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9张PPT。短篇小说欣赏课程目标:
通过对短篇小说名作的阅读和欣赏,提高对短篇小说的阅读能力、欣赏能力,从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拓展胸怀,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简介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
反帝反封
提倡科学民主
反对古文,提倡白话文《狂人日记》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型短篇白话小说
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开端。
《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鲁迅语) 重点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理解狂人形象的特异性及其深刻意义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但革命果实很快就被袁世凯篡夺。随后,二次革命失败,张勋复辟,社会愈来愈黑暗。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和思想体系依然如故,帝国主义仍虎视眈眈,广大劳动人民依旧处身在水深火热之中。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使对辛亥革命的 失败和国内政治的黑暗感到愤怒、失望的鲁迅也极为振奋。他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投入了革命的潮流,向罪恶的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发起了冲锋,挥笔写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一、写作背景
作品发表后,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它表现了新文化运动的彻底反封建精神,也显示了文学革命提倡的“文学当以白话为正宗”的实质,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突出的地位。“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鲁迅自己说,这篇小说
时间:1918年5月
辛亥革命失败,封建势力顽固
格式特色“日记体”“淡淡的象征主义色彩”“寓热于冷”的风格所以,茅盾说:当时“还没有第二个同样惹人注意的作家,更找不出同样成功的第二篇创作小说”。
提问:作者写的这段小序,对这篇小说来说,在写作上、内容上有什么作用?小序:
小序主要用文言介绍写作的背景和缘起 一、在写作上1、交代了作者与“狂人”的关系,介绍了“狂人”的病症以及“狂人”的日记,说明了小说的形成及其篇名的由来;2、有了小序,小说开头就可以省掉对“狂人”的有关情况(他是谁,得了什么病症,结果怎样等)的许多交代,可以直入正题,并能使我们对小说的语言“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以及小说既是日记体,而又“不著月日”的特殊表现方式感到真实自然,易于接受。
二、在内容上,1、交代了“狂人”所患病症系“迫害狂”。对整篇小说具有提示作用:2、交代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因而,小序对小说表现中心思想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供医家研究”,语带双关,从表面上看,是说把它写出来好让医生研究治疗狂人之症,而实质是要让有志之士研究我国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弊病,探求改革社会,救治中华古国,拯救苦难的中国人民的道路。文言文代表现实世界的声音,而白话文则代表了一个狂人的内心世界的声音
《狂人日记》运用了两套文本这两个不同的文本,反映了两种语言空间,也就是新旧文化的对照。正文共有13则白话写就的“疯子”的日记 小说的主人公是日记的“作者”——狂人 找出文中表现狂人“狂”的地方言语
行为
