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即使流落荒岛,也决不气馁。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第6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三、《格列佛游记》:奇异的想象,辛辣的讽刺
作者档案:斯威夫特,英国著名讽刺作家和政论家。
作品简介:小说通过格列佛在利里浦特(小人国)、布罗卜丁奈格(大人国)、勒皮他(飞岛国)和慧骃国的奇遇,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社会的一些矛盾,揭露批判了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及英国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疯狂掠夺和残酷剥削。第6课时┃ 考点聚集整合 精彩情节:小人国利里浦特的党派之争以鞋跟高低划分阵营,“高跟党”和“低跟党”尔虞我诈,争权夺利。大人国制度古朴,民风淳朴,他们认为英国近百年来的历史充斥着“贪婪、党争、伪善、无信、残暴、愤怒、疯狂、怨恨、嫉妒、淫欲、阴险和野心”及其产生的恶果。通过对飞岛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