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1届山东省烟台市“十一五”课题调研卷(2011-1)
语 文
说明:
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第Ⅰ卷为单项选择题,答案涂在答题卡上,或写在答题纸开头的答题表中;第Ⅱ卷为各类型题,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考试结束只收答题卡和答题纸。
2.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桎梏(gù) 献殷(yīn)勤 按捺(nài)不住 落拓(tuò)不羁
B.掌舵(duò) 软着(zhuó)陆 物阜(fù)民丰 时乖命蹇(jiǎn)
C.赤忱(chén) 龙涎(dàn)香 唾(tuò)手可得 数(shù)罪并罚
D.删削(xiāo) 劳什(shí)子 姹(chà)紫嫣红 层见(xiàn)叠出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缄默 块垒 绩优股 险相环生
B.糟糕 衔接 消声器 喜笑颜开
C.澜言 缘分 圆舞曲 不蔓不枝
D.蛰居 生僻 耍笔竿 步履蹒跚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被人们称为“海宝一代的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和“大拇指一代的广州亚运会志愿者”齐聚一堂,对志愿者精神进行了深入探讨。
B.这家医院的服务质量有口皆碑,每当有人进入候诊大厅时,立刻就会有医院的工作人员笑脸相迎,询问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助?
C.“我们恨贪官,却又拼命报考公务员,我们骂垄断,却又削尖脑袋往垄断企业钻,我们讥讽不正之风,自己办事却又忙着找关系。”网站上这句广为流传的话,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
D.在灾难面前,好莱坞想的是如何对抗它,而韩国人想的是如何从容地面对它。影片《海云台》用各种充满“人情味”的小插曲演绎了韩国人特有的悲剧情结。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A.学好语文不仅需要扎实的语言知识功底,而且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还需要认真思考、反复捉摸的良好思维习惯。
B.李环在接受新民网记者采访时说:“作为一代绘画大师的高足,我的作品与大师的风格并不相似。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照搬老师的一切就意味着走入了死胡同。”
C.“五四”以来的一些新诗,如胡适的《尝试集》中的作品,尽管没能脱离旧调子,有些甚至像告示似的,但绝不能因此就把新诗的成就一笔抹煞。
D.高敏近几年在文学创作上成绩斐然,他非常善于舞文弄墨,其驾驭文字的功力受到了广大读
者的好评。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12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白皮书,向社会全面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反腐倡廉方面的政策主张、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B.很多公务员之所以感觉自己属于弱势群体,是因为在当今社会中,很多人并不是采用正常的竞争手段造成的。
C.酒驾这一广受诟病的社会顽疾在某些地区并没有得到有效制止,一些地方官员甚至成了酒驾的“生力军”,由此而导致的重大伤亡事故有增无减。
D.尊重生命是首要的做一切事情必须遵循的原则,以牺牲人的生命换取的任何成功救援都是不值得称颂的,造成无谓的伤亡更是与尊重生命背道而驰。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名士与名流
孤 岛
名士与名流貌似相同相近,其实相距很远,他们虽然皆与名气有瓜葛,但实际上因所取人生姿态的不同,而展现着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境界。
“名流”是指正在流行着的社会各界的名人群,而“名士”专指那些已在社会上出名但隐而未仕者。
名流往往以“名”为“实”,为本钱,常常抛头露面,混迹于社会各种官方的大众场合,参加种种社会活动,乐此不疲。目的是博取更大的名声和利益,其处世姿态媚俗又积极。
名士则以名为“虚”,为“累”,淡泊名利,深居简出,尽量远离社会的各种热闹场所,避开种种抛头露脸的机会,躲进小楼或大自然里,回归内心的宁静,或赋诗作文,或饮酒观鱼,或舞剑弹琴,将“小我”化入宇宙之无限中。
名士一般都是实大于名,不仅才华超群,而且心高气傲,超凡脱俗,有一种远离权责与名利,超然于尘世以外的狂士或隐士风范。名士们既能耐住寂寞与孤独,又是性情中人,喜欢自然山水,能够让自己的生命脉搏与大自然或自为的生活频率一起跳动。