思想狂人是真狂还是假狂?确实是个疯子 (1)变态的心理。 (2)混乱的逻辑。 (3)虚妄的幻觉 狂,一方面是由于他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的某些特征,更重要的一方面却是他对传统和世俗的反抗 病症: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视、抚摩都看作是吃人行为的一部分。如“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将别人善意的“笑”理解为暗藏杀机的吃人者的表面文章,完全背离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轨道。 狂人在这种变态的心理下,正常的逻辑必然会被打破,这就造成了逻辑的混乱。“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三十多年不见月光,从生活逻辑来说是不可能的,因此是荒唐的。“他”与“赵家的狗”没有必然的联系,那狗看“我”两眼更是与“我”不相干,但狂人却将他和“那狗”与“我怕”与“月光”的不见都联系了起来,组成一个三段论。这种将部分前提省略的做法,造成了三段论的不成立。( 狂人即疯子,是生活在幻觉世界中的人。“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二十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不狂“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 ——怀疑传统,研究一切的启蒙者的思想特点“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对“吃人者”本质的认识在“歪歪斜斜的每叶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的历史的“字缝里”,看出了“吃人”两个字——封建礼教实质的认识,荒诞的逻辑中自有逻辑的合理性 “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斗争矛头直接指向了保守的传统文化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 , ---把改变“吃人”社会作为已任,试图改变周围的“吃
人的人”, 对未来社会的幻想和规划我也吃过妹子的肉吧 ———对自我的估价和反思,也是对自己前途的绝望。充满了自我忏悔的精神 “救救孩子” ——为建立新的社会而进行的实践性探索不狂”,他“超前”的思想认识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他说出了当时的人们不敢说或者是还没有说出的振聋发聩的话。狂人实际上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启蒙者。狂人形象所具有的“狂与不狂”的两重性狂人的“狂”,一方面是由于他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的某些特征,更重要的一方面却是他对传统和世俗的反抗;狂人的“不狂”,则在于他“超前”的思想认识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并且被历史所证明是正确的,只是他说出了当时的人们不敢说或者是还没有说出的骇人听闻的话。狂人的形象1、战士说
2、狂人说
3、狂人兼战士
狂人是一个兼有病狂与清醒双重特征的反封建战士的形象。通过象征和暗示,从作品字里行间所传达出的信息中,我们可以发现,狂人实际上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启蒙者。 是什么诱使狂人发现“吃人”这一现象的呢? “月光”
月光照亮了狂人所处的时代和社会,使他有所觉悟,然后引起了精神的愉悦,开始发病了。在现实意义上,他是被众人认为“发了疯了”,但在精神层面上却由此觉醒,成为一个启蒙者。 狂人感到恐慌和紧张的根源是对“吃人”这一现象的发现。狂人从身边和历史上看到了哪些让他感到震惊的事实呢? 1、身边的见闻感受 2、对历史追本溯源。? 3、遭遇的“吃人”的威胁和对将要“被吃”的恐慌 哪些人在吃人 ???1、大哥。 2、陈老五和何先生。 3、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 吃人的人囊括了广大的人群,它不是一个,而是一类人,甚至是全体,是人类的共同的恶,这是整个社会的弊病,故拯救人必须从启蒙开始。?
吃人者采取了怎样的方式??? 1、仁义道德的表面文章,这是社会上吃人的方法。?2、愚民思想中的孝悌观念,这是家庭伦理中吃人的方法。?3、巧立名目找口实:“发了疯了”。一个社会和家庭都能够接受的妙法。?4、历史的因袭,毫无原因,无须原因,只是有前例。“也许有的,这是从来如此……” 什么吃人???(1)礼教吃人;?(2)制度吃人;?(3)政治统治吃人,愚昧思想吃人(4)文化吃人……?
认识到“吃人”的意义 这是一种政治机器和愚民思想对人的残害。荼毒生灵最终的指向不仅是统治者的残酷统治和它所赖以存在的腐朽思想的专制,而且是生灵们在长期愚民思想中的沉睡,并由此形成了愚昧的积习。他们不仅残害了那些饱受压迫、忍辱负重的下层人民,而且杀害了那些优秀的觉悟者和启蒙者,象夏瑜等人(铁屋子中的呐喊者)。这是一种对人性的泯灭和恶化,是不尊重人,不理解人,是摧残人性的表现。是一种群体的“伤天害理” 作品通过塑造狂人形象,表现对封建传统的大胆怀疑和批判精神,也表现出严格的自审精神,寄希望于未来,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狂人是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叛逆者形象,是清醒的启蒙主义者形象。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狂人日记》思想上的深刻性和对民族现状和前途的“忧愤深广”的特色。
