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中鲁教版选修《狂人日记》课件1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高中鲁教版选修《狂人日记》课件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3-14 19:46: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6张PPT。 《狂人日记》 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教学要点一、《狂人日记》的主题
二、 狂人的形象及其意义
三、 《狂人日记》的主要表现手法
四、 小说的艺术特点
五、 小说的文学史意义
狂人日记——鲁迅鲁迅——中国现代小说之父
在近代中国转型过程中,用文学、小说思考时代的要求,参与历史,完成他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历史使命和文学使命。《狂人日记》即是他在历史转折关头,以小说参与历史发展的宣言。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杂志,是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开篇之作。《狂人日记》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狂人日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文化史上都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作为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它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文学)创作的基础;它的深切的思想是中国现代启蒙主义的高度概括。其在形式和思想方面都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思想史。

一、(1)狂人的不安和恐惧。
二、(2、3)狂人认识到“仁义道德”即“吃人”。
三、(4、5、6)社会、家庭中也存在“吃人”。
四、(7-10)希望劝转大哥不要“吃人”。
五、(11、12)从妹子“被吃”揭示封建礼教害人之深。
六、(13)呐喊“救救孩子”。内容:主题: 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迫害《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开篇之作。作品塑造了一个“迫害狂”患者的形象——“狂人”,他被封建势力压迫、禁锢了多年,时时害怕、提防着被人吃掉。作品通过对狂人变态心理的描写,以猛烈的炮火轰击了传统的封建道德,揭露了这种道德是一种“吃人”的道德,几千年的封建史是一部“吃人”的历史。应该说,这是对封建伦理道德本质的最深刻的揭露,是对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的最深刻的概括。

由于传统的封建道德是以调整家庭关系的家族制度为基础的,是以一整套封建礼仪规定为基本保证的,因此,鲁迅将批判的重点放在了“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上。 总之,作品通过狂人的形象,尖锐地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赵贵翁:百家姓中赵为第一,贵是地位的象征,翁,老年,人物喻指了中国社会最高权力的总代表。
古久先生:中国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象征。狂人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历史),赵贵翁代不平,约了大人小孩与之作对。
狼子村:中国文学以村为基本单位,狼吃人,符合本性和逻辑,但其中居住的是人。狼子村是吃人文化的基本单位。
医生:是老人,社会的维护者,姓“何”,一个无意义之意的姓氏,说明其艺术和人品暧昧。其祖师爷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吃人的记载。
哥哥:家庭中的家长,家中的吃人者,吃了妹妹。历史吃人的转述者。
母亲:悲伤中依然因循旧文化,有意无意的吃过人。
陈老五:陈旧,帮手,跟在别人后面行事。谓此类人多。
小孩:在其父母教育下,对狂人铁青着脸。
狗:是赵家的狗,文化的卫道者
以上构成了吃人的网络和吃人的绵延不绝。杀人与无形,杀人于有理 小说中的喻指二、狂人的形象及其意义“狂人”是作者在小说中塑造的一个奇特而又复杂的艺术形象。一方面,“狂人”是一个真实的患迫害狂症的精神病患者,他的言行、思维,都具有迫害狂症的特征。但另一方面,“狂人”又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社会中的叛逆者。在“狂人”的臆想疯话中,包含着许多深刻的真理。“狂人”非常喜欢研究和思考问题,凡事喜欢寻根究底,而且对问题有着一股不弄明白不罢休的精神。他在探究现实和历史时,终于发现了仁义道德的吃人本质。“狂人”对现实的认识也非常清醒。他在看到了周围是一个可怕的吃人世界的同时,还能分辨出食人者的种种类型。 狂人的形象分析1、自然属性:严重的迫害狂患者
典型的心理特征:“恐惧”、“多疑”
把自然界物种之间的原始属性和残酷的凶险引入到 人的社会生活,借狂人不稳定的精神状态和逻辑混乱的思维方式打破时空的界限,通过狂人的病态理解和引伸,把“吃人”社会的罪恶深度和广度展现出来,从而曲折地揭示非人道社会的本质。有其深沉的社会、历史背景。
参见:李敖《动物吃人,人也吃人》狂人的形象分析2、社会属性(精神品格):时代的先觉者,勇猛的反封建战士和清醒的启蒙主义者。
①喜欢研究问题,“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对社会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懦,狐狸的狡猾”。礼仪之邦——食人民族——作者对中华民族极度忧愤的情感。
②启蒙主义者的反传统精神,怀疑、批判、否定。“从来如此,便对的么?”、“你们要不改,自己也会吃尽。即使生得多,也会给真的人除灭了。”
③自省精神。是“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民族的一员,“也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几片肉”。
④对民族未来的忧心与焦虑。“救救孩子!”“狂人”不仅善于思考,具有清醒的认识,而且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精神,对“从来如此”的封建道德、封建传统,敢于大胆怀疑和抨击,发出“从来如此,便对吗?”的反传统的疾呼!最难能可贵的是,“狂人”在批判封建传统、封建道德的同时,还具有自省精神。他不只是看到别人在吃人,还醒悟到自己“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几片肉”。这就不只使自己成为批判者,也把自己放在了全民族一分子的地位上。“狂人”最后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这呼声既传达出了“狂人”对未来社会的憧憬,又使人感受到“狂人”为民族前途忧心如焚的灼热感情。 三、《狂人日记》的主要表现手法《狂人日记》对封建道德的深刻批判是以“狂人”的意识流动为描绘对象,逐层深入揭露的。
“狂人”的意识流动大致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感到赵贵翁和路人都是“吃人”的人,都要吃他;二是知道他的大哥也是“吃人”的人,也要吃他;三是怀疑自己也在无意中吃过人。
这三个层次的思想内涵是:其一,封建道德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造成了封建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普遍冷酷;其二,封建道德在家庭关系中的贯彻,即封建的家族制度,使家庭关系也带上了反人性的“吃人”性质;其三,在传统封建道德的无形浸染下,在封建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人都可能沾染上“吃人”的思想,无意中吃过人,害过人。 “格式的特别”—— 《狂人日记》的艺术特点1、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艺术手法的结合。
以现实主义方法写其狂态:病态的敏感、混乱的逻辑、虚妄的幻觉、变态的心理;采用象征主义的象征、暗示、联想沟通疯话与真理、狂人与反封建战士。
2、着重于心理描写,简洁峭拔的语言。
3、反讽的结构(文言写序,白话为文,形成两个对立的叙述者,两重视点,从而使“狂人的世界”与“正常人的世界”相互嘲弄、颠覆、消解)。
4、新颖特别的小说形式
日记体——个人与自己进行对话最方便、最真诚、最彻底的手段。六、思考练习1、小说中狂人形象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2、小说格“格式的特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3、谈谈你对中国封建礼教的了解?
4、谈谈你对“五四”文化革命的一些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