名流也有一定的才气与悟性,他们更喜欢社会,喜欢人群,喜欢在社会进取中博取自己的一席之地,捞个一官半职,或挂满各种社会头衔,以赢得人们的特殊尊重。但不少人在进击社会中,慢慢忘却了人之本性与其特长,成为公众世俗文化的代表。这种人一旦得到权势,便想领导潮流,左右社会经济或文化局势。但大多数的下场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只有学问和历史功绩都较大,或历史罪过很大的“名流”被定格了下来,成了名流的历史代表,如孔子、曹操等。
“替天行道,兴周灭纣”的姜子牙、“死谏”的魏征、有“卧龙”之称的诸葛亮三人既是名流却又是名士,位居宰相,却道人自守,身在“朝”,心在“野”,以一颗遁世无我之心入世救世,创造了名流与名士于一身的完美典范。
名士做到了才情与品性的完美结合,屈指可数,而且随着人类城市化的不断扩大和社会大融合的不断深入,名士将会越来越少,乃至慢慢消失。而名流则不仅在每个朝代都成群结队,蜂拥过来,蜂拥过去,社会越交汇名流也会越多。时代一变,时尚一变,许多名流就会过时,被新的名流所取代,尤其是政界和经济界名流,流变更迅疾,旗帜改易更快。但也有一些带有“名士”质地的文化名流,也会与名士一样留下很好的名声,如:韩愈、苏东坡、丘处机等,虽入世旺名但却最终依然保持了“士”的洁身自好这份独立人格。
名流虽有令人敬佩的地方,但大多数情况下言行都令名士不齿。因为名流们常常在人群里表现自我,在这种不能节制的自我表现中丧失了知识人(即“士”)的内在品性,成了偶像“稻草人”,或一种空洞的文化符号。而名士则往往四处躲避权名,人在深山僻壤,却名冠中华,真正应验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那句古话。
6.下列关于“名流”与“名士”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流与名士都有一定的才气与悟性,却有着不同的人生境界。
B.名流与名士的产生与社会和时代的变革有着密切的关系。
C.名流与名士对社会的意义不可相提并论,前者务实,后者务虚。
D.名流与名士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前者常常是刻意求得,后者往往是无意而得。
7.下列对名流与名士不同人生价值观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士能够让自己的生命脉搏与大自然或自为的生活频率一起跳动,追求内心的宁静。
B.名流往往不甘寂寞,耐不住孤独,在自然与社会中,他们更喜欢社会和人群。
C.名士淡泊名利,尽量远离社会的各种热闹场所,深居简出,完全是为自己而活着。
D.名流常常抛头露面,以博取利益和名声,在进击社会的过程中往往变得世俗。
8.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一些名流虽入世旺名却能最终保持洁身自好的独立人格,同样也会与名士一样留下很好的名声。
B.社会大融合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导致人的素质普遍下降,名士自然越来越少。
C.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许多名流往往会被新的名流所取代,其原因是他们善于改易旗帜。
D.名流因为缺少真才实学,所以在不能节制的自我表现中往往丧失知识人的内在品性而沦为一种空洞的文化符号。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张柔字德刚,易州定兴人。柔少慷慨,善骑射,以豪侠称。金贞祐间,河北盗起,柔聚族党保西山东流寨,选壮士,结队伍以自卫,盗不敢犯。郡人张信,假柔声势,纳流人女为妻,柔鞭信百,而还其女。信憾之,谋结党害柔。未几,信有罪当诛,柔救之得免,于是骁勇之士,多慕义从之。
中都经略使苗道润表其才,加昭毅大将军。继而道润为其副贾瑀所杀,瑀遣使以好辞来告曰:“吾得除道润者,以君不助兵故也。”柔怒叱使者曰:“瑀杀吾所事,吾食瑀肉且未足快意,反以此言相戏耶!”遂移檄道润部曲,会易州军市川,誓众为之复仇,众皆感泣。
戊寅,国兵出紫荆口,柔率所部逆战于狼牙岭,马蹶被执,遂以众降,太祖还其旧职,得以便宜行事。柔招集部曲,攻破贾瑀于孔山,诛瑀,剖其心祭道润。
金真定帅武仙,会兵数万来攻,柔以兵数百骑迎战,大破之。获州佐甄全。全慷慨就戮,柔义而释之,且升为守,使将部曲以从。既而中山叛,柔引兵围之,与仙将葛铁鎗战于新乐,流矢中柔颔,折其二齿,拔矢以战,斩首数千级,遂拔中山。略地至鼓城,单骑入城,喻以祸福,城遂降。方献捷于行在所,行次宣德,而易州军叛,逐其守卢应妻子,据西山马头寨。柔闻之,即弃辎重还,出奇计破其寨,而诛叛者,归其妻子。
壬辰,从睿宗伐金。围汴京,金兵屡出拒战,柔单骑陷阵,金人莫能支,其臣崔立以汴京降。柔于金帛一无所取,独入史馆,取《金实录》并秘府图书;访求耆德及燕赵故族十余家,卫送北归。入朝,太宗历数其战功,升军民万户。
甲寅,移镇亳州。环亳皆水,非舟辑不达,柔甃①城壁为桥梁属汴堤,以通商贾之利;复建孔子庙,设校官弟子员。入奏,帝悦,赐金符九、银符十九,颁将校之有功者。
(选自《元史·张柔列传》,有删节。)
注释:①甃(zhòu):砌垒砖石。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柔声势,纳流人女为妻 假:假借,借助。
B.喻以祸福,城遂降 喻:开导,晓喻。
