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中鲁教版选修《受戒》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高中鲁教版选修《受戒》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3-14 19:46: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7张PPT。第二节 汪曾祺的《受戒》一、作者生平与创作汪曾祺(192O~1997)? 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20年3月5日,汪曾祺出生在江苏高邮一个旧式地主家庭。1939年汪曾祺从上海经过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支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1943年大学毕业后在昆明、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1946年起在《文学杂志》、《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
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1962年调北京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任编剧。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另有一些京剧剧本。短篇《受戒》(1980)和《大淖记事》(1981)是他的获奖小说。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1997年5月1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二、《受戒》《受戒》最初发表于《北京文学》1980年第10期的小说专号,随后获《北京文学》年度优秀作品奖. 汪老以他的《受戒》开始了自己的文学“新生”,也开创了新时期文学文体自觉的先声。汪曾祺在小说落款处留下一句话,“一九八零年八月十二日,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
汪曾祺《关于〈受戒〉》:四十多年前的事,我是用一个八十年代的人的感情来写的,《受戒》的产生,是我这样一个八十年代的中国人的各种感情的一个总和。我要写,我一定要把他写得很美,很健康,很有诗意;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小说创作背景: 当时思想界、文学界开始关于人性、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汪曾祺是一个随和、散淡、热爱生活的人,他认为“文革”有很多压抑人的东西,应该恢复人的天性。他以老年人的平和散淡的心态去看待世界,回忆往事。小说内容: A、明海和小英子朦胧的爱情是主线,这种爱情是自然的、健康的,如田野的春草,无拘无束的萌发;
B、描绘一幅勤俭质朴、自在闲适的风俗画。由三方面构成:一是江苏北部里下河地区特有的丰饶而美丽的水乡自然风光;一是农家勤俭有序而又自足悠闲的田园生活;一是充满世俗气息的寺庙生活。1、主题意蕴: 小说通过一个世俗化的佛门故事,描写了普通人的人生欢乐,表达了作者对原始淳朴的民间日常生活的肯定与赞美,同时也含蓄地表现出对清规戒律的否定和批判。2、艺术风格: 作品在文体风格上追求小说与散文、诗歌的融合,淡化情节和人物性格心理,将散文笔调和诗歌的意境营造手法引入小说创作,以纯朴淡雅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原始浑朴的南方水乡生活的诗意化图景,形成了一种清新独特的田园抒情风格。三、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 1、浓郁的乡土风俗画描写 :汪曾祺的小说是一幅幅清新隽永、淡泊静雅的风俗画,由于对故乡的热爱和对苏北水乡风土人情的谙熟,使得他描述起来潇洒自如,而且大量的风土人情描摹有着深刻的人生内涵。在汪曾祺笔下,地方风俗多靠人物来体现。 风俗即人,这是他和很多作家最显著的区别。 《大淖记事》 近一半篇幅写民情风俗,这正是大淖人自然恬静天性的写照,小说中十一子和巧云追求爱情的方式同大淖风情相和谐,使人很难分出哪些是写人物哪些又是写风俗。风俗和人物浑然一体、自然天成、交相辉映地体现出民间生活的本真生命形象和人格取向。 2、鲜明的传统哲学意识和审美态度:汪曾祺的小说融会了儒道互补、儒内道外的哲学意识和民间文化的生存意识。其人物大多重入世、重实践、重世俗,又不为功名利禄所左右,追求自由放达的人生。 无论是 《大淖记事》还是 《受戒》 ,汪曾祺所塑造的主人公都具有善的本性,他们那可以死,可以生的爱情故事,浸染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谛。当然,在描写传统的真善美人物的同时,他也对人性的丑恶发出了深沉的喟叹,对于自私、自卑、平庸、麻木的心理状态有所针砭。3、小说散文化: a、 重氛围描写:《受戒》开篇用了几千字来写庵赵庄一带的风景,“出于生计当和尚”的习俗以及佛门净地的人间烟火。真正写主人公明子和小英子的文字并不多,这样就消除了一般小说中的“戏剧化”设计,显示出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 b、 轻情节结构:汪曾祺小说的结构大都散漫随便,貌似随笔,无拘无束,随物赋形,姿态横生,《桥边小说三篇》、《故人往事》等作品都是信笔拈来,一地一景一人一事娓娓道来,其间还借用中国画中的“横断云风法”,插入一些风俗轶事的片断,等到人去事散后,小说也在读者不知不觉中结束了。 C、 散文化的语言:他的叙述语言简洁干净,文白相间,雅俗互现。雅则简洁冲淡,不乏幽默情致,俗则贴近口语,多用短句,质朴鲜活。在追求生活语言的色、香、味,让人感到清新自然的同时,又讲究文学语言的妙、绝、雅,令人觉得韵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