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结合。艺术欣赏实写人物,构成小说的骨架、血肉;虚写寓意,构成小说的灵魂 .作品真实地描写了一个患“迫害狂症”者的故事,人物和环境都具有真实性。同时作者运用了象征和暗示等手法,赋予人物和环境以象征意义。
___为中国小说打开了一个前所未有、完全陌生的审美视界。
运用日记体形式;以心理描写为主,是变态的心理描写;简练的白话语言。
小说给人一个全新的感觉 ,这“新”表现在
“表现的深切,格式的特别” 1、语言新——白话
2、结构新——日记
3、人物新——疯子
4、手法新——象征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对人物可以不作详细交待,主人公可以无拘无束地抒写自己的内心感受、情感波澜、意识流向叙述方式
第一人称更有真实感
“迫害狂”作为叙述主体
小说内容 线索 以“狂人”的病情发展为线索, 描绘对象 以他意识内容为描绘对象, 逐层深入地揭露了封建道德的残酷性与虚伪性,揭露了这种道德是一种“吃人”的道德,几千年的封建史是一部“吃人”的历史。 全文以现实和象征相结合的手法写成, 狂人的意识流动分三个层次: 一是感到赵贵翁和路人都是“吃人”的人,都要吃他; 二是知道大哥也是“吃人”的人,也要吃他; 三是怀疑自己也在无意中吃过人。狂人日记蕴含的主题意义第一,“吃人”主题。《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说《狂人日记》“因为表现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其意在暴露礼教等家族制度的弊害。”“吃人”主题有两层含义:A、精神虐杀《狂人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从来如此,便是对?”“从来如此,总之你不该说,你说便是你错。”B、肉体吃人《本草纲目》中记“人肉可以做药引,”因此《狂人日记》中“狂人”见大哥带来给他看病的医生,也有吃人的欲望,因其祖师爷早有记载。在鲁迅看来,一部文明史就是一部吃人的历史。第二,文本结构。小说从语言上分为两个世界: 小序:正文:“五四”时期正处于这两个世界的交结点上。其实,《狂人日记》是对“五四”文白之争的隐喻世界。文言→ 理性→ 秩序→ 和谐→ 死亡(结果)白话→ 疯狂
→ 混乱→ 冲突→ 新生(结果)《狂人日记》的思想性 在这篇白话文小说中,亲情、友情全都变成了泡沫,血淋淋的社会里,人性与人权化蝶而飞,笼罩着人们的只有腐败、冷漠无情。鲁迅把日记与精神病病人的内心独白结合在一起,表达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表现出鲜明的启蒙思想特征。鲁迅看透了社会的黑暗,对埋藏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封建思想感到悲愤,不满缺少道德与仁义的社会风气,把社会中打着'仁义道德'招牌、实质是一副虚伪的面具、是丧失理智的限制通过一个"狂人"的日记展现在人们眼前,痛斥了现实社会,体现出鲁迅对社会的愤怒、不满、焦虑以及希望,字里行间透露的林林种种都是鲁迅先生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使人深思。 是现代文学的第一篇小说,这篇和果戈理短篇同名的作品发表于五四运动前一年,描写了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鲁迅利用早年获得的医学知识,以严格的现实主义态度,使社会生活的具体描写结合狂人特有的内心感受,艺术地贯串在小说的全部细节里,狂人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疯话,但是狂人说的话里又包含着许多深刻的真理。 小说选取狂人为主角是一个十分精心的安排。在黑暗势力陈陈相因地压在人们头上的那个社会里,一切都已经习惯,一切都视为当然,鲁迅有意通过“迫害狂”患者的感受,通过他在精神错乱时写下的谵语,从某些“人吃人”的具体事实,进一步揭示了精神领域内更加普遍地存在着的“人吃人”的本质,从而对封建社会的历史现象作出惊心动魄的概括。借实引虚,以虚证实。小说的艺术构思是巧妙的。《狂人日记》发表后,由于它所表现的忧愤的深广和批判的犀利,使许多读者耳目一新,当时吴虞还据此写了论文《吃人与礼教》,足见其影响的深入与广泛。这篇小说是向封建社会进军的第一声号角,以前所未有的彻底的精神,反映了中国革命已经进入新的阶段的历史的特征。 《狂人日记》的独创性主要表现在大胆采用写实与象征相调和的方法.象征和理想的紧密交融,象征又做到含蓄和明朗的和谐统一,也是<狂人日记>的突出特点.小说充满深切的哲理意味,使心理刻画具有凝重深沉的格词.对鲁迅自身的灵魂袒露和潜意识的表白,也是值得人们深深品味的一个特点.<狂人日记>采用日记体,各个章节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形成一个完美无缺的整体.从艺术风格的角度而言,<狂人日记>树立了时代性和民族性相统一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