C.行次宣德,而易州军叛 次:驻扎,停留。
D.柔甃城壁为桥梁属汴堤 属:属于,隶属。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吾得除道润者,以君不助兵故也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B.①遂以众降,太祖还其旧职 ②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C.①出奇计破其寨,而诛叛者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D.①颁将校之有功者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11.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能体现张柔“义”的一组是
①柔聚族党保西山东流寨,选壮士,结队伍以自卫,盗不敢犯
②郡人张信,假柔声势,纳流人女为妻,柔鞭信百,而还其女
③遂移檄道润部曲,会易州军市川,誓众为之复仇,众皆感泣
④流矢中柔颔,折其二齿,拔矢以战,斩首数千级,遂拔中山
⑤访求耆德及燕赵故族十余家,卫送北归
⑥柔甃城壁为桥梁属汴堤,以通商贾之利;复建孔子庙,设校官弟子员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贞祐年间,张信强占民女为妻,张柔重重惩罚了他并放还民女。后来,张信出事,张柔却又救了他的性命,从而赢得了骁勇之士的仰慕。
B.张柔经苗道润推荐升任而知恩图报,后来苗道润被贾瑀所害,贾瑀却想借此讨好张柔,遭张柔当面痛斥;后来张柔在孔山打败贾瑀,为苗道润报了仇。
C.在平定中山叛乱时,张柔率部与武仙的部将葛铁鎗在新乐交战,被流箭射中了下巴,他拔出箭后继续率军作战,大获全胜。
D.张柔镇守亳州时,根据亳州四面环水的特点,修建桥梁,以利通商;又修建孔子庙,设立学校。他因此而得到了皇帝的赏赐。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瑀杀吾所事,吾食瑀肉且未足快意,反以此言相戏耶!(3分)
(2)全慷慨就戮,柔义而释之,且升为守,使将部曲以从。(4分)
(3)访求耆德及燕赵故族十余家,卫送北归。(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灞上秋居
马 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1)诗歌第二联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本诗的五、六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具体分析。(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1)不见复关,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经·氓》)
还顾望旧乡,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2) ,生长明妃尚有村。(杜甫《咏怀古迹》)
,惟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3)满地黄花堆积, ,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声声慢》)
云树绕堤沙, ,天堑无涯。(柳永《望海潮》)
(4)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 。(杜牧《阿房宫赋》)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五、(12分)
16.下面这幅公益广告图片意在告诉人们“水”的重要性,试从构思和立意方面简要分析。(4分)
17.请仿照给出的例句,以“见证了……也见证了……”的格式,另选话题,再写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4分)
例句:上海世博,见证了国家的崛起,也见证了青年一代火一样的激情和海一般的胸怀。
18.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个字)(4分)
新华社西昌9月5日电(唐振宇、李清华)5日0时14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鑫诺六号”通信广播卫星送入太空。
火箭飞行约26分钟后,星箭分离,卫星成功进入近地点高度为213公里、远地点高度为42061公里、轨道倾角为25.2度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鑫诺六号”通信广播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用户为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卫星设计寿命15年,具有大容量、高可靠性、长寿命等技术特点,主要用于开展广播电视直播传输业务。它的成功发射,将进一步改善我国广播电视的直播条件,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边远山区群众的文化生活。
用于这次发射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生产。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29次飞行。
六、(18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老街灯
王月鹏
这是最后一夜。当晨曦升起,当那个叫做“明天”的日子如期降临,老街灯将永远地告别这条街道。
已经多少年了,它一直守望在这里。街道的秘密,就是它成长的细节。那些匆忙的步履,那些徘徊的心事,喜悦和悲伤,孤独或喧嚣,都曾经走进老街灯温和的目光。老街灯珍藏着它们,永远都不会说出口。
老街灯的存在,仅仅是为了对一条街道的守望么?当它的光越来越孱弱,终于无力继续照亮别人的路的时候,那些曾经被它照耀过的人,并没有为它指明一条道路。离开了这条街道,老街灯不知道自己将要走上一条什么样的路。当它带着这条街道的所有秘密离去,街道将仍然是那条街道,仍然布满匆忙的步履,徘徊的心事,仍然上演着一幕幕的喜悦和悲伤,孤独或喧嚣。
因为别人的遗弃,老街灯成了守夜人的珍藏。在离开那条街道之前,它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与守夜人原来是如此的默契。守夜人和他的妻子也老了,这条街道,这盏灯,已经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割舍的部分。这么多年来,守夜人从来不揩老街灯的一滴油。现在,他拥有了这盏“退休”的灯。它就搁在火炉旁边的一个靠椅上。我相信老人独自凝望它的时候,心底一定会涌动很复杂的想法。老街灯曾在那些风雨之夜温暖过他,就像此刻它在陪伴着他的孤独一样。炉火的温馨,让那些风雨往事披上了一层暖意。那些相依为命的日子是值得回味的。老街灯记得,守夜老人每个星期日下午总喜欢读一些游记类的读物,他高声朗读着那些关于非洲,关于藏有大森林和野象的故事。他从未离开过这条街道和这盏灯,他的心里有一个关于远行的梦想。
是命运不肯放走他。当他终于可以走开的时候,却不知道自己接下来将要遭遇怎样的命运。有些东西,其实是我们无从把握的。就像在奔往某处景观的途中,我们无法拒绝沿途的景致一样——不管是令人愉快还是忧伤。甚至,它们的存在,或者这种存在所呈示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作为目的的所谓“景观”。而这一切,常常被我们发觉,却很难做出有违初衷的选择。人的一生就这样固执地走了下去。
而守夜老人留了下来。还有老街灯,也一直留在了那里。我们忽略了他们的存在。我们是匆匆的赶路者。
因为搬家,我翻阅起了旧的习作。它们已在牛皮纸信封里尘封十多个年头了。我无法让自己不按照当下的心态和眼光去重温那些文字。我在翻阅它们的时候一直在努力让自己回归当初的心境。这些稚嫩的文字,它们收留了我的青春,遥远并且质感,它们打动了我。我珍视这份真实,并且期望写下具有同样品质的文字。多年以后,我也会像今天一样成为自己的读者。就像那盏老街灯,它曾经照亮了我的远行之路,也一直在记着我的回家的路。
另一种现实是,难耐寂寞的老街灯主动走进熔炉,被铸成一架可以插蜡烛的漂亮烛台,摆到了诗人的绿色书桌上。那些曾经的风雨,于是在诗人笔下氤氲成为浪漫的风景。也许,这仅仅是一个梦。但这个梦让我有了说不出的伤感。
19.文章第一自然段有哪些作用?(4分)
20.如何理解“老街灯的存在,仅仅是为了对一条街道的守望么”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21.文章题目是“老街灯”,作者为什么要写到“守夜人”和“旧习作”?(4分)
22.结合文章内容和老街灯的象征意义,谈谈作者对老街灯命运的看法。(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倾听历史的诉说
——胡锦涛主席访问马六甲侧记
马六甲,是马来半岛历史最悠久的古城,是中国明朝航海家郑和在七下西洋的航程中多次驻节的地方,是马来西亚摆脱西方殖民统治、宣布独立的地方……当地人常说:“了解了马六甲的历史,就意味着了解了马来西亚的历史。”
历史的回声,伴随着马六甲海峡的涛声。11月11日下午,正在对马来西亚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主席胡锦涛来到马六甲。这里呈现着热烈的景象:高楼上悬挂着印有“热烈欢迎胡锦涛及夫人莅临马六甲”的巨大绸幅,众多马六甲市民沿途夹道欢迎。欢迎的热潮,印证了《星洲日报》“胡锦涛访马”专页前一天刊登的市民心声:我们希望能让胡主席感受到马六甲人民的热情。
胡锦涛来到双岛城岸边的马六甲海峡石碑旁,拿起望远镜眺望这片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浩渺海域。水天之际,碧波荡漾;云霞之下,艨艟巡行。胡锦涛详细询问了海峡通商、港口建设等情况。当地官员介绍,当前世界海上贸易的25%都经过马六甲海峡,日轮船穿行量超过200艘。
人们兴奋地簇拥过来,争相同胡锦涛合影。两位居民捧着两只精致的瓶子好不容易从人群中挤到胡锦涛面前,原来是要向中国贵宾赠送马六甲海峡的海水、沙粒标本。胡锦涛高兴地说:“感谢你们的珍贵礼物!”
“我早就听说马六甲海峡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今天到这里来确实是百闻不如一见。距今600多年前,中国明朝航海家郑和曾多次到过这里,现在经过这里航行的中国船只越来越多。我们要把中马两国人民传统友谊继承和发扬下去。”胡锦涛在参观结束时对当地陪同人员的一席谈话,道出了中马两国人民共同的感受。
棕榈婆娑,波涛细语,仿佛依然在诉说600多年前的动人故事。当年,郑和七下西洋,用和平的方式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技术,用合作的方式促进了当地的发展和繁荣。马六甲百姓精心为郑和建亭、塑像、修庙,用郑和的名衔为这里的山峰和水井命名,表达他们对来自远方的和平友好使者的尊崇和怀念。
马六甲的中华记忆是温馨的。胡锦涛专门参观了这里的巴巴娘惹博物馆。巴巴娘惹是指15世纪初期定居在满剌加(马六甲)王国、满者伯夷国、室利佛逝国(印尼和新加坡)一带的中国明朝后裔,一般为男性华人与当地妇女通婚所生,男性称巴巴,女性称娘惹。他们在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吸收马来文化。这座博物馆的建筑已有113年历史,亮丽的砖瓦,木制的窗板,黑色匾额上镌刻的金色汉字,显示了鲜明的建筑特色。室内陈列的黑檀木桌椅、描绘中国风景的屏风、产自中国的瓷器、传统婚礼服饰等,既显出浓厚的中华文化渊源,也反映出文化交融的特征。
胡锦涛一边参观,一边询问博物馆主人曾金礼一家几代人生活在这里的情况。他饶有兴致地从墙上的老照片中分辨出曾金礼年轻时的形象。得知他们特有的生活习俗时,胡锦涛说:“这就是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结果。”
主人特意向胡锦涛展示了一幅绘画作品:600多年前马六甲海峡港口的街道繁荣兴盛,郑和宝船和满剌加国王乘船相依泊岸的场面栩栩如生。画作表达了两国人民对中马友好交往历史的深深感念。
依依惜别,当地民众聚集在街道两旁,不停地挥动中国国旗,中国留学生们激动地高呼“祖国万岁”。胡锦涛向欢送的人群频频挥手致意。
“中国和马来西亚是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这是胡锦涛在同马来西亚领导人的交谈中反复强调的一句话,这是体现中马两国人民友好交往源远流长的一句话,这是中马两国人民心中常常念记的一句话。
胡锦涛访问马来西亚,适值新中国同马来西亚建交35周年。这次访问增进了中马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加强了两国互利合作,推动了中马战略性合作关系迈上新台阶。正如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所说,胡锦涛主席这次访问恰逢其时。
马六甲的友谊诉说,贯穿中马友好的历史,也必将伴随中马友好的未来。
(本报马六甲2009年11月11日电 记者吴绮敏)
19.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4分)
20.文章描写了哪几个主要场面?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21.文章在材料安排上为什么采用历史材料与现实材料相交融的写法?(4分)
22.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评价中马友谊。(6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越是经历了风雨的人,越懂得低调;越是不谙世事的人,越张牙舞爪。上品的瓷器,收敛、温厚、宁静、含蓄;下品的瓷器,艳俗、夸张、讨巧。
请以“低调”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且文体特征明显。
高三语文试题答案
1—5 BBDCA 6—10 CCADD 11—12 CB
四、13.(10分)(1)贾瑀杀了我所侍奉的(恩人),我吃了贾瑀的肉尚且不能称心如意(或不能解恨),反而用这样的话戏弄我!(“所事”、“相”及句意各1分,共3分。) (2)甄全慷慨赴死,张柔认为他是义士而释放了他,并且升任他做郡守,让他率领部下跟随自己。(“就”、“义”、“将”与句意各1分,共4分。) (3)(张柔)访问寻求年高德重之人和燕赵旧族(或“世家大旗”)十多家,护送他们向北返回家乡。(“耆德”、“北”与句意各1分,共3分。)
14.(8分)(1)(4分)描写了一幅凄凉冷清的画面:秋雨之后,黄叶片片飘落;寒意阵阵,寄居孤寺的旅人独对孤灯。(2分)表达了作者羁留异地的酸楚的乡思之情和孤独寂寞之感。(2分)
(2)(4分)衬托(反衬)的手法。第五句以动衬静,以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更加细致地写出了作者思潮起伏、长夜无眠的情状;(2分)第六句以有衬无,以有一个绝迹尘世的僧人邻居衬托自己的孤单无依,更加突出了诗人处境的孤单和心境的孤独。(2分)
15.(6分)(1)泣涕涟涟 长路漫浩浩(2)群山万壑赴荆门 岩扉松径长寂寥(3)憔悴损 怒涛卷霜雪(4)钩心斗角 徒慕君之高义也(每句1分,有错该句即不得分。)
五、(12分)16.(4分)使用特殊的运笔方式,以视觉上干枯的木段为笔画构成“水”字,发人深省;(2分)告诫人们,水是万物之源,节约用水应该成为公民的自觉意识。(2分)
17.(4分)答案示例:汶川救灾。见证了民族的强大,也见证了中国军人水一样的柔情和钢一般的意志。(句式和修辞各2分。)18.(4分)我国“鑫诺六号”卫星发射成功
六、(18分)(一)(18分)
19.(4分)(1)紧扣题目,点出文章的主体对象,引起下文;(2分)(2)强调老街灯即将完成使命,引起读者的关注,为全文奠定了伤感基调。(2分)
20.(4分)(1)老街灯的存在是一种守望,它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2分)
(2)守望不是老街灯的全部使命,无论退出历史舞台与否,都可以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启迪和慰藉,让人们的精神有所追求和寄托。(2分)
21.(4分)二者对老街灯起到了补充说明和烘托映衬的作用(1分),借写守夜人和旧习作充分肯定了老街灯存在的时代价值和其特有的精神内涵,(1分)揭示了老街灯所具有的不可忽略的精神作用和文化价值。(2分)
22.(6分)(1)老街灯象征曾经对我们的精神起过引导作用的传统文化(人或物),它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渐渐远离现代文明而被遗忘、遗弃,有着历史的必然性。(2分)(2)人们紧跟时代的步伐,又能不忘老街灯对人的精神作用,老街灯理应被珍视。(2分)(3)老街灯如果耐不住寂寞,迎合时代潮流而改头换面,无异于自我毁灭。(2分)
(二)(18分)
19.(4分)点明马六甲在马来西亚悠久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从而也强调了胡主席此次访问具有的重大历史意义;(2分)照应题目,引起下文对中马友谊历史的诉说。(2分)
20.(4分)文章描写了民众欢迎、争相合影、赠送标本、曾金礼展示绘画作品和依依惜别等主要场面;(2分,答出其中三个即可)这些场面描写有强烈的现场感,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到当地民众的巨大热情以及中马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2分)
21.(4分)这样安排材料有利于揭示历史与现实的内在联系。(2分)在说明中马友谊源远流长的同时,揭示了现实与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和美好前景;在展示深厚友谊现实的同时,揭示了现实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2分)
22.(6分)(1)中马友谊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可以上溯到郑和下西洋;(2)中马友谊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从对巴巴娘惹博物馆的描写可以看出中马由民族交融而形成的深厚的文化底蕴;(3)中马友谊有坚实的民众基础,从文中可以看出民众活动高度的自发性和巨大的热情。总之,中马友谊必将有着美好的未来。(每条3分,答出其中的两条,结合文章内容,自圆其说即可。)
七、(60分)
23.参照